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析主管岗位职责任职要求 - 制度大全
制度大全 导航

信息分析主管岗位职责任职要求

编辑:制度大全2020-05-18

信息分析主管岗位职责

岗位职责:

1、负责本部门的团队管理工作;

2、负责优化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3、负责完成生物信息大数据的收集、整理、挖掘和应用;

4、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数据分析,审核、撰写并出具分析报告;

5、完成本部门生信分析云平台上线或升级优化;

6、完成领导安排的其他工作。

任职要求:

1、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类、医学、统计学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熟悉分析流程和常用软件数据库的原理及使用;熟练使用linux系统;

3、至少熟练使用Perl、Python、R、Shell或其他相关编程语言中的一种;

4、良好的英文读写能力和文献阅读能力;

信息分析主管岗位

篇2:战略分析主管岗位职责任职要求

战略分析主管岗位职责

工作职责:

1、扫描国外主要互联网细分行业及重点公司的前沿动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及机会;

2、对重点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分析,制定商业计划,为公司的新业务拓展提供建议;

3、持续支持新业务的落地;

4、跟踪公司已有业务发展态势,结合行业发展提供经营策略建议;

5、前期重点支持日本市场国际化,后续结合业务发展工作scope可能进一步扩大(不局限于日本);

任职要求:

1、日语熟练,3年左右相关经验,知名咨询公司背景优先;

2、具有独立开展深入、系统化的行业研究分析能力;

3、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协调跨部门协作;

4、具备自我驱动能力,出色的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

战略分析主管岗位

篇3:预算分析主管岗位职责任职要求

预算分析主管岗位职责

职责描述:

1、各大区门店费用审核和预算管控;

2、职能部门费用审核和预算管控;

3、月度预算分析报告;

4、年度预算编制;

5、与各部门沟通的事宜;

6、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任职要求:

1.本科以上学历,财务相关专业;

2.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3.三年以上财务预算分析工作;

4.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深入业务并推进工作;

5.熟练使用金蝶财务软件;

6.熟练应用EXCELPPT等办公软件。

预算分析主管岗位

篇4:分析部主管岗位职责任职要求

分析部主管岗位职责

岗位职责

1.组织对公司重大投资项目前期的行业研究、尽职调查及可行性研究等工作;

2.收集项目资料、撰写项目调研报告,提交投资部备案;

3.负责公司重大战略项目全程管控,与决策者沟通项目情况及可行性;

4.对接项目涉及的外部机构,调动各项资源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5.负责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任职要求:

1.学历:本科及以上,物流管理、金融学、财经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传播、设计类、广告类、计算机、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

2.工作经验2年及以上,有金融机构、项目管理、投资测算工作从业经验的优先录用;

3.具备项目精准测算能力和尽职调查能力,熟悉项目操作及管理流程;

4.素质要求沟通协调能力强、反应敏捷、表达能力强,能独立撰写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投资论证报告及其他报告;

5.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责任意识强,可以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能适应长期出差。

分析部主管岗位

篇5:基于主管部门视角特色小镇建设探讨及问题分析

基于主管部门视角特色小镇建设

调研探讨及问题分析

一、前言

特色小镇从立意与初衷看,特色小镇对于稳增长、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大城市病都是“四两拨千斤”,因而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可与赞同,收获了不少的“铁杆粉丝”。

拉近看,只要不急功近利,就不会到处都铺得是烂摊子。放远看,至少需要10年以上,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是要文火中烧慢慢来。

乍一看,全国各地都把特色小镇,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救命稻草”在抓,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副良药”在用,解决大城市病的“快速通道”在走……

抵近观察,多数还是“同做一个菜、各敬各的神”,牌子挂了几个,里子仍然是原来的里子,放到那儿都可以用!

表面上,特色小镇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仍然是全国重点镇、镇级市等建设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婆婆依旧多,阻力依然大,风险仍然高,前景不明朗。

存在问题主要是“10个字”:虚应、冒进、勉强、攀比、雷同。一说虚应。什么是虚应?就是答应的很爽快,就是不落实。为什么不落实?不好说,也不便说。认为领导已经定了,不干不行,这是特色小镇遇到的首

