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实施方案 - 制度大全
制度大全 导航

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实施方案

编辑:制度大全2023-02-18

各教育学区、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

为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教人〔*〕x号)和*市教育局*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x教人〔*〕x号)精神,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交流着力构建科学、规范、有序的市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机制,不断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为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提供有力保障。

通过校长合理流动,达到学校领导班子人员的优化组合,提升学校综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通过骨干教师流动,进一步促进骨干教师的合理分布,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高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水平;通过普通教师流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充分发挥多岗位任教对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作用,消除教师职业倦怠,不断激发工作热情和工作活力。

二、基本原则

(一)均衡发展原则。以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为目标,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积极引导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流动、向空编学校流动。

(二)因地制宜原则。从实际出发,把校长、教师交流纳入我市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区域特点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实施办法。

(三)积极稳妥原则。以人为本,稳步推进改革。统筹兼顾学校发展需要和教师实际情况,积极引导教师支持、主动参与交流,保持教师队伍的动态平衡,维护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四)公开公正原则。公开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办法,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更加注重师德、能力和业绩,把真正优秀的教师校长交流到重要岗位上去,激励中小学教师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三、交流对象

(一)交流对象

1.校长:在同一公办学校连续任现职满*年的学校校长、副校长(下同)。

2.普通教师:男50周岁、女45周岁及以下的,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满*年(不含支教时间)的。

3.骨干教师:男50周岁、女45周岁及以下的,已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满*年(不含支教时间)或已享受骨干教师年度考核奖满5年的。

4.在符合相应服务期的条件下,对尚未达到交流所需任教年限或其他不纳入交流范围的教师,自愿要求参加的,经所在学校同意并报市教育局批准,可纳入交流。

其他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纳入相应类别教师交流。

(二)暂不交流对象

1.已有2所以上其他学校的工作经历且每所学校工作时间均达到3年及以上的教师,或在农村学校有6年及以上工作经历的城区教师,可暂不纳入交流,但在现学校已连续任职满*年的应纳入交流。

2.处于孕期和哺乳期的教师,患重病并经指定医院诊断不宜交流的教师,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确实不宜交流的教师,可暂不纳入交流范围。

3.现承担学校特色课程的领衔教师、承担学校重大教科研项目的教师,经市教育局同意,可暂不纳入交流范围,但延长时间至多不得超过3年。

上述骨干教师系指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享受教授级待遇的中学高级教师)、瑞安市级及以上名师,“三坛”教师(教坛新秀、中坚、宿将),学科骨干教师,以及经市教育局确认,并纳入市级骨干教师管理和校级后备干部管理的其他优秀教师。

四、交流范围

符合交流条件的校长、骨干教师在全市范围内交流,而普通教师一般就近或在同一片区内交流。*年起,符合交流条件的校长、骨干教师、普通教师每年参与交流的比例分别不低于相应符合交流条件总人数的30%、15%、10%。对于超编学校,市教育局根据该校超编人数和学科结构情况,下达指令性交流指标。

五、交流办法

(一)交流方式

1.指导型交流。重点是鼓励城区学校的名师、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城区薄弱学校流动,指导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

2.合作型交流。各教育学区、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名校集团化”、“城乡互助共同体”、“联盟合作学校”、“双向对口交流”等形式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3.顶岗型交流。建立和健全新教师培养基地,既促进新教师培养,又缓解城区学校因选派教师参与交流而产生的任课教师不够的矛盾。

4.优化型交流。特长教师向特色学校流动,富余学科教师向空缺学科学校流动,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进一步促进教师结构优化。

各教育学区、学校也可根据本片区、本校的特点,实行更有利于队伍建设和教育均衡发展的交流形式。

(二)交流步骤

交流坚持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和组织安排相结合,坚持与教师培养、使用和优化教师队伍相结合。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制订交流计划,主要根据在本校连续任职时间从长到短推荐符合要求的教师进行交流。

