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制度(精选) - 制度大全
制度大全 导航

政党制度(精选)

编辑:制度大全2021-09-05

第一篇:比较政党制度

水门事件地点水门事件(watergate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w.mccord,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由于此事,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有相关影视作品与此相关。

事件经过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w.mccord,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民主党全国总部当时所在地水门大厦

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

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1973年10月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对总统尼克松的调查进入关键时刻,前者要求尼克松交出与水门事件有关的证据。20日,周六,晚。尼克松下令,要求司法部长理查德森罢免考克斯的职务。但理查德森拒绝了总统的要求。随即辞职。司法部副部长拉克尔?肖斯接任司法部长后,也因拒绝罢免特别检察官而辞职。最后司法部的三号人物博克成为司法部代理部长,才答应罢免特别检察官。尼克松更动员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把此案的调查权移回司法部。面对尼克松滥用行政权力来维护自己,招来国民严重指责。10月31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尼克松于8月8日11点35分致信国务卿基辛格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1]编辑本段导致辞职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

从1972年6月17日詹姆斯?麦科德等5人闯入位于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总部开始,一直到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总统辞职,《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bernstein)对整个事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正是由于他们报道的内幕消息揭露了白宫与水门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最终促使了尼克松的辞职。[1]在水门事件的大部分案情被揭露之后,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于1974年和1976年先后出版了两本关于水门事件内幕的书《总统班底》(allthepresident'smen,又译《惊天大阴谋》)和《最后的日子》(thefinaldays),两位记者在书中详细记录了采访、报道以及挖掘整个事件的全部过程。[1]编辑本段详细介绍起因

因结束越战有功而连任的尼克松因此事垮台

1972年6月17日晚上,美国民主党总部的一位工作人员离开水门大厦后,偶然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办公室,他惊异地发现,已经熄了灯的办公室里有几条光柱在晃动。不对呀,同事们都已经走了,谁又进了办公室,不开灯,却打着手电筒到处乱照。他马上回到水门大厦,把疑点告诉了保安人员。保安人员立即搜查了有关的房间,抓到五个戴着医用外科手套、形迹可疑的男子,其中一人名字叫詹姆斯?麦科德,自称是前中央情报局雇员。其实,他是尼克松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负责安全工作的头头,奉命到水门大厦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设备。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事件。正在佛罗里达州比斯坎岛度假的尼克松总统闻讯后,心里不由咯

水门公寓(3张)噔一下:如果民主党抓住水门事件追查下去,他不但连任无望,而且马上就会名声扫地,有可能立即下台。[1]他哪里还有心情度假,第二天就返回了华盛顿。白1

宫,总统办公室。已经是深夜了,尼克松还在与几个最亲密的助手们紧急商讨应对措施。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大家都沉默了下来,有的猛抽着雪茄,有的端着咖啡杯却久久不送到嘴边,目光都集中到尼克松身上。尼克松思考再三,终于发话了:“不是有三个古巴人吗,麦科德以前也参与过‘猪湾事件’,那么就把水门事件解释成古巴人为了自己的民族利益而进行的窃听活动。霍尔德曼,你去见一见中央情报局局长,叫他出面,以国家安全为理由,不要让联邦调查局插手。叫那几个被抓的人不要开口,多花一点钱没关系。还有,白宫里的人在大陪审团那里不要再胡言乱语了,这事由迪安负责。”[1]尼克松的竞选对手乔治?麦戈文

助手们分头行动,尼克松自己也赤膊上阵,在第一次竞选连任的记者招待会上,信誓旦旦地向美国公众表示:“白宫(一篇好范文带来更多轻松)班子和本届政府中,没有一个现在受雇用的人卷入这一荒唐事件。”他还故作镇定地表示,“令人痛心的不在于发生了这类事,因为在竞选中一些过于热心的人总会做些错事。如果你企图把这类事掩盖起来,那才是令人痛心的。”[1]一系列的活动,特别是总统的表演,暂时欺骗了公众。大选结果,尼克松以少有的压倒性优势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乔治?麦戈文,获得连任。正当尼克松和助手们弹冠相庆、得意忘形的时候,一封又一封匿名信寄到法院,密告水门事件还有隐情。[1]民主党占优势的国会,决定成立一个特别调查委员会,对总统竞选活动进行彻底调查。果然,1973年3月23日,麦科

德在法庭上将白宫法律顾问迪安暴露了出来。尼克松决定弃车保帅,让迪安当替罪羊。迪安可不是任人宰割的角色,他不甘心束手就擒。在得知他的罪行可判四十年徒刑时,他主动向检察官做了三小时的交待和揭露,想将功赎罪,换取赦免。[1]

发展

为了挽回局面,尼克松再次发表声明,表示事先不知道水门事件,事后也没有任何阻挠调查的行为,并为窃听活动辩护,说这些都是为了国家安全,是合法的、必要的,从罗斯福

总统时开始,每一个总统都这么干。他企图再次利用美国人民对他的信任来蒙混过关。[1]水门丑闻曝光后的尼克松接受采访

不幸的是,一枚更大的定时炸弹爆炸了。水门事件委员会掌握了一个新的情况:尼克松从1971年年初起,为了记录与手下的谈话和电话内容,下令在白宫办公室里安装窃听系统。委员会要求尼克松交出有关的录音带和文件资料。尼克松以行政特权为理由拒绝交出,并将事情闹到上诉法院。不料,在经过三星期的考虑后,多数法官认为总统也要受法律的约束,必须交出录音带和文件资料。[1]尼克松恼羞成怒,下令免去调查水门事件的特别检察官考克斯的职务。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美国各电视网立即中断正常节目,向美国公众报告这一爆炸性新闻。公众的反应就像火山开始喷发,抗议电报像雪片一样铺天盖地,舆论将尼克松与希特勒相提并论。连宗教界和原先支持尼克松的出版物,都愤怒地指责尼克松。血气方刚的大学生则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整个美国像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愤。在民意的推动下,众议院决定对总统进行弹劾。尼克松决心顽抗到底,他一面销毁录音带上对他不利的内容,一面继续强调行政特权,表示“将遵循从华盛顿到约翰逊历届总统所遵循与捍卫的先例,决不做任何削弱美国总统职位的事情”。他交出的电话记录千疮百孔,大量重要的内容被诸如听不见、无情报价值等字眼代替。尼克松的行为进一步激怒了公众,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裁决尼克松必须交出有关的录音带。[1]

真相

美国华盛顿水门公寓

新任命的特别检察官在白宫被迫交出的录音带中找到了新证据,有一盘录音带上清楚地记录着水门事件发生后六天,尼克松指示他的助手,让中央情报局阻挠联邦调查局调查水门事件,这是尼克松掩盖事实真相的铁证。整个白宫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们一直相信总统的清白,一直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来保护总统,而总统却从一开始就掩盖真相,并欺骗他的顾问、公众、

国会甚至自己的家庭达两年之久,每个人都感到被出卖了,就连共和党的一批参议员、众议员也建议他辞职,尼克松终于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1]编辑本段事件结果1974年8月8日晚上,尼克松不得不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因丑闻而中途下台的总统。[1]编辑本段社会影响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2]”、“拉链门”、“虐囚门”等。编辑本段监督特征监督指向

横向监督[3]

特点

一、这种监督模式是双向的、互相的监督,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制衡的监督关系,权力监督关系的各个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行并列的。形象地说,这种权力监督机制是横向左右式的,其基本要领是“职能分工,互相制?”。在西方历史中,没有中国古代那种“高高在上”的御史监察系统,但其司法系统发达,政权也早已有所分化,近代以来更有立法、行政、司法三大职能的划分。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中,不同职能的权力主体相互监督制约,普通民众也能对官员以及政府甚至国王提起司法诉讼。[3]二、在监督的范围方面,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职权有明确的划分,监督者不能代行、更不能取消被监督者的职权,也即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职能是不同质的,彼此不能互相代替。由此决定了这种监督模式是一种程序性监督,在具体的监督手段上,主要是运用特定的程序对被监督者的行为进行纠察,并不从实体上代替监督对象的职能。因而,在这种监督模式下,人们特别重视监督程序的设计。[3]三、由于是相互的监督和制?,因此不需要更多高层级的监督者来行使层层递进的监督权,也不会产生一个不受任何监督的“终极权力”。这种监督模式侧重于权力的横向分工,而不是纵向的级别划分,政权的纵向组织相对简单。同时,任何一级权力都是分立的,所以不会有一个不受监督的终极权力。[3]

利弊趋向

横向监督模式虽然在权威性和效率方面有所欠缺,但它的权力运行系统是正义的,不太容易出现专制,对普通民众来说它是安全的。所以,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的目的正当性,它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的侵犯。这是近代宪政制度的“终极价值”。“宪政体制可以理解为一种宁可多支出一些时间与资源成本???等于牺牲一些效率),也要尽可能维护法律的客观性与公平性,并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制度。”这种模式之下,公民的权利受到某一政府部门的侵犯,更容易获得其他部门的救济。[3]普遍地看,横向模式下的各级官员,比纵向模式下的同聊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唯上是从、阿谀奉承、拉帮结派等官场恶习可以减少到最低程度。这都是制度使然,而非其人道德特别高尚。因为政务官员的进退升降取决于多种因素、多个机构,而不只是其直接上司,因此下属官员可以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经过多种因素的长期博奕,人们逐渐倾向于遵循一种公正的理性,而不是某种长官意志或强势重压。长期的熏陶与感染,使人们养成“以理服人”的理性政治思维,而不是“以势压人”的威权政治规则。[3]

事件解读

上述的为官理念在“美国诉尼克松”案中,有非常生动的体现。在“水门事件”最紧张的时候,尼克松总统命令其司法部长理查森解雇“不识大体”的特别检察官考克斯(隶属于司法部),理查森不愿从命并请求辞职,副部长洛克肖斯同样不肯干。尼克松只好请司法部第三号人物鲍克解雇考克斯,鲍克犹豫再三勉强答应。于是一夜之间,白宫宣布解除理查森和洛克肖斯的职务,任命鲍克出任代理司法部长。鲍克随即签署命令,解雇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并查封特别检察官办公室,扣押全部调查文件。这一事件被新闻媒体称为“星期六之夜大屠杀”,引发了严重的宪政危机,是最终导致尼克松下台的直接原因。[3]那么,在这场辞职风波中,司法部长理查森为什么宁肯丢官去职,也不肯解雇特别检察官呢?或者说,

美国政府中的官员为什么会有如此坚强的原则性和良好的法治观念?理查森的所作所为与美国宪政体制中的制?和监??机制有直接关系。美国政府行政部门的重要官员,虽由总统提名,但必须经过参议院批准。在审批过程中,参议院可以要求被提名的官员作出某种承诺,作为批准任命的条件。这样一来,国会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行政官员的人事任命权,政府高官若想官运亨通,不仅要听命于总统,同时也要顾及国会的态度。原来,理查森也是在“水门事件”中被任命为司法部长的。在国会举行的任命听证会上,参议院司法委员会特意要求理查森承诺不非法干涉特别检察官的决定和行动。如果理查森言而无信,随意撤换特别检察官,将对他的个人信誉和未来的政治前途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实际上,理查森的行为后来得到了回报。水门案后,福特总统于1975年重新启用理查森,他先后出任商务部长和驻英大使等要职,得到了极高的声望。相形之下,1987年里根总统提名时任联邦上诉法院法官的鲍克出任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时,遭到了参议院的无情否决,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在“水门事件”中的不光彩表现。[3]道德上要求官员坚持原则固然非常重要,“但只有制度性的监督和保障,使耿直守法之士善终,令趋炎附势之徒失意,才能真正在各级官吏中形成坚持原则、奉公守法的操守和风气。”横向的权力监督模式,正是这样的制度安排。[3]词条图册更多图册水门公寓(3张)

词条图片(7张)

事件

白宫启动政府关门应急计划

美国白宫官员7日说,由于政府临时预算到期日将至、两党谈判尚无结果,白宫方面当天启动应对联邦政府关门的应急计划。

白宫下属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副局长杰弗里?津茨当天在白宫例行记者会上说,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当天下午开始向政府各部门发出通知,告知一旦预算到期、联邦政府在8日后被迫关门的话,必须采取哪些措施,又有哪些行为应避免。联邦公务员也开始陆续收到“放大假”的通知。

美国总统奥巴马7日中午在白宫召见隶属共和党的众议院议长约翰?博纳和参议院多数党(民主党)领导人哈里?里德,但没有达成协议。根据白宫方面提供的消息,如果政府关门,大约80万公务员将“放大假”,受影响的包括白宫、各部委、国会和联邦法院,美军军饷也将停发。

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交的2014财年(始于去年10月)预算案一直没有获批,联邦政府一直在临时预算案下运行。共和和民主两党已就此多次谈判,但迄今未能达成共识。

美国政府关门为哪般

为什么会关门?政府把预算花光了

美国政府关门是有法可依的。《美国宪法》第一条第九款规定“除依照法律规定拨款外,不得从国库中

提出任何款项,一切公款的收支报告和账目应定期公布”。

针对宪法的该款规定,美国1870年通过了《反预算过度法》(ada),明确了政府应该如何获得和使用预算,禁止政府超预算花钱,任何联邦公务员违反ada将被处以最高两年的监禁并罚款5000美元,当政府提出的预算得不到国会批准时,政府应当关门(紧要部门除外)。

说白了,政府关门就是因为“差钱”,把预算花光了,没钱支付公务员工资,只有关门大吉。

美国总统是联邦政府的大老板,政府“差钱”,按照通常的理解就是总统“没本事”向国会要钱。

美国总统到外地考察,地方政府官员没有陪同的义务,甚至连见都不见,根本不给总统什么面子。

美国任何级别的公务员哪怕是总统,都没有财政拨款权,即使花费一美元,也要到国会去申请。

政府如何关门?紧急部门依法运转

政府关门并非所有部门都关门。根据法律,在政府关门期间,“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某个部门不履行职责,会造成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直接危害”,这些部门要保持运转。政府关门期间,以下部门和人员不受影响:

负责国家安全及与国家安全或人民生命财产有关的外交部门公务员;对一些预算没用完的政府合同;医院负责治疗、护理、门诊及公共健康的医护人员;维护空中管制和其他交通安全、保护交通设施的人员;边境警卫和海岸巡逻,保护联邦政府的土地、建筑、河流等财产的安全人员;狱警和其他被监禁人员的看守;维护社会治安和犯罪侦查人员;急救和救援人员;发电站和供电部门;联邦政府的货币储备系统、税收和财政部门;政府科研机构的安全警卫人员。

