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03

1.严格遵守《测绘法》,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矿井地质规程》(试行)中各项技术要求及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操作,汇总测量资料。

2.地质观测应做到及时、完整、统一。

(1)观测记录必须在现场进行,并记录在专门的地质观测记录簿上;记录簿应统一编号,妥善保存。

(2)描述地质现象,应做到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客观地反映地质现象的真实情况。

(3)每次观测必须记录观测的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4)矿井地质观测要把现场和室内,宏观和微观观测结合起来。

(5)地质记录簿中描述的地质观测资料,必须在上井后2天内整理完毕,并编绘出正式的井巷素描图或素描卡片。

(6)对采掘工程的布置和调整有影响的地质资料,要及时填绘在有关的生产用图上。

3.严禁在地质观测、资料汇总、统计工作中弄虚作假。

4.地质观测人员应根据工作面的位置、进度及相邻区的地质资料等情况,确定观测的内容、目的及观测方法。

5.地质观测人员必须备齐观测、记录用具,如工具包、记录本、铅笔、放大镜、地质锤、皮尺、罗盘、坡度规、条痕板、钉子、线绳等。

6.观测结果必须及时记录在专用的记录本上,记录本应统一编号、妥善保管。每次观测必须记录观测的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7.现场的观测记录必须采用《煤矿地质测量图例》中所规定的符号。

8.地质观测结果应及时复查、核实,确保提供的地质资料准确无误。

9.沉积岩的观测与描述

(1)内容和要求:

①要正确描述沉积岩的颜色,要取其新鲜断面所显示的颜色;单色岩石先鉴定岩石基本颜色,再观察其色度的深浅。描述时要把主要颜色放在后面,次要颜色放在前面,如深紫红色、浅黄绿色等。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岩石,首先鉴定出岩石主要颜色,再确定次要颜色。

②要逐一观察沉积岩的结构类型,根据碎屑的矿物成分及含量确定岩石类型;当某一矿物成分含量达25%以上时,要对其进行详细描述,并参加岩石的命名。

③要观察、描述沉积岩碎屑的粒度大小,并按岩石粒度分级标准和岩石粒度命名原则进行岩石命名。碎屑粒度含量达50%以上者构成基本名称;粒度含量为50%~25%者,以“质”表示;粒度含量为25%~5%者,以“含”表示;含量少于5%则不参与命名。如含粉砂细砂岩,砂质泥岩等。

④对于中砂粒级以上的碎屑岩要观察、描述碎屑颗粒的滚圆度和分选性。

⑤要观察、鉴定胶结物的成分,描述其胶结状态、类型。

⑥要描述沉积岩的层理类型。区分水平、斜交、交错、波状、透镜状层理类型。岩层的厚度(层系的厚度)要按三类观察记录:厚层(2.0~0.5米);中厚层(0.5~0.1米);薄层(0.1~0.01米)。对于岩石中的结核,要观察、描述其形态大小和成分。

⑦要尽可能地鉴定化石的种属,重点观察、描述其特点、数量、大小及产状。

⑧用锤击法或用小刀、指甲刻划来确定岩石的摩氏硬度(以岩石强度分级表进行比较,小刀硬度:5.0~5.5;指甲硬度:2.0~2.5),并描述其断口形状和条痕色调。

⑨观察、描述岩石的吸水性(遇水变软或膨胀)等物理性质。

(2)粘土岩应注意观测描述岩石的颜色、物质成分、固结程度、滑腻与干燥程度、可塑性、吸水性、发育程度以及有无结核、包体结构及页理发育程度。

(3)沉积岩的观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观测描述工作必须随着井巷工程的掘进及时进行,并须敲开岩石,观测描述其新鲜断面。

②观察描述岩石颜色和条痕时,要在统一的自然光线和岩石湿度下进行。

③一般情况下用放大镜和肉眼在现场进行观察、描述;若有特殊需要,可采取岩样在室内磨片,用显微镜或化学方法进行鉴定。例如可用浓度为5%的稀盐酸试剂滴在岩石标本上,若发生气泡,即可确定碳酸盐成分的存在。

④靠近露头受风化影响的岩石,应沿其倾向每隔10米选一个点观测描述。

⑤要采取具有典型特征的岩石作为标本,放在标本箱内妥善保存。标本上要贴标签,注明岩石名称、标本的形状特征、取样地点、层位及取样时间。

10.含煤地层中的火成岩应进行以下观测描述:

①颜色、结晶程度及矿物成分,并确定火成岩的名称。

②侵入体的位置、产状、宽度及其形态。

③侵入体周围的煤层变质范围及其变质程度。

④观察火成岩的内生节理及含水性。

11.煤层的观测与描述

(1)井筒、石门等穿层巷道所揭露的煤层,不论是否可采,均应按《矿井地质规程》的要求进行观测、描述。

(2)沿煤层掘进的巷道(包括工作面切眼),其煤层观测点的间距,根据煤层的稳定程度分别为:稳定煤层大于50米不小于100米;较稳定煤层大于25米不小于50米;不稳定煤层大于10米不小于25米;极不稳定煤层不大于10米。