市教育局把教师校长交流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每年3、4月份全面掌握在编教职工基本情况和全市范围内学校师资需求,统筹制定年度交流计划,并报市编委办、市人力社保局备案。按照年度交流计划,市教育局将当年交流任务和交流指标下达到各教育学区、学校。各教育学区、学校进行调查摸底,核清人员学科、年龄、教龄结构和学校工作年限等情况,根据交流要求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提出年度交流方案上报审批。

上述交流对象原则上随迁人事关系,交流后服务时间不少于3年(经市教育局审批选派的各类支教人员计算交流服务时间),交流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可选择回原学校任教,也可选择参加市内教师流动或统筹调剂到交流前所在片区同类学校。

六、保障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与交流制度相适应的编制、人事管理机制。根据“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市教育局加强对交流工作的统筹规划、管理和指导,探索建立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的教师管理新模式。在全市公办学校教职工编制核定的总量内,根据岗位设置比例的总体要求,市教育局按照班额、生源和交流计划等,统筹使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管理义务教育学校岗位,互补余缺,合理调剂;并及时将调整后的教职工编制数、岗位设置方案,报市编委办、人力社保局、财政局备案。市编委办、市人力社保局应加强对学校人员交流后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和岗位聘任等相关编制、人事工作的监督。

(二)建立和完善校长选拔、名优教师评选机制。义务教育学校新任校长应有在2所及以上学校工作的经历,其中每所学校任职时间一般不少于3年,或在农村学校有6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从20**年开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评浙江省特级教师、瑞安市级及以上名师名校长时,被评选人须具有2所及以上学校的工作经历,且每所学校工作时间不少于3年,或在农村学校有6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对积极参与交流并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建立和完善职称评聘机制。义务教育学校的中、高级职称教师原则上实行均衡配置,并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市教育局可在全市中小学教职工岗位结构比例内,预留一定的中、高级岗位,专项用于评聘交流教师,确保交流后聘任职级保持不变或高于交流前。

在职称评审中,农村学校中、高级教师的通过率原则上不低于城区学校。凡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在评聘中、高级职务(职称)时,应有在农村、欠发达地区或薄弱学校任教3年及以上经历。对交流的教师,在中、高级职称评审中可不受学校职称比例限制准予参评,并给予倾斜和优先推荐。对交流到薄弱学校的教师,原没有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优先聘任到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对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交流后在农村学校中、高级岗位任职满3年的,由市教育局实行统一考核,对其中表现突出的,如有相应岗位职数空缺,可在同一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等级内高聘一级。

在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任职期间晋升中级及以上职称,以及获评瑞安市级及以上“三个层次”荣誉的,从取得高一级职称或相关荣誉之日起在本校服务期均不得少于2年,服务期内非组织原因调离本校的,停发骨干教师年度考核奖和相关待遇。定向评选的瑞安市级及以上的“三坛”教师,服务期不少于5年,服务期内非组织原因调离本校的,取消荣誉称号和相关待遇。

(四)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并逐步提高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并进一步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边远山区和海岛学校倾斜。对城区交流到农村、人事关系随迁的教师,在农村任教期间按规定享受农村任教津贴。在绩效工资总量外,市政府设立教学奖励资金,用于参与义务教育学校交流教师的骨干教师年度考核奖、生活补助及其他奖励等。对城区交流到农村任教的骨干教师,按照交流地域近远,其年度考核奖是城区学校骨干教师的1.5至3倍,并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农村骨干教师和发达地区学校教师主动申请跨片区交流到农村薄弱学校,参照执行。优先资助参与交流到农村的名优教师设立工作室。国培和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首先保证农村教师和参与交流的教师参加。