政府关门期间放假回家的公务员是没有工资的,但公务员的健康保险在关门期间继续有效,联邦政府支付政府应付的保险费,公务员自己支付自己应付的保险费,或者在政府关门期间暂时欠着保险费,当复工时从工资里扣除。

关门有哪些后果?很多公共服务被暂停

政府关门虽然“教训”了政府,让政府“长了记性”,时刻提醒政府花钱时一定要精打细算,避免浪费,但社会也要为政府关门担负一些成本。

2014年9月20日,美国国会调研局就政府关门的影响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报告,该报告对1995年12月16日~1996年1月5日政府关门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评估。

健康卫生。一些政府财政支持的医疗机构不接收新病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也停止了检测。

公共安全。酒类、烟草、武器和爆炸物品的申请程序延缓或停止,对犯罪儿童的救助及矫正工作暂停。

公园、博物馆、纪念馆。关闭了368个国家公园的景点,每天损失1420万美元旅游收入,关闭的博物馆和纪念馆也损失了200万参观者。

签证、护照。每天有2万~3万个签证无法处理,20万份护照申请延误。

公民服务。40万名新加入老年医保体系的人因政府关门推迟登记,36万次诊所就医被延误,80万次免费电话医疗咨询没有应答。

第二篇: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

1.政党制度的内涵

政党制度就是指一个国家或由法律规定或通过长期的政治角逐,或是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实在地表现在政治生活当中的各个政党权利和地位划分的制度性规定和运作模式。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生活形成的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与其他政党的相互关系制度。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决定的。再次,各国的选举制度对政党制度起着促成和巩固作用。由于国家的性质不同,政党制度也有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两大基本类型,即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2.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就是指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掌握国家主权,控制国家政治生活,实行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基本点是经过几年一度的竞选,由某个或某些资产阶级政党执掌或参与国家政权,其代表人物担任政府首脑,或者参加内阁,在议会中占取多数或一定地位。执政党按照竞选纲领统治国家与社会,旨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专政。在野的资产阶级政党与执政的资产阶级政党虽然在权利斗争中相互对立,力图取而代之,但是它们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社会目标却是一致的,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并巩固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几种具体类型:传统的分类是根据一国实际执掌政权的政党的数量,把政党制度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是指工人阶级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领导国家政权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基本上可以分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一党制、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两种类型。无论是共产党一党制,还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共产党的领导的都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主要内容,就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通过政治、思想、组织三种途径对国家和社会进行领导。

4.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是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实行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多党合作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确立的,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任何力量都是不能更改的。同时共产党又需要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与监督。各民主党派代表广大劳动者和爱国者的利益,反映他们的要求与意愿。没有尽量广泛的政党联盟,没有尽力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作用,就无法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无法避免决策的失误。

第三篇: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

政党是指在某种政治体系中,通过控制或影响政府决策,以期取得和行使政治权力的社会政治组织。

政党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在现实中的政党政治格局及其运行情况;另一方面是指经由法律规定或实际政治运作形成的,有关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尤其是执政的方式、方法与程序等方面的制度性规范体系。

政党组织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对行政系统施加影响:

第一,通过自身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功能,为行政系统的决策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系统的信息,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第二,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及时地把行政系统的有关政策信息反馈给政策制订与政策对象双方。

第三,政党的执政功能。通过成为执政党,从而能够直接运用行政权力来实现自身政治主张。

政党与行政系统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政党要对行政系统及其运行过程产生各种影响。另一方面,政党也要依靠行政系统来实现自身的政治纲领与政治目标。

第四篇:对西方的政党制度和我国的政党制度的认识

对西方的政党制度和我国的政党制度的认识

一、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两党制或多党制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制度,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后出现的,是适应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产物。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本性,资产阶级内部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团,并且形成了各种政治派别。这些集团和派别由于共同的阶级利益使他们联系在一起共同剥削工人阶级,共同维护资产阶级专政,同时,各集团和派别间又为了各自的利益彼此争权夺利,存在着尖锐的冲突。为使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政策能代表本集团的利益,并且平?各集团的利益,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和反复较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形成了两个或几个势力相当的资产阶级政党,出现了两党轮流执政或多党联合执政。这种制度从根本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资产阶级各个集团间经济利益矛盾的政治表现形式。

采取两党制的国家以英、美为典型。两党制国家中并不是只有两个政党,而是在许多政党中,有两个实力相当能左右全局的资产阶级政党,通过议会和总统选举,轮流执政.垄断国家政治生活,所以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两党制国家两个主要政党长期轮流执政的重要原因,是统治阶级在法律上和选举制度上作了许多歧视性的规定,限制第三党,如在选举制度上采取小区相对多数制。更主要的是两党的背后都有强大的垄断财团的支持。采取多党制的国家以意、法为典型。这些国家的政党一般是在议会之外建立起来的,在选举制度上,通常采取比例代表制,即可按所得票数的比例选出相当数目的代表,这有利于小党的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是资产阶级利益多元化的产物。作为一个阶级,资产阶级各个集团有其阶级的整体利益或根本利益,即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对于这些共同利益,资产阶级的各个政治集团和派别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它们之间又是不一致的。美国政治家阿瑟?霍尔库姆说过:“国家的政党是不能靠一时冲动或暂时的需要来维持的。它们必须建立在永久性的派系利益上,尤其必须建立在那些经济性的派系利益上。国策的经济基础从来没有被成功的美国政治家忽视过。”

二、正因为如此,在政治上反映出来的就是两党轮流执政或多党联合执政。应该看到,两党???或多党制是资产阶级挑选代理人、进行政治斗争的最佳方式。这种政党制度,不会从根本上动摇资本主义制度,资产阶级的各个派别都能接受。通过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使资产阶级的各个政治集团都有机会分享国家政治权力;这种制度经过长期的实施,适应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形态和政治权力分配,虽然也会带来政局的不稳和社会动荡,但从本质上讲有利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这种制度有其灵活性和机动性,可以经常更换代理人,有利于调节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不至于因内部不同集团间的争权夺利而同归于尽。同时,资产阶级采取两党轮流执政的做法,也是对资产阶级民主制的一种装璜,便于掩饰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可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两党制或多党制,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所决定的

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或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在政党制度上只

能是以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为前提,否则就会改变国家的性质,我国采取的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是以社会主义为其奋斗目标的,如果搞多党制,容许资产阶级性质政党存在,一旦上台,就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事实上,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党,也不可能轮流执政。只要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然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7-268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它根本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821页)。

第五篇:我国的政党制度

金融工程0902王阳1302014242

1.我国实行的是一党执政还是多党轮流执政?

确切的说,我国不是一党执政,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共产党的友党、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实行的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2.西方的多党轮流执政为什么不适合中国?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政党是有阶级性的,任何政党都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这和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也是相适应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多由两个或多个资产阶级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体现了人民选择的民主制度。而实际上,参与竞争的执政党是为了谋取私人集团更多的利益。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资源与财富的占有和分配严重不平等,掌握较多经济资源的阶级与集团,必然要利用其掌握的经济资源,通过对竞选规则的控制,媒体的运作、炒作,公众的信息接受等各种途径,影响进而控制社会公共权力,以保护和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这种民主是虚假的民主。

评判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好坏优劣,最终都要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协商代替了竞争冲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精诚团结、共同奋斗,从根本上避免了政党攻讦造成的政局不稳和政权频繁更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内耗,维护了政治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如此,为什么要效仿西方国家党争频繁、互相掣肘、内乱不断、效率低下多党执政呢?

默认推荐更多精彩内容:

正确认识中国的政党制度

我国政党制度学习要求

我国的政党制度复习

对我国当代政党制度的几点认识

我国的政党制度

篇2:报销制度(精选)

第一篇:报销制度

费用报销制度

为了加强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统一各部门的报销程序及规定,现结合公司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借款的审批权限

公司员工因工出差预借差旅费,应填写“借款单”并注明借款事由及行程,由部门经理审签后,送公司总经理批准,方能借款;

二、报销单据的填写

严格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公司发生的各项开支都必须由经手人填写费用报销单,注明支出事由、项目、发票张数,报销金额,为了分清责任,不同人员支出的不同的业务费不得混淆在一张报销单上.。任何经费的报销必须由两人以上的签字,即经办人、审批人等。

三、支出相关部门的审核

对所有报销内容,相关部门经理,必须就其合理性及必要性进行审批。具有审批权限的人员,不得签涉及自己的费用,其费用由同级人员审核,再交由上级主管负责复审。

▲差旅费:于返回的3天内报销,超过规定时间期限仍未报账,每天罚20元,票据不全或涂改的每次罚100元。出差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报销,单人出差,有到达不同地点、不同事由的须分别填制报销单,合并一起报销。集体出差者,同去同回,谁借款,谁报销。非同去同回的,各自分别报销。出差人员可以按照出差的时间顺序列一份出差明细单,以方便各部门经理对差旅费的审核。

▲住宿费:一般人员出差,单人按60元/天标准执行;两人共同出差按45元/天/人标准执行,三人共同出差按40元/天/人标准执行,超出者,多出费用由个人承担。

▲出差伙食补助:以实际出差的自然天数计算,补助标准为20元/人,两人或两人以上一起出差的,报销补助费时应合在一起,以避免重复报销。

▲业务费用:一般人员不能以任何理由请客送礼,确因需要请客送礼,应先申请,后执行,并把握票。各部门应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使用业务费。所有业务费用票据须开明细发票,经手人须在背面签字,若两人或两人以上同去,业务招待费须有两人以上的签字,此外,在背面须注明时间及招持客户的名称。

▲交通费:长途交通费按有效(打印有始发地、终到地、发车时间、车次)票面金额核报,火车夜间行驶达到6小时的可核报硬卧车票费。因工作需要,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可乘坐火车软卧及飞机。出差人员在外地因地形不熟等工作需要,需要打车的,原则上是实报实销,但在发票须注明日期,起始地点,原因,如果定额发票与实际金额不符的,还应注明实报金额。员工在市内因工作需要可核报出租车票,出租车票需注明上车地、终到地、乘车日期时间,里程等相关内容。

安徽三奇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第二篇:报销制度

公司财务费用报销制度

为了加强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完善财务管理,结合公司的具体实际,统一各部门的报销程序及规定,特制定本报销制度。员工报销时应严格执行公司制定的审批管理制度

每周二定为费用报销日,每月的最后一个周五不汇款。在报销流程前,所有单据未齐备的,必须补齐手续后方可进入报销流程。

报销以“周”为单位,并附相关凭证,不得几周凭证粘于一起,否则财务部将予以退单处理。当月发生的费用应尽量在当月报销,最晚不得超过发生月份月底,如逾期须经总经理书面批准,否则财务部将不予报销。

财务复核结果视情况做下列处置:

①退回报销单(注明退回原因)。

②剔除部分不合格、不合理、说明不全之金额后付款(附剔除原因)。

③要求报销人员补充说明或补必要单证。

④交出纳付(汇)款。

签名的规定:

所有负责人和经办人在任何凭单上签字,表示对该凭单所载事项以及金额完全同意,并已尽到诚实申报或认真审核之责。

报销发票粘贴的规定:

报销人应将发票及相关附件分类逐张整齐地粘贴在报销单背面(左上角处),完整规范地填写相应的报销单。具体要求为:

①费用报销单:按事类逐项逐件填写内容摘要,写清大小写金额,所附单据附件张数,有借款记录需要在报销时冲账的应注明借款人姓名、金额及时间。

②费用报销发票的内容包括日期、商品名称、单价、数量、金额并盖有开具发票单位的发票或财务专用章。经办人必须要求开票单位如实填写发票所有内容,发票涂改、大小写不符、假发票以及非行政部门开具的收款收据一律不予报销。

第三篇:报销制度

公司日常费用报销制度

第一条请款报销的审批权限

(一)公司购置固定资产及日常费用支出须经陈总签字批准。

(二)各部门所有报销单据必须经负责该项工程领导初审签字,再交由陈总签字,才能汇总交财务审批。

第二条请款审批手续

(一)请款人员因公需要领用现金或支票时,应填写“借款单”经部门领导初审签字。

(二)请款人员执“借款单”到陈总处审批。

(三)请款人员执审批后的“借款单”到财务部,财务负责人根据公司的资金状况确定是否予以支付。若支付,经会计制单、审核,由出纳按照批准金额予以支付。

(四)请款人员请款后必须及时报销。借款必须在返回之日起3天内报销。

第三条报销管理程序

(一)请款人员在任务完成之后要及时报销,原则是前账不清,后账不借。

(二)报销时,报销单上应注明所办事由和用途,并附原始单据和发票,经部门领导审核签字,陈总批准后到财务部报账。

(三)会计人员对报销凭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合理性予以复核,发现谎报、多报、重复报等,一律辞退。

(四)请款购置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还应附验收单。

第四条关于对账时间的规定

(一)每周二为对账时间,遇节假日不顺延。过期未对账的当周不再对账。

(二)签字后的对账单交由会计备份,再根据公司回款情况予以付款。

第五条本规定由公司财务部负责解释。

第四篇:费用报销制度及报销流程

费用报销制度及报销流程

总则

一、为了加强公司内部管理,规范公司财务报销行为,合理控制费用支出,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根据相关的财经制度及公司的实际情况,分别说明报销相关的借款流程及各项支出具体的财务报销制度和报销流程。

三、本制度适用公司全体员工。

第一条:借支管理规定

一、出差借款:出差人员凭审批后的《出差申请表》按批准额度办理借款,出差返回5个工作日内办理报销还款手续。

二、其他临时借款,如业务费、辅助材料费、办公费、周转金等,借款人员应及时报帐,除周转金外其他借款原则上不允许跨月借支。

三、各项借款金额超过5000元应提前3―5天通知财务部备款。

四、借款销账规定:(1)借款销帐时应以借款申请单为依据,据实报销,超出申请单范围使用的,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否则财务人员有权拒绝销帐;(2)借领支票者原则上应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销帐手续。

五、借款实行“前款不清,后款不借”原则,员工在财务部有借款余额或上次借款尚未归还或核销的,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不允许再次借款;费用报销时,应先归还借款,当年12月31前的借款尚未核销的,如无特殊情况,一律从工资或奖金中扣回。

