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女教师日常教育实践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课程与女教师日常教育实践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01

【内容提要】在日常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必需研究导致教师以他/她自身的方式实践日常教育和“消费”教育理论和政策的原因。女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局部,面对着自身生活世界与公共教育话语的剥离。学校管理的控制特征使她们倾向于“防御性教学”。为了更好地进行自我理解并为教育理论研究积累素材,可以采用自传的研究方法,来构筑课程与女教师日常教育实践的桥梁。

【关键词】课程/女教师/日常教育实践/性别

古德莱德(Goodlad)曾经把课程分为五个层面:(1)理想课程(idealcurriculum):是课程专家对课程发展的理想设计,即课程的应然状态。(2)文件课程(formalcurriculum):是由课程研究者制定的一套文件,包括课程计划、课程规范和相应的教材等。(3)领悟的课程(perceivedcurriculum):是实际工作者对文件课程中所反映的理念、目标和具体内容方法的领悟。(4)实施的课程(operationalcurriculum):是教学中实际上发生了什么。(5)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curriculum):是同学在课程学习后实际上得到的经验。[1]

作为课程理论和政策使用者的教师,其活动领地主要是在领悟和实施的层面上。理想课程和文件课程只有通过领悟和实施的课程才干贯彻实施。例如在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中,国家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和由专家们设计开发的有关新课程的一系列计划、目标、教材以和教育专家对新课程的理念诠释等等,都属于理想课程和文件课程层面,它们在实践中会发生怎样的意义变形则要看从事日常教育实践的教师们对它们的理解和诠释了。就是说,“教育实践者虽然有时会顺从甚至同意了理论和政策的征服,但对施加给他们的观念、规范和法则,却经常可能做出不同于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理解。也许不是断然拒绝和抵制,他们的方式是在使用这些理论和政策的时候,赋予这些理论和政策不同于自身或本意的改变”[2]。所以,假如要关注新课程的实践效果,那么我们就必需研究导致教师以他/她自身的方式实践日常教育和“消费”教育理论和政策的原因。教师的日常教育实践是教师自己与教育理论和政策互动的结果。一般来说,教师们在学习了新的教育理论和政策之后,会生产出一种既非教师原来的又非严格新理论和政策意义上的修改过了的实践。这一新的实践是教师积极建构的结果。而一旦我们把目光转向教师们的自主建构,那么教师的性别差别就会凸显在研究者面前。

一、女教师的日常教育实践

在中国内地,女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重分别为:幼儿园93.72%,小学50.63%,普通中学41.38%,普通高校38.24%[3]。近几年的统计数字标明,中国的女同学在高师院校中所占的比例平均已超越65%[4]。所以可以预期女教师在教师群体中的比例还会上升。这个庞大的女教师群体对课程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和“消费”受学校教育制度和符号与她们自身作为女性的生长史之间的张力所影响。女教师如何处置自身生长经历以和她们自身生养经验的“关爱”特征与“刚性的”教育制度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她们日常教育实践的基本矛盾。所以说,课程研究的重要议题应该包括女教师作为教育者的经历对她们自身意味着什么。可是在我国的教育史、教育哲学、教师教育或教育管理理论、课程理论中却很少能发现这方面的研究。研究者视域中的教师往往是无性别的。女教师的家庭生活、她们怀孕、分娩、养育小朋友的经历好像与教师研究和课程理论与实践没有关系。她们是在一个异化的世界中工作。

