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管理规定 - 制度大全
制度大全 导航

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管理规定

编辑:制度大全2022-08-2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报编辑部的管理,确保学报的办刊质量和编辑部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特依据《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和有关出版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由*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反映院内外教学科研成果的、经湖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已获得内部资料刊号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第三条学报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理论以及*同志“****”的思想为指导,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努力反映职业教育研究的新成果,为教学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四条学报编辑部设在科研设备处,是从事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机构,是学术科研机构。

第五条学报编辑部由编辑人员4人组成。其中设主编一人,副主编一人。

第六条学报编辑部实行主编负责制,全面主持学报工作。

第七条学院根据需要设立学报编辑委员会,作为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

第三章岗位职责

第八条主编的工作职责

主编对学报工作全面负责,具体职责是:

(一)遵守出版法律法规和政策,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

(二)主持制定编辑工作计划,确定年、期选题组稿重点;

(三)抓好学报重点选题和栏目建设,强化学报特色,不断扩大学报在院内外的学术影响;

(四)抓好审稿、定稿、发排、校对、出版发行等各项业务工作,切实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印刷质量,确保学报按期出版发行;

(五)参与稿件的审读、编辑加工工作,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行使稿件终审权和发排批准权;

(六)抓好编辑队伍建设,建立一支思想作风过硬,理论学识水平高,编辑业务技术精湛,团结协作的编辑队伍;

(七)主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根据工作考核情况实行奖惩;

(八)对学报经费开支、财务报帐、稿酬发放等负责审批;

(九)合理安排编辑部工作,保证工作的正常秩序;

(十)及时处理和落实院党、政领导,新闻出版局、省教育厅等上级领导部门交办的任务和事宜;

(十一)协调处理好学报编辑部与院内各部门的工作关系;

(十二)在学报的对外活动中代表学报进行活动,扩大学报的对外联系和交流。

第九条副主编的职责

(一)处理日常行政和业务工作;

(二)负责编辑部来往文件的收发、处理、保存以及印鉴管理;

(三)负责编辑部文件的起草、报表的填发报送、来函回复和期刊的年度注册审验;

(四)履行编辑职责,并负责对拟刊用稿件的复审,参与稿件终校;

(五)对编辑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的检查督促,确保质量和进度;

(六)负责编辑部会议的召集和会议记录工作;

(七)负责编辑部的对外工作联系和接待。

第十条编辑工作职责

(一)根据分工负责有关学科的稿件审读,对文稿质量作出客观公正地评价,写出审读和处理意见;

(二)对经审读决定拟采用的稿件写出推荐意见,向编辑部定稿会议推荐;

(三)对定用稿件进行加工修改,确保文稿编辑质量符合编辑规范要求,使发排稿件达到“齐、清、定”;

(四)做好校对工作,努力消灭差错;

(五)积极参加有关专业学术活动,自觉阅读专业论著、期刊,及时了解科研、教学动态,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本专业学科的选题组稿计划,有重点的组稿,努力开发优质稿源;

(六)努力钻研专业知识和编辑业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撰写专业论文和著作,总结编辑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学识水平和编辑能力;

(七)担任期刊责任编辑,履行期刊责任编辑职责;

(八)完成编辑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十一条期刊责任编辑职责

(一)负责当期刊物定用稿件的收集;

(二)负责当期刊物版面规划、版式设计、目录编排,联系英文摘要、关键词、目录的翻译;

(三)负责当期刊物的送印和校对组织工作;

(四)协助主编做好终校工作,负责最后校样、激光版样的检查、校对,负责处理付印前的有关问题;

(五)负责目录页、封二、封三、封四、文内补白、版权页的内容安排和校对;

(六)向作者发送采稿通知,处理与作者的联系事宜;

(七)负责原稿及校对稿的整理交存。

第十二条资料员的工作职责

(一)收订、管理书、报、刊资料;

(二)负责学报的交流与发行;

(三)负责学报光盘版的送交和资料收存;

(四)负责学报稿件、函件、文件收发登记;

(五)负责学报及其他期刊资料的整理、收集和装订;

(六)收集学报在国内外的摘要、转载以及获奖反响情况的资料和信息,定期汇总报告;

(七)负责编辑部考勤及岗位津贴发放;

(八)负责学报稿费、审稿费及有关费用的结算、发放,管好有关财务;

(九)完成编辑部安排的其他工作。

第四章稿件处理规程

第十三条凡来稿均须统一登记,登记应按照来稿邮戳日期载明来稿日期,登记清楚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所在城市、邮政编码,字数等事项。登记一般应做到随收随登,随登随分,不拖延、不积压。

第十四条各位编辑按学科分工负责稿件初审。稿件初审应按照学术规范标准从稿件的政治观点、学术质量、写作质量等方面对稿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认真填写稿件审理单,写明对稿件观点、学术价值、写作质量的评价,并提出修改的建议,根据作者修改的情况作出是否可以刊用的处理决定。

各位编辑应在初审认为可以刊用的稿件中再根据版面容量和优中选优的原则选定当期拟用稿件。

各位编辑应把稿件初审作为其基本工作,及时审理,并在编辑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处理意见,不得积压、拖延,不得不负责任地突击审理。

第十五条初审拟用稿件或经初审对其处理还需商酌的稿件,应送主编、副主编复审。复审主要对初审情况进行复查,负责学术水平把关,并做出刊用与否的复审意见。

第十六条经初审、复审决定当期学报拟刊用的稿件,由文章责任编辑向编辑部会议推荐,由编辑部会议集体定稿。编辑部定稿会议在定稿前10日内召开,各位编辑必须合理安排工作,按时做好推荐稿件的准备工作。

第十七条编辑部会议决定刊用的稿件,由主编负责终审,主编根据选题计划和当期的内容重点及版面,决定刊用或经修改后刊用或推后刊用的稿件。

主编终审中认为编辑部会议所定稿件不符合刊用标准的,有直接否决权。

凡当期刊用稿件及其他刊发文稿须经编辑室主任和主编分级签发,由当期责任编辑执行。任何人不得私自更改、增加刊发内容。

第十八条经主编签发当期刊用稿件,由当期刊物责任编辑分发文章责任编辑进行编辑技术加工修改。各文章责任编辑必须切实负起责任,严格按编排规范要求和文字规范要求对其负责的文稿进行认真的加工修改,使修改加工后的稿样达到“齐、清、定”的发排要求。文稿责任编辑应在一周内完成文稿修改加工,交当期责任编辑。

