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络技术与中学生德育教育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信息网络技术与中学生德育教育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05

浅谈信息网络技术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它正在不断的改变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中学生德育教育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有充分发挥它的积极的一面,摒弃消极的一面,就能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例外。因为中学生辨别能力较差,极易受不良因素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让学生认清网络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结合信息时代的新特点,引导青少年正确的认识网络,更要正确认识网络中的信息的道德范围,使学生积极正确、健康地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中学生信息技术网络正确德教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存在着许多新鲜和未知的事物,有助于开发中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但是,它也有可能影响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学校是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充分重视和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初中生正是由少年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要结合信息技术的特点,扬长弊短,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引导中学生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与网络信息技术

从小学进入初中个体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熟,使中学生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使中学生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些身心发展特点就势必导致了他们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干扰。尤其在独生子女的环境下,学生的自治能力差,但好奇心又很强,判别是非能力差,对于网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什么是虚拟世界,什么是现实的生活;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利用网络对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网络道德的新的途径。

二、信息技术与学生道德教育结合

(一)利用信息技术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利用网络、教育媒体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引导。面对道德教育在局部中学生身上的缺失,回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直接面对才是最有效的途径。中学生阶段已经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念已经初步形成,在自己人生观的基础上,对一些社会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见地,所以家长、学校、老师都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包容他们的偏激与过激。尤其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因害怕学生沉迷于网络而阻止他们接触,这种作法就像用塞堵的方法来治理洪水一样,溃堤是早晚的事。因此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利与弊,抓住合理有利的时机,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教育。

(二)将信息网络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工具

以往开班会需要同学们有纸笔收集记录所需要的信息;需要同学们用粉笔在黑板上进行全部的设计,如果班级缺少绘画和板书的人才,就会使班会在设计的第一关面临困境,使班会的召开在导入阶段出现问题,同学们也会因题材少,时间短收集不到班会所需的材料,而使班会的德育教育的目的大打折扣。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以上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比如,班会的题目设计可以利用网络已有的素材进行电子板的设计,以丰富多彩画面和字体展示班会的题目,使同学们在视觉上焕然一新,使更多的同学可以参与到题目设计中来,增加了全员参与的可能性能;在素材收集上就变得更加广泛和快捷,同学在课余时间就可以收集班会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影音素材,使班会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和生动,使德育教育更富有直观性和有效性,增加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班会的德育教育功能从直白的说教,变成声形并貌,更直观,更具体,更利于学生的信服,更好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网络信息技术成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塑造健康的人格,就必须使学校与家长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信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成熟,校讯通这个名词应运而生。现在我们充分的利用网络,建立起了学校家长沟通另一渠道----校讯通。以往我要与家长沟通只能通过打电话,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或者召集家长来学校,才能做好学生的相关的教育。而现在学校、教师和家长可以借助校讯通这个平台,通过短信和聊天的形式进行快捷有效的沟通,即减少的互动的时间,又减少了开销,为学校和家长的沟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搭建起了沟通的高铁,快速而方便,而且更加的经济有效。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一)强有力的引导和监督,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遵守网络道德观念的形成,有效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途”。

1、首先,要在中学生上网中使他们知道,怎样利用网络、正确对待和处理网上信息,有效的摒弃不良的信息,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和道德观念,不为不良信息影响。

2、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各层面的综合引导作用,形成贯穿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的强大合力,约束学生的上网行为,使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规,不受不良的信息的诱惑,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的道德规范,不因迷恋网络和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做一名身心健康的中学生。

3、再次,要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自主意识,“疏”和“堵”有机结合,正面激励与批评教育相结合,灌输教育与暗示诱导相结合,寓理于事、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

(三)抓住时机,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

学校和家长要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上网,并在上网过程中指导他们什么的信息是有益的,什么是不良信息,判别是与非,不因好奇去接触不良的信息,利用社会道德规范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利用网上出现的不良信息对学生进行直观的说明和教育,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和道德观。

