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是大家的》之教学反思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太阳是大家的》之教学反思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08

《太阳是大家的》之教学反思

《太阳是大家的》是一首用拟人化写的儿童诗,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鲜花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小树在阳光的照耀下茁壮成长,小朋友在阳光下欢快地玩耍。诗歌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容易领悟。《太阳是大家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只有全世界人民加强理解和信任,各国人民才能和平共处,人类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全世界的孩子才能共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社会的安宁。为了分散这一教学难点,我是按以下几步来实施教学的:

第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太阳落山时的美丽,太阳一天的工作以及别国小朋友对太阳的期盼”。朗读是语文课中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我以学生熟悉的“晚霞”为切入点,带出“红彤彤的晚霞”,再引出第一节和整首诗歌,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所描写的美景和太阳给小朋友带去的快乐和希望;再通过品读、评读相结合,又以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寓意“世界是大家的”,也使学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节课学生读得充分,悟得也轻松。

第二,仿写第二节诗,想象太阳在别国的活动,通过仿写能更进一步感悟诗歌中所描写的欣欣向荣景象,领会到只有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下,各国的小朋友才会有这样的快乐。有的同学写道“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阳光布满大地,她把温暖送到人间;她把美丽的火烧云给我们欣赏,看着我们兴奋地叫好......”也有的这样写“一天中太阳做了多少好事:她把金光往小草上洒,她把庄稼往高处拔;她陪着小朋友去上学,听他们充满童趣的谈话......”

第三,通过课后的泡泡“我想对别的国家里的小朋友说几句话......”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同学这样写道:亲爱的各国小朋友,你们好!美好而又温暖的太阳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它也一定会给你们带去无穷的欢乐的,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太阳是我们大家的,世界也是我们大家的,让我们一起在同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吧!让我们为拥有这样快乐的生活而欢呼吧!还有的同学写道:亲爱的小朋友,那红红的太阳是我们大家的,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当你们在梦里甜睡的时候,我们已经迎来了温暖的阳光,当我们进入梦乡时,她也会悄悄地来到你们身旁,给你们送去了快乐和希望。太阳是我们大家的,世界也是我们大家的,让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地生活吧!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出一份力吧!还有的这样写到道:外国的小朋友,你们好!我们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星球--地球上。我们应该和睦相处,让世界充满爱。欢迎你们到中国来玩!

第四,再让学生联系收集到的别国资料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感想。

第五,课外布置了一道拓展题,仿照课文学写诗句。

篇2:《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的教学反思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的教学反思

课文描写了“我”的一次上网经历,让我们在领略网络魅力的同时,了解网络的特点和作用,真切感受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

一、上网经历,了解作用。

网络对于现在的小朋友来说,已经不向以前那样神秘而诡异了。他们可以通过信息课来了解网络的用处。当然,小朋友对于这个新鲜的玩意儿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所以一上课,我便打开教室的电脑,让孩子们遨游于网络之中。凡是孩子们想到的,想去的,想知道的,我都一一打开网站,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网络的神奇和快捷。

他们的心情异常兴奋,就跟课文中的孩子一样。然后请大家找找课文中孩子心情的词语。这样在寓教娱乐中,孩子们了解了网络,也明白了网络的作用,更体会到了网络的神奇。

二、设下疑问,感受生活。

通过“网络给你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这个问题,孩子们说出了,可以让我们近距离的和远方的亲人进行联系和对话;可以在我们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或困难时,找到解答的办法;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的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更快的了解国家的大事,身边的小事......总之,方便多多。

一次平常的亲身尝试,带给学生的是直观的感受,更深刻的体会,相信这一次平凡的上网经历一定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影象。

篇3:《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月球之谜》是一篇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入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景象,然后列举了一些月球的不解之谜。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我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月球是个怎样的月球,课文写了哪些不解之谜,以下几点是我对《月球之谜》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还不够持久,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在简单地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之后,我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节课的课题《月球之谜》,引导学生通过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由问题入手,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自己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急切的求知欲望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并进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然后我让学生抓住“遐想”一词,引导学生想象:人们会产生哪些遐想?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这些话有感情地朗读;接着,我再用“你还有哪些感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加深对文本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随后,又以“为了探索月球之谜,科学家做了哪些努力?”来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索月球奥秘的经过。接着让学生看登月历程,了解月球知识,激起对月球探求的欲望。