编辑修改稿件应注意尊重作者的著作权。

文章责任编辑应在文末署其真实姓名,以示对其编发文章的政治观点、学术质量、编校质量负责。

第十九条经各位编辑修改加工后的稿件,由当期刊物责任编辑负责收集审查,编制目录、规划版面版式后,及时送交打印,并督促打印室在10日内完成打印。

第二十条主编、副主编应加强对稿件初审、复审、送印等各个环节的检查、监督,确保各个环节的文稿处理质量。

第二十一条对稿件处理情况各位编辑应当注意保密;与作者联系各有关事宜,一般应以编辑部名义进行;在编辑部未按程序对稿件作出处理决定前,任何人不得对作者许愿。

第五章校对规程

第二十二条各期刊物的印刷校对工作由当期刊物的责任编辑负责联系和组织,当期责任编辑应切实负责,及时、合理地安排工作,确保印制时间及质量。

第二十三条校对实行初校、复校、终校三级校对制。初校、复校均由两名编辑为一校对组实行分别对校办法,初校和复校应在各校对组之间交叉校对。文章责任编辑应对自己所编发文稿的校对质量负最终责任,在初校或复校中至少应参加自己编发文章的校对一次。

初校、复校分别应在各次校稿分发之日的四日内完成,校对组内应在校稿分发之日两日内进行交换对校。终校由主编、副主编、编辑室主任、责任编辑负责最后统一把关。

第二十四条校对应对文稿的文字、标点符号、编排规范、注释、参考文献、外文注释、刊眉等全面校对。对发现差错应用校对规范符号,清楚地标出和更正。

第二十五条初校须对照原稿,与原稿上的标题,署名,文内分级标题,文章段落,文献号、注释号顺序,文献项目,数字,年代等逐一核对,防止差错。在校对中发现的文字、标点差错、掉字、掉段、重复段、多余字,编辑技术差错,应在校页的空白显著位置清楚标出和更正。校对符号必须符合规范,划线必须端正地沿行距划出,不得网络式交叉划线。

复校须与初校稿对红,检查一校校出差错是否改正。然后再按照初校其他要求仔细校对。发现疑问要及时查对原稿或找文章责任编辑处理,不得拖延、遗漏处理。

终校应在初校、复校的基础上对文稿作最后检查,除仔细校读文稿内容外,重点应检查所有文章的标题、署名、版式、字体、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文献标识码、作者简介、注释、文献内容、刊眉、目录页、版权页、封二、封三、封四等项内容,核对目录标题、署名、页码与刊内文章标题、署名、页码是否一致。

第二十六条终校结束后由当期刊物责任编辑负责最后更改、对红、激光样检查等工作,检查无误后签字送印。

第六章工作制度

第二十七条学报编辑部实行坐班制。

编辑根据其工作性质,实行坐班制与集体工作日制度、编辑值班制度相结合的工作制度。编辑在集体工作日和值班日须严格遵守作息时间。

第二十八条学报编辑部按照院内的要求实行考勤制度。

编辑部人员因病、事须向编辑部领导请假,超出编辑部领导批准权限的应向院人事处或院领导请假。

第二十九条学报编辑部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工作考核和奖惩制度,制定和实行各项具体管理制度。

第七章稿费、审稿费等

第三十条凡学院内教职工向本刊投稿的,其稿件如被采用,将统一发放稿酬。

第三十一条编辑委员会委员审稿后,审稿费按审稿的质量进行定等发放。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本规章自学院公布之日起施行。

*年4月12日

篇2:薪酬管理制度解析

第一节薪酬制度的设计

01.薪酬泛指员工获得的一切报酬:薪资、福利、保险等各种直接、间接的报酬。薪酬表现形式:精神的、物质的,有形与无形的,货币与非货币的,内在与外在的。广义来说:薪酬包括工资、奖金、休假等外部回报,也包括参与决策、承担更大的责任等内部回报。

1)外部回报是指员工因为雇佣关系从自身以外所得到的各种形式的回报,俗称外部薪酬,包括直接和间接薪酬。直接薪酬是主体组成部分,包括基本薪酬(如年薪)、激励薪酬(如红利、绩效工资等);间接薪酬即福利:各种保险、非工作日工资、额外津贴、免费工作餐等。

2)内部回报是指员工心理上感受到的回报,主要体现为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回报:包括参与决策、获得更大工作空间和权限、更大责任、个人成长机会等。

3)员工薪酬实质上是一种交换或交易,须服从市场交换交易规律。

02.薪资即薪金、工资的简称。薪金通常以较长时间为单位计算员工的劳动报酬:如月薪、年薪。工资通常以工时或完成产品的件数计算员工应当获得的劳动报酬:如计时工作、计件工作。

03.报酬:员工完成任务后,获得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待遇。收入:员工所获得的全部报酬。薪给:分为工资和薪金两种形式。奖励:员工超额劳动的报酬,如红利、佣金、利润分享。福利:公司为员工提供的福利项目,如带薪年假、各种保险。分配: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新创造出来的产品或价值即国民收入的分配,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04.影响员工薪酬的主要因素(*年5月):

1)影响员工个人薪酬水平的因素:绩效;岗位职务;综合素质和技能;工作条件;年龄与工龄。

2)影响企业整体薪酬水平的因素:生活费用与物价水平;企业工资支付能力;地区或行业工资水平;劳动力供求情况;产品需求弹性;工会的力量;企业的薪酬策略。

05.薪酬管理:是指根据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要求,通过设计完善管理制度及薪酬激励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最大限度发挥各种薪酬形式的激励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06.薪酬管理的基本目标:

1)保证薪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吸引并留住人才;

2)对员工各类贡献给予充分肯定,使员工及时收到相应回报;

3)合理配置企业人工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4)通过绩效激励机制的确立,将企业与员工长期、中短期利益有机结合,促进双方结成利益关系共同体,谋求共同发展。

07.企业薪酬管理的基本原则:

1)对外具有竞争力原则。

2)对内具有公正性原则。

3)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原则。

4)对成本具有控制性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按劳付酬”

08.企业薪酬管理的内容:

1)企业员工工资总额管理。包括工资总额的计划与控制及工资总额调整的计划与控制。工资总额组成:工资总额=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助+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工资总额的管理办法:首先考虑确定合理的工资总额需要考虑的因素:企业支付能力、员工生活费用、市场薪酬水平,员工现有薪酬状况等;然后计算合理的工资总额,可采用工资综合与销售额的方法推算、或盈亏平衡点方法推算、及工资总额占附加值比例的方法。

2)企业员工薪酬水平的控制。薪酬管理的重要内容:实现劳动力与企业间公平的价值交换,即多贡献者多回报。同时根据市场变化及社会消费状况,及时调整薪酬水平,调动员工。

3)企业薪酬制度设计与完善。包括工资结构的设计完善。不同薪酬制度有不同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关键要选择与企业发展战略及实际相适应的薪酬制度。

4)日常薪酬管理工作。

a、开展薪酬市场调查,统计分析并写出报告。

b、制定年度员工薪酬激励计划,对薪酬执行情况统计进行分析。

c、深入调查了解各类员工薪酬状况,合理安排员工满意度调查。

d对报告期内人工成本进行核算,检查人工成本执行情况。

e根据公司薪酬制度要求,结合各部门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合理调整员工薪酬。

09.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

1)体现保障、激励和调整三大功能。

2)体现劳动的三种形态: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固形态。

3)体现岗位差别:技能、责任、强度和条件。

4)建立劳动力市场的决定机制。

5)合理确定薪资水平,处理好工资关系。

6)确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对人工成本进行有效控制。

7)构建相应的支持系统,如灵活的用工系统,严格有效的绩效考核系统、技能开发系统、动静结合的晋升调配系统。

10.衡量薪酬制度的三项标准:

1)员工的认同度。体现多数原则。

2)员工的感知度。明确简化的原则。

3)员工的满足度。等价交换的原则,及时兑现员工报酬。

12.在薪酬方面,国家主要政策法规主要体现在最低工资、经济补偿金两方面。在福利方面,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最长工作时间、超时的工资支付、企业代缴的各类保险等。

1)最低工资。确定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参考下列因素:

a、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b、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c、劳动生产率增加率。

d、劳动就业实际状况。

e、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最长工作时间。劳动法规定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若超过最长工作时间,则:a、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150%的工资报酬。b、休息日安排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200%的工资报酬。c、法定节假日安排的,不低于300%。

13.单项工资管理制度制定的基本程序:(管理制度是确保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实现经营目标的基本手段。)1)准确标明制度名称。2)明确界定单项工资制度的作用对象和范围。3)明确工资支付与计算标准。4)涵盖该项工资管理的所有工作内容。

14.常用工资管理制度制定的基本程序:

一)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制定的基本程序:

1)根据员工工资结构中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所占比例,根据工资总额确定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总额。

2)根据企业战略等确定岗位工资或能力工资的分配原则。

3)岗位分析与评价或对员工进行能力评价。

4)根据岗位评价结果确定工资等级数量及划分等级。

5)工资调查与结果分析。

6)了解企业支付能力。

7)根据企业工资策略确定各工资等级的等中点。

8)确定每个工资等级之间的工资差距。

9)确定每个工资等级的工资幅度。

10)确定工资等级之间的重叠部分大小。

11)确定具体计算办法。

二)奖金制度的制定程序:(*年11月)

1)按照企业经营计划的实际完成情况确定奖金总额。

2)根据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确定奖金分配原则。

3)确定奖金发放对象及范围。

4)确定个人奖金计算办法。

15.工资奖金调整的几种方式:

1)奖励性调整。主要方式是依功行赏。个人奖金=企业奖金总额×个人应得的奖金系数。

2)生活指数调整。当生活指数提高时,为避免员工因通货膨胀而导致实际收入无形减少,企业将不得已增加员工工资,当然,若状况持续,最终会导致裁员政策。3)工龄工资调整。4)特殊调整。为企业做出特殊贡献或属于市场稀缺人才,企业应采取特殊工资奖金政策。

16.工资奖金调整方案的设计方法:

1)根据员工定级、入级规定,根据工作岗位、能力评价结果或绩效考核结果给员工定级。

2)根据新的工资奖金方案确定每个员工的岗位工资、能力工资和奖金。3)如果出现某员工工资薪酬等级降低,原来的工资水平高于调整后的工资方案,根据过渡办法有关规定,一般应维持工资不下降的原则,但薪酬等级按调整后的方案确定。4)如果员工薪酬等级没有降低,但调整后的薪酬水平比原有的低,则应分析原因,以便重新调整方案。5)整理测算中出现的问题,供上级参考,以便对调整方案进行完善。

第二节工作岗位评价

01.工作岗位评价:是在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按照预定的衡量标准,对岗位工作任务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权限的大小,所需的资格条件及劳动环境等方面所进行的测量、评定。

02.工作岗位评价的特点:

1)岗位评价的中心是客观存在的“事”和“物”,而不是现有的人员。

2)岗位评价是对企事业单位各类岗位的相对价值进行衡量的过程。

3)岗位评价是对同类不同层级岗位的相对价值衡量评比的过程。

03.工作岗位评价的原则:

1)评价的是岗位而不是岗位中的员工。

2)让员工积极参与到评价工作中,以便其认同评价结果。

3)评价结果应该公布。

04.工作岗位评价的基本功能:

1)为实现薪酬管理的内部公平公正提供依据。

2)对岗位任务的繁简难易程度、责任权限大小、所需资格条件等,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定量测评,从而以量化数值表现出工作岗位的综合特征。3)由于对性质相同相近的岗位制定了统一的测评标准,从而使各单位各岗位之间,能够在客观衡量自身价值量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并具体说明在单位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4)系统全面的岗位评价制度为企事业单位岗位归级列等奠定了基础。

05.工作岗位评价信息的重要来源:

1)直接的信息来源,即通过组织现场岗位调查,采集有关数据资料。真实可靠、详细全面,但耗人力物力。

2)间接的信息来源,即通过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文件,如工作说明书、规章制度等,对岗位进行评价。虽节省时间和费用,但所获信息笼统简单,有可能影响岗位评价质量。

06.工作岗位评价的主要步骤:

