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方式试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合作学习方式试验与研究》结题报告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2

一、课题的提出:

在国际竞争和国内发展迫切需要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竞争的背景下,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我们太和区作为锦州市第二批课改实验区也积极投入到了这项全面而深刻的教育改革之中。

新课程的理念虽然已经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是在理念与实践的两个相对独立的环节中还缺乏一个中介环节,使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那么课堂上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的困难,让学生改变座位吧,由于班额学生多,要花很多的时间准备,教室里也显得很乱,课上完后,座位还得复原,显得很麻烦,也有点形式主义。而且在分组讨论是也出现了问题:如果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组,明显的农村与城市学生不会组合在一起,而由老师来指导分组,有很多的孩子成为了听众和旁观者,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课后与老师们交流也都有同感,那么如何处理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大班额怎么组织合作学习?讨论出现分歧怎么办?意见高度同一是不是好事?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之中?低年级能不能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小组合作一定要调动学生的座位吗?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合作学习的唯一形式吗?我们的这些问题只是由于学生的差异大造成的吗?大家都在思考着,希望通过交流--听课、研讨找到答案。

二、课题的论证: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其特点: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这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使学生形成良好非知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优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实践虽然在其具体形式和称谓上不甚一致,但他们都有着许多共同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并由此行成彼此鲜明的对照。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我们以为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找提高成效的途径,这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因此,这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实践活动性,②亲历参与性,③教师指导性,④形式开放性,⑤方法任务性。

(二)、合作学习提出的背景:

合作学习的提出,从宏观到微观,主要源于以下背景。

1、人类进入以全球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时代。

在信息技术全球联网的时代,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当今世界瞬息万变。这些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正在日益深刻的改变人类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并对教育形成严峻的挑战。站在时代的高度,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善于终身学习、善于获取信息、善于知识创新。而要让教育对象具备这些“关键活动”,就必须变革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倡导旨在克服单纯学习弊端的合作性学习,是新时代教育的必须选择。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全面推进教育是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如何使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够扎实有效地取得突破性进展,引进合作性学习是一次新的措施,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课程改革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推出了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呈现出的共同趋势优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性学习能够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从而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4、合作的观念引进教学系统,是对传统教学系统的一次革命。

回顾我国教育现状,情况似乎并不会令人乐观。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今天,学生都视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这与我们所处的需要合作意识与社会技能的信息时代不合拍.而合作学习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业成绩,能比较好的解决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等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它符合时代需要,代表了现代教育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是极其坚实和科学的,所包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1、集体动力理论

篇2:新课程所确定培养目标和倡导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新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

内容摘要:本文体现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要把功夫下在理念向行为的转化上。基本特点:一是课例鲜活而富有内涵;二是行动策略具体详尽,可操作性强。课例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课程的一理念或理念的某一方面,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生命的互动,洋溢着生命的灵性,展现了孩子成长发展的轨迹,向我们招示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教学的行为,新课程理念就必须深入研究鲜活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去感悟新理念,实践之树常青。最宝贵的是,有了行动策略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才成为可能。

关键词:组织、引导、参与、自学

物理课程教学应该遵循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通过物理内容、方法和思想的传承过程培养学生物理素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领会物理的本质,养成物理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学习终身必备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方法。因此,物理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优化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它将有利于学生物理课程的学习。

一、教师为学生提供自学问题单

问题单中规定自学与选学内容。开始时,问题单中问题可以细一些,具体一些,必修内容多一些。逐渐地问题越来越概括,越来越刚要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将问题细化,补充自己的问题,选择选修内容。这中间实际上师一个由他主向自主转化的过程,当然,自主与他主都是相对的,就如每一个个都是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如课例:“功”教学片段。师:“功”是个多义词,在现实生活中是广泛使用的一个词,它有什么样的含义呢?根据你的理解,哪位同学讲一讲它的意思。生:我想功有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的意思。生:我想它有成效的意思,功劳的意思。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节课我们要从物理学的角度学习有关“功”的知识,物理学中的“功”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同时还有它本身的特殊的含义。根据以往物理知识学习的经验,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小组合作讨论一下,想知道“功”的哪些知识。然后回答目标训练单上的问题。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普遍认识和理解。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确定想学习“功”的哪些内容;教学目标也让学生以自主的方式去确定,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组织者就是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

课例:“摩擦力”教学片段。师:我们学习了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教师从讲台下拿出一个小朋友骑的自行车放在讲桌上,学生异常兴奋)同学们请看一看自行车中哪些地方要利用摩擦?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学生观察着、议论着......)生1:(走到讲台上,一边指着自行车的部件,一边说)轮胎、脚蹬、把套这些部件都增大摩擦,因此它们上面都刻有花纹。生2:(也走到讲台上,指着车闸说)它也增大了摩擦,因为它使用橡胶制成,同时要用力捏闸。生3:(走到讲台上,指着前轴、中轴、后轴说)这些转动的部件都减小了摩擦,因为它们都安装了滚珠轴承,同时还加了润滑油。师:这三位同学讲的都非常好,还有要说得吗?生:(一个女生站起来小声的说)我觉得车轮是减小摩擦的,因为它是圆的,以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顿时,掌声一片)......教师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利用真实的自行车让学生找出哪些地方增大摩擦,哪些地方减小摩擦。由于恰当地利用了具体而生动的生活资源,使学生真实地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物理的应用价值,从而也培养了学生适应生活的实际能力。生活中许多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有时并未引起我们的注意,更不用说把它作为课程资源。而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教师要做有心人,组织学生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去发现课程资源。

篇3: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习方式改变论文

关于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论文

吉林省辽源市西安区实验小学杜艳红

内容提要:教学情境与学习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信息技术工具应用的观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关键词:信息技术工具、问题情境、学习方式、带有悬念、科学设疑、层次性、真实性

信息技术工具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以来,大家一直在研究创设教学情境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问题,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应用信息技术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已经是广大教师轻车熟路的教学方法和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充分体现。但是随着电化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必须深入地研究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创设有效地问题情境,深层次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转变。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强调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也是我们电化教育发展的明确目标。因为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习方式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电化教育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重新起步,一路走来,经历了宣传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从设备的更新看,从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录像机、微机、一直到目前的大屏幕、电子白板的应用,充分体现了电化教育事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发展。在信息技术工具应用方面,电化教育开始之初,我们极力宣传电化教育的优势是教师不容易讲清楚的,学生不容易明白的,应用电教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不可见为可见,使学生一目了然,达到教学目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很长一段时间里电教媒体成为教师灌输知识的现代工具,学生也自然就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鲜明地指出了媒体的应用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这一精神促进了信息技术工具应用的观念,许多教师努力改变教学媒体应用的方式方法,极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但是认识和实践往往还有距离,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以前的方法,体现着以往的观念。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工具是教师的教具,还是为教师传授知识服务的。理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创设教学情境揭示规律和结论,取代学生的思考、探究,重视了知识的结果,忽略了思维的过程与方法;文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创设教学情境,展示文章的意境,取代学生的体会、联想。没有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高速快捷的接受知识的灌输,依然是接受式学习,学生依然是知识的容器。所以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学情境的创设理念是问题的关键。

制度专栏

热点制度职责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