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学习心得体会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学习心得体会

编辑:制度大全2022-05-02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学习心得体会

20**年11月15日,引人注目。20**年11月15日,*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为新一任*中央总书记。当天,和他的6位政治局常委搭档出现在中外记者面前--新领导集体首次亮相。

从20**年11月15日到20**年2月22日,新领导集体履新百日。

一百天,是共和国前行步履的又一次启程。

十句话,是执政党反腐倡廉的又一次宣示。

一百天,让我们看到了中央新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务实之举。

十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央新领导集体反腐倡廉的决心、思路和工作力度。

一百天里,日日新风扑面......十句话中,句句重音环耳......

第七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任何不受制约的权力最终会走向腐败。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他指出,如果没有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那廉洁自律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个比喻朴素、形象。编织这个笼子的“材料”是法律和人民监督,并由此形成三个机制--

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不能腐的防范机制。

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反腐倡廉,监督是关键,制度是根本。而落实制度的过程就是编紧“笼子”的过程。

我对这句话最为关注。

1787年的费城会议上,美国先贤们起草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从17*x3月4日该宪法生效以后,200多年来不但从未修改过一个字,而且为世界各国纷纷效尤,成为许多国家立宪的参照体。尤其在美国联邦法院批准这部宪法之际,因没有把《独立宣言》中所肯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在内之时,17*x4月,第一届美国国会开始运转后,又于当年的9月25日写入并通过10条有关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权利法案,更是叫人击节称赞。

在《权利法案》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条修正案,该条款开宗明义地规定:“联邦议会不得立法建立宗教,不得立法禁止宗教活动自由;不得立法剥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不得剥夺人民和平*、向政府请愿、表达不满、要求申冤的权利。”该条款明确规定,美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无论如何必须得到保障,政府和国会不能蚕食、侵犯、剥夺公民的这些权利。此即着名的不得立法条款,该条款被称作是美国宪法和宪法修正案的灵魂,数百年来成为美国人民自由价值观的根本保证。

美国人民看得很清楚: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哪怕这一权力来自人民群众,或者掌握在正人君子手里,只有法治和*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因此面对可能出现的权力滥用,虽然美国的先贤们已经设计了精密的防火网,即:国家权力一方面被纵向地分解为联邦的权力和各州的权力(其实是独立的各邦将自己的权力部分让渡给联邦),另一方面,又被横向地分解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其中,立法权属于美国国会(这是美国宪法第1条的内容),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这是美国宪法第2条的内容),司法权属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这是美国宪法第3条的内容),而立法权又分属参众两院。只有参众两院分别通过,法案才能成立。而且,总统对通过的法案有否决权,最高法院也可以通过司法审查而认定其“违宪”。由实行终身制的大法官组成的最高法院虽然有裁决权,但大法官要由总统任命、参议院同意。总统虽然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但这一否决又可以由国会以2/3的票数再否决。国会、总统、法院三道防护网,该设计处处体现出了权力的制约和限制,设计精巧可谓良苦用心。但即便如此,美国人民仍不放心,依然强烈要求在联邦宪法的修正案----权利法案中规定“不得立法条款”,该条款意味着即便法案经参众两院分别通过、总统也不否决、最高法院也不判其“违宪”,但如果该法案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那么该法案就是非法的。《权利法案》为防官如防贼、防权如防火、防权力的滥用如防洪的美国人民,架起了最后一道也即第四道防护网,她所保障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的个体的权利,即“公民的权利”,而不是抽象的、整体意义上的“人民的权利”。

尽管人民是公民的集合体,但人民的权利并不等于公民的权利。如果不受限制,那么作为“人民代表”的立法机关,完全有可能以人民的名义侵犯和剥夺公民个人的权利。在美国民众看来,个人权利比所谓“国家利益”和“政府权力”更重要。因为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而人民则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公民个人组成的。没有公民个人,就没有人民这个集体,再谈人民这个概念也就没有任何意义,进而也就没有人民授权的国会和政府。而且,人们之所以要建立政府,正是为了保障每个个人的这样或者那样的权利。如果通过人民意愿建立起的政府,不能保障公民个人的权利,甚至侵犯公民个人的权利,那么建立政府也就没有意义了。正如极力鼓吹公民权利并亲自起草法案,被称作“权利法案之父”的乔治·梅森所言:如果宪法不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我们就宁愿不要宪法,也不要什么劳什子的美利坚合众国了。这是一种多么认真和顽强的精神啊!