1)按岗位的工作性质,先将单位的全部岗位划分为若干大类。类别多少应根据单位的生产规模或工作规范、产品或服务的繁杂程度等具体情况来定。

2)收集有关岗位的各种信息,过去的、现今的各种相关数据,既应当有文字性资料,也应当有音像等。

3)建立由岗位分析评价专家组成的岗位评价小组,培训有关的评价人员,使其掌握岗位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独立完成各个层级的岗位综合评价。

4)制定出工作岗位评价的总体计划,并提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或实施细则。

5)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找出与岗位有直接联系、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因素及其指标,列出细目清单,并对有关指标做出说明。

6)通过评价专家小组的集体讨论,构建工作岗位评价的指标体系,规定统一的衡量评比标准,设计有关调查问卷和测量评比的量表。

7)先抓几个重要岗位进行试点,以便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采取对策,及时纠正。

8)全面落实岗位评价计划,按照预定方案,逐步组织实施。包括:岗位测量评定,资料整理,数据处理存储,信息集成分析等具体工作的开展。

9)最后撰写出企事业单位各个层级岗位的评价报告书,提供给各有关部门。

10)对工作岗位评价全面总结,以便汲取岗位评价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岗位分类分级等工作奠定基础。

07.工作岗位评价要素是指构成并影响岗位工作任务的最主要的因素。

08.岗位评价要素的分类(就相关度来分):一般,次要和无相关因素不应当列在评价要素所属的指标体系中。

1)主要因素,即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在0.8以上)或显著相关(相关度在0.5到0.8)的要素。

2)一般因素,即中度相关(0.4到0.5)的要素。

3)次要因素,即低度相关(0.3到0.4)的要素。

4)极次要因素,即相关程度极低或无相关(相关系数在0.3以下)的因素。

09.工作岗位评价指标是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的统一。一般,影响员工工作数量和质量的因素有: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技能、劳动环境及社会心理等几个主要的要素。

一)劳动责任要素有:(劳动责任是指岗位在生产过程中的责任大小,反映劳动者智力的付出和心理状态。)

1)质量责任。

2)产量责任。

3)看管责任。

4)安全责任。

5)消耗责任。

6)管理责任。

二)劳动技能要素有:(劳动技能是指岗位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技术素质方面的要求,反映岗位对劳动者智能要求的程度。)

1)技术知识要求。

2)操作复杂程度。

3)看管设备复杂程度。

4)品质质量难易程度。

5)处理预防事故复杂程度。

三)劳动强度要素有:(劳动强度是指岗位在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身体的影响,反映岗位劳动者的体力消耗和生理、心理紧张程度。)

1)体力劳动强度。评价岗位劳动者体力消耗程度。

2)工时利益率=净劳动时间÷工作日总时间。评价岗位净劳动时间的长短。

3)劳动姿势。评价劳动姿势对身体疲劳的影响程度。

4)劳动紧张程度。评价劳动者生理器官的紧张程度。

5)工作班制。评价岗位劳动组织安排对劳动者身体的影响。

四)劳动环境要素:(劳动环境是指岗位的劳动卫生状况,反映岗位劳动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程度。)

1)粉尘危害程度。

2)高温危害程度。

3)辐射热危害程度。

4)噪声危害程度。

5)其它有害因素危害程度(化学物理因素)。

五)社会心理因素。是指社会对某类岗位的各种舆论,对该类岗位人员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影响,主要采用人员流向指标。人员流向属于心理因素,是由于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地位对员工在社会心理方面产生的影响而形成人员流动的趋势。在上述岗位评价指标中,按指标的性质和评价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评定指标。另一类是测评指标。

10.确定岗位评价要素和指标的基本原则:

1)少而精原则。

2)界定清晰便于测量的原则。

3)综合性原则。

4)可比性原则。

11.权重亦即权数,或称权值、权重值。在统计学中,从两方面来理解:

1)在加权算数平均数中,由于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多少,对其平均数有着权衡轻重的作用,因此,通常将各变量值出现的频数称为权数。权数可用绝对数或比重来表示。

2)权数也是同量度因素,即将不能相加的总体过渡到能够相加总体的因素。

12.权重系数的类型:

1)从权数一般形态来看,有自重权数(绝对权数)与加重权数(相对权数)。

2)从权数的数字特点上看,可采用采用小数(可大于1可小于1)、百分数(是小数变形,总和为100%)和整数(整数是加倍数,虽便于计算,但无法细致反映岗位差别)。

3)从权数适用的范围来看,可将权数分为三大类:①总体加权。②局部加权。③要素指标加权。

13.权重系数的作用:

1)反映岗位的性质和特点,突出不同类别岗位的主要特征。

2)便于评价结果的汇总。

3)使同类岗位的不同要素的得分得以比较。

4)使不同类岗位的同一要素的得分得以比较。

5)使不同类岗位的不同要素的得分得以比较。

14.测评误差的分类:

一)登记误差。是在进行数据处理中产生的误差。

二)代表行误差。

1)随机性误差。

2)系统性误差。亦称偏差。

15.工作岗位评价标准是根据岗位调查、分析与设计及初步试点的结果,在系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由专家组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各类指标的衡量尺度及岗位测量、评比的方法等所作的统一规定。15.岗位评价标准包括: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量化标准、方法标准等具体标准。

一)分级标准。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选择与界定是制作岗位评价分级标准的前提。

1)劳动责任要素所属的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有:质量责任、产量责任、看管责任、消耗责任及管理责任指标的分级标准、操作复杂程度、看管设备复杂程度、产品质量难易程度及处理预防事故复杂程度的分级标准。

2)劳动强度、劳动环境和社会心理要素所属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有:体力劳动强度、工时利用率、劳动紧张程度、高温作业危害程度、噪声危害程度、辐射热危害程度、其它有害因素危害程度及社会心理评价指标的分级标准。

