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让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让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06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论文:让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

海南华侨中学曾良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真正体现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的目的,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科教学的必然,有利于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弊端。而思想政治课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必须回归生活,还生活本来的面目;课堂教学中要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引导学生的生活;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还要正确处理课堂教学时间上的有限性和社会生活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理论和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生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①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走进学生的生活。

一、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真正体现教育着眼于人的发展的目的。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②“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应“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课走进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了解学生的需要,感受学生独特的情感世界,使教学改变过去对人“熟视无物”的弊病,这样的教学肯定是有生命的。思想政治课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深入感受每一个学生独特的生活世界,立足于这种独特的生活世界,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在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有助于改变过去那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方式,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是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程改革是我国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对基础教育进行的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必须明确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课程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③新的课程标准同旧版课程标准相比,不仅表现在课程的组织形式上,还体现在内容上,过去的课程内容,主要“以*x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观点,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④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的弊端。而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不仅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必修课程设置的四个教学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就从根本上保证生活进入课堂教学。

3、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是学科教学的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包含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论性和德育性,另一方面是现实性和生活性,而理论性和德育性寓于现实性和生活性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x理论和‘****’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⑤这些学科性质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领悟,在生活中发展。

4、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有利于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弊端,确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教学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里,教学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教育与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过去我们总是把基础教育看作是学生进入大学的准备,教学成为各种应试技巧的训练,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只能是教条化、模式化和单一化。

教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必然对课程教材、师生关系、教学活动进行意义重构。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摒弃从教材出发,把教材当成圣经的传统教学观念,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研究学生的生活,深入学生的生活,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思想感受、情感、态度等传统教学中常忽视的东西。走进学生的生活,必将改变过去教师机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必然使教学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

总之,走进学生的生活,以生活体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感悟,是对传统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否定,必将把学生吸引到以生活为资源的课堂中来,确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的相关要求

1、思想政治课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必须回归生活,还生活本来的面目。

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时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材的滞后性。新课程改革对教材做出了较大的改革,充分体现课程生活化的特点,但是教材的变化不可能与现实生活同步,要克服这种矛盾,唯有走进学生的生活,用生活来丰富教学内容,让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1)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

思想政治课虽然理论性强,但如果我们真正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在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把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有机地融通起来,就有可能激发、唤醒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及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比如,讲到高中《经济生活》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早中晚菜市场商品价格的变动,从而揭示价值规律;也可直接从学校门口的小摊小贩讲到个体经济的存在形式;还可带领学生考察当地外资利用情况,从而加深对gg开放必要性的了解。

(2)突破教材知识的限制,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

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不仅是用生活来印证、理解教材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新的课程观,把学生的生活作为教学的第一资源,教师的教学应立足并充分挖掘这一资源,并把这些资源与教材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投资和创业的综合探究课“走创业之路”的教学中,笔者根据发生在海南“大学生城市生存大挑战”的相关报道,设计生活情境,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表演小品来模拟这次挑战活动的部分生活场景,并请学生交流在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中的感受。

2、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课堂教学中要树立生活化教学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生活。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想真正使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必须在教学观上重新定位。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本身,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任何教学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生活而只停留在理论或知识“灌输”层面,注定是无效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学生,把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独特的人、发展的人来看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不妨蹲下来,设想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科学分析学生生活经验,摸清他们的思想动态、存在的疑难困惑、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们的诉求,通过提供需要学习探索的问题或提供的材料,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生活世界,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去感悟生活。

比如,在《价格变动的影响》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以近期时间我国出现物价上涨,特别是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现象为背景,设计了一道探究题“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粮食价格上涨对你生活的影响”,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在课堂上,一个来自农村的学生认为粮食价格回升有利于增加他家的收入,当时,笔者因势利导说道:“我们把视野放在全国看,这对全国农民而言是不是一件好事呢?”接着笔者又让学生谈谈对党和国家“三农”政策的认识,并谈谈身边各种浪费粮食现象,这样的引导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生活进入到对生活进行理性的思考,并有助于他们感悟生活,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3、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的生活还要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正确处理课堂教学时间上的有限性和社会生活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一般只有40或45分钟,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社会生活资源是无限性,而且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的。如何正确处理这一矛盾,实现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无限变化的生活资源两者的统一,这是走进学生生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教师,而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师、学生可以用最快捷的方式获取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使得这一矛盾的解决成为可能。它要求教师首先要有目标意识,围绕着教学目标,立足生活,面向学生的生活选取生活鲜活的资源;它要求教师利用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时,必须要根据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通过精心设置的有效的教学情境,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实现教学目标;它要求教师在选取及设置生活情境时,必须预设好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后拓展性的学习活动,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如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中,笔者把今年我国南方发生的冰冻灾害相关资源引入课堂,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设置以下问题探究:“今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的冰冻灾害与人的活动有什么关系”、“能否用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知识谈谈对冰冻灾害天气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认识”、“人在这种灾害天气面前是不是无能为力的,从中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在课堂教学中,以这几个问题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交流、学习,在课后,笔者还要求他们以“如何看待我国南方的冰冻灾害”为主题撰写政治小论文,课后进行交流。