翻开历史书:秦始皇统一全国最大的功绩就是统一度量衡,没有一个统一的度量衡,就凭良心交易,这世界不知道会乱成一个什么样!度量衡是生产、生活、交易的一个标准,国家法律则是一个管理人类社会的一个标准,如果一个国家不用法律来管理社会,而是某些人鼓吹的他们的信仰来管理社会,结果会怎样?中国有个这样的教训!中国封建社会就开始建立了法律(古装电视剧常听到根据大宋律、大清律),为什么还有很多冤假错案,老百姓期盼包清天呢?原因有二:

一、那时的法律都比较粗约,大宋律、大清律总共多少条?不会超过二、三十条吧?对同样的一个案件,执法者就有很大空间根据个人判断!就好比用一个精确到米的尺子去量一个人的身高:一米多,多多少呢,不同量的人有不同判断!包青天来判断就偏向有利于老百姓的结论,贪官来判断就偏向权贵的结论!当我们把尺子精确到厘米、毫米,审判者个人影响是不是会变得非常小?

二、就是公开、接受媒体舆论、老百姓的监督,这一点更重要!

这就好比虽然统一了度量衡,你去买东西,卖家有一精密电子称一称,告诉你2斤2两,但是你却看不到电子称上的数量,你说全靠店家的良心,会有一个公平的结果吗?有人说现实中不会有这样的情况,我说有,我们的人民公仆都经过严格的选拔,择优提拔的,但选拔过程老百姓却看不到。“三公”消费都是用在合理地方的,但老百姓却看不到。所以现在的法律制度都要求公开审理,试想如果公开审理,当年的开国元勋贺龙、彭德怀、*等等一大批人会这么简单就被定罪吗?以致后来*几十万人。

“公开”--就让一切暴露在阳光之下,肮脏、黑恶只会在阴暗的地方滋生!

综上所述,人治与法治实乃天壤之别!所谓人治,就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道德高度变为德治,必须以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制衡为前提。常见于我国的封建社会.用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利去进行国家的统治,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

归根结底,我国还需在健全法制上下功夫,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篇2:聆听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聆听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专家讲座心得体会

4月9日至10日,我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在这次研讨会中,我共观课5节,听讲座3个。这次学习,让我感受颇深,也受益无穷,它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语文视野,让我看到了专家对课程标准的深刻解读与实践。在专家的课堂示范与思想引领下,我只感到学习--提高--修炼教师基本功,是当今教师的必修课。现将这次学习感受表述如下:

一、语文课堂是情智教育。

主要体现在曲晓芸老师所上的观摩课上。她所执教的是古诗《乞巧》。她的课堂更是“情”的引导,“智”的生成。她的课犹如舞台上演出的评书,妙语连珠,抑扬顿挫,声断气不断,课堂中无不体现曲老师尊重学生的情感;既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极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听者无不感叹:听这样的课真是一种精神享受哇!这也告知我们:语文课不仅要启迪学生的智慧,还要注重学生情感的陶冶。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阅读

提到阅读,我们可能会想到我们的语文课本。然而小学六年,学生仅仅读那薄薄的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马琴老师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中国小学的语文教学实效性不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我们中国的孩子阅读开始的时间晚;二是中国学生的阅读量少;三是中国学生阅读能力不强。因此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她还强调:阅读要注重质量。好的阅读可使学生得趣、得益、得言、得法。重在让学生打好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活动应该少一些,而学生的活动要多一些,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活动。

三:教师要永保一颗童心

陈明祥老师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教育工作者,他灿烂的微笑使人感觉在面前的不再是老师,而是最和蔼可亲的爷爷。他执教的是一节作文指导课,题目是《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在这一节课里,他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处处表现出童真、童趣、童言、童心。在让学生听闫维文的歌《母亲》时,陈老师边唱边演,那声音虽有些苍老却很入耳,动作虽有些僵硬却配合协调。五十多岁的老教师,能保存着一颗纯洁的童心,是多么的难得。那么作为我们长期与小学生打交道的老师,不是更应该永远保留一颗年轻的心吗!只有具备一颗年轻的心,才能真正溶入到孩子中去,做好“孩子王”。

四: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听到各位教育专家精彩的演讲,看到他们让人动情的观摩课,我感到自己与他们相差甚远。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拥有讲台,要热爱讲台,更要研究讲台,要让自己的生命因讲台而精彩。那么我们如何能让自己的讲台流光溢彩呢?我认为这需要我们平时多钻研,多学习。多看别人的公开课是学习;多钻研教材是学习;与同行之间交流是学习......

