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小学六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06

小学六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品德与社会成绩普遍较好。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由四个单元构成。分别是:第一单元“你我同行”,第二单元“人类的家园”,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第四单元“再见,我的小学生活”。从六年级下册的教材来看,更重视学生日益增强的道德素养与社会性的不断发展,较上册而言,在内容上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同时因为他们又将面临着升入初中,所以教材中又安排了一些迎接新生活的话题,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向初中阶段顺利过渡做了必要的准备。

三、本册教材目标

1、学会理解、欣赏异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面对男女生交往中的困惑,能够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认识、化解矛盾,学习与异性和谐相处。

2、能区别哪些行为和做法是有益于朋友之间的友谊的,哪些行为和做法会损害朋友之间的友谊,并懂得朋友之间要建立健康的友谊。

3、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4、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知道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习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5、从战争给人类,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使学生知道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平,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6、懂得今天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要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

7、使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借鉴。

四、教材重点与难点:

本册书主要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认识战争和冲突带给人类苦难的基础上,感受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望、共创和平的心愿和所做出的努力,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保卫祖国和维护和平的作为,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措施:

1、根据本册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引领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量多地呈现直观性的材料。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将社会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

4、大胆想象,解决生活问题。

5、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篇2: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让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让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海南华侨中学曾良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真正体现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的目的,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科教学的必然,有利于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弊端。而思想政治课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必须回归生活,还生活本来的面目;课堂教学中要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引导学生的生活;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还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时间上的有限性和社会生活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理论和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生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①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真正体现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的目的。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②“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应“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课走进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了解学生的需要,感受学生独特的情感世界,使教学改变过去对人“熟视无物”的弊病,这样的教学肯定是有生命的。思想政治课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深入感受每一个学生独特的生活世界,立足于这种独特的生活世界,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有助于改变过去那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方式,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程改革是我国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对基础教育进行的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必须明确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课程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③新的课程标准同旧版课程标准相比,不仅表现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还体现在内容上,过去的课程内容,主要“以*x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④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弊端。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不仅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必修课程设置的四个教学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就从根本上保证生活进入课堂教学。

3、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是学科教学的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包含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论性和德育性,另一方面是现实性和生活性,而理论性和德育性寓于现实性和生活性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x理论和‘****’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⑤这些学科性质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领悟,在生活中发展。

4、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有利于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弊端,确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教学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教学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教育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过去我们总是把基础教育看作是学生进入大学的准备,教学成为各种应试技巧的训练,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只能是教条化、模式化和单一化。

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必然对课程教材、师生关系、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摒弃从教材出发,把教材当成圣经的传统教学观念,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研究学生的生活,深入学生的生活,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思想感受、情感、态度等传统教学中常忽视的东西。走进学生的生活,必将改变过去教师机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必然使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总之,走进学生的生活,以生活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感悟,是对传统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否定,必将把学生吸引到以生活为资源的课堂中来,确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的相关要求

1、思想政治课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必须回归生活,还生活本来的面目。

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时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材的滞后性。新课程改革对教材做出了较大的改革,充分体现课程生活化的特点,但是教材的变化不可能与现实生活同步,要克服这种矛盾,唯有走进学生的生活,用生活来丰富教学内容,让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1)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

思想政治课虽然理论性强,但如果我们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在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有机地融通起来,就有可能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及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比如,讲到高中《经济生活》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早中晚菜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从而揭示价值规律;也可直接从学校门口的小摊小贩讲到个体经济的存在形式;还可带领学生考察当地外资利用情况,从而加深对gg开放必要性的了解。

(2)突破教材知识的限制,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

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不仅是用生活来印证、理解教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新的课程观,把学生的生活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教学应立足并充分挖掘这一资源,并把这些资源与教材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投资和创业的综合探究课“走创业之路”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发生在海南“大学生城市生存大挑战”的相关报道,设计生活情境,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表演小品来模拟这次挑战活动的部分生活场景,并请学生交流在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中的感受。

2、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中要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想真正使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必须在教学观上重新定位。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本身,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任何教学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生活而只停留在理论或知识“灌输”层面,注定是无效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学生,把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独特的人、发展的人来看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不妨蹲下来,设想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科学分析学生生活经验,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存在的疑难困惑、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诉求,通过提供需要学习探索的问题或提供的材料,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生活世界,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去感悟生活。

比如,在《价格变动的影响》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以近期时间我国出现物价上涨,特别是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现象为背景,设计了一道探究题“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粮食价格上涨对你生活的影响”,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在课堂上,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认为粮食价格回升有利于增加他家的收入,当时,笔者因势利导说道:“我们把视野放在全国看,这对全国农民而言是不是一件好事呢?”接着笔者又让学生谈谈对党和国家“三农”政策的认识,并谈谈身边各种浪费粮食现象,这样的引导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生活进入到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并有助于他们感悟生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3、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还要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正确处理课堂教学时间上的有限性和社会生活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一般只有40或45分钟,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社会生活资源是无限性,而且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的。如何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实现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无限变化的生活资源两者的统一,这是走进学生生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教师,而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师、学生可以用最快捷的方式获取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使得这一矛盾的解决成为可能。它要求教师首先要有目标意识,围绕着教学目标,立足生活,面向学生的生活选取生活鲜活的资源;它要求教师利用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时,必须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通过精心设置的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实现教学目标;它要求教师在选取及设置生活情境时,必须预设好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后拓展性的学习活动,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如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中,笔者把今年我国南方发生的冰冻灾害相关资源引入课堂,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设置以下问题探究:“今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的冰冻灾害与人的活动有什么关系”、“能否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知识谈谈对冰冻灾害天气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认识”、“人在这种灾害天气面前是不是无能为力的,从中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在课堂教学中,以这几个问题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交流、学习,在课后,笔者还要求他们以“如何看待我国南方的冰冻灾害”为主题撰写政治小论文,课后进行交流。