七、考核管理

(一)提升业务素质。充分发挥参与交流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带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加大交流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在浙派名师名校长培训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中,优先向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倾斜。扩大农村学校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骨干教师的培养规模。组织实施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努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加强考核管理。市教育局负责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的管理指导,把学校教师交流工作列入对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交流教师校长档案管理机制,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跟踪指导。各教育学区、学校要加强交流教师校长工作绩效的管理和考核,进一步健全完善考核管理机制,坚持考核管理和教师聘任相结合,把考核的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等挂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严格交流纪律。广大教师校长要充分认识交流对促进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服从组织安排和管理,积极参加交流活动。对应交流而不服从组织安排交流的教师,3年内不得参加各级各类评先评优和瑞安市级及以上“三个层次”骨干教师的评选,不得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在岗位聘任时,予以低聘一个岗位等级,停发骨干教师年度考核奖和相关待遇,同时取消或建议取消其相应荣誉称号,是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的予以免职。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教师校长交流的重大意义,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沟通机制,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师校长交流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教育局要成立教师校长交流工作指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工作规范和实施细则,具体指导和落实全市范围内的教师校长交流工作。选派交流教师的学校,要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工作,组织教师有序开展交流。接收交流教师的学校,要热诚对待每一位流入的教师,帮助教师解决交流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尽快帮助流入教师熟悉学校环境和文化,及时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流入教师的作用。

(二)加强政策宣传。市教育局和各教育学区、学校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多形式引导教师深入认识交流的意义和价值,消除思想顾虑。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大力宣传和总结交流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

(三)平稳有序推进。各教育学区、学校要充分认识该项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结合本片区和学校实际,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握工作重点和进度,循序渐进。保持和发扬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避免“削峰填谷”。坚决防止部分学校因交流而引发学校超编、超岗位结构比例配置等现象发生。解决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尤其要关心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任职的教师校长,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篇2: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

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促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深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着力构建科学、规范、有序的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机制,不断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增强教师队伍活力,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效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师资力量,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证。

二、工作原则

(一)有序流动。县相关部门要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把教师校长交流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交流制度,明确交流程序与要求。

(二)突出重点。增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镇和乡村学校的县,重点推动城镇学校向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向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要重点组织、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流动、由超编学校(园)向缺编学校(园)流动。

(三)分步推进。20**年开始,县城周边学校进行试点,

20**年在全县推开,逐步进入制度化、常态化阶段,20**年实现全县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的目标,接受省验收。

(四)公开规范。建立教师校长交流办法、程序和结果公开、公示制度,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加强监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切实防止违纪违规现象发生,防止产生不良影响,维护教师队伍稳定。

三、交流范围和比例

教师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岗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凡男45周岁、女40周岁以下,且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5年的专任教师均可交流。学校每年交流轮岗一般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各级各类名优骨干教师应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30%。

校长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凡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的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职6年的均可交流。同一所学校班子成员每次交流人数一般不超过班子成员的30%。

没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教师必须有计划交流;对没有达到交流时间或可不纳入交流范围的教师,以及没有达到城区学校任教规定年限的教师,本人申请要求交流或支教的,经现学校同意并报县教育局批准也可纳入交流或支教对象范围。。

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名师,本人自愿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返聘,不占单位编制,定向帮扶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待遇通过协商解决。

四、交流形式

(一)轮岗交流。以行政指令为主,有计划安排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轮岗。县教育局根据教师校长队伍建设、培养、优化、工作需要,制定年度交流实施方案和指导计划,经学校根据实施方案和指导计划推荐参与交流的对象,由县教育局研究,统筹安排,公示结果。校长交流由县教育局根据规定、结合实际分年度统一组织,组织部门配合实施。轮岗型交流对象均随迁人事关系。

(二)服务交流。以对口支教为主,由县区教育局下达计划,城区学校推荐人选,县教育局组织实施。服务型交流期限原则下少于1年,交流期间人事、工资保留原学校,福利待遇不变。

