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课程开发应有品质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规范课程开发应有品质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7

规范,课程开发应有的品质

作者:成尚荣

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其中,课程开发显得尤为活跃。实践生动地表明,课程开发首先开发了校长、教师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开发性。我们为此而欣喜。

任何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都要回顾、反思,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利再战。课程开发同样如此,经过审视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课程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开发的规范性不够强,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开发的规范性不强以至缺失,必然带来课程开发的随意,以至开发的盲目,这必然会影响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课程开发的规范性不强,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缺少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学校课程体系比较乱。所有课程进入学校以后便获得了一个重要身份: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创造性实施,也包括校本课程开发。站在学校课程的角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创造性实施亦是一种课程开发的过程,而一些学校对学校课程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误以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课程,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成为课程开发的兴奋点,忽略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创造性实施。严格地说,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不规范不合理的,科学性是不强的,很容易造成课程的倚重倚轻,造成学校课程的混乱,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不利的。

其二,没有认真按照课程的宗旨和课程元素去开发课程,所开发的课程,不具备课程的意义。这一问题集中表现在校本课程开发上。一些地方和学校把校本课程开发的宗旨定位于形成学校特色和品牌,学校的特色和品牌遮蔽了学生,于是,学生从主体地位上退下来,坐在“次席”上,甚至缺席了。这样的目的显然是有大问题的。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固然可以从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始,但兴趣小组活动如果不按照课程元素去改造和优化,尽管冠之以“课程”二字,都不能称之为课程。是否成为课程,不在于其名,而在其内涵与意义。同时,校本课程没有按照开发的程序进行,缺少必要的论证和审议。总之,从总体上看,校本课程开发是比较随意的。

其三,拓展性课程开发的重点不够准确。拓展性课程是与基础性课程相对应的概念,它是对基础性课程的适当拓展,但这决不意味着它就是为基础性课程服务的。一些地方和学校把拓展性课程定位于应试科目的拓展,追求知识的加宽、难度的求深、要求的拔高,而忽略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拓展性课程开发缺少纲要或方案,缺少准确定位和开发规范,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

其四,在开发的认识上也亟待调整和提高。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发课程存在以下误区:一是认为课程开发得越多越好。盲目追求数量,甚至还存在攀比现象,“以多求胜”的心理比较突出。二是认为课程名称越新越好,猎奇的心理比较突出。三是认为课程越综合越好。综合固然是改革的走向,但决不是以综合代替一切,不是以综合否定学科课程,也决不是不分学段、不从学校实际出发地一味求“全”、求综合。综合更主要是理念和方式,而不只是课程形态。四是认为课程开发越往“下”越好。既然有了校本课程,就应有班本课程;既然有了班本课程,就应有师本课程,而最终应有生本课程。我并不反对班本课程、教师课程,问题是这些课程概念的逻辑关系没搞清楚,相互交叉、重复,应该梳理好。我也十分赞成自下而上的开发路线,但“下”是为了什么,“下”到何处,怎么“下”,这些问题没有搞清楚就进行课程开发,问题难免发生。

规范,是课程应有的品质。规范,主要指课程及其开发的规定性。遵循规定性,突显规定性,才符合课程的规范性,课程才会获得课程的意义,才能称其为课程。因此,规范是课程开发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的应有品质。课程的规定性,主要指课程的基本元素和课程开发的程序。课程的基本元素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时安排、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强调这些元素,倒不是在概念上、形式上兜圈子,而是强调具备了这些元素,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好比一部机器,具备了所有的零部件,才能称之为机器一样。零部件缺失了,这部机器当然是残缺的,有时是不能称其为机器的。而如何组装这部“机器”,就是课程开发的程序和技术。程序和技术,在课程论中已有不少论述,我以为特别重要的是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论证等环节应鼓励教师深度参与,参与度越高,参与的深度越深,课程开发越能形成共识,越能集大成智慧,越能培训教师,提升课程能力。