1.女教师生活世界与公共教育话语的剥离

女教师的另外角色是孩子、妻子、姐妹、母亲等,在保守意义上,这些都是为家人提供温暖和抚慰的关系中的角色。人们通常认为教师是适合女性的职业,就是因为他们把女性在这些关系中表示出来的关怀特征与人们心目中的教师角色相联系。人们期望教师们对同学是关爱的,师生之间是类似母亲和子女之间的那种对话性的协商关系。但实际上现行的教育实践却是高度科层化的,教育话语是所谓的客观、中性的,是定位于公共领域中的。不论是把教育当作为未来做准备,还是与儿童当前的生活相联系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实质上都是在为把儿童从私人领域推向公共领域做准备。这个私人领域,就是女教师们作为女性这个性别被认为发挥作用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儿童降生、生长,得到关爱,男人们也依赖这个领域来恢复他在公共领域奋斗时疲惫不堪的身心。但是在课程中,这个领域的价值没有得到反映。我们的文化保守一直都是把公共领域置于私人领域之上。私人领域在课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照。现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使作为课程执行者的女教师们做了父权制社会的同谋。她们与男教师一起把在私人领域生长起来的儿童们输送到公共领域中。

父权制的课程反映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它反映了男性们追求影响和控制的欲望。各个阶层的男性们都希望从事可以被称之为具有生产性的工作,以此可以把谷物、能源、法律代码、政党、治疗和和平都宣称是他们的[5]。这样的课程在实质上是排斥女性的,它依赖于对女性以和另外的他者们的忽略、控制和诱导来实现自身的父权制目标。如此,女教师们进入的是一个自身性别并未得到重视的领域。她们的话语只有在与公共话语相一致时才会被认可。

福柯曾经指出,话语与权力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任何社会里,话语一旦发生,即刻就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凭借深入细致的分析,福柯胜利地揭示了话语与社会权力结构之间的紧密联系[6]。教育话语正是社会权力得以传送的途径之一,它在生产和复制各种身份的同时,也合理化了男女的社会和权力分工。女教师们在使用这些教育话语的时候,其实是在使用一种排斥自我性别的话语体系。

女教师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保守中生长起来的,受社会对女性性别角色要求和女性道德要求的束缚,其职业角色与生活世界中的性别角色的双重定位会发生矛盾与抵触,从而困扰她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并给自身的事业发展带来内在的抵触。这些人生价值、态度与抵触又会影响她们对教育理论和政策的选择和使用,以和她们对自身教育实践的反思和批判。

在当今教师的构成中,出身于中下阶层的居多,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项调查标明:典型的师范教育工作者来自于中产阶级以下的家庭;在对238名师范教育工作者的调查中发现:过半的教师的父亲是有一技之长或无一技之长的劳动者或者是农民,超越一半教师的父亲和43%的母亲没有高中毕业;这些具有中产阶级以下、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背景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小城市或乡村地区[7]。笔者尚未见到我国这方面的统计资料,但相信也会与此类似。社会学的研究标明,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阶级地位会影响到那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社会阶层越低,对保守性别角色的尊崇就可能越大。虽然教育容易导致对保守价值和行为方式提出质疑,但女教师们在生长过程中所遭遇的性别差别待遇还是会对她们的日常教育实践带来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在教师职前和职中培训中把性别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以合适的方法引导她们研究和感受自身的日常生活世界和教育话语之间的差别和张力。

2.学校管理的控制特征与女教师的“防御性教学”

当今的学校管理,特别是中小学的管理,所采取的主要是科层制的管理体制,在行政上的主要特点是控制。与其他一些白领的职业相比,教师们是通过专业职称的晋升来实现自身的事业志向的,教师职业自身行政职位上升迁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这个职业被称为平面的职业。而且仅有的管理职位多数为男性所掌握。例如,加拿大教师联合会在20世纪90年代初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女教师占94%,四到六年级占72%,七到九年级占53%,十到十二年级占46%。尽管小学和中学女教师在数量上占优势,但在小学中只有22%的校长和36%的副校长是女性[8]。在2000年,我国内地普通初中女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61%,普通高中女教师占36.09%,然而行政人员中女性仅占26.38%[3]。可以推论,校长、副校长职位上的女性就更少了。就是说男性的校长们掌管学校运转的权力,女教师们只是从属,只能在教室里通过影响同学来行使权力。

