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看《巨人与小怪兽》读后感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老师看《巨人与小怪兽》读后感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07

老师看《巨人与小怪兽》读后感张婧这个读本的封面足够呈现了出巨人和小怪兽的外形特征。小怪兽的表情怪模怪样的,应该不能和巨人很友好地相处。首先,了解巨人和小怪兽分别住在哪里,是因为距离近,所以巨人做了什么事情,小怪兽看在眼里,到巨人邀请小动物来野餐,它那不乐意的表情说明了什么?这时可猜到小怪兽心里在想歪主意,“你们想野餐,我偏让你们弄不成……。结果,在趁动物们打球之际,小怪兽偷走了他们的野餐。巨人和动物们到处找,从画面呈现的信息看,这时,似乎动物都在议论,还是小鸟聪明它飞到树上看小怪兽是否….可小怪兽不承认,但这时,大家不揭穿它的行为。这里是故事的一个转折处,留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巨人不追究小怪兽的行为,它的宽容与大度,又会引发什么事情呢?接下来,小怪兽不但没有反省自己的行为,继续我行我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把巨人的故事书偷走了,结果这一切被小兔子发现了,当巨人盘问小怪兽时在,它依然神情得意地没有承认。可巨人真的很生气了,但它还是屏住的气,不计较,似乎还有更好的方法对付小怪兽呢?小怪兽屡犯不改的行为,其实这点,在现在孩子身上也会时常发生的。这里也留给了孩子议论的空间。到了晚上,当一阵风把小怪兽与书吹了下来时,巨人却用它的大手接住了它,避免了小怪兽受皮肉之苦。更是用它那颗宽容接纳的心胸安抚了小怪兽所受到的惊吓。使它感受到了它的邻居巨人对它的爱护。小怪兽终于感动了,它承认了错误。从此,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故事一波三折,素材从反面伸引到正面,正是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作者写给孩子的书简易易懂,如果随便读读,也许领略不到它的价值不仅仅是在阅读文本,基于文本透露与折射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从小学会做人,学习真诚对待别人,用行动去感染别人,会收获更多的美好与感动。这何尝又不是真、善、美的教育呢?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何又不是在帮助自己呢?读本中小怪兽这样的缺点,是现在“独生子女”的真实写照,“独生子女”本身缺少与兄弟姐妹的交往,如果父母再过分溺爱就很容易形成蛮横霸道、自私自利的缺点。因此,让孩子感受友谊的温暖,养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是本书社会性方面的重要价值。在阅读能力培养上,本书图画和情节丰富,让幼儿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话,扩充故事等是这个读本的教学重点。

篇2:老师看《孩子就是这样》读后感

老师看《孩子就是这样的》读后感

张婧

本月读这本书时,我通常是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快速地打开书本,投入地阅读一两篇,调节一下紧张的情绪。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有时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我遇到的一些困惑。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

儿童是聪慧能干的。书中讲了两个残疾儿童的故事,以此来充分说明:每个孩子各有所长。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也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诲。陶先生曾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孩子身上有巨大的潜能,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孩子的才能就会展现在你面前。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成人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篇3:《幼儿谈话核心经验发展及教育支持策略》读后感

《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及教育支持策略》读后感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了解到谈话能力是幼儿口头语言能力的重要表现,而幼儿的口头语言能力又是在交谈和谈话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谈话对于幼儿语言发展来说既有本体价值又有工具价值。谈话不仅对幼儿口头语言能力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对幼儿其他方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良好倾听习惯和能力、乐于交往、敢于表达、能围绕主题谈话、掌握谈话规则是一个有着良好谈话能力的幼儿应有的状态,背后支撑这种状态的核心能力或品质就是幼儿谈话能力发展的核心经验。倾听是沟通的基础,注意听并能听懂是进行谈话的第一步,也是谈话能够顺利进行的保证,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幼儿谈话能力中的首要核心经验。谈话活动的推进离不开谈话者对交流和表达规则的掌握和使用,谈话过程中的规则主要有: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注意倾听他人发言,及时给予应答和反馈;不随意插话、抢话,发言时先示意;注意谈话对象之间的轮流;谈话双方围绕主题开展谈话。谈话是一个多向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谈话双方能否很好地发起谈话关系到谈话能否开展;谈话双方能否通过多种方式帮助自己进行表达是谈话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谈话双方能否通过提问、追问、分享等方式维持谈话是谈话能否持续并深入的关键。谈话中发起谈话、维持谈话、辅助表达等策略就是幼儿需要初步发展并运用的谈话策略。

《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想要促进幼儿谈话能力的发展,就要为幼儿提供交流和运用的平台,让幼儿在谈话中表现已有的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水平,同时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获得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