为了增强课程开发的规范性,提高课程的品质,我以为应该坚持“回到”的理念,即回到课程的“跑道”上去。课程即跑道,这一理论或理念至今都没有落后。长期以来,我们专注于“道”,而忽略了“跑”,如今,我们已重视了“跑”,即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过程中的经历、探究、体验、感悟、发现,这是一个重要进步。与此同时,我们是不是又忽略了“道”呢?“道”,不只是指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的目的性、计划性,包括必要的规则和制度。从某种角度说,重视“道”是重视课程的规则,重视课程的规范性。“跑”与“道”是个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回到“跑道”,就是回到完整的课程意义上去,包括回到课程的规范性上去。对此,我们要坚信不疑,也要坚定不移。

课改深入到今天,我们需要激情,也需要理性精神、科学态度。当下,尤其要重视科学理性。关注、研究、提高课程开发的规范性,提高课程品质,应是一种激情与理性的结合和统一。

课程开发,课程改革,创造性,规范性,积极性

篇2:校本课程开发再思考

校本课程开发的再思考

[摘要]当前,校本课程开发正极大地挑战着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其理想化的目标与现实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开发过程不规范、质量不高、“去校本化”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的专业水平制约的,从这一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难以承受之重。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实现仍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也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问题;原因;策略

校本课程是以国家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在明晰了学校自己的办学宗旨、教育哲学理念的前提下,根据本学校本地区实际情况,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学校、当地社区和学生家族等课程资源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小组为开发主体,校长、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的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革过程。它范围宽广、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能合理解决地区之间的不平稳问题。它的实施将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办出特色,有利于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的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从“口号”、“理念”走向了“行动”与“现实”。尽管在理论研究上还有不同的观点,但在现实层面,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了许多可喜的案例,这些经验确实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去学习、去研究,边总结,边升华,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作出贡献。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实际问题,有必要持续地讨论这一话题。笔者在此算是抛砖引玉了。

一、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些问题

1.课程开发就是编教材

课程与教材是怎样的关系,虽然目前在学术界还是有许多争论的,但是,课程是否等于教材,目前应该是没有什么疑义了。作为课程,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定义。从内涵上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课程,也即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或科目。从层面上看,广义的课程有三层含义:一是总体的课程计划,或者说课程设计、课程设置;二是分学科的课程标准,或者说教学大纲;三是课程内容,也就是各学科的教材。狭义的课程仅指第一项含义,或指第一、第二项含义。显然,即使是从狭义的课程来看,也不仅仅是指教材。但从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一提校本课程建设就是简单地等同于编写校本教材。

作为校本课程也如同课程一样,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指的是学校所实施的全部课程,既包括学校所实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包括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而狭义的校本课程专指校本课程,即学校在实施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目前,人们习惯上将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称之为校本课程,以区别广义的学校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建设不是简单的编教材,而是要依据学校实际与特点,进行学校教育哲学分析和需求评估,从而制定出校本课程开发计划或者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2.校际之间开发呈现无序状态

校本课程的建设首先在于适合于学校实际、切合于学生需求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资源应该是课程实施的原动力,校本课程的学习资源是多元多维的,具有开发的广域性,可以是来自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科技的,经济的。总之,校本课程的资源是无所限制的,可以因地制宜广泛开发。但是,由于区域性地理社会历史人文环境的限定,学校之间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往往出现打架现象,即校际之间开发呈无序状态,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从已有的校本课程建设的学校来看,课程资源普遍指向于乡土人文资源,就从临泽县沙河学区12所小学来看,他们都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的建设,各校都设置了自己的校本课程,首先从校本课程的名称来看,《临泽新八景》、《剪纸》、《武术操》等都直接指向于临泽县人文资源的,而且有相当多的内容是一样的,重复开发相当严重。对于重复开发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由于这些资源大多属于区域性的,具有特定的地域文化特点,可能更适合于区域性的课程资源建设。在地方课程尚未成熟或还难以按照课程要求实施的时候,如果地方资源成为校本课程的主要来源时,区域内的各校就有必要进行适当的协作与沟通。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许多学校已经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开发的切入点在哪里?如何把握学校自身的特色?如何适应学生的真实需要?如何避免自身的校本课程与他校的课程简单重复?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3.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单,不能凸现学生、教师、学校的需求