所谓“防御性教学”就是仅以达到最低规范为目标,仅需要最少努力的教学活动。在防御性教学中,教师们尽可能少地提问同学,尽可能地回避独特的教学方式。他们首先把注意力放在必需达到的、在最终考试中会出现的内容上,而且教学的方式以有利于同学在考试中的表示为规范。换句话说,防御性教学不鼓励创新,不以培养同学的内在品质为首选任务,而以完成可检测的最低限度的外在目标为准绳。防御性教学是教师消极对待教学工作的表示。它最根本的原因是学校对教学进行的过度控制。

虽然男性教师也是在控制性的学校制度下工作,因而也很有可能实施防御性教学,但似乎女教师们更有可能采取防御性的教学方式。因为在女教师的生长过程中,她们往往是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受害者,难以解脱“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保守文化对她们个性和行为的压抑。对浙江师大、杭州师院两所大学女生的调查显示,很多女大同学缺乏改革创新、竞争冒险精神,不愿成为女强人[4]。这种价值取向使得女教师更易采取防御性的教学。另外,职业发展的平面特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没有外在报偿的情况下,采用防御性教学比采用创新性的个性化教学容易得多,所冒的风险也小得多。

因此在我看来,要使课程改革发生预期的效果,就必需关注女教师们的生长历史以和她们采取某种教学方式的深层原因。否则假如仅对课程进行文件层面上的革新,然后对教师进行表层的培训,那么就不大可能发生真正意义上的革新。我们现行的培训多数是关于技术层面的,还缺乏以支持教学实践发生根本的革新。美国的课程领域从1970年代以来所使用的自传研究方法对我们研究女教师的日常教育实践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二、自传的研究方法:构筑课程与女教师日常教育实践的桥梁

自传是一种特殊的代表性实践(representationalpractice),是通过刻画来展现自我,通过书面的文原本讲述自我的故事,通过镶嵌于文化中的元故事来写作一个文本[9]。就是说,自传的方法是以自身的个人历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自身历史的回顾来理解过去如何影响了现在,未来又如何也镶嵌在现在之中。我们之所以要关注自身的个人历史,是因为个人历史的经验深刻影响了我们当下的教育实践。而“所有的经验都是世界特征和个人传记的产物。过去通过与现在相互作用对我们的经验发生影响”[10]。因此我们有必要理解自身的个人历史,从而理解自身当下经验的历史发展,为新的革新提供可能性。

使用自传的研究方法既有特殊的目的也有普遍的目的。特殊的目的是相对于我们的自我发展而言的。在自传文本中,我们写下自身的生活和我们作为教育者如何面对压力,以使我们在自身的行为中识别出个人历史发展脉络。这就好像在阅读另一个人。这样也许我们就能够变得更加自我接纳。一旦我们看到自身行动于其中的更广阔背景,我们的行为也就变得更有意义。因为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东西在当时看起来是合理的。自我接纳之后的结果是自我信任[12](43)。就特定的自传而言,我们每个人都从一个特定的地方与世界接触。所有这些构成了我们目前视角的基础,并影响了我们看待事务、谈论事务和建构实际的方式。这是鼓励教师探索教学和他们作为教师的自我的前提[12](25)。

普遍的目的是为研究教师群体的生活和经验提供素材。教育理论应该是在滋养它的土壤中发生的。我们应该把目光聚焦在教师的内部经验,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的秘密。这就必定使我们的研究转向教师自身。转向教师自身的方法之一就是采用自传的研究方法。

造成女教师生活世界与公共教育话语剥离的原因之一是教育理论对于私人领域生活的漠视。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仍然扮演着运输者的角色。他们把儿童从具有关怀特征的私人领域运输到所谓的客观的公共领域。保守观念中,这个私人领域是女性发挥作用的领域,而公共领域是男性发挥作用的领域。所以在教育实践中男女教师所体验到的内心抵触以和工作带来的成绩感是不同的。一方面人们期待女教师们在工作中发展、表示她们的关怀特征,另一方面这些关怀特征又被认为是她们的天性,就是说是天生就已经具备了的性格。这种观点无形中把女教师的关怀特征贬值了。

