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中学国学教育工作方案 - 制度大全
制度大全 导航

附属中学国学教育工作方案

编辑:制度大全2022-08-06

中学国学教育工作方案

根据区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的工作要求,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将国学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制订本方案。

一、实施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不仅不会妨碍中国现代化建设,而且还会为之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成为现代化赖以生长的土壤。具体讲,国学对于我们今天现代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国学有助于恢复文化自信,唤起文化自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二、国学能够推进我国文化的竞争力,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力量。三、国学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在学校里开展国学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即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提高国人的文化品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也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建立道德行为规范,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并让他们受益终生。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全面开展国学教育,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学生的人格修养,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传统美德代代传承。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充满自信、充满朝气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形成人人爱国学,人人学国学的良好氛围,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敦厚善良的心性。

3、通过全面开展国学教育,普及国学知识,建立教育模式,探索育人新径,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成立国学领导小组:

组长:邱x

副组长:杨x王x

成员:马x胡x赵x郑x全体语文教师。

(二)认真学习,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结合学校实际,将国学教育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思想有机结合,成立国学教育领导机构,要充分利用黑版报、广播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学习国学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让每一位教师都行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积极营造“诵读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构建和谐校园”的良好氛围。

(三)组织培训,走进课堂

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国学教育”培训。聘请专家讲座,发挥语文教师的优势,

每学期安排16节国学课,每周利用一节晨读时间,组织学生进行10分钟的经典诵读,逐步形成日常化,规范化的教学体系。德育处组织检查。

(四)加强课题建设,开展教学研究。

各校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并组织国学骨干教师研究讨论,确定既符合学校实际,又具有特色的课题进行专项研究,将确定的课题向市教科所申请立项。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要互相听课、评课,营造国学诵读氛围。

(五)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校本教材。

按照《苏家屯区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实施方案》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从《中庸》《大学》《老子》《庄子》《史记》《吕氏春秋》《墨子》《孟子》《诗经》《礼记》等历史著作中选取了一些经典的片段,编写了《国学校本教材》,形成各自的教学内容体系。

(六)成立活动小组,丰富课余生活

成立国学兴趣活动小组,拓展第二课堂推进国学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

(七)适时评价,科学指导。

建立国学教育评价制度,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依据“经典诵读教育”的特性,采取“阶段评价”、“学期评价”、“期末评价”,针对实践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同时,每学期对国学教育活动进行总结,推广优秀成果。

篇2:中学国学教育工作总结

中学国学教育工作总结

学校作为传承与发展文化的载体,在引导和弘扬先进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文化建设是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以国学的儒家之德、儒家之学、儒家之教为血肉精魂,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期形成整体效益,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现将我校实施国学教育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加强国学教育队伍建设。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国学教育领导小组,规定班主任及语文科任教师都必须参与其中,来共同开发研究这一课程。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出发,循序渐进的去达到我们预定的培养目标。

(二)改革课程设置,充实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1.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取较佳的教育方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2.课程设置方面,七年级、八年级每周每班各一节,确保有充足的教学时间。

(三)有效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1.举办写字比赛。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为期一月的活动中,由写字老师组织,围绕汉字文化,各有关班级自由举办一系列适合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加深对国学、对汉字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进而热爱汉字,热爱国学,热爱中华文化。

2.设定自主诵读时间。我们利用早自习时间,组织学生自主诵读国学经典,这样,既有效地营造了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又提高了学生经典积累的数量。

3.学校国学经典研读领导小组组织出版专题板报,大力宣传国学经典研读活动的目的意义、实施目标和方案以及措施步骤,让研读活动深入师生心中。

二、取得成效:

(一)有效地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各项国学活动不但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而且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校园美化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也促进了良好校风、学风、班风的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诵读活动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师生的"精、气、神"得到提升,使学生的行为习惯进一步规范,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

三、努力方向:

教然后知不足,我们在学习与实践中,虽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需要不断完善解决的问题:

1、教师的国学功底不够深厚,亟需提高。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而我们每一个国学教师对于国学教育的接触时间不是很长,有限的时间制约了教师的阅读量,影响了教师的阅读水平。怎样通过培训,通过观摩学习,提升教师的水平,是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质量的关键。

2、关注国学教育的方法。既然国学经典诵读已经作为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那么相应的教学研究、教学探讨就应该伴随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加强国学经典诵读的指导,方法的提炼,经验的交流,以便更好、更有效的开展活动。

3、国学经典的学习还得不到部分学生尤其是家长们的高度重视,学生虽然学习了经典中的道理,但生活中的某些行为还是没有改变,没有做到言行一致。所以,我们今后的工作中还要更加努力,进一步加大宣传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这项活动。向着"传播国学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目标努力奋进。

时间匆匆而过,我们在岁月回望中积淀着、丰富着、成长着。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这是国学教育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也是我们语文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路行来,其中的甘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我们甘愿为之匍匐,不为别的,只为晨光熹微时那傲人的绿意,微风轻抚时那缕缕的馨香。

工作,国学

篇3:美国学校教育中师德追求

美国学校教育中的师德追求

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学样教育的经验不只值得我们借鉴,其对师德问题的认识也值得我们重视。从一些资料来看,美国学校教育中关于师德问题的关注主要有以下特点:1.一般不作统一的规定,但一些教育家或教育机构对此提出了基本的要求;2.美国学校教育中的师德问题不只体现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上,还体现在教师与同学交往最密切的教学活动上;3.美国学校教育中的师德问题,还体现在教师自身人格的不时提升和追求上。总之,美国学校教育中的师德问题是与促进同学的独立发展密切联系的。下面主要从个方面对美国学样教育中的题德问题进行分析,以认识美国学校教育中题德的特质和其追求。

师德的基本要求

在师德的问题上,美国的学校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同学”。这一要求的提出与现代社会美国学校的发展以和教育对儿童研究的重视并把研究的效果运用到教育上有密切的联系。19世纪后期,被称为“美国进步教育之父”的美国教育家帕克在“昆西教育改革运动”中,就提出了教育应当“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的主张,在教育观念和师德内容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在他看来,儿童或者同学应当成为学校的中心,教师应当尊重儿童,关注儿童的需要、兴趣,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进一步的发展,美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直接参与了这一运动,并论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杜威认为,儿童应当成为“教育的起点”和“中心”,“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作用的影响,并协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1]。”20世纪以来,“尊重同学”的思想已经成为美国学校教育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在现代美国学校教育中,要求教师“尊重同学”主要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反对教师对同学进行粗暴的教育和管理。在美国学校教育中,有许多对教师行为的具体要求。如教师对同学要有爱心,对同学要和蔼,禁止教师对同学进行言语伤害和身体伤害等。假如有教师对同学管教过严的,甚至任何对教师的不满,都可能构成同学或家长对教师的诉讼。这使得教师时刻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在管理上切忌伤害同学的自尊心。美国学校被誉为儿童的“天堂”。

二是要求教师要注重同学身心的健康发展,不能因为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而增加同学的负担,损害同学的身心健康。在美国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十分注意活跃课堂的气氛,强调同学应当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课外,美国教师很少给同学安排家庭作业,在他们看来,假如同学在课后花许多时间来完成家庭作业,就有可能占用从事其他活动和游戏的时间,影响同学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是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同学,给同学表达自身意见的机会。美国许多学校都有明确的校规来保证同学在校所应享受的权利。如美国俄亥俄州某学校的校规规定:同学在学校里“应当获得可能的最好的教育”;同学“作为一个个人而得到公平的对待”;同学“可以通过个人或者学校的代表组织表达自身的意见和看法,假如有违法纪律的问题,应被事先警告通知[2]。”……同样,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所有的同学一视同仁。教师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喜爱某些同学,而厌恶另一些同学。