二是正确处理理论和生活的关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要求我们要处理好理论性、德育性和现实性、生活性的关系,而不能为了生活而讲生活,或者把政治课等同于一般的德育课,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在课改之初,笔者也走过一段弯路,上课过程中片面强调生活化,但理论引导和提升不足,导致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走出课堂,脑海中也只剩下热闹,一节课没学到什么知识和理论。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生活,立足于生活,努力在课堂之中创设具体情境,把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但这些社会生活应尽可能做到理论与生活中统一,发挥理论的独特魅力。如在教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时,笔者结合学生中流行的词汇设置问题“‘粉丝’、‘PK’等词汇是如何产生,它体现了什么哲理?”;在教学《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时,笔者结合gg开放30周年和海南建省20周年,通过对比海南建省20周年前后的数据对比,设置问题:“实践已经证明gg开放和海南建省办大特区的正确性,我们能否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相关理论对gg开放或海南建省办大特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三是正确处理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组织教学的立足点,但相对广阔的社会生活而言,学生的生活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上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年龄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错误的看法。因此要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分析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必须及时补充鲜活的社会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指导者、引路人的作用,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在生活中理解理论,感悟生活。如在教学《投资的选择》时,在了解到绝大多数只对银行存款有印象,而对股票、债卷等投资方式了解不多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有3万元余钱,计划投资,银行活期存款的利率是0.72%,1年期记账式国债的票面年利率为3.66%,股票的价格目前不定,你会选择怎样投资?说说你的理由并算一算一年后你投资的收益。”

注释:

①《陶行知论生活教育》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纪念馆教育思想

②《走进新课程

篇3: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多媒体运用

浅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大悟县夏店镇中心初中雷颂

摘要:目前国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农村中学校园标准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校的所有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和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思品课堂。不可否认在思品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但能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同样遇到了一些实际的问题,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本文,笔者将从多媒体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多媒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优势;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来反思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实效和问题。

关键词:教学,多媒体,思想品德,必要性,课堂效率

近年来,随着农村中学校园标准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我校的所有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和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思品课堂。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多媒体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一)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显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这种意义上说,实现多媒体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课改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二)是思想品德课自身的要求。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内容比较抽象,在教学上普遍存在着“满堂灌”、“一言堂”等现象。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上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侵蚀,因此对思想品德课越来越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积极性。运用多媒体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就是把多媒体教育技术整合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去,突破“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传统模式,拓宽教与学的思路,激发学生在思维上和学习上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提高育人实效。

(三)是多媒体自身特点决定的。

社会生活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让思想品德课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逐步走向生活化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向。那么,如何激活这些素材,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呢?多媒体教育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以其丰富的色、声、图、文以及动感、技巧,生动、直观、及时、准确地传递着大量的社会生活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生活实践,从而提高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

二、多媒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确,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非智力因素的源泉。“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一语道出成功教育的突破口。“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作为手握导火线的教师能否点燃这把火,关键是能否找到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广大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得天独厚的优势,捕捉“兴奋点”,渗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充实和丰富课堂。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够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经常会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特点,将多媒体运用到导课环节中,先声夺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人民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做合格的消费者》中消费者的权益时,我播放了赵丽蓉的小品《打工奇遇》,通过观看小品中商家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类似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形象生动,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纳。在讲授《做诚信的人》时,虽然《狼来了》这个小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但我使用flash动画播放这个经典故事,生动的画面,温馨的记忆还是马上唤醒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共鸣。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对于初中生的认知来说,更容易接纳感性的东西,法律知识相对理性,不太容易被学生接纳吸收;因此要讲好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更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东西去感化学生,使单调、枯燥的法律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自觉去践行法律的要求。

比如我在讲授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时,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的权利,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权利,初中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要履行孝敬父母的义务,这既是传统美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是子女应尽的义务。由于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从小被父母长辈宠坏了,很多孩子都有唯我独尊的想法,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的抚养之恩,总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自己对父母的义务,等到父母老了再说吧!针对这种情况,在讲授这一部分时,我给学生们播放了由谭晶、杨坤演唱的公益宣传片《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段MV真实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无私奉献,父母也会日渐苍老,在MV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播放到这里时,我看到很多学生哭了,长时间不说话,我感到很欣慰,我知道他们的内心一定很感动,我只是告诉孩子们,今天回到家对父母说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帮助父母洗一次碗、扫一次地、在父母生日的时候送上自己温馨的祝福。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同时也很轻松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三)巧用多媒体,展示幽默艺术,实现思品课堂快乐教学。

海菌兹

制度专栏

热点制度职责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