五、语文教学的真谛

通过这次学习,我才明晰地找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真谛,那就是“培养学生写出一手好字,练就一副好口才,能写一篇好文章。”这就需要识字与写字的有效结合,读说写的有效结合。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在语文课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学生,涵养学生性情,陶冶健康个性和健康情操,而并非教两个生字,熟读课文,写两个千篇一律的作文。

读,让学生在教师、文本中进行对话;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共鸣,进行情感的碰撞,激发思维的火花;说,解放学生的口,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说出内心的体验,开启表达的源泉;写,让学生将内心的感受与想象,倾注于笔尖,流淌在字里行间。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是一名语文教师的职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追求、探索。我们当以专家们为榜样,加强学习,勇与实践,敢于创新,善于反思,做一个有心的读书人,做一个真正能与孩子分享成长快乐的好老师。窦桂梅老师这样说道:“一个教师在他自身的成长状态里可能他懂得了要学习,这就给他带来了好处和实惠。”“书籍是你的最好的,最美丽的容颜。”我们教师本身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天天在跟书本打交道,如果我们离开了书籍,不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我想起了陆游在《观书有感》中写到的这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籍就是我们老师的源头活水。吸纳百家,才能自成一家。不管如何的忙碌,我们都应该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我们应该阅读各方面的书籍,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还应该阅读专业方面的书籍来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更应该阅读学生这一本本无字的书,来让我们攀登上教学艺术的

篇3:小学“研课标说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研课标说教材”学习心得体会

把握课程标准,用心钻研教材,是每一位教师备课时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教师要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烂熟于心,不仅如此,对于教材的结构、教材在整个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应做到心中有数。在当今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构建高效课堂是最终的目的。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水平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而知识树的绘制和教材解说可以作为教师研究教材的基本方式,在统揽学段课标、教材的基础上,按照单元绘制知识树以及做相应珠教材解说,促使教师驾驭学段教材,把握学段目标定位。

我认为,说课标和说教材可概括为“三说”--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1、说课标:依据课程标准,说总体目标或阶段目标或单元目标;说本学科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及这几个方面具体到本年级的要求。

2、说教材:说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构,包括课本的编排意图、内容的呈现方式、知识与技能的范围等;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既能在横向上说清本册教材的编排序列和内容范围,又能把本学段的同类知识进行简要的纵向整合。

3、说建议:不仅说考纲和考点,还应该谈具体的教学建议,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谈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同时在绘制知识树和教材解读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知识树绘制及教材解说的意义。

通过对单元知识树的绘制及相应教材的解说,不仅使我们加深对课标的理解、教材的准确把握,而且会有效提高我们灵活处理教材、合理整合教材的水平,为有效教学的实施和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同时也促进我们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得到提高。因而,我们要扎扎实实的研究,经过努力,我们会达到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高屋建瓴、准确把握、合理整合和灵活处理的目的。

2、明确知识树绘制和教材解说的范围。

要站在学段课标和教材的高度,不能仅仅盯在所教年级的教材上,要从学段教材整体上把握,找准新知识的生长基础发,方可使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3、绘制和解说要抓住教材的核心要素。

绘制单元知识树要绘制和解说清楚本单元教材知识的重点、难点、易混点以及高频考点,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突破教学维修点的关键是什么通过怎样的形式去分解教学维修点等。这些内容只要烂熟于心,我们对教材的处理,学生自学问题的设置,课堂讲授问题的预设,练习内容的安排,就会恰到好处,就会确保课堂实现高效。

4、要注意知识的整合思想及策略。

5、要注意教学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我们要清楚明白本单元教学,哪些教育资源可以利用、可以挖掘或可以重新整合,为教学服务,尤其是单元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结合点,要分析到、解说清楚。