篇2:农村中小学教研活动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实践研究

农村中小学教研活动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待遇比照县基础教育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对教师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实施和实效性进行分析研究,在开展“两建一提”(加强班级建设,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活动的基础上引领教师走向教育技术现代化,以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关键词:教育技术;校际教研;教育公平。

一、研究背景

(一)新时期教育方针的要求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农村中小学教学设备的发展要求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进行了教育教学技术装备配置。按照新时期的要求,学校从幻灯机、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的使用,逐步过渡到多媒体教育技术现代化系统。要求教师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树立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应用,掌握因特网和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学会制作使用课件,选择、组织、整合、利用、共享资源用于教学实践、使用学校网络信息交换平台,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和知识产权的观念,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学校教育技术现代化平台搭建的研究

(一)基于局域网的信息交流和资源交互共享平台

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学校可以通过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添置部分硬件,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在服务器中设立共享文件夹,如建立“教师资源,教研组资料(类目下可建立分年级教案、作业设计、教学课件……)等,真正做到资源共享,集体备课。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减少教师备课,制作学科课件的时间。将时间用到现代化教研活动的开展上,使教师在活动中得到教育技术的信息化专业发展。

(二)基于VPN技术的远程登录平台

使用VPN搭建一个最安全、最可靠、最方便的远程登录平台解决方案。保证只有授权的用户才可以访问敏感的服务和数据,杜绝一切非法的访问和恶意攻击。同时以保证访问的不可拒绝性。在服务器建立了VPN远程拨号登录技术,让教师在家里也能直接进入学校局域网,既保证了安全接入,又能充分共享学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三、学校现代化教研活动的开展研究

(一)以用促学,以练促培

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为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使用效益,使每位教师都能掌握现代信息教育技术,逐步形成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需要开展多形式的现代化教研活动,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二)因设备制宜,充分发挥已有资源效益

1、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开展专业应用培训,让他们成为学校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的骨干力量。

2、为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提供应用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现代化远程教育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研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做到人人会使用教育设备,人人会交互共享教育教学资源。

(三)以教研组活动带动教育现代化应用,促进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专业发展

1、教研组是组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组织,是学校“两建一提”的具体执行者。教研组的单科化开展教学研究和日常教学与深入分析教学质量等工作。通过教研活动,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吸引,带动,激励,提高”的重要作用。

2、让校本教研成为常态。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大,大量新教师进入了各乡镇学校,校本研修这种教师教育方式越来越得到广大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由于目前尚存在各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因此,校际联动这种研究方式愈来愈受到基层学校的认可,被更多的学校所采纳,基于此,城、乡学校可以开展多形式的联动教研活动,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

在联动教研活动的学习交流过程中,教师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班级文化建设、德育工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广泛的沟通和交流,大家相互学习研讨,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校际教研交流活动,是教师的有效研训模式的创新和良好载体,学校在研讨活动的开展中,积极探索完善研修模式,进行更广泛、多方面和多形式的沟通和交流。让校本研修成为一种常态,促进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使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校际教研交流的平台,形成优质资源共享、学校均衡发展的良好势头,同时也增进了学校之间的友谊。

3、手拉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促提高。城、乡学校之间结为手拉手学校,在教学教研、校本研修等方面互帮互助,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城、乡学校联合进行集体备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4、开展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根据需要明确发展方向。

案例:*学校教研活动课题组开展了一次“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问卷调查分析报告,在学校4-9年级,共12个班近600名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

(1)问答题答题情况

a.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给你的学生上课?

学生主要观点:严格要求,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上课,认真,少安排作业,少批评,用游戏的方法,采取小组讨论方式,开心上课,分层次要求,与学生互动,活跃气氛,激发兴趣等。

b.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学生主要观点:喜欢温柔的教师,上课不发脾气,爱学生,平和,有激情,耐心,负责任,善于与学生合作,善解人意,开朗,真实,有趣,幽默等。

c.课堂上你渴望怎样的师生关系?