(三)调动交流。由县区教育局审核安排,城区超编学校选派教师,调整调入缺编的农村学校工作。

(四)其他交流。城镇学校新招聘的教师,由县教育局统一安排,首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年以上,并纳入服务型交流计划;乡镇中心学校教师可以走教的形式到村校、教学点支教,相关学校将实施情况报县教育局备案;县教育局统一组织,安排乡村学校校长教师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跟班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五、政策保障

(一)校长选拔。从20**学年起,新任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原则上应有2所及以上学校工作经历,或有3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工作经历。

(二)评先评优。从20**学年起,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参评市级及以上先进、省特级教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名师)时,原则上须具有累计2年以上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经历。推荐各级各类先进,选拔高一级骨干、名师时,向在农村学校任教的骨干教师倾斜。

(三)职称评聘。城区教师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务(职称)须有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累计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申报评审中级职务(职称)须有农村学校任教累计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在乡村学校任教连续3年以上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在中小学教职工岗位结构比例内,预留一定的中、高级岗位,专项用于评聘交流教师。对服从行政指令型交流的教师,原没有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聘任到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对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骨干教师,取得高一级专技职务未聘的,可聘任高一级专技职务;已聘上所评专技职务的,可在同一专技职务内高聘一级。

(四)待遇保障。城区学校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的,在交流期内享受省、市关于农村教师任教津贴等相关待遇。原在城区学校担任中层干部的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期间,交流期满回原校的,原则上由学校统筹安排中层职务。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优先使用教师周转房。

(五)考核奖惩。服务交流及以其他形式交流到农村学校的城区教师,由县教育局组织学年考核,优秀比例单独核定,不占接收学校的比例。轮岗交流、调动交流的教师,由所在学校负责考核。学年考核评为“基本合格”的交流教师,由教育局调整其工作岗位。对无正当理由,不服从统一调配,自规定时间起10日内不到新单位报到上班的教师,作旷工处理,直至按规定解除聘用合同。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师资配置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从上到下的一项刚性政策要求。各学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优化师资配置的政策精神,取得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为推进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把政策宣讲到位,耐心做好解释、引导工作,工作要细、方法要活、举措要实,努力消除教师思想上的疑虑,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交流的积极性,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教师自觉参与交流。学校干部和党员教师要争当先锋,争做示范,以更高的姿态,更优良的作风,主动参与交流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实施。教师校长交流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县里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以教育局为主、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教师校长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本县实施办法,组织和协调好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实施办法经县政府批准后执行,同时报市教育、人社、财政部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要认真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和学校班子成员共同负责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交流工作的领导,根据政策规定及学校实际情况,集体研究确定本校教师交流计划和交流人选。每年6月下旬县要制定下学年计划,报市教育局审核、备案后,于秋学期开学前严格组织实施。要及时发现、解决教师交流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平稳、按期完成交流工作。各接收学校要主动关心交流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充分发挥交流校长教师的作用。

(三)加强协作配合,履行工作职责。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行“省级指导、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在各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教育、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形成联运机制,共同推进。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力争用5至8年时间在全面推行“县管校聘”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管理制度,逐步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要积极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为推进校长交流轮岗提供保障。县教育局要强化教师资源配置的主体意识,主动地做好教师干部交流的系统规划,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协调抓好落实。组织部门要按干部管理权限,会同教育部门全力推进校长交流轮岗工作,优先任用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管理岗位任职的人员担任校长,及时做好交流轮岗校长的任免;编制部门要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采取互补余缺、有增有减的办法,根据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财政部门要积极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支持;人社部门要做好行政指令性交流人员的调动工作,履行好岗位设置的宏观调控职责,并根据编制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中小学岗位设置方案,逐步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岗位比例。

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为了切实有效推动工作的开展,根据省上“实施意见”精神,县政府将把此项工作纳入县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体系,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体系,严格督促考核,确保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赣县教育局