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是为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为了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但从目前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内容来看,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是不注重学生需求,即不进行需求评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要理念,并已逐步成为现实,任何课程的实施都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即以学生需求为根本点。二是不注重教师力量的整合,只是散点分布,一向情愿的要求教师做什么。很多课程的开设没有考虑教师的基本状况,只是为设计而设计,布点多,力量散,类似于以往的兴趣活动,而在操作上又是按规定分配,而没有按需定教师,从而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处于无序状态。三是不关注学校特色的形成,只是为开发而开发,为利用而利用。校本课程是需要为学校特色形成奠定基础的,是学生需求与学校教育哲学的有机整合。但在许多地区和学校只为开发文化而文化,只为了解科技而科技,学校的发展到底立足什么?学校的教育哲学到底是什么?都不甚明了。因而,许多轰轰烈烈的校本课程开发只是停留于浅层次的利用上,无关学校与学生的深度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问题的解决策略

1.研究学生的学情、兴趣与需要

学校的工作归根结底就是要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管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最终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适度而有个性的发展。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更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年龄特点等结合起来,关注学生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有关他们身心发展的那些合理需求,寻求教师特长与学生兴趣的交叉点,开发学生易于接受的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体验、有收获、有快乐,才能提高校本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为此,要加强对学生学情、兴趣、需要等的调查,既要注意学生的眼前需要,更要重视学生成人成才的长远需要;既要考虑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特别兴趣,更要关注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需要。

2.全面分析和利用校本开发的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地区差异、学校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只有对社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全面分析,从学校实际出发,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支持和认同;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又要不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才能最合理地使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这样的校本课程才有血有肉,才不至于形成“千校一面”的课程。

3.构建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构建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建立评价机制的目的在于诊断课程,修正课程并确认课程开设的价值,并根据形势发展,推动校本课程深入持久地进行。学校定期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将对课程的科学、完善和发展,这对学校领导和校本课程开发人员的课程素养的提高有极大的作用。

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产物,更是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给每位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广阔的发挥个性、施展才华的天地,也使每位教育工作者面临极大的挑战。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实现仍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也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走过重重困境,必定是豁然开朗。校本课程开发将为我们的教育生涯再添光彩!

作者:张文刚林燕华

工作单位:甘肃省临泽县沙河镇前进小学

邮编734200

联系电话:

课程开发,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国家,动态

篇3: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探究与思考

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究与思考

【摘要:】建设适合地方发展的特色校本课程,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国家新课改条件下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出的重要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教育体制已经无法照顾到各省各区的实际条件和特点,不能提供足够的条件来发挥孩子们的特长,具有特色地方色彩的校本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应运而生。

【关键词:】特色校本课程;提升;信息技术

一、地方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1、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对教材的补充

信息技术学科没有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更不可能考虑到每个学校学生的认知背景和学习特点。并且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受硬、软件条件的限制,城乡间学生的差异较大,再加之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教材上的很多内容已经被淘汰,新的技术和软件不能及时更新在教材上,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正好作为一个补充,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同时也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

信息时代下,新课改要求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题的教学,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让各种特长的学生主动发展,化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我发展意识。

所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实际设备情况,针对性的开发出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是很必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遵循自己的意愿,主动的选取课程,学习课程,在发展兴趣的同时,也拓展了知识宽度。

3.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成为一条长流不息的小溪。”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传统教师的角色,教师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和生产者,真正的成为了教育教学的主题。教师只需要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是成为教学的承包者。

信息技术教师在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需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个人的实践经验、知识的累积,同时需要的是大量的理论指导和经验,所以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最终找到最好的教学途径。

制度专栏

热点制度职责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