谈话是言语互动的过程,在谈话中教师不仅是幼儿的倾听者、信息的分享者,更是幼儿谈话核心经验发展的促进者。在谈话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水平和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目标,通过师幼互动促进幼儿谈话核心经验的发展。

篇4:《准备好了你就是世界冠军》老师读后感

《准备好了,你就是世界冠军》老师读后感

王素文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感触万分,它描写了世界冠军陈一冰从**----20**年艰苦训练,从而登上世界冠军舞台的历程。

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的辉煌,而没有知道别人为此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陈一冰说得很好:“我自从当了队长后,才感觉到除了自己的目标,还有一份对队里的责任。”“正是知道有了一份责任吧!其实人不逼一下自己还真是不行的。”

他的观点我很是赞同,“人不逼一下还真是不行的”我有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记得去年六一排班里的舞蹈时,我也曾打退堂鼓,因为我已经很久没有排练过了,可是又必须要排,因为有一份责任,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地找音乐,记忆乐段和乐句。也因为被逼了一下,我班的舞蹈得到了家长们和老师们的肯定。

从那时起,我做每一件事都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只要努力了就看到了希望。正如陈一冰的教练所说:你要一直准备着,准备到你有机会登上舞台的时候,到那个时候,如果你准备好了,你就是世界冠军了。

篇5:《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读后感

利用周末和课余的时间,我自学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本书都是通过案例来呈现,使得教学的“有效性”既有针对性又有扩展性。正如引言中所提到的,有效教学的构成元素有以下几点:一、把握数学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二、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三、确定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维”教学目标;四、设计“有过程”的教学才能落实“三维”教学目标。而最根本的要素则是前面两点,于是便有了引言标题(也可以说是本书的核心):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有效教学。

通读了整本书,我才发现这个公式总结的是多么的精辟,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先说数学本质。

这本书的前三篇分别从“对自然数的意义与‘十进位值制’”“方程的初步认识与代数思维”“减法的意义与减法模型”等十多个章节阐述了这些数学概念、数学技能背后的数学本质。

那到底什么是数学学科本质呢?

书中指出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对数学美的鉴赏;对数学精神(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的追求。

把握数学本质真这么重要吗?书中的一个案例给我印象十分深刻。这是一节第一册减法的课。在理解了例题,并得到“5-2=3”之后,教师请学生自己动手“创作”一个用“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生成”事件。一个小女孩介绍:“我本来有5个水果,送给同桌2个,问我还剩几个水果?我列的算式是5-2=3。”立刻有小男孩反对:“怎么还是5-2=3,重复了,不能写到黑板上。”小女孩不服气:“我没重复,老师的是汽车,我的是水果,水果不等于汽车。”小男孩仍反驳:“反正你的算式是5-2=3,还说不重复。”于是全班很疑惑。

面对这样的“生成”,可能有的教师会简单的以一句“是同一个算式,我们就不写在黑板上了”来结束学生的疑问。但我们认真想想,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减法是解决一类问题的一个模型。

因此这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你们还能想一个事情,也用5-2=3来表示吗?”“为什么有的事情是发生在停车场里,有的事情发生在教师里,而且有的说是摘花,有的说是铅笔,完全都不一样的事,却能都用5-2=3来表示?”孩子们终于发现了“虽然事件是不一样的,但他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也感悟出了“算式真神奇”。

学生能有如此的感悟,这是教学最成功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那如何追问数学本质?

那就需要我们追问“3W”,即:为什么(Why)学习这些内容?所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是什么(What)?所学习的内容怎么应用即与已经会了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How)?

二、除了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也很重要。

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课前精心备课,估摸着学生应该会学的。结果有时我在上面生动地讲着,学生们却不耐烦;有时我认为的很简单的知识,学生们学起来却很难;同一份教学设计,这个班的教学很顺利,另一个班的课堂却一塌糊涂。

看了这本书的最后一编内容,我明白了,或许这都是因为我缺少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

除了书中的一些案例,我自己在去年就曾尝试过一次课前调研。那是《认识人民币》的一节课,由于不了解他们对人民币的原有经验,我拉个几个学生随机访谈。调研结果与我原先对学生的设想相差极大,我了解到他们没有太多用钱的经验,而我原先的设想太高估他们了。

所以,课前,他们没学过的就一定不会?你的教学设计一定能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非也。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可能遇到的困难、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只有对所教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可以用调查问卷法,也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学生的作业分析以及课堂观察法等了解学生的情况。

如果我能坚持做到这一些,相信上面的情况在我的课堂中会越来越少的出现。当然,以上都是我从书中得到的一些知识。有句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套用引言中的式子,或许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新式子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