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新课改《经济生活》中生活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理解新课改《经济生活》中生活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15

如何理解新课改《经济生活》中的“生活”

《经济生活》从字面来看,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部分。为顺应新课改“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次政治课程改革坚持的两个重要原则“三贴近”原则和重视实践原则就很好的强调了“生活”两个字。

“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有贴近学生,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要想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则必须从与学生联系紧密的生活实际出发,这样才不至于空洞说教,使学生有种虚无飘渺的感觉。而重视实践原则是指新教材设计大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实践问题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要学习的基本经济理论观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济生活》教材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从消费、交换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我国从事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

篇2:在课改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度

在课改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度”

【内容提要】:新的课程改革一要改革课程功能;二要改革课程结构;三要改革课程内容;四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五要改革课程评价标准,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就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必然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深认识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巨大优势,但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以课堂为切入点,探究科学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力求把握好这个“度”。在目标和策略上探究,解决好这个“度”;根据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实践上探究,力求把握好“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用评价调控好“度”;教师要尽量把握好“度”。只有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科学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结果。

【关键词】:课改信息技术学科整合

一、教育信息化,推进课改的必然选择

新的课程改革一要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要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三要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四要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五要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必然带来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强大的冲击。以教育信息化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就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必然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深认识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巨大优势,具体是:

1.激发兴趣,加深记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纯从听觉获得信息,一般只能记住15%,如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则一般可记住65%。把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结合后,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真实性,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带着兴趣去学习、去思考,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加强烈,对所学内容的记忆与理解更深。

2.信息量大,收效显著。经过整合后形成的多媒体具有一定的感官刺激作用,它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获取知识。我们认为这方面还能解决课堂容量的问题,通过使用多媒体能真正达到“小课堂、大容量”的最优效果,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得到培养。

3.活跃课堂,师生互动。各学科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之后,课堂一下子轻松活泼了起来,就某一问题相互提问,相互论争,老师便成为课堂中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了。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4.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信息技术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能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调查、联想等方法,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研究问题,从而自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得出新的理解、新的发现,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提高能力,优化教学。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引进与实践,有利于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拓宽知识层面,使课堂教学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真实化,从而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各种教学活动的能力。

篇3:以QQ群为平台促课改稳步推进

浅谈以QQ群为平台,促课改的稳步推进

安陆市第二高级中学陈家勇

【摘要】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常规的以纸质材料即备课簿、各种教参、教辅材料为主,乃至网上冲浪、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手段亦显out。实现资料共享、网上答疑、网上讨论交流、信息交互式及时、异地学习的QQ群已然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甚至是首选的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方式。同时,新的通讯平台方便了师师、师生之间的联系,为他们开辟了一个交流感情、组织活动的新的空间。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更方便快捷地传播教学信息,取长补短以实现智慧共享,在所谓的虚拟世界里,完美别样人生。班级、年级、学科组、学校等各级QQ群的有效运行,既实现了无纸化绿色管理,又保障了课改的稳步推进。

【关键词】QQ群课改共享共同提高绿色日常管理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和呈现

随着20**广东省率先在高中实行课程改革以来,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先后实施高中课改。新课改旨在改变目前高中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特色发展空间不足,过度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等弊端;优化课程结构,适当减少必修,切实加强选修;凸显个性,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实践技能,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通高中可根据本校实际安排课程,形成特色办学。

课程改革将成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带动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全面改革,形成全新的师师、师生关系,创新型的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的是机遇而更多的是挑战,也给教师更大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传统的以纸质材料的备课簿、各种教参及教辅材料为主,及至网上信息的搜索和使用为辅的教师

篇4:以资源整合促进区域课改均衡发展研究

以资源整合促进区域课改均衡发展的研究

摘要: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基础教育逐步走均衡化发展之路。统筹教育管理资源、师资资源、基本建设、生源配置,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适度集中办学,坚持特色化、个性化办学,树立均衡化发展的意识,才可能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把五、六年级学生集中到总校寄宿或寄读,把由此而节省下来的教师重新调整,实施轮校走教制,解决了以下三个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开发校本课程抓实“综合实践活动”。将校本课程向当地经济发展挂钩的方向转化。整合信息技术、农远设备与课堂教学为一体,深化课改工作。以资源整合促进区域课改均衡发展,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调整教师结构和生源结构使之与信息、农远设备、课堂教学达到有机整合,使学校的课改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和均衡发展。

关键词:整合课改

正文: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基础教育逐步走均衡化发展之路。统筹教育管理资源、师资资源、基本建设、生源配置,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适度集中办学,坚持特色化、个性化办学,树立均衡化发展的意识,才可能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调整生源结构和师资结构,压缩村小规模,消除学科偏差,促进中小对接

