小学语文老师教研反思一师一优课心路历程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小学语文老师教研反思一师一优课心路历程

编辑:制度大全2022-05-21

从开学“一师一优课”的小鼓咚咚作响!

序曲:咚咚咚

今年暑假一个巨大的收获是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根在课堂,于是我对自己说:“好好地讲一节课吧,把来尖岗五年对自己的业务放逐结束,还原自己本来的教学求索。”

第一乐章:啊?啊?啊?

准备:讲哪节课,什么课型呢?前年自己讲的是一首古诗,这些讲什么呢?是不是要对自己有点突破呢?

就这样带着这样的思考,在拷问自己:说明文我觉得最烦,最枯燥,怎么讲?我担心我凌乱的语言让说明的语言精练、准确荡然无存;有感情的文章我担心自己过多的参与代替了学生;写景文章的清新不是我的风格,我觉得这样的文章是我向往的目标,那种人与景的交融,那种课堂的和乐之美,我不敢去动大自然,唯恐我把作者笔下那美轮美奂弄成一滩烂泥。

我才觉得从教快要二十个年头了自己竟然还是这样的无知,不仅叹时光匆匆而过,惋惜遗失的时光。想起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匆匆》,我简直就要找个地缝钻下去了,我还怎么在这讲台上有方寸之地?

第二乐章:哎呦呦,哎呦呦

学校里,大家都在讲,学校开会一周一说,并且说这次要求人人都要讲,好像还说如果是名师的必须得讲,五年前我也有过一次此名,真的是“徒有虚名”,听到这个消息,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被迫出征的战士。不说过往的虚名了,回归今天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能做到,就不要再放弃放逐自己了。就这样把恐惧中的一师一优课放入任务栏中。

第三乐章:咚咚锵咚咚锵

大家都行动起来了,校内如此,我讲讲的有一种如林赛场的感觉!回到家,老公也在备课,说准备录课,然后据说上课,修改,传课,看到老公的这种陶醉其中,我自叹自己不如,竟然赛场在家也有。和朋友打电话,顺便问干什么,结果被告知:“传课!”我的天哪,怎么都是“一师一优课”的天下,但我依然无法动弹,只是拿着书看,只是找名家课例瞄瞄,只是下了一个决心挑战自己一下,讲篇说明文吧。

第四乐章:咚咚咚咚

一周的时间,第四单元一课课讲,本来决定讲《只有一个地球》,渐渐找到了感觉,但是重讲一遍好没意思呀,而且觉得这个单元中的任何一篇课文的感觉都比这节课要好,去别的学校讲?是呀,去别的学校需要提前准备,费时费力,关键这段时间有点忙也不好出去呀。一师一优课不是为了让真的讲多么好的优质课,是通过这个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的。于是,我心理有了个底儿。

第五乐章:啦啦啦啦啦啦

就这样开始新课,正好是第二单元。我每天上,我每天都录,嗨就这样玩起来了,就这样优哉游哉“一师一优课”,在悠闲中求得一点点“优”,我发现自己课堂多了一份扎实与平静,还有一份坦然,而且也会出现更多的等待与鼓励!

尾声:嗯嗯嗯

如今,我也没有上传我的课,但我想,我自己的“一师一优课”的音乐已经是我获得的最大的优质成果了,让自己真实真诚静心的踏实行走在语文课堂,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就每天轻轻的收获着这份平淡的丝毫微小之乐!

篇2:小学语文老师读书心得真正变化是很难关键是着手去做

《优质提问教学法》已阅读完,内容主要包括构建高质量的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提高质量的问题......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布鲁姆分类法六个种类: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平时知道自己课堂上所提问题大都是属于课文的理解的范畴,今天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在课堂上的提问仅仅保持在记忆的层面。这应该就是语文成绩上不去,学生学习没兴趣的原因吧。不过,最近我在教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童话故事时,运用单元整组教学,里面应该运用了多种方法。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孩子预习课文,集中学习字词,再引导学生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白故事的道理,最后通过比较,找出童话的特点和每篇童话表达方式的不同点。对应布鲁姆分类法:1.记忆(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2.理解(明白故事的道理);3.应用(通过比较,找出童话的特点);4.分析(分析每篇童话表达方式的不同点);5.创造(完成语文园地中的习作“写一篇童话”)。

二、谁来回答问题?我们都知道,当然是学生,应该是所有学生。可我们的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同等的机会,我们往往把机会给了一小部分回答大多数问题并获得了绝大多数关注的学生--“目标学生”,我称之为“明星学生”。我总是把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学生,从来没想到是自己的失误。为了赶进度,从没想到所提的问题要关注到每个学生,课堂上提问后等待的时间也不够充分。以后要学会运用等待时间1和等待时间2,期待课堂的变化。

本书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真想把那些有效的策略都用在我的课堂中,可我也知道,真正变化是很难的,何况有些地方还没有真正消化,我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优先发展的要点上:1.构建优质问题;2.运用等待时间1和等待时间2。我期待着自己的变化。

篇3:五年级语文老师随笔批改学生作文中一些反思

作为语文老师,我曾经看到班上一些学生一到写作文时就犯难,一脸的痛苦,咬着笔尖无从下笔,不知道从何下手。硬是到了要交作文的时候,他几个要么仿照别人的作文写一篇,要么就抄书上的句子凑数,要么就乱写一通。看到这样的作文,我不知道到底改与不改,要怎样批改。不过,不改肯定不行,改又该怎么个改法。看到这样的作文本,我很无奈。

五年级的作文,一般都要450字左右,一篇文章经过我认真批改,发现改过之后(还不说错别字和标点用法)都不像是学生的东西,倒是我费了一番功夫,又重新给他们加工创造一般。改过一部分后,我实在不知道怎么改下去了。因为学生没有经历过修改的过程,他们的能力还是没有得到锻炼,写作难的困境还是得不到解决。