(3)稳定和较稳定煤层,两观测点的煤厚之差大于0.25米或倾角之差大于5°时,在两测点间必须增加一个观测点。

(4)两观测点间有构造时,必须测量其产状,并绘制素描图。

(5)各煤层观测点的描述内容包括煤层结构、煤层厚度、煤层顶底板岩性、煤质、煤层含水性等。

(6)当煤层变薄、分叉尖灭时,应着重观测煤层的结构、煤质、厚度及煤岩层的接触关系、煤层顶底板的变化情况、围岩岩性特征等,为分析煤厚变化原因,预测变薄带、可采边界、分合区界积累资料。

(7)当煤层受古河床冲刷时,应着重观测冲刷带的冲刷标志、延展方向、岩性、宽度、深度以及煤厚和煤质,系统收集供判明冲刷类型、推断冲刷变薄带方向和范围的基础资料,并采取定向标本。

(8)当煤层受褶皱、断层、岩浆侵入及喀斯特陷落破坏,并引起煤厚变化时,应着重观察煤质、煤岩层接触关系、煤层结构及煤厚。

(9)煤岩特征的观测、描述应包括煤的光泽、颜色、断口、硬度、脆韧性、内生裂隙数量及发育特征,以及宏观煤岩组分、煤的碎裂特征、煤的名称等。

(10)煤层结构的观测应包括煤层的各个分层和夹矸层的层数、厚度、稳定性,夹矸的形态、岩性特征及其接触情况。对复杂结构的煤层,对各分层和厚度大于0.05米的较稳定的夹矸,均应进行分层丈量。

(11)煤层厚度观测应遵守的规定:

①直接丈量煤层的真厚度。在不能直接丈量真厚度时,可丈量煤层的伪厚,再换算成真厚度。观测精度以米为单位,保留两位小数。

②对于分层开采的厚煤层,在回采第一分层时必须探煤厚;对于分层开采的特厚煤层,在回采倒数第二分层时必须探煤厚。

(12)煤层底板的观测内容:

①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厚度及与煤层的接触关系,顶板裂隙的发育程度以及岩石的坚硬程度等,并需绘制小柱状图。

②伪顶、直接顶板的岩性如有变化或不稳定时,需观测其厚度变化范围和尖灭点的位置。

(13)煤质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煤的变质程度、灰分的变化,以及后生变化对煤质的影响等。

(14)煤层含水性的观测内容主要是煤层的出水情况。一般分干燥、潮湿、滴水、淋水、涌水等。

12.煤岩层产状的观测

(1)顺层巷道中煤岩层产状的观测:

①煤层顶板较平整时的操作程序:1)用半圆仪的直边在顶板层面上移动找平;2)沿直边方向划一条线段;3)用矿灯照此线段,在罗盘保持水平的条件下转动罗盘,使罗盘玻璃镜中的长线与走向线在镜中重合;4)磁针所指的方位刻度值即为煤层走向方位角;5)将半圆仪直边贴在层面上,垂直走向即可测出煤层倾角;6)顺倾斜方向可用罗盘测出煤层倾向;7)用产状符号在草图上标定煤层的倾斜方向。

②煤层顶板不平整时,可在上、下帮的稳定夹矸或底板面上挂半圆仪拉线,找出最大倾角,并用罗盘测出其倾向。利用走向与倾向的夹角为90°的关系,求出煤层走向。

③当巷道内的金属支架、铁轨、电缆对罗盘有干扰时,不得使用罗盘。煤岩层产状可采用几何丈量法求得。

(2)穿层巷道中煤岩层产状的观测

①一般穿层巷道中煤岩层产状的观测:1)在巷道两帮选同一层面,用绳挂半圆仪并拉平;2)用罗盘测出煤层走向;3)在与走向垂直的层面上,用半圆仪测出倾角;4)按走向与倾向夹角90°的关系:求出倾向。

②在与岩层走向夹角较小的巷道中观测产状时,可在巷道中间测得两组视倾向、视倾角,也可以在掘进工作面及一帮分别测得视倾角,用作图法间接求出产状。

13.观测、描述

(1)观测描述的内容:

①褶曲的位置、倾伏方向和倾伏角。

②褶曲两翼煤岩层和褶曲面的产状要素。

③褶曲与煤层变化、顶板破碎关系。

(2)顺层的水平巷道,当其走向变化大时,应加密产状观测来控制褶曲的形态。

(3)上、下山及石门、大巷遇褶曲时,可用巷道剖面图结合岩层产状观测来控制。

(4)根据产状和同一层面标高的变化,可确定褶曲的几何尺寸。

14.节理的观测、描述

(1)节理的观测、描述内容包括节理位置、岩性层位、产状要素、节理名称、节理面的形状及充填物的性质、含水性及瓦斯情况,测定单位面积平均节理条数,做素描图等。

(2)在井巷及采煤工作面测定节理时,首先应测定测区的长、宽,然后按上述内容逐一观测,并填入规定的记录格式内。

15.断层的观测、描述

(1)断层的观测、描述内容:

①断层面的形态、擦痕和阶步特征,断层面的产状要素和擦痕的倾伏角。

②断层带中断裂构造岩的成分和分布特征,断层带的宽度、充填物和胶结情况。

③断层两盘煤岩层的产状要素,煤岩层的层位和岩性特征,断层旁侧的伴生和派生小构造及断层的含水性。

④断层间的相互切割关系,断层、褶曲组合特征,断层与煤层厚度变化的关系等。

⑤判别断层性质。

(2)断层的观测、描述方法:

①确定断层位置。测量巷道已知标志点到断层的距离和方位,每当断层面成组出现时,则需分别测出各断裂面的位置,并确定出主要断裂面。

②测量断层面产状与断煤交面线。断层面产状与岩层产状测量方法相同,当断层面产状变化较大时,要掌握其变化特点和原因。实测断煤交面线时,先从巷道两帮上断层迹线向同一盘煤层的顶板或底板的交点拉线绳,然后用罗盘测量出线绳的倾伏方向与倾伏角。此方向即为断煤交面线方向。

③确定断距。断层落差小于巷道高度时,可在巷道一壁实测各种断距;断层落差大于巷道高度,且地层出现重复或缺失时,可据测得的水平断距或铅垂断距,并用换算或图解量的方法推算其他断距。也可根据钻探、巷探所获得的断层两盘岩层层位进行地层对比,求出两盘同层位之间的距离,即地层断距,并据此换算其他断距。

④描述断层。一般以素描为主,再配合一些必要的数据和简要的文字描述。主要有巷道剖面图加注数字;巷道平面图加注数字;巷道平面图加小断面图;巷道平面图加巷道剖面图等。

⑤断层两盘煤层和岩层必须进行详细对比,确定其所属层位。

⑥回采工作面的断层应每隔10~30米跟踪观测一次,观测方法及要求与一般的断层相同。陷落柱的观测、描述内容:陷落柱的形状、大小、陷落角及位置;陷落柱与正常煤、岩层的接触关系;陷落柱体与围岩接触部位的充填物性质和特征;陷落柱内岩块的性质及充填物的密实程度、大小和层位时代;陷落柱周围煤、岩层的产状变化;按观测煤层含水性的内容观测陷落柱的含水性。

篇2:水文地质观测工操作规程

1.严格遵守《测绘法》、《煤矿安全规程》,按照《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中各项技术要求及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操作、汇总水文观测资料。

2.严禁在水文地质观测、计算、资料汇总、统计中弄虚作假。

3.水文地质观测应根据观测项目及有关规定,确定理测的内容、目的及观测方法。

4.水文地质观测工必须备齐观测、记录用具。

5.观测结果必须及时记录在专用的记录本上,记录本应统一编号、妥善保管。每次观测必须记录观测的时间、地点、位置和观测者的姓名。

6.水文地质观测结果应及时复查、核实,确保提供的地质资料真实可靠。

7.地面水文地质观测

(1)地面水文地质观测包括水文气象及地面水文地质点的观测。地面水文地质调查与观测的内容要符合《矿井水文地质规程》(试行)的要求。

(2)地面水文地质观测应根据需要进行观测。

(3)对地面气象观测的要求:

①凡距离气象台(站)较远的矿井,应在设立的气象观测站内进行观测。距离气象台(站)较近的矿井,应在设立的雨量观测站内进行观测。

②矿井气象观测项目,与气象调查内容相同。

(4)地表水观测。观测项目与地表水调查内容相同。观测时间,一般为每月一次,雨季或暴雨后根据需要增加观测次数。

(5)地下水动态观测应在下列地段网点进行观测:

①对矿井生产建设有影响的含水层。

②影响矿井充水的地下水集中迳流带(构造破碎带)。

③可能与地表水有水力联系的含水层。

④矿井先期开采的地段。

⑤在开采过程中水文地质条件可能发生变化的地段。

⑥人为因素可能对矿井充水有影响的地段。

⑦井下主要突水点附近,或具有突水威胁的地段。

⑧疏干边界或隔水边处。

(6)观测点的布置,应尽量利用现有的钻孔、井、泉。

(7)观测内容主要是水位、水温和水质,对泉水还应观测流量。

(8)观测点应统一编号,设置固定观测标志,测定坐标和标高。观测点标高每年复测一次,如有变动,应随时补测。

(9)观测降水量常用的仪器为直径20厘米的雨量器,或与雨量器口径相匹配的雨量杯。雨量器、自计雨量计应保持清洁。要经常清除盛水器内的淤杂物,擦洗自计雨量计的虹吸管:需每日调整自计钟、换自计纸、添加墨水、观测仪器运转情况:冬季要及时清除储水器内的冰霜,防止仪器冻裂。

观测要求:

①观测降雨量记至0.1毫米,不足0.05毫米时可不作记载。历时记至分钟。

②每日降水量以早8时为每日分界,从本日8时至次日8时的降水量为本日的降水量。

③观测降水量应采用定时分段观测制,时段及其相应时间如表:

降雨量观测时间分段表

段数时间(时)

1段8

2段20、8

4段14、20、2、8

6段12、16、20、24、4、8

8段11、14、17、20、23、2、5、8

12段10、12、14、16、18、20、22、24、2、4、6、8

24段从本日9时至次日8时,每小时观测一次

④非雨季可只分一段,每日8时观测。但降雨量大的地区或雨季高峰时,则应根据矿区(井)防洪需要规定观测时间。

⑤降水间隔等于或小于15分钟可看作一次降水,间隔15分钟以上可看作两次降水。

(10)降水量的量法:

①将储水瓶内的水倒入量杯,量杯呈垂直状态,使视线与量杯水面平齐。

②观测量杯中水面的凹下面,记至0.1毫米。每次观测后应立即记入记录

簿中。③如降水量较多,不能一次量完,可分次量,将总数记入记录簿内。

④每次水量待复测后方可倒去。

⑤自计雨量计应按说明书规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使用。

(11)降水量观测记录的统计:

①每日观测完毕后,应检查观测记录簿各段(或各次)水量记录是否正确、齐全。发现有错误或不全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正。

②月终时应在降水量统计表中填写旬、月、日最大降水量及出现日期。

③自计雨量计的记录还要作时间订正、虹吸订正和虹吸记录纸倾斜订正等工作。必须查清井田范围内及其附近地面水流系统(包括塌陷积水区)的汇水、渗漏情况、疏水能力;对渗漏情况,要在井下设点定期观测,并对地面相关水体水量等进行监测。必要时,取水样作全分析、放水试验与连通试验等工作。

(12)地表水位观测站的建立,应符合以下要求:

①观测站应建立在地基牢固、观测方便并具有代表性的地点。

②实测测站基而坐标、高程,测定不同高程的断面积,以便计算不同水位的过流量。

③实测水位标尺的零点标高。

④根据水位标尺的零点标高,重新计算水位,并用红墨水填在“水位”栏内。

(13)对地面井、泉、水文钻孔、河流、渠道、湖泊、水塘、水库及塌陷积水区等设立的观测站,要统一编号,所设置的固定观测标尺及测量坐标和标高,每年复测一次,发现有变化应随时补测。

(14)地面水文地质观测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同步进行,若达不到同步,则应按顺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15)地表水体的水位观测,必须使用水位标尺或自计水位计。

①水位标尺读数应读至厘米,记载以米为单位。直接观测读数时,应使视线尽可能地接近水面,读取水面截于水位标尺上最近的一个读数。当水面落到水位标尺零点以下时,使用标尺量取的水面到水位标尺零点的距离为负数。

②内在有风浪的情况下,应将波浪的峰顶和谷底在水位标尺上所截取的最大和最小值读数都记下来,取其平均值。

③必须保证测得关键地形点的最高洪水位,如发现漏测,应立即在断面附近找出两个以上的可靠洪水痕迹,及时测下高程。

④如果在断面附近找不到洪水痕迹,则应在断面上游及下游各找出一组洪水痕迹记录下来。

(16)使用自计水位计观测水位,应在每日8时或经指定的其他固定时间进行检查和校正。性能良好的长期自计水位计,在水位变化不大时,可改为每2~5日检查校正一次。自记纸应按其周期记录形式,每个周期结束时及时更换。检查和校正依次按以下步骤进行:

①将携带的时钟对准。

②观测校对水位标尺的水位。

③在纪录纸上记录准确的时间和水位。

④调整自计水位计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17)井、泉和钻孔水位观测需遵守下列规定:

①在使用铅钟、电极、水位计或自计水位计等器具测量水位时,严禁使用标志不准或滑动的测绳和电线。

②当测绳和电线标记与标准钢尺的比长误差超过1/1000时,应重新标定或更换。水位遥测仪每半年要用测绳实测检校一次。

③每个测点使用固定的测量工具,不得随意更换。必须更换时,要用新旧测量工具同时各观测一次,并进行误差改算。

④每次水位观测要进行两次实测和读数,读数读至厘米。以米为单位时,估读至小数点后二位。水准观测取二次平均值为采用值。

⑤水井或水文钻孔水位观测结束后,必须妥善保护井口装置,切实防止钻孔被破坏和堵塞。

⑥每年必须进行一次水井和钻孔的深度测量,发现淤堵应提请领导采取清扫措施。

(18)观测井、泉、钻孔涌水量时,应根据涌水量的大小,分别采用容积法、堰测法、流速仪法、浮标法、喷水钻孔法,流量计(水表)法等不同方法。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的水位观测,只准使用测绳、铅钟(或电极接头)和自计水位计、水位遥测仪等测量工具。