二)工作岗位评价指标的计分标准制定。即量化标准。计分标准的制定,可采用单一计分和多种综合计分两类标准。

1)单一指标计分标准的制定。可采用自然数法和系数法。系数法可分为函数法和常数法两种。

系数法和自然数法根本区别:自然数法是一次性获得测评的绝对值,而系数法获得的只是相对值,还需要与指派给该要素指标的分值相乘,才能得到绝对数值,故亦称相乘法。

2)多种要素综合计分标准的制定。方法是其测评尺度建立等距水平或假设具有等距水平基础之上。具体方法有:简单相加法、系数相乘法、连乘积法和百分比系数法等。

三)评价指标权重标准的制定。

四)工作岗位的误差调整。调整的方法有:事先调整和事后调整两种。事先调整主要是通过加权来解决,而事后调整多采用平衡系数调整法,

五)岗位测评信度和效度。

1)信度是指测评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即测评得分可信赖程度的大小。

2)效度是指测评本身可能达到期望目标的程度,即测评结果反映被测评对象的真实程度。效度的实质是测评结果的客观性、有效性问题。

a、内容效度。

b、统计效度。

16.工作岗位评价主要方法有四种:排列法、分类法、因素比较法和评分法。前两种为“非解析法”,后两种为“解析法”,两者主要区别是:前两种不把岗位划分成要素来分析,而后两种则是岗位内各要素之间的比较。具体岗位评价方法详细比较表见书242页。

一)排列法。

1)简单排列法。亦称序列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岗位评定方法,是由评定人凭着工作经验主观进行判断,根据岗位相对价值按高低进行排列。具体步骤:a、由有关人员组成评定小组,并做好准备工作。b、了解情况,收集有关岗位方面的资料、数据。c、评定人事先确定评定标准,对单位同类岗位的重要性逐一做出评判。d、将经过所有评定人员评定的每个岗位结果加以汇总,得到序号和。

2)选择排列法。亦称交替排列法,是简单排列法的进一步推广,有三个步骤。

3)成对比较法。亦称配对比较法、对子比较法、平行比较法、两两比较法。较以上方法更准确有效,步骤是:首先将每个岗位按照所有评价要素与其它所有岗位一一进行对比;然后,再将各个要素的考评结果整理汇总,求得最后的综合考评。该法缺点是:一旦岗位增多,则工作量很大。

二)分类法。是排列法的改进,主要特点是:各种级别及其结构是在岗位被排列之前就建立起来。工作步骤是:a、由单位内专门人员组成评定小组,收集有关资料。b、按照生产经营中各类岗位的作用和特征,将单位的全部岗位分成几个大的系统。每个系统再按其内部结构、特点再划分为若干子系统。c、再将各个系统中的各岗位分成若干层次,最少分为5-7档,最多可分为11-17档。d、明确规定各档次岗位的工作内容、责任和权限。e、明确各系统、各档次岗位的资格要求。f、评出不同系统、不同岗位之间的相对价值和关系。

分类法可用于多种岗位的评价,但对不同系统的岗位评比存在相当的主观性,准确度较差。

三)因素比较法。是从评分法衍化而来的。是按照要素对岗位进行分析和排序。和评分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要素的权重不是事先确定的。其具体步骤是:a、先从全部岗位中选出15-20个主要岗位,其所得到的劳动报酬应是公平合理的(须是大多数人公认的)。b、选定各岗位共有的影响因素,作为岗位评价的基础。一般有以下五项:智力条件;技能;责任;身体条件;劳动环境条件。c、将每一个主要岗位的每个影响因素分别加以比较,按程度的高低进行排序。排序方法与“排列法”完全一致。d、岗位评定小组应对每一岗位的工资总额,经过认真协调,按上述五种影响因素进行分解,找出相对应的工资份额。e、找出单位中尚未进行评定的其它岗位,与现有的已评定完毕的重要岗位对比,要素相近的,就按相近条件的岗位工资分配计算工资,累计后就是本岗位的工资。

四)评分法。亦称点数法。该法首先选定岗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一定点数表示每一因素,然后按预定的衡量标准,对现有岗位的各个因素逐一评价、评估,求得点数,经过加权求和,最后得到各个岗位的总点数。

其具体步骤是:

1)确定工作岗位评价的主要影响因素。所选是与岗位任务直接相关的重要因素,有四方面:a、岗位的复杂难易程度。b、岗位的责任。c、劳动强度与环境条件。d、岗位作业紧张、困难程度。

2)根据岗位的性质和特征,确定各类工作岗位评价的具体项目。

3)对各评价因素区分出不同级别,并赋予一定点数,以提高评价的准确度。在确定各项目总点数以后,可采用等级差数规定出本项目各级别的评分标准。(见书250页。)

4)将全部评价项目合并成一总体,根据各个项目在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要性,分别给定权数。

5)为了将单位相同性质的岗位归入一定等级,可将工作岗位评价的总点数分为若干级别。

评分法的优点是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由于它是若干评定要素综合平均的结果,且有较多的专业人员参与评定,从而大大提高评定的准确性。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在选定评价项目及给定权数有一定主观性。因此评分法适于生产过程复杂,岗位类别、数目多的大中型单位的采用。

第三节人工成本核算

01.企业人工成本,亦称人工费或人事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用于和支付给员工的全部费用。包括:人员从业劳动报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教育、劳动费用、住房费用及其它人工成本等。人工成本不仅是企业成本中用于人工的部分,也包括企业税后利润用于员工分配的部分。

主要如下:

a、从业人员劳动报酬。

b、社会保险费用。

c、住房费用。

d、福利费用。

e、教育经费。

f、劳动保护费。

g、其它人工成本。

03.确定合理人工成本应考虑的因素:

一)企业的支付能力。企业薪酬水平是由各种生产率决定的,一个重要原则:生产率增长先于薪资增长。影响企业支付能力的有:

1)实物劳动生产率。是衡量支付力的一般尺度。

2)销货劳动生产率。是一般尺度。

3)人工成本比率。是衡量支付力的重要尺度之一,也是分析企业人工成本支付能力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4)劳动分配率。是重要尺度之一。

5)附加价值劳动生产率,亦称净产值劳动生产率。是一般尺度。

6)单位制品费用。是一般尺度。

7)损益分歧点,是企业盈亏的分解点。

二)员工的生计费用。是企业“非支付不可的薪资”。生计费随着物价和生活水平两个因素变化而变化。

三)工资的市场行情。亦称市场工资率。确定薪酬要考虑市场行情,也称为同工同酬原则。

04.人工成本核算程序:

一)核算人工成本的基本指标。包括:

1)企业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

2)年人均工作时数。

企业从业人员年人均工作时数=(企业年制度工时+年加班工时-损耗工时)÷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3)企业销售收入(营业收入)。4)企业增长值(纯收入)。5)企业利润总额。6)企业成本总额。7)企业人工成本总额。人工成本=企业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总额+社会保险费用+福利费用+教育费用+劳动保护费用+住房费用+其它人工成本。

二)核算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比。

1)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与人工费用的比率。人工费用比率=人工费用÷销售收入=(人工费用÷员工总数)÷(销售收入÷员工总数)=薪酬水平÷单位员工销售收入。

2)劳动分配率。劳动分配率=人工费用÷增加值(纯收入)。

05.合理确定人工成本的方法:

1)劳动分配率基准法。是以劳动分配率为基准,根据一定的目标人工成本,推算出所必须达到的目标销售额;或根据一定目标销售额,推算出可能支出的人工成本及人工成本总额增长幅度。

合理的人工费率=人工费用÷销货额=(净产值÷销货额)×(人工费用÷净产值)=目标附加价值率×目标劳动分配率。

应用劳动分配率基准法的步骤:(具体计算方法见书259页。)

2)销售净额基准法。(该部分计算较多,详见书259-260页)。

3)损益分歧点基准法。(该部分计算较多,详见书260-261页)。

第四节员工福利管理

01.福利,本质上是一种补充性报酬,往往不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而是以服务或实物形式支付。有多种形式:全员性福利、特殊福利、困难补助。

02.福利管理的主要内容:确定福利总额,明确福利实施的目标,确定福利支付形式和对象,评价福利措施的实施效果。

03.福利管理的主要原则:

1)合理性原则。

2)必要性原则。

3)计划性原则。

4)协调行原则。

04.各种福利总额预算计划的制定程序和内容:

1)该项福利的性质:设施或服务。

2)该项福利的起始、执行日期,上年度的效果及评价。

3)该项福利的受益者、覆盖面、上年度总支出和本年度预算。

4)新增福利的名称、原因、受益者、覆盖面、本年度预算、效果预测、效果评价标准。

5)根据薪酬总额计划和工资、奖金等计划,检查该项福利计划的成本是否能控制在薪酬总额计划内。

05.社会保障应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1)具有经济福利性。

2)属于社会化行为。

3)是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为根本目标,包括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

同时,从国家国民生活保障系统来看,社会保障应覆盖社会三个层次:一是经济保障;二是服务保障;三是精神保障,属于文化、论理、心理方面的保障,是更高层次的保障。

06.社会保障的构成:社会保险(针对劳动者)、社会救助(针对贫困者)、社会福利(针对全体居民)及社会优抚(针对军人及其家属)等其它各种符合以上三要素的社会性保障措施。

07.有关住房公积金的计算详见书265-266页。

①附加价值=销售(生产)净额-外购部门=销售净额-当期进货成本(直接原材料+购入零配件+外包加工费+间接材料)

②附加价值=利润+人工成本+其他形式附加价值的各项费用=利润+人工成本+财务费用+租金+折旧+税收

合理人工费用率=人工费用÷销售额=(净产值÷销货额)×(人工费用÷净产值)

目标销售额=目标人工费用÷人工费用率=目标人工费用÷(目标净产值率×目标劳动分配率)

目标劳动分配率=目标人工费用÷目标净产值

目标人工成本=本年计划平均数×上年平均薪酬×(1+计划平均薪酬增长率)

目标销售额=目标人工成本÷人工费用率

销售人员年度销售目标=推销人工费用÷推销员工费用率

推销人员人工费用率=推销人员人工费用总额÷毛利率

目标销售毛利=某推销员工资÷推销员人工费用率

销售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篇3:公司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一)卷则

第一条目的

产品的质量决定了产品的生命力,一个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决定了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保证本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处理,以确保及提高产品质量,使之符合管理及市场的需要,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范围

1.组织机能与工作职责;

2.各项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3.仪糟管理;

4.原材料质量管理;

5.制造前后质量复查;

6.制造过程质量管理;

7.产成品质量管理;

8.质量异常反应及处理;

9.产成品出厂前的质量检验;

10.产品质量确认;

11.质量异常分析改善。

第三条组织机与工作职责

本公司质量管理组织机能与工作职责见《组织机能与工作职责规定》。

(二)各项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第四条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范围规范包括:

1.原材料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2.在制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3.产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

第五条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制订

1.质量标准

总经理办公室生产管理组会同质量管理部、制造部、营业部、研发部及有关人员依据“操作规范”,并参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外标准、客户需求、本身制造能力以及原材料供应商水准,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填制“质量标准检验及规范制(修)订表”一式两份,报总经理批准后,质量管理部一份,研发部一份,并交有关单位凭此执行。

2.质量检验规范

总经理办公室生产管理组合同质量管理部、制造部、营业部、研发部及有关人员,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将检查项目规格、质量标准、检验频率、检验方法及使用仪器设备等填注于“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制(修)订表”内,交有关部门主管核签并且经总经理核准后分发有关部门凭此执行。

第六条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修订

1.各项质量标准、检验规范若因机械设备更新、技术改进、制造过程改善、市场需要以及加工条件变更等因素变化时,可予以修订。

2.总经理办公室生产管理组每年年底前至少重新校正一次,并参照以往质量实绩会同有关部门检查各规格的标准及规范的合理性,予以修订。

3.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修订时,总经理办公室生产管理组应填“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制(修)订表”,说明修订原因,并交有关部门主管核签,报总经理批示后,方可凭此执行。

