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自主度决定课改成熟度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学习自主度决定课改成熟度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16

学习的自主度决定课改的成熟度

近年来,以“先学后教”“高效课堂”“能力导向”“素养导向”等作为关键词的教学改革,成为中小学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纵观各种卓有成效和创见的教学改革,其改革的核心均是转变教学关系,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独立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应该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教”应努力转化为学生的“学”。有些教师很强调自己的教,力求把所讲解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明白易懂、毫无困难,学生往往用不着再思考,学生深层的智力活动也并未参与其中。实际上,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任何成功的教学改革,只有充分发动和依靠学生才能实现。

教师相信学生都具有独立学习的潜能。教师应当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先学过程中摸索,不能急于求成。课堂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并且教师的教要支持和帮助学生的学,而非使学生屈从于学校以及教师的教;教师应改变以往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摒弃学生学不会、不会学的担心,避免出现过度教学甚至包办代替学生学习的现象。

教师要将学生视为独特的个体,而不是根据其外显的能力将其分类分等。学生的学习结果是有相对性的,教师不能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目标,并帮助他实现其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发展。同时,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学生表达自己个性化的观点,表明学生不是在记忆,而是在独立地分析和思考。

自信心是决定学生学习能力的内在因素,是培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及责任感的源泉。当学生相信自己能够学好的时候,其精神状态也会变得不一样,对学习不再有畏难情绪,学习的主动性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进而使学习成了一种自觉的、有成就感的行动。

“教是为了不教”。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突出表现为“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给,你收”,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性处于被剥夺的状态,教学也被看成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一行为。这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活力,也使教学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苦教”的根源。

“不教而教”在教学关系上倡导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其中隐含着“教学”既不是“教”,也不是“教”和“学”,而是“教学生学”的重要理念。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而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以下6个方面:第一,能够独立和主动学习,并能就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进行验证;第二,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以及与他人分享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诠释;第三,能够质疑、提出并探究问题,试图找到解决的方案;第四,能够把新的知识理解整合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并建构出自己关于知识的理解;第五,能够针对自主行动、个体发展和生活的意义进行反思和批判,对自身行为的动机、目标和结果做到心中有数;第六,具有学习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把教学目的定位于引导学生过有丰富意义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倾注真挚的热情来教导每一个学生,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为将来未知的挑战做好准备。

篇2:小学课改小论文生态课堂中师生关系

生态课堂是学生知识生成、思想成长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相互学习,整体提升的课堂。生态课堂更是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是学生最喜爱也最向往的课堂。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生态课堂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教师和学生在生态课堂中就像是朋友关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对学生的主导地位更多的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课堂,通过对学生的情感激发,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交互式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不仅提高了学习能力,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更加培养了美好的道德情感。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平过,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生态课堂,就象一首迷人的歌。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就是那些跳动的音符,他们演奏出了最美妙的音乐,演绎出了生命最真实的状态。

篇3:新课改下学生数学解题能力发展问题和策略

新课改下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发展问题和策略

一、增强自信是解题的关键

在数学解题中,自信心是相当重要的。要相信自己,只要不超出自己的知识范畴,不管哪道题,总能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把它解出来。要敢于做题,善于做题。这就叫做在“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题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

二、培养“方程”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的等式:速度×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在七年级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到了八年级、九年级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到了高中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想方法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一元一次方程或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运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求出结果。因此我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好,让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进而学好其他形式的方程。所谓“方程”思维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

三、培养“对应”的思维能力

“对应”的思想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将一支铅笔、一本书、一栋房子对应一个抽象的数“1”,将两只眼睛、一对耳环、双胞胎对应一个抽象的数“2”。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关系、对应一种形式等。比如我们在计算或化简中,在分解因式时,要用到平方差公式,公式左边的a对应x+2,b对应y,再利用公式的右边直接得出分解的结果(x+2+y)(x+2-y)。这就是运用“对应”的思想和方法解题。在中学数学中我们将看到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的一一对应,函数与其图像之间的对应。“对应”思想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培养数学“转化”思维能力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也就是把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手段,逐渐将它转变为一个大家熟知的简单的数学形式,然后通过大家所熟悉的数学运算把它解决。比如,我校要扩大校园面积,需要向镇上征地。镇上给了一块形状不规则的地,如何丈量的它的面积呢?首先使用小平板仪(有条件的话,可使用水准仪或经纬仪)依据一定的比例,将实际地形绘制成纸上图形,然后将纸上图形分割成若干块梯形、长方形、三角形,利用学过的面积计算方法,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之和,也就得到了这块不规则地形的总面积。在这里,我们把无法计算的不规则图形转化成了可以计算的规则图形面积的和或差,从而解决了土地丈量问题。另外,我们前面提到的各种多元方程、高次方程,利用“消元”、“降次”等方法,最终都可以把它们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用已知的步骤或公式解决。

五、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

“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两个属性,就可以交给数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两个分支

制度专栏

热点制度职责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