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监察处职责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法规监察处职责

编辑:制度大全2019-03-28

1.组织起草有关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和规范性文件。

2.研究提出全市国土资源立法规划、计划,负责有关法规、规章、政策问题的综合协调和宣传教育、咨询、信访工作。

3.办理有关行政复议、应诉事宜。

4.组织开展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政策法规的调查研究。

5.指导全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负责依法行政工作的综合检

篇2: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法规知识培训考试试题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考试试题

部门:姓名:分数:

一、《安法》共7章97条,自20**年11月1日实施,可以概括三个部分:企业和内部主体的安全生产义务;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生产安全事故法律责任。

二、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意外突发事件的总称,通常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使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断。

三、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生产安全事故被分为四个等级: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注意:“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四、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义务

(1)遵章守规,服从管理的义务;

(2)佩带和使用劳保用品的义务;

(3)接受培训,掌握安全生产技能义务;

(4)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报告的义务;

五、.法律责任《安法》第90条

从业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操作规程的,由单位给予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

刑事责任: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六、重大责任事故罪立案标准:

1.致人死亡一人以上,或者致人重伤二人以上的;

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五万元以上的;

3.经济损失虽不足规定数额,但情节严重,使生产、工作受到重大损害的。

七、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八、工伤的认定

(一)《工伤保险条例》的实体法规定

a.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第14条)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b.视同工伤的情形(第15条)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c.不应认定或视同工伤的情形(第16条)

(1)因犯罪或者违反治安管理伤亡的;

(2)醉酒导致伤亡的;

(3)自残或者自杀的。

九、事故发生单位应当按照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的批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事故发生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100%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并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十、结合自己的岗位谈谈自己应该怎样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

篇3:住宅楼施工主要安全防范方法规程

住宅楼工程施工主要安全防范方法

⒈安全网的设置:

⑴本工程外侧主体阶段采用挂架,施工层以下从一层开始每隔三层用平网兜设。

⑵安全网必须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检验合格证以及安全监督部门批准的准用证。

⑶密目网设置在外侧脚手架里侧,边缘作业工作面应紧贴密合。

⑷安装时密目网上的每个环机都必须穿入同等材料的纤维绳,绑在外脚手架上遵循打结方便,连接方便,易于拆卸的原则。

⑸密目网间连接密实。

⑹电梯井口等处,除按高处作业设置防护、设施外,还应在井口内首层及每隔二层设固定式平网一道。

⑺平网网面不要绷的过紧,系点沿网边均匀分布并绑扎牢固。

⒉深基础的安全防护。

⑴基坑边沿设立护身栏杆,深基坑防护详见《基坑护壁方案》,基坑边沿1m以内不得堆土、堆料和设置机具。

⑵挖土时如发现边坡裂缝或连续滚落大粒时,施工人员应立即撤离,操作地点并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⑶应在距坑边1m远设排水沟或筑挡水堤防止地面水灌入,坑底四周设集水坑和排水沟。