6、要精心筛选单元达标练习题。要逐题说明设计的意图和检测所运用的知识点,以防止随意性,以便提高检测的质量。

以上是我对“研课标说教材”学习的一点体会,与各位分享

篇4:屯东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屯东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语文味”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二、体现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体现个人味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篇5:学习总理教师节讲话心得体会: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民教师

学习总理教师节讲话心得领会:做一个有担当的人民教师

20**年6月9日,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宝山区教育局为我们民办三级幼儿园的教师免费培训班的学习。我很感动教育局能大力帮助我们三级园和外地教师,在短短的几天中,聆听了专家与名师的报告和师训,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渊博的知识使我深受启发,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颇感自己的责任重大、知识缺乏。而后又说道温总理去年的讲话,我就到网上查阅资料,温总理提出的四点希望:一要无私奉献,二要满怀爱心,三要提高素质,四要教书育人。“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温总理这段话即赞美了我们教师的光荣,也激励我们不要辜负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教师的期望。

教育是国家的大事,国家的将来、民族的前途,属于孩子,而孩子的成长在于教育,开展教育的关键还在于教育一线的教师,作为一名领导者和幼儿教师,德才兼备是重要的,有才无德不会以教书为乐,师德涵养是重要的,但讲师德涵养不是一句空话,光在大会小会上讲是无用的,光说不练,光写写心得,说说大道理对国家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益处呢?目前,国家很注重教育,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都很大,领导大会小会在讲,假期学习在学,但是,要将师德涵养培训落到实处很难,所以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我们的师德涵养要提升,我们的教育要发展,还要靠每一个教师从小事做起,教育前沿的管理者,领导们更要应以身作则。我认识的教师说我:“自己是老板还来吃这个苦,还来学习。我想作为一名领导,应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所谓“身正为范”,往往,有些领导本身不讲涵养,不“修正气”。只拿“师德涵养”等准绳做镜子照他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所以我也要参加这次培训,来提高自己的知识及师德修养。

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就要有担当,如何做到:

一、担当意味着无私贡献。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干一辈子,而不是干一阵子。一名受幼儿和人民爱戴的称职幼儿教师,要打心底酷爱本人的教育事业,不求名利,熄灭本人,照亮他人,无怨无悔地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芒的职业。固然都会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苦,但是本着为国家和人民造福的职责,它同样有着无限的自豪。在今天,我们的幼儿教师们要抵御各种“金钱至上”腐朽思想的腐蚀,增强师风师德涵养,用自己高尚的情操去博得社会的敬重。

二、担当意味着爱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根底,是教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一切。”在这次培训中刘政老师曾这样讲过:“能做老师的条件1.爱孩子,从骨子里爱,无条件的爱,2.爱同伴、同事,为人师表、团结合作、互帮互助。”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就要爱学生;其次,爱就不能放弃。由于,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活,一个个正在健壮成长的学生,我们要把他当作一个能动的人,给他们一个自在的空间,尊重、对等地看待他们、关怀他们,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从而减少师生间心灵上的差距,使他们产生“向师性”。然后运用鼓励机制,加以充沛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到温暖,加强自信,这样,才会在他们生长与开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更会使教学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担当意味着学高为师。

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就必需要有全面的学识素养,况且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科学技术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要求我们每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要努力专研,以“终身学习”的观念,安心从教。每个教师都要不时的学习才会顺应当今工作的要求。教师是人类学问的传播者和发明者,更要不时的学习新的学问来武装自己,给自己充电加油。这样才不辱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需有一桶水。”才能为幼儿教育出一份力。在今后的教学日子里,要鼎力推行素质教育,使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求、勤于入手,培育幼儿搜集和处置信息的才能、获取新学问的才能、剖析和处理问题的才能以及交流与协作才能,变枯燥、乏味的课堂为欢声笑语的课堂。

四、担当意味教书育人的责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力量。”可见教师职业是影响一群人的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抱着对学生的终身担任的态度去做我们的工作。这是我们干好教师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选择了教育就是选择了担当、选择了奉献,“痴心一片终不悔,呕心沥血育英才”,在教育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已无愧而充实的走过了七个阳光灿烂的春秋,在将来的人生征途上,我将继续奋发图强,严格按温总理“四个希望“要求自己,义无返顾的一路走下去,愈加快乐的倾注我阳光般的爱心,奉献我无悔的青春,让每一株幼苗都健壮成长,让每一朵鲜花都灿烂开放!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