第二条:借支流程

一、借款人按规定填写《借款单》,注明借款事由、借款金额(大小写须完全一致,不得涂改)、支票或现金。

二、审批流程:主管部门经理审核签字→财务经理复核→总经理审批。

三、财务付款:借款凭审批后的借款单到财务部办理领款手续。

第三条:报销的要求

一、发票的基本要求

②票必须合法、真实、有效,且发票背面或单据背面必须有经办人签名。

②发票不得涂改、挖补、大小写金额必须相符,字迹清楚。发现发票有误,应当退回重开或更正,更正处应加盖开票单位公章。

③票用胶水分类、整齐地粘贴在报销粘贴单上,防止原始凭证在传递过程中丢失。

④票抬头与公司名称应一致,并具有规定印章(公章或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等)。⑤财务部门有权拒收不合法不合规的票据,应当扣留虚假票据,并及时通报相关责任人。

二、报销凭证的填写要求

①必须按费用报销单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②报销事项的内容、用途说明必须清晰准确,并注明费用归属(属于哪个单位或项目,便于分类核算或转账),必要时附清单详细说明,另报销业务招待费(如送红包,购烟,好处费之类)需事先征得单位经理的批准,否则财务部有权不予报销,将自行承担费用,如无法取得发票,经办人应填写招待费事项证明单,并归属哪个工程项目,签字证明后交单位经理审核后交财务部方能取得报销款。

③凡是费用需要在公司和各单位之间分摊或工程项目之间分摊的,报销人应该根据原始凭证抬头与费用归属关系,分别归集后,填写相应的报销凭证,确不能归集应给予适当分配比例。

④施工或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辅助材料,需事先按实际需要情况报告项目负责人并递交《材料申请单》交采购部核实后统一购买,特殊情况可自行先垫资购买,但自行购买无报告无申请单的,财务部有权不予报销。购买后的材料申请单应留底一份财务部,以便核实。(请继续关注好范文网)

⑤原则上不允许报销项目负责人与工人的就餐费用,需经得总经理批准方能办理报销手续。

⑥报销金额大小写必须一致,不得涂改,不得使用铅笔、圆珠笔、红色墨水笔填写。

⑦财务在审核时按相关制度规定有权去除不符合要求的票据(如白条、不符合要求的发票等),可以核小报销金额;但审核金额超过原报销金额时,应退回经办人重填或按申报金额报销。

⑧费用报销单分差旅费报销单、招待费用报销单和费用报销单,差旅费报销填差旅费报销单,其他所有费用填费用报销单;

三、其他报销附件要求

①除发票外,其他附件、报表必须合法、合规,有相关责任人的签字审批,业务招待费的报销报销人对应说明的事项根据管理需要要求填写费用说明清单,但费用说明清单不做为原始入帐凭证。

②差旅费报销除当天往返等特殊情况外应当附出差审批单,汽车费用报销应当附派车单。

四、报销的时效要求

①当月费用必须当月25日前报销处理完毕。

②当年费用应在当年12月31日前报销处理完毕。部分费用的发票如当年无法取得,只能在次年1月取得的,应在1月取得时立即办理报销;财务部门如果账务处理允许,应进入当年费用。

③申请先由公司预付支票的,经办人应在5个工作日内拿回相应发票按此报销流程办理签字核销手续,否则视同个人借款按相关规定处理。

第四条:报销审批付款流程

一、经办人:根据本单位实际业务需要,在费用事项发生后,按照报销流程管理要求分类粘贴原始凭证,

填写报销单,交部门负责任审核。经办人对其发生费用的真实、合理、合法、完整性负责,严禁虚报、假公济私。

二、部门负责人:按管理及责任权限对本部门发生费用的真实性、合理性负责审核并签字,对费用是否符

合部门计划、预算承担责任;部门负责人可以根据事项、金额的重要性,让部门业务主管先行审核签字,并落实责任。对审核不通过的予以退回。

三、财务部门负责人:财务部门负责人(或授权主办会计)对报销凭证的相关内容,根据财务制度要求、

标准进行审核;并复核报销的金额、是否有备用金或其他借款,是否从报销款中扣回相关借款;根据本单位的各项具体管理制度对票据的合法、合规性负责审核签字,对审核不通过的予以退回。

四、单位经理、公司总经理:对授权范围内所有费用予以审批,并对费用的真实性、合理性承担责任;对

审批、审核不通过的予以退回。经理、总经理的费用,由财务负责人审核后,交由董事长审批。

五、董事长公司相关规定或授权,对费用具有最终审批权,并以法人代表身份对所有费用的真实、合理、

合法合规性承担责任。董事长的费用由财务负责人审核。

六、出纳:审核报销单是否完成上述签字流程,是否本人签字,对审批签字手续不全的坚决予以退回。对

报销金额再次复核,复核金额(付款金额)只能小于等于报销人申报金额,对复核金额大于申报金额的,予以退回给经办人重新办理(或按申报金额办理)。报销费用冲抵借款的部份,出纳应开具收据;收回多余的现金,收据中的一联应作为凭证附件。

第五条:报销时间的具体规定

为了协调公司对内、对外的业务工作安排,方便员工费用报销,财务部将报销时间具体安排如下:财务报销:公司财务部每周四为财务报销日。若当月的最后一个报销日在该月的28日以后,为了便于财务部集中时间月末结账,该报销日停止财务报销。

第六条代办及其它

一、若员工为本单位其他职员代为办理报销或借款手续,报销人应填被代办人,并按被代办人的职别进行

审批,同时在报销单上注明由代办人代办。员工借款在领款时必须由本人亲笔签字确认领款。

二、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财务报销制度及报销流程范本

财务报销制度及报销流程范本

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公司内部管理,规范公司财务报销行为,倡导一切以业务为重的指导思想,合理控制费用支出,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根据相关的财经制度及公司的实际情况,将财务报销分为日常办公费用、工薪福利及相关费用、税费支出、工程相关支出等,以下分别说明报销相关的借款流程及各项支出具体的财务报销制度和报销流程。(本制度适用公司全体员工)

财务管理规定

1、出差借款:出差人员凭审批后的《出差申请表》按批准额度办理借款,出差返回5个工作日内办理报销还款手续。

2、其他临时借款,如业务费、周转金等,借款人员应及时报帐,除周转金外其他借款原则上不允许跨月借支。

3、各项借款金额超过1000元应提前一天通知财务部备款。

4、借款销账规定:(1)借款销帐时应以借款申请单为依据,据实报销,超出申请单范围使用的,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否则财务人员有权拒绝销帐。

5、借款未还者原则上不得再次借款,逾期未还借支者转为个人借款从工资中扣回。

一、借款流程

1、借款人按规定填写《借款单》,注明借款事由、借款金额(大小写须完全一致,不得涂改)。

2、审批流程:主管部门经理审核签字→财务经理复核→总经理审批。

3、财务付款:借款凭审批后的借款单到财务部办理领款手续。

二、日常费用主要包括差旅费、电话费、交通费、办公费、低值易耗品及备品备件、业务招待费、资料费等。在一个预算期间内,各项费用的累计支出原则上不得超出预算。

三、费用报销的一般规定

1、报销人必须取得相应的合法票据(相关规定见发票管理制度),且发票背面有经办人签名。

2、填写报销单应注意:根据费用性质填写对应单据;严格按单据要求项目认真写,注明附件张数;金额大小写须完全一致(不得涂改);简述费用内容或事由。

3、按规定的审批程序报批。

4、报销3000元以上需提前一天通知财务部以便备款。

第四条费用报销的一般流程:报销人整理报销单据并填写对应费用报销单→须办理申请或出入库手续的应附批准后的申请单或出入库单→部门经理审核签字→财务部门复核→总经理审批→到出纳处报销。

差旅费报销流程

1.出差申请:拟出差人员首先填写《出差申请表》,详细注明出差地点、目的、行程安排、交通工具及预计差旅费用项目等,出差申请单由总经理批准。

2.借支差旅费:出差人员将审批过的《出差申请表》交财务部,按借款管理规定办理借款手续,出纳按规定支付所借款项。

3.返回报销:出差人员应在回公司后五个工作日内办理报销事宜,根据差旅费用标准填写《差旅费报销单》,部门经理审核签字,财务部审核签字,总经理审批;原则上前款未清者不予办理新的借支。

欢迎阅读其他范文:

财务报销制度及报销流程

财务报销制度及报销流程

财务报销制度及报销流程

费用报销制度

公司费用报销制度

篇3: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精选)

第一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多管齐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07级阿拉伯语系01班陈璁莹07090037

摘要:

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原则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原则共存。1978年之后国家的所有改革措施都只是在1978年确立的主线上进行微调。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根本性原因贫富差距加大,需要多管齐下的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

关键词:

收入分配改革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特权力度过弱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生背景

㈠、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原则

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决定的,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原则共存。这是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前提条件;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只是谋生的手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按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都多种要素分配方式。

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历程

中国建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执行单一的“按劳分配”的分配体制,由于国家通过计划而不是市场来进行收入的初次分配导致这种分配方式弹性度过低,于是出现了“平均主义”的倾向,影响了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继而也影响了国家的发展。1978年后,改变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成为时代主流,市场机制被引入收入分配体制中,取代了单一的“按劳分配”,从而有效的提高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这是我国第一次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此次改革确定了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制度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也同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相结合”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相吻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意识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力逐渐加大,一切向市场看齐的结果是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使得国民总体收入进一步提升,然而市场化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得积攒的大量财富没能公平的使所有人得益,一部分人通过努力率先富了起来,于是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催生了进一步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

如果说1978年的“gg开放”对中国经济制度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那么之后国家的所有改革措施都只是在1978年确立的主线上进行微调。市场主导和宏观调控成为中国经济管理天平上的两个重要砝码,前者为刺激生产力发展,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服务;后者则作为保障性措施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维持社会稳定。

中央对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看法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①1978年以后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均集中于对“再次分配”的政策性调整。

①引自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工作报告中的讲话

二.当下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

当下我国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也是根本性原因是由于市场机制引入后的收入分配制度导致的人民内部贫富差距加大,影响部分人群的生活水平,间接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积累,对“和谐社会”构成了威胁。

2014年4月17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国家统计局进行的一项针对国民收入的权威统计结果。数据显示,在这项对12.5亿国人做的调查中,占总调查量20%的高收入调查者拥有着相当于42.4%的全部调查者的财富;中国高收入阶层年总收入一般在20万元以上,人数不到总人数的1%。

2014年5月10日《新华网》报道称我国贫富差距正在逼近社会容忍的“红线”。报道称我国基尼系数在10年前越过0.4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后仍在逐年攀升,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15倍左右,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2014年到2014年,十年时间,尽管国家高度重视收入分配不平均的问题,并多次提高城镇居民最低工资线,扩大城乡医保范围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但我国贫富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以某种可怕的加速度持续发展。

在我看来,“贫富差距拉大”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怕,它是每个执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即使如北欧若干社会福利优势突出,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非常高的国家,也不可能实现全民收入的完全一致,达到收入分配的绝对公平。然而中国的“贫富差距”是建立在一种不公平的社会背景之下的,一些特权阶级控制资源,甚至与一些官员勾结,大量的聚敛财富,利用手中的权利瓜分留在普通老百姓手中的财富。于是造成了富者更富,贫者更贫。贫者绝望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努力无法追上物质资料价值的增速,而这种增速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被某些已拥有大量财富的利益集团所控制的。

更严重的是,这些利益集团在套取资源的同时常常伴随着一些违法行为,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因素。在我看来,这种不安情绪像和谐平静生活表面下的暗潮涌动,像不定时的炸弹,不及时拆除,后果比单纯的“贫富差距拉大”要严重的多。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据2014年福布斯中国财富排行榜统计,前400名富豪中,房地产商占154名;在前40名巨富中,房地产商占19名;在前10名超级富豪中,房地产商占5名。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中国财富的主要集中地。这些房地产商获得土地的途径有二,一是通过政府招标拍卖,继而催生了权钱交易,诞生了官员腐败的一大温床,中国反腐30年的十大贪官中几乎每一个都间接或直接收受过房地产商的贿赂;二是通过直接向老百姓购买,此一举又衍生出了性质恶劣的暴力行为,成为犯罪甚至是黑社会犯罪的摇篮,而由于与前一途径的相互勾结,使得受到欺压的百姓“投诉无门”,增加了对房地产行业的积怨,严重得可能会导致针对政府和社会的群体性事件。

因此,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己经走到亟须调整的“十字路口”,缩小贫富差距、解决分配不公问题十分迫切,必须像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守住贫富差距的“红线”。换言之,收入分配制度再改革势在必行。

三.当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之我见

早在十多年前,国家就已明确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宏观调控,然而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个人认为,现行的一些有关分配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1978年以来我国推行的许多方面的沿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

使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过于微弱,或者说,自上而下的改革之所以难于自下而上的革命,就在于改革的过程中难免触碰当局者的自身利益,于是难免有避重就轻,隔靴搔痒之嫌。

以提高最低收入保障线为例,2014年4月1日起,上海市最低工资调整为1120元,上海市自1993年来开始对最低工资线每年做调整,已从1993年的210元增至2014年的1120元,然而据为我统计,单人在上海每个月除去房子和奢侈品外的正常花销为2014-2500元,也就是说,仍然高出最低工资线近一倍。或者说这项措施在表达政府减少贫富差距的意愿和决心方面更多于它所能带来的世纪效应。事实上,在我国像这样的“象征性”措施实在是太多了。

既然改革在短时期内无法撼动“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本原因,那么唯有多管齐下,在不断的探索中,加大力度,调整方向,最终达到“人民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具体来说,可以有这样几个途径:

㈠、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十一五”期间,要从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统筹公平和效率、统筹政府作用与市场效率的高度,以确保发放、扩大覆盖和完善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当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确保发放、扩大覆盖、统筹兼顾、完善制度。㈡、控制混乱的分配秩序

在企业,有些单位没有建立工资制度或缺乏工资管理,工资支付行为不规范,一些企业把最低工资标准作为支付工资标准;少数企业仍存在拖欠甚至克扣劳动者工资、同工不同酬等问题,侵害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益,由此引发劳动争议甚至影响当地社会稳定。在事业单位,仍普遍存在分配双轨制,国家工资制度与单位分配制度并存,制度内工资不高,制度外收入不少。②可采取的措施可以是加大法律监控,依法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

㈢、大力发展生产力,继续积累社会共同财富

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最终都能归结到这一条上来,事实也是如此。当下政府所做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更容易将力气集中在“二次分配”上,然而无论是提高福利制度还是直接提供补助都需要大量的财力做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无论用何种方式,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积累社会共同财富。只有如此,政府才有更多的余钱来保障收入分配不公的受害者享受一个相对可以接受的平和的生活状态。

②引自步正发2014年5月12日在第四届中国薪酬管理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第二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学界争论如何改革收入分配:初次分配还是二次分配

