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某电气安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02

1.1建筑电气工程所使用的主要材料、成品、半成品、配件、器具和设备必须具有中文质量合格证明文件,规格、型号及性能检测,报告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或设计要求,进场的开关、插座、配电箱(柜、盘)、电缆(线)、照明灯具等电气产品必须具有3C标记,进场时必须应做检查验收,并经监理工程师核查确认。

1.2电线保护管的敷设主要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

1)电线保护管接口要处理好,保证连接牢固、接口紧密,连接配件配套、齐全,金属导管严禁对口熔焊连接,镀锌和壁厚小于等于2mm的金属导管不得套管熔焊连接,金属导管应保证接地电气连接通路;PVC管采用专用配套接头,连接管两端连接处使用配套、专用的胶合剂进行粘接,保证连接处不渗、漏水等,涂胶合剂前应将连接套管内壁和连接管两端外壁清理干净,以保证连接的牢固;

2)直埋于地下或楼板内的刚性绝缘导管穿出地面或楼板易受机械损伤的地方,应加上金属套管作保护;

1.3在定货时就应选购符合要求的电线,同一建筑物、构筑物的电线绝缘层颜色选择应一致,导线按相色要求施工,即交流三相电中,A相导线的颜色为黄色,B相为绿色,C相为红色,地线应使用黄绿相间导线,零线应使用淡蓝色的导线。

1.4开关、插座安装及接线主要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

1)安装开关、插座之前,应先扫清盒内灰渣脏土;安装盒如出现锈迹,应再补刷一次防锈漆,以确保质量;土建装修进行到墙面、顶板喷完浆时,才能安装开关、插座及电气器具;

2)穿线时就应把三相电鉴别好相序,并分好颜色;注意单相电相线、零线、PE线的颜色区分清楚,加强自检互检,及时纠正错误;

3)接地线在插座间不能串联连接,必须直接从PE干线接出单根PE支线接入插座;

4)导线分支接头采用缠绕方法搪锡,包扎绝缘层不低于原来导线的绝缘强度,接线处的连接导线绝缘层受损处,要求重新包扎好;

1.5防雷接地系统主要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

1)避雷带、接地干线采用焊接连接时,焊接处焊缝应饱满(圆钢采用双面焊接,扁钢采用三面焊接),搭接长度符合要求,并有足够的机械强度,焊接处做防腐处理;避雷带支架安装位置准确垂直,水平直线部位间距均匀,固定牢固;

2)当避雷带、接地干线跨越建筑物变形缝时,应设补偿装置;

3)屋面及外露的其他金属物体(管道、金属扶手、风机、冷却塔及建筑物景观照明灯、设备外壳及设备基础等金属物体)应与屋面防雷装置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电气通路;

4)设备金属外壳及设备基础、设备支架等可接近裸露导体应利用就近的金属钢导管或单独与接地干线可靠连接,防止漏电事故;

5)建筑物外墙应留置供测量用的接地装置引下线测试点,测试点设置数量符合设计要求,但不少于2处,其位置距离散水高度一般为500~800mm;接地测试点装置应设保护,并做标识;

6)总等电位联结线端子箱安装在进线总配电箱近旁,将接地干线和引入建筑物的各类金属管道如上下水、热力、煤气等管道以及自建筑物外可能引入的危险故障电压的其他可导电体和周围其他外露可导电体与总等电位联结端子板连接,等电位联结干线或局部等电位箱间的连接线形成环形网路,支线间不应串联连接;

7)局部等电位联结线端子箱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或设计要求,预留足够的端子连接点,螺帽、防松零件齐全。

1.6电缆桥架、母线槽安装主要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

1)金属电缆桥架及其支架全长不少于2处(一般在变配电室、电气竖井各一处)与接地(PE)干线相连接;

2)非镀锌电缆桥间连接板的两端跨接铜芯接地线连接在电缆桥架的本体上,其接地线最小截面积不小于4mm2,且引入或引出的金属电缆导管,导管与桥架间做跨接线;非镀锌电缆桥间连接板的两端用不小于4mm2铜芯线或裸编织软铜带跨接;母线槽的金属外壳每段用不小于16mm2裸编织软铜带跨接;所有跨接线防松装置齐全;

3)钢制电缆桥架直线段长度超过30m设置伸缩节;电缆桥架跨越建筑变形缝处设置补偿装置;

4)电缆桥架、封闭式母线水平穿越防火隔墙或垂直穿越楼板(包括电气竖井内)的所有孔洞作防火密闭封堵与隔离;

1.7配电箱安装及箱内配线主要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

1)箱体安装周正,固定可靠,内外清洁,平整度符合规范要求;进箱管口应用机械开孔器开合适连接孔,或使用预留的敲落孔,排列整齐,切口光滑,护口齐全;

2)箱内接地、接零排线齐全,箱盖开启灵活,门和框架的接地端子间应用裸编织软铜带连接,且有标识;箱内排线整齐,导线分色处理,电缆终端应制作电缆头,回路编号齐全、正确,同一接线端子上连接线不多于2根。

1.8电井内安装要求清洁、整齐、布置合理,桥架、母线槽、配电箱、电缆安装固定牢固,接地系统完整,井内预留孔洞和管道穿楼板孔洞应采用防火材料填充密实,防火封堵。

1.9有裸露金属部分的灯具距地面高度低于2.4m时,应设置(PE)线保护。

1.10芯线与电器设备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截面积在10mm2及以下的单股铜芯线直接与设备、器具的端子连接。