四是要求教师在道德行为和品质上要为同学树立良好的典范,对同学的行为发生积极的影响。如美国教师专业规范委员会曾经针对教师的道德为提出一些要求。如教师应具有好奇心、耐心、老实、正直、尊重多样性、重视文化差别等品质;教师应当具有推断能力、从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发明和冒险的能力、持一种实验性的和问题解决取向的能力等等。这个委员会认为,教师具有这些能力会对同学的发展发生积极的影响,成为同学学习的典范[3]。

总之,美国学校在师德问题上提出的关于教师“尊重同学”的基本要求,反映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即“尊重同学”是教师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充沛尊重同学,才干为同学的健康生长发明一个较好的氛围,才有利于教育中同学主体地位的实现。

教学与师德

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总是与教学工作分不开。在教学中,教师如何传授知识,如何看待同学的学习,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等等,都与教师个人对教学的认知有密切的联系。在美国教师看来,教师对教学的认知、努力和其对同学的影响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努力必需同儿童不依赖于教师而独立发展结合起来,否则,教师的努力就会变成外部的阴力,束缚儿童的发展。这样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4]。在当代,美国教育家认为,在教学上,教师的职责不只仅是协助同学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当以真诚,无知和谦虚的态度协助同学成为知识的积极追求者,使同学成为在学习上不依赖于他人的人。

美国教师的这种教学上强调“无知”的态度是继承西方教育保守的结果。古代希腊教育中的“苏格拉底方法”不只提出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思想,也提出了教师在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的“无知”态度。苏格拉底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与同学进行对话,一起探寻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抱有一种真诚的“无知”态度,通过与同学的对话,协助同学获取真理。在苏格拉底来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假如没有真诚的“无知”态度,即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提出问题,却不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把学习变成同学不时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同时,教师坚持“无知”态度,也可以使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同等的地位。教师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炫耀者,也不是同学的训导者;教师是与同学一样的知识探求者。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在教学上促进同学学习的催化剂和推动力[5]。

在现代美国学校教育中,苏格拉底的这种“无知”态度和教学模式正为美国的教师所继承和发扬,它演化为一种教师追求“不知道”的教学模式。如在教学中,当同学对某个问题有疑问时,一些教师便经常反问同学:“你自身是怎么想的?”有时候,教师面对同学的提问会直言相告:“我也不知道。”甚至转而向教室的其他同学询问:“你们谁知道这一问题?”结果在课堂上虽然教师没有回答问题,却使得同学们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6]。

美国教师追求这种“不知道”的教学模式也反映在其他课程上。如在一些技能课上,美国教师不是向同学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要领,也不是教同学一些理论和方法,而是介绍完工具和其他注意事项后,就让同学自身做。假如有同学还继续让教师介绍技巧和效果时,教师就会对同学说:“我不能告诉你,我知道的也有限,不如你自身试试看怎样才干制造出效果来。”假如再继续问,教师可能会抛出一个问题反问同学,或者列出几种可能性,但并不确切指出哪一种最好,而在于是让同学自身做出选择。在一些以知识为主的课上,美国教师也不只是讲课本,而是把课文内容分派给各个小组,小组的每个人也都有自身的一份任务,最后由每个小组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所读的内容。

可见,美国教师这种追求“不知道”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要求同学依靠自身的努力,独立地完成学习。在美国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这种做法是得到社会肯定的,如美国教师专业规范委员会曾经提出过评价胜利教师的5项规范,其中第一条就是:一个好教师能告诉他的同学关于许多问题的答案。但是最好的教师能够不说话,而是协助他的同学自身去考虑出答案[7]。

应当指出,美国教师之所以追求这种“不知道”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他们不知道同学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和渴望,也并不是他们对教学和同学不负责,而是反映出他们对现代教育和教学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在美国教师看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许多已知的知识已经代替了未知的知识,但仍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向已知挑战。仅仅给同学已知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需培养同学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已知和未知。教育应当让同学通过自身的实践与考虑来空虚自身的头脑,而不是依赖他人的头脑。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同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学会对自身的学习负责,使同学善于用自身的头脑去考虑、去判断,并得出自身的独特见解,否则同学学到的东西再多,也是他人的死的东西,不能够继续丰富与创新。