(四)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对社会进步有利的信息,也有大量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信息“垃圾”;既有真实有效的信息,也有虚假骗人的内容,许多缺乏自律的中学生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甚至论文也从网络上购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学生学习的认真态度。所以,面对大海一样的信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应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

1、采取多种方式加以引导

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预防陷阱,消除网络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不成熟的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改变自己的判断能力和价值观,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里,美丑、善恶、是非等各种各样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中学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现实中存在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沉湎于网络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情况而耽误了学业,因此,作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抓住中学生的心理及时进行引导,因此,我在学校的网站中上传了德育教育这一栏目,对学校里出现的好人好事大力宣传,正确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网络,增强他们的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的道德修养,培养自己的信心。

2、树立正确的网上道德,规范网络行为

道德往往要在教育过程中才能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网络道德也不例外。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对网络道德规范的研究和探讨。针对这一点利用学校的网站开设了素质教育这一专栏内容,让学生在充分认识网络行为的虚拟性和隐蔽性,掌握对网络资源的正确使用方法。由于学生处在新的网络环境中,信息交流和评价的方法、模式等都发生的巨大的改变,原有的道德准则已不在足约束学生的网络行为,例如有的学生利用网络私自篡改别人的软件,搞搞恶作剧等,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建立网络道德行为和一些措施,帮助学生增强网络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能力,使其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总之,学生的道德意志相对薄弱的群体,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影响,容易在网上产生不道德行为和不文明现象,因此我们始终要保持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高度责任心和事业心,真正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并协同家庭、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教师更要注意学生道德意识的提高,从而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开始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自觉地与不良行为作斗争,才能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3)日第1版

[2]杨健.网络道德教育热点中的思考.中国教育报.**(6)

[3]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国教育报.

[4]王新礼,周桂珍[M]教育学.

篇2: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

如何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力

陵水县文罗初级中学吴女元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

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笔者以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由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体现。激发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许多方法:

以美引趣。学生对美具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自身的魅力,数学美集中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展现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呈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的原则,充分利用数学自身的特征和特有的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发掘数学中的美,就能激发学生对观察的浓厚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二、培养学生善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引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后进生的观察能力必然要差些,所以我们的老师就要有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画面去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获的知识,以至于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这样使学生体会观察而带来的收获与兴奋,就自觉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

三、培养自主探索能力,进而培养善观察能力

现在,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造成课堂教学的“热火朝天”。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有的问题很简单,思维含量低,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回答;有的问题教师提的很有价值,问题提出后怕耽误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不给学生思考时间,做完暗示做提示,有时干脆来一个自问自答,问题的利用价值降低;另一种倾向是一节课总是学生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满脑子的问题却得不到解决,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这样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同时扼杀了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

四、鼓励合作交流,发现观察能力

为了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变革,由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等多种教学的自制形式。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次来达成教学目标。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中,每次合作学习,教师大致应明确提出合作的目标和合作的要求。这样,学生也能发现自己的观察能力。

篇3:比较中外中学生写作说说写简单研究报告实质意义

比较中外中学生的写作,说说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实质意义。

一、研究报告论文撰写的意义研究报告和论文是:1、研究者思想发展的忠实记录2、课题研究水平和价值高低的标志。3、进行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推广的重要形式。(跨越时空)4、深化原有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研究水平、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的又一次重要实践活动。