⒊洞口防护。

⑴屋面及楼层平台上下管道预留洞口,用盖板覆盖,各楼层风井口,四周设防护栏杆,沿口下张设安全网,电梯井口设防护固定栅门,井内每隔两层设一道安全平网。

⑵墙面等处的竖向洞口,凡落地的洞口均加设固定式或开关式防护门。

⑶各层施工后浇带施工后,采用预制盖板覆盖,并须加以固定。

⒋临边防护。

⑴基坑周边、屋面、楼层周边等处设置防护栏杆。

⑵楼梯口及梯段边,安装临时防护栏杆。

⑶物料平台两侧边设防护栏杆,平台口设置开关式安全门,地面上的通道的顶部设安全防护棚。

⒌悬空作业的安全防护。

⑴支拆模的悬空作业。

①严禁在连接件和支撑件上攀登上下并严禁在上下同一垂直面上装卸模板。

②支设角柱大梁模板时,搭设操作平台进行操作,并挂好安全带。

③拆模形成的临边及洞口,立即预以防护。

⑵绑扎钢筋的悬空作业。

①绑扎钢筋和安装钢筋骨架,搭设必要的脚手架和马道。

②绑扎边柱、边梁钢筋时,搭设操作平台并系好安全带。

③绑扎钢筋,必须在支架操作平台上操作,不得站在钢筋骨架上或攀登骨架上下。

⑶浇筑砼的悬空作业。

①各楼层浇筑砼时,楼层和顶留洞的四周设置防护栏杆。

②浇筑离地2m以上框架、小平台等应设操作平台,不得站在模板或支撑件上操作。

⑷门窗工程的悬空作业。

①玻璃安装时严禁操作员站在樘上口操作,严禁平拉门窗进行攀登。

②窗口作业,操作人员的重心位于室内,不能在窗台上站立,必要时挂安全带操作。

⒍交叉作业区段的安全保护。

⑴拆除脚手架与模板时,下方不提有其它操作员。

⑵拆下的模板,脚手架等部件临时堆放处离楼层边沿大于1m,堆放高度不超过1m,楼梯口、通道口、脚手架边缘等处严禁堆放物件。

⑶施工现场塔吊所涉及的区域应搭设双层安全防护棚。

⒎安全帽的正确使用。

⑴凡进入施工现场的所有人员都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

⑵使用安全帽要认真检查帽壳、帽衬有无损坏现象,装配圈要牢固、顶绳要系紧。

⑶戴帽后要检查帽箍是否松紧适宜,端后箍要箍紧,下颌带必须系紧。

⑷休息时不要将安全帽当凳子坐,下班后不要把安全帽当作盛东西的容器。

⑸炎热天气作业不可用遮阳帽、防雨帽代替安全帽。

⒏安全带的使用。

⑴使用时要高挂低用,防止摆动绳子不能打结。

⑵安全带不使用要妥善保管,不可接高温、明火、强碱或尖锐物体。

⑶不得采购和使用不合格的安全带。

⒐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

⑴高空作业人员必须经医生体验合格凡患有不适宜从事高空作业人员一律不得从事高空作业。

⑵高空作业区域必须划出禁区、设置围栏、禁止行人、闲人通行闯入。建筑物的出入口应搭设3~6m宽度大于通道两侧各1m的防护棚,棚顶应满铺不小于5

篇4: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其他职业危害防治制度

一、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为劳动者提供的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必须符合防治职业病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二、生产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应当在醒目的位置公布有关职业病防对可能产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害工作场所的,应设置报警装置、配备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并对职业病防护设备、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应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防护效果,确保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三、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生产队长应及时与安全生产调度中心联系,并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要求,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

四、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和材料。

五、在安排生产人员作业前,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作业人员,不得隐瞒或欺骗。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篇5:电离辐射防护安全法规标准规定