收入分配制度如何改革,目前学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应该把初次分配作为改革重点;另一派认为,着力点应放在二次分配。厉以宁认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初次分配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分配,但在中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尚未形成市场经济规律下的分配,初次分配的改革更加迫在眉睫。

在厉以宁看来,导致初次分配与市场经济规律相脱节的原因,既有行业垄断阻碍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形成的原因;也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初次分配的工资级差、工资标准等因素;还有劳动力市场上雇主和受雇者地位不对称的原因,买方强势,卖方弱势。(劳资关系不对称)

此外,从深层次看,中国初次分配的逻辑中,还存在着特殊的二元劳动力结构,即高级劳工市场工资高、福利多、升迁容易;低等劳工市场工资低、福利少,几乎没有升迁机会。在农村,农民在初次分配中的话语权更不乐观。首先,到现在为止,农民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农民虽然有土地的承包权、使用权,但没有产权,不能用于抵押、转让,土地的流转很大程度上受市场外因素的干扰,农民的土地收入受到多方限制。

其次,虽然农民工可以在城镇和企业中工作,可他们的身份和市民不一样,他们更弱势,雇方和被雇方双方地位不对称的问题十分突出。

第三,农民养了牲畜、家禽,种了农作物,但他们在销售中处于弱势,和他们打交道的大公司明显强势。即便农民组成了专业合作社,跟大型企业比也还处于弱势。

在厉以宁的改革方案中,鉴于我国尚未形成市场经济规律下的初次分配框架,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初次分配。方案还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人力资本的投入者和物质资本的投入者一样共享利润。传统分配制度中,利润全部归物质资本投资者所有,作为人力资本投入者的职工只能获取工资,不能参与利润分配。上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已提出了利润共享原则,认为人力资本投入者也应共享利润。(劳动者的公社制度,公司制度核心是资本主体)

第三篇:浅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浅谈“收入分配改革”之提高工资待遇

摘要:

近(谢谢你访问好范文)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被逐渐拉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段时间,连续有媒体报道有关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有望出台的消息。收入分配改革其中的一方面就是提高工资待遇,比较有代表性的提高工资待遇的方法包括“化税为薪”、“收税返薪”和“提薪让税”等。这三种方式,在可能达到的效果和操作难度方面各有利弊,每一种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政府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一种相对完美的方案。除此之外,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可以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还可谓任重而道远。然而很多媒体报道,这一方案正在进行紧张的制定和论证,很可能年内便会出台,这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关键词: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工资方案

正文:

近些年来,我国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又出现了房价攀升等引起百姓不满的问题,近期更是出现低端基本生活用品涨价的局面。面对这一情况,一方面需要政府出面稳定物价,从而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则需要调整分配格局,拉近贫富差距,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从而增强这部分人的消费能力。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彼时,中国生产力极度低下,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故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从而提高国家的整体水平,进而带动其他人,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然而现在,一部分人早已富裕了起来,我国的竞争力已在全球名列前茅。且不论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是否在实际意义上带动了其他人共同富裕,也不论是否到了该实现共同富裕的时间,仅从客观实际来讲,贫富差距的拉大,已经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我承认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比以前好了,但一部分人那么有钱,我们却这样,就是让我不爽。”我身边的人不乏这样

的观点。仔细分析,这种观点并不是无理取闹不尊重客观实际,其根本原因是“不公平”,具体点讲就是收入分配的不公。因此我个人认为,收入分配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正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指出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国家作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理应承担起调整策略以适应发展需要的责任。自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近日国务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近期中央一系列涉及收入分配话题的密集表态,让人们看到了收入分配改革的希望,有可能促进收入分配改革早日步入实质进程。最近,关于收入分配改革话题的报道频见诸于报端网络,而有关专家也表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年内便有可能出台。

收入分配改革渐形渐近,如何改革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次收入分配改革,其中的一个重点肯定要提高工资待遇。由此引出的问题是,到底是“化税为薪”、“收税返薪”还是“提薪让税”?

所谓“化税为薪”,顾名思义,就是降低企业税负,将这部分钱用于提高员工工资。最理想的局面应该是这样的:国家减轻企业税负,腾出空间给员工增加工资,员工增加了工资,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这样回过来企业也可以提高效益,这样带来企业销售的增长,虽然纳税比例降低了,但因为总量的增长,国家的财政总量还是会健康增长,形成多赢的局面。但是,老百姓对企业能否自主加薪、及“税转薪”如何落实监管都心存疑虑。

据我从网上了解,过去有的地方比如广东也出台过类似的政策,但效果却并不如意。这倒不是因为政策不可行,而是歪嘴和尚念不得好经,在执行环节出了问题。结果是企业的税负减轻了,员工的工资却不见长。“工资归工资,税收归税收,减免税收只是减免公司老板的税收。”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看法。政府的好政策成了企业及其少数人借机提高“效益”的途径。到头来是国家税收少了百姓收入没有增加,这就有失初衷了。现今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行市场开放体制,有大量的外资企业和私有制企业。而资本家的本质就是剥削,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从另外的角度讲,现如今企业的生存压力很大,企业的各种成本都在不断上升,如何合理避税,已经是企业的一门必修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的很多注册公司都尽可能地注册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域,从而躲避较高的税负。而降税又不会降太多,正好给企业用于降低成本缓解压力,起不

到“化税为薪”的作用。

既然“化税为薪”有可能得不到企业的贯彻执行,随之便产生了出现了另外一种建议――“收税返薪”。“收税返薪”的意思也很好理解,具体而言,就是把拟定该减轻的税负先都收回来,然后由各地的劳保部门或指定专门机构,再把这些收回来的税负给返回去。注意,是按应增加的工资比例返给员工个人而不是企业。在我看来,这种方法较前一种相比,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更为合理,但实际上却换汤不换药。首当其冲的一点是这“返”的工资能不能真正落到员工手上,因为这虽然绕开了企业,但却平添了这么多道手续,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而且,即便是能够确保将这部分钱返到员工手上,企业还是会有很多办法将这些钱“化”为公司的,例如原先本要长的工资不涨或少涨,原先本要发的奖金不发或少发,或者通过一些制度,将这些钱化为额外的工时等等,对于员工来说总体上的福利是增加了,但实际上最受益的还是企业。相较于前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无疑会增加一部分额外的成本,但这部份成本能不能转化为它本应发挥的作用,这一点还值得商榷。

除了以上两种提高工资待遇的方法,有人还提出了“提薪让税”这样一种方式,就是将“化税为薪”流程倒过来,即政府应鼓励企业增加员工薪酬,并据此对提薪的企业采取税收减免。这种方式与前两种方式最根本的不同就是,前两种方式是政府先行减税或是抽税,之后企业才轮到企业做出反应,而这一方式则是将如何做交给企业去选择,政府再去根据企业的“态度”给出相应的奖励。这行动顺序的改变,实际上是政府把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上,客观上讲可以有效避免企业利用国家政策去牟利,而只要对提薪的企业做出足够的补偿和奖励,

就肯定能够达到提薪的目的。然而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实行起来也是最难的。首先,这种方式虽不像前两者那样倚重严格的监管措施,但却需要制定严格的标准,对提薪做出的鼓励必须有据可依,不能随便哪个人说说就减了。所以除了要有严格的标准,还必须要对每个企业做出正确的评估,不能企业说自己涨了多少就是多少,得有专门的机构进行评估和确认。然而,国家这么大,企业这么多,实际操作起来的难度着实不小,因为几乎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同,光是如何制定出一套相对公平的标准,就已经够让人头疼了。

上面的这三点,是我通过查阅资料筛选出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提高工资

的实际操作办法的提议。总的来说,这三点各有利弊,有的操作难度小,但效果未必好,有的效果可能好,但具体操作又过于复杂。但无论怎样做,前提是要规范明确,否则就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这次收入分配改革的方案,小到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进行反复的论证,使其尽量合理,每一个方面都必须要明确,任何特殊情况都尽可能做到有据可依。这可能就是《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迟迟不能出台的原因,但据媒体报道,这一方案有望年内出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其实,此次收入分配改革,单从提高工资待遇这一点来说,需要解决的远远不止上文提到的问题。针对此次改革,网民上也在网络上进行着激烈的讨论。有的企业的负责人,在网上抱怨现在小公司所面临的严峻生存压力,有的人,则对提高工资待遇的对象提出了疑问,认为如果高收入者的工资也增加同样的比例,到头来贫富差距反而是会被近一步拉大。但我觉得,此次收入分配改革,目的就是要提高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从而增加中产阶级的比重,使国家更为稳定,应该不会出现高、低收入者工资同涨的局面,否则真的会让人哭笑不得。总之,距离方案的出台,最多也就还有半年左右的时间,具体是怎样改革,让我们拭目以待。只是希望,这此改革,不要让大众失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4年修订版)

2、《我国分配差距穷降富升逼近红线白黑灰血金共存》(《经济参考报》2014年5月10日)

3、《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年内可能出台重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解放日报》2014年06月04日)

4、《据称收入分配改革草案接近完成重视低薪者收入》(《新民晚报》2014年6月4日)

5、《减税加薪是收入分配改革的当务之急》(新华网)

6、《“减税加薪”不如“收税返薪”》(荆楚网)

7、《企业避税最佳设计方案》(企业管理出版社雷建/编著2014年3月第二版)

8、《改革分配制度要在战略和路径间求平?》(《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06月09日)

9、《迟福林:推进收入分配改革首要的是规范政府行为》(人民网)

第四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浅谈

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暑期学生主题征文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浅谈

张广喜

摘要:gg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但贫富差距日渐拉大及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已成为摆在政府面前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成为百姓最强呼声,收入分配问题已成当今热议的民生问题了。在以缩小贫富差距、提升全体国民福祉为主要目标改革顶层设计中,应先将提高低端群体收入作为改革的重点之一,大力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并以此为改革基点,破除各项体制机制弊端,逐步缩小日益凸显的贫富差距。而应让社会绝大部分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关键字:分配公平内需

(一)收入分配现存的问题

《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预算报告》显示,2014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量为800.61亿元,支出769.54亿元。其中,723.6亿元又以各种名目返回给了央企,而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等支出只有40亿元,仅占国有资本经营支出的5.2%;而2014年国企实现利润1.3万亿元,2014年则升至近2万亿元,同比增长37.9%,利润上缴比例应为5%-10%,但2014年国企利润上缴比例仅为6%左右,2014年更是降至2.9%,而在其他国家,国有企业上缴的红利一般为盈利的30%-60%,有的甚至高达盈利的80%-90%,但全民所有的中国国企则坚决拒绝“过多”上缴利润。收入分配改革是个关系到中国全局改革的大问题,如果因为国企利益集团的反对而难以推进,无疑会加大中国整体改革和社会稳定所面临的风险。可以说,提高国企特别是垄断央企的利润上缴比例,限制国企高管和部分员工过高的薪资水平,这是收入分配改革的长期难点和焦点问题。

与此相对的就是低收入者。低收入者的人群非常庞大,在当前大致包括普通工人、农民和社会困难群体收入。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9月,包括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以及国家优抚对象在内的四类国家保障对象,数量接近9000万人,如果再加上900多万的城镇失业者,仅以此计算出来的低收入群体就已近亿。此外,也有人按照联合国贫困人口的标准计算认为,中国贫困人口的数字应该在2亿左右,真实的低收入群体不会少于4亿人,照此推算,这几乎占到了中国人口的近三成。

这里引用温总理的话:所有小问题乘以13亿都是大问题!

(二)在推行分配制度改革时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保持稳定的发展,唯有在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谈分配。也就是要先“做蛋糕”,只有把蛋糕做大了,才能保证又要分的,不能只顾“公平”,而让每个人都穷公平,这就有点因噎厌食啊。但正如上面所说,很多垄断的央企,占去的很大部分的资源,同时产生的效益只有很小的部分才流到人民手中。这也是我们以后应该改变的地方。

从“稳增长”的角度看,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显然更有利于抵御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如果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能有明显提升,其释放的消费潜力将不可低估。我们知道,经济学上有个“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从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看,收入水平越低的个人或家庭,其消费率越高,相反,收入水平越高的个人或家庭,消费率越低。按照这一规律,提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其带来的消费效用,将远远大于中高收入群体的效用。以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为例,有研究认为,如果按现代劳动力市场规律办事,实行同工同酬,上亿农民工每年至少可多收入1

南京财经大学2014年暑期学生主题征文

3千至5千亿元,这一金额远高于免除农业税、家电下乡补贴等惠农措施。农民是中国最大

的消费群体,农民工的这一收入“欠账”能否得以消除,可以说直接关系到国家内需的扩大和

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税收有配置资源的作用。因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利用好这个职能。不仅仅在个人所

得税方面,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占用社会资源多,能耗大的企业上多进行税收调节,已达到社

会的资源分配均?点。

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的,我们要利用好我国的优势,加强进出口贸易。全国人

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9月2日在长春呼吁,当前应重点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启动

居民消费。用民生消费、国内投资、外汇“三架马车”均衡发展来带动经济发展。当前的国际

国内环境促使中国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要用民生消费、国内投资、外汇均衡

发展来带动经济发展。

(三)以下是各专家的观点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近日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今年中国更重要

的任务是扩大内需,应该把中国经济2014年增长拉动力更多放到扩大内需上,抓好投资,

抓好消费。扩大消费首先要保证民众收入提高。他建议今年应该在加大城乡经济收入方面下

更大气力,努力推动新的消费热点形成。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

为,2014年调结构、转方式,要以提升消费需求力度作为导向,以收入分配改革为切入口

和驱动点。只有收入的提高才能支撑市场的需求,促进企业的生产。

专家同时认为,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民生工程的建设,同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结构性减税将为缓解企业困难、提高居民收入发挥根本性作用。

收入分配的改革任重道远。但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预算报告》

2014-09-0216:42:55,人民网《吴晓灵吁推进收入分配制

度改革刺激居民消费》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管理科学0901

第五篇:5、收入分配制度???革

5、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中国收入差距已达33倍。有关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贫富悬殊愈发严重,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基尼系数0.4的国际警戒标准在我国基本适用。专家建议:在单独?量农村居民内部或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各自的基尼系数警戒线定为0.4;而在衡量全国居民之

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时,可以将警戒线上限定为0.5,实际工作中按0.45操作。1922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零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如果个人所得税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数即会变小。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体现在城乡之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014年为3.2:1,全国收入差距的60%以上出自于此)、区域之间(东中西部已有的收入差距,由于倾斜式发展战略实施而被进一步扩大)、行业之间(有数据表明,从2014年到2014年,4年间行业差距扩大了1.6倍,按全要素收入来分析,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间相差5―10倍)、阶层之间(收入最高的20%群体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群体的收入的33??)。