2)截面积在2.5mm2及以下的多股铜芯线拧紧搪锡或接续端子后与设备、器具的端子连接。

3)截面积大于2.5mm2的多股铜芯线,除设备自带插座接式端子外,接续端子后与设备或器具的端子连接;多股铜芯线与插接式端子连接前,端部拧紧搪锡。

4)每个设备和器具的端子接线不多于2根电线;不同截面的导线采取续端子后方可压在同一端子与电气器具连接。

5)接线应牢固并不得损伤线芯。导线的线径大于端子孔径时,应选用接续端子与电气器具连接。

1.11配电箱(柜、盘)内应分别设置中性(N)和保护(PE)线汇流排,汇流排的孔径和数量必须满足N线和PE线径汇流排配出的需要,严禁导管在管、箱(盒)内分离或并接。配电箱(柜、盘)内回路功能标识齐全准确。

1.12同一回路电源插座间的接地保护线(PE)不得串连连接。插座处连接应采用如下措施:

“T”型或并线绞接搪锡后引出单根线插入接线孔中固定。

1.13照明系统未进行全负荷试验:照明系统通电连续试运行必须不小于8h,所有照明灯具均应开启,且每2h记录运行状况1次,连续试运行时段内无故障。

1.14电梯工程:电梯导轨码架和地坎焊接不饱满

1)高强度螺栓埋设深度应符合要求,张拉牢固可靠,锚固应符合要求。

2)门固定采用焊接时严禁使用点焊固定,搭接焊长度应符合要求。

1.15电控操作和功能安全保护不可靠

1)电梯接地干线宜从接地体单独引出,机房内所有正常不带电的金属物体应单独与总接地排连接。

2)所有电气设备及导管、线槽的外露、外部可导电的部分必须与保护(PE)线可靠连接。接地支线应分别直接接至地干线,不得串联连接后再接地。绝缘导线作为保护接地时必须采用黄绿相间双色线。

3)型钢应防腐处理并做接地,配电柜(箱)接线整齐,箱愉无接头,导线连接应按电气要求进行。回路功能标识齐全准确。

4)电缆头应密封处理,电缆按要求挂标志牌,控制电缆宜与电力电缆分开敷设。

5)层门强迫关门装置必须动作正常,层门锁钩必须动作灵活,在证实锁紧的电气安全装置动作之前,锁紧元件的最小啮合长度为7mm。

6)动力电路、控制电路、安全电路必须配有负载匹配

篇2:送电线路质量通病防治措施要求

为规范开展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落实质量通病防治指数措施,提高质量通

病防治工作效果,进一步提高35千伏上户沟送电线路工程实体质量,特制定本措施,在工程施工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措施要求。

一、依据:

1.《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

2.《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定》(Q/GDW248-2008)

3.《35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4.《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施工工艺示范手册》

二、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路径复测

1.1铁塔位置应符合施工图的平、断面要求。

1.2线路方向桩、转角桩、铁塔中心桩应有可靠的保护措施,防止丢失和移动。

2、基础施工

2.1基础分坑、开挖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2.1.1遇特殊地质条件(如流沙、泥水、稻田、山地等),开挖前应将铁塔中心桩引出。辅助桩应采取可靠保护措施,基础浇制完成后,必须恢复塔位中心桩。

2.1.2基坑开挖应设专人检查基础坑的深度,及时测量,防止出现超深或欠挖现象。

2.1.3基坑开挖完成后要及时进行下道工序施工,雨、雪天气后,必须把坑内积水(雪)和淤泥清理干净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2.2基础位移、扭转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2.2.1基础开挖前要对基础中心桩进行二次复核,并设置稳固的辅助桩位,确认桩位及各个基础腿的方为准确。

2.2.2基础支模后、浇制前和浇制中要多次核对基础模板、地脚螺栓的方位,保证其准确性。

2.2.3当基础坑内有积水时,回填前应先将水排完,然后四周均匀填土、夯实,并随时检查基础是否有位移。

2.3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2.3.1混凝土施工前应取得由资质的实验室出具的设计配合比(附有试配强度报告)。

2.3.2基础试块养护条件应与基础养护条件基本相同。记录试块养护期的日平均温度,当等效养护龄期逐日温度累计达到600℃*天时送检。

2.3.3基础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平整度,应对其支撑强度和稳定性进行计算。基础模板应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和侧压力,防止出现基础立柱几何变形;模板接缝处应采取粘贴胶带等措施,防止出现跑浆、漏浆现象。

2.3.4浇制中设专人控制混凝土的搅拌和振捣,现场质监人员要随时检查混凝土的搅拌和振捣过程,防止出现振捣不均匀或振捣过度造成的离析。

2.3.5混凝土垂直自由下落高度不得超过2m,超过时应使用溜槽、串斗,防止混凝土离析。

2.3.6基础浇制时,应多方位均匀下料,防止地脚螺栓受力不均与基础立柱不同心。

2.3.7混凝土初凝前,采用多点控制的方法对基面高差进行测量,杜绝二次抹面。

2.4接地沟埋设深度不够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2.4.1接地网地沟开挖时要充分考虑敷设接地体时出现弯曲的情况,留出深度富裕量。

2.4.2接地体敷设时要边压边回填,保证深埋。

2.4.3铁塔引下线应直埋入土中,直至设计埋深。

2.5基面整理不规范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2.5.1回填时应在坑口地面上筑防沉层。防沉层应平整规范,其宽度不小于坑口宽度,其高度不应掩埋铁塔构件。

