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课后反思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课后反思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07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课后反思

一、为学生而设计

“以生为本”的理念大家都懂,备课“三备”之一“备学生”也知道,但往往在具体的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只是想当然地去凭感觉设计课堂,起点过低或起点过高,造成课堂低效。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备教材重要,备学生更重要。

①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我第一次的教案设计只是看了看课本和教参就想当然地将目标定位在明确算理和探讨算法上,拿到课堂上试讲,问题来了,还没讲,学生已经会了。试讲了一半,停下来,去各班调查。到各个班直接出10道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测试题,结果正确率80%以上。虽然是新内容,但学生对这种类型的计算并不陌生,大部分学生已经会口算了,再按照未知的路子去探究算法显然是不合适的。调整教案,将目标定位在提高口算速度和探究算理上。起点找准了,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收获。

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算理是这节课的难点,也是以后学习加减法运算的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只学过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要让孩子抽象出相同数位相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操作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为此设计了三个层次:摆小棒具体直观地感知单根和单根的相加,整捆和整捆的相加;拨计数器抽象到数位;不用计数器你会计算吗?脱离计算工具领悟出相同数位相加。整个过程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由此看出:不要埋怨学生不配合,是教师做的饭不合学生的口味,这不是学生的错,是做饭者的问题。正如吴正宪老师所说的“要给学生好吃的有营养的数学”,是对我们数学教师的要求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二、表扬激励要有度

我有七、八年的时间不教低年级的学生,对低年级的孩子的课堂调控尤其是课堂纪律感到很头痛。一年级孩子自制力差,如果单纯地用语言要求规范孩子,孩子不吃这一套。绞尽脑汁,语言加实质性的物质奖励。想到我侄子上幼儿园大班,每每得到贴到脸上的贴花,舍不得摘下来,当做一项炫耀带到家里。贴到脸上好,避免了贴到手上,只顾欣赏贴花影响学习,同时还把荣誉写到脸上,让所有的人知道我得奖了。但奖励要掌控好一个“度”,过多的表扬,孩子觉着含金量不高;太吝啬,孩子又觉着不易得到,失去信心。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在什么情况下激励,大有学问。

在本节课中,有这么几处用的比较好:第一个得奖的是:课前谈话第一个发言的同学,不管发言对错,只要发言就有奖,暗示孩子积极发言;第二个得奖的同学是课前谈话中,回答“2狗1人”的同学,最有智慧奖,虽说不是老师的答案,但他最会思考,学生明白了回答问题不光积极,还要会动脑;第三处是学生摆小棒时发的“最佳合作奖”,此处操作学生容易乱,各人摆各人,奖励一组教育孩子要学会合作;拨计数器,全对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同学表扬表扬自己;“速算冠军”含金量最高的奖项。每当孩子懈怠时,来个奖励,就像给孩子注入了*,立时精神抖擞,我要为奖品努力;当需要规范、引起孩子注意时,树立一个榜样,就像是一根神奇的指挥棒,引导孩子去这样做。真是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小小的环节都要细细预设,考虑周全,每一点滴都要讲究。

三、教学设计不可太满

南京师范附小的闫勤校长提到:一节课的内容不要设计的太满,一节课40分钟,只能设计35分钟。给老师,也给学生留一点空白,这样才能从容地将每一个环节处理到位,用不着为赶时间草草走过场。本节课还有一个练习中的一个问题没处理完,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可能内容安排得太满,二是课中间某些环节的调控有些拖拉,有低效的成分。

四、急需专家的引领

于科长的课后点评及总结,高屋建瓴一语中的,原来一些模模糊糊的东西,经于科长一点化,豁然开朗,颇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我们需要这样的引领。“课例引出问题”的教研形式,就具体案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体、真实、好理解、可操作,实效性强。

感谢领导给了我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本次展示课,可以说有收获,更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准方向,不懈努力,不求目标,乐在过程。

篇2:《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课后反思

《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数学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三年级上册学习过的(10以内)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提升,内容简单,但是要让学生把所学过的分数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去真正理解其中的算理并不容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两点