成思危委员长曾明确表示,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

我国慈善事业捐赠款只相当于美国的1/400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穷不可怕,资源匮乏不可怕,落后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就好比一艘船上坐了上千人,突遇风浪,面临不测,在这种价值选择面前,宁可一船人沉没也决不抛弃一个人,这样的民族才是不可战胜的。”

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

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努力解决当前公务员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适当向基层倾斜

■合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完善机关工人工资制度。要随着经济发展,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并注意提高其他低收入人员待遇水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6日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gg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会议指出,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的要求,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务员薪酬制度,努力解决当前公务员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逐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适当向基层倾斜,以促进公务员队伍建设,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要完善地区津贴制度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完善机关工人工资制度。要随着经济发展,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并注意提高其他低收入人员待遇水平。

会议强调,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把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准解决问题的切???点,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扎实工作,把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5月26日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政治局会议专项研究收入问题,并作专项报道,至少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由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国家政治议程和政策议程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当代社会的治理观念非常强调“政策议程”的作用,强调问题之能否解决,首先与“问题排

序”有关,即是否承认有这个问题,是否把它排在优先位置上。由此而来的一般的行动建议是,如果你想解决一个问题,必须有能力把它提到社会认可或政府认可的议程上。由于要竞争进入议程的问题太多,所以,当代民主政治对于政治家的“议题运作”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般来说,议题运作的成功有三个标准。第一,它是对广泛的社会争议的回应;第二,它涵盖尽可能广泛的利益诉求;第三,它明确引导政策方向,提供“政策工具箱”和政策评价指标。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议题的突出,满足了上述三个标准的前面两个。是否满足第三个标准还要观察,因为暂时还看不到对于收入问题的明确诊断。如果要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那么关系不顺的原因和症结是什么呢?没有明确的诊断就不会有对症下药的政策思路。好比说,我们要将房价过高看作是一个问题,但如果不能对房价过高的原因有一个认识和说明,那么给出的政策就可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是互相冲???的。

近年来最重要的社会争议是关于“反思改革”的讨论和一系列政策辩论。争议反映了社会高度关注的三个方面:一个是继续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动力机制在哪里;一个是社会不公正问题;一个是发展背后的贫困问题。争议表明,处于底层的社会公众,最先认识到了一项基本国情,就是以发展为中心的改革,和以gdp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迄今为止并没有自动导致地区平?、可持续发展以及共同富裕。

因此我们把“分配议题”的突出看作是对社会争议的回应。比起单一的发展思维和增长思维,强调分配制度的改革,意味着正面面对严重的社会不公正与贫困问题。分配制度改革本身也是改革,改革从这个方向深入,既能维持改革话语,也有利于重新培育改革共识与动力。这是重要的认识进步。

从强调增长,强调“国力”,转向强调收入,强调“民力”,也是许多国家经历过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和地区差别,增加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曾被许多国家列为最重要的政策目标和政绩指标。而中国国情条件下有所不同的一点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公务员群体的收入与待遇问题。

尽管这个问题有很高的社会敏感度,我们还是应该坚持正面面对它。与其在一个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下任由某些灰色领域滋生,不如更加公开而公平地加以讨论。在公务员队伍中,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包含两个方向。一个是压缩名目繁多的各种津贴,使薪酬结构“弃暗投明”,并有统一规范,另外一个是减少部门差别和地区差别。这种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它有利于在统一财政下建立统一的政府行为规范,消除因部门寻租而带来的部门差别。尽可能减少地区间差别,也有利于减少腐败和寻租,甚至有利于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或其他人到基层去工作。

但是所有这些积极方面要真正实现,还有赖于一种行为传导链条的建立。通过规范收入制度,使政府官员消除从干预经济中获得好处的冲动。政府的行为将更多地集中于产权保障、法治环境、公正规则、权益维护等方面,通过消除制度性的障碍,帮助更多的人自由谋求发展机会并提高收入。在这样的情景下,公务员的收入问题才会在社会整体合理的背景下真正得到理顺。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六个关键词

工资制度改革

包含企业工资制度改革、行政机关工资改革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三部分。工资制度改革迄今为止,我国大规模的工资制度改革有两次。一次是1985年,国有企业同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现脱钩,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和经济效益挂钩,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另一次是1993年,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脱钩,行政机关实行职级工资制,事业单位则根据所处行业,分别实行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职务岗位工资制、艺术结构工资制、体育津贴和奖金制等。

国有单位福利制度改革

最早被重视的是住房制度改革,经历了公房出售、提租补贴、建立住房公积金、停止福利分房等阶段。同时,企业办社会问题也被重视起来,从最早实行生产经营和生活服务分开,到目前正在大力推动的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

我国于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时,当时纳税的主要对象是来华工作的外籍人员,开征当年的个人所得税总额只有20万元。1986年和1987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和个人收入调节税,扩大了纳税范围。1994年,实施了统一的个人所得税税法。自1999年11月起,国家决定恢复征收利息税,其指向很明确,就是将这笔钱用于低收入人群。2014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总额达到1737.1亿元。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我国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先企业后机关事业单位的次序推动。目前,企业的社会保险制度框架已经形成,养老和医疗保险实行统账结合模式,机关事业单位同企业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上出现了“并轨”趋势。

在农村开展的社会保障项目主要有两个,一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二是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但两者仍处于试点或局部推行阶段。

社会救济制度改革

社会救济是政府运用再分配手段,对低收入者生活予以救助的一种制度安排。自1997年起,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城市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城市家庭实行生活救助。此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在局部地区兴起。

农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随着“大包干”性质的农村生产方式的普及,农村收入分配不再以生产队为基础,而是以农户为分配主体,在收入分配制度上实行“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biaosa小编推荐更多范文:

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之我见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探

篇4:政治协商制度(精选)

第一篇: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的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已经成为了国家制度层面上的民主形式,有着最大程度的包容性特征、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合法性特征,在体现协商民主的基本精神的同时,也深深的打上了中国本土的烙印。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协商民主的参与者的产生方式以及参与者的实际地位与西方协商民主的基本精神有区别。按照协商民主的基本精神,它要求每个人都有参与公共决策的权力,但是事实上这是理想化的状态,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即使是民主程度非常高的西方国家,其在民主实践中也不完全遵循这一基本精神,其参与者是通过随机抽样或者是选举产生的,与协商民主的精神有着很大的距离。我国协商民主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参加协商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各族各界人士,但在实际中是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出现。而政协委员是通过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民主协商产生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与协商民主精神所要求的普遍包容性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另外,虽然宪法明确规定参与政治协商讨论的各政党地位平等,但在实践中这种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实际地位是处于优势的,而各民主党派则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各党派所占有的资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共作为执政党拥有着资源上的相对优势,它掌握着国家政权,把握着国家权力,因此在政治上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也有着最大的发言权。除此之外,它还掌握着其他党派所无以比拟的信息资源和经济资源,代表着更大的利益,这也就必然要求它比其他党派获得更大的发言权。各民主党派虽然在某些方面掌握着相对多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但是在总体上还是处于劣势,这也就决定了它们在政治协商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从属于执政党的意

志。二是中共有着其他各政党所难以相比的政治控制力。

但是这种实际上的优势和劣势之分并不影响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展开平等的富于成效的协商,因为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个别利益的有差别完全可以通过民主协商予以调和与解决,这也是我国政治协商制度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发挥重大作用的根本原因。相对于西方的协商民主程度,中国协商民主的实践程度要高得多。更为重要的是,协商民主理论也为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随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和协商民主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其次,我国协商民主的承载体――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一元领导下多元利益整合机制。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殊国情的产物,它符合于中国的实际,可以更好的协调和整合多元的利益需求。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非常落后并且又呈现出极不平?的特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比较落后,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程度差距还很大,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另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平差距也很大,并且不同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诸多具体利益的差别和矛盾。gg开放后,多种经济并存的特征更明显,社会分工也更加多元化,公民谋求自身利益的渠道也日益多元。这些复杂情况和矛盾的现实决定了多元的利益诉求和多元的利益矛盾与冲突,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已经存在的以及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必将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发展。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采取一种适当的政治制度,能够很好的协调和整合这些多元利益诉求,同时控制和减少直至消除多元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但是具体国情同时也决定了这种适合的政治制度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中心,它必须能够担当起很好的统筹全局、兼顾各方具体利益、保证社会的协调

发展、广泛的听取和反应民意的艰巨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是为适应于这种特殊的要求和承担艰巨的任务而设计的,它就是在一元领导下的多元利益的有效整合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中国共产党是处于领导地位的一元,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各族各界人士则是处于被领导地位的多元。这一制度能够将一元领导和多元诉求在国家建设中有机统一起来,使多元的社会要素在一元的领导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人们在这一制度框架下就各自的利益要求展开广泛的民主协商,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充分照顾各方的具体利益,容纳多元利益。现行的政治协商机制也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些要求,因为在现实中这种协商在公共权力的组织与执行、公共事务的组织与管理以及基层社会民主自治三个层面上实际地运行着,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最后,政治协商制度所确立的协商民主形式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

在我国,承担政治协商职能的机构主要是人民政协。处于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各族、各界人士就有关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和各项政策,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等进行充分的讨论,参加政协的各界代表可以就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项政策自由公开的表达和倾听各种不同的意见,也可以说服别人改变意见,作出最合理的公共政策,这种共识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相互妥协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原则,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在这里人民的意愿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尊重。在这一过程中民主的协商性的到了充分的体现,协商的结果是体现公共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得以最终确定,大家各取所需。但是这种协商的结果还不能直接付诸实施,因为它们缺乏政治合法性,还必须通过政治决策为其提供合法性。而政治决策主要的是要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的形式赋予它们以合法性,人

民对于这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决策严格服从并自愿接受,也就是说,人民对协商政治的实际参与并通过这种参与对最终的公共决策产生高度的认可。因此,在实际上我国的协商民主过程是一种间接民主形式,通过协商使多元的利益诉求和矛盾得到协调,并取得最终的公共政策,最后由立法机关将这些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赋予其合法性,形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形式。

协商民主建设已成为世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趋势,我国的很多学者也开始对协商民主理论进行深入的介绍和研究。协商式民主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2014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第一次在中共中央的文件中正式提出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另外在2014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中对这两种民主形式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指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相辅相成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和广度。经过充分的政治协商,既尊重了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了少数人的合理要求,保障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两个文件的发表证明我党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协商民主在促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所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事物,协商民主也不例外,虽然协商民主有着诸多的优势,但是它还不能完全取代选举民主,到目前为止协商民主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它还有待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逐步完善。另外,作为一种成熟的民主形式,选举民主也有着诸多的优势,在某些方面也是协商民主所不可比的,因此在未来很长的时期里,这两种民主形式将并行存在,而且两者必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历史的发展规律和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既不能实行西方

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也不能效仿原苏联的“一党制”,而必须是实行一种特殊的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离不开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的支持与合作。只有在中共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各爱国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

第二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免费教育文稿网无需注册,免费下载,关注课件、试题、教案的打包下载和参考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思想政治》②必修“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三框题《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二、教材分析:

1、与原版本的相关内容对比: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这一框题内容涉及原版高三《思想政治》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四个框题的内容。教材对于知识点的要求有所变化,浓缩了知识,删减了内容,但仍有侧重,需要教师更广地延伸知识和学生更主动地自我学习。

2、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这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本单元“三个制度一个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把握中国政党活动现象的知识依据。学习这部分知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利于理解前边“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的原因”,联系民主广泛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本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相关知识,也将为后边全面理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了解政党制度的含义;掌握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容;理解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运用和联系知识分析我国不能采取多党制的原因等。

能力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归纳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等。

(2)、思维和过程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集体协作探究知识的过程。

(3)、思想和觉悟

全免费的数学教学资源网站qq904007915教师群号46332927(小学)56954784(中学)

在生活中思考生活。让学生明确这一政党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引导学生养成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通过运用历史的、比较的观点分析方法来探究中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多党制的区别,坚信西方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从反面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

三、教法选用及学法指导:

1、教法选用:

多元课堂元素运用。遵循“多元教学―引导深入―思考提高”的设计思路,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情境创设教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等等。

2、学法指导:

通过“教师设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和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来自主组织知识,自主创设知识情境,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探究式引入:

在本节课引入新课时,我选用一则大家较为熟悉的生活材料,探究引入,拉近距离,建立师生融洽的课堂互动氛围。

?《美国两大饮料公司与两大政党》―‘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是美国的两大饮料公司。他们要想在软饮料垄断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尽力扩展事业,就不得不攀附?政治大户?,反过来,?政治大户?也非常需要尽量多的财神爷的支持。于是?可口可乐?成为了与民主党关系密切的饮料,?百事可乐?成为了与共和党关系密切的饮料。在二战期间,食糖货源紧缺时,?可口可乐?公司被政府定为优先供应原料的企业,美国

政府还给公司拨款建造了64个装瓶工厂。而?百事可乐?在共和党执政期间,成为在苏联举行的美国商品展览会的惟一的美国软饮料的代表,从而畅销当时的苏联。?

在学生读完材料并饶有兴趣谈论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我们从材料中得知美国是怎样的一种政党制度形式?(轮流执政)两家公司为什么要和政党相联系?(经济利益)政党和企业之间有何共同利益,都是代表谁的利益?(资产阶级)两党如果不轮流执政,会造成什么结果?(利益不平?,引发激烈斗争。)我们国家需要这样做么?”等问题。

引起学生探究问题所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给予点拨,最后峰回路转地引出结果“不需要!我们国家的政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比资本主义国家优越。”好!乘胜追击:“那么,为什么说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又具有那些优越性?那究竟怎样认识我国的政党制度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进入下一环节。

2、研究协作创设情境:

本框内容涉及旧版本四个框题的知识要点,要学好本框,得了解清楚其知识体系,要抓住要害,有所侧重地展开。在新课改背景下,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和“小组探究学习法”,提出问题后分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1)我国实行怎样的政党制度?

(2)我国具有那些民主党派?他们是什么性质的政治团体?

(3)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制度的地位和每一项内容)

(4)试试联系生活中的政党活动现象来认识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5)从比较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角度来分析我国为什么不能采用西方的多党制?

