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动脑动手能力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动脑动手能力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27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课

浅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动脑动手能力

注重在,区域活动对,幼儿,动脑,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导读:初探区域游戏对幼儿动脑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人们常说“心灵手巧”,这说明大脑与手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手工活动是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深得幼儿喜爱,而且是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

俗话说“心灵手巧”“十指连心”,这说明大脑与手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它的手指尖上”。心理学家也一致认为手指是“智慧的前哨”这说明动作的发展多么重要。所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很注重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

现在幼儿教育的中心从传统的学习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孩子们需要具备的是独立、自主、自信等个性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区域活动是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它不仅深得幼儿喜爱,而且是开发幼儿创造潜能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真正解放孩子的小手,放开孩子的想象力,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活动,我们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开展了许多的能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形式如:折纸、剪纸、染纸、瓶子设计、泥工类、给好朋友喂吃的、毛毛虫的脚那去了、搭建类、拼插类、科学探索区等等。这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一、师幼互动设置区角,激发幼儿的动脑动手兴趣。

区角的设置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效果,在设置区角时,我园注重引导幼儿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区域活动是介于游戏和教学之间的我们围绕教育目标与内容创设活动区域。首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兴趣、季节,通过与幼儿探讨来设置区角。例如春天孩子们喜欢放风筝我们就设置了风筝商店了制作工厂。我们班有的幼儿喜欢画画我就建议孩子带来了石头、瓶子、鸡蛋壳、贝壳等开展了手绘区。孩子们喜欢看书,我们就让孩子把自己的书带来形成了图书角。小班的孩子小对家庭比较依恋我们就建立了娃娃家,让幼儿充分体验家的温暖。

二、合理投放材料,激发幼儿的动脑动手欲望

材料是幼儿开展区角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材料提供应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新颖性、目的性、探索性、易理解性、层次性、生态性、有序性、多元性、情感性。在建构区投放搭建类、插接类玩具。在科学区中班投放球、铁钉、水、透明杯子。大班投放鸡蛋、水、杯子、盐等。通过操作区的活动《物体的沉与浮》,幼儿既获得了感性的经验,又有效地激发了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提供练习机会,锻炼幼儿手的灵活性,促进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幼儿在选择区角时根据自己的爱好需要选择区角,如有的幼儿选择图书角、有的选择手工区进行剪纸,幼儿需要分别练习剪短直线、长直线、曲线及各种形状,还要分别目测剪、沿轮廓剪和折纸剪。有的幼儿选择科学探索区《会溶解吗?》去探索科学现象。在玩中自己探索,幼儿相互研究使用工具材料。手的动作,可促进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人的记忆有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等分类。在这几种记忆中最不易遗忘的是动作记忆。所以民间有“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的说法。同样,抽象逻辑思维也是以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为依托和支柱的。所以动手能力可促进记忆和思维的发展

四、不断提高难度,使幼儿动脑动手能力逐渐得到发展。

例在区域游戏“给好朋友喂吃的”这一活动,是通过游戏中豆的种类变化,装豆的容器的变化,容器距离的改变,以及勺种类筷子的种类的改变来设计的系列游戏,使难度不断提高,使幼儿手部肌肉也逐渐得到发展。

材料:中班时幼儿用勺子,现在孩子到了大班就开始用筷子,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难度逐渐提高、红豆若干、表格、笔、容器两个。把活动分为四步:第一,幼儿首先看游戏的玩法,总结出游戏规则。第二,幼儿在规定的三分钟内,看谁喂小动物的最多。第三,把豆子到在右手上,用左手数。第四,把夹豆的数目记录在表格中。

在夹豆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想取得第一,表现自己,所以都很着急,可越急小豆子越不听话,越夹不住豆子。当然这跟幼儿动手的准确性,协调性及幼儿拿筷子的姿势有很大关系。我们就让夹的最多的孩子来讲一讲他的体验和感受,是怎样夹那么多的豆子的。夹的多的孩子满心喜悦,夹的少的孩子跃跃欲试,在下面的比赛中纷纷仿效夹的多的孩子,改变握筷子的姿势等,幼儿在交流尝试,再交流再尝试中不断改善自己的动作,改变夹豆的方式方法,寻找最佳方法,使其水平不断提高。所以每一次游戏,孩子们都有明显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一组数字变化来看一看:就拿一个幼儿举例:他第一次夹了18个小豆,是全班第一名。第二次夹了25个,反而是第二名。最后一次夹了40个,成为全班第一名,可以看出幼儿动手能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第三步中我要求幼儿左手数豆,主要为了促进幼儿左手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左右脑同步发展。在第四步中我让幼儿填写表格,一方面是把数据统计下来,另一方面写字的本身就是在培养幼儿手指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准确性。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非常看重幼儿自己的发现,重在“导”,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得最好,让幼儿自己体会并发现,为此幼儿体验到成功的极大喜悦。