二、研究报告的类型和结构(一)类型1、实证性研究报告2、文献性研究报告3、理论性研究报告(二)结构题目、署名、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注释和参考文献、附录1、实证性研究报告:如教育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等。主要是用事实说明问题,材料力求具体典型,翔实可靠、格式规范。这类报告要求通过有关资料、数据及典型事例的介绍和分析,总结经验,找出规律,指出问题,提出建议。这种研究报告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往往跟接触性的研究方法有关。2、文献性研究报告:主要以文献情报资料作为研究材料,以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为主,以文献的考证、分析、比较、综合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信息、进展、动态,以述评、综述类文章为主要表达形式。一般在教育史学、文献评论研究中用得较多。3、理论性研究报告:狭义上的论文。以阐述对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理论认识为主要内容,重在研究对象本质及规律性认识的研究。独特的看法、创新的见解、深刻的哲理、严密的逻辑和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是其内在特点。理论性研究报告没有实证研究过程,因此对研究者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论文有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一为论题,即真实性将被验证(论证)的命题、观点。论题的主要来源就是研究课题提出的假设及研究对假设验证的结果。论文最终是要论证论题的真实性而提出明确的论点。二为论据,即证明论题真实性的依据。论据的来源应该是研究过程所获得的信度、效度高的事实材料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材料。三为论证,即以论据证明论题的论述过程。论证是文章的结构层次、材料组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文章思想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与深刻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有效性和技巧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论文与实证性研究报告有区别,它一般将科研工作中最主要,最精彩和具有创造性的内容和结果加以提炼,用较简明精炼的语言加以表达,论文不包括过多的具体研究方法和过程,而更强调内容的创新和学术价值。任何研究课题的成果都可以用论文来表达。

三、写作内容和要求(一)题目1、题目的内容类型、定位、作用2、写作要求标题要准确标题要新颖题式可多样标题要简洁(二)署名1、署名的方式集体署名个人署名2、署名的规则贡献大小:提出研究设想、承担研究工作、解决关键问题。惯例(三)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四)前言(三)内容提要关键词1、内容摘要:中心内容、结构及主要论点和评述;要求重点突出,内容精练,观点明确、一般不用第一人称,以200---300字为宜。学术论文也不宜超过1000字,有关刊物要有中英文摘要。2、关键词:必须是规范科学的名词术语,一般每篇文章有3~5个关键词(主题词)。属于支柱性概念。(四)前言1、内容:问题的由来;文献综述:课题的界定(概念术语的解释)及问题的陈述;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写作要求:课题阐述要清楚准确,中心突出;客观公正、科学准确评价他人的研究成果;简明扼要介绍课题研究的动机和意义。(五)正文1、内容:它必须对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研究报告又分:1、研究的对象和方法2、研究的内容和假设3、研究的步骤及过程4、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研究报告的重点部分。A.结果的定性定量分析,B.研究结果的讨论。结果分析与讨论材料缺乏的原因研究设计缺乏一种系统观,讨论问题思路狭隘操作过程不够到位,操作措施不够落实,就产生不了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文献资料检索不够,对他人的研究研究缺乏了解,对自己结果的讨论就缺乏客观性、支持的力度反映结果的项目指标难以确定测量的方法与手段较难选择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要求不断提高结果分析与讨论对研究者理论素养和洞察力要求较高对下一步的研究提不出发展的方向。2、写作要求2、写作要求:总体要求:科学性和创造性;公正性和准确性;学术性和通俗性。具体要求有:1、掌握材料要充分。2、分析整理要科学。3、图表使用要恰当。4、观点材料要统一。5、语言使用要规范。正确区分学术概念和生活概念,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6、引用论点要慎重。与已一致,佐证;他人观点中某些好思想,提练综合;带有片面性的真理,开拓思维、慎重判断;相反的权威观点,找准错误所在。(引古不引今,引洋不引中,引刊不引报,引专著不引文集)7、内部逻辑要严密。8、标题序号要规范。9、讨论部分要简练。(六)结论、(七)注释和参考文献、(八)附录(六)结论1、内容:整篇报告的概括和小结。成果概括(结论必须指出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今后研究的展望;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建议等2、要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指明方向。(七)注释和参考文献1、内容:书籍、刊物、报纸、网络2、要求:完整注明出处(八)附录:问卷、量表、研究材料、统计数据、方案、计划等

四、研究报告和论文撰写(一)影响研究报告和论文质量的因素1、研究工作本身2、研究者的哲学水平和研究素养3、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二)写作步骤1、确定成果类型及主题

制度专栏

热点制度职责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