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随笔过了小年就是年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过年随笔过了小年就是年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20

对于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很难体会乡村节日气氛的浓厚:那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或者谈论家长里短,夹菜、碰杯、猜拳……

我长在市井中,算不上地地道道的“城里人”。我出生在郑州的西边,这里曾是纺织工业繁荣时期人人引以为傲的地方。往昔有满目皆翠的树,是名副其实的“绿城”。一到夏天,就有绵绵无绝期的蝉声;冬至未至,就已然大雪封门。

这里被称为“西郊”,被划分到“中原区”的范围。听祖辈讲我的“老家”是一个叫做“赵村”的地方。然而,“赵村不姓赵,十里八乡都姓刘”,如今被圈进了“高新区”。祖屋已经不在,拔地而起的是千篇一律的楼房。那座村子有一道被荒废的铁轨,爷爷说他当年曾在那儿从日本鬼子的魔爪中幸免于难。

后来,家道中落、穷困潦倒的爷爷从乡下来城里当学徒,同行的还有他的同胞兄弟。他们一起逃到城里,一把跪倒在他的“老泰山”脚下。爷爷勤学苦干,娶了长他一岁、订了“娃娃亲”并和他磕磕绊绊相守一生的女子,就是我的奶奶。

自此,奶奶迁就了爷爷一生,爷爷照顾了奶奶一辈子!

我特别怀念他们最初退休在家的那些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进行式。在我真正的“老家”,遥远的“赵村”只能算作我的祖籍。“祖籍”有黄澄澄的玉米、有淘气的伙伴、有香喷喷的手工面条,而“老家”却有着升起的炊烟、有着不灭的炉火、有着让人牵肠挂肚的味觉。

奶奶做的菜精细,含在口中、咀嚼片刻,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爷爷熬过了饥荒的年代,总担心我们这些晚辈不够吃,反倒张罗了一大桌热气腾腾的饭菜。

当河虾肚子里的那道“黑色”忘记剃掉,我们都不敢吭声,爷爷还在隐隐地自责,我暗自思忖:“爷爷真的老了!”

去年除夕,爷爷还能为我们烹制一大桌菜肴。当春天过去,夏天伊始,他住进了医院。一次次挣扎着和时间赛跑,我也在争分夺秒为抓住回忆去记录。

能留下来的记忆,都是美不胜收的!

当爷爷躺在病榻上,数着时针和秒针回顾他走南闯北、平凡却壮烈的一生,我来不及陪伴左右,唯有期盼他当下少受些疾病的苦扰。

我已然能够平静地接受任何可以预知或者渴望奇迹的发生,而人与人的相逢、相伴和告别,一个循环往复、无法颠倒的命题,或者你可以理智地称它为“自然规律”。

只是,我们再不会吃到爷爷亲手烹制的那一大桌饭菜。他再也不会尝一口香甜的麻糖,提醒着这个依然清醒的小年。

他怎么会不记得:“过了小年就是年啊?!”

篇2:教师生活随笔回家吃饭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今晚陪儿子看了中央电视台的网络春节晚会,看着晚会才感觉到年味已重。

大朋的一首“回家吃饭”唱哭了众多观众,包括我。我们已长大,已为人父母,对家已不再那么牵挂,但是听着回家吃饭这首歌,仿佛又回到小时候:每当我们出去玩,父母都会站在家门口呼唤我们的名字,让我们回家吃饭。一声声的呼唤是父母对我们的爱;长大了,我们不再听到那样的呼唤,甚至忘记了家的味道。

清晰地记得婚礼上爸爸对我们说:“常回家看看”。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老人的心声。每当我们回家,都能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他们喜欢坐在桌子旁看着我们把一桌的饭菜都吃完,我们临走时,他们还不忘准备些吃的让我们带着。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而我们常会以各种借口拒绝父母,甚至连回家吃饭这个小小的要求都满足不了。

唉,过年了,无论身处何地,身有何事,都不要忘记回家陪父母吃个团圆!

篇3:教师生活随笔文字泛着阳光温暖

儿子说看着天渐渐转亮,心里充满喜悦。每个清晨,看到阳光满屋,我总是由衷地满足,感觉到幸福。

喜欢阳光的味道,特别地喜欢。最喜对着阳光微笑,眯着眼睛也好。这一周,每一天都好想伴着阳光敲打一些文字,那些可爱的方块在心头跳跃。只是,久坐在电脑前,调皮的数字晃得眼睛生疼,只得作罢,让文字随着阳光升起,又落下。

睡前,翻翻《文化苦旅》,带着心灵的震撼入梦,还有书中的人物和历史。

偶有闲暇,看着灿烂的阳光发呆:年要来了,如此晴好,有些不搭吧?幼时的年,总和雪相伴。

带着电脑出门,我看到了年。街头明显开始拥挤,人们拎着大包小包往家赶,脚步有些急促。银行更是如此,大厅总是满满的。经由菜市场的公交上,已经容不下我背着电脑站立了。

这些天我感叹最多的就是,这个年来得有些早,我还没有做好准备呢。昨天看到街上卖灶糖,才惊觉小年到了,真的没有感觉。只想起很久前,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祭灶。还记得妈妈说一定要在祭灶前到家,否则就回不了家了。有了自己的小家,却不再记得这个小年,亦忘记了这一天要吃灶糖。

少年早上披着晨光去锻炼,回来满脸笑意。阳光下的少年,笑容很温暖。过完这个年,他离高中又近了一步。日子过得真快,让我措手不及,我还没有准备好。

站在阳光中,有风。想起自己的曾写过的字《冬日的下午总是有风》。说给他听,他笑。我明白,他笑我写得随意,这么几个字也可以当作标题。没有翻看那旧文,当日的心情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我早已记不起里面的字句,除了这个通俗的题目。