最后我们还开展了一个有关月亮的综合性学习,让他们背写月亮的诗,说带月亮的成语,谈人们对月亮的别称,一整节课学生兴致盎然。

这是一篇科普文,课堂中我同时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了课文内容的发展。把信息技术与文本进行巧妙的整合,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理解月球世界的奇异和月球上的不解之谜,充分开展朗读是前提。这节课,我以读为本,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在朗读中,我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的朗读具有层次性。如月球上奇异景色的朗读指导,几个月球之谜的朗读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文本内容,拓展自如。最后让学生小练笔,写出自己的遐想。

篇4:“小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反思

“小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反思

20**年9月20日上午,我在本校的502班上这节公开课,上课的内容是“小数除以整数(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够商1,且被除数无余数)”,本节课是小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除法和小数乘法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课后陆老师的点评给了我很大的动力与自信,他指出:就整节课而言,知识框架清晰,知识点连贯,突出了内容的重难点,基本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提出了授课中值得改进几个方面。

首先,在复习旧知环节,时间过于长,复习旧知的时间要控制在5分钟之内;并且导向性太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本可以思维很发散的解决问题,做到一题多解,可由于我的复习导向让学生的脑海中只形成一种思维,以至于教材中的第一种解法学生并没有想到,复习的旧知没有起到一个好的引导作用。

其次,要给学生充足的展示时间与空间。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正确地列竖式解答了22.4÷4这道题,我只是把学生的成果展示在展台上,只让学生做了简单的描述与讲解,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黑板上演示列式步骤。其实只要老师敢给学生一个平台,学生将会是一名更适合同学的老师。

最后,在练习题的编排处理上,题的难度过于简单。课堂练习题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与提升,练习题要从易到难,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有一种完成学习任务的强烈自豪感。而我课中的练习题类型设计太过单一,所有的算式计算都是同等难度,没有梯度性,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没有得到更好的提升。

通过这次组内公开课的展示,我意识到了一节课的上得好不好,首先是看老师的基本素养与知识功底,老师是不是给学生搭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最重要的是要看学生的表现。成功的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才是主角。老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经过陆老师的点评指导,我坚信会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积极思考,努力让自己一天比一天有所进步。

篇5:《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教学反思

本节课值得思考的地方:

数学就是研究数与形的结合,小学数学概念,主要是数的概念和形的概念,学生数学概念的获得不能一蹴而就,要有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并不能由教师把现成的概念简单地、原封不动地“搬给”学生.。

由于概念本身具有的严密性、抽象性和明确规定性,教学中往往比较重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和精确性,那我们是不是在方式上就以“告诉”为主让学生“占有”新概念呢?G.波利亚指出: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学生,就会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性。我想,学生如能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像数学家那样去“想数学”,“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那么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这节课内容时,我鼓励学生在引入概念时大胆的猜想。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概念引入时我鼓励学生猜想,“你认为多大的正方体体积是1厘米3”、“既然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厘米3,那么1分米3呢?“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学生借助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一定数量的具体事例中抽象、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形成1厘米3、1分米3的体积概念。这样,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作为数学想象表现形式的最高层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推动数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我在概念引入时培养学生敢于猜想的习惯,是形成数学直觉,发展数学思维,获得数学发现的基本素质。

但是,是不是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猜想总是必不可少的呢?不是的。

学生通过一定的猜想、验证以后,能将概念的定义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采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和分析、推理(包括类比推理)的方法,促使新概念的形成和同化。到这里,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同化,建立和形成1立方米概念,并且也表现出来了,而我却还是拉着学生,不让他们发展,可以说这是本节课最失败的地方。

根据自己课后的反思,我觉得如果再上这节课,对于这个环节,可以这样处理:学生们通过前面的1厘米3、1分米3的体会,可以感受到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棱长决定的,那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厘米3;1分米3的正方体棱长是1分米,采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完全可以得出1米3的正方体棱长是1米。就不用老师再拉着绕圈子了。要把握好猜想、验证和合情推理的关系,什么时候用哪种思维方法,教师自己要有一个度。

总而言之,人类认识科学的一般途径是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应用。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