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预习攻坚战小学优秀教师论文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打好预习攻坚战小学优秀教师论文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5

打好“预习”攻坚战

摘要:“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①“能给人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②船儿在大海中航行要有导航塔的指引才不会迷失航向,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要有路标的指引才不会偏离目的地,我们的教学也同样要有一定的指向性才能不会盲目而没有收获。预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像我们教师上课把握教学内容要有个抓手一样,学生的预习是他们学习一节课的抓手。有了抓手,进人文本的分析就不那么困难了。

关键词:预习原因方法文本

预习工作就像船儿在大海中航行要有导航塔的指引才不会迷失航向,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要有路标的指引才不会偏离目的地。但预习常常被我们忽视或变成了形式主义。自从开始使用北师大版本的教材以来,大家都似乎在寻找解开教师身上枷锁的方法。传统的教学让我们老师披枷带锁不堪重负,一节课下来累得有气无力,而学生收获到的却不尽如人意。我觉得这与预习环节的薄弱或淡化有莫大的关系。

总结这两年参加讲课比赛的经验,我发现大部分老师在刚接触到陌生学生的时候都采取了沟通方式,就是导学案或是导课案,其实实质都是一样的,就是预习,也就说近些年大部分老师开始关注预习,这是架起我们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桥梁最便捷的方式。也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机会,“谁抓住了机会,谁就赢得了主动!谁用好了机会,谁就赢得了成功!”③

那么以前为什么没有关注呢?因为以前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不预习或预习不到位原因如下:

一、课上内容多,把预习新课的工作以作业形式下放给学生,而又不能及时验收,久而久之养成学生应付的坏习惯甚至于不了了之。

二、预习工作指向性不明,教师对预习的内容、范围没有做明确的说明,学生预习目标不明确,因此不成系统,预习成了一纸空文。

三、对学生不信任,我们至今未能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学生能力估计不足,其实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超出我们的想象。

而学生们呢?以往他们对于预习又是什么态度呢?我曾经做过调查,当成耳旁风的学生占10%,重视了预习作业可是由于老师指示不明,无从下手的学生占75%,还有15%的学生在忍受着煎熬中勉强把作业糊弄过去了。而这15%的学生在课堂上给老师的“表现”也是不尽如人意。老师课上忙啊,课下乱啊,因为课上在没有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教师又需完成任务,所以一个人唱起了独角戏,忙啊;课下教师反思找不到原因,乱啊。学生课上乱啊,课下忙啊,因为不会预习或没做预习,课上老师提问胆战心惊,乱啊;课下学生忙着补作业,忙啊。

近年来提倡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实就是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工作即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就要特别重视预习。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预习则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例如:选修课本《人物传记》,一本书只有几篇文章,各篇都长达十几页,甚至几十页,如果不全面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不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教师课上将无从下手,势必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环节的推进。

北师大版本教材重视的是思想对话和心灵交流,因此,对话就成了预习中的一个方法。“对话是一种教学方式,像一切优良的方式一样,必然蕴藏着局限。对话的局限,就是没有质量,空对空,没有深度,从平面到平面的滑行。教师的水准首先就表现在从学生看来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来,然后在过硬的分析中,使学生有所发现,让他们的思维有所触动。”④

这就要特别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以往是我们“包办”,现在把“自由”还给学生,教会孩子与编者、文本、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启发思维技能。”⑤先让学生对文本提问,因为“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⑥这样让文本自己来回答。文中可以给出答案的文字即是这个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这本身就是学生熟悉文本的一个过程,在这样的预习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发现问题,引起孩子们寻根究底的兴趣,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达到预习的效果。

在北师大版本教材指引下的预习工作应落到实处,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明朗起来。尽管开始学生未必会重视,但让学生在预习中尝到轻松学习文本的甜头,学生自然就信任,或者是依赖预习。

