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对中同学影响调查与考虑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网络环境对中同学影响调查与考虑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3

为了研究网络环境对中同学的影响,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厦门市教育局专门成立了“网络德育专题调研组”。调研组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以无记名方式对399名中同学(初中占34.1%,高中占65.9%)、222名中同学家长(文化程度为识字不多、小学初中、高中以上的分别占4.1%、40.3%、55.2%)、257名中学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同时,还通过社区走访、个案访谈等方式进行调查,分别召开了中同学、家长、教师和社会各界4次座谈会。一、调查结果与分析(一)中同学和其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和相关行为的情况1.中同学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大局部教师上网经验不够丰富互联网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同学。调查显示,93.5%的中同学表示对网络感兴趣,并有11.4%的中同学认为“很长时间不上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我市中同学的上网率高达92.1%,其中有24.5%的中同学是互联网上的常客。75.8%的中同学每月上网的总时间在10小时之内,而6.8%的“网虫”则超越了30小时。周末和节假日是中同学们上网的高峰时段;9%的中同学表示平时每天的课余时间都能够上网,21.3%的中同学上网时间并不固定;35.5%的中同学能自我约束在每次1小时内,24%的中同学每次要在网上滞留3小时以上,24.5%的中同学则不固定。与小朋友们相比,家长和教师们则大为逊色。45.2%的家长表示不了解网络为何物,没上过网的高达69.2%,只有7.7%的家长经常上网。大局部教师的上网时间少、上网经验明显缺乏。26.7%的教师具有3年以上的上网经历,64.4%的教师则是近一两年内才融入网络的大潮;在上网的教师中,30%表示经常上网,9.1%每天上网;51.9%每次上网时间不超越一小时。同时,还有55.7%的教师坦陈自身很少上网,有近10%的教师称从不“触网”。2.家里是中同学上网最主要的场所,网吧的主要客源是中同学过去,我们对于中同学在上网方面的行为规范教育主要针对学校、网吧等公共场所。调查标明,家里才是中同学们上网的最主要场所,应当是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的重点。“依照上网的时间和次数的多少,对学校、网吧、家里进行排序”一项上,68.2%的中同学首先选择“在家里上网”,远高于首先选择“在学校上网”(28.2%)和首先选择“在网吧上网”(5.8%)。同时,中同学也是网吧的常客。调查显示,34.4%的中同学到网吧上过网。一些网吧经营者供认,和近学校的中同学是他们的主要客源。78.3%的中同学反映,网吧管理员从不查验自身的身份,衣着校服,仍能大大方方地进去;有的中同学反映,穿校服的会被布置到较偏僻的角落。去年以来,关于“未成年人不得进入网吧”的新规定实施后,情况已大为改善。3.多数中同学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近年来,厦门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推出全市统一的教育宽带网,各校也纷纷加快了学校网的建设。然而,对于课余时间里在校上网条件表示满意的中同学只有19.4%,不满意率达59.2%(其中十分不满意的占40.6%)。24.9%的中同学在学校里学会了上网技巧,而38.3%的中同学则认为学校并没有把必要的网络技巧教给他们。17.9%的家长强烈呼吁校方能提供和改善在校上网的条件,43.1%的家长提出学校要在加强中同学网络知识和能力上发挥作用。同时,不少教师对于学校的网络资源现状,特别是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表示不满。据教师们反映,学校网络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用于展示课件与开公开课,而未能充沛运用于平时备课和课堂教学,更不能充沛满足同学们在校上网的需求。4.网上交友已成为中同学乐于交往的形式,网友主要是同龄人网络的发展正改变着中同学交往的方式。调查发现,42.4%的中同学拥有网友,其中,26.7%同时有5个以上,0.8%甚至有15个网友。55.6%的中同学只喜欢与同龄的网友交谈,找年龄较大、较小的网友交谈的分别只有8.2%与0.8%。同时,中同学们还供认,他们更喜欢结交异性网友。68.4%的中同学在网上聊过天,其中26.2%经常在网上聊天,“聊天室”和QQ是其网络聊天的主要方式。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大局部中同学坚持了清醒的认识。调查显示,在“你觉得网上的人都是值得信赖的”一项中,完全不同意的占42.8%,比较不同意的占37.5%,二项合计占80.3%。但必需注意的是,7.3%的中同学仍相信“网上的人都是值得信赖的”,持完全相信的态度。