2.5.2基础施工完成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2.5.3清理现场时应恢复现场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及地质滑坡。

3、组塔施工

3.1铁塔构件变形、镀锌层磨损等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3.1.1队塔材的运输和装卸,应采取防治变形及磨损的措施。

3.1.2塔材进场检验前,各相关单位应对供应商提供的资料进行审查,必要时队塔材材质和锌层厚度进行复检。

3.1.3对于悬浮抱杆下拉线的设置宜采用吊装带,当采用钢丝绳时必须对被绑扎的部位进行保护。

3.1.4塔材起吊时,要合理选定吊点位置,对于过宽塔片、过长交叉材必须采取补强措施,对绑扎点处要设置圆木并绑扎衬垫材料保护。

3.1.5地面转向滑车严禁直接利用塔腿、基础立柱代替地锚使用。应设专用卡具,或采用在塔腿内侧根部设置的滑车锚固铁件或锚固孔。

3.1.6铁塔组装过程中发生构件连接困难时,要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严禁强行组装造成构件变形。

3.2螺栓不匹配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3.2.1应按设计图及验收规范,核对螺栓等级、规格和数量,匹配使用。

3.2.2铁塔组立现场,应采用有标识的容器将螺栓进行分类,防止因螺栓混放造成错用。

3.2.3对因特殊原因临时代用的螺栓做好记录并及时更换。

3.3螺栓紧固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3.3.1设计单位应提供螺栓紧固力矩的范围。螺栓紧固时其最大力矩不宜大于紧固力矩最小值的120%。

3.3.2防止紧固工具、螺母擦伤塔材锌层。紧固螺栓宜使用套筒工具,应检查螺帽底部光洁度,采取防止螺杆转动的措施。

3.3.3交叉铁所用的垫块要与间隙相匹配,使用垫片时不得超过2个;脚钉备用外侧螺丝不得漏扣,确保脚钉紧固。

3.3.4螺栓紧固时应严格责任制,实行质量跟踪制度。

4、架线施工

4.1导线磨损防治的技术措施:

4.1.1装卸、运输导线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导线磨损和碰伤。

4.1.2按跨越架(物)条件计算放线张力,减少导线与跨越架(物)摩擦,防止损伤导线。

4.1.3放线时应保证线轴出线与张力机进线导向轮在一条直线上,导线不得与线轴边沿摩擦。换线轴时,应防止导线与机具硬、锐部件接触。

4.1.4余线回盘时,若连接网套被盘进线轴,应在连接网套和其它导线间垫一层隔离物。禁止导线直接与地面接触。

4.1.5卡线器不得在导线上滑动,卡线器后侧导线应套橡胶管保护。

4.2导线超差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4.2.1放线滑车使用前检查保养,保证转动灵活,消除其对导线弧垂的影响。

4.2.2耐张塔平衡挂线时,划印及断线位置应标识清楚、准确。

4.2.3避免在较恶劣的天气紧线。

4.3压接管弯曲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4.3.1压接管压接后应检查弯曲度,不得超过2%L(L为压接管长度)。有明显弯曲时应校直,校直后如有裂纹应割断重接。

4.3.2经过滑车的接续管应使用与接续管相匹配的护套进行保护。当接续管通过滑车时,应提前通知牵引机减速。

4.3.3对于超过30°的转角塔,垂直档距较大、相邻档高差大的直线塔,要合理设置双放线滑车。

4.4附件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4.4.1开口销不得漏装,不得出现半边开口和开口角度小于60°的现象。

4.4.2合成绝缘子串附件安装时,应使用专用工具,禁止踩踏合成绝缘子。

4.4.3铝包带的缠绕应紧密,并与导线外层铝股绞制方向一致。两端露出线夹长度不超过10mm,其端头回绕于线夹内压住。

4.4.4绝缘架空地线放电间隙的安装,应使用专用模具,控制误差不超出±2mm.

4.4.5地线与变电站架构连接处,应加装绝缘子,并在连接线上设置便于站内接地电阻检测的断开点。

5、防护工程

5.1线路防护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5.1.1设计单位应给出铁塔标牌的固定位置、螺栓的规格。

5.2线路防护工程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

5.2.1线路标识牌、警示牌安装要牢固、规范。其朝向应面向小号侧,或面向道路或人员活动方向。

5.2.2铁塔基础应按照设计要求做好护坡和排水沟,靠近季节性河流和荣故意冲刷的铁塔基础要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5.2.3铁塔色标漆涂刷要清晰、简洁、干净。要采取措施防止绝缘子、铁塔污染。

三、本措施自工程开工之日起严格执行,并做出后续检查评估。

篇3:线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要求

1.编制目的

本措施适用于***输电线路工程监理部对现场全面监督管理。为认真贯彻执行强制性条文,确保***输电线路工程的建设质量,实现“达标投产”、“创优工程”目标,特制定本措施。

2.编制依据

(1)《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Q/GDW2482008)

(2)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办法》的通知(国家电网基建[2011]146号)

(3)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的通知(基建质量[2010]19号)

(4)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监理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家电网基建[2010]166号

(5)《国家电网公司基建质量管理规定》(国家电网基建[2011]1759号;

(6)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直流线路工程创优总体策划(试行)》的通知(直流线路[2012]210号)

(7)关于强化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数码照片采集与管理的工作要求(基建质量【2010】322号)