一、注重了情景的创设和问题的生成

我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吃饼情景入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列式-验证-分析算理-总结方法,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让学生分组探讨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降低了难度

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起:“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含义?”时都说不出来,但是问起对某道用加法或者减法解决的问题自己选择原因时都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所以采用了课堂中的:“想一想你为什么要用加法(减法)呢?”。

同时我也深刻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

一、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不够,没有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导致对课堂重点和难点的处理厚度不够。

二、备课不等于背课,上课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随时调整思路,引导学生。课上的太死板。

三、虽然课前作了充分准备,但对于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处理的不够完善,这说明了我教学经验的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不高。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多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

四、在学生学会了同分母加法后处理同分母减法的时候又过多的包办,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在让学生分组交流总结方法后没有及时用练习巩固,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达到全面检查、及时了解、及时矫正的目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整堂课中缺少了书面练习,没能真正的了解到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没有真正体验到收获的快乐,课堂的实效性不高!

五、课堂中的评价语言不丰富,说出来的评价也很生硬,不能达到对学生的激励,也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真切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对教材、教参需要下大功夫去钻研;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把握;对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注意积累,为以后实施成功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评: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在认真研究了学生和教材的基础上,以“立足教材,关注常态”为指导思想,精心预设了教学环节,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效生成,通过有效探索、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亲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纵观本课的教学设计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情境的创设“好”

和家人一起分吃圆形大饼几乎是每一位儿童都曾经历的“凡人小事”,这样的素材不仅能直观的、浅显的帮助儿童理解算理,而且还便于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本节课情境的设计分了两个层次,先求爸爸、妈妈一共吃了多少张饼,也就是把爸爸吃的张饼和妈妈吃的张饼合起来,使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是一致的。然后出示爸妈和小兰一共吃掉了张饼,知道了爸妈吃了张饼,求小兰吃了多少张饼的情境图。学生自然地知道了这里是已知两个数的和和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就要用减法算。这样通过两次情境,很好的沟通了分数与整数加减法意义的联系,而且学生也理解了分数加减法是因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

2.探索的时间“足”

本节课给足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真正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共设计了三次探索。解决同分母分数加法时,是让学生利用圆片等学具,在小组内,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方法来探索加法计算的算理,进而总结方法。解决同分母分数减法时,是让学生根据加法的研究思路,自己探索总结计算方法。然后在两次探索的基础上,又以小组为单位,探索交流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法。三次探索的效果都是很好的,这就应了一句话,“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会给你一个惊喜”。

3.练习的设计“妙”

本节课的练习,既有基本练习,又有变式练习。卡片限时算,解答时让学生只观察口算卡片几秒钟的时间,然后将卡片平放学生思考,在大多数学生都有了结果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汇报答案,这样即训练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度,又改变了题目出示后只有部分优等生参与回答的现象。+=的设计更是巧妙,即训练了算理,又训练了算法,学生尝试并能用字母总结出一般化的方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涨,效果很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

总之,本节课就是在生活情境背景下,通过教师的的有效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来完成对算理和算法的寻求和总结,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与内化。来全面落实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彰显、“真实、朴实、扎实、充实”的本色。

篇3:同研一节课《年月日》课后反思

同研一节课《年月日》课后反思

在学校开展的“同研一节课--一人同课多轮”活动中,我执教了《年月日》一课。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教学重点定位于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课上我打算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预习的能力。

备课时,从课的容量上来看确实较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40分钟内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和判断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通过三轮上课,我有以下体会:

一、课前预习助理解。由于我们三月份的习惯养成目标就是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而且在我们上学期坚持写学案导学的基础上,学生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提前预习新课。所以一上课我们就进行学习收获的交流。通过交流,我们师生共同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有30天,是小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针对大月、小月容易记混的问题,有些学生还收集提供了左拳记忆法和歌决法。通过这两种方法的运用,大部分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大大化解了教学难点。这些知识学生完全通过提前的预习得以掌握,课堂变成同学们交流展示的舞台。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将自己的收获梳理完善,从而得以进一步理解巩固。