绝大多数(83.4%)的中同学知道网友是虚拟实际的产物,选择“不见面”;同时,也有小局部(14.3%)在网下会过面。5.多数中同学供认网上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网络是个聚宝盆,也是个大染缸,各种色情、暴力、*x信息大行其道,需要具备基本的是非判断力。调查显示,76.6%的中同学认同“网上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9.6%的中同学则不赞同这种看法。座谈会中,对于接触不良信息的问题,中同学们要求客观看待,不要把他们“一棍子打倒”。他们说:“请相信我们还是有判断力和自制力的。”然而,家长们的疑虑看来难以消除,特别是那些不懂得电脑、无法进行有效监管的家长,其焦虑更甚。6.多数家长既赞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对于子女上网,27%的家长持赞成的态度,反对的只有15.9%,大局部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将来能从事网络工作。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加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29.5%的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8.5%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小朋友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身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此外,令家长们深感焦虑的事还有:浏览淫秽、*x、暴力信息,发生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等。同样的矛盾也存在于大多数教师身上。调查显示,72.1%的老师认为网络对于同学学习上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能够获取有用信息,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习。45.6%的教师同时又认为,同学上网不只浪费时间,影响学业,而且会耽于玩乐,无心向学。支持同学上网的教师只有31.9%,42.7%的教师则认为平时应禁止同学上网,只有假期才干允许,21.8%的教师觉得还是任其自然为好。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于同学上网的观点和态度,往往会通过家访、家长会等途径作用到家长和同学身上。(二)网络环境对中同学的影响1.网络环境对中同学的积极影响(1)中同学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透过网络的窗口,他们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使视野空前开阔起来。全球意识的增强,适应了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对于中同学们今后走入日趋一体化的世界,显然是大有好处的。(2)互联网为中同学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同学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3)中同学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电子邮件、OIC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同学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示欲和社交欲。这对于舒解压力,坚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4)中同学常上网,激发了对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2.网络对中同学的负面影响(1)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同学深受其害。(2)中同学迷恋网络对学业发生冲击。(3)网上聊天引发网恋,调查显示,6.7%的中同学坦言自身有过“网恋”行为(实际比例会更多)。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同学往往是受害者。(4)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同学的道德意识。(5)网吧管理问题依然严重,给中同学造成诸多问题。二、讨论与考虑1.网络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机遇(1)网上德育更具有时效性和普和性互联网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网上德育信息的传达、浏览与被吸收的速度之快,远高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保守媒体,也强于班会课、主题活动、家访、外出观赏等保守德育手段,其教育覆盖面更比“一对一”式的个别交谈要大得多。