1

要问题、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所有的问题,都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特色小镇应该说,都是经过试点才开始推的。没有试点,也是有成熟的样本、模板、案例、典范,才开始推的。这叫有样学样,为啥子还会出问题呢?试点的本意,是要知道行不行?如何行?问题在哪儿?症结在哪儿?办法在哪儿?措施在哪儿?试的过程中,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更有可能试了一圈下来,还是原来的办法、措施好,用不着立新规,也用不着找新法,“萧规曹随”即可。不知何时,试点不出成果,甚至失败了,好像就没有达到试点的目的流行起来。不是花的,也要整成一朵花。是一朵花的,非得要搞成一个花园。如此这般在经费、政策、法规、人才……方面,都开了口子的试点成果,也就只能、仅仅是只能供参观学习了!推广出去,是要出问题的,出大问题的。试点可以给优惠政策,给经费。推广不给优惠政策,不给经费,怎么可能复制成功?所以,只能先答应下来。答不答应,是态度问题。答应了,落实不了,自然会有其他的理由可说。这种心态,这种心态不破,后面的事情。都等于圈圈。全国有建制镇1.7

万多个,1/3的小城镇人口不到5000人,人口超过10万人的仅有56个,且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边、经济比较好的地方。从人力资源、消费水平、地理位置来看,不可能也不必要打造那么多的特色小镇。二说冒进。没有好处的事情,大家都不愿意干。有了好处,那怕是一丁点儿好处,所有的人,都像蜜蜂发现花田一样,不请自来。跃进的心理,也牢牢地扎根在一些干部的身上。2016年7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建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

2

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由于特色小镇的培育,是带有实质性资源倾斜的,比如在专项建设基金等方面,有关部门都会给予支持。各省市自治区的积极用不着调动,一下子就起来了。2016年10月1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2017年8月29日,公布276个镇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与首提特色小镇的浙江,根本不在一个水平和档次上,结果也评了不少。第二批和第一批相比,个个都是成倍增长。全国乡镇级合计41636个,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似乎不多,具体到全国2862个县市,县级平均1个都不到,333个地级,也就3个多一点。但是,具体到34个省级,每个省将近30个。浙江去年8个,今年15个;江苏去年7个,今年15个;广东去年6个,今年15个;山东去年7个,今年15个……到2020年,会不会是一个很高的比例?全国评,省上就要评;省上要评,市上也要评;县上即使不评,那它也要搞创建……根据各方透露出来的数据显示,目前31个省市规划体量,已经达到2000个左右,大部分特色小镇的投资额,在50

亿元左右。浙江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2015年新开工建设项目43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80亿元,新入驻企业3300家。四川已选取300个小镇集中建设。一碗米,就这样被做成了稀饭,一锅汤。三说勉强。别人都有,我怎么能没有呢?于是,矬子里面选高的。改头换面,凑个数就上来了。2004年,全国重点镇建设规划启动,当年评出1887个。2014年7月21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

3

民政部、科技部等7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重点镇增补调整工作的通知》,当年公布3675个镇为全国重点镇,截止今年4月,总数尽管仍然是3675个,但许多镇已经增来补去,调整了好几回。重点镇与特色镇的关系,至今看起来都很微妙。全国重点镇,标准制定的基本思路,是依据其优秀水平,设定不同的评分等级。而特色小镇的“特色”二字,本身就是一个多样化的名词,不同的镇,有自身不同的特色,如何用一个标准体系,评判不同镇的不同特色?小城镇的特色可简单概括为:产业特色、风貌特色、文化特色、体制活力等,这些特色选项无法定性。既然不便认定,那为什么要评呢?原来是想避免评选出的镇,都是“全能冠军”型的优秀重点镇,而“单打冠军”的特色镇,不能脱颖而出。一句话说白了,特色小镇评选在参评者的头脑中,不是重点镇的升级版,提高标准版,而是降格以求版!目前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上,一是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政府负责小镇的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引进民营企业建设特色小镇。二是政企合作、联动建设,政府做好大规划,联手大企业培育大产业。三是政府建设、市场招商,政府成立国资公司,根据产业定位,面向全国招商。这能行得通么?实践证明,特色小镇,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小镇概念。传统认知中的“镇”,更多意义上,是一种行政区域上的概念,这种镇上可以有产业,也可以没有产业;可以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也可以仅是一个小规模人群的普通聚居地。但是,特色小镇却是一个集合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之功能,于一体的一个新型聚落单位,是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互相融合的一个特定区域。真正的特色小镇,先是区域的产业的特色,只有挖掘产业的内容及活力,制定产业的

