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动:让品生课风生水起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引动:让品生课风生水起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11

引“动”:让品生课风生水起

摘要:《品德与生活》课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具体可为:设问题促学生脑“动”,导辩析激学生口“动”,融生活诱学生心“动”,重实践引学生手“动”,借评价倡学生行“动”。

关键词:问题辩析生活实践评价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综合学科,担负着知识、能力、思想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如何使低年级孩子们积极地学习、生活?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深入体验、获得真知,闪烁“活”的思维,接受“活”的教育。

一、设问题,促学生脑“动”

学生的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在课堂上,教师要力图通过再现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制造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进而萌发内心的冲动,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

如在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时,课前可让每位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家庭采访、调查:爸爸妈妈累了,你是怎样做的?爸爸妈妈生病了,你又是怎样做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学习、生活、身体健康的?在家里,你除了学习,还做了哪些家务活呢?上课时,我们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采访课前调查的情况。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就可以初步认识到: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疼爱我们,我们应了解父母的辛劳,要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在家中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要积极主动地做父母的小帮手,学会将爱心行动落实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

二、导辩析,激学生口“动”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辩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议,认清美丑;还可以自编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分清是非,辩明真伪。

在教学《我不胆小》一课时,我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自编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如:有一个小朋友平时表现很勇敢,上课能积极发言,与人交谈时落落大方,小朋友之间发生了争吵,他能主动去劝阻。别人都说他胆子大,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可是有一次,他看见几个中学生在欺负一个小同学却没有上去帮忙,而是跑去叫大人,于是不少同学就指责他是个“胆小鬼”。这样指责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辨析,激学生口“动”,在争议辩析中学生懂得了为了表现自我而不计后果的逞强是蛮干,那不是勇敢。那位小朋友的做法是对的,他这不是“胆小”,而是聪明机智的表现,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如果他上去帮忙却反而不对了,因为他制止不了那些中学生,而且还有可能使自己也会受到伤害,从而帮助学生确立对勇敢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融生活,诱学生心“动”

新课程要求学校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作为品德课教师,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例如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发他们认真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建议,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又进一步“学会生活”。

《实话实说》《梦想剧场》《星光大道》之类的电视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原因是这些节目都很有创意,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为此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也应多一些类似这样的创意,通过开放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品德课老师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负责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

上《我不胆小》一课时,我就以主持人的角色参加,让学生畅所欲言,

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最后老师才总结学生的发言,并提出要求,这就真正促使学生心“动”起来。

制度专栏

热点制度职责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