(8)经批准的监理规划、细则、设计文件等

3.组织管理

3.1.工程建设监理部

(l)制定本工程监理部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2)应依据本措施,审查施工单位提供的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施工组织设计)、重要施工技术方案,提出具体要求和监控措施,并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将工程结构质量、使用功能作为监理工作的控制重点,并列入《专业监理实施细则》中。

(3)审核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质量检验项目划分表》,并约定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点w点、H点、s点。

(4)应将通病防治列入工程检查验收内容,认真做好隐蔽工程和工序质量的验收,工序质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5)按有关规定做好旁站监理和见证取样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原材料进场、基础砼浇制、接地焊接与敷设、导地线压接等检查工作。

(6)配备常规的便携式检测仪器,加强对工程质量的巡视和平行检验,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工程完工后,应编制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总结,并纳入工程质量评估报告中。

3.2.设计单位

(l)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规定,强化各专业协调配合,对容易产生质量通病的部位和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设计;在工程设计中应当按本措施落实相应的设计措施。

(2)将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和技术要求向相关单位进行设计交底。

(3)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必须有足够的可靠性,地基基础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要求,地基变形应满足规范规定的允许值。桩基及处理后的地基应进行承载力的检验。

3.3.施工单位

(l)在图纸会审时应将不符合本措施的情况及时告知设计单位,由设计单位进行变更。

(2)针对工程实际情况,施工单位应认真做好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施工组织设计),落实设计图纸会审中保证施工质量的技术措施,对容易产生质量通病的部位提出并采取相应的技术保障措施,必须将本措施规定的内容纳入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施工组织设计),经监理部审查、业主项目部批准后实施。

(3)做好原材料、构配件和工序质量的报验工作。在采用新材料时,除应有产品合格证、有效的新材料鉴定证书外,还应进行必要检测。

(4)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记录、收集和整理质量通通防治的相关资料,认真编写《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内容总结报告》。

4.路径复测质量通病防治的控制措施

(l)杆(塔)位置的复核应符合和满足设计施工图的平、断面要求。复核重要跨越物间的安全距离,对新增加的跨越物应及时做好详细记录,报监理并通知设计单位校核,予以更证。

(2)线路方向桩、转角桩、杆塔中心桩应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防止丢失和移动,以便后期供验收时使用。

(3)线路途经山区时,应校核边导线在风偏状态下对山体的距离,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5.基础分坑、开挖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l)遇特殊地质条件(如:流沙、泥水、稻田、山地等),开挖前应将杆塔中心桩引出。辅助桩应采取可靠保护措施,并做好详细的平面位移图,待基础浇制完成后,必须恢复塔位中心桩。

(2)拉线(杆)基础分坑时应以中心桩高程为准,其主杆、拉线坑埋深应符合设计要求。

(3)基坑开挖时应设专人检查基础坑的深度,及时测量根开、对角线,防止出现超深或欠挖以及控制好各部位几何尺寸,以免返工。

?(4)掏挖基础如需放炮时,应编制好专项施工措施,采用多点放小炮的方式,严禁放大炮爆破,避免破坏原地质结构。

(5)基坑开挖完成后要及时进行下道工序验收上道工序,上道工序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当温度降至0°C以下时应采取防冻措施,严禁坑底受冻。雨、雪天气后,必须把坑积水(雪)和淤泥清理干净方可进行后续施工。

6.基础位移、扭转质量通病防治的控制措施

(l)基坑开挖前要对基础中心桩进行二次复核,并设置稳固的辅助桩位,确认桩位及各个基础腿的方位准确。

(2)基础支模后、浇制前和浇制中要多次核对基础模板、地脚螺栓或插入角钢的方位,保证其准确性,浇制前施工单位要通知监理人员现场复核、确认,签字后方可进行浇制施工。

(3)当基坑有积水时,回填前应先将水排完,报现场监理确认、签字,然后四周均匀填土、夯实,并随时检查基础是否位移。

7.混凝土质量通病防治的控制措施

(l)混凝土施工前应取得有资质的试验室出具的设计配合比(附有试配强度报告)。进入冬期施工或更换添加剂时,应根据规范重新进行配合比设计。设计配比开工前应报监理部审查、核实。

(2)基础试块养护条件应与基础养护条件相同。记录试块养护期的日平均温度,当等效养护龄期逐日温度累计达到600°C.d时方可送检,O°C及以下的龄期不计入,等效养护龄期不应小于14d,也不宜大于60d,监理随行参加送样检查。

(3)基础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平整度,应对其支撑强度和稳定性进行计算。基础模板应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和侧压力,防止出现基础立柱几何变形;模板接缝处应采取粘贴胶带等措施,防止出现跑浆、漏浆现象。

(4)浇制中设专人控制混凝土的搅拌和振捣,现场质检人员要随时检查混凝土的搅拌和振捣过程,防止出现振捣不均匀或振捣过度造成的离析。

(5)混凝土垂直自由下落高度不得超过2m,超过时应使用溜槽、串斗,防止混凝土离析。

(6)基础浇制时,应多方位均匀下料,浇制过程中要时刻监控地脚螺栓的垂直度,防止地脚螺栓受力不均产生倾斜和与基础立柱不同心。

(7)混凝土初凝前,采用多点控制的方法对基面高差进行测量,杜绝二次抹面。

8.基面整理不规范质量通病防治的控制措施

(1)回填时应在坑口地面上筑防沉层。防沉层应平整规范,其宽度不小于坑口宽度,其高度不应掩埋铁塔构件。

(2)基础施工完成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3)清理现场时应恢复现场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及地质滑坡。