(19)用水堰观测涌水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水堰要坚固,槽(箱)内壁要光滑,不易变形。水堰要安装在平直、坡度不大于0.5%的水流平稳的水沟内,安装时要用水准尺找平。如必须安置在水流湍急的地点时,则必须采取消能整流措施,使流过水堰的水流保持平稳。

②观测前应检查水堰是否变形、倾斜、漏水,堰根外侧通气带是否堵塞等。

③水堰内及其附近如有杂物沉积,必须清理。读数标尺应设在堰板的迎水方向,与堰板的距离应不少于3倍的堰口高度。每次观测至少测量两次水头值,取其平均值。

(20)用流速仪测定涌水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应根据水流速度、水深状况,选择不同型号的流速仪(旋杯式流速仪的测速范围为0.2~3.5米/秒;旋浆式流速仪测速范围,一号浆适用于0.07~1.5米/秒,二号浆适用于0.3~0.5米/秒)。井下水沟内测流速和计算流量也可使用电子式防爆流速、流量仪。

②流速仪一般应每年校正一次,并重新标定流速参数。

③测流速时断面的位置应选择在河流(水沟)平直、河底比较平坦、水流平稳的地段。根据河段(水沟)实际情况布置测速垂线,然后在各测线断面上实测数点的点流速,取其平均值即为测线断面的平均流速。

④流速测定时,首先应确定流速垂线的数目,一般视河宽及断面的形状而定。在流速有很大变化的转折点处必须测定流速。

(21)在特殊条件下,如需采用浮标法测定涌水量时,应符合下列条件和要求:

①在难以使用流速仪或缺少测速仪器的情况下采用。

②浮标法的实测断面应选在顺直且比较规则的地段,其长度为井下水沟的5~10倍:水沟水流应均匀平稳,无旋涡及回流,无阻碍水流的杂物等。

(22)实测时按下述程序进行:

①选定实测地段后,按相等距离布设2~3个断面,即上断面、基断面(中断面)、下断面。

②对每个断面进行横断面测量,水深点距应为0.3~1.0米,并用坐标纸给出横断面图。井下水沟横断面测量水深不得少于3个点。

③根据实测地段水的深浅选择浮标种类,从上游断面以上5~20米处投放,以便使浮标在接近上断面时,已具有同行水流的速度,测出浮标从上游断面至下游断面的时间,求出流速。

④浮标可采用水面浮标及浮游浮标。井下可用木片、乒乓球、纸片等代替水面浮标。

(23)地下水温度的观测,应根据地下水的深度、温度、井(孔)口径及要求测量的精度,选用不同的观测仪器,温度计放在水中的时间不少于3~5分钟,读至0.1℃。使用高灵敏测温仪时,需按仪器说明书的要求操作和记录。

(24)对塌陷积水区和水库,除观测水位外,还应在地形图上圈出积水范围,用求积仪分段计算不同水深的面积,求得塌陷积水区、水库的总积水量。同时,要根据地形图和地表水系的分布情况圈定和计算该塌陷积水区或水库、塘坝的汇水面积,以便预计不同降水强度下的可能汇水量和水位上升情况。

8.井下水文地质观测

(1)井下水文地质观测的任务:

①为矿井建设、采掘、开拓延深、改扩建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

②在采掘过程中进行水害分析、预测和防探水。

③提供防治水工程中的水文地质资料。

④为钻探、堵水注浆提供观测资料。

(2)井下水文地质观测的内容:

①矿井、水平、含水层、煤层、采区和采掘面的涌水量观测。

②井巷及采而的突、涌、淋、渗、滴水点的水量、水质、水温观测。

③井下各类水文地质钻孔、地质孔的水以、水位(压)、水质、水温的动态观测。

④井巷及井下钻孔揭露含水层、导(阻)水断层、陷落柱、喀斯特裂隙、喀斯特暗河洞穴、涌砂点等的水文地质调查及编录。

⑤矿井可能的充水通道的水文地质编录。

⑥定期检查各类防(隔)水煤柱的留设情况。

(3)井下涌水量的观测,应注重观测的连续性和精度,要求采用容积法、堰测法、流速仪法或其他先进的测水方法。

(4)井下涌水量的观测在下列情况下可用容积法测量:

①涌水量较小且有管状引水设备的井(孔),或备有水箱、水池等容积较大的容器时,应设置便于测量的标尺和放水用的闸阀。

②在井下可利用井筒、巷道作为容积时。

③顶帮的淋、流水可用塑料薄膜将水汇集到容器内。

(5)新凿立、斜井,垂深每延深10米时,观测一次涌水量。掘凿至新的含水层时,虽不到规定的距离,也应在含水层的顶底板各测一次涌水量。

(6)观测井巷及井下钻孔揭露的含水层时,要确定含水层的名称,详细观测、记录含水层的产状、厚度、岩性、成分、颜色、构造、裂隙和喀斯特发育情况,揭露点的位置、坐标、标高、出水形式、涌水量及水温等,并采取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必要时应进行水中环境同位素比值及特殊元素的测定。