篇3:挂职校长交流学习心得:州常教育的感悟

挂职校长交流学习心得:州常教育的感悟

在全省倡导规范办学行为,实施《五条禁令》之际,20**年教师节刚过,我们靖江一行五人在泰州市教育局和靖江市教育局精心组织安排下,来到苏南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交流学习。我很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并被安排在一所有着八十多年办学历史的江南名校、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州常市第三中学。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这种交流学习也许是我从教十八年来最难忘、最值得珍惜的机会。它虽然暂时让我离开了钟爱的三尺讲台,但却能让我从教育者的视角去潜心观察、细心体会,用心思考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办学理念、办学行为、管理规范,更让我静心去感悟,感悟教育的真谛,描绘“绿色教育”的蓝图。

在苏南的十五个日夜中,我一直有种愿望想把自己所看、所思、所想写下来,尽管有些想法还不够成熟,有些考虑还不够全面,但也算是我苏南之行的收获吧。

一、学校管理的感悟

1.学校管理机构的设置:

高中学校的校长室均由五人组成,分别是校长、(副)书记、教学副校长、德育副校长、后勤副校长。学校行政下设办公室、教师发展处(教科室)、课程发展处(教务处)、学生发展处(学生处或政教处)、后勤服务处(总务处)等五个处室;党组织下设工会、团委等两个处室。校长室的任命和分工均由教育局负责,并根据人员的变动及时调整分工。州常学校处室名称的变动和统一,不正是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2.校长室的管理:

校长室成员均来自市级一线骨干教师,由本校或其他学校优秀的中层干部提拔,或由其他学校校级领导交流产生。他们不仅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而且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校长室的培训有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两种形式,培训的内容不仅与教育有关,而且还涉及到与教育相关的方方面面,如现代企业管理、现代财经制度等等。每次培训后均有相关的问题由校长们去探讨,并且上交书面作业至教育局,教育局对所有校长室成员的作业加以评判(分优秀、合格、不合格),并以通报的形式下发至各校。校长室成员的考核由教育局进行,一学年一次;校长室成员一般流动较频繁(主要是优秀的和不太称职)。

作为一名校长不仅要有教育家的智慧,而且要有企业家的管理,要有跳出教育看教育的战略眼光,更要有经营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念;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总结,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永远做教育的先行者。

3.中层干部的管理:

中层干部一般通过竞聘演讲、现场答辩、校长室成员和评委打分(其中校长占有比较大的权重)、教代会代表测评等一系列程序产生。竞聘条件中除满足基本条件外,更主要关注竞聘者的教育教学能力(中层副职必须是市级教坛新秀或以上,中层正职必须是市级教学能手或以上)和基层管理能力(必须有担任班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相应年限)。而教师发展处(教科室)主任岗位一职,所有学校均放眼全市,因为他是基层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主要领跑者,他必须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较强的教科研能力、锐意进取的勇气和毅力。所以很多学校都从开展教科研好的学校引进,来推动和提升本校的教科研水平。中层干部竞聘后的2年,由所在学校的校长室对其考核,作为教育局提拔和交流的重要依据。

中层干部的竞聘条件、竞聘过程、竞聘后的考核是学校的一种导向,对学校的校风、教风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更是一种引领。

4.职能科室和年级组的关系:

年级组长应从本年级的班主任中产生,具体协调本年级班级管理的日常工作;分管领导应从中层副职中产生,具体指导本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副校长和德育副校长应具体联系到某个年级,检查督促此年级教育教学中各项工作的布置和落实情况。而校长室和中层正职不仅可以站在全校的高度全盘考虑各部门工作,也可以形成合力具体指导关键年级的工作,也可以提高各部门工作在年级中的落实率。也避免了各职能部门形同虚设,避免了年级组与职能部门职责交叉,避免了各年级和各领导的本位主义以及各年级单兵作战的不利局面。

5.教师发展的管理:

教师的发展分为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特级教师五类,实行“金字塔型”管理。教育局制定各级梯队的基本任职条件、岗位数字(既考虑到教师的参与率又要具有选拔性),由学校组织本校教师进行申报,教育局组织评选。评选严格按照笔试(教育教学能力测试)、上课、看材料、面试等四个环节进行,并进行逐步淘汰,最后一个环节落选的教师作为后备梯队培养。教师的发展分别与职称评聘、中层竞聘相挂钩(如晋升中级职称必须是教坛新秀或以上,晋升高级职称必须是教学能手或以上)。

把教师发展的管理模式与学校干部管理模式相统一,不仅提高了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提升了学校整体教科研氛围和发展水平,更给教师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打破了评审只看材料的过时做法,增强了评审的透明性、公平性。

二、学校教学的感悟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主要通过学校的培训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手段的优化、课堂教学的高效,促使教师各项基本教学技能的提高。校本培训通过理念、思想的引领,不断地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研究中,而非靠检查、评比等行政手段来推动。

校本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经常聘请教学专家、特级教师或某方面有特长的教师结合校情开展讲座(我在州常三中就聆听了数学特级教师原州常市教研室主任、现学校外聘教师杨主任关于《课堂教学的把握》的讲座,很受启发);可通过学校理科组、文科组、体艺信息组开设的研讨课进行具体探讨(学校所有没课的教师按学科组参加听课和评课);可通过学校教研沙龙就本学科的《课标》、《考试说明》、《高考试卷评析》、《学科命题研究》等进行专题研究;也可通过教研室的专家就教研的最新成果开展汇报活动等。所有的校本教研不要注重形式,而要注重教师的参与率和培训效果,要检查培训中提出的好的教学思想在各教研组中的落实情况。

州常教研室的工作作风也很实在、高效,他们不仅理念先进,自我定位在“服务型教研”,而且各科教研员都是本学科的专家,在学术上有很高的研究,并能与时俱进。州常市区的市管学校与教研室进行的是“菜单式”服务。只要学校教研组有需求,提前一天预约,教研员一般总能准时到场,并且带来有价值的指导。除了高三各学科召开质量分析会,教研室各科教研员不会同时出现在一所学校进行检查指导。

2.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校本培训的继续,是具体研究某一阶段或某一教学基本环节的重要形式。它对改善教师的基本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高整个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校本教研主要可分为教研组活动、备课组活动、听课、评课等多种形式。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可在同一时间段先后进行,先进行教研组活动,主要通过“一评”、“一议”、“一读”三个阶段进行。“一评”主要评论本教研组在这一时段出现的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一议”主要讨论学校研究课研究的成果在本组中的转化和落实;“一读”主要由教研组长选择一篇关于本学科有价值的文章在全组讲读。然后分年级进行备课组活动。这样可真正体现高中三个年级教学的联动,对提高本组教师的业务水平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也会不同程度地激发教师的自主研究。

针对江苏省“五严”规定,州常各学校均在校本教研中推行“预习学案”,并在探索和修改中,整体理念是教会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在州常,所有高中正、副校长(除后勤副校长听课较少外)在校时每天听两课并评课,这样不仅架设起干群友谊的桥梁,而且校长室也紧紧把握教学一线的脉搏。所有教师也积极参与听课并主动参与评课,他们把“会评课”、“评好课”当作是提升自己课堂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部分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还专门配置了“数字教室”(造价约20万左右),并要求全校所有教师必须每学期至少在“数字教室”中上一堂公开课。“数字教室”可以把教师的一堂课全部录下,然后分片断放出(如同乒乓球比赛中教练把比赛过程录下,结束后把录像带回和队员一同研究),让上课教师和本组教师一起研究,教师就会发现哪个环节不太好,哪些语言不够简洁等等,学校通过高科技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源,我们也应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怎样的帮助呢?