注意:对于问题,如果只是阅读而不思考和分析综合,也是不容易得出答案的,需要教师参与其中,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共同获得知识学习体验,同时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疑惑,引入下一环节。

3、??报结果释疑解惑:

学生将其在分组探究中的收获,进行汇报小结。教师在认真听取汇报后,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点拨,主要有:

(1)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学生主要是对“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只是政治领导,而不是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产生疑问。我选择一道辨析题来解释,即:当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这是将当对国家的三种领导方式与其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混淆了。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一种大政方针和方向性的政治领导。而如果是思想指导,那么意味着各民主党派也遵照共产党的信仰、纲领和路线建党等,这是有违政党的特征“具有自己的纲领”的。如果又是组织领导,那么各民主党派的一些人事任免,成员组成和机构设置等都得由共产党安排,也是不行的。

(2)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

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让民主党派来执政?”,对于这个问题,是本框题的难点。我采用三方面突破。一方面,区分认识。这是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多党合作是一党执政,多党参政;而这种主张是多党轮流执政。中国能不能呢?引发谈论。另一方面,摆出道理。首先,以孙中山的话语“中国照搬外国的多党制和议会制,不但是学不好的,反而学坏了。”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在畅所欲言中引导学生联系近代史孙中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实践。另外,再次启发学生联系前苏联的历史经历和我国如今面临的国际形势来分析。此外,再来目前共产党党员人数和各民主党派人数的数据表的对比作为佐证。第三方面,挑明实质。系统地从基本经济制度、国家性质、这种主张的实质和后果上阐述对问题的认识。

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使问题认识的??加深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找寻知识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核心观点,进入下一环节。

4、归纳总结:

政党制度,是指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关系、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重要机构。我国的政党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主要具有三个优越性。而中国决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合作制,原因表现在四个方面。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学生回忆,并注意最后点出重点和要求学生思索的难点。

至此本节课教学内容基本结束,为检验和巩固教学目标的成效,我们也在教学中参加一些配套题目。,

5、训练反馈:

第一部分:课堂演练。采用材料分析题来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课后思考与讨论。

如:我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有何异同?

四、板书设计(略)

第三篇:6.3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

城阳三中2014―2014学年高一政治必修2导学案使用时间:2014.3.23

第六课第三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预习案】

【预习目标】

1、明确民主党派的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地位。

2、熟记我国政党制度的具体内容。

3、记住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预习内容和要求】

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中国为什么实行这个政党制度而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2.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是什么?中共和民主党派的关系?

3.多党合作的基本点有哪些?

4.政协的性质是什么?主要职能有哪些?政协与人大有何异同?

【预习效果检测】

一、判断:1.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国家机关,行使国家职能。()

2.在我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多党联合执政。()

3.中共与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4.中共与民主党派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5.人民政协中有民主党派的参与,它们的性质是相同的()

6.人民政协属于国家机构体系,是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联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

二、选择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14年3月14日闭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③是中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④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国家职能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2.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构建和谐的政党关系。为此必须()

a.提高各民主党派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b.加强党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

c.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作为各党派的根本活动准则d.保障政协这一国家机构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等职能

4.十二届全国人大和十二届全国政协于2014年3月同时召开。这是为了便于()

a.人大和政协两个国家机构共同决定国家大事

勇敢者和普通人唯一的区别是,前者的勇气多持续了5分钟。

b.加强中国共产党对人大和政协的组织、思想领导

c、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相互监督

d、发挥人民政协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实现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5、依据上题材料,从本质上看,“两会”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b、成员都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

c、都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d、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机关

【课堂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2.理解并能结合材料区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

3.理解人民政协的性质,结合材料能够判断政协的职能,能够比较人大与政协的异同。

4.培养学生理解、比较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坚定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抵制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课堂探究】

1.材料1:1949年成立的新中国政权中,有3名非中共人士担任副主席;2名担任副总理;政务院32个部级机构的正职官员中,非中共人士有13名,副职当中非中共人士31名。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中有6个党派的党主席担任副委员长。除致公党和台盟以外的6个党派中排名第一的副主席均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进入国家领导人行列。截至2014年底,全国有超过3.2万名非中共人士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30个省市区有非中共的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近90%的市县两级政府配备党外副职。

材料2:2014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民主协商会,就中共中央拟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推荐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和拟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推荐的全国政协领导人员人选建议名单等问题,向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听取意见。材料3: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据统计,2014年以来,针对民主党派,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或委托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通报会共117次,协商问题包括中共十八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还涉及多部法律草案的修改。

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的什么内容?

勇敢者和普通人唯一的区别是,前者的勇气多持续了5分钟。

2.辨析: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3.有人说: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没有本质区别。你认为呢?

【疑难解析】

1.什么是党的政治领导?

中国共产党制定党的纲领、路线,确定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规范。党的政治领导主要依靠依法执政来实现,以确保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2.怎样理解人民政协的职能?

①“政治协商”职能一般是指在决策前,就重大方针政策、法律的制定等问题进行协商。

②“民主监督”职能是就重大方针政策、法律的的落实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③“参政议政”职能主要是就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执行、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进行调研、提出议案、建言献策。

3.三次会议依次召开(党的会议,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的排列顺序说明了什么?

①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各自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必须首先召开党的会议,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

③政协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因此,召开党的会议后,继而召开全国政协会议,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人士和各界民主人士的意见,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这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党和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④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因此,党提出的方针、政策和人民政协提出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必须再提交全国人大讨论通过,使之变为国家意志,以保证党对国家的领导。

【课堂检测】

1.(09海南卷12)gg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就智力支边扶贫工作进行考察,为贫困地区发展提出许多政策性建议,在落实扶贫经济项目、支持农村基础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基本点是()

a.参加国家政权b.参与国家大致方针的协商

c.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2.(2014广东单科15)据近期《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显示,全国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共有3.1万人,他们对分管的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这说明我国各民主党派()

a.行使国家立法权和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的权利b.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方针政策的制定

勇敢者和普通人唯一的区别是,前者的勇气多持续了5分钟。

c.享有行政管理权和人事任免权d.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与共产党共同执政

3.(2014全国

篇5: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分析论文(精选)

第一篇: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分析论文

文章标题: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分析论文

摘要:知识产权体制的适宜性对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和成功有重大影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动力,它作用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必须重视新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权?问题,过于严格的知识产权规制同时可能会阻碍知识的传播。

关键词:知识

产权制度;国家创新体系;技术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革[1]。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成为保持和提高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世界各国都把自主创新作为主要方向来考虑,但各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和水平,因此各国纷纷寻求适合本国自身的创新道路。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发布了改善其创新绩效的国家技术创新战略,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美国提出了在科技前沿全面领先的战略,日本提出了科技立国、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韩国提出了以科技为基础的发展战略,这些国家的技术创新水平发展十分迅速。考察这些国家技术创新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是创新成功背后的强大的驱动力。于是,国家创新体系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论被提出,首次提出这一理论的是英国著名学者freeman。他在1987年研究日本时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使得国家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这说明,制度因素在推动技术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技术领先国家,从英国,到德国、美国,再到日本,这种追赶、跨越,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且还有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的作用,从而是一种国家创新体系演变的结果。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范围引申

国家创新体系迄今都难以得到准确的定义,它是一个国家复杂的制度和政策激励体系的统称[2]。有关这个体系的研究,不同的学者运用了多种不同方法,而每种方法的重点不同,并且都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已经解决,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它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运用了完全相同的方法论假设“国家体系的分析水平不能完全还原到每个要素”,换句话说,即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加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开开展了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1996年,该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可以定义为:公共和私营部门中的组织结构网络,这些部门的活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知识、技术扩散能力,并影响着国家的创新业绩。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和研究是技术创新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对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关系认识深化的结果。国际上,国家创新体系较通用的定义是:国家创新体系是指由一个国家的公共和私有部门组成的组织和制度网络,其活动是为了创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其中政府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是这一系统中最重要的要素。国家创新体系中包含着各种相互作用的要素,就是具有经济效用的新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力。之所以强调国家体系,而不是区域或国际体系,是由于公共政策的设计和执行仍然是一国政府部门的功能。国家创新体系的利益反映了一个信念:国内公司的创新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政策。其次,任何政策的成功实施,都取决于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所以,当一个国家的国际责任同国内优先权利以及当地环境相冲突时,给政府带来了挑战。

所以创新体系、生产体系以及制度背景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国家现象,它们根植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所以,分析知识产权对任何一个行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时,都不能够脱离该体系的实施背景。在国家创新体系下,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为了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建设性地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协调国家的创新活动。具体而言,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国家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财力、信息资源等)的配置功能、国家创新制度与政策体系构建功能、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和部分创新活动的执行功能。国家创新体系有系统性、网络性、制度创新性、组织学习性等几个基本特性。必须意识到,国家创新体系并不是有意构建起来的,它的组成要素也不是以一成不变的形式发挥效用。毫无疑问,如果这种国家体系想要保持并不断吸收国内外的创新活动,必然需要将一致性和稳定性保持在最低水平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科技的发展使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全球化以及企业间国际竞争的升级,发展中国家单纯依靠利用本国低成本的劳动力制造侵权、仿制产品的可能性大大缩小。因此,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有利于本国企业创新和获得专利

的知识产权制度,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局面,以期获取经济增长的长期收益。

(三)知识产权制度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促进作用

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3]。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动力,作用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知识

产权制度促进了技术创新成果的产权化、资本化和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创新成果本身不具有物质形态,不能像普通财产那样受到法律保护。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对智力成果的有效产权安排。它是在对公有知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其创新点与公有知识往往交融在一起,产权边界不易判断;同时,它具有转移和扩散容易,不易识别,难以控制,以及复制成本很低的特点。因此,创新成果需要通过知识产权制度来加以界定和保护。知识产权制度依法对创新成果进行科学审查、产权界定,明确产权的范围和归属,实现创新成果产权化,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现有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中,对于技术创新成果,除了著作权从作品完成之日起自动成立之外,其它的专利权、商标权等都要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和审批程序才能生效。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复杂的、高风险的智力劳动。技术创新成果可以非常容易地共享、易于扩散和传播,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属性。因此技术创新成果具有外部性,即他人可以不付代价地享有利益而权利人却不能得到回报。如果这种外部性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人们就可以任意地、无偿地利用他人的创新成果,创新成果的权利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其继续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就会受到严重的挫伤,社会整体创新活动就会受到抑制,从而阻碍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制度就是一种推动技术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创新成果的产权化使创新成果的权利人有了独立的利益,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享有排他独占权,从而使权利人与创新成果的产权发生最直接的经济利益的联系,同时使得创新成果的外部性减弱,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变小,可以独占一方市场,获得超额利润,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成果的价值,实现权利人利益最大化。知识产权制度的市场价值取向使创新成果的权利人和发明人的利益与创新成果市场价值的实现紧紧连在一起。创新成果越是符合市场需求,对社会的贡献越大,权利人和发明人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就越大,从而使人们从创新的开始到产业化的全过程,都始终瞄准市场,把创新活动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共同发展。

技术创新取得的成果,必须及时取得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的智力财产权,这使得它极易受到侵犯,出现他人不付任何代价就可使用的“搭便车”现象。因此通过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使得权利人对自己的智力成果获得一种合法的垄断权利。只有获得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才能真正实现和保证对其的权利,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创新成果的产权化,可以使所拥有的科技优势转化和提升为市场竞争优势。科技优势只表明在科技的制高点上可以达到的某一高度,但并没有占领这块阵地。要占领这块阵地,就必须通过获得知识产权来实现。在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高风险、高投入。如制药产业素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三高”之说,大型跨国制药公司一般会把利润的10-20用于研发。国际制药业巨头辉瑞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超过50亿美元,阿斯利康公司每个工作日的研发费用高达1400万美元。与此相反,仿制一种药品只需要很少的投资和很短的时间。再如,开发一个大型的软件系统要投入上千人长年的工作量,而复制一个软件只要点按一下鼠标就可完成。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不会有投资者对高新技术进行前期的巨额投入,就难以形成各种高新技术产业。产权化的技术创新成果,不仅代表了科技水平,而且代表了市场的竞争水平。?量一个企业的竞争水平,常常看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而?量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综合实力,同样要看国家整体拥有的知识产权。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和科技强国都是知识产权大国。

(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对知识产权制度种种缺陷的超越

stiglitz(2014)的研究表明,必须重视新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权?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如此,在发达国家亦如此[4]。一旦由于过于严格的知识产权规制使得知识的代价过高,就会阻碍知识的传播,结果就是无法发挥它在改善生活水平上的积极影响。虽然知识产权中的专利权理论以基础研究为基础,但是它并不一定是鼓励研究最恰当的工具。1980年美国的baye-dole法案通过之后,大学就可以为自己开发出来的技术申请专利,所以这些研究机构为了保护研究成果,开始越来越频繁地运用专利权。然而对于这种趋势颇有争议,由于大学研究越来越多地转向了商业价值,所以这样做无法激励基础研究和知识的共享。

实际上,许多研究发展中国家模仿行为的人们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模仿过程就好比是发达国家的创新活动一样。实际上,知识具有一部分的隐性特质,这就决定了模仿和创新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中都包含着探寻的过程,这种探寻不完全区别于为了取得新发展而进行的探寻,并且往往需要花费较高成本(有时候甚???比初试的创新还昂贵),这个观点不仅可以运用到有专利的创新活动,而且可以运用到无专利的创新活动。同样为了更好地理解、解释并评价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必须具备研究能力。因此,引进或者改进外国的科学技术本身就带有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实际上,从企业进行这些活动的角度来看,改进现有技术的决策在本质上同创新决策没有区别。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模仿同发达国家的创新活动有着很多共同的特征,双方都具备独创性、科学技术能力、运用特殊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组织效率和灵活性。这些特征接下来会影响生产成本、市场竞争特征以及整个行业的进化发展。不仅如此,这两种活动都可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所谓技术吸收能力,就是企业通过无形资产的投资过程而学习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自我加强的累积过程,这个事实也强调了创新和模仿之间的紧密关联。正是上述特征最终将创新和模仿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实际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工业化水平和基础研发水平比较低,但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制造商掌握了很多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技术,因此积累了很多科学技术能力。之所以可以获得这样的发展,关键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非常宽松或者甚至不存在知识产权,所以才能够使得科学技术更自由地传播开来。

(五)对我国的启示

虽然知识产权体制的适宜性对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和成功有重大影响,但是要想一直保持成功,仍然需要建立一个适当的支持性框架,避免经济陷于混乱的不均?状态。因此,激进的财政预算缩减、货币贬值、由投机性兼并和收购带来的不稳定性都有可能摧毁积累的知识和科学技术能力。实际上,不利的政策和环境因素都可能轻易导致业绩萧条和学习停滞。如果在专利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没有考虑它的国内背景,那么它很有可能以失败告终。从历史的观点讲,工业化国家的政府在逐步引进更强的知识产权政策时,同时也必须大范围内实施相应的补充政策和制度改革才能够增强本国的技术能力,保证国内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2014年已经成为wto成员,所以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不仅是我国履行“入世”承诺和营造投资环境的基本方针和重大举措,更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需求。当前,我国面临的知识产权形势十分复杂:(1)国家的知识产权立法已经基本完备,知识产权执法不断加强,知识产权普法也已广泛开展;(2)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最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知识产权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还亟待全面提升。因此,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和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以知识产权战略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与经营。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分析论文》来源于制度大全,欢迎阅读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分析论文。

第二篇:知识产权制度还在保护创新吗

知识产权制度还在?**??创新吗?

gavin_x2014-09-1317:20:19

今天,苹果发布了iphone5,其中的lte技术让拥有此项专利的三星摩拳擦掌,准备对其提出专利诉讼,报一箭之仇。知识产权制度的本意是保护创新,但现在,它为何变成了大公司之间的游戏?