活动二:这次实验,把平头筷子换成尖头筷子,黄豆不变。容器由低到高由粗到细从广口―窄口―高低管依次改变,并且容器与小动物的距离也在依次加大,难度逐渐提高。在活动中我发现对于这一系列游戏,幼儿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注意力一直非常集中。因为每个孩子都想争第一,这一轮幼儿没拿到第一,下一轮比赛幼儿可能拿了第一,这就要看幼儿自己能力以及当时紧张不紧张。有的孩子能力不错,但为了拿第一,开始第一个,第二个夹不住,就慌了阵脚,下面的就更夹不住了,甚至着急得直嚷:“老师,豆子太小了,夹不住,夹不住。”可下次他不紧张了,手拿稳了,姿势正确了,水平就立刻上去了。可见除了能力之外,幼儿的心理素质多么重要。

在实践工作中我深有体会,要想促进幼儿动脑动手能力的发展,最好在区域活动时采用系列游戏,使游戏难度不断提高,幼儿的水平循序渐进地得到稳步发展这样的游戏幼儿最感兴趣最有挑战性最有成功感最有吸引力。日常生活对幼儿动作发展起的作用非常大,如有的孩子用筷子的方法正确,他的动作就比较灵活,动作就比较协调,夹的豆子就多,而这些需要家长密切配合,才能更好促进幼儿的发展。

区域活动是以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发展幼儿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而教师对区域游戏的指导是幼儿是否能在区域活动中得到较好发展的关键,教师科学的有目的的指导分别渗透于区域游戏的各个阶段。在活动中,教师要时刻观察留意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自主性和交往能力等,必要时老师选择机会参与幼儿的活动,做幼儿的支持者、引导者。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幼儿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既获得了感性的经验,又有效地激发了探索精神,促进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总之,在各种区域活动中,不仅能使幼儿得到一双巧手,更能使幼儿大脑发育成熟,因而我们更应注意在区域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使幼儿成为真正心灵手巧的人。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课

篇2:幼儿教育随笔: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幼儿教育随笔: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这周三,我们班紧随其他几个班之后,也进行了“我能行”系列活动:我有一双能干的手。活动的内容是这样的:各班自由选择制作面食,有的包水饺,有的做花卷和馒头等,我们班选择了包水饺。活面、调馅这些工作都是厨房里的阿姨帮忙来完成的,我们孩子还有家长只是完成包水饺的过程。活动的内容各班都大同小异,我没有亲自参与别班的活动,但从本班孩子的活动中,我深深感到:孩子渴望劳动,孩子需要劳动。

各项准备活动做完后,我们开始包水饺,当我看到了一群内心渴望劳动,但却对眼前的这些“庞然大物”无从下手的爱劳动的孩子时,我思绪万千,孩子小是事实,手脚的协调能力相对大人较弱,但他们不是不爱劳动,是不会。高志宇小朋友在整个活动中,一个水饺都没有完成,最后听到老师说谁包的水饺谁吃时,他累哭了。这件事情不能怪孩子,怪就怪我们这些不负责任的大人啊。是我们怕他们做不好会耽误我们的时间;是我们怕他们把东西搞乱,不让他们插手;是我们对孩子不正确的爱造成的。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个小留学生寄宿在别人家,房东分配他做家务,他开始不愿意做,认为房东是故意的,在国内小孩子是不用做家务活的。到后来听到别的孩子说他们在家都要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慢慢的他的观念转变了,由此也改变了和房东的紧张关系。看到这也许有人会说外国的东西就是好的,崇洋媚外,可他们的孩子得到了劳动的权利,我们的孩子没有得到劳动的权利。我们的孩子需要劳动,需要用劳动来锻炼他们那原本很灵巧的双手。我们有责任让孩子的双手变的灵巧起来。

这样的活动不一定太多,重要的是我们的孩子能从活动中学到多少,我们这些为人父母和即将为人父母的大人们能从活动中领悟到多少。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篇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思维能力

浅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提高思维能力

胡建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数学教学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机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法则等得以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使学生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探索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培养实践能力的前提。数感的建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学生头脑中必须有了数感,才会运用数学,才会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因此,建立数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描述了有关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够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渗透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从以下二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数感。

1、在数的运算中加强数感的培养。学生对运算方法的判断,运算结果的估计,都与学生的数感有密切的联系。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避免将运算与运用割裂开来”“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准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这些都是培养数感的需要。

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会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计算。简单地重复操练是无意义的行为,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更严重的是学生从中根本就没有弄懂为什么要计算。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重要的是能使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例如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用一张边长20厘米的正方形纸,裁剪粘贴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要使它的容积大于550立方厘米,请问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和高各是多少?它的容积又是多少?”

这题集数量关系、空间观念、实际应用等数学问题于一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得到不同的解决,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会得到有效的训练,创新意识也能从中得到体现。我请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学生经过自己动手,得出结论:因为要使这个纸盒子的容积要大于550立方厘米,考虑到高是整数,则有:

解法一、在这张正方形的纸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4厘米的小正方形,将其折合成一个长方体纸盒子,这纸盒子的长和宽均为:20-4×、2=12(厘米),高为4厘米,因此这只纸盒的容积为:12×12×4=576(立方厘米)。

解法二、在这张正方形的纸的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3厘米的小正方形,将其折合成一个长方体纸盒子,这纸盒子的长和宽均为:20-3×2=14(厘米),高为3厘米,因此这只纸盒的容积为:14×14×3=588(立方厘米)。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和计算,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培养了数感。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