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随笔:《有趣的发现》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有趣的发现》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06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有趣的发现》

本课的教学,也使我有了有趣的发现,突然发现班里的孩子的思维其实是很活跃的,尤其是在得到了大力的表扬和鼓励之后。

学习本文的第一自然段,依然让学生来读读课文,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很多学生依照过去惯性的思维,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根据句子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在大家回答几乎差不多的时候,一生依然跃跃欲试,为什么呢?请他回答时,使我惊喜不已,他说:“大家的问题我也读懂了,不过,我在想,达尔文到底是怎样才成为着名的科学家的呢?”是啊,更多的孩子的思维只能就事论事,不会超脱文字的表面来理解和感悟,而这孩子的思维则不然,他能在读懂中挖掘问题,我忍不住大力表扬了一番,并奖励了一颗闪亮的智慧星。因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下面的课上得更加生动了,当学到第三自然段“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时,另一位学生有来了一次点睛之笔:“达尔文找到了怎样的答案呢?”这正是下文的内容。于是,我改变的原来教案的设计,让学生赶紧往下读,看看答案是什么。然后又请学生分句读读达尔文找到的答案,并找出每一句中所写的昆虫类型,然后逐句使用多媒体出示,读读想想,把课文中“死”的句子在脑筋中变成“活”的动画片,再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出来,第一句似乎有一些困难,举手的只有两三个,但到第二句话的时候,许多学生学会了思考和表达的方法,争先恐后的举手描述自己脑中的动画片,收效甚好。最后连下课铃响了都没有理会,教室里依然交流热烈。

这样的一篇课文,在其他班级上课的情况看来,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累,但我在这节课上却有了意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发现,学生一旦真正成立学习的主人,那么,即使有些看起来索然无味的课文,也能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变得精彩纷呈。

下面简单地记录下这一节课的过程:

一、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

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达尔文究竟是怎样才成为了科学家的呢?

教师:让我们赶紧往下学习,看看达尔文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

二、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的基础上教室引导根据第二自然段质疑。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自主质疑:达尔文究竟找到了什么答案呢?

学生自读,找到答案后交流并数数有几句话,然后看看三句话中介绍了哪些昆虫,用“~~”标出来,最后分别出示三句话,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脑中根据句子内容播放动画片,并介绍给大家,比一比谁的动画片最精彩。

四、读懂第四自然段,然后使用课件连接到有关达尔文的研究的网页,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课后自己在网页上寻找自己疑问的答案,并利用*等时间结合科学家故事的介绍进行交流。

篇2:小学语文教学随笔:《练习4》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练习4》

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学习仅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取的,切断它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也是不可能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整合。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广泛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

《练习4》中的“学用字词句”就是要求学生在生活实践学习、运用所认识的大写数字。

1、认知在课堂。

课堂上,在“认识新朋友”的活动中,我带领学生自己制作了数字卡片,让小朋友自己认读,相互考察,通过反复认读、小组交流、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在哪见过这些数字的,来认识、记忆这些大写数字的,学生们很快就记住了这些复杂的大写数字。

同时,创设了“救救大熊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学会怎么填写汇款单,该填什么内容,而且也让他们受到了环保教育。

但部分学生的用大写数学填写汇款单时,仅仅根据数字翻成了汉字“伍捌捌”,后来经过引导其读读自己写的数字,很快发现缺少了单位,能自己进行校正。

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2、延伸在课外。

通过学习,学生已经大致掌握了汇款单的填写。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为此,我特意去邮局要来一些汇款单,发给学生练习填写。这种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相辅相成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使学生的个性、差异、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而且,课堂语文训练和课外语文生活实践的强有力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善读无字生活的习惯,和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学习习惯。有了这些习惯,学生就会对课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会等大范围的、多角度的生活内容广泛涉猎、获取,必将为课堂语文学习作良好的铺垫,从而实现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篇3: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识字5》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识字5》

苏教版小语第三册的《识字5》,以词串的形式介绍了冬天的美景。全课读来琅琅上口,有韵有味,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我教学时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指导观察。

儿童的思维具有易受情绪影响的特点。课始,通过谈话“小朋友,秋天刚刚过去,寒冷的冬天就来到了我们身边,你想对它说什么呢?冬天里,别有一番景象,想出去走走吗?”在《郊游》的歌声中出示课文插图,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激起他们愉悦的情绪,调动起学生识字、诵读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语言感知的形象性,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游戏,突破难点。

在学生初读词串后,为了让学生能和事物建立起初步的联系,我安排了一个“送信”的游戏,让学生把词语贴到对应的图画中,学生很容易找到他们已经认识的事物,但对于北风和寒流,却不找到该送到哪儿了,呆呆地站在那儿。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更突出了本课的难点“寒流”和“北风”。同时也以这一生成为基础,组织难点的教育,学生更加投入,效果更好些。