今年,各大公司间的知识产权诉讼进行的如火如荼,连一贯当被告的中国公司都成功讹到苹果6000万美金的商标赔偿。今天,苹果公司发布了新一代iphone,而其中的lte技术则涉及三星公司的专利,也让吃过苹果亏的三星摩拳擦掌,准备反击。于是,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还需要这样的知识产权制度吗?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人问英语老师“山寨”的中文翻译应该是什么,英语老师说:madeinchina。这不仅仅是笑话,如果没人在意知识产权的重要,用不了多久就不会有人创造了,人类的科技树也就不会再点亮新的枝叶。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的财产,在发展越来越靠科技和创意的今天尤为重要。

为什么要有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英文叫“intellectualproperty”,在台湾地区被译为“智慧财产权”。顾名思义,知识产权就是我们的智力成果所能变成的一般等价物。脑力劳动其实是非常消耗卡路里的,一些高级别的创造者在前期必须接受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有高素质的产出。从商业上讲,那些消耗掉的大脑“燃料”和受训和创造过程中消耗的时间金钱,都是脑力劳动成果的成本。

在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以前,商人和手艺人们为了保护生意的门道可谓是想尽办法,比如中国的传男不传女、杀鸡烧香入行会,中世纪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商人如果在别的城市建立分店,甚至还会招到其他行会暗杀。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不至于让广大动脑子的家伙们血本无归,人类发明了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给予法律形式上的保护。以专利权为例,专利制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激励发明创造的,而是让创造者可以以某种游戏规则与公众进行交换。发明人需要在专利的详细说明中将自己的创造品一字不漏地描述出来,并且要承诺在自己的垄断权失效后该发明要归大众所有,以此条件换取某期限内对这一发明创造的垄断权。(知道为什么汽车越来越便宜了吧,因为汽车的大多数技术方案都过了保护期了,谁都能copy一个底盘加四个轮子能跑的盒子)。美国专利法第112条对知识产权有着十分清楚的规定:“发明说明书应该对发明、制作与使用该项发明物的方式和工艺过程,用完整、清晰、简明而确切的词句加以叙述,使

在知识产权制度建立以前,商人和手艺人们为了保护生意的门道可谓是想尽办法,比如中国的传男不传女、杀鸡烧香入行会,中世纪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商人如果在别的城市建立分店,甚至还会招到其他行会暗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不至于让广大动脑子的家伙们血本无归,人类发明了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给予法律形式上的保护。

以专利权为例,专利制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激励发明创造的,而是让创造者可以以某种游戏规则与公众进行交换。发明人需要在专利的详细说明中将自己的创造品一字不漏地描述出来,并且要承诺在自己的垄断权失效后该发明要归大众所有,以此条件换取某期限内对这一发明创造的垄断权。(知道为什么汽车越来越便宜了吧,因为汽车的大多数技术方案都过了保护期了,谁都能copy一个底盘加四个轮子能跑的盒子)。

美国专利法第112条对知识产权有着十分清楚的规定:“发明说明书应该对发明、制作与使用该项发明物的方式和工艺过程,用完整、清晰、简明而确切的词句加以叙述,使任何熟悉该项发明所属的或该项发明密切相关的技艺的人都能制作及使用该项发明。”也就是说,在专利保护期失效后,任何智力正常受过相关教育的公众和公司都能通过说明书制造这一专利产品。举个例子:这是美国第6285999号专利,内容是google搜索引擎所采用的核心算法,发明人登记为哈里?佩奇(这不是被授予专利的内容,而是对这一技术方案的具体描述)

google搜索引擎所采用的核心算法。

直到2014年以后,别的公司才能在搜索引擎中采用这一数学公式背后的技术,在这之前,即便是bing

、百度、腾讯搜搜的程序员发现相同的算法可能使搜索效率更高,也必须另外换一种别人没有注册过的算法。

在美国第7812828号专利中,是苹果公司最引以为豪的多点触控技术,其技术描述一部分是这样的:

苹果的多点触控技术。

它阐述了一种在多点触摸表面上,跟踪多指触摸以及手势输入并且正确过滤它们的机制。正是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前为止苹果能制造出触控效果最好的屏幕,总是在和三星和google的专利大战中略占上风。

所以,专利制度在一个公司的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制造业的企业,在产品研发前都要先了解类似技术的专利申请情况,如果别人已经有专利了就必需绕开。其实专利的本意应该是为了保护创新,但是,现在感觉法律制度的发展已经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了。1790年,华盛顿就任总统的第二年,就让托马斯?杰斐逊尽快确立专利保护制度。在华盛顿总统任内,美国通过了保护创新和发明的专利法,杰弗逊这个发明狂成为美国第一任专利局长。从此,美国成为世界上保护创新最严格的地方。

但对于科技工业而言,现在的知识产权诉讼已经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因为大公司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和专利资源,进行开发的小公司被某些根本什么事情也不做的大公司

当做诉讼的目标,业界大拿们如苹果、htc和三星则沉溺于专利诉讼不能自拔,adobe和ptc这样的公司被讥讽为版本更新缓慢,但法律部效率最高。而三星刚刚被美国法院判决要赔偿苹果公司10亿美金的专利侵权赔偿金。很多人悲观的认为,就算专利带来了再多的利益,也无法弥补它产生的巨大消耗。

手机界大拿们早在2014年的诉讼关系网是这样的,基本上没有哪家圈内的公司省的了这部分的律师费,完全可以用贵圈真乱形容:

2014年10月各家公司之间的诉讼关系。图:卫报

现在,他们的关系越发复杂,一份波士顿大学(bostonuniversity)发布的研究报告称,2014年,美国专利诉讼直接耗费290亿美元,这些钱对于苹果这种大财主可能不算什么,甚至诉讼是一种很好的打击对手的武器。即使不要三星的赔偿金,一纸海关的禁令足够让韩国人赔得血本无归。

但对于小公司而言,巨额的知识产权维护和诉讼费用无疑是巨大的负担,这种负担不仅不会保护创新,反而会扼杀萌发于中小型新兴企业的创新。波士顿大学的这份报告中还说:

82%的专利被告企业营收不到1亿美元,而这些营收中有50%都用来进行专利诉讼辩护。

另外,真正需要专利技术生存的小公司无法维持代价高昂的专利专业服务机构,而大公司掌握了大量的资源,有能力成立一个大型专业团队来处理专利问题和进行专利情报分析。这样的现状,让本意上保护创新的制度可能带来新的垄断。

在我曾经手的案件中,也有那种事先持有专利或者商标却什么产品都不生产的公司,他们等待看上的大公司实施了他们的专利和商标已经大规模生产后再委托律师狠敲一笔,业界一般称之为non-practicingentities,npe。他们的行为看似不劳而获的敲诈,但是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都是合法的。

也有很多中国公司为了获得政府补贴申请大量的重复、无效的专利,由于政府的制度是一旦进入初审阶段就会给予申请人不菲的补贴,哪怕该专利最后未能通过实质审核也不会退回补贴款项。所以导致了虽然专利数量增长很快,但对于社会和科技树而言并没有什么价值。我们当然不希望在十年之后,所有的电子产品上都有一个啃了一口的苹果logo,更不希望那时候的产品经理在开发一项互联网产品时还会被问道:“你打算怎么防某公司?”不过悲观的是,按照现在的趋势,有可能我们吃饭的叉子和筷子都被大公司变成知识产权的战场。另一方面,著作权等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会变得更加困难,技术的发展必然使信息的分发变得更加快捷和更难追踪。妄图像电子艺界那样,采用技术方式保护自己的游戏不被复制在商业上是很难实现价值的。

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是:“所有这些不足最终都会解决的”,不过这很可能不是事实。以软件专利的问题为例:专利局需要一段时间来理解新的技术。如果是这样,那么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因为技术更新的速度在增加,30年内,专利局可能可以理解我们现在提交的软件专利申请,但很可能会有更多新的技术型式出现而大多数不被理解。实际上大公司们根本不关心所申请专利的具体内容,而是申请一大堆及其宽泛的专利,堵死竞争对手的路或者换取更多的政府补贴。

知识产权制度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系列妥协的结果,既要保护创作者的利益,又不能因为此扼杀创新和数据的传播。而平衡这些利益,需要考虑文化、技术、法律上的各种现状与选项,无论对于哪个国家的立法者都将是个艰难的工作。

(本文编辑:mo)

第三篇:知识产权保护论文

知识产权自我见

摘要:当今社会在科技,经济和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知识产权制度作为激厉创新,促进科技投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法律机制,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中具有重要地位,当然也给个人乃至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本文通过著作权,专利权,以及商标权对知识产权进一步分析,理解。

关键词:知识产权;法律;利益。

世界上的财产可分为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两大类。知识产权英文名“intellectualproperty”是一种无形的财产权,也称智力成果权,它指的是通过智力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这种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也称之为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是人的心智、人的智力的创造,是人的智力成果权,它是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领域从事一切智力活动而创造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是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法律概念。

著作权是一种权利,是以“作品”作为唯一客观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完全是有法律明确规定的。因此,概括来讲,著作权是依据法律的明确规定在作品上诞生的一种法定性的权利。,

专利权是指依法批准的发明人或其权利受让人对其发明成果在一定年限内享有的独占权或专用权。专利权是一种专有权,一旦超过法律

规定的保护期限,就不再受法律保护。《专利法》①规定,专利申请经实质审查没有发现驳回理由的,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作出授予专利权的决定,发给专利证书。

商标权是指能够将不同的经营者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区别开来并可为视觉所感知的显著标记。它由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和颜色所组成以及由上述诸要素的组合所构成的标志。

发展中国家似乎把保护知识产权看作是件很高尚的事情,甚至是区分文明人和野蛮人的标志。我猜想,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似乎保护知识产权就等于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

首先我们承认,保护知识产权能够提供激励机制,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林肯曾经说过,“专利制度是在天才的创造火焰中添加了利益这种燃料”。然而,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知识产权并不是惟一的添加剂,与赤裸裸的利益相比,名誉和好奇心或许是更好的燃料。知识产权甚至不是让创新者获得利益的惟一工具,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悬赏制度奖励创新者,而市场本身就已经发明了相当精妙的激励机制。

即使知识产权保护了创新者的利益,但是保护知识产权一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吗?很多学者担心:专利体系导致发明者努力改进已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14年12月27日通过.

有专利,而不是创造出真正的新知识,因而资源被浪费。考虑到科技进程的积累性和互动性,对关键创新的强有力的保护可能会延误竞争者创造出对世界更有用的革新。许多人还问为什么所有的发明尽管其社会价值不同,却都获得同样期限的保护及为什么保护期限长达17或20年。

在发展中国家,现有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能否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更值得怀疑。实际上,最近在发展中国家所作的关于对科技问题的研究表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新知识不是可以申请专利的那种。发展中国家最需要的知识并不是从世界角度来说真正新颖的知识,而是更适合当地情况的知识。为了进一步吸收更高级的科技知识,发展中国家必须首先模仿和复制,在这种模仿和复制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出现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学习并掌握新的生产过程需要付出努力;追踪新的技术发展也需要付出努力;评价和选择适用的技术业也需要付出努力;把新技术应用到本国的生产条件中,需要在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组织安排做出调整;这些努力均表现为对技术能力的投资,并导致本国有效使用技术知识的能力的提高。遗憾的是,这些在模仿和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的知识进步却无法得到专利体系的保护。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国家不得不用幼稚产业保护和其他工业政策措施来鼓励这种科技发展。与发达国家过去的做法相比,当代发展中国家在许多方面做的要好的多。随着经验的积累,发展中国家将

日益明白trips②并不是为它们的利益服务的,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或许有一天也会明白,这一体系也不是为他们的利益服务的。当世界专利97%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时,使用这些专利所支付的成本要远远大于从这些专利支持中所得到的收益。

最后,我阐述自己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认识,首先知识产权法在赋予专有使用知识产品的基础上激励知识产品的创造活动,第二它以垄断换“公开的机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公共利益,第三它适当的限制知识产权人的权利以达到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平?,第四促进公平竞争,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当然知识产品不仅是一种个人财富,更是一种社会财富,知识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我国在进行知识产权立法时要兼顾知识产权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达到两者的平?。

②agreementontrade-relatedaspectsof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协议(草案)》的简称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英)卡尔?波普尔,舒炜光等译.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吴汉东.知识产权制度基础理论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4.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马晓莉.知识产权客体“学说”的比较分析.中国知识产权报,2014.