喜欢就好,一直是个不会修辞的女人。

加班到日落很久后,儿子打电话,我说不用管我,不吃了。他说老爸做了面汤,专门为我做的。我笑。这么多年了,我甚至没有学会做面汤,他却做得我喜欢的味道。

到家已是八点,香味扑鼻。吃得也好,体检结果显示我营养不良,他表示不满:咱家还是能吃饱的啊。

好吧,我错了,好好吃饭才好。

敲下这些文字,暖暖的。明天,依旧是晴好。

篇4:教师春节随笔又到一年敬业福

生活日新月异,从互联网时代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到现如今互联网智能生活成为生活的主流。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发生着变化,我们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在发生着一些改变。

记得去年支付宝在春晚上用自己的一个小游戏,成为了当年春晚上最成功的植入广告。一次次的“咻咻”,换来了“爱国福”、“富强福”、“和谐福”、“友善福”……当然还有千呼万唤犹未出的“敬业福”。

五福聚齐可以召唤“神龙”分享巨额红包。可是年初一,各大媒体就说支付宝的种种不是。又让支付宝成功占据了“头条”。

感叹阿里巴巴的营销策略的成功……

又到一年腊月时,不知今年又如何?我的亲人,我的红包……

1月18日支付宝又将“集福”重启升级。

“扫福”。对着任意“福字”用支付宝的VR扫描即可得到“福卡”。

“浇水”。给好友的树苗浇水,可得“福卡”一张。

几日恋战,略有感触,牢骚一番:

1.支付宝,是在传递一种网络智能生活。支付宝让我们知道除了银行卡之外,还有第三种支付方式。

现在我们出门忘记带钱包时可以利用支付宝来完成支付;我们需要转账时勿需在银行排队等待了;我们需要充话费时勿需着急寻找充值点了……一切的变化都是互联网带来的变化。

2.人际交往形式的改变。

记得以前,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看到难得一聚的亲人,渴望吃到年夜饭中的“饺子钱”,当然还有那鼓鼓的“红包”。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单一,造成互相的了解方式单一。因此年的意义很重要,团圆成为“主旋律”。

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将大家原本局限的生活用一张“网”串连了起来。即时讯息的发展,让沟通无处不在了。QQ空间展示着我们曾经的青涩记忆。朋友圈以自媒体的形式“晒幸福”。

似乎,我们的生活被互联网紧紧包裹着,可是也出现了一种新现象。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简单。一个点赞,一个评论,一个关注,一个……我们似乎对亲人的生活十分了解了,忘记了“寒暄”!

老好友,旧相识。虽都在一个圈中,可需要都没有“寒暄”了。看了她的朋友圈,知道她嫁人了;看了他的微博,知道他娶妻了;看了她的QQ空间,知道她有了新工作;看了他的空间,知道他高升了……我们在各自的平台展示着自己的生活,我们没有交流互动。

似乎跑题了,转入正题。

这次“集福”中,我收到很多朋友发来的信息:“#吱口令#复制消息,【请你赐我一张爱国福】***X【支付宝,集五福】。”

朋友缺乏“爱国福”,发信息希望我可以将我多余的“爱国福”赠送与他。

就这样,我们从默默关注对方的朋友圈、微博、空间等通过这样一条即时讯息,找到了“共同话题”,让我们可以利用这样的虚拟平台,真切的交流一番。虽然主题依旧是“集福”。但至少我们说上话了,不再是看一眼,点个赞啦!

进步大大的……

也会有很多人,利用“集福”认识了新朋友,找到了“旧朋友”,更找到了“终身爱人”。一切都因为一个活动将人与人的关系再次拉近。

不论这次“集福”是否成功,我觉得我们的生活都在被科技所改变。我们无法抗拒也无法拒绝,只有随它大步向前,让生活充满未来感和人情味。

篇5:教师生活随笔记忆里年味

随着年龄的增加,记忆里的年味已渐行渐远。

旧习俗里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这天父亲会早早的起来熬上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红豆、绿豆、黄豆、葡萄干、红枣、柿饼、大米、小米硬是凑齐了八样,早饭喝上一碗腊八粥,一天都是暖暖的。

“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听着耳熟能详的童谣,又让我想起了孩提。每到年根儿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幸福的味道。红红的春联、五颜六色的糖果、琳琅满目的年货堆满了街头。大人们忙碌的置办着,孩子们嬉笑的玩闹着。小孩子最开心的要数买新衣,吃糖果、放鞭炮了。

父亲母亲放假晚,总是忙到腊月二十七八,才一趟一趟的往家运年货,有鱼有鸡,都是活的,现杀现做。所以后来生物课老师讲授的鱼类内脏结构我是老早就知道的。记忆里最清晰的还有甘蔗,父亲说寓言生活节节高。接下来的两天家里就弥漫着煎炸烹煮的香味。

二十八一大早会被父亲叫去帮忙贴对联,家里是独院两层,所以门比较多,但父亲贴的很讲究,浆糊是自己一大早现打的,我们姐弟俩就负责递春联抹浆糊,贴上春联家里瞬间喜庆了不少……

现在的郑州一到过年就会来一场大迁徙,越到岁末人越少,以至于除夕到初六大街小巷冷冷清清。记忆里的年去了哪里?随着这场大迁徙回到了梦里老家。看吧,堆积如山的年货又涌上了街头,到处熙熙攘攘,老公不经意的感慨“这才有过年的味道”。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