9.基础表面观感差质量通病防治的控制措施

(l)对施工用模板的涂刷应及时,并且使用质量好的脱模剂,如环氧树脂型脱模剂等,以阻止锈源的产生。监理人员现场复核验收。

(2)采用优质脱模剂,目前工地上使用的优质脱模剂主要为环氧树脂型脱模剂,不污染混凝土,表面光洁,色泽均匀,并且可多次倒用。当使用液压油作脱模剂时,尽量选用质量好的品种。如没有合适的优质脱模剂,可采用一定比例来掺配以调和其颜色,通常柴油和机油按1:4的比例进行掺配,也可收到较好的颜色效果。

(3)尽量减少各种污染源,净化环境,以保护混凝土颜色不受或少受侵害。

(4)严格控制水泥来源,避免不同厂家水泥混用,监理人员现场见证。

(5)工地混凝土拌和应做到混凝土配合比各组分用量准确,特别是用水量的准确,确保水灰比在极小范围内波动;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拌和质量,适当延长混凝土的拌和时间,确保拌和质量稳定。监理人员严格按照《旁站方案》进行旁站。

(6)合理安排施工,自拌混凝土浇制前应备好充足的使用材料和人员,仔细检查施工器具,确保工地浇筑作业的连续,避免施工缝的出现。对运输距离远以及温度高的夏季,混凝土掺一定量的缓凝剂,适当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以应对工地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

(7)基础拆模一定要达到规定的时间才允许进行。拆摸前要报监理,得到允许后才能进行拆模。

10.保护帽质量差质量通病防治的控制措施

(l)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平整度,模板应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和侧压力,防止出现几何变形;模板接缝处应采取粘贴胶带等措施,防止出现跑浆、漏浆现象。

(2)混凝土振捣应适度,严格按规范执行,减少漏振和过振现象

(3)为使保护帽顶面不积水,顶面应有散水坡度。

(4)外观质量同第8点控制措施。

11.接地沟埋设深度不够质量通病防治的控制措施

(l)接地网地沟开挖时要充分考虑敷设接地体时出现弯曲的情况,留出深度富裕量,且沟底部要求平整。

(2)接地体敷设时要边压平边回填,保证埋深,要求旁站监理现场验收、签证。

(3)杆塔引下线应竖直埋入土中,直至设计埋深。

12.接地体焊接质量通病防治的控制措施

(1)施焊人员必须持焊工考试合格证方准上岗,不准无证施焊;施焊前应根据图纸要求严格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焊接工艺评定合格后,焊工方可遵照工艺评定的参数进行施焊。

(2)接地体焊接前应清除焊接部位的铁锈等附着物;

(3)接地体的焊接应使用搭接的方式,搭接长度为接地体直径的6倍或满足设计要求,并双面焊接;

(4)接地体的焊接部位应使用防锈漆进行防腐处理。

13.接地体引下线安装工艺质量通病防治的控制措施

(l)接地引下线与杆塔的连接应接触良好,应平服于基础及保护帽。

(2)接地引下线方位与铁塔接地孔位置相对应。露出地表部位应平直美观。

(3)当引下线直接从架空地线引下时,引下线应紧靠杆身,并应每隔一定距离与杆身固定。

14.螺栓紧固不到位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l)在地面组装的塔材螺栓要一次性紧固到位。

(2)采用力臂加长的力矩扳手紧固。

(3)在技术交底中进行强调,以增强作业人员的责任心。

(4)螺母平面必须与构件紧密接触;交叉铁所用垫块要与间隙相匹配,使用垫片时不得超过2个。

15.铁塔构件变形、镀锌层磨损等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l)对塔材的运输和装卸,应采取防止变形及磨损的措施。

(2)塔材进场后施工单位向监理部提出申请,由监理部组织厂家、施工单位等进行开箱检查,外观检查塔材材质、数量和锌层厚度及焊接等,并行成开箱检查记录。

(3)对于悬浮抱杆下拉线的设置宜采用吊装带,当采用钢丝绳时必须对被绑扎的部位进行保护。

(4)塔材起吊时,要合理选定吊点的位置,对于过宽塔片、过长交叉材必须采取补强措施,对绑扎吊点处要设置圆木并绑扎衬垫材料保护。

(5)地面转向滑车严禁直接利用塔腿、基础立柱代替地锚使用。应设专用卡具,或采用在塔腿内侧跟部设置的滑车锚固铁件或锚固孔。

(6)铁塔组装过程中发生构件连接困难时,要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严禁强行组装造成构件变形。

16.铁塔主材与塔脚板结合不紧密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l)加强塔材的到货检验,尤其是对塔脚板的焊接部位进行检查,焊缝不合格的严禁使用;

(2)组塔时最底段塔材组装完成后,应检查主材与塔脚板的结合情况,若发现结合不紧密的,不得继续组装,要立即查清原因,属塔材加工质量问题的要联系厂家进行处理和更换;

(3)对转角塔有预偏的基础,在基础浇制时要将顶面做成斜面,倾斜角度根据基础根开和顶面高差计算。

17.压接管不满足规范要求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l)压接时严格按照施工作业指导书的工艺进行;

(2)压接后必须对毛刺、飞边打磨光滑,检查弯曲度,不得超过2%L,有明显弯曲时应校直,校直后如有裂纹应割断重压;

(3)经过滑车的接续管,应使用与接续管相匹配的护套进行保护;

(4)对于超过30度的转角度、垂直档距较大、相邻档高差较大的直线塔,要合理设置双放线滑车。

18.引流线安装工艺不美观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l)引流线压接前要将引流线吊至塔上,进行实际长度的比对,然后再断线压接;