6.杨翰辉、刚、陈三坤。《wto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与规避》。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4年1月。

7.刘剑文,《trips视野下的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第四篇:总结陈词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利大于弊

总结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们已经看到,今天的辩题,是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遗憾的是对方辩友未能充分尊重它的现实性。

首先,对方辩友对今天辩题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缺乏现实了解,而我方立论中已经清楚阐述了,中等收入国家才是今天辩题的范畴,它们面临的问题是经过长期抄袭盗版山穷水尽后如何摆脱山寨、华丽转型,最终柳暗花明,实现经济的又一次腾飞。而那些国内战乱频繁、社会矛盾尖锐的贫困国家,缺乏产业模仿能力,盗版侵权问题无从谈起。

第二,对方辩友不着眼于国民经济的大局全局,片面的关注局部特殊行业。对方辩友谈过药品、食品、教刊等领域的问题,它们由于关系国计民生,和普通商品自然不同,因此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合作,保证民众的基本需要;知识产权则以市场机制促进这些行业创新发展,从根本上造福人民。

第三,对方辩友对我们面对的现实困境和现实选择缺乏了解。发展中国家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对方辩友却还要我们走那条抄袭山寨的老路,但这样一条路已然是走不通了。它正在打击着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成长力,破坏着行业的生命力,甚至磨灭着民族的创新力,这样一条路走到黑,只能是头已撞南墙,彻底没希望。

对方辩友辩友犯下以上三点错误,根本在于缺乏对现实背景的宏观把握。

二十一世纪发展中国家蓬勃崛起,金砖五国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但发展模式单一、遭遇技术瓶颈等等问题挡在了这批世界新贵面前,这正是成长的烦恼。还好理论和事实已经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跨越险阻之路,那就是寻求科技进步。温家宝总理知识产权就是竞争力,因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内在动力层面,从根本上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热情,巩固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国家进步注入了持续的活力。而在外在环境层面上,它为各国技术交流转移搭建了一个有序的市场平台;它营造了一个更好的投资环境,引入外资的同时带进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战略;它减少了贸易壁垒贸易报复,构建了一个更开放的贸易环境。因此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无论是模仿创新还是原始创新,无论是为了塑造一个创新的灵魂还是强壮一双创新的臂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都是利大于弊。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发展中国家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江学长曾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的时代,我们更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胸怀,肩负起造福国民造福人类的历史责任,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去开创一个和谐多元的崭新世界,去书写一段发展中国家崛起的伟大历史。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我们的未来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

第五篇: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正文]

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中,创新(innovation)和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的话题格外引起学者们和宏观管理的决策者们的关注。那么什么是创新?其内涵和外延是怎

样的,创新和知识产权二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关系?

有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桥梁,通过对创新者提供知识产权保护进而促进中国的现代化。(注:刘春田在“创新:知识产权和中国现代化论坛”的讲话,中国人民大学和飞利浦公司主办,2014年6月。)该论述将创新和知识产权设定为二者,即创新设定为前提,知识产权制度设定为保护创新进而促进创新、鼓励创新的制度手段。在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关系中,创新是形成知识产权作为权利存在的重要基础,应运而生的知识产权制度又反过来成为鼓励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有学者认为:创新的概念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创新本身指引入或者产生某种新事物,并且造成变化。同时认为创?**分为三种类型: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和制度创新。(注:成思危:“经济大讲堂”,http://news.xinhuanet.

com/fortune/2014-10/13/content_3613140_2.htm,2014年10月13日。)在其论述中,知识产权是包含在制度创新里面的,知识产权为制度创新的一部分。在这里,创新为宏观概念或上位概念,而知识产权在其演进的过程中被吸收。事实上,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对创新概念切入的角度不同,比如对其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的思考。决策者们更进一步认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注:江泽民在国务院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1999年。),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注:温家宝视察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大型企业集团时的讲话,2014年6月???)。这些表述说明决策者们将创新作为一个内核,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分属于创新的不同环节。追求这个内核,实际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的探寻,或是探寻促进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内生力并追

求今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决策者们的话题已远在法学研究之上。

在众多的学说面前,本文仅尝试性地对创新的发展脉络以及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关系进行描述并论述创新的最初发展环节:小传统知识的存在以及社会对小传(请帮助宣传好范文网)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

的忽略。

一、创新概念动态过程的尝试性描述

提到创新,人们习惯于将技术和创新连结在一起。事实上技术创新只是创新概念所涵盖的层面之一。对于创新的概念讨论,往往是不同的词语和创新的连结,比如思想创新、科学创新等等。学者们也从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等视角明确了多种创新的定义,比如有学者从社会学角度认为,创新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实践中取得的那些对人类社会进步及人的发展具有长远而巨大的促进与加速作用的一类杰出成果。创新在本体上是一个系统的发展与结构的优化过程。(注:陈玉和:“创新的概念、创新的发生与创新教育模式”,载《煤炭高等教育》2014年3月,第69页。)创新在经济学上的含义,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

一种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因此经济发展的“创新理论”就是指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的经济发展过程。(注:林晶:“创新概念进入科学哲学论域的认识论意义”,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这些概括有其意义,

但是我们仍然试图将创新和其前缀分开,从创新的本义入手。

在本质上,创新???际上指两个含义: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指创造性、新意等。(注:引自《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第198页。)在这两个含义中,前者倾向于宏观上的指代,暗含着精神,更具有抽象意义,后者则指向具象化的实物,往往和具体事物的评价指数结合在一起。当讨论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关系时,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前一个层面的含义,即当今中国需要的多种层面、多种意义上的创新以及如何完善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来鼓励创新。对于后者,由于可以用现有的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加以涵盖,比如著作权要求的独创性、专利权要求的创造性等,因此,本文不作重点讨论。着眼于第一个含义,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即宏观意义上的创新,创新实际上体现了一个动态的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产生精神上的蓝图和意愿,其次着手实施这种意愿,并多次完善直至得到成果,最后当整个成果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形成社会现象时,制度随之诞生,对这种新产生的社会普遍现象予以规范调整,并从中抽象出具有普适性的规则,建立对违反制度行为的相应处罚措施。对这个动态的过程加以分析,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动态结合。结合创新概念的动态过程,我们可以对已存在的

创新的定义进行梳理。

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熊彼特(j.a.schumpter)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由于他在提出这个概念时主要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并对技术和经济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该概念又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的始祖。(注:刘庆有、卜琳华、邹卫东:“论企业技术创新的概念、原则和模式”,载《科技与管理》1999年第1期,第60页。)这也是导致人们提到创???时最先思考技术创新的原因之一。因此,对技术创新的概念论述颇丰。1962年伊偌思(j.l.enos)指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以及技术创新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在创新环境条件下通过一定的中介而使创新课题转换形态、实现市场价值的一种实践活动。(注:欧阳建平、曹志平:“技术创新定义综述及定义方法”,载《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2月,第350页。)英国学者弗里曼认为创新包括与新产品(或改良产品)的销售或新工艺(或改良工艺)、新设备的第一次商业性应用有关的技术、设计、制造、管理以及商业活动。美国学者缪尔塞认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认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我国学者傅定骥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得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我国政府的官方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注:缪沾:“关于技术创新概念的研

究”,载《云南科技管理》2014年第5期,第23页。)

从上面多种定义不难看出,学者们在研究创新的概念时往往将创新的动态过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混合在一起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诠释,把所有层次的创???都以技术创新的概念来统称。仅就单纯的技术创新层面的定义来看,英国学者弗里曼和我国政府的官方定义较为合适。而美国学者缪尔塞的定义最符合本文对于创新的动态完成过程的思考。本文认为,创新是知识创新在实践中技术手段的实现并最终形成社会制度的动态全过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创新活动发生、发展直至完成的重要环节,是创新定义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者的动态结合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创新。在探讨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关系时,必须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加以分析。创新作用与知识产权上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从知识创新到最终形成知识产权制度的全过程。如果将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法学概念来理解,知识创新是使知识产权权利存在的基础。如果将知识产权作为一个制度来理解,那么应该说知识产权制度的设立就是人类的知识创新。而科学创新、管理创新等分属各个领域,和知识产权并不发生法

学意义上的联系。

二、知识创新的两个系统

在创新的三个层面中,知识创新是创新的最重要的层面,是“智慧之火”,是水之源,木之本。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学者认为首次出现的知识创新词语组合是十多年前entovationinternational公司注册的商标“知识创新”――knowledgeinnovation.(注:马驰等:“也谈?知识创新?”,载《华东科技》1998年第9期,第23页。)知识创新的首次结合出现在知识产权的视野里,似乎预示着知识创新对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呼唤。通常认为,将知识创新进行完整定义的是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学者debram.amidon于1993年提出的见解,他认为知识创新是:通过创造、演进、交流和应用,将新的思想转化为可销售的产品和服务,以取得企业经营成功、国家经济??兴和社会全面繁荣。1997年,该学者在其专著《面向知识经济的创新战略――认识的觉醒》中将知识创新上升

为知识创新战略。(注:见注释(11)。)

在知识创新中,各类知识均不同程度存在着更新和完善,以及从无到有、去粗取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正是这种知识创新特有的前进过程促进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及创新,知识创新并不以其主体的社会层次为划分标准。但是,在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完成制度创新动态全过程的时候,制度这一上层建筑的抽象系统却人为地按照知识创新主体的社会层次的不同对知识创新的完成区别对待。因此有学者也称来自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群的知识所形成

的文化分别为精英文化(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下层文化)。

本文采用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家雷德斐尔德(redfield)在《乡民社会与文化》(1956年)中的提法,将这些来自于不同社会层次的知识划分为大传统知识(greattradition)与小传统知识(littletradition),分别代表着知识中制度化的正统品格、民间化的民众品格。(注:范军:“中国文学的菩萨世界”,载《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0日。)在多层社会结构中,从知识创新到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最终完成,必须包含大传统知识知识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与小传统知识知识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习惯于将大传统知识视为知识,对大传统知识进行的知识创新视为创新。因此,对大传统知识的制度保护以及大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的制度保护均已在我国多个领域发展完善。对小传统知识,由于其所具有的民众品格,在我国既有的文化中,存在着财

产权利个体归属指向的先天困难或者这种指向易被人们忽略。因此这部分知识,尽管其价值性得到社会的认同,但因其财产所有权主体不明确、知识价值性难以量化等诸多原因,以及长期以来在生活中被人们普遍使用的社会现状,因此被漠视为自然的和共有的。这类知识的形成和创新最后融入社会常识和社会习俗,往往处于自然传播和无偿使用的习惯之中。对小传统知识认识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其制度保护两个层面的欠缺,即对小传统知识的制度保护和对小传统知识知识创新的制度保护。本文笔者的思路是思考知识创新的保护应当同时思索两种知识体系的保护,即已形成制度化的知识的创新保护和具有民间品格的非制度化

的知识的创新保护。

事实上,小传统知识恰恰是最活跃和最能体现我国民众文化特色的知识。作为小传统知识的组成部分之一,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它把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纳入到文化的视野中并提出了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强调:一向不被视为知识的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用于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均应列为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注:“编者按”,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4月27日。)这种概念对于推动将小传统知识,即具有民众品格知识的创新和知识成果纳入到知识产权制度体系中,实现两个知识传统和知识结构的保护一体化和保护标准整合,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具有小传统知识创新能力的我国民众极具激励作用。对小传统知识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知识概念的创新,对知识创新的认知把小传统的知识创新纳入视阈,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制

度体系构建方面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三、小传统知识创新带来的知识产权保护思考

首先,小传统知识创新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的意义。因为从知识产权法的本质上说,只有智力成果体现了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存在发生经济关系的可能,才有在知识

产权制度框架内对其讨论的必要。

在我国以往的知识环境中,生产的方式和制度的设定决定了我国两个系统的知识所产生的价值转换是有限的,消极承认和消极保护私权导致不易确立由知识带来的权利,并阻碍了由权利带来的经济上的巨量升值。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尽管很丰富,人们只认为其是生活的点缀或对生活的一点点改进,同时由于这些改进所附属载体的传播,知识创新极易被利用,因而民间不存在对于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引发的价值思考。对于大传统知识,我国传统的上层社会由于和生产的相对脱离因而形成了重道德轻技艺的价值观念,如君子言义不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直接与物质利益相联系的知识创新不仅没有得到承认,反而被认为是“奇技淫巧”而被排斥。在早期的社会主流意识之下,大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不仅更多地关注于文史哲等形而上的层面,较少产生与直接生产相关的知识。建国后,小传统知识情况依旧,在远离法学家视野的角落里自生自灭。对大传统知识的认知则不断地发生改变,所欠缺的是社会对大传统知识知识创新主体的经济利益思考,往往以精神鼓励作为替代。无论哪种情况,两类知识的知识创新在共享和无偿传播过程中并不涉及过多利益,客观地说,在传播能量有限的忽略私权的社会中,两类知识在创新上的传播无形提高了全民族的生产技

能,有利于社会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的普及与提高。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当制度没有被构建,在没有形成鼓励并保护知识创新的制度创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会忽视知识创新的财产

价值,特别是忽视小传统知识的财产价值。

自上世纪我国gg开放以来,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私权保护的制度创新为知识转化为直接的物质利益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简单的财富积累在知识创新后变成了呈几何级数的跳跃式发展。知识创新作为生产发展的原动力正式进入了社会大众的视野。一项小传统知识的开发,比如传统工艺的开发会带动出口,创造数倍的经济效益。而一项传统工艺成为专利也会给工艺持有人带来滚滚财富。同样,一个口头流传的民间笑话经过加工之后成为小品制成光碟,改成动画,形成了文化产业,同时创造了无可估量的财富。在这样的环境下,相对于发展成熟的大传统知识,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被提高到保护中华

民族民族知识财富的高度,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法理意义得以成立。

其次,当下对于小传统知识认识的转变。我国于2014年由文化部正式提出保护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程,这本身就是一个知识观念上的创新。事实上,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小传统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列入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仅仅是一个起步。并且,这一政策的着眼点在于“遗产”,即已经完成的知识创新。严格地说,这种保护仅仅是针对以往知识的创新而不是对当下和未来小传统知识的确认和创新保护。这种从国家立场出发的政府行为,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的生存环境下并没有体现该知识的自身价值和财产意义,因而严格意义上说,上述启动的工程只是文化意义的保护而不是知识产权制度意义上的保护。因此,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的动态完成过程这一立场来说,本文着重强调的是对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以及最终形成保护小传统知识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如前所述,一方面小传统知识由于其知识创造的方式不易形成飞跃,另一方面,实现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完成之后在技术创新层面上容易实现。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制度加以保护,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极易在短期内为公众知晓,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常识,不能直接为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人带来经济利益。我国当前的知识产权制度并未对小传统知识创新形成共识,小传统知识在知识创新时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门类存在争议,甚至小传统知识应否得到知识产权制度的支持仍在学术探讨之中,这些都不利于小传统知识的知识创新,也对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出挑战,更是造成我国小传统知识财富大量流失

的根本原因。

总之,关于知识创新流程的认知和两个系统的知识创新问题,是一个令人思索的话题,在论述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关系时,这个话题应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某些方面来说,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正因为如此,本文的思考显然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和完善,如果说,提出问题的本身具有意义,那么本文的意义也许仅限于此,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理论的完善将是未来研究的目标。在此,谨以此文欢迎知识产权界的同仁不吝给予

支持、诘难和辩驳,使之丰富与完善。

向您推荐相关范文:

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

历史知识产权保护论文

论文知识产权的民法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及分析

知识产权论文:试论我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制度及完善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