德育工作者可针对中同学存在的思想、心理、生活问题,或和时发布新的教育信息,或组织浏览有关的教育主页,或在聊天室、论坛、BBS里进行在线引导和教育。(2)网上德育更具有生动性和吸引性在网上,德育信息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视于一体,并能应用虚拟实际手段,使中同学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在自觉浏览的同时受到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熏陶。而保守的德育往往流于说教,形式较单一,内容较乏味,忽视了中同学的接受心理和情感需求。(3)网上德育更具有互动性和有效性在网上,可通过E-mail、OICQ、公告板、聊天室、论坛、网上心理咨询等,德育工作者和中同学都以平等的身份、以匿名的方式进行思想、情感的双向交流。相互无拘无束,袒露真情,防止了保守的面对面交流所发生的隔阂与难堪,有利于德育工作者抓住思想教育契机,增加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网络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1)在观念上目前,社会、家长和教师普遍存在着一种“网络有害论”,片面夸大中同学们在上网过程中潜在的负面影响,过度渲染网上有害信息给小朋友带来的伤害,对报纸披露的典型案例感到过度焦虑。许多家长不敢给小朋友买电脑,更不敢让他们上网“冲浪”;许多教师不是积极地引导中同学们利用好网络上的学习资源,而是消极地对上网行为加以劝阻和禁止。同时,在面对中同学上网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时,许多家长和教师不是以一种宽容、理解的心态,采取积极、有效的引导和防范措施,而是紧张过度,一味进行苛责和惩办,甚至取消小朋友的上网资格。这种因噎废食的态度,其实并不能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堵截”、“打击”,而在于引导和教育。(2)在队伍上现有德育队伍的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还相对缺乏,网上德育运作的机制明显滞后,效果未能如意。有些学校的领导或认识缺乏,或重视不够,或自身缺乏必要的网络德育常识;大局部教师的上网时间少、网络经验相当贫乏。座谈会上教师们惊呼,许多中同学的网络水平已远远走在自身的前面,如个别中同学甚至在课余时间里担任电脑公司的顾问角色。德育工作者自身不深度“触网”,就无法了解中同学们在网上的所作所为,不能承当起网上“引路人”和督导者的角色。同样家长自身不知道什么是网络,又如何能够对小朋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呢?有些家长还以为小朋友一上网,不是去搞网恋,就是去浏览不健康的信息,难免忧心忡忡。因此,有必要对家长加强宣传和引导。(3)在网络硬件设施和网络资源上近年来,厦门市按“宽带网络+数据中心+应用系统”的思路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建设全市教育信息网。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配计算机3万多台,平均12名同学1台计算机,其中,城区平均5名同学1台计算机。全市共建有计算机网络机房近400多间,大局部学校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大多数学校都建有教师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然而,仍存在着不少弊端,如大局部网站各自为政,重复投资,网页内容单薄,更新速度慢,学习资源库对外封锁,德育素材严重缺乏等,不能满足中同学和家长日益增加的需求,陷入了低利用率、低点击率和低满意率的窘境。三、对策与建议网络环境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于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建议:1.更新教育观念,推进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第一,通过宣传和学习,使全体德育工作者转换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抛弃“网络有害论”,消除“网络恐慌症”,充沛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和网络在中同学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幼稚度作为网络德育的首要目标,着力培养同学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判断力和自制力。第三,重新设计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增强识别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同学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强化同学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第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2.培养网络德育队伍,增强网络德育力量