一、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怎么办呢,就要在预习题上下功夫。设置一些容易并且是学生感兴趣的预习题。只要学生感受到了预习的乐趣,自然就会轻松驾驭。

二、教会学生不同课型的预习方法,先带领学生预习,然后逐渐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例如:李白的《蜀道难》,它是首著名的诗歌,它写景美,尤其是那种夸张美,是不能脱离文本而独立存在的,那么学生在学习本首诗之前如果能做到预习到位,对文本的学习和挖掘,以及深入探讨,多会省去课上许多的时间。可以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既然是古代诗歌,那就不能将诗歌肢解,诗歌重在整体意境的构建,如果生硬分割,势必破坏了它的美感和作者的情感。学生课前有指导性的阅读全诗会让学生建立这种意境。这时候导学案就派上用场了。一首诗这么做,几首诗都这么做,学生也就会形成了皮革马利翁效应,以后即使没有导学案,学生也会知道如何预习诗歌了

三、强化预习,引起学生的重视,如果教师重视预习,学生自然不敢懈怠,开始可以用课堂时间以重要内容的形式完成预习,之后习惯养成了再逐渐转移到课后,或者可以做适当的批改,这样学生就会认真起来。但是必须要在预习题中仔细斟酌,避免流于形式。

重视验收,及时反馈预习情况,这样有助于我们及时调整预习方案。

预习工作落到实处后,通过课上与教师对话,由文本向学生提问即:分析课文来完整解读课文,这样才能完成一次有效的教学。这样就做到了预习到文本教学的水到渠成。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是真正充当了引领者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例如:鲁迅的《祝福》这样的老的经典篇目,只有做到了预习充分,然后才能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发问。这篇小说中,祥林嫂的“变”是个核心,这个学生通过预习才能发现,然而还有些不变的东西:比如鲁四老爷的房间陈设、祝福的习俗、周围人对她的不理解等等,这些不变的事物的根源就是封建制度,因为这些都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因此我们要反封建,这样这个主题就构建起来了。另外表现人物的形象肖像描写很重要,本文就有三处肖像描写,尤其是眼睛的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学生如果预习了,就会在这产生疑问,有了疑问,带着问题来分析文本,就有了针对性,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变得简单了。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比较:孔乙己、阿Q、祥林嫂。课上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从名字看三个人有区别:孔乙己---有姓没名;阿Q---有名没姓;祥林嫂---没名没姓。这样,祥林嫂在当时的鲁镇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这些工作都是在预习中教师预设出来的,然而答案可以在文本教学过程中随时随地生成。

“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⑦

文中引用出处:

萧伯纳(GeogreB.Show)

马克思(KarlMarx)

朱成广(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研员)

孙绍振

古希腊苏格拉底

法左拉

小威廉姆

篇2:教师培训资料上好公开课应注意十个细节

教师上公开课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广大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我觉得,如果要上好一节公开课应注意下面十个细节。

1.认真理解课程目标,教学思路清晰。课程目标是我们执教的指南针,是专家、上级部门制订本学科的主要依据。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些教师的设计只讲而不练,或者只是机械训练,导致学生严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以及迁移、应用知识。要改变这一点,上公开课前就必须细读、研究课程改革纲要,特别注意平时上课不符合规范的地方;要从本课教与学时间分配、教学模式、教学三维目标去思考,做到能让学生了解本课知识,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最终能够迁移、应用所学知识。

