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科研论文: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小学教科研论文: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2

“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活动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悟出教学中不能为了合作学习而进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下面仅就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做法。

1、发挥潜能,合理配置小组人员。

合理的小组人员配置,有利于小组合作顺利、有效地进行,也助于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身的潜能。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时,我还注重了各小组中组员的安排。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实施合作学习之初,我主要采用自由组合和随机组合两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小组,效果均不理想。自由组合小组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合作小组的成员往往是由几个好朋友组合在一起,剩下的则是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凑合成一个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兴趣相投的几个好朋友在一起时话题很多,讨论热烈,但常常离题万里,海阔天空地谈论与学习无关的问题,表面上学生“动”起来了,实际上是乱动,造成散漫的合作。而凑合的小组则讨论不起来,保持沉默。随机组合的学习小组是根据学生的座位,前后或左右两桌组合成4人合作学习小组,这样的组合,各小组成员的素质差距较大,只有少数小组能真正进行合作、讨论、交流,大部分小组交流不起来,参与率很低,效果很不理想,成为形式上的合作学习。

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实践,我最终采用混合编组,取得较好的效果。在编组之前,先对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对学生的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家庭背景、特长爱好、守纪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进行混合编组,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家庭背景等方面各具特色,使学生能够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地取长补短,丰富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事实证明,这样的安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合作中每个学生都觉得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都觉得自己是学习的小主人。

2、抓住契机,合理配置合作时间。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为了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总是从活动内容出发,紧抓合作的契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是,为了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走过场,在小组合作的时间配置上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具体做法是: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控制在一分钟左右。这段时间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见解,避免“人云亦云”现象的发生;其次,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这段时间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才能,谈出自己的想法的时间,但也不能无组织无纪律,能说的就多说,不能说的就不说,主要还要依靠组长的统筹安排,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样经过讨论最终形成小组的统一结果(当然有意见的也可以保留,课下再交流);最后让学生全班交流,时间控制在二分钟左右,这个阶段是展示小组合作的重要过程,与每次活动的“合作星”及“优胜合作小组”互相结合,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

3、联系活动,合理配置合作内容。

合作内容是指每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的具体问题。制定的合作内容的好坏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因此,我在合作内容的制定上十分慎重。首先,需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最近发展点,即合作中浅层次的内容。并提出合适的具有一定探索价值的认知目标,即:合作中深层次的内容。其次,在合作内容的配置上,我还注重合作内容的可操作性,难易要适度。目标不可太高,遥不可攀,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程。目标太低,伸手可得,学生兴趣就不浓,学习热情就会逐渐减退,失去学习动力。

4、注重激励,及时反馈合作成果。

没有反馈,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能更有效、长久地进行,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还应及时地给予反馈。展现优秀的合作方式和成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小组合作的快乐与成功,提高学生进行合作的信心和兴趣;纠正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小组合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集体观念,激励学生的合作兴趣和意识,我采用了“累计积分制”这种整体性的评价办法,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十分有好处。我们在学生小组合作后的集体交流时,有意识任意指派各组的某号同学代表汇报,该生发言的成绩就代表全组合作学习的水平,记入“小组排行榜”,每次活动后累计各组积分,一段时间后评出“优胜合作小组”,该组每人都可在班报评比栏中升一面“合作旗”。在这样的以团队为整体的激励性活动中,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便会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带动性格内向不爱发言的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而战。

在小组合作的初涉中,我和我的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魅力。我们积极地融入其中,体会艰辛、享受乐趣,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合作的胜利!

篇2: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好培养合作意识

如何在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好的培养合作意识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因为能够促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同时又能较好地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对这种学习方式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必要的组织、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必要的认识、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个别学生的“一言堂”等等。本文将从建立学习共同体、建立良好的合作行为、在课堂中渗透合作意识三个方面来谈怎样培养和提高合作意识,为今后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的提高提供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合作意识

21世纪,学会合作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与此一致,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就体现了该实质。因此,倡导合作学习是符合新教育理念的,但倡导合作学习,不应该为合作而合作,而应该考查小组的每个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到有着共同目标、明确分工的学习活动中去;思想是否得以交流,甚至碰撞;是否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会赞赏别人;小组成员是否真正达到知识技能上的优势互补;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品质是否显现并得以培养等等。

一合作意识的概念

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人的合作意识是随人整个心理和行为活动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发展,但并不一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二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意识的缺失

信息技术老师希望通过合作学习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实质性的转变?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合作学习的主要集中点是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不是学生整体性的发展,这样就会导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自行其事。这样,每个学生的小组身份都会因为教师的安排而随需改变,信息技术课上刚刚结为“盟友”的小组成员转眼间到了下节课就成了“对手”。这种短暂的“结盟”既不利于学生相对稳定的合作团体意识的形成,更无益于学生人格的稳定发展与养成。