二、自主参与重实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思考后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从而避免有些学生陷入“坐享其成”的误区。

在教学大小月之后,我安排了数学小游戏:听老师报月份,男女生分别起立。当最后老师报出2月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有的起立又坐下,有的东张西望在观望他人的动态,学生此时耐不住了,有些面面相觑......我笑着问:大家想站又不想站的,为什么?学生们抢着说起了理由......这些正好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一刻不正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吗?在最后一环节进行判断题时,第一轮上课我是让学生举手表达之后再找学生说出答案,这样就有部分学生懒于思考,坐享别人的思考结果。于是教研组的张老师马上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学生通过手势表示对错,这样就能让每一个孩子独立思考,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

三、巩固训练讲方法

在平闰年的教学时,我先出示了1997-20**这几个年份二月份的天数,学生通过二月份的天数可以很快判断出平闰年。还有的学生提出通过“四年一闰”的规律也可以判断出来。然而如果出示的仅仅是闰年该怎么办呢?通过启发点拨学生明白了原来用年份除以四也可以判断出平闰年,在深入学习中掌握了如果是整百年份需要除以400才能够判断。在第一轮授课中我只是蜻蜓点水般点了前两种方法,对于第三种方法则是通过练习得以巩固。从课堂小测的情况来看,学生看似明白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漏洞。所以在第二轮备课时我又添加了几个练习,希望借此使得学生理解掌握。但是效果还是不理想,于是前来听课的张主任敏锐地指出本节课我对于重点知识的讲解没有深入,比如对于“四年一闰”这一规律可以请学生推测20**年的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2000年的前一个呢?这些练习都有利于学生对于“四年一闰”这一说法的深入理解。而通过除以4或者400来判断平闰年的方法固然不错,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做这种四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所以评课时张主任根据四的倍数的特征提供了一个小窍门--用年份的后两位除以4来判断,如果是整百年份则是前两位除以4。于是在第三轮上课中,我广泛借鉴大家的建议,按照修改后的教案进行教学。果然学生不仅反应热烈,而且从课堂小测的效果来看几乎是100%的掌握。我在欣喜的同时不禁感慨教师对于知识本身的深入理解和挖掘是多么重要。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指一条省时省力的光明大道,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掌握,而且这种善于动脑的榜样作用无疑对于学生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本次同研一节课活动中,我感到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虽然我暴露出许多不足,但是因为有了教研组老师的鼎力支持和帮助,我不仅对于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对于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精神也有了切身的体会和感触。生命不息,探索不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继续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将每一堂课作为献给学生的礼物。

篇4:心理健康教育《他人眼中的我》课后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帮助学生用积极、乐观、开放、欣赏的心态看待事物,增强生活的幸福感和愉悦感,减少负面情绪,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它是要学生成为“六种人”的课程,即课程目标是:成为一个自信可爱的人,一个乐于交往的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心理健康教育锻造学生“强大的内心”,是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减压阀”,是家庭幸福美满和校园和谐安全的“稳定器”。

心理课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并非仅针对有心理疾病的少数人而开设的心理辅导;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手段上有很大不同;心理健康课程是活动型课程,是体验式、领悟式的课程,不是侧重知识传授的学科课程。基于以上课程设计理念,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就要做到以下“六要”、“六不要”:

一、“六要”即心理健康课程的六个必要环节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一是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握教材中的主题词和关键词的意思,注重对图片和文字的理解。二是教师要准备好活动要用的物品。三是教师要做好相关知识性的准备。四是要了解所上班级的学生的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当然,心理课也可以超越教材,根据各年级学生心理实际需求安排临时性专题性内容。

(二)教学目标要明确

对每一节课而言,教学目标是非常具体的,切忌教学目标大而全,目标一定要单一、单纯,可操作性要强。

(三)心理活动要有效

一是心理活动要占整节课时间的一半以上,要能在当堂完成,要全向全体学生。二是活动必须是两人以上的学生来进行,其他学生作为支持性活动和评价性活动主体而存在。一定要给足活动的感悟、分享时间,形式可以简单些,不必过于复杂。三是活动的设计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关联,要控制活动的节奏与时间。

