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随笔《列子》杨朱篇感悟生命之逍遥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教师读书随笔《列子》杨朱篇感悟生命之逍遥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13

读《列子》杨朱篇,眼前仿佛站着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目光澄澈,气定神闲,看透人世间的生死力命,顺应自然的规律,逍遥存于世间,何等的潇洒与自在!

读杨朱篇的文章,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关于名与实,关于生与死,皆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将其观点娓娓道来。

关于生死,杨朱曰:“万物所异者生,所同者死。生死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生非所生,死非所死,贤非所贤,愚非所愚,贱非所贱。然而万物齐生齐死,齐贤齐愚,齐贵齐贱。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弃?且趣当生,奚遑死后?”

读这段文字,不禁感叹古人对生死的豁达。认识了生死并非人力之所为,不如学会顺应天道。不管你生前身份是高贵还是低贱,死了之后,都成一堆白骨,又有谁能辨别出来呢?生命短暂,理应“且趣当生,奚遑死后”。这种顺应天时的人生态度,使生变得珍贵,死亦变得无惧。内心既有生之喜悦,又有死之从容。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看到这层含义,活好当下呢?更多的人是在生与死、名与利的纠结中蹉跎岁月,抱憾终生。究其很多人的痛苦,不正是存在于不信命,不唯命的抗争之中吗?

关于名与实,杨朱也有精辟的阐述。杨朱举虞、舜、周武王、孔子的例子,四位圣人,劳苦一生,活着没有一天的欢乐,死后却又万世名声,而夏桀、殷纣两个凶徒,活着有纵欲的欢娱,死后背上愚暴的名声。杨朱说,所谓名声,本来就不是实在所要取的;所谓实在的东西,本来就不是名声所能赋予的。那四位圣人虽然天下人人赞颂,辛苦一生,直到终老,最后都归于死亡。那两个凶徒,虽然天下人人痛恨,却欢乐一世直到命终,最后也不过同样归于死亡而已。于是杨朱发出了这样的质问:“矜一时之毁誉,以焦苦其神行,要死后数百年中馀名,岂足r润枯骨?何生之乐哉?”

越读杨朱的文章,越觉得心灵澄澈。在感叹几千年前的先人顺应天命,知命安时的那份自在与从容的同时,也深深感动于先人的智慧。也许有人会说,那是在古代生产力低下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选择,但是试问在当今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能逃脱命运的安排,打破亘古不变的自然之道,享受生命的那份逍遥吗?

生与死,名与实,从先人的论述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生命才会放下负累,轻松前行!

篇2:教师读书感悟好书是生活明镜

写下这个题目,我还想到前几天雨后的情境:

那是前几天,雨后,街边不少积水。在街角花园,因地势低,竟成了一大片小湖一样的水洼。一个孩子,可能是玩累了,也可能是怕爸妈责骂训斥吧。他静静地蹲在水洼边,使劲看自己的脸。可能是雨后水太浑吧,他蹲看了好一会儿,才失望而去。

孩子的举动,让我哑然失笑,像我这个人到中年的粗枝大叶的男人,每天起床洗脸刷牙后,还要照一照镜子,有个阴天,光线太暗,也可能是走得匆忙,枕巾上脱落的一根线,在我的眼镜腿后头发上,带到了教室,惹得孩子们一阵好笑。从此,上课前,我都在办公室的整容镜前仔细照照,以免“贻笑大方”。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朝的忠臣魏征,用这千古比喻来谏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成就了“贞观之治”,也使我们至今明白一个道理:虚心接受意见建议,才能认清成败得失。

虚心接受的意见建议,哪里来?好书中来,因为好书才是生活的明镜。

我之所以这样感叹,因为到昨天,贾玲终于通过长微博向公众致歉。作为年轻的知名演员,贾玲在节目中将花木兰塑造成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她道了歉,并表示“花木兰是受人尊敬的巾帼英雄,显然拿她来演绎成一个喜剧作品是不合时宜的。”