(三)仪器管理

第七条仪器校正、维护计划

1.周期设定

仪器使用部门应依仪器购人时的设备资料、操作说明书等资料,填制“仪器校正、维护基准表”设定定期校正维护周期,作为仪器年度校正、维护计划的拟订及执行的依据。

2.年度校正计划及维护计划

仪器使用部门应于每年年底依据所设订的校正、维护周期,填制“仪器校正计划实施表”、“仪器维护计划实施表”作为年度校正及维护计划实施的依据。

第八条校正计划的实施

1.仪器校正人员应依据“年度校正计划”进行日常校正、精度校正工作,井将校正结果记录于“仪器校正卡”内,一式一份存于使用部门。

2.仪器外部协作校正:有关精密仪器每年应定期由使用单位通过质量管理部或研发部申请委托校正,并填写“外部协作请修单”以确保仪器的精确度。

第九条仪器使用与保养

1.仪器使用

(1)仪器使用人进行各项检验时,应依“检验规范”内的操作步骤操作,检验后应妥善保管与保养。

(2)特殊精密仪器,使用部门主管应指定专人操作与负责管理,非指定操作人员不得任意使用(经主管核准者例外)。

(3)使用部门主管应负责检核各使用者的操作正确性,日常保养与维护,如有不当使用与操作应予以纠正。

(4)各生产单位使用的仪器设备(如量规)由使用部门自行校正与保养,由质量管理组不定期抽检。

2.仪器保养

(1)仪器保养人员应依据“年度维护计划”进行保养工作井将结果记引于“仪器维护卡”内。

(2)仪器外部协作修理:仪器故障,保养人员基于设备、技术能力不足时,保养人员应填立“外协请修申请单”并呈主管核准后办理外部协作修理。

(四)原材料质量管理

第十条原材料质量检验

1.原材料购人时,仓库管理部门应依据《原材料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收料,对需用仪器检验的原材料,开立“材料验收单(基板)”、“材料验收单(钻头)”及“材料验收单(一般)”,通知质量管理工程人员检验,质量管理工程人员应于接到单据三日内,依原材料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规定完成检验。

2.“材料验收单”(一般)、(基板)、(钻头)各一式四联。检验完成后,

第一联送采购部门,核对无误后送会计部门整理付款,

第二联会计部门存,

第三联仓库留存,第四联送质量管理组。每次把检验结果记录于“供应厂商质量记录卡”上,并每月将原材料品名、规格、类别的统计结果送采购部门,作为选择供应厂商的参考资料。

(五)制造前质量条件复查

第十一条制造通知单的审核

质量管理部主管收到“制造通知单”后,应于一日内完成审核。

1.“制造通知单”的审核

(1)订制规格类别的是否符合公司制造规范。

(2)质量要求是否明确,是否符合本公司的质量规范,如有特殊质量要求是否可接受,是否需要先确认再确定产量。

(3)包装方式是否符合本公司的包装规范,客户要求特殊包装方式可召接受,外销订单的运货标志及侧面标志是否明确表示。

(4)是否使用特殊的原材料。

2.制造通知单审核后的处理

(1)新开发产品、“试制通知单”及特殊物理、化学性质或尺寸外观要求的通知单应转交研发部,并告知现有生产条件,研发部若确认其质量要求超出制造能力时,应述明原因后将“制造通知单”送回制造部办理退单,由营业部向客户说明。

(2)新开发产品若质量标准尚未制定时,应将“制造通知单”交研发部拟定加工条件及暂行质量标准,由研发部记录于“制造规范”上,作为制造部门生产及质量管理依据。

第十二条生产前制造及质量标准复核

1.制造部门接到研发部送来的“制造规范”后,须由主任或组长先核查确认下列事项后方可进行生产:

(1)该制品是否订有“产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作为质量标准判定的依据。

(2)是否订有“标准操作规范”及“加工方法”。

2.制造部门确认无误后于“制造规范”上签认,作为生产的依据。

(六)制造过程质量管理

第十三条制造过程质量检验

1.质检部门对制造过程的在制品均应依“在制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规定实施质量检验,以提早发现问题,迅速处理,确保在制品质量。

2.在制品质量检验依制造过程区分,由质量管理部pqc负责检验,检验包括:

(1)钻孔一pqc钻孔日报表。

(2)修一一针对线路印刷检修后分15条以下及15条以上分别检验记录于mqc修一日报表。

(3)修二一针对镀铜锚后分15条以下及15条以上分别检验记录于pqc修二日报表。

(4)镀金一pqc镀金日报表。

(5)底片制造完成于正式钻孔前,由质量管理工程室检验并记录于“底片检查项目”。

3.质量管理工程室在制造过程中配合在制品的加工程序、负责加工条件的测试:

(1)钻头研磨后依“规范检验”并记录于“钻头研磨检验报告”上。

(2)切片检验分pm、一次铜、二次铜及喷锡蚀铜分别依检验规范检验并记录于检验报告。

4.各部门在制造过程中发现异常时,组长应立即追查原因,处理后就异常原因、处理过程及改善对策等开立“异常处理单”呈(副)经理指示后送质量管理部,责任判定后送有关部门会签再送总经理办公室复核。

5.质检人员于抽验中发现异常时,应报部门主管处理并开立“异常处理单”呈(副)经理核签后送有关部门处理。

6.各生产部门自主检查及顺次点检发生质量异常时,如属其他部门所发生者应以“异常处理单”反应处理。

7.制造过程中间半成品移转,如发现异常时以“异常处理单”反应处理。

第十四条制造过程自主检查

1.制造过程中每一位作业人员均应对所生产的制品实施自主检查,遇质量异常时应予挑出,如系重大或特殊异常应立即报告主任或组长,并开立“异常处理单”,填列异常说明、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送质量管理部门判定异常原因及责任发生部门后,依实际需要交有关部门会签,再送总经理办公室拟定责任归属及奖惩,如果有跨部门或责任不明确时送总经理批示。

2.现场各级主管均有督促部属实施自主检查的责任,随时抽验所属各制造过程的质量,一旦发现质量异常时应立即处画,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确保产品质量,降低异常重复发生。

3.制造过程自主检查的规定依《制造过程自主检查施行办法》实施。

(七)产成品质量管理

第十五条产成品质量检验

产成品检验人员应依“产成品质量标准及检验规范”的规定实施质量检验,以提早发现,迅速处理以确保产成品质量。

第十六条出货检验

每批产品出货前,质检部门应依出货检验标示的规定进行检验,并将质量与包装检验结果填报“出货检验记录表”报主管批示是否出货。

(八)质量异常反应及处理

第十七条原材料质量异常及反应

1.原材料进厂检验,在各项检验项目中,只要有一项以上异常时,无论其检验结果被判定为“合格”或“不合格”,检验部门的主管均须在说明栏内加以说明,并依据“材料管理办法”的规定处理。

2.对于检验异常的原材料经核决主管核决使用时,质量管理部应依异常项目开立“异常处理单”送制造部经理办公室,生产管理人员安排生产时通知现场注意使用,并由现场主管填报使用状况、成本影响及意见,经经理核签报总经理批示后送采购部门与供应厂商交涉。