2.重视学情分析,创设良好环境。由于当前高中分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再加上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情况大不一样。有些课程赛区并未开展,相当于零基础;有些课因教学进度不同学生可能已学或未学;有些课因赛区学生素质问题可能会要求太高或不够,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注意的地方。另外,赛区教与学的环境也要引起重视,包括赛区教学系统。学生练习软件必须通知赛区事先安装,复杂的还要安装服务器等软件。3.注意环节衔接,重视模式应用。教学各环节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些教师的教学知识点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可学可不学;有些教师的教学环节之间松散不紧凑,可要可不要。如果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就能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如启发教学则可以:提问→思考→答疑→练习→评价;系统授课可为:授课→理解→巩固→运用→检查;探究教学可是:设问质疑→实验探究→思考作答→分享矫正→迁移运用。这些环节能使教学知识较好地连接起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逻辑性强,便于师生理解与记忆。4.活用信息技术,精练屏幕板书。信息技术课堂大部分不用传统板书,替而代之的是计算机屏幕。要高效传递知识给学生必须运用好屏幕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清晰正确地传递知识点,生动丰富地呈现教学内容,能让学生随着屏幕接受并理解知识。例如,用动画效果动态展示教学内容;用大字、不同颜色、声音提醒等突出关键知识点。同时,注意显示内容简洁,文字排版规范,如首行空两格,行距恰当,中西文标点不混用。要特别注意不要老是翻滚鼠标,扰乱学生视线。5.关注问题导入,精彩情景设计。有趣的任务、有悬念的开端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切入教学内容。如义卖网站背后的功臣

篇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让学生去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怎样让学生去学习

彭州市天彭镇西郊小学尹向阳

摘要:面对新课改的大背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数学?笔者以为要从六个方面入手:一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二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三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学;四是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五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六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教师只有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这样定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活情境操作趣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来说都将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适应这种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必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课改要求教师彻底改变“权威式”的教学为“学友式”的参与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俯下身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才是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反映素质教育的理念呢?对此,尽管这没有一定的模式,只有多学善思、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促使数学教学实现全新的更改。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凭借教材,紧密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在于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教“分数的意义”引入新课时,我先请一位同学把一条漂亮的头绳分给两个学生,并让学生边分边说,引出本课的关键“平均分”;接着问这两位学生:“他这样分,你们满意吗?”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的概念,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感到新颖、亲切,对数学顿然产生一种亲切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二、让学生在“情境”中学

实施“情境”教学,即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用相关数学内容,为学习活动带来乐趣。我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图画情境展现数学内容,蕴涵数学知识,促使学生亲身体验、感受数学就在生活当中,同时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充满数学色彩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和健康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同步提高。

教师在创设情境中要善于注意情境的生活化、故事化、现实性,要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型、和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精心设计创设。如在讲授《直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想象语文学科以《小马过河》的故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上课开始,老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画片《小马过河》的情景:小马去磨房的路上遇到一条河不知深浅。在河边有一个路标,路标上显示几种角。往哪条路走呢?小马没了办法,站在河边不敢过河。咱们能不能帮一下小马?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角。由此引入对角的认识。当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对角有了初步认识以后,让学生再回过头来帮小马顺着直角的方向顺利地过了河。接着,动画显示小马过河后来到三叉路口,停步不前的情景,同时引出小鸡、小狗与小马的对话。小鸡说:“你能说出哪个是直角,我来帮你指路。”小马回答后,让学生判断小马说得对吗?接着,小马来到了磨房,小狗说:“小马哥哥,你要能数出有几个直角,门就会自动打开。”(电脑显示:直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得出结论,帮了小马。门自动打开了,小马磨完面很快回家了。小马很感谢大家,特地点了一首歌谢谢大家,听:带动画的歌《劳动最光荣》。这样的教学设计,创设了引人入胜的课堂情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受到人文教育。由此可见,创设情境就是将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学习的对象,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亲切感,再将研究出来的成果转化到可以体验的生活事实中,使学生亲身感悟到生活中处处都可用到数学的知识,体现大众数学的思想。

篇4:论为什么教师越来越不会上课了

论为什么教师“越来越不会上课了”

“现在感觉自己越来越不会上课了!”这是近几年听到的最多的话语,也是轰轰烈烈课改背景下一些教师的自嘲。这种声音不只来自老教师,年轻教师出此言者也不在少数。为什么教师变得空前缺少自信?这不禁引起笔者的忧思。