(四)评价、引导要积极

心理课上的老师要以正面表扬为主,充分发挥激励、关心、支持等评价的导向功能,少批评,提倡无批评式引导,不讽刺、挖苦学生。教师的语言要受学生喜爱,以鼓励性语言为主,突出对不同个性学生的有针对性的引导。

(五)课堂氛围要好

心理课堂上的气氛应当是轻松和谐友好支持性的,提倡同学间友善相处,不相互揭短,更不能攻击,要以帮助的姿态介入课堂。

(六)教师心态要健康

心理健康课的老师一定是健康、阳光、包容的。教师一定要以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投入课堂,带给学生正能量,要在阳光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尽量控制把负面、消极的情绪带入课堂。

二、“六不要”即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要避免以下六个倾向

(一)上课随意化

课前不认真准备,临时应付性地进入课堂是绝对不允许的。

(二)学科知识化

心理课是活动课,是交往课,是在情境中教育,是关于认知、关于体验、关于成长的课,要避免教授心理学理论和知识,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

(三)活动形式化

每一个活动的设计应当是针对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切忌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走过场,学生的感悟要充分。

(四)教育临床化

心理课堂不是去诊断哪些学生有问题,也不是给学生看病。在我们眼里,学生都是正常的,只不过需要帮助和引导罢了。

(五)教师权威化

心理课上的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老师是课堂的一份子,同时也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六)教师孤立化

因为刚开始尝试心理课,有的老师心理上有畏难情绪,也不敢去请教别的学科的老师,容易走向孤立无援的境地。教师要尝试把心理课的理念运用到其它课型当中去,从而与其他课程一起健康成长。

篇5:《乃哟乃》音乐课后反思

《乃哟乃》音乐课后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指出: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我们的音乐教学还是应该回归到音乐本体上来,毕竟一切联想、通感的产生还是由音乐而生,最终必将落实到音乐的语言、要素和形式上来,不能把走出学科本位理解为淡化音乐的本体。

《乃哟乃》一课是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能用不同的力度、速度、情绪来表现歌曲《乃哟乃》。虽然是一个短小精悍的歌曲,但是我从音乐本身出发,利用各种音乐要素引导学生充分的体验、表现歌曲的意境,师生共同度过了充满欢乐的四十分钟。

首先,从内容安排上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以一个短小的土家族歌曲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不管是歌曲学唱前的创编游戏、学会歌曲后的摆手舞学习,还是土家族民俗风情的介绍,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表现歌曲的意境,而不是为了体现多样的教学形式,创设完整的教学情境,为设计而设计。

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我对识读乐谱的教学有了突破。歌曲虽然是由简单的三个音组成,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唱准。为此,我想许多办法。首先,我并不是单纯的划拍视唱,而是先用复习DO、MI、SOL入手,根据整首旋律的音符节奏特点,设计了分组唱“135”的单音和三声部的合唱,不仅让学生熟悉这三个音,还为后面呼唤的场景打下了基础。然后用这三个音按固定节奏即兴创编旋律接龙两个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熟悉音高、掌握节奏。接着教师逐一板书乐曲的音符,同时学生视谱读出音高,有了这些环节,孩子们就能较准确流利地唱出歌曲的旋律了。这个过程设计的环环相扣,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学得很轻松,在不知不觉中就化解了平时课堂中识谱视唱教学的难题。

巧妙地将相关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是本课的另一个亮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本课中土家族风土人情的介绍,是在学生会唱歌曲后才进入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来了解,恰到好处,更加深印象。摆手舞的学习也是过渡得非常自然,先了解舞蹈的来历,再现场看舞蹈,总结舞蹈特点,最后进行学习。总之,我从音乐本身的需求出发,在适当的时候巧妙地进行了相关文化的渗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为音乐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它走到今天,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困惑。本课在合理整合教学资源、音乐知识技能的落实、相关文化的渗透等方面的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仍然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需要各位专家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