第十八条在制品与产成品质量异常反应及处理

1.在制品与产成品在各项质量检验的执行过程中或生产过程中有异常时,应提报“异常处理单”,并应立即向有关人员反应质量异常情况,以便迅速采取措施,处理解决,以确保质量。

2.制造部门在制造过程中发现不良品时,除应依正常程序追查原因外,不良品当即剔除,以杜绝不良品流人下一制造过程。

第十九条制造过程质量异常反应

收料部门组长在制造过程自主检查中发现供料部门供应在制品质量不合格时,应填写“异常处理单”详述异常原因,连同样品,经报告主任后送经理室绩效组登记(列入追踪)后,送经理室质保组,由质保组人员召集收料部门及供料部门人员共同检查料品异常项目、数量并拟定处理对策及追查责任归属部门(或个人)并报经理批示后,第一联送总经理办公室催办及督促料品处理及异常改善结果,第二联送生产管理组(质量管理部)做生产安排及调度,第三联送收料部门(会签部门)依批示办理,第四联送回供料部门。

(九)产成品出厂前的质量检查

第二十条产成品缴库管理

1.质量管理部门主管对预定缴库的批号,应逐项依“制造流程卡”、“qai进料抽验报告”及有关资料审核确认后始可进行缴库工作。

2.质量管理部门人员对于缴库前的产成品应抽检,若有质量不合格的批号,超过管理范围时,应填立“异常处理单”详述异常情况并附样和拟定料品处理方式,报经理批示后,交有关部门处理及改善。

3.质量管理人员对复检不合格的批号,如经理无法裁决时,将“异常处理单”报总经理批示。

第二十一条检验报告申请工作

1.客户要求提供产品检验报告者,营业人员应填报“检验报告申请单”一式一联说明理由、检验项目及质量要求后送总经理室产销组。

2.总经理办公室产销组人员收到“检验报告申请单”时,应转送经理室生产管理人员(质量要求超出公司产成品质量标准者,须交研发部)研究判断是否出具“检验报告”,呈经理核签后将“检验报告申请单”送总经理办公室产销组,转送质量管理部。

3.质量管理部收到“检验报告申请单”后,于制造后取样做产成品物理性质实验,并依检验项目要求检验后将检验结果填人“检验报告表”一式二联,经主管核签后,第一联连同“检验报告申请单”送总经理室产销组,第二联自存凭。

4.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检验,质量管理部接获“检验报告申请单”后,会同研发部于制造后取样检验,质量管理部人员将检验结果转填于“检验报告表”一式二联,经主管核签,第一联连同“检验报告申请表”送产销组,第二联自存。

5.产销组人员在收到质量管理部人员送来的“检验报告表”第一联及“检验报告申请单”后,应依“检验报告表”资料及参考“检验报告申请单”的客户要求,复印一份呈主管核签,并盖上产品检验专用章后送营业部门转交客户。

(十)产品质量确认.

第二十二条质量确认时机

经理室生产管理人员在安排“生产进度表”或“制作规范”生产中遇有下列情况时,应将“制作规范”或经理批示送质量管理部门,由质量管理部人员取样确认并将供确认项目及内容填立于“质量确认表”。

1.批量生产前的质量确认。

2.客户要求的质量确认。

3.客户附样与制品材质不同者。

4.客户附样的印刷线路与公司要求不同者。

5.生产或质量异常致使产品发生规格、物理性质或其他差异者。

第二十三条确认样品的生产、取样与制作

1.确认样品的生产

(1)若客户要求确认底片者由研发部制作供确认。

(2)若客户要求确认印刷线路、传送效果者,经理室生产管理组应同意少量制作以供确认。

2.确认样品的取样质量管理部人员应取样二份,一份存质量管理部,另一份连同“质量确认表”交由业务部门送客户确认。

第二十四条质量确认书的开立作业

1.质量确认书的开立

质量管理部人员在取样后应立即填写“质量确认表”一式两份,编号后连同样品呈经理核签并于“质量确认表”上加盖“质量确认专用章”转交研发部及生产管理人员,且在“生产进度表”上注明确认日期然后转交业务部门。

2.客户进厂确认的作业方式

客户进厂确认须开立“质量确认表”,质量管理部人员应要求客户于确认书上签认,并呈经理核签后通知生产管理人员安排生产,客户确认不合格拒收时,由质量管理部人员填报“异常处理单”呈经理批示,并依批示办理。

第二十五条质量确认处理期限及追踪

1.处理期限

营业部门收到质量管理部或研发部送来确认的样品,应于二日内转送客户,质量确认时间规定:国内客户五日,国外客户十日,但客户如须装配试验始可确认者,其确认日数为五至十日,设定时间以出厂日为基准。

2.质量确认追踪

质量管理部人员对于未如期完成确认,且已逾2天以上者时,应以便函反映到营业部门,以掌握确认动态及订单生产。

3.质量确认的结案

质量管理部人员收到营业部门送回经客户确认的“质量确认表”后,应立即会同经理室生产管理人员于“生产进度表”上注明确认完成并安排生产,如客户确认不合格时应检查是否补(试)制。

(十一)质量异常分析改善

第二十六条制造过程质量异常改善

“异常处理单”经经理批示列入改善者,由经理室质保组登记交由改善执行部门依“异常处理单”所拟的改善对策切实执行,并定期提出报告,会同有关部门检查改善结果。

第二十七条质量异常统计分析

1.质量管理部每日依pqc抽查记录统计异常规格、项目及数量汇总、编制“不良分析日报表”送经理核准后,送制造部以使了解每日质量异常情况,拟订改善措施。

2.质量管理部每周依据每日抽检编制的“不良分析日报表”将异常项目汇总、编制“抽检异常周报”送总经理室、制造质保组并由制造室召集各班组针对主要异常项目进行检查,查明发生原因,拟订改善措施。

3.生产中发生拟报废异常的pc板的,应填报“产成品报废单”会同质量管理部确认后始可报废,且每月五日前由质量管理部汇总填报“制造过程报废原因统计表”送有关部门检查改善。

第二十八条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为培养基层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以促进自我管理,提高员工的工作士气及质量意识,以团队精神促使产品质量的改善,公司各部门应组成质量管理小组。

制度专栏

热点制度职责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