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7

这次的“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远程培训学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平台,通过学习,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通过专家对新课程的分析讲解以及和同事们的研讨交流,使我感觉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因此更加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下面就本次参加远程培训学习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要终生学习: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其次,教师应把学习贯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要,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自身,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及时了解专业领域以及其他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活动,我们要达到:(1)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并把这种激情转化为自觉学习的动力;(2)教给学习方法,使之逐步具备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掌握知识。远程教育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一个新举措,不同于以往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的教育培训,它是应用网络平台,搭建了一个虚拟的教育空间,在这个崭新的学习环境中,参加培训的学员不需要统一的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随时进行学习。这种全新的教育培训方式给我们充分自由的同时,也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技巧、策略,最终学会学习。

三、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做课程改革的实践者。课程改革现在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广大教师去进行认真摸索和总结。经过这一次的培训,认识到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应去推动它朝正确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积极实施者。

这次的培训学习,让我有了紧迫感。要成为一名好教师,我要学习的、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这个培训让我进一步丰富自已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篇2:小学老师教科研培训心得体会

上周六我们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教科研培训,主讲人是《小学教学》杂志的主编殷现宾,殷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文章发表对我们进行了指导,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四个大方面是:一、为什么要投稿发文章?二、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三、如何选题?四、写作和投稿技巧

在第一部分,殷老师为我们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想法,以及几个常见的误区,如:会讲课就行了,有必要发文章吗?能获奖就行了,有必要发文章吗?殷老师循循善诱,为大家剖析了个中原因,让我豁然开朗,更加清楚地意识到了写作和发文章的必要性。

对于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殷老师为我们讲了两大标准,从本质的和非本质来分析,本质的自然是文章要“新、实、深、典型”,非本质的一些标准则是从结构、语言、长短、论述等方面来说,尤其是长短,也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一项。殷老师的意见是,就杂志来说,中短篇最好,一般1000到2000字,也就是说千字文最受欢迎。

我印象最深的还有选题部分,总的原则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实、人实我深”,并且以案例加反思类的文章最深杂志欢迎,也就是关于课堂机智、教学技巧和方法探讨类的,人们爱读,写起来也相对容易,因此提倡一线教师多写此类文章。

篇3:教育心得关注人

关于“新常态教育”,虽然尚无定论,但似乎已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在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背景下,顺应教育发展的规律所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解,一种新的教育主张。它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相对固定的一种教育表达,其针对的是“非常态”的、异化的教育,也可以说,“新常态教育”是一种我们所期待的“良好”的教育。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的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细细品读肖川先生的这段对“良好”教育的理性诉求、诗性畅想、真情召唤的纯美文字,我们不得不承认:对于每一个鲜活的“人”而言,一生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受到“良好”的教育。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无奈。当下,我们看到的却往往是“非常态”的、异化的教育。现实中的教育明显缺乏足够的活力与魅力,不但没有形成对“人”的点化和润泽,反而构成了对“人”生命的羁绊和牵制。个体受动于其中,感受不到生命内在的充盈与完满,这与“良好”的教育相去甚远,也与教育的原初意义大相径庭。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从现实之路走向可能之境,我们需要不断地追寻和苦苦求索。

“人”的校园:从幽暗封闭走向敞亮开放

“新常态”教育首先要有适合“人”所处的环境。在一个人多年的求学生涯中,校园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生活“场域”,在其间生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其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愁的多与少,并对其性格情操、人格塑造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曾经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学校的职能是你想干嘛就不让你干嘛”。其喻义可谓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在当下的学校里,孩子们想干的,一律休想!所谓的school,那是一块被围墙圈住的土地,足球场只是摆设,篮球场周围经常穿梭着身着“便衣”的“警察”老师们;一间间的教师像鸟笼一般,苦口婆心的老师用尽浑身解数给学生喂食,数十年如一日……

我以为,“新常态教育”意蕴下的校园,主要可以从如下三个维度来衡量:愉悦感、充实感和成就感。愉悦感,意味着心灵的舒展,没有疲惫感,没有压抑感,身体是放松和舒适的;充实感,意味着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没有空虚感和无聊感,有日渐明确的生活目标,对自我和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有着更为丰富、系统和深刻的认识;成就感,意味着能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慰,强化积极的自我评价。因此,要使学校变得更富有吸引力,成为学生舒展心灵、放飞理想的处所,就必须努力营造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文化氛围,禁绝强制的纪律和苛严的规则,从而使校园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精神成长的家园。

另外,台湾学者黄武雄在《学校在窗外》这本书中还提到:“如果学校还有第三件事可做,那么这第三件事就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教育要通过对人的成长提供服务和帮助,以使作为个体的人获得更为充分自由的发展,并进而有助于增进人类的福祉与尊严。“良好”的教育,应该让学生从幽暗封闭的窒闷氛围中走出来,走向敞亮开放的新天地,让学生在曼妙的童年之旅中少一些耳提面命的疲劳,多一些温暖而美好的纯真记忆。

“人”的教学:从机械单一走向丰盈多元

**年高考结束了,但对高考的议论并没有结束。“**中国高考作文难度排行榜”显示,网友投票认为,*省的作文题目属地狱级别难度。不仅作文难,数学也难!放眼今年全国的高考,又何止一个“难”字了得,各种高考怪剧、闹剧、悲剧仍在不断上演,“高考之痛”、“高考之殇”、“高考之梦”等论调在持续发酵、延续……

维特根斯坦说:“洞见或透识隐藏于深处的棘手问题是艰难的……必须把它‘连根拔起’,使它彻底暴露出来;这就要求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不可否认,高考制度应该是目前中国仅有的几个基本剔除了人为因素的刚性制度,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考生的所有素质都被化约为应试教育中那些可量化、可比较的硬性指标。然而,为了这样的“平等”,所付出的代价却是非常巨大的:我们的教学不得不压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花成倍的时间和经历去钻研学生本来不喜欢、不擅长的学科。结果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应考的场所,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驯化为一架考试机器,可以缺乏个性,可以性格幽闭,可以知识狭窄,可以口是心非,可以没有公益精神。

我以为,“新常态教育”意蕴下的教学,主要可以从如下方面来突破

制度专栏

热点制度职责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