其次,在小组成员中出现了“小权威”,信息技术课堂学生任务一出,小组成员看似忙开了,可仔细一看,基础好的同学,却成了“包干户”,什么都给做好了,基础差点的就有了“依赖”,就这儿点点,那儿点点,或是偷偷玩玩小游戏,做一些无关的事情,结果这节课只是几个同学在认真学习。其主要原因是小组成员在小组内参与机会的不平等。这与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地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使自己得到最大的发展等是事与愿违的。

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往往会在不恰当的时间进行交往,或者在教师作为组织者更合适的时候硬要充当组织者。此外,这类学生甚至可能会通过违反课堂社会准则的方式来吸引教师和同学的注意,这无助于教育教学目的的实现,相反,还可能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这种反感肯定会对超社会行为者的学习需要产生消极影响。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努力培养合作意识。

三如何培养合作意识

(1)建立学习共同体

产生这种情况也因为现实的一些问题,如时间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实施得好,必须要进行相关的活动,如小组集体荣誉感的建立,小组内成员合作意识的建立,班级要有一个整体的氛围。

这些事情在课堂上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如果做得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集体荣誉感的建立会在以后的讨论和完成工作中真正用起来,而且每个成员都知道了自已的工作,每个人都感到自已是集体的一部分,而且都想让本小组争第一,自已争第一。这样就很容易成为一个班级氛围。一种合作的文化就建立了,有了这种文化以后什么事都好办的多。

(2)建立良好的合作行为

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合作,这样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尤其要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

1.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所谓倾听,是指细心地听取。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能够非常专注而且有耐心地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所以教师要加强学生倾听行为的培养。指导学生专心地听别人发言。要求学生在听取别人发言时,眼睛要注视对方,并且要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对方以积极的暗示;指导学生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记住(笔录)要点,并考虑这个发言有没有道理;指导学生尊重别人的发言。要求学生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有不同意见必须等别人讲完再提出来,听取别人发言时,如果有疑问需要请对方解释说明时,要使用礼貌用语;指导学生学会体会和观察。逐步要求学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问题,体会看法和感受。

2.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

培养学生先准备后发言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发言前认真思考,能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表述,必要时可以做一些书面准备;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阐述自己的思想时,能借助解释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意思。

3.养成良好的“求助”与“帮助”习惯

合作学习过程中,信息交流主要是在学生之间发生的,学习任务的完成通常也是在同学间相互磋商的基础上达成的。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求助”和“帮助”的行为。要求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时,要及时向同学请教,并且能说清楚自己不懂或不会的地方;要求学生求助时要有礼貌,请教对方要用商量的口吻,用“请”字,接受帮助后要表示感谢,等等;要求学生主动关心别人,学会对同学说“不懂找我,我会帮助你的”;要求学生向别人提供热情、耐心、有价值的帮助。

(3)在课堂中渗透合作意识

1.相互观看

互看指学生在做信息技术上机课时相互观察、相互启迪、相互学习。可在小组内让一位同学实验,其他同学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这样其他同学既可观察此同学的操作是否正确,又可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可谓“一举两得”。

2.相互帮助

这里的互助是指实验操作中和发生困难时的互助。有的信息技术内容操作起来比较复杂,这是小组内分工合作的好机会。

3.头脑风暴

在小组合作时可以利用头脑风暴。组内成员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他就大声说出来,别的小组成员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但不进行批评。只有头脑风暴会议结束的时候,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

4.鼓励与展示

信息技术老师可以激励学生,看哪组相互配合得好,如最先找到实验方法,观察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及时给予奖励,或请领先的小组给别的小组介绍经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期和后期都需要一定的展示工作,这个展示工作包括组内成员和组间的。这些展示可以是让小组直接承现实验结果,也可以是以ppt,板报汇报等形式,甚至可以是博客反思等。并根据预先的评价量规设置最佳小组和最佳个人奖。并发奖状和礼品摄影留念。这些都可以很好得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篇3:在新课程标准下小组合作学习困惑与措施

在新课程标准下小组合作学习的困惑与措施

通钢二中陈芳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它追求的是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培养的是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它将深刻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然而我们在事实时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小组讨论,前排学生的唰地回头,满教室都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怎么看”,“我觉得应该怎样怎样。”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另外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或者是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表现的欲望特别强烈,讨论结束后,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而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一言不发,对讨论的问题不感兴趣,自然学习的效率不高,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只走了个形式。当老师提问到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如一些教师所说的,新课程让学生两极分化更严重。

还有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之前缺乏必要的前提准备就匆忙展开讨论,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学生在合作时无所事事,浪费课堂时间等等。

我的困惑是:怎样做才能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和合作的意识?使合作学习真正有效?

我把在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两大类:

(一)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

1、讨论是抓不住关键问题

2、有的小组人人都争着发言没有人愿意倾听别人的想法;有的小组死气沉沉,谁都不想说;

3、有的小组只有某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发表意见,一言堂,其他人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

4、有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自己不思考之等着听别人的讨论结果。

5、接到一个需要讨论合作的学习任务,学生不会采取有效的策略,分解任务。他们只是漫无边际的东一句西一句。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小老师”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