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15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国培计划”**海南省项目市县海口市小学送教下乡培训

研修心得体会作业

琼山一小王茂强

所谓的朗读,就是指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也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便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范文。在这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事实证明,注重朗读教学,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摈弃,而且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

那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

一、凭借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无穷的潜能,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在朗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创设美好的情境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有图文并茂、内容有趣、体裁多样、语言活泼等特点。老师可以凭借教材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教学苏教版十二册第六单元《广玉兰》一课时,教师可以一边展示广玉兰的美,一边动情地范读,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广玉兰》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作者陈荒煤在丛林中散步,被一种淡淡的幽香吸引,从而认识了广玉兰,并细致地观赏,让我们带着一种别样的情怀,跟作者一起去观赏广玉兰,读出广玉兰的美,好吗?”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点有声有色了。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把收集到的图片,结合文中的插图,制成动态的画面,通过声、像、形、感同步的“动态”画面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不同的情绪体验中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化“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范读引路,点拨先行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与听录音不同,教师可根据教材的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读时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学生掌握的字词时,在这些词前稍为停顿一下,或读重一点,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教师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适当提示、简释,帮助学生揣摩教师是怎样读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通过实践,我们觉得一旦抓住了文章的特性,找准了文章的出发点,着力点,进行有针对的指导朗读,可以牵一“点”而动全“篇”,由课内“指导”而延伸为课外“自练”。

三、朗读要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如,在教学《广玉兰》这篇课文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了广玉兰的美后,我并没有以优秀生或是自己的范读为标准,而是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各自对这段文字的体会。可以是惊奇的,也可以是慢慢儿欣赏的,等等。这样就使得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读得投入,读得愉快轻松,也读出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让学生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张扬。学习语言不是一个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感悟过程。所以,读书并不是“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的过程,对于句子的理解、体会各不相同,读出来的句子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各尽所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与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总之,教无定法。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同时,寻找朗读指导的全新对策,也就成了现代阅读教学急待探究的焦点。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

心得体会,朗读课文,海南省,孔夫子,海口市

篇2:找准课堂训练点落实读写结合

如何找准课堂训练点,落实读写结合

首先是要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来定,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读写的要求自然就高;而对于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我们也要因材施教。其次是读写训练要做到先“小”后“大”,先段后篇,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根据学生的语文基础来定,就是根据学生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内心活动描写的写作能力情况来定。因为记事写人的作文都离不开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内心活动描写。如果学生这些写作能力都具备了,那当然好办,如果不行,最有效的办法除了鼓励学生多读课内外书籍;更重要的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是说教师要从平时的阅读教学入手,找准课文读写训练的结合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发现文中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比如,要让学生写一篇记事作文,除了写好这件事的发生、发展、结果外,更主要的是要写出“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那么这“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该怎么写呢?这就要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语文、内心活动描写来呈现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因此,要让学生写好一件事,首先必须要让学生掌握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内心活动的方法。所以,对学生进行描写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内心活动的单项和系列训练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在细读文本,找准读写训练结合点上要下的功夫。

写人的作文,表达方式,记事作文,课堂,如何

篇3:找准课堂训练点落实读写结合

如何找准课堂训练点,落实读写结合

摘要:阅读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书面表达,也就是“写”。怎样让学生“写”有方法,“写”得精彩,我们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相互沟通,绿水长流。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读写结合,让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中国关键词:悟情;精读;想象;表达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句话道出了读与写的本质。也就是说,阅读是作文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落脚点与最终归宿。我们教师要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有效提高。

我认为“写”要有生长点,准确把握写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一、写在动情处,引领学生拥抱语言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作者、拥抱语言,去感悟语言的意义内涵和情感内涵,这是阅读教学中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教学绝不仅仅让学生尽情地笑、动情地哭,还必须在他们的情感受到感染震撼的同时,语言也得到发展。如能在学生情感升华处恰当地安排练笔,让学生借助合适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就既能促进情感化成涓涓细流,流进学生的血液,又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讲述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悲愤交加,最终抛弃了个人的耻辱,发愤写成史记的故事。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了一番深入品读、感悟后,学生纷纷为司马迁的不幸遭遇而愤慨,为他在厄运中坚持理想、矢志不渝地完成辉煌巨著《史记》的精神而感动。此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此深刻,我抓住这个契机,巧妙地加以了引导:“同学们,读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此时此刻,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请你们拿出笔来,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吧!”学生纷纷挥笔疾书,有的三言两语,有的洋洋洒洒。