(2)压接引流管时需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给定的引流管预偏角度压接;

(3)作业人员上下引流线时需使用软梯,不可直接踩踏引流线。

19.导地线驰度超差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l)采用程序精确计算导、地线驰度。

(2)合理选用观测方法,合理选择观测档和辅助观测档,多设观测点。

(3)改进紧线工艺,采取粗调一细调一微调一精调的紧线方法。

(4)尽量利用无风时间进行紧线作业。

(5)紧线作业尽量一次完成。

(6)改进耐张塔挂线工艺,减少导线相间和线间弧垂偏差。

20.子导线超差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l)放线滑车使用前要检查保养,保证转动灵活,消除其对子导线弧垂的影响。

(2)耐张塔平衡挂线时,划印及断线位置应标示清楚、准确。

(3)避免在较恶劣的天气紧线。

21.导线磨损防治的技术措施

(l)装卸、运输导线过程中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导线磨损和碰伤

(2)按跨越架(物)条件计算放线张力,减少导线与跨越架(物)摩擦,防止损伤导线。

(3)放线时应保证线轴出线与张力机进线导向轮在一条直线上,导线不得与线轴边沿摩擦。换线轴时,应防止导线与张力机、线轴架的硬、锐部件接触。

(4)余线回盘时,若连接网套被盘进线轴,应在连接网套和其他导线间垫一层隔离物。张力机前的压接和更换线轴时地面必须采取保护措施,禁止导线直接与地面接触。

(5)完成牵张放线作业、各子导线临锚后,子导线驰度应相互错位,防止子导线鞭击。

(6)卡线器不得在导线上滑动,卡线器后侧导线应套橡胶管保护。

22.附件安装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l)开口销不得漏装,不得出现半边开口和开口角度小于60°的现象。

(2)合成绝缘子串附件安装时,应使用专用工具,禁止踩踏合成绝缘子。

(3)铝包带的缠绕应紧密,并与导线外层铝股绞制方向一致。两端露出线夹长度不超出lOmm其端头回绕于线夹内压住。

(4)绝缘架空地线放电间隙的安装,应使用专用模具,控制误差不超出±2mm。

(5)地线与变电站架构连接处,应加装绝缘子,并在连接线上设置便于站内接地电阻检测的断开点。

23.线路防护质量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l)设计单位应给出杆塔标牌的固定位置、连接孔距尺寸、螺栓的规格,以便厂家加工生产统一。

(2)线路杆号牌、标示牌、警示牌安装要牢固、规范。其朝向按运行单位要求执行。

(3)杆塔基础应按照设计要求做好护坡和排水沟,靠近季节性河流和容易冲刷的杆塔基础要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4)多回路铁塔色标漆涂刷要清晰简洁、干净。要采取措施防止瓷瓶、铁塔污染。

24.螺栓匹配不统一通病防治的技术措施

(l)应按设计图纸及验收规范,核对螺栓等级、规格和数量,匹配使用。

(2)杆塔组立现场,应采用有标识的容器将螺栓进行分类,防止因螺栓混放造成错用。

(3)对因特殊原因临时代用的螺栓做好记录并及时更换。

篇4:线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要求

1.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输电线路工程质量,对本工程可能出现的质量通病分解、责任主体及预防措施的明确,指导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通病进行有效控制,克服输电线路工程质量通病,规范输电线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措施。

2.编制依据

⑴《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要求及技术措施》

【基建质量(2010)19号】

⑵《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优质工程评选办法》?(2008版)

⑶《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Q/GDW248-2008)

⑷《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33-2005)

⑸《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

⑹《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00)

⑺《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

⑻《混凝土用水标准》?(GBJ63-2006)

⑼《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

⑽《110kV~50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质量及评定规程》(DL/T5168-20**)

⑾《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⑿《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

(国家电网工[2003]153号)

⒀《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达标投产考核办法》(2005版)

(包含但不限于以上标准,并为其最新版本)

3.工程建设相关单位

项目法人:安徽省电力公司

建设单位:马鞍山供电公司

设计单位:安徽省电力设计院

监理单位:安徽电力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安徽送变电工程公司

计划工期:2010年6月开工,2011年2月竣工

4.工程质量目标

保证贯彻和顺利实施工程设计技术原则,满足国家施工验收规范和质量评定规程优良级标准要求,确保工程零缺陷移交、达标投产。

同时确保实现:

⑴分项工程合格率100%;分部工程优良率100%;单位工程优良率100%。

⑵杜绝重大质量事故和质量管理事故的发生。

5.工作职责

5.1、由项目总工组织编写《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报监理单位审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

5.2、原材料、半成品的检测单位应为经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认证的第三方试验室进行检测或经监理单位审核认可并报质检机构备案的第三方试验室。未经复试或复试不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不得用于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应执行见证取样制度。采用新材料时,除应有产品合格证、有效的新材料鉴定证书外,还应进行必要的试验。

5.3、记录、收集和整理质量通病防治的施工措施、技术交底和隐蔽验收等相关资料。

5.4、根据经批准的《220kV当繁线、当火线花园(马鞍山)变开断线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并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5.5、专业分包工程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由分包单位编制,施工总承包单位审核、报监理单位审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

5.6、工程完工后,施工总承包单位认真填写《220kV当繁线、当火线花园(马鞍山)变开断线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总结》见附件1。