可见,她并没有去读好有《木兰辞》这样的好书,所以她的“表演”让她“出丑”到“必须道歉”。

其实像贾玲不读好书的人还有许多,特别是一些“名人”和企事业界的“策划指导”,结果让我们的生活错失明镜,而被其“恶搞”:早在20**年,不读《唐诗三百首》〈出师表〉〈三国演义〉这样的好书,结果

篇3:教师读书感悟读点哲学很有必要

“20多岁时曾面临难以承受的考验和痛苦。”她说,在艰难的岁月中,《中国哲学简史》蕴含了让她变得正直和战胜这个混乱世界的智慧和教诲。冯友兰对中国哲学深入浅出地讲解,让这个深陷苦难不能自拔的心灵,重新获得了信心与光明。

这是现任韩国总统朴槿惠谈自己对学习哲学重要性的理解,自与《中国哲学史》相遇,她不仅恢复了内心的宁静,而且明白了之前所不能理解的许多事情。用心领悟到“所谓人生,并不是与他人的斗争,而是与自己的斗争。为了在这场斗争中获得胜利,最重要的是内心必须坚定,心态平和,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我懂得了平凡但珍贵的道理:金钱、名誉和权力都如同刹那间烟消云散的一抹灰烬,只有正直的人生才是最有价值的。从此人生的苦难成为激励我的伙伴,真理成为照亮我前程的灯塔”。“若把挫折当作伙伴,把真理当作灯塔,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找到克服的方法”。朴槿惠女士有缘与冯友兰先生在文化场中的相遇,使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升华,成了生活的强者。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领悟到学习哲学的重要性。大学期间,作为专业课,学习过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但是当时觉得课堂枯燥,没觉得有什么价值,因而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并不高,最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越来越发现哲学书籍才是最应该读的书,哲学智慧才是最应该领悟的智慧。

读一篇杂志,读到最后你会发现或许只有一句哲理,但是就这一句哲理把整篇文章的高度提上去了,读这一篇文章最有收获的或许就是这一句具有哲理意味的话,而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读哲学著作呢?其收获又岂是整天读杂志所能比拟?

哲学是最高的智慧,古希腊认为哲学就是“爱智慧”,大凡历史上有成就的民族大多都是哲学大师辈出的民族,如古希腊哲学,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近代哲学等等,无一不在推动着思想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中国的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智慧,冯友兰老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就是对中国哲学智慧的很好概括与升华,如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就非常推崇法家的哲学智慧,认为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都是吸取了法家的哲学智慧。

一部哲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思想的进步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个体民主自由的见证史。

哲学有两大基本派别,凡是在世界的本源问题上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都是唯物主义,反之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都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在发展的历程中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而唯心主义又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凡是认为自身的主观因素是世界本源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如中国古代慧能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凡是认为自身之外的主观因素是世界的本源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论”。

在西方哲学史上,我认为最值得读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在哲学流派的发展历程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哲学发展的两个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派别,而马克思哲学吸收了这两大派别的哲学精华,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而言,最应该认真研究的西方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次我还比较认可美国哲学家杜威以及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

在学习哲学的初始阶段,最好选择我们公认为有研究价值的哲学家,先是读一些名人传记或者一些类似冯友兰和李泽厚等对西方哲学以及对中国哲学进行解读的书籍,然后一定要静下来心去读哲学原著,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国的哲学论著,大都是以故事的形式来出现,比较形象,简短,感性,如老庄哲学,但是往往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在这一点上,西方哲学似乎是更加严谨,理性,但是却又往往抽象到难以理解。

现在我越来越体会到,哲学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只有静心去“悟”,如佛家参禅一样,才会潜移默化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逐步的影响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喜欢哲学的人才是真正脚踏实地有思想的人,喜欢哲学的民族才是真正仰望星空最有希望的民族。读点哲学,真的很有必要!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