学生主要观点:民主平等,像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教师多给予学生帮助,多关心学习不好的同学,亲切的师生关系,像朋友一样等。

(2)本次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不同的教师授课对学生学习有影响,但多数学生能很快适应;59%的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为学生小组讨论,老师点拨;61%的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课堂上参与讨论这个问题上,60%以上的学生参与不积极;对教师上课满堂灌,多数学生认为应该留下一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做游戏进行教学,71%的学生都表示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新的知识,学生们喜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回答老师提问时多数学生喜欢思考后表达观点;82%的学生喜欢老师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来上课。

学生喜欢的课堂是多用游戏的方法,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应留给学生时间,采取小组讨论方式;教师对学生要分层次要求,还要多与学生互动。对于师生关系,学生喜欢温柔、爱学生、有耐心,负责任、善于与学生合作的教师;学生希望师生民主平等,教师要给予学生帮助,要关心学习不好的同学,像朋友一样亲切的师生关系。

对于教室的环境卫生及布置对学习的影响,多数学生回答没有影响,这个结果有些反常,是否我们的教室布置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感召力?学生的环境卫生意识太淡薄呢?

教师的情感态度(如充满激情、平和、冷漠等)对课堂效果的影响,仍然有较多的同学回答没有影响,这也是不正常的,同样,对于家庭作业布置,多数学生回答是喜欢老师统一布置,而不是分层次布置,这些与我们期望的答案不一致的回答让我们思考,我们的师生关系是否存在问题,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已经习惯和适应?

(3)本次问卷调查的结论和建议

从以上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最受学生喜欢、学生最需要的课堂是师生互动、气氛活跃、老师幽默的课堂,还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学生非常欢迎的。

由此,我们建议:老师应该多和学生交流,课堂应生动活泼,而不是死气沉沉,课堂教学应与生活结合起来,使课堂更生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平时多了解学生,积极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老师要给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老师应鼓励学生课堂上积极发言;老师应认真备课,增强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一定要细心、耐心,注意引导学生,而不是强行灌输;作业布置一定要适度,不要过度过量,大量的机械重复的练习虽能提高考试成绩,但却提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使用多媒体的尽量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老师要增加幽默感,多用微笑面对学生,尽量不要板作脸,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和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所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多,对老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教师仅凭传统的知识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课堂的要求。所以,教师必须要不断补充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同时注重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应用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愿景,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逐渐赢得学生们的欢迎。

四、总结

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信息化工程。教育技术现代化在学校“两建一提”,学校品质提升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课题,主动成长作为;学科思想统领,主动改变平庸;学科建模入轨,主动突破更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篇3:新课改教育实践反思与总结

关于新课改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总结

通过新课程改革培训、学习及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浅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相信新课改的作用逐步显现出来,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可,它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上一个新的台阶,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如何推进新课改和一些教学反思总结。

一、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坚定推进新课改

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现在还有部分教师对新课改不理解,不配合。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以身作则坚定推进新课改。

二、将专家讲解的普遍教育原理与实际情况相相结合,全方位的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切实落实好新课改。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为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盲目性,落实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须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正确认识教育现象,认清教育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等各种基本关系,避免因认识的混乱带来实际行动的偏差。正确的认识是成功的教育活动的前提。正确认识教育问题,必须正确的认识到: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出不同特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又面对众多智力、才能、志趣、性格各不相同的发展变化着的学生,他们受到来自不同的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想正确解释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了解事情的原委,抓住问题的关键,作出正确的判断。自觉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自觉意识,使课堂教学走出“填鸭式”的泥淖。

三、要转变教学方式,正确而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新课程的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过去授人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积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大观园”内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积极实践。