美国教师追求这种“不知道”的教学模式,也反映了现代科学精神对美国学校教育和教师行为的影响。美国现代物理学家费曼指出:科学家总是与疑难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当一个科学家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是不知道;当他有了大概的猜想时,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即使他对自身的答案胸有成竹时,他也会级质疑留有余地。对科学家来说,供认自身的无知,使自身的结论留有被质疑的余地,是科学发展所必需的。在科学知识体系中,只有具有不同可信度的知识,而没有哪个理论具有绝对的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对于科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了不确定性才有疑问,才会从新的角度寻找新的解决方法。科学发展的速度不只仅是指一个人进行多少实验,获得了多少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多少供人们检验的新思想和新观念[8]。

总之,美国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师德是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密切联系的。在教学中,一个教师如何处置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基本上反映了教师希望把同学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教育理念。从美国教育家关于师德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学校教育对“教书育人”有自身独特的理解。他们虽然强调教师对教学和同学应当具有责任心,但并不是要求教师对同学的一切学习行为全面负责。在他们看来,教师对同学提供细心周到的协助,并不意味着这位教育就是一个好教师,相反,这种协助可能会毁掉一个同学。

教师的人格与师德

美国许多教育家强调,教师不只应当做好自身的工作,而且还要对自身人格有更高的追求。这种人格的追求不只是品德的修养和思想的净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中的公正和正义的追求。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行为和影响使同学也成为一个追求正义的人。美国学校教育中关于师德的这一思想与西方的教育保守有密切的联系。

在西方教育保守中,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对“德即知识”的论述和其自身的所作所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苏格拉底来看,德行是关于善的知识。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善的,必需会行善;假如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情是好的但又不去实现,则是自相矛盾的,这说明,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知道这件事的好处。苏格拉底强调“德即知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当一个人认识的真理和正义以后,就应当义无返顾地去追求,甚至牺牲自身的生命。在这方面,苏格拉底自己就是一个典范。当他被判以极型后,他有多次逃生的选择:他可以交付一笔赎金以换取生命,他的朋友也愿意代他交付赎金;他还可以把妻子和小朋友带上法庭求情,用情感化陪审团;另外,在临型之前,朋友又为他布置逃走的道路。但他认为这些行为都是与法律相抵触的不正义的行为。他在知道什么是正义之后就不能再做不正义的事情。苏格拉底追求正义和真理献出了自身的生命,他的这一行为成为西方师德教育中的重要范例之一。

在现代美国学校教育中,教师虽然不至于像苏格拉底那样为追求自身的信仰而献出生命,但为了追求教育的正义,也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在美国教育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自然课上,两个初中男生由于课题汇报的内容与任课女教师的观点不合而与她发生抵触。这位女教师很快将此事向学校进行了报告,并要求对他们实行“停学”的处分。这件事情引起了另一位男教师的关注,他决定介入此事,但他同时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从通常情况来看,学校的教育都应站在学校的立场上,为自身的同事说话;学校的领导也应站在教师一边,替自身的职员说话;这位男教育又是与学校签有合同的,他应当是为学校工作的;况且,在一般人看来,教师工作只是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这位男教师没有必要为了维护同学而丢掉自身的工作。因此,这两个同学开始并没有对这位男教师的参与抱有任何幻想,但是这位男教师在听了两个同学的陈说以后,经过考虑,分别向校长助理和校长写了信,表达了自身的看法。这位男教师认为,这两个同学虽然有些调皮,但他们绝不是坏小朋友,他们是坦诚和学习努力的。最终,学校接受了这位男教师的建议,没有处分这两个同学。事情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同时也给两个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同学看来,这位男教师是一个不顾个人得失,主持正义的人,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教书育人的好教师[9]。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