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借助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13

如何借助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疆农业生产第二师32团中学付小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实施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沟通生活中的数学和课堂上的联系,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简称IT,有两种定义方式。定义一: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定义二:利用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等技术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

其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联系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既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新的理念,就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自觉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

最后,怎样才能做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呢?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借助媒体搭台,注重活动中感悟”

一、注重生活问题情景的有效创设

课一开始,如何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状态呢?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新颖、独特的导入方法,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生活问题情景的有效创设,能收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效果,同时把数学的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教学《圆锥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制作了“小兔玩陀螺的情景”,这一生活情景的创设把同学们带到了游戏的快乐之中,同时也把同学们带进了“圆锥的认识”中,接着我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了生活中“圆锥”图片,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圆锥体就在生活中,圆锥体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情趣与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之中。

篇2: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江苏连云港市浦南中学王红旗

摘要:文章从培养学生质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质疑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来论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质疑,思维,能力,物理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质疑是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的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没有质疑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当个体活动时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此时的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因此,具有强烈质疑意识的思维,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而强烈的质疑意识,又可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一般说来,显而易见的问题无须发现,难以发现的是蕴含在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的问题,所以,发现就表现为意识到某种现象的隐蔽未解之处,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科学上很多重大进展与发明创造,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进的。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对此提出质疑,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指出运动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后经牛顿进一步研究,总结大量经验事实,经推理而抽象概括出了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从而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又如当爱因斯坦看到洛仑兹等人依据牛顿的时空观研究电动力学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后,对牛顿的时空观大胆质疑,并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再如爱因斯坦和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间相互质疑,引发了当时世界上大批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参与的科学史上有名的“大论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物理学、数学甚至哲学的发展。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质疑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现行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而质疑能力则是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一种能力。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有疑问才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正如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是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当前,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并将“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下面就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一、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赵凯华教授认为:“好的教师不是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曾经有记者访问一位荣获国际物理奥林匹克金牌的学生:“老师给了你什么帮助?”,他回答是:“我的物理老师对我的最大帮助是批准我不听他的课,回家自学,有问题再找老师讨论。”另一陕西学生,老师发现他有水平,可他参加了许多次奥赛班培训后,从未拿到名次。这位老师说你跟我学吧。他指定很多书让学生自己读,回去自己看,让他自己找出问题来讨论。学生提问题,开始不正面回答,却反问几个问题,这就是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想,后来这名学生终于在澳大利亚拿到了世界金牌。“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家的最重要的素质。

篇3:通过反思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教学设计例谈

通过反思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教学设计例谈

摘要:反思是个体,乃至群体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思,领悟到数学问题的本质,达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些问题:讲过多遍或题目中有一点微小的变化的题,学生依然束手无策,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进行对教学的深层次思考,我们发现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才能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思;解题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中学生数学学习最薄弱的环节是数学的反思,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与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掌握数学必须经过不断反思,才能认识到数学的知识的本质特征。因此教师在习题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认识到解题过程中所设计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一道题获解后,引导学生反思用到的定理、概念及命题的意图、本质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及时对所学的方法进行归类,对解题方法进行小结,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问,充分挖掘习题的深度和广度,加深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对技巧的思考,通过命题的拓展与推广,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将一些好的方法规律固化在大脑中,进一步提高思维品质[1]。

一、变式让反思由浅入深

解题能力的提高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认识问题的本质,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变式训练充分挖掘习题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如图1,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B作直线l,过A、C作l的垂线,垂足分别为E、F.若AE=1,CF=3,则AB的长度为___________.

本题所考察的知识是全等和勾股定理,多数学生能够很快解决,还有部分学生不能顺利解决问题,为了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我找了一位学生谈谈自己不能解答的原因。

学生1:“老师,我和大家的答案是一样的。”

我说:“你怎么没有写出来?”

学生1:“老师,我证全等时,找到了AB=BC和∠AEB=∠CFB=90°,可找不到第三个条件。”

我说:“哪位同学可以帮助他分析一下?”

学生2(迫不急待地站起来):“老师,∠ABE与∠BCF都与∠CBF互余,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就找到了第三个条件.”

我问:“你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2(自信地):“这很简单,我用眼睛看出来∠ABE=∠BCF,然后又发现了他们与∠CBF的关系.”

我肯定了学生2的回答后又问学生1:“你听懂了吗?”

学生1:“我懂了.”

我问:“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1:“做题时,我没有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发现∠ABE与∠BCF和∠CBF的关系,我也想证明∠ABE=∠BCF,但没找到.”

通过引导学生反思,让他们认识到解题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如本题中解题成功的学生成功地运用了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并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解题不成功的学生同样观察到了要证∠ABE=∠BCF,没有成功是因为在解题中缺少目标意识,没有围绕∠ABE=∠BCF这一目标进行思考而导致的。为了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个质的飞跃,我出示了下题:

变式1:如图2,过正方形ABCD的顶点A、B、C作直线a∥b∥c,若a与b的距离为1cm,b与c的距离为3cm,则正方形ABCD,则AB的长度为___________.(对问题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变化)

学生4(激动地):“作AE⊥b于E,CF⊥b于F,这道题和刚才做的题就一样了!”

很多学生都在热烈地讨论着,我故做惊讶地:“你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4:“老师,你把AE的长度变为了直线a和直线b和距离,BF的长度变为了直线c和直线b和距离…”

制度专栏

热点制度职责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