三、入境品读,读中感悟。

在精读课文时,要把“入境”与“品文”结合起来,借助情境,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中,创设情境,“小朋友,让我们坐上雪橇快乐地出发吧!”接着让学生听一听,从北风的猛烈和气象阿姨的介绍感受到寒流的到来,再看一看观察动物、植物和小朋友的不同表现,再通过自读、互读、小组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引导学生在图文对照中识字、诵读,把识字、理解词语和认识事物融为一体。

四、注重积累运用,培养语言能力。

最后鼓励学生用上课文里的词语,练习说一段话,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的语言进一步内化,并在运用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达到了丰富了语言积累、感受语言的优美的目的。

篇4:小学语文教学随笔:《梅兰芳学艺》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梅兰芳学艺》

我在教学《梅兰芳学艺》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在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初步了解了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及初步的意思之后,让学生用“~~~”标出写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句子。

在交流过各自找到的句子之后,我用多媒体出示梅兰芳紧盯空中鸽子的图片,并提出了一个这样的要求:请大家一边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一边把画面在脑中转化成动画片,展开想想来感悟梅兰芳的勤学苦练的精神。当学生们交流的时候,一位学生这样说:“我的脑中好像看到梅兰芳抬着头,眼睛紧紧盯着飞翔的鸽子群中的一只羽毛雪白的鸽子,鸽子飞到哪里,他的眼睛就看到哪里,眼睛涩了,也不眨一眨,脖子酸了,也不歇一歇......就这样,梅兰芳的眼神越来越灵活,眼睛越来越明亮了。”另一位学生说:“我好像看到梅兰芳不管是冰天雪地的冬天,还是炎炎烈日的夏天,都在练习自己的眼神,他的双眼越来越灵活,终于练好了京剧的基本功。”还有一位学生急着补充说:“我好像看到梅兰芳在台上演京剧的时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大家看完梅兰芳演的戏,都在夸奖梅兰芳的眼睛能把人物心里的演出来,就像是会说话了一样。”......听着孩子们简单而直白的话语,我禁不住心花怒放。一次简单的点拨,把一个教学难点转化成了学生们想象的天空,使孩子们的个性在想象的天空中驰骋。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从新课程实施的角度来分析,我觉得《梅兰芳学艺》这个课堂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个性化阅读的理念:

一、积极借助学生内心丰富的基础视像。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往往以内心视像作为问题思考的依托。因而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为突破口,做到依托学生原有的内心视像,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上面的案例中,通过教师引导,把文本中句子化作了孩子们喜爱的动画形式,既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使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得到了张扬,使低年级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在形象的依托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法国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曾说过“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同一文本也完全可以从若干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对文本通过动画片的阅读,充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阅读过程中,多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三、巧妙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学生有权利拥有独立的人格,拥有自由意志,拥有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拥有舒展生命、张扬个性的空间。而我只是一个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儿童表达独特见解的谛听者与欣赏者。正因为有这样合理的师生定位,学生才能拥有自主阅读和思考的时空,才能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同时产生个性化感悟,才能有效地展开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才能切实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阅读质量。而上述教学案例中所呈现出来的亮点,正是源于教师巧妙地营造对话的良好氛围。

篇5:小学语文教学随笔:《大禹治水》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大禹治水》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课题中的‘水’指什么?”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本课过度语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读着读着,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环节。请看----播放动画,范读课文。小朋友们,读着读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孩子们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我还看到了一个怀抱小孩的妇女,在洪水中艰难地行走着,“哄”的一阵大浪冲来,卷走了她怀里的孩子,她呆呆地站在哪儿,泪如雨下,不一会儿,她疯狂地冲向那肆虐的洪水,就这样也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这滔滔的洪水中。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紧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第二小节的教学,尽可能的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空间还给学生;自由让给学生。在这里呢,我是这样来设计的:大禹是怎么做的?在察看水流和地形的过程中吃了哪些苦?从而理解“千辛万苦”。接着重点理解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再一次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13年,读到这儿,我使用的是请学生静静地听老师讲数字的故事来体会在一系列数字中自己的感受。当孩子们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中引出自己事先搜集到的资料时,我设问: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回去看一看,难道他连一分钟都不愿意浪费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趁着被燃烧的激情,我顺势推了一把:禹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一看哪!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孩子们一个个读得十分投入。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就这样,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孩子兴奋地说:“现在我可高兴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再也不用四处去流浪了。”这样安排,与第一小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轻而易举的又一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强烈得求知欲望。“在这安定的日子里,如果你是老百姓中的一位,你会这样来感谢大禹呢?”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不是说“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的祥和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最后构建完美板块,升华情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制水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呼唤他--大禹。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