4

扶持及优惠政策,用产业的活力,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这才是特色小镇的发展动力和可持续的基础。因为以上认识不明确,以致特色小镇混同于普通镇,“阳春白雪”等于“下里巴人”,过多、过滥,泛泛而谈起来。四说攀比。因为在专项建设基金等方面,有关部门都会给予支持,所以各地都要争。传统城镇化沿袭的,基本上是“求大求强”的城市发展思路,大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并且向城市群、城市圈发展。小城镇遍地开花,除了国家重点镇,还有大量的省级、市级、县级重点镇,点缀着各级政府的“政绩”。10多年来,包括重点镇、特色镇、镇级市在内的,“自上而下”式的区域改革,往往只是给了下级政府以“争资金、引投资、扩行政、要资源”的“尚方宝剑”,这“宝剑”是否管用,还受制于重点镇、特色镇的协调能力,与当地或者说某任、某届领导的实际情况。实际上,到目前为止,无论是重点镇,还是特色小镇、镇级市的发展,,都没有跳出“人为造城”的思路,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一些困难,包括:缺乏产业的发展和支撑,使得这些镇变成“空城”、“鬼城”;规划中出现贪大求多、论证不充分、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土地、户籍、资金、贷款等项优惠政策,难以落实,有些重点镇、特色小镇、镇级市,只是“空帽子”;因为政府财力有限,又缺乏吸引民间资本的机制和环境,建设资金缺乏;政府管理机制落后,无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来吸引人口;过于追求城市发展规模和速度,缺乏城市文化的积淀等等。诸如此类问题,显然不是条线式的规划所能解决的,也非凭借“落实政策”,就能一帆风顺的。五说雷同。

5

二、为什么是浙江首先提出特色小镇建设?

有几个原因:产业集群的形式,城市化的阶段,政府领导人的实践,这三个因素在浙江特别突出,以至于政府会把一种产业空间组织的新实践创造出了一个“特色小镇”的新概念。这样的条件在江苏的有些地方也具备,也可以搞特色小镇,但不会像浙江那样全面铺开。

产业的因素。浙江有很多特色产业的块状经济,也就是学术上的产业集群,譬如说寸衫领带皮革汽摩配模具小家电等等,这些都是很传统的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利润越来越低,一个普遍的任务是产业要升级,改造提升这些传统产业。浙江未来的发展也不可能靠这些产出效率比较低的传统产业,还要培育新的产业。鉴于以上两个任务,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而且这两者都要充分发挥浙江的优势,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呢,特色小镇的思路就应运而生,在一个新型的空间平台上做到特色产业集聚、产业功能融合。由此可见,特色小镇,基本的含义是一个特色产业的发展空间。

城市化阶段的因素。为什么特色小镇要选择一个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区位,这是因为浙江已经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有些大城市的逆城市化现象已经很明显,要素溢出和产业外迁需要与新的空间区位匹配。新型的产业空间平台,就选择中心城市郊区,在产业集聚的同时,还能接受城市要素和产业的溢出,城市服务功能的溢出,城市服务功能是之前在城市之外的产业集群所不具备的。所以,特色小镇,非行政的镇,而是城市

6

的一部分,也不是工业园区,因为是城市的一部分。特色小镇,是新型城市化的一种形态。

政府实践的因素。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一直是浙江各级各届政府的重要工作。这些政府领导在第一线实践,了解浙江块状经济的基础、优势和短板,了解浙江市场机制和民营资本的优势,也清楚新兴产业需要集聚创新要素,传统产业的升级需要突破创意设计和技术创新两块短板,而创意设计和技术创新是城市服务业的优势。产业升级的实践,城市化进程的实践,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知名小镇的实践,促使地方政府首长抓住了城市与产业升级的融合之处,并以特色小镇为突破口。

这三方面的因素,促成了浙江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促成了浙江特色的新型城市化路径,这就是特色小镇在浙江起步并大力推广的条件,当然,特色小镇走上舞台,走入公众视野,有一个个活生生的精彩故事,这已经不是经济学的解释范畴了。

三、浙江和江苏分析

个人觉得主要是浙江和江苏两省发展路径上的本质不同造成的。先说浙江。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总体来看,存在四方面基础:民营经济活跃;新兴产业发展蓬勃;民间资本与政府良性互动的治理传统;山水资源自然禀赋突出。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企业家群体庞大、活跃、明星辈出。近年来,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等新产业业态,在浙江省率先发展、蓬勃发展,这是浙江产业升级、建设特色小镇

7

的坚实基础。同时,浙江省的政府对民间资本、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和良性互动,在塑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方面,在全国也是有口皆碑,特色小镇的建设从基层发轫,进而迅速获得官方强力推动,是这种良性互动的又一证明。而浙江山水资源丰富的自然禀赋,则为特色小镇营造特色、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是特色小镇能够全面铺开的必要条件。