篇2:《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1、问题的提出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一起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经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同学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和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革新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今天的教育假如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动身,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效果。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同学广泛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保守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保守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同学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同学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保守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示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这种保守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出现,同学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觉调动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定,同时促进了德育跨越式发展。2、理论依据《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1、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特别方式。正是由于活动,个体和社会化与个人才属真正实现,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塑造主体为目的的活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2、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保守,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有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立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生长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时提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需遵循的原则:1、坚持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适应未成年人身心生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动身,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2、重自学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遵循道德规范。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1、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德育:“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现行“德育”诸概念形成了一套金字塔形的概念层级:①顶层,称为“德育”,为总称。②第二层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③第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十余种教育。④底层:即学校中实施的“德育”。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学校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达到德育的目的。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在课题研究中是指通过网络的环境达到德育的升华。2、课题研究的目的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是研究小学德育活动在网络环境下的开展。在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德育活动,教育面向每一个同学,形式多样,小同学乐于接受,是德育活动现代化发展的必定趋势,是对现行德育活动模式的挑战,是德育活动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新。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需抢先占领这个高地,**年以来,开明出版社和广州教育出版社相继分别出版了《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时代的中小学德育》两本书。这些文章和书籍从不同侧面研讨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问题和网络德育如何开展的问题,提出了学校德育必需由保守封闭的限制性的德育,转变为以实现美好人性为目的、开放的发展性德育等新理念、新见解、新对策。我们课题组就是研究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活动。使同学从空洞的说教进入到儿童的实践体验活动,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促进同学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在人格中得到熏陶。学会如何做事,怎样做事,学会在小环境和大环境中与人合作与交流,学会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让自身健康生长,积极向上。3、课题研究的内容①网络环境下学校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A、学校文化活动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拓展同学们的文化视野,展示学校学子的丰富文化的生活,我校每年举办为期一周的文化节。保守的德育活动中我校编印的校报《雏鹰》、校刊《学习·探索·创新》得到了同学和家长的青眯。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利用资源共享,为校报、校刊提供更为便利、更能陶冶同学情操、增加同学知识的窗口,受到同学和家长的好评。3209名同学中有2137名同学订阅了校刊。实践证明网络环境下的学校文化活动更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B、学科活动人类进入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国际竞争日益强烈,这样就形成了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大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而各类人才的形成,最主要的取决于基础教育。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基础教育的实际,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任。在网络环境下,同学的主体性原则得到充沛的体现。我校六年级教师张艳华在教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一课时,将语文和信息技术充沛地整合。在教学中,不是教师教同学怎样学,而是给同学提供信息技术的学习手段,同学自身决定怎样学,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同学在网络中不只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感受到美,觉得祖国山水的美,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大自然。爱国主义热情在美中得到升华。同学借助信息技术,自身组织、自身完成。在活动中生长,成为活动的主人。得到了学的知识和受到了德育的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同学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发明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才干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网络环境下,我校教师王惠在教授《小花猫找汗》一课,首先用投影机出示“一只小花猫四处寻找……(动画效果),”然后揭示课题后,同学们一起与小花猫过桥找生字,读正确就能过桥,在花园里找出生字读正确才干到达目的地。这时同学们不只对知识感兴趣,同时对新的手段和新的方法兴趣盎然,觉得我们国家了不趣,更加勤奋读书,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在课件的运用上,我们的研究方向除了学到新知识外,另外真正地投入到我们的同学身上来,我们的教师不时调整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C、班队会活动祖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像爱自身母亲一样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古往今来,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之魂,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引导我们走向繁荣兴盛、勇往直前的火炬。爱国,就意味着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就意味着无条件地服从祖国的召唤。在班队会上我校五年级老师召开主题班队会:“爱国主义”专题。在保守的教育中是空洞的说教。在网络环境下,让同学在网络中搜集“捍卫祖国尊严”和“反****”的资料进行演讲,同学从网络中得到新知,从演讲中体会情感。我校举行的班队会中,“儿童读诗”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倡议的一项活动,其理念是利用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期,引导他们背诵古代经典诗文。“儿童读诗”可以了解保守文化,造就文字功底,陶冶情操。在网络环境下,我们搜索古代经典的诗文,让同学诵读、体验、感悟文学的功底。D、特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旨在通过活动的方式,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拓宽同学知识面,培养同学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和同学一起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索到田径乒乓球、微机、篮球、书法、绘画、小发明、无线电制作、手工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近两年同学有26人在市田径竞赛中获奖,有135人在微机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书法在市、区、校有67人获奖,小发明有72人获奖,无线电制作在市有6人获奖,手工制作在校有125人获奖,演讲有9人获奖,征文有27人获奖,兴趣小组的同学网络下尝到了甜头。他们的活动与网络密不可分,同时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了。②网络环境下家庭中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于93年参与第三届《北京

