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说明文教学反思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鲸》说明文教学反思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09

《鲸》说明文教学反思

《鲸》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在表达上运用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多种说明方法,对鲸的特点进行一一说明。同时,作者准确用词,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我执教的是《鲸》第一课时,五年级学生年龄虽然处于高年级阶段,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还是比较短,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结合学生的这些年龄特征,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一讲到底,而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就及时设计了突破难点鲸生活在海洋里,体型像鱼,因此有很多人管它叫鲸鱼,连汉字的写法也是带着鱼字旁,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呢?

然后让学生再来读课文,突破教学难点这一个教学环节。突破难点之后,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学习,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提问、画画、表演、朗诵等形式)学习,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学习收获特别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由于课前设计严密,上课时组织得当,效果很好。这种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枯燥无味的知识,学生自己解决起来问题来头头是道,条理清楚。除了课文介绍了鲸这么多特点之后,我又用课件展示了鲸的浑身是宝这个特点,面对鲸浑身是宝,很多不法分子为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捕杀鲸,出示课件,学生看后发出倡议,要保护珍稀动物。

另外我在语文教学时,一直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既注意自己语言表达的规范,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语言表达的错误,让学生尽量把语言表达的准确完整。我还注意板书规范、书写工整。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这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回答问题举手不是很积极,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偏重于客观公正而鼓励的话语少些,教学活动忽略了学困生的参与和接受能力等等,这些方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

篇2:《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反思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

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教完本文,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几点:

一、悟读交汇,深入文本--情感升华的基础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但课堂上只有“读”,没有“悟”,学生的“读”往往会流于形式,而成为课堂最华丽的装点。如果我在引导朗读“痛失父亲”这一部分,先让学生了解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到描写他的词句,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交流后指导朗读。

又如:句式训练:此时此刻,如果我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我会想......带着又悲、又痛、又恨的感情,读第三节。另外还有:过渡:是啊,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还夺去了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不禁要和雷利一同呼吁,让我们在文中找到雷利的呼声,一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更容易理解。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在教学“痛失父亲”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想象爸爸灵柩回来的情景,有的同学说,想象到当时机场沉寂得很,只有哭声;有的说,想妈妈失去了他所挚爱的人,一定痛不欲生,有的说,爸爸的嘴没合上,可能是在说:“和平、和平......

学生的融入不够,自己是进到课文里去了,造成老师引导的过多的,学生体会甚少。体会甚少就造成朗读情感不够。我想应该是准备工作做的不够,让学生课余体会的不够多,造成情感的断层,以致使学生在上课文时有疙疙瘩瘩的情感,又点零星。

三、收集资料,加深理解

一个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通过课前收集有关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如“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还不太平!”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课堂上学生谈到很多,且提起战争的危害性,学生们更是深恶痛绝。在学生听到这些骇人的新闻,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之后,再谈自己的感受,这一环节不但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同时还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处理收集到的信息。

我发现:一节课有时为了完成多个目标,课前教师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有时恰恰是成了教师上课的锁链,也成了教学视网膜上的一个盲点,也使学生的自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仔细考虑: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我们也要根据情况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们。

篇3:开放性练习题的教学感想反思

开放性练习题的教学感想反思

教学要有创新,在新授课中要高效又要有创新,同样在练习课中灵活的运用并处理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习题的处理过程中不要任意拔高。我常想把一个题经过处理能使之收到更好的效果,但并非每次的效果都能如愿。

这是月假复课后的第一节练习课,练习内容是二年级下册数学有关倍的问题解决。这节练习课,我准备没有很充分,也没有仔细的去钻研每一题可以进行哪些思维训练。所以在练习中就出现了拔高的现象,从而导致结果不如意,让我的自作聪明适得其反!

接下来说说我在这堂课中的一点表现:

练习中我比较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所以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但我犯了严重的错误,其中有一题我强调希望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却不提倡提出用不同方法计算的问题,即相当于把一个开放的问题转变成了一个局限性的问题。根据现今的教育方向,要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想即使是一个有局限的问题,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也要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看待问题的思维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灵活。

那么,一个灵活的题型岂不是可以更好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发挥得更淋漓尽致,也可以使这个习题得到最好的运用,达到最佳目标。可惜今天我却把这样一个习题进行了一个不好的处理。

练习十二的第4题中第(2)小题:请你给每一行的0图上两种不同的颜色,根据你涂的颜色,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按题目意思来看,涂法有17种,而提出的问题则会更多,加、减、乘、除计算的问题皆可。但我进行了这样的限制:请你在每一行涂上两种不同的颜色,且要能根据你涂的颜色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思路虽很直白,但不显得灵活了,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我原本是想要节约时间,但事实却相差甚远。

“首先,要使得两种颜色的圆成倍数关系。”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太难以想到要先弄清楚不同颜色圆个数的关系,只会一个一个去套取,这还是踏实的认真的学生。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耗去较长的时间,成功感也会降低。如果某某学生套取几个还不成功,就有可能放弃了,反而失去了本题的意义,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班周汉财就是这样的,他本来就是重读的学生,因成绩一直不理想,学习兴趣也低,所以学习状况一直很低迷。一开始听到只要涂色再列出除法算式,一下子就有了兴趣,想想涂色就好比他喜欢的画画,似乎也不需要动脑筋,涂好后大的数除以小的数即可。兴致来了就开始操作,第一行的涂色工作完成了:随手涂5个红色圆,13个蓝色圆,然后开始列除法算式:13÷5=?结果发现商求不出来,怎么背口诀都不对,兴趣一下子降下来,思维也停下来了,周汉财在这个题中就这样戛然而止!

再看看好动的易双,在经历了周汉财同样的遭遇后,主动放弃了这一涂法,接着涂6个红色圆,12个蓝色圆,列式为:12÷6=2.有了这一成功步骤,兴致又来了,又继续下去,所幸易双坚持下去了。

这些事学生自主探究的小插曲。我吸取了刚才限制学生发挥的教训,所以在学生汇报的时候,我决定只要学生说的正确即可。像林婧波她涂的是红色圆和蓝色圆各9个,一般第一反应的列式为9÷9=1,而她的是将18个圆平均分成9个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列式为:18÷9=2。只要问题是正确的就值得鼓励,所以在学生还不太认可的时候,我及时的表扬了林婧波,表扬她有和别人不同的思维。此刻,学生的思维有活跃起来了,他们知道老师要的是除法计算的问题,而不只是倍的问题。从这里也看出了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乖,他们也是在寻找着老师最想要的答案,他们最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我又何必吝啬?

想想如果当时我没有那么一个强调,而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涂色和提问,学生该摸索出多少种方法啊?而提问题的方法多样性能够让学生更聪明,思维更活跃,兴趣也会越来越高。

这节课我可以直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探究涂色方法,再总结规律,红色分别涂1、2、3、...17个,蓝色依次涂17、16、15、...1个,根据不同涂色情况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在进行归纳:哪些涂色方法可以提出除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字间的一个倍数关系。这样进行总结后,以后再提出除法计算的问题,学生自然就会想到要注意数字间的倍数关系。

这次的失败在于我把简单有趣的问题进行处理后,变成了一道复杂无趣的目的性太强的问题。可见我们在对问题进行处理时,一定要考虑清楚所有的生成可能性,再根据生成考虑教法与学法。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本身又注重练习,所以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到:关注全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不要拔高,也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明确练习的目的和想要达到的效果;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练习的设计从易到难,要有梯度,人人都能获得或多或少的成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练习题型不能空洞,要能吸引住学生自主探究,来源于生活则更好;善于捕捉练习时的动态生成,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制度专栏

热点制度职责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