而再看江苏,其省情与浙江差别较大。产业方面:江苏产业结构偏重,大工业、大园区的情况普遍。民营经济发展虽然也很蓬勃,但是产业类型仍然偏重于基础产业、装备、生产资料生产等方面,与浙江在消费产业方面的繁荣发展有天壤之别。(就好比一家著名服装企业可能轻而易举带动形成了一个“特色小镇”,而一家装备制造企业可能就超过了“小镇”的规模,或者因为不太贴近民生而在人们眼中显得不那么“特色”)

城镇化路径方面:江苏长期支持和促进大城市化发展,以“大工业带动大城市化”发展的路径较为清晰。各类资源和市场要素,在大城市的集聚度较高,小城镇的发展相对弱势。

地形地貌方面:江苏地形以平原水网为主,大城市建设空间资源较充裕。整体来看,小城镇面广量大,乡镇工业发达,风貌多为平原水乡型,人居空间环境特色并不突出。区域发展差异显著:苏南苏中苏北,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上,差异较大,面临的发展问题也很不同,差异化的政策是必然要求,也不太适合将“特色小镇”的战略放在全省层面。

而且不仅浙江,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福建闽南地区的小城镇特色产业也是相当发达的,各种瓷器小镇、灯具小镇、运动鞋小镇……比比皆是。

8

放眼望去可以总结的共性,这些小镇大都是经济发达或者较发达地区的、自发形成的、具有较为贴近民生的产业特色的小城镇。江苏的苏南地区,在90年代左右也曾经走过“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小城镇路线,但就省情而言,江苏围绕大城市发展才是更高效的路线。但也不是说,江苏就放弃小城镇了。列出几个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2000年:《江苏政府关于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意见》222个重点中心镇,发展经济,提升乡镇企业水平,形成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的特色。20**年:《江苏省新型小城镇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重点中心镇、镇区人口规模1.5万人以上的镇以及鲜明特色的镇可申报。2006年:《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省重点中心镇名单的通知》突出重点、整合资源,确定98个重点中心镇2013年:《关于扎实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见》小城镇作为城乡统筹、城镇化的重要节点。分类引导、差别发展、择优培育.加强重点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鼓励具有特色产业、文化积淀、生态魅力的小城镇个性化发展,建设一批工业商贸强镇、文化旅游名镇和生态宜居城镇。2014年:《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小城镇是城乡连接的纽带。城市周边镇建设成为卫星城,重点镇打造成为现代小城市,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乡镇品牌,打造一批城郊农业型、科技创新型、生态休闲型、文化旅游型、商贸物流型特色乡镇。2015年:《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择优培育96个重点中心镇。培育100个左右的特色镇:提升和强化镇的特色发展职能,择优选取具有自然景观资源特色、历史文化特色、生态休闲和乡村旅游特色、现代农业特色和传统手工业特色等的镇。

这些文件都提到了关于重点镇、特色镇的打造。但在省情下,小城镇

9

更主要是作为城乡统筹的一个纽带、作为农村人口们就近城镇化的一个载体,而不是像浙江那样,更加强调其作为特色产业载体的功能。所以说,不是题主认为的“江苏没想到”,而是走的路线不同。

我的观点是,浙江玩它的特色小镇,江苏玩它的城市开发区,各个省都因地制宜找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挖掘自个儿的亮点,这不挺好的么?不过这个结骨眼儿上,住建部来插了一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7月18日公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通知》指出,培育特色小镇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根据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培育对象,防止一哄而上与千镇一面;同时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防止大包大揽;并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防止盲目造镇。

这就意味着特么其他不适合、不太适合、不乐意搞“特色小镇”的省们都得乖乖听老大搞起来了啊!按照我国一贯的区域平等原则,这1000个怎么着也不会只集中在发达地区的,掐指一算,平均一个省/自治区该有个二三十个,你算发达地区多些、每省四十个的话,中西部地区的省估摸着也要捞出少说二十个闪闪发光的“特色小镇”,是不是有些强人所难啊。要是手上有限的资源不往城里投,为了赶个潮流往镇里砸钱……多不值当。还有,因地制宜是关键,小城镇的产业特色可得是自个儿有条件、有基础的啊,可别看着浙江金融类互联网类的新型小城镇搞得风生水起,人可是依托着杭州这个互联网先锋城市啊,你以为随便哪儿都能搞基金小镇么。好在文件里说了一句“防止盲目造镇”(典型甩锅,你看我部说了吧,我要

10

你们造镇,但是过于盲目的话就是你们自己的锅)所以真心希望省们都冷静点儿,“特色小镇”是个好东西,但不是哪哪都合适,可别搞成“运动式造镇”了。

11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