篇3:《网络环境下语文教与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与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构想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正在步入学校,进入课堂,走进我们的生活。网络进入了保守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模式势必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培养同学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应成为教育的一种大趋势。

全国各地校校通、班班通等相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教育教学的手段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网络将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计算机网络不再是陈设,一但真正用起来,网络资源将成为做饭之米。网络资源是杂乱无章的,无法直接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所以充沛有序地搜寻、开发和利用基于网络环境的资源为教学服务,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摆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

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的较好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使基于网络的资源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也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建和扩充具有本校特色的在教育教学资源库,这样既能使各校的学校网高速的运转起来,也可以从资源的使用方面加快学科间的整合进度,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让我们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树立新型的人生观和教学观,让我们的同学在网络资源的平台上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为日后能成为一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综合型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校教育在二十一世纪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方向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依据

1、“网络资源”,指基于计算机所建构的网络提供的一切资源。网络,大至互联网,小至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小型局域网。基于网络资源开展学习也就是指利用网络中可资利用的丰富资源开展学习活动,老师通过建立一个主题学习网站,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同学通过网络开展信息检索、搜集、筛选、整理等学习活动,通过网络发表自身的研究效果,并通过网络分享他人的效果。

2、“网络环境”指课堂教学中,为教师或教学和同学提供网络资源。为教师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充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启发同学以多角度思维来寻找正确结论,引导同学对信息的自主加工,鼓励同学大胆质疑,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保守观念,从而达到提高同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3、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通过课题研究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探索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的较好模式和经验,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使基于网络的资源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也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建和扩充具有本校特色的在教育教学资源库,这样既能使各校的学校网高速的运转起来,也可以从资源的使用方面加快学科间的整合进度,对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理论研究方面:研究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性,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一步理解。

实践研究方面:

1、如何加强网络资源建设?网络资源建设,既需依靠外在的,如国际互联网、众多教育教学网站,但更多地应加强网络资源的分类和学校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如何建好学校网站,如何发挥学校网的作用,如何让教师、同学、家长、社区通过网络交流和互动。

2、网络环境建设如何与学科有机整合,网络资源建设应为各科教学和学习提供丰富资源和途径。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如何给网络资源进行分类,区别优劣;教师如何充沛利用因特网的优势,对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进行分析、评价、筛选,并与自身的工作紧密联系,运用到自身的教育教学中去。

3、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研究充沛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为教学服务,为同学的发展服务。

4、如何让同学养成一定的信息素养,而不是为网络所累,为网络所困。养成必要的网络道德,遵循网络规则,开成正确健康的网络心理,从而发生和发明有益的信息资源。

四、课题研究中运用的主要方法和实施过程

(一)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论述

(1)、文献研究法。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施是一种教育革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在文献研究中学习相关的理论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通过查询有关的报刊杂志、光盘、和网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动态、前沿进展和已取得的相应效果等。

(2)、行动研究法。根据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相关步骤,对一些资料进行整理,概括出行动与研究目标中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众性教学实践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研究是在教学中开展研究的,同时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3)、观察法。对同学的发展作动态的观察,包括同学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合作意识、参与程度等为主要内容。

(4)、效果分析法。收集整理现有各方面的研究效果、资料,包括优秀论文、软件、课例、文件等,进行归纳总结。

本课题研究遵循“确定重点,由点和面,层层推进,普和推广”的原则,以行动研究的思想和方法为指南,辅之其它可行的研究方法。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通过调查、观察、问卷等测试手段,综合分析对象的发展状态,以积累较为科学的研究资料。

(二)、研究项目的拟订周期与实施阶段计划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年8月~20**年11月)准备阶段:

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阶段(20**年12月~20**年8月)初步实施阶段:

初步建设网络信息技术的文化氛围,对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进行实验研究,积累经验,通过研讨课、讨论座谈、质量分析等形式的开展研究活动,和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调整和改进研究的方案,计划,和时做阶段性总结,

初步形成研究氛围,更新观念,改善方法。

第三阶段(20**年9月~**年3月)全面实施阶段:

在前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在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如何实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最佳学习环境,探究新型教学模式;教学素材资源库的建设;网络资源的搜索、分类、获取;分学科推出教学研究课;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时地进行研究、评估与改进,撰写研究优秀论文。

第四阶段(**年4月~**年6月)总结评估鉴定阶段:

重视优秀教案研究,进一步深入对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研究。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邀请专家进行课题鉴定。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全体课题级成员的一起努力下,经过三年多的不时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阶段性的效果,下面介绍一下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和取得的一些效果。

1、对能利用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了分类和优化,并建成了“中学语文教研网”和“中学语文学习网”。

教材、学校图书馆、社区资源、音像资料等等保守资源,是大家所熟悉的,在课堂教学中已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网络资源)是具有革命性的尚待开发的一种新型资源。他的特点是超强的交互性、高信息含量性、存在空间的虚拟性,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本次新课改的一大特点,但是,在目前的学科课程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却明显缺乏重视和关注。

网上资源纷繁复杂,首先要理清网络信息的种类,我们课题组讨论研究,认为教学资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类:

(一)从教学使用者的角度来看,网络资源可以分为:①教师资源;②同学资源;③共用资源

(二)从资源的属性来看,可以分为:①(纯)文本;②图像;③音频;④视频;⑤交互资源。

(三)从教育教学方面来看,网络可以分为:①媒体素材;②试题;③课件(包括网络课件,即专题学习网站);④文献;⑤案例;⑥网络课程;⑦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局部之一。