6.输电线路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6.1路径复测通病的防治

6.1.1杆塔位置应符合施工图的平、断面要求。复核重要跨越物间的安全距离,对新增加的跨越物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校核。

6.1.2线路方向桩、转角桩、杆塔中心桩须用混凝土规范(长200×宽200×深150mm)浇制保护,防止丢失和移动。

6.2基础分坑、开挖通病的防治

6.2.1特殊地质条件时,(如:流沙、泥水、稻田、山地等)应在开挖前,将杆塔中心桩引出,辅助桩应采取可靠保护措施,基础浇制完成后,必须恢复塔位中心桩。

6.2.2基坑开挖,应设专人检查基础坑的深度,及时测量,坑深误差应控制在+100mm~-50mm范围内,防止出现超深或浅挖现象。

6.2.3基础坑开挖完成后要及时进行下道工序。当出现阴雨天气后,要把坑内积水和稀泥清理干净方可进行浇制。

6.3基础位移、扭转的防治

6.3.1基础坑开挖之前要对基础中心桩进行二次复核,并设置稳固的辅助桩位,确认桩位正确及各个基础腿的方位准确。

6.3.2基础支模完成后、浇制前和浇制中要多次核对基础模板、地脚螺栓的方位,保证其准确性。

6.3.3当基坑有积水时,回填前应先将水排完,然后四周均匀填土、夯实,并随时检查基础是否位移。

6.4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

6.4.1施工中严格控制原材料的采购、进料质量。砂、石、水泥应取得有相应资质的试验室出具的检验报告;混凝土施工前应取得有资质的试验室出具的设计配合比。

6.4.2基础试块养护条件应与基础养护基本相同,等效养护龄期可取日平均温度逐日累计达到600℃·d时所对应的龄期,0℃及以下的龄期不计入;等效养护龄期不应小于14d,也不宜大于60d。

6.4.3基础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平整度,防止出现基础立柱几何变形、断面尺寸误差≤-1%的现象;模板接缝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在振捣时出现跑浆、漏浆现象。

6.4.4浇制中设专人控制混凝土的搅拌、振捣,现场质量检查人员要随时观察混凝土的搅拌和振捣情况。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得少于一分半钟,振捣要适度,防止出现振捣不均匀,或振捣过度造成的离析。

6.4.5混凝土垂直自由下落高度不得超过2m,超过时应使用溜槽、串斗,以防混凝土离析。

6.4.6基础浇制时,应多方位下料,防止地脚螺栓受力不均与基础立柱不同心。

6.4.7混凝土凝固前,采用多点控制的方法对高差进行测量,保证立柱顶面的相对高度误差不超出5mm。不得在混凝土终凝后进行二次抹面。用水平尺收光控制立柱顶面平整度。

6.4.8控制水灰比,加强养护,控制拆摸时间。

6.4.9在机械钻孔灌注桩钻孔成孔后需及时清空,并及时灌注混凝土,避免孔底沉渣超过规范规定。

6.5接地沟埋设深度不够的防治

6.5.1接地沟开挖时要充分考虑敷设接地钢筋时出现弯曲的情况,留出深度富裕量。

6.5.2接地钢筋敷设时要设专人进行监督,接地钢筋要边压平边回填,保证埋深。

6.6基面整理不规范的防治

6.6.1回填时坑口的地面上应筑防沉层,基础验收时防沉层厚度应有300mm-500mm,其宽度不小于坑口宽度。

6.6.2基础施工完成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6.6.3清理现场时应恢复现场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6.7铁塔构件变形、镀锌层磨损等通病的防治

6.7.1对超长塔料的运输,汽车要安装专用运输架并用橡胶皮衬垫,防止运输中出现变形、脱锌现象。塔材装卸时,要采用吊装带进行,严禁采用钢丝绳直接进行装卸。

6.7.2严格进行塔材进场相关项目检验。

6.7.3对于抱杆下拉线的设置宜采用吊装带,当采用钢丝绳时要对被绑扎的部位进行保护。

6.7.4塔材起吊时,要合理选定吊点的位置,对绑扎吊点处要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保护。

6.7.5地面转向滑车严禁直接利用塔腿、基础立柱代替地锚使用,应采用专用地锚,或采用在塔腿内侧跟部设置的滑车锚固铁件或锚固孔。

6.7.6吊装塔片时,对于过宽塔片、过长交叉材必须采取补强措施,以防变形。

6.7.7提升抱杆前须将组装好塔段的螺栓全部紧固,防止受力后出现变形。

6.7.8铁塔组装过程中发生构件连接不上时,要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严禁强行组装造成构件变形。

6.8螺栓匹配不统一的防治

6.8.1材料站按设计图纸核对螺栓等级、规格和数量后发放;

6.8.2杆塔组立现场,施工队应把螺栓采用有标识的容器进行分类,防止因螺栓混放造成使用时不匹配;

6.8.3对因特殊原因临时代用螺栓要做好记录并及时更换。

6.9螺栓紧固通病的防治

6.9.1设计单位应提供螺栓紧固力矩的范围。螺栓紧固时其最大力矩不宜大于紧固力矩最小值的120%。

6.9.2螺栓紧固时应严格责任制,实行质量跟踪制度。

6.9.3螺母平面必须与构件紧密接触;交叉铁所用垫块要与间隙相匹配,使用垫片时不得超过2个;脚钉外侧螺母不得露扣,确保脚钉紧固。

6.10导线磨损的防治

6.10.1装卸、运输导线过程中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导线磨损和碰伤;