于是,我把作文本发给学生,指导他们同桌之间修改。我先把要求板书在黑板上,包括错别字和标点的批改符号,好的词语句子用波浪线画出等等,交代了几遍。教室里特热闹,一会儿有学生问同学作文里看不懂意思的句子怎么标出来;一会儿又问错别字怎么画方框;句子太长没有写标点怎么办呢……以前,我精批细改,又是旁注又是眉批,发给学生,结果收效甚微,学生大都是看一下分数,至于那些批语则置之不理,浪费了我很多时间,对学生又徒劳无益,出了无用功。想起来觉得自己特别傻,干嘛不让学生学习修改和批改呢!这样,他们经历了阅读习作的过程,通过互相对比,也起码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又可以学习同班同学的优点,多好的机会啊!

在批改中,我转变思路,峰回路转,让学生从“要我写”演变成了“我要写”,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收获的不仅仅是心得,还有改进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自信心。这样看来,充分发挥作文批改的重要作用,获得批改的最佳效益,关键还在于指导学生学会自我修改,培养他们自批自改的能力,这也将会是我今后在适应新课标教学中进行的努力尝试。

篇4:小学语文老师教学反思我对课堂思索

上语文课时,学生读书,有时我会走到教室后面,站在他们后面,朝讲台看,想象着他们看到我的样子。

孩子们希望看到的我是一个有个人魅力的人,他们希望我有恒心,有修养,有智慧,面对困难有更多的办法,他们能有依靠。他们愿意和我谈心,和我交朋友。他们每天到教室来,就是想从这里得到新奇,得到惊喜;下课了,他们走出教室时,脑子里会思考新的有趣的问题。

我希望和学生一同学习,一起在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的认识或感悟,我最大的快乐,很多是在课堂上从学生那里获得的,在课堂上交给他们知识和方法的同时,自己能受到更多的启示。我希望他们在课堂熏陶下,不仅学了语文,也变得善良友爱。至少他们不认为老师浪费了时间,而知道这就是“学习”。我在课堂上经常看到,当有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同学们(特别是他的“死党”)是多么的焦急,这些作为学生的时候才会感受得到的。

课堂上,我会请一名水准不高的学生回答,比如刘海洋,他的回答总是一个调子,但是只要他回答出了一点点,我都鼓励他继续说下去,要求其他同学耐心听他说完,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不是不太公平?这是不是一种教学的损失呢?或许其他同学们不知道,这两分钟对像刘海洋一类的男生来说非常重要,他也许会因此又找回了学习的自信,而对其他同学来说,同样有学习价值。在一个正常的教学群体中,未必有什么“学习竞争”,更多的是友情与合作。我不认为这是什么“损失”。就像旅行者经常地停下来等待掉队的伙伴,全力寻找一名失踪者,求的是大家的平安。

有时候我会想:一个思想活跃的孩子在一节课上,用两分钟时间,问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说了一些俏皮话,该不该吵他们?比如一个叫李夕涵的孩子,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了“李稀饭”,逗得大家哄堂大笑,他自己也笑了。是他故意的吧?他并不介意这个自己给自己起的名字。他说他爱喝稀饭,所以当我问他平时该怎么叫他时,他说老师你叫我哪个名字都行。呵呵。乐观的孩子!

我甚至想到,就人生而言,学校和课堂也许是人与人关系的最高境界了。你如果看《拯救大兵雷恩》时落过泪,那你同样也应当想到:为了一名学生的进步让全班同学停下来耐心听了两分钟,仅仅两分钟,对我和全班同学都是值得怀念的友情。

篇5:部编《小学语文》学科网络培训会一年级语文老师感悟

第一次教一年级的小孩子,内心充满了不确定,他们是怎么样的孩子,有着怎样的面孔,小脑瓜里想的是什么事情,会不会喜欢学习我的语文课?我诚惶诚恐。恰逢语文部编新教材更替,我更是如履薄冰,教师的生涯是一生的,可是我们班的31个小孩子的一年级一辈子可就是只有这一次一年级呀!我该怎么办呢?在今天的部编《小学语文》学科网络培训会中,我或明或暗得找到了回音。

两位老师都是资历深厚,令人佩服。但对下午李洁玲老师的讲座更为深刻。不仅仅是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拥有与学生联系亲密的那股气息跳跃在她的身上。听着她的分析和对同仁们的解答,有一种亲切的味道扑面而来。那是一种孩子身上的“气息”,独一无二的“奶味儿”,无论身体和心灵两者哪一个远离了孩子,这种气息都会不复存在的。我羡慕她身上的这种“味道”,更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她确实太了解孩子们了,他们的学习心理,他们的学习障碍,他们的学习习惯,他们的朗读方式,他们可能出现的问题,她都了然于心,我相信这才是她能够很好的处理教材,很好地给同仁们答疑解难的根本。

说到底就是“以生为本”。这种“本”引发我们在教学中的思索。识字的时候,多问一问难易程度合适吗;学拼音的时候,想一想这样拼读,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吗?课文及阅读时,问一问小朋友这样读会不会更有趣一些?口语交际时,想一想对这么“小只”的他们来说,培养什么更重要?老师们多问一问自己,少一些“自以为是”,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孩子,孩子并不是我们的“缩小版”,他们的世界和我们的一样精彩。

我明白,这种专注、钻研、专业,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那是时间、阅历、经验、学识、耐心、爱心在孩子的身上滋养,发酵,历久弥新,从一而终努力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开出红润的花朵,结出健全的果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愿这种孩子身上的“奶味儿”,这种“气息”,有一天你从我身边经过的时候,也扑面而来。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