近年来,新课改高歌猛进,课改实践在基层学校如火如荼。一些学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解读课改理念,努力抢占新课改的潮头。于是下面的现象就出现了:有的学校今天学习杜郎口模式,明天学习洋思模式,后天学习东庐模式,你方唱罢我登场,乱花渐欲迷人眼……这让许多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如履薄冰,当讲不敢讲,当教不敢教,恐怕自己落伍或者“过线”了,引来批判。一些教师一边心里抵触外部强加模式,一边被学校的号召和潮流牵着鼻子走。

不可否认,某些学校的课改只是较多关注表面形式方面的改革,而没有真正领悟和参透先进经验的思想内核,也没有关注孕育经验的文化土壤,更没有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再研究,进行校本二次改造、创新和升华。这种一味“拿来主义”的方式,大部分失败是注定的。

在一些教师慢慢被模式同化或变得僵化的时候,一些学校的负责人突然意识到,杜郎口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并不一定适用于本地的学情和校情,也难以有效提升本地的教学质量,于是杜郎口之风戛然而止。这时一些校长可能又瞄准了洋思模式,教师于是又被卷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中。一部分教师不得不放弃既有经验,自废“武功”,匆忙投入新模式的怀抱,反复效仿和操练,以期打造下一所洋思,但结果可想而知……当另一个课改实验新模式再次出现时,于是风向刮到“东庐”去了,讲学稿成了师生上课的必备之物,成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成了全校师生的“抓手”。

一些学校的这种非连续性的课改跟风运动,实在把一些教师折腾晕了。他们不辨方向,不明本末,陷入徘徊和迷茫之中,邯郸学步,反倒不知道怎么讲课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理念经历了打破

篇5:小学教师应进行课堂观察

刚拿到这个题目之后,不知什么是课堂观察,上网一搜相关资料,才知道:**年5月8日《中国教育报》报告了杭州市余杭高级中学关于课堂观察的相关内容之后,北京、宁夏、浙江等地多所学校的教师相继前往观摩、研讨,并积极倡导组建课堂观察联合体,这些学校和教师必然走在了课堂观察相关研究的前列,通过学习,我发现,在深入开展课堂观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们遇到了种种问题和疑惑,比如:进入课堂后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观察得来的资料又如何分析,等等。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各位参加研修的教师共勉。

一、关于观察点的确定

作为教师的一项专业活动,课堂观察有别于一般的观察。这一方面是有课堂的特点决定的,课堂错综复杂且变化万端,课堂教学过程具有动态性、即时性、非连续性和社会性,(1)要观察到课堂里的每件事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什么,常常由我们想看到什么或准备看到什么所决定”。(2)如果我们不知道在找寻什么,即使就在你眼前的东西也不一定能看得到。因此,有效的课堂观察必须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在进入课堂观察之前要确定好课堂观察点。那么课堂观察点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首先,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可观察的现象。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是观察点的品质。观察只是对行为的一种快照,我们很难观察学生、教师头脑里的东西,只能观察能观察到的东西,因此,我们所确定的观察点必须是一系列可感的师生活动与现象,例如: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教师移动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同样,所确定的观察点还必须是可记录的和可解释的,不可记录等于不可观察,不可解释等于没有观察。

其次,所确定的观察点是观察者或被观察者想观察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自己、上课教师以及合作体的需要确定观察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关心的问题不同、需求不同,因而确定的课堂观察点就不同。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加强的教学领域或某一方面素养来决定观察点,作为自己改进的参照。实际上,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需求往往不尽一致,这就需要在课前会议中通过协商来确定观察点。同时,课堂观察点的确定还要考虑合作体的需要。课堂观察合作体形成的条件之一就是有共同的合作目标,或是研究一个主题,或是形成合作体的教学风格,或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等。确定了具体的目标之后,就需要考虑与研究主题最密切相关的观察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