二是正确处理理论和生活的关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要求我们要处理好理论性、德育性和现实性、生活性的关系,而不能为了生活而讲生活,或者把政治课等同于一般的德育课,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在课改之初,笔者也走过一段弯路,上课过程中片面强调生活化,但理论引导和提升不足,导致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走出课堂,脑海中也只剩下热闹,一节课没学到什么知识和理论。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生活,立足于生活,努力在课堂之中创设具体情境,把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但这些社会生活应尽可能做到理论与生活中统一,发挥理论的独特魅力。如在教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时,笔者结合学生中流行的词汇设置问题“‘粉丝’、‘PK’等词汇是如何产生,它体现了什么哲理?”;在教学《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时,笔者结合gg开放30周年和海南建省20周年,通过对比海南建省20周年前后的数据对比,设置问题:“实践已经证明gg开放和海南建省办大特区的正确性,我们能否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相关理论对gg开放或海南建省办大特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三是正确处理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组织教学的立足点,但相对广阔的社会生活而言,学生的生活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上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经验、年龄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错误的看法。因此要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一方面要研究分析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必须及时补充鲜活的社会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指导者、引路人的作用,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在生活中理解理论,感悟生活。如在教学《投资的选择》时,在了解到绝大多数只对银行存款有印象,而对股票、债卷等投资方式了解不多时,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有3万元余钱,计划投资,银行活期存款的利率是0.72%,1年期记账式国债的票面年利率为3.66%,股票的价格目前不定,你会选择怎样投资?说说你的理由并算一算一年后你投资的收益。”

注释:

①《陶行知论生活教育》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纪念馆教育思想

②《走进新课程

篇2: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接受基础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切实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gg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观点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在考核方法上,要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变以应付升学为中心的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

篇3: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临猗二中姚霞

文章摘要: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无奈。

关键词:多媒体政治教学整合效果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必将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无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插上了翅膀。自从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后,教学信息便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情境。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实践证明,只有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激发起学生脑海里思考的涟漪,进而激发起浓厚的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讲“维护友谊”一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大家耳熟能详的《朋友》之歌,学生伴随着音乐的曲调而轻声哼唱,在音乐的伴奏下体会朋友多了路好走从而理解友谊的重要性。然后我又同时提出“朋友多了路一定好走吗”?让学生积极辩论。学生有了歌曲的铺垫和老师的提示,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展现出初中生天真活泼的率真个性,同时也创设了你追我赶的热闹场面。还大大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利于创新教学模式,陶冶情操,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在一节课的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那么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个时候看到他们觉得有意思的东西,注意力就会快速集中,进入到学习状态。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声像光影的世界里调动感官,产生探索欲望,另一方面也能够放松精神,缓和紧张气氛,让学生能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节约了大量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讲课,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容量,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优化了课堂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上“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课的时候,我先给学生播放《千手观音》的舞蹈片段,他们一下子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并发出由衷的赞叹:“真是太漂亮了,想不到我们能创造出这么美丽的舞蹈,真棒。”接下来又给学生播放一些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的图片,来展示中华文化宝库的魅力。学生顿时来了兴趣,有的说:“这个地方我还去过呢。”有的说:“我在电视里看到过这个地方。”……在七嘴八舌的言谈声中,学生从这些图片中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内涵,并且提高了欣赏水准,陶冶了情操。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的自主性会大大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选取具体、生动、形象并能准确地反映教材理论观点的生活材料、事实、事例,为新授内容的学习创设鲜活明了的情境。在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一内容时,我问:“报纸杂志、新闻媒体经常有我国和外国选举情况的报道。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给大家说说。”学生回答以后,我用幻灯和录像等形式如实介绍中美选举过程中的一些资料,继续发问:“你们说哪种选举比较好?”整个课堂洋溢着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并在师生的共同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

3、.多媒体教学能把课堂知识与热点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时代性强,能跨学科、跨地区,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在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融入社会热点,参与思考与讨论,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收到实效,一举多得。在思想政治课当中,有很多的资料是历史性的史实,通过网络及信息技术的使用,把这些重要的史实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从而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在学习环保常识“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内容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沙尘暴发生时的情景,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沙尘暴发生的原因,是由于乱砍滥伐森林树木、过度开垦、放牧等因素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的,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又加强了学生对“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的理解。再如,我在讲理解公共生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广场的口香糖问题”,从而联系自己身边的不文明事例,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承担自己的责任。从而加强了对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当然教学的实效性也大大提高了。