20**年开始我们把五、六年级学生集中到总校寄宿或寄读,把由此而节省下来的教师重新调整,实施轮校走教制,解决了以下三个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

1、解决了村小师资不足、不均衡问题。

2、消出了五、六学年村小和总校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偏差,使村小的五、六年级学生与总校的五、六年级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为初中的学科教学打下了基础。

3、促进了中小顺利对接。过去我们在中小对接方面只注重了初一入学人数的对接,而忽视了学生在生活习惯、学习基础、校园人际关系、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对接因素。往往造成刚入学呼呼拉拉,三两个月稀稀拉拉的生源不稳定现象。五六年级提前寄读寄宿,在生活自理、学习习惯、学生心理、校园人际交往等方面为初中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较好基础,初中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而且巩固率比较稳定。

二、利用当地的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搞好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以资源整合促进区域课改均衡发展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以来,在教育局、教育科研所、教师进修学校等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充分利用对当地资源优势,开发校本课程抓实“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了《植物标本制作》校本教材。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采访林业工人和当地农民,同时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了解我镇自然生态现状,采集植物径叶按乔木、灌木、草本、藤蔓等进行分类,制作了许多精美标本,通过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了解家乡,从而达到了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目的。

社会调查采访、植物标本制作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社会交际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也为学生习作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和自然常识素材。使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得到整合。学生习作心中有数,眼中有物,笔下有情。社会实践活动改变了当今家庭“小皇帝”生在此山中,不识山中物的孤陋寡闻的现状,“小皇帝”们“微服私访”,与大自然溶为一体,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山川河流间的产生学习的灵性,产生创新的欲望。植物标本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需要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实践中,学生知道了采集植物标本对不同植物要选准不同的季节,学会了选样,烘干,平压,颜色衬托,形态摆放,说明填写,分类封存等一系列制作程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把生物课、物理课、化学课以及美术课、语文课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于综合实践这一广阔的课堂之中,达到了自然资源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目的。

三、整合当地人文资源,开展礼仪文化教育,将校园礼仪文化与旅游市场结合,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篇5:由一次名师讲堂教学观摩活动谈新课改几点思考

由一次“名师讲堂”教学观摩活动谈新课改的几点思考

朱嘉鼎高艺庄浪县第四中学

摘要:

信息时代,语文课堂最大的变化是“白板”代替了“黑板”,即电子白板代替了传统的黑板,以及由此而来的信息技术不断的向课堂渗透。信息时代,新的课程标准对课堂的形式和内容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落实在语文课堂教学行为上,就是更加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弱化其政治倾向。语文课堂不仅有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从各个侧面开发学生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1]。语文课堂的主体是什么?应该是文本,是对文本里语言符号的解码,是对文本的解读。

关键词:新课改传统现代文本

“新课改”从口号提出到今天贯彻实施,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分歧,有争议,也有共识。伴随着国家一轮接一轮的课改实践,在传统与现代的冲撞中,每位一线教师也自觉或不自觉的卷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浪潮之中。今天,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课改绝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课改已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这个“必须”,不是领导的行政要求,而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为了很好地贯彻和执行新课改精神,今年七月份市里专门组织了一次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名师讲堂”教学观摩活动。

首先,这次“名师讲堂”教学观摩活动聚焦的焦点是“课堂”,即通过一堂具体的教学实践课,引发所有参与这次活动的老师的思考。这种以“实践”为起点,从具体的“课堂”开始,通过课堂教学阐发和思考“新课改”理论的做法是科学的,这种做法避免了由“理论”到“理论”的局限,将参与者的理论基点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这种以“参与者”的视角践行理论研究的作法改变了以前单纯依靠理论说教的课改培训模式,这种思维本身就是新课程理念上的一次超越,这种模式,从感性出发,从具体的“课堂”出发,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师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去听、去看,然后去思考,这种“新课程”培训模式很接地气,是所有老师的理论有了可以依托的基础。

其次,从课堂呈现的范式来看,这堂公开课起到了“观摩”的效果,给人以启迪和反思。这次观摩活动由市里一位老师上沈存文的名篇《边城》[2],教学设计如下:

在学习目标上,设计了三个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这一大的目标下,又设计了三个小目标:

1.了解沈存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在过程与方法上,设计了两点,即:

1.美读课文,咀嚼品味小说的一般意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完成文本中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设计上,设计了以下两点:

1.感悟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操。

2.了解古老民俗及其丰富内涵,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生活的情感。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