6.10.2完成牵张放线作业,各子导线临锚后,宜使子导线弧度相互错位,防止子导线鞭击。

6.10.3卡线器不得在导线上滑动,与钢丝绳相连处应套橡胶管;

6.10.4导线展放时对导线局部着地处,应采取保护措施,并设专人进行监护。

6.11子导线超差通病的防治

6.11.1放线滑车应采用滚动轴承滑轮,使用前要进行检查保养,保证转动灵活,消除其对弧垂、子导线的影响;

6.11.2耐张塔平衡挂线时划印及断线位置应标示清楚、准确;

6.11.3避免在较恶劣的天气紧线。

6.12压接管弯曲的防治

6.12.1压接管压接后应检查弯曲度,不得超过2%L(L为压接管长度)。有明显弯曲时应校直,校直后如有裂纹,应割断重接。经过滑车的直线管必须使用护套进行保护。

6.12.2对于超过30度的转角塔、垂直档距较大、相邻档高差大的直线塔,要合理设置双放线滑车。

6.13附件安装通病的防治

6.13.1附件安装时严格责任制,实行质量跟踪制度。

6.13.2防振锤、间隔棒安装应做到尺寸符合设计要求、工艺美观。

6.13.3开口销不得漏装,不得出现半边开口和开口角度不够60度的现象。

6.13.4铝包带的缠绕应紧密,并与导线外层铝股绞制方向一致。露出线夹但不超出10mm,其端头回绕于线夹内压住。

6.13.5地线与变电站架构连接处,应加装绝缘子,并在连接线上设置便于站内接地电阻检测的断开点。

6.14线路防护通病的防治

6.14.1设计单位应给出杆塔标牌的固定位置、螺栓的规格。

6.14.2线路杆号牌、标示牌、警示牌安装要牢固、规范。其朝向应面对小号侧,或面向道路或人员活动方向。

6.14.3杆塔基础应按照设计要求做好护坡和排水沟,靠近季节性河流和容易冲刷的杆塔基础要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6.14.4双回路铁塔色标漆涂刷要清晰简洁,干净。要采取措施防止瓷瓶、铁塔受污染。

?

篇5:散电流的防治安全技术措施

杂散电流又称漏电流,它是存在于电气网路之外的杂乱无章的电流。使用电雷管作为起爆材料时,必须注意和防止杂散电流引爆电雷管的可能性。

1.杂散电流的来源

井下杂散电流的主要来源是架线电机车运输系统和电气设备的漏电。

架线电机车运输系统,电流经架线流出,通过电机车后由钢轨流回。因为钢轨和大地不绝缘,所以一部分电流流入大地,在大地内经不同的方向流回,于是形成杂散电流。杂散电流大小与机车运行状态有关,机车启动时杂散电流最大,机车停电后杂散电流急剧下降,瞬间下降几十倍至几百倍。

交流电产生杂散电流,巷道或采区内的各种金属管路与交流电网的橡胶电缆是平行的,井下电网是通过高阻抗接地系统,由于低压电网三相对地的绝缘电阻不相等,因而会出现零序电流,从地下或各种管道流回变电所,使得井下分布有杂散电流。

动力和照明的交流漏电流是杂散电流的又一来源。

2.杂散电流的主要危害

(1)引起电雷管早爆。由于杂散电流的存在,给爆破工作带来很大威胁。掘进工作面的轨道与电机车运输巷道是连通的,因此掘进巷道的轨道对大地存在电位。在工作面又敷设有其他金属管路,这些管路与大地为一体。若电雷管的一根脚线与轨道接触,而另一根与管路接触,就会有杂散电流通过电雷管,当杂散电流大于雷管的最小准爆电流时,电雷管就会爆炸。

根据实测,杂散电流有时可以达到3~5A,远远超过电雷管的最小准爆电流。因此,如果在爆破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很容易使电雷管发生早爆现象,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

(2)腐蚀铠装电缆。当杂散电流由大地流入电缆时,这段电缆带有负电位,在一般情况下,阴极区的电缆是不会被腐蚀的。但当杂散电流由电缆流入大地时,电缆就带正电位,形成阳极区,在阳极区内电缆就会受到腐蚀。

(3)干扰自动化控制。在井下用钢轨作控制点的地点,容易产生误动作。

3.杂散电流的特点

(1)低电压,大电流。杂散电流电压一般为几十毫伏至几伏,个别达到几十伏,从未发现过有杂散电流触电的现象。但是杂散电流的电流却比较大,最大可达到5A,一般均大于电雷管的最小准爆电流,导致电雷管发生早爆。

(2)杂散电流主要分布在导电物体之间,风管、水管、钢轨之间的杂散电流最大,均高于电雷管的起爆电流。

(3)杂散电流主要是直流电。

(4)杂散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经常发生变化。

4.杂散电流的预防措施>

对于杂散电流,应从根源上加以限制:提高轨道接头质量,降低其电阻,减小杂散电流值;经常检修电气设备,避免漏电现象等。在爆破过程中,为防止杂散电流导致电雷管早爆,应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

(1)经常检查工作面的杂散电流,掌握杂散电流的分布规律,起爆地点的杂散电流值不应超过50mA。

(2)整个电爆网路要严防杂散电流的侵入,爆破母线不准采用裸露接头,最好没有接头,电雷管脚线或爆破母线在连线以前要扭接成短路,已连接的电爆网路必须悬空,不准与任何金属物体接触。

(3)所有爆破人员必须了解有关杂散电流的基本知识,工作中要时刻警惕杂散电流的危害。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