(四)从资源的来源看,又可把网络资源分为:①直接搜索来(通过百度搜索)②半加工过的(专题型学习网站上收集的链接资源);③经过加工过的网络资源(如:浏览后,老师进过加工处置的做成课件或专题型学习网站的)。

网站的建立为语文教学研究搭建了平台。“中学语文教研网”我们设置了以下栏目:教学研究-板书教学设计-课件素材-试卷集锦-中语沙龙-课题研究;“中学语文学习网”我们设置了以下栏目:走进教材-学法探究-作文平台-综合实践-考试宝典-在线咨询。各个栏目之间平行不交叉,涵盖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能为语文教师和同学语文学习提供最优质的资源和最好的服务。

2、摸索了课堂教学利用网络资源的较好模式,形成了有效的操作战略。

教师一直是教学改革的最关键因素。课题研究也是一样,师资培训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知识结构的完善,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每个老师都要对自身自身的知识结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使自身的信息素养到达一定的程度;另一方面是观念的更新,教师们长期在教学工作中形成了思维定势,缺乏利用信息技术来为自身教育教学服务的观念。

我们在加强师资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科研素质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定期学习教育教学理优秀论文章和专著。

我们课题组抽调全市最好的语文老师空虚到课题组中来,定期或利用市教研室中学语文组活动的机会集中理论学习和研讨,课题组分工布置这方面有专长的老师带领大家学习有关网络环境下课堂教育教学的理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文章,并要求各成员平时加强理论学习和经验体会的整理,坚持写教育随笔,进一步更新观念、加深认识。

(2)定期进行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培训。20**年12月课题组在宝应翔宇教育集团对全市语文教师代表作了《关于<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与学研究>课题下“中学语文教研网”“中学语文学习网”的说明》。20**年6月在扬州市第一中学,课题组对网络版块进行细致的分工。**年5月课题组在扬大和中对网络版块和课题组成员进行调整,并进行技术指导。**年9月课题组核心成员丁昌龙老师在维扬区西湖中学对全区语文老师作了《利用网络为语文教学服务》的辅导。通过一系列的培训,语文老师的信息素养显著提高,为课题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技能基础。

3、积极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加强过程管理和调控。

(1)严把课题研究实验关。每学期课题组要求实验学校以语文教研组长为核心,严格依照课题组的分工和要求,将优秀教案按时交给课题组总负责人陈玲玲老师处并发布到教学论坛上,其它教师对其优秀教案进行点评,修改完善后。定期在市第一中学进行教学设计和课件审理活动,将教学设计和课件汇总刻录成光盘,并在教研网上发布。课题组还组织全市语文优质课竞赛,要求课题组成员全体参与,评分规范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十分重要的指标。这样有力的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开展。

(2)围绕课题,依照阶段研究目标,组织切实有效地研究活动。开展过以“当前信息技术时代下,网络资源的来源和分类”、“利用网络资源的课堂优秀教案”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扬州市语文命题研修班培训”等主题研讨活动。

(3)即时评价总结,积累并整理研究资料。

参与研究的成员每学期争取能发表一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的优秀论文或在市级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成员明确分工:收集优秀优秀教案和优秀教案;建设维护课题研究网站、资源库网络;撰写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总结。其中获奖优秀论文有《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有关问题的研讨》(李普选)、网络环境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研讨》(禹敏翔)、《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战略初探》(丁昌龙)、《如何利用网络为语文教学服务》(丁昌龙)等。同时有不少课题组成员拥有了自身的专题网站,如丁文宏老师的“胜利作文专题网站”(就很有特色。

五、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效果与自我评

1、建成并逐步完善了教学资源库。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我们在网上建成了一些适合教育教学的资源网站,收集了大量的语文教学资料,快捷方便,种类多,阅读方便,形式自由,另外,我们还整合了扬州教育网站“同步课程”的资源,这样更有利于语文教学研究。

现在,语文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来上课更是经常的事,他们精心制作了很多课件,为了让这些课件能发挥更好的效果,我们在教研网上创立了课件浏览中心,方便大家学习交流。语文沙龙是教师们讨论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最佳的方式。

制度专栏

热点制度职责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