在课堂上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1、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置于“发现者”、“探索者”的位置,通过自己的动脑、动手、动口,去思考、质疑、猜测、探索、实践、评价,提出独创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把学生当作朋友,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发言,认真地聆听他们的提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奇思异想,质疑问难。

2、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在进行教学时,应注意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取知识。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篇4:校讯通对协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实践研究

“校讯通”对协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实践研究

摘要: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孩子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未来。而孩子的教育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二者往往相脱节。“校讯通”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架起了家校教育的桥梁,承担着家长身边的教育专家的任务,提供着合理先进的教育思想。然而由于新生事物的不成熟性,在其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用途单一,功能异化等问题。针对相应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诸如充分发挥“校讯通”功能、教师直接管理等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校讯通;存在问题;对策

伴随着21世纪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人们的生活变得异常的忙碌与紧张,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在大多数的人们为构建美好生活蓝图疲于奔命,辛苦经营的同时,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却被他们忽略了,那就是下一代的成长和教育。或许有的家长也已经认识到,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希望,也认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但却将责任推给学校,推给各种课外辅导班。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其实是把孩子推向学校教育,从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中的重要作用。在这儿我想说的是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教育也不可忽视,而同时能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协同在一起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校讯通”存在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主要以理性教育为主,无论是学生做人的道理,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科知识的积累学习,都是引导学生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把学生引进科学的殿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但学校教育也有它的局限性,只能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行为及表现,或者对学生在校的表现或行为做出片面的推断,而忽略学生有如此表现得深层原因,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再严格,再正规,也无法替代生活这个无形的大讲堂,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其实是和生活相脱节的。家庭教育主要以感性教育为主,把对孩子的教育潜移默化在家长的一言一行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说,既是启蒙教育,也是终身教育。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成年人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时,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微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意义。”但在实际生活中,家长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孩子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比如在家庭教育中,由于感情的亲疏,有些话家常说起来是唠叨,而老师说起来就是真理。有些教育在家中确实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必须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1]才能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让老师更有的放矢的实施学校教育,而“校讯通”就是构建家校联系的桥梁,同时也是家长身边的教育专家,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家长提供教育思想。所以说协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校讯通”很有必要。[2]

二、“校讯通”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校讯通”作为信息时代的新产品,温馨提示可以建立家长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信任,良好沟通,可以建立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作业通知可以杜绝学生在作业完成上,调皮捣蛋,撒谎逃避的行为习惯,成绩反馈可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成绩及表现,教育思想可以指导家长的教育观念。“校讯通”再联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是一个新事物,在实际运用中,难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篇5: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研究与实践

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研究与实践

平昌县响滩中学邢文军

摘要:由于受到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我国的不同地区,各行业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特别突出。例如,经济发展的水平,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的扩大,这其中又特别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种非均衡发展现象必然拉大教育发展的贫富差距,更会引起教育的不公平。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城乡义务教育现状,导致的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问题,结合教育信息化,提出教育信息化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实施策略,为教育信息化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隋着国家经济的突飞猛进,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但是,地域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并愈演愈烈。发展的不均衡越来越明显。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教育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

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年,由全国人大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要求“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同年10月,《*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促进教育公平”放到突出位置。后来,《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这些法律政策的出台,为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提供了保障。然而我国地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层出不穷,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的侧重点不同造成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这又表现在发展的先后顺序上,城市先于农村;第二,不仅是在软环境下,还是在硬环境下,教学条件差异较大;第三,师资力量差别大。由此可见,义务教育均衡化还远远没有实现,我们要从各个方面着手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这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教育的信息化。

二、教育的信息化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

首先什么是教育的信息化呢?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改善区域环境,消除区域差别,教育信息化则为教育均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实现它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首先,教育的信息化离不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为了打破地域的界限,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我们就可以借助于现有的通信网络,进而合理的利用到教育实践中去.

其次,教育信息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优秀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共享,这样,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取舍,自主安排时间,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

再次,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实现教育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将知识以更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三、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研究与实践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的信息化,它包括教学手段信息化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在教育过程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