适时安排的读写结合,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拥抱了语言,为学生感悟语言情感提供了依托,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语言得到发展了,这样的读写结合进入了理想的境界。

二、写在空白处,加深教材感悟

很多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会留有空白,在艺术创作上会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好的机会,如果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能具有一双“慧眼”,挖掘出课文言已止而意未尽之处,从而创设情境,找准训练点,进行课堂练笔的话,对学生学习课文是很有利的。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中,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和阿炳那坎坷的经历是紧密相关的,可课文对此描述得十分简略,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并感受阿炳“双目失明”靠“卖艺度日”的艰辛,在学生的感悟十分肤浅时,笔者设置了相关情境,出示文字并让学生想象写话:“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坐在街头卖艺……

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也得出去卖艺……

一天,阿炳生病了,高烧不退,浑身发抖,他还是不得不出去卖艺……”文学作品通常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品德性格。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解读更丰富、更深入,教师可以挖掘课文中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

三、写在情节延伸处,表达生命的精彩

许多课文学生读完以后意犹未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总想探寻事情的进一步发展。阅读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沿着原文的思路或是教师根据课文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继续写下去,给课文画上一个更为圆满的句号。

如《最大的麦穗》的文尾“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弟子们从摘麦穗中感悟出这条人生哲理后,假如苏格拉底给弟子们一个改过的机会,要求他们重新摘麦穗,故事会发生哪些戏剧性的变化,结果又会怎样?引导学生以此次为话题,续编《第二次摘麦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写在角色转化处,培养语境意识

语境是伴随着交际活动展开而出现的言语交际环境。自觉地利用语境,可以提高自己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技能,这就是语境意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语境来指导写的训练,使学生意识到读写结合是一种真实的学习需要和生活需要,不是附加的任务。

我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根据文章中“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一个结尾,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吴王这一角色,想象吴王第二天在朝堂上该如何向大臣们解释。这一次练笔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进入角色去感受、体验,大胆想象,还必须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完成这次言语交际。这种练笔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的对象意识、处境意识和角色意识。

五、写在典型段落处,吸纳表达方式

“读文”是为了积累、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这是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里的一段,作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玉屏楼前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奇特姿态,在写法上都是先描写奇松的样子或姿态,再展开联想,用打比方或拟人的方法写出黄山奇松的“奇”。在带领学生赏读之后,我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写法并进行了归纳小结,然后出示姿态比较独特的其他黄山名松的图片(如探海松、龙爪松、连理松、接引松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一,模仿课文中三大名松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这样的练笔设计靠船下篙,学生有了文本做拐棍,很快就能迁移运用。

总之,课堂处处是作文,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适时适度地进行读写结合,既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独特作用,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在写的过程中,精神生命不断得到新生。这些言语实践所带来的欣喜,定会令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叶圣陶,关键词,落脚点,生长点,语文课

篇4:培养兴趣训练能力切实上好信息技术课

培养兴趣,训练能力,切实上好信息技术课

通化县实验小学韩晓红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为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通过教师自身素质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和谐、以人为本的课堂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切实提高信息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兴趣能力唤醒潜能

正文: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真正能上好,还真是件不容易的事。计算机对有的学生来说充满了神秘,而对有些学生来说却望而却步。想学好计算机,对它感兴趣,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素质之外,更重要在于授课者的能力。课堂上要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通过教师自身素质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和谐、以人为本的课堂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切实提高信息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积极地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给学生以关怀,不断学习,富有创新精神等,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带动学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第一节课时就要给学生展示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这些素材很容易找到。通过这一节课调动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觉得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动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学习的热情,还要有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时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优美的音乐,绚丽的图形图像,百看不厌的动画,做出合适的课件,声情并茂,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在举例时,可以结合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贴近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例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自学式、探究式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利用探究式教学,安排大量尝试性,探索性的活动,内容可以由易到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取得成功时,还想继续努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挑战困难的勇气。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我愿学,而不是你逼我学,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逐步养成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学习习惯,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以学生的自主为主要形式;课堂就应坚持寓教于乐,寓学于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应努力活跃学的形式,改革学的方法,调整学的结构,应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动起来,个个参与,使课堂真正充满活力。