(7)井筒或穿层石门揭露含水层时,要绘出顶及左、右或底及左、右三面1∶100~1∶500的展开图,应较全面地反映含水层及顶底板的地质特征,喀斯特、导水裂隙及有意义的构造等在空间的展布情况。绘制展开图时,两壁应采用同一起点、同一方位、同一坡度的观测基线。

(8)观测喀斯特时,要注意其形态、方位、大小、所处标高和岩石层位及其与断层裂隙和上下层的关系,有无充填物及充填物成分和充水状况。

(9)绘制喀斯特素描图或进行实测编录的步骤:

①确定实测范围及方向,说明喀斯特赋存的地点及相应的坐标、标高,确定素描图的比例尺。

②进行实测描绘,整理清绘成图。

③重点地段的喀斯特形态除进行实测素描外,应摄影或录相记录。

(10)观测含水层裂隙,较密集裂隙可取1~2平方米,稀疏裂隙可取4~10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观测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应测定其产状、长度、宽度、数量、形状、尖灭情况,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测定岩石的裂隙率。

②充填程度及充填物。

③观察地下水活动的痕迹,绘制裂隙玫瑰图等。

④测定面积。

(11)开采受地下水威胁的煤层所揭露断层,在其出水或有出水征兆时应记明断层的位置,确定其坐标、标高,并观测以下内容:

①断层的产状及落差。

②断层带的宽度及其力学性质。

③断层两盘含水层的岩性、厚度、破碎程度、顶底板承受的水头压力。

④断层带充填物的胶结程度,判断其含水性、导水性及隔水性。

⑤出水情况、出水方式和出水部位,测定其出水量,并观测变化趋势。

⑥水的物理性质(温度、颜色、气味等),必要时取样进行水质分析或环境同位素比值的测定。

(12)对于井下揭露出的出水或有出水征兆的小型褶曲构造,其观测内容如下:

①褶曲的产状及力学性质,记录观测点位置,确定其坐标、标高。

②裂隙的产状、发育程度及充填情况。

③出水状况、出水方式和出水部位,测定水量、观测变化趋势。

④水的物理性质(温度、颜色、气味等),并取样进行全分析,必要时应测定环境同位素比值。

(13)井下探到或揭露陷落柱时,应进行下列观测:

①陷落柱的位置(坐标及标高),尽量圈定其范围。

②详细观察陷落柱内充填物的岩性、胶结程度等。

③涌水的陷落柱要测定涌水量,并要取水样做水质分析。

④必要时要取样进行特殊项目分析,以判断涌水水源。

⑤用钻孔探到陷落柱时,要做出钻孔柱状图或剖面图。孔内如有出水现象,则要测定水量、水压、水温等。

(14)井下突、涌、淋、滴、渗水点的观测内容如下:

①出水时间(年、月、日、时、分)。

②出水地点以巷道最近的导线点控制其位置,以便算出准确坐标、标高;突、涌水点填绘在采掘工程图和充水性图上。

③出水层位、厚度、岩性,喀斯特裂隙发育情况,出水形式、出水点顶底板围岩压力的显现变化情况。

④出水点水的颜色、温度、透明度、口感、气味等物理性质,并取样进行水质分析。

⑤周围出水点和观测孔的水量、水位(水压)变化情况,判断出水水源及影响范围。

(15)井下新揭露的出水点,在涌水量尚未稳定或尚未掌握其变化规律前,连同其他有关的水文点应每天观测一次。对溃入性的突水点,1~2小时观测一次,以后可适当延长观测的间隔时间,涌水量稳定后,按正常要求进行观测。

(16)当采掘工作面上方影响范围内有地表水体、富含水层、穿过与富含水层相连通的构造断裂带或接近老窖积水区时,应每天观测充水情况,掌握水量变化。

(17)井下疏水降压(疏放老空水)钻孔涌水量、水压观测,在涌水量、水压稳定时,应每小时观测1~2次;涌水量、水压基本稳定后,按正常观测要求进行。

(18)对井下水文钻孔进行水量、水位、水压观测的方法和要求,与地面水文钻孔基本相同,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测压用的压力表要校验合格,反应灵敏,最好用专用的高精度压力表或高精度压力传感器进行观测,并根据孔口标高及时换算出水位标高。

②钻孔在钻进过程中,应记录初见涌水的孔深、水量水位(压)等,且每进尺5~10米或按设计要求测定水量、水压或水位。发现水量突变时,应停钻测算孔深和进行水量、水位观测,以了解相对隔水层的渗透性。

(19)喷水钻孔水量观测方法只适用于井上、下自流钻孔(由于喷水高度不易准确测量,故精度较差)。其方法是用量尺测出水头上喷高度、套管内径,计算其涌水量。

(20)水压观测应根据水头压力的大小和观测条件,选用水头测量方法、压力表法等:

①用压力表观测水压时,应将压力表拧紧在测压管上,不得漏水,压力估至0.01兆帕。

②观测水位时,其方法步骤依次为:

1)选用适当量程;

2)检查工作电压,不得低于1.32伏;

3)将传感器接在测压管上,插头插入“输入”插座,调零;

4)开测压管阀门,待数字稳定后读数,如为高精度压力计应读至98.0帕;

5)关闭闸门,关机拆除传感器;

6)审核原始记录,并填写台账、绘制图纸,发现资料错误时应重新观测。

9.小煤矿、老窑及老空积水区的水文地质观测

(1)小煤矿、老窑、老空积水区的观测要求:

①对小煤矿、老窑、老空积水区的观测,必须安排两人,严禁单人进行观测。

②严禁擅自进入通风不良或空顶区域内观测水情。

③必要时应取水样,并作全分析。

(2)对于矿(井)区范围内的小煤矿,应及时调查以下情况:

①井口坐标、标高。

②井深和到达煤岩层位。

③小煤矿的开采范围、充水特征,出水点、老空充水区、充水巷道的位程置。

④开采的上下限、涌水量及排水设施等情况。

(3)当井田及其邻近范围内有小窑时,应调查了解因小窑开采而引起的危害矿井的可能的充水因素(如小窑采掘矿井防(隔)水煤柱、越界向矿井掘进贯通、小窑向矿井排放水、报废小窑井口未做封填处理等)。

(4)汛期或暴雨后要配合有关部门及时观测地面陷落、干裂、喀斯特塌陷,特别是向井下充水的情况。

(5)小煤矿开采结束后,要收集报废井筒的封闭日期、封填材料及深度等资料。

10.放水试验与连通试验中的观测

(1)放水试验中井上下观测点的水位、水压、水量的观测,要严格按照设计所规定的时间和经过校测的量具、仪表进行操作。

(2)放水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①检查地面观测孔,其内的淤积物必须低于观测层底面,导水应畅通,否则要注水冲洗或用液体二氧化碳洗井。

②检校观测水位、水压、水量的仪表器具,使之符合精度及安装要求。

③备齐原始记录表:

1)地面钻孔观测记录表,内容包括孔号、孔口标高、观测时间(年、月、日、时、分)、水面埋深、水位标高、观测者、水位变化、累计降深等;

2)井下钻孔水压观测记录、水量表观测记录表,内容包括堰号(注明规格尺寸)、观测时间(年、月、日、时、分)、水头高、水量、观测者和备注。

(3)放水试验期间的井上、下水动态观测,必须按设计规定的时间同步进行。

(4)放水试验中的水位恢复观测,放水试验结束时要按设计规定的时间和次序关闭水门,观测其水位、水压直至稳定。

(5)放水试验开始前,必须按设计规定进行观测孔水位、出水点水量、相关井巷涌水量背景值等的观测。放水开始后,应每天填绘水位、水量历时曲线图等。

(6)连通试验必须有试验设计,建立简易试验室,配备化验人员,以便及时测定示踪剂的含量。示踪剂的选择和用量的确定,既要考虑连通试验的需要,又不能对地下水质产生有害的影响,且必须按照设计所规定的方法、时间和地点进行。

(7)对连通试验的准备、投放和接收监测工作的要求:

①投放示踪剂前的准备:1)投放示踪剂前,必须采集投放点、接收点以及溶解示踪剂用水的水样,进行本底值测定;2)投放方法和投放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溶解示踪剂的容器或设备必须进行清洗,预防污染;3)采用比色法时,要提前调配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并分别装入比色管待用。用光度计及检测仪时,要事先检测仪表并测定本底值;4)取水容器每次取样前均应洗刷清洁,并用蒸馏水刷洗干净后待用,严防污染;5)试验前应备齐取样用的容器、标签及检测用记录纸和计算纸。

②投放示踪剂的要求:1)根据投放方法选择投放容器,先加入一定量的清水,后按规定量加入示踪剂。如采用染色剂,则需加入一定量的促溶剂,随加随搅动,直到全部溶化;

2)向钻孔内投放试剂溶液时,必须用导管下到受试含水层段的设计深度,确保试剂准确送至设计层位;3)向孔内注入示踪液前,要预先用清水冲洗钻孔;向孔内投放示踪剂溶液时,必须下入投注溶液管,以便准确送至设计层位。然后向孔内注清水,抬高水头,促使示踪剂全部进入试验层。

③接收示踪剂:1)设专人在接收点值班,按设计规定时间取样,取样前需用接收点的水刷洗容器三次后,方可取样;2)每取一个样后,应封严容器,及时填写标签。水样标签的内容包括取样编号、取样地点、取样时间(月、日、时、分)、化验项目及要求、取样人;3)必须及时依据各接收点的水样检测结果,填制历时曲线图、表(填全绝对值),分析示踪效果。

11.水样采取

(1)应根据水样采取的目的和要求,选择水质分析的项目,如:简分析、全分析、特殊项目分析等。各类水样采取的容量要求为:

①简分析样1~1.5升。

②全分析样2.5~3升。

③细菌检验样0.5升。

④特殊分析样:视化验项目要求确定。

(2)细菌检验样一般由卫生部门人员配合,并提前与检测单位预约送检时间。取样容器事先必须经过消毒灭菌处理,取样后立即严密封口,送往检测单位。检测单位必须在24小时内检测完毕。

(3)由孔口管接取水样时,需稍离孔口管接灌。从地表水体取样时,容器必须在水面以下采集。

(4)长期观测孔如需取水样,应先进行抽水,抽水的体积应大于孔(井)中水柱体积的1.5~2倍,然后在出水口中心处灌取水样。也可用取水器下入所需含水层一定深度取样。

(5)做侵蚀性二氧化碳分析的水样,其数量为0.5升,采取后应立即加入3~5克碳酸钙粉末。

(6)对含有机物的水样,为控制脱硫作用,取样时必须在每升水中加入1毫升三氯甲烷或甲苯。

(7)如需采取特殊水样,应与化验单位联系,并按其要求采取水样。

(8)采取水样时,应在现场初步鉴定水的颜色、气味、透明、水温等物理性质。取样后立即封闭装好,并填贴标签,送样前应登记送样序号。

(9)抽水试验中的水文地质观测,按《煤炭资源地质勘探抽水试验规程》的要求进行。

12.原始记录及资料成果整理

(1)必须使用专用的记录本填写水文地质观测试验记录,并分页编码,附必要的草图,写明观测地点、日期、观测者姓名、使用仪器及编号。

(2)必须同时记录影响观测试验资料精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主要原因,供分析资料时参考。

(3)每项测试所用记录本要按时间顺序进行编号,注明目录索引后,存档保存。

(4)测试资料应在当天进行计算整理,并将计算前结果和计算公式填写在专用台账上。原始资料的计算,必须由两人对算复核,发现问题要及时核实或补测。汇总表要经技术负责人审核。

(5)填写各类台账、图表和成果表时,必须使用钢笔或碳素笔,要求字迹工整、图文清晰、数据准确,影响观测资料精度的各种因素也应同时填写在备注栏内。

(6)填写以下各类水文地质观测台账:

①矿井涌水量成果台账。

②气象资料台账。

③地表水文地质成果台账。

④钻孔水位及并泉动态观测台账。

⑤抽(放)水试验成果台账。

⑥矿井突水点卡片或台账。

⑦井下水文地质钻孔台账。

⑧水质分析成果台账。

⑨水源水质受污染观测资料台账。

⑩水源井(孔)台账。

封闭不良的钻孔台账。

其他专门项目台账。

(7)填绘以下各类水文地质图纸:

①矿井充水性图。

②综合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

③综合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柱状图、水文地质剖面图、主要含水层等水位线图、井上下防治水系统图。

④专门水文地质图,如区域水文地质图、岩溶图、地下水化学图等。

(8)每一种成果表或台账、图表填写后必须进行校对,并需经技术负责人签字。

(9)各矿井水文地质观测台账、图表应按标准化规定的内容填写。

13.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有关部门。

14.认真完成观测结果的计算、校对、分析研究工作。

15.必须做好观测仪表、工具的清点、擦拭、整理、保管工作。

篇3:安全生产责任制:地测部水文地质观测工

一、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防治水规定》,做好矿井水文地质及矿井防治水工作。

二、定期进行各个稳定突水点及新揭露突水点的涌水量的调查、观测工作。建立健全水文地质台帐。

三、做好地面水文观测孔的水文观测工作,并做好原始记录。

四、负责井上、下水文地质孔的施工质量把关工作,搞好现场监督管理。

五、采掘工作面开工前,必须对照设计详细排查采掘工程及邻近范围内的水情,对有水害威胁的必须及时发出预报,制定治理措施。

六、深入现场跟踪采掘工程的进度,及时编制受水害威胁的采、掘工作面在生产过程中的防治水措施,并监督指导工程实施,防止重大水患事故的发生。

七、掌握矿井生产接续情况,认真做好水情(害)预测、预报工作。坚持“有掘必探、有采必探、先探后掘、先探后采”的原则,提前对采掘工作面遇断层、积水区、钻孔等可疑地点下发探放水通知单。

八、掌握井下各工作面生产情况,及时收集各种水文地质原始资料,并于当日进行整理,认真填写各类台帐及图纸,确保资料的可靠性及准确性,使之达到地质测量质量标准化要求。

九、工作中出现疑难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与科领导共同分析研究,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经验、新设备,用现代科技手段,确保防治水工程技术的合理性、先进性和可靠性。

十一、经常检查地面水害、邻近矿区水害影响情况,及时发现隐患。

十二、督促有关部门、人员落实、防治水等方面的安全隐患整改措施。

十三、及时上报分管业务范围内的技术资料、报表。

十四、配合档案管理部门,做好矿井水文地质技术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十五、为主管技术员出谋划策,自觉接受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搞好水文技术管理工作,确保安全生产。

十六、必须尽职尽责,杜绝“三违”现象。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