4、多媒体的优势有利于创新教学思路,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师生主体的创造性

初中政治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养,并紧密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列举一些身边的事例来引起学生的辩论和思考,让他们多关注一些自己身边的是是非非。传统教学的单一讲授法在这个时候显得有些呆板和枯燥,这个时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传统的板书、教具、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身边的诱惑”“学会拒绝不良诱惑”这些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中学生由于沉迷网络和电子游戏中,荒废学业,成为不良少年的案例,不但耽误了自己的大好青春,也让父母亲人为之伤心流泪。这个时候学生对这些不良行为有了感性的认知,然后教师再通过板书提醒、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印象,并从道德、法律等观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用身边的故事来警醒他们,这样会让学生由此联想到很多东西,拓宽思路,明辨是非丑恶,加强思想道德观念。同时教师还可根据本地区、本班的学生情况,结合形势,对政治教材的一些观点、理论适当地进行补充,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博采外地教材之长,让学生在课本之外能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同时,政治教师也可以从烦琐沉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脱出来,能够用更多地时间进行学习或者进行科研,从而更快地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

五、利用多媒体应用思想品课的教学中,有利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信息技术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上的运用,学生在不自觉中,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下,使课本知识得到记忆巩固,同时又活跃了学生思维,这样就将过去那种把知识记忆留待课后的旧模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从而把学生从背诵记忆中解放出来,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其他活动,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例如:在知识分块复习阶段,我在课堂上要进行全面的知识总结与大量的巩固训练。就事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来辅助复习教学,则不但能增大政治课的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教师的负担,开拓学生视野,极大地提高了政治课的复习效率。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既能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使思想政治课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实现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变;实现教材功能从知识传递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转变;实现学习方式由个体的、封闭式向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向转变。因此,我们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精心设计、巧妙运用,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添双翼,达到较佳效果。

篇4: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浅谈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澄迈中学政治组王蝶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政治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有效教学需要有效导入。所谓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题的切入口和教学内容的联结点,也是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手段。因此,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教学过程各环节构成的联系是通过导入这一环节启动的,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掌握导入的艺术。有效的导入,既可先声夺人,又可引人入胜,能够迅速将学生引领进入知识学习的特定情境,可以在第一时间为一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下面,我就谈谈我会经常用到的导入方法。

第一、温故启新式。即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以前(尤其是前一、二节课)所学旧知的回顾、复习过渡到对即将学习新知的教学上来。由于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知识之间,特别是同一册教材内部的章、节、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安排这种温故启新的导语,就能使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始终保持着与旧知的联系,而不感到突然、陌生,使新旧知识之间连接得自然、顺畅。例如,在上《生活与哲学》中"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一框时,我安排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框我们学习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价值观又是一种社会意识,那么价值观与社会存在是怎样的关系呢?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又具有怎样的能动作用呢?我们又该树立和坚持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呢?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篇5:谈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应用

谈情感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新课标对情感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学习目标的分类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第一位有了很大不同。夸美纽斯曾说过:“孩子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活泼好奇,求知欲强,喜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富于情感式的诱导。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倾注情感对其感化和熏陶。因而,重视情感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

为此,我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

一、以情激学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其自身的难处: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学生实际的思想导致学生轻视思想政治课。有些政治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支差应付,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自然也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但终究还是“一定要把思想政治课教好”的意识战胜了我。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我首先运用了“以情激学法”。

⒈情感投资,以爱结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到我教的班(我的办公室挨着教室),对孩子们嘘寒问暖,作游戏、侃大山、说故事。看到班上的同学生病了,我二话不说,背起她就往医院跑,到了医院我将学生安排好输液后再立即给家长打电话通知他们来。这些很快赢得了学生的敬意和信任,他们把我当成知心朋友,当成他们的班妈妈,有悄悄话也愿对我说,发生了争论请我评判,遇到了为难的事想给我述说。我的话,他们爱听,且坚信不疑。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⒉真情实话,以情诱学。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我问了几个他们关心和好奇的问题。一是大家是否觉得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我们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变得越来越别拗,不好意思?内心是否很敏感?二是大家和原本没有隔阂的父母变得生疏了些,容易和父母发生争吵?三是大家对异性同学产生了好奇心,想了解对方又十分的害羞?学生听完之后,很多同学马上说就是这样的,你怎么知道的?一双双惊讶的眼睛望着我,着急的想要知道答案。我望着孩子们天真的眼神,告诉他们只要认真的学习政治课啊,就能从中找到答案。于是,学生就有了好奇,想要试验老师的话。而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让他们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学习目标,初中生,价值观,政治课,求知欲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