3.校本资料:

校本资料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结晶,是校本培训和教研的必然产物。校本资料可分为校本教材和校本练习。校本教材是一所学校的“形象工程”,它充分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教学。州常市区的许多学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校本教材的研发。我所交流学习的州常三中就研发了《陶艺》、《生物》、《篮球》等三本校本教材,这些教材分别获得了国家和省级奖(州常三中的英语对外交流、陶艺、篮球是该校办学的三大特色)。校本练习是一所学校教科研的精华,它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创造性(校本练习中对原创题有硬性指标)。在州常市区四星高中,高一、高二不征订任何教辅用书,全部使用本校的校本练习(均已印刷成书),每个教研组每学年都对其电子稿进行修改和完善。高三只征订一本教辅资料帮助复习,校本资料都按照知识点进行编写,知识点后都设置了不同梯度和不同题型的习题按学生需求,进行个性化辅导。

我们各校也强调教学资料的校本化和部分试题的原创化,我们是否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做的更好呢?

4.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一面旗帜,是学校教科研的“纲”,是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评聘职称的必备条件之一(州常市晋升高级教师必须要有课题)。在州常,课题的管理比较规范:首先由教研组进行申报(学校要求每个教育组每两年至少申报两个课题),学校教师发展处审批立项,每个立项的课题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教师发展处负责课题的开题和结题,并负责课题的全程管理;课题管理实行网络化,学校专门开设了G网,要求每个课题组将研究成果发送至网上,教师发展处随时在网上就可知道每个课题研究的进度;学校对课题研究还实行奖惩制度,凡教研组申报了课题而不进行研究或课题研究半途而废,教研组不得评优、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当年不得评优并不能晋升高一级职称;凡课题研究获得国家或省、市奖励,学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奖励。

课题研究的制度化、常态化,或许是我们教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吧!

三、学校德育的感悟

1.解读校训、践行办学理念:

州常市第三中学有着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他们的校训一直是“诚毅”,诚即诚实、诚恳;“毅”即刚毅、毅力。他们的办学理念是“自信、自立、和谐、发展”(他们的生源在州常市区处于中游)。学校设计校园文化氛围时,紧扣学校的校训和办学理念,如学校文化长廊、“诚毅墙”、横幅、标语、班牌的设计、校友的简介、校友的赠言等;学校组织的活动时,也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如举办的教师论坛主题为:自信、自立--新课改理念下的师生共生、共赢;学生举行“诚毅”大讨论,校友论坛,班训征集等。课堂上,各科教师的德育渗透和课堂文化也无疑突出这一主题,就连学生大课间操时,体育老师在广播中所说的优美动听的语言也充满了这些理念。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无处不在,它时时刻刻提醒和激励着全校教职工。这不仅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不仅是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实,更是一所学校最宝贵又最实在的德育资源。

2.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德育:

蔡元培先生说得好:“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在州常三中,学校将新课改实施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化,并坚持加以落实执行,真正体现了德育目标从崇高走向平凡,德育内容从空洞走向具体,德育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德育模式从他律走向自律,德育评价从单一走向融合。学校还有计划地将德育内容分散给多个学生社团去研究,让学生社团组织演讲赛、辩论赛、自制报纸等活动去实施(如九月份弘扬民族精神月活动中,团委、学生会确定的内容为:艰苦朴素与提高生活质量,讲诚信与讲实用,守规矩与硬着来,爱整洁与图方便等)。学校还通过德育课题和班主任研讨等多种形式,为每个年级制定丰富多彩的德育主题和活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学校每次举行的大型活动(如歌咏比赛、运动会等)都做得很精致,让学生无处不体现德育的力量。每到长假和寒暑假,学校还组织领导和教师深入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给学生送去问候和关怀。在州常三中,我们没看到城市学生的娇生惯养,没看到不文明的举止行为,看到的只是一张张充满朝气、青春阳光的学生,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力量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半个月的州常之行,留给我对教育的无限思考,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执着也许是我教育生涯中一直需要追寻的目标!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