篇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填补语文朗读教学缺失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填补语文朗读教学的缺失

潘德娜文昌市罗峰中学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过去只靠“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师要对现代教育技术伸出“敏感的触角”,“放开胆子”将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语文课堂,填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缺失,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大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音频与视频朗读兴趣朗读能力

一、现代教育技术下语文教学的优越性

(一)灵活高效

教师教得灵活,学生也学得灵活,师生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教师可以运用网络,为教学工作准备更充分的资料,资料的呈现也更方便而且节时高效。

(二)丰富深刻

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富内涵,更有利于课外拓展延伸。

(三)开拓创新

和传统教学比较,现代教育技术下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它颠覆了教材内容的局限,让教师能自由挖掘教材,也让学生乐意接受更多的新东西。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朗读教学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有感情的朗读”是基本目标,是其它教学目标达成的根基。朗读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朗读是训练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也是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课文的过程,这也能直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朗读教学如此重要,我们语文老师该怎么做呢?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全六册都都没有配套的朗读磁带。没有配套的朗读磁带,我们语文老师可以自己朗读示范,但话说回来,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能将朗读进行得“淋漓尽致”、“声情并茂”,那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朗读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呢?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教育技术就该派上用场,“显露身手”了。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在朗读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些做法与收获。

七年级上册的《春》、八年级下册的《海燕》、《雷电颂》等篇目的教学,如果没有“有感情的朗读”这一环节作为基础,那么再多的讲解分析都将是“空中楼阁”。因此,我们语文老师最好能够让这些富有“朗读性”的文章张开“朗读”的翅膀,飞翔在学生“多情的天空”。

前两年,我在教学《海燕》时,特意在网上搜索很了多朗读的音频和视频,经过试听,我把我中意的朗读音频与视频进行下载,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时,我说明了本课时的安排,便要一一播放这些我精心挑选的朗读音频与视频。因为同一篇文章,我却挑了多个朗读音频与视频,有男声朗读的,有女声朗读的,有在舞台表演的朗诵视频,有配乐配图的朗读视频,也有什么都没有的“清读”音频。学生都问:“老师,你不讲课了吗?怎么让我们听这么多?”我回答他们说:“先听,等一下我再告诉你。”等学生听完(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听得很认真)。我问:“这些朗读有什么不同吗?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喜欢男声的朗读,因为感情饱满丰厚,深沉而有力度;有的说喜欢女声的朗读,感情高昂激扬,令人动容;有的说喜欢在舞台表演的朗诵,因为不但可以听到朗读者的声音,还可以看到朗读者的表情动作,很是享受;有的说喜欢配图配乐的朗读,因为直观形象,身临其境;有的却说喜欢“清读”,因为可以留有很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总之,学生的说法让我感到惊喜,因为学生在“听朗读”这一环节已对课文的感情有了把握,那接下来的个人朗读可就变得容易了。

听完这些“形式多样”的朗读后,我让学生们模仿着读一读,很多学生都模仿得“有声有色”,平时就有一些“朗读基础”的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还加上了自己的“创造”,丝毫不逊色于那些音频视频的“范读”。

这一次朗读教学的所得让我反思了以往朗读教学的缺失:播放一遍朗读录音,老师一个人范读一遍,这是多么有限啊,怎么能满足得了学生的“欣赏范围”呢?怎么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呢?又怎么能让学生在“朗读的情境”中提高对朗读的欣赏能力和“有感情地朗读”能力呢?

有了这一节课的所得,我在上《雷电颂》时又如法炮制,学生听完朗读音频,对我提议说:“老师,我们也来演一回屈原吧。”我当然高兴,说:“好啊,要当演员就先来有感情朗读屈原的这些内心独白,我当导演,现在开始挑选演员,开始吧!”于是,学生们都主动要求“试读”,课堂气氛很是活跃,这节课也收到了很好的朗读教学的效果。

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就有心在朗读教学中“引进多媒体”。**年,我在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就找了一些演讲的视频给学生看,课后,学生都说“演讲很富激情”。我想,先不用说这一节课教会了学生什么,光是让学生对演讲有了了解,有了兴趣,也是一种收获了。后来我又教到马丁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