环境: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严格管理、安全第一的方针。与核设施相配套的放射性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职业病: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应当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作为规划草案的组成部分一并报送规划审批机关。放射防护最优化:应当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以放射防护最优化为原则,以期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净利益,从而使一切必要的照射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个人剂量的限制:个人所受照射的剂量当量应当不超过规定的限值。放射工作条件的分类:甲种工作条件:一年照射的有效剂量当量有可能超过15mSv。对于这种工作条件下的工作人员,要有个人剂量检测,对场所要有经常性的监测,建立工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和场所监测档案。乙种工作条件:一年照射的有效剂量当量很少可能超过15mSv。但有可能超过5mSv,。对于这种工作条件的场所,要定期进行监测。要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并建立个人受照射剂量档案。丙种工作条件:一年照射的有效剂量当量很少可能超过5mSv。对于这种工作条件的场所,可根据需要进行监测,并做记录。全身均匀照射:5mSv任何单个组织或器官(包括皮肤和眼晶体):50mSv对放射专业的学生,其剂量的限值应遵守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条款。对非放射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的照射应限制在年有效剂量当量不大于0.5mSv。其他单个器官或组织的年剂量当量不大于5mSv。放射性核素毒性组别日最大操作量开放性放射源/Bq(μCi)封闭性放射源/Bq(μCi)极毒组4*103(0.1)4*104(1.0)高毒组4*104(1.0)4*105(10)中毒组4*105(10)4*106(100)低毒组4*106(100)4*107(1000)开放型放射单位的分类工作场所级别等效日操作量/Bq甲级>1.85*10^10乙级1.85*10^10~1.85*10^10丙级3.7*10^4~1.85*10^7各级放射工作场所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单位类别等效年用量/Bq甲级>1.85*10^12乙级1.85*10^11~1.85*10^12丙级<1.85*10^11第一,第二类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不得设于市区(经有关领导部门论证并经放射卫生防护部门专门审查第一,第二类单位可设于市区)。第三类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单位及属于二类的医疗单位可设于市区。民用核安全设备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制造、安装和无损检验许可证有效期为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以及转让、进出口放射性同位素的,应当遵守本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家对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放射源、射线装置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I类、II类、III类、IV类、V类,具体分类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将射线装置分为I类、II类、III类,具体分类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协商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四个等级。禁止缓报、瞒报、谎报或者漏报辐射事故。为了便于管理,将从事辐射工作单位的场所分为三区:A控制区:在其中连续工作的人员一年内受到的辐射照射可能超过年限值的十分之三的区域,应标以红色。B监督区:在其中连续工作的人员一年内受到的辐射照射一般不超过年限值的十分之三,而可能超过十分之一的区域,应标以橙色。C非限制区:在其中连续工作的人员一年内受到的辐射照射一般不超过年限值的十分之一的区域,应标以绿色。?放射性污染: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核设施:是指核动力厂(核电厂,核热电厂、核供热供气厂等)和其他反应堆(研究堆、实验堆、临界装置等);核燃料生产、加工、储存和后处理设施;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和处置设施等。核技术利用:是指密封放射源、非密封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在医疗、工业、农业、地质调查、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发生放射性衰变的元素中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量不同的核素。放射源:是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以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者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射线装置:是指*线机,计数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伴生放射性矿:是指含有较高水平天然放射性核素浓度的非铀矿(如稀土矿和磷酸盐矿等)。放射性废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者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者比活度大于国家确定的清洁解控水平,预期不再使用的废弃物。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职业禁忌: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核安全机械设备,包括执行核安全功能的压力容器、钢制安全壳、储罐、热交换器、泵、风机和压缩机、阀门、闸门、管道和管配件、膨胀节、波纹管、法兰、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支承件、机械贯穿件以及上述设备的铸锻件等。核安全电气设备:包括执行和安全功能的传感器(包括探测器和变送器)、电缆、机柜(包括机箱和机架)、控制台屏、显示仪表、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蓄电池(组)、电动机、阀门驱动装置、电器贯穿件等。非密封放射物质:是指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者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放射性物质。转让:是指除进口、回收活动之外,放射性同位素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在不同持有者之间的转移。伴有产生*射线的电器产品,是指不以产生*射线为目的,但在生产或者使用过程中产生*射线的电器产品。辐射事故:是指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核燃料:含有易裂变核素的材料放在反应堆内能使自持核裂变链式反应得以实现。民用核燃料循环设施:指民用核燃料的生产、加工、储存及后处理设施,或这些设施中的任何一种。核安全:完成正确的运行工况,事故预防或缓解事故后果从而实现保护厂区人员、公众和环境免遭过量辐射危害。许可证条件:指国家核安全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批准颁发的安全许可证件中所规定的许可活动及其必须遵守的条件。运行状态:正常运行和预计运行事件这两类状态的统称。安全重要构筑物、系统和部件(或设备):具有和执行核安全功能的建筑物、系统和部件(或设备),包括其功能丧失可能是工作人员或公众受到过量辐射照射的建筑物、系统和部件(或设备)以及用以缓解事故可能引起的辐射照射的程度的构筑物、系统和部件(或设备)。安全重要活动:指涉及或影响安全重要构筑物、系统和部件(或设备)的功能或质量的任何活动,例如厂址选择和安全重要物项的设计、采购、加工、制造、运输、储存、清洗、土建施工、安装、实验、调试、运行、检查、维护、修理、装料、修改及退役等。密封屏障系统:指有一道或多道独立的实体屏障连同相应的辅助设备(包括通风设备)所构成的系统,该系统能有效地限制或防止正常或异常条件下放射性物质向工作场所或环境的释放。核临界安全:含易裂变材料的系统的肯定不能维持自持链式核反应的状态或保证这种状态的措施。单元:进行核临界安全设计或管理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的易裂变材料系统。核临界事故:由于链式反应的失控所造成的意外事故。辅助设施与系统:指保持核燃料循环设施安全所必需的公用与支持性设备与系统,包括水、点、汽、气等的供应措施与系统,以及通讯系统等。放射源:能发射电离辐射的装置或物质。放射工作人员:所从事的本职工作属于放射工作的人员。医疗照射:为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目的,而使病人或受检者接受的照射。放射防护评价:根据放射防护基本原则和标准对放射防护的质量与效能所做的评价。放射损害:放射引起的所有有害影响,包括对健康的影响和其他影响。随机性效应:在放射防护中发生几率(而非其严重程度)与剂量的大小有关的效应。这种效应被认为不存在剂量的阈值。非随机性效应:严重程度随剂量而变化的生物效应。这种效应可能存在剂量的阈值。如眼晶体的白内障,皮肤的良性损伤等。躯体效应:放射所致的显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的有害效应。遗传效应:放射所致的影响到受照者后裔的有害效应。剂量:吸收剂量的简称。剂量当量(H):组织中某点处的剂量当量H是D、Q和N的乘积,H=D*Q*N式中:D是吸收剂量,Q是品质因数,N是其他修正因数的乘积。目前指定N值为1。剂量当量H只限于辐射防护中应用。有效剂量当量:当所考虑的效应是随机效应时,在全身受到非均匀照射的情况下,受到危险的各组织或器官剂量当量与相应的权重因子乘积的总和,即:HE=ΣWTHT,WT是权重因子案例分析要点设计是否合理安全设备是否正常维修并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工作是否经过正规的批准辐射监测(场所与个人)人员资格合格的防护人员规章制度的完善与遵守防护与保安措施(现场操作与贮存,保管)意外情况的报告事故应急的准备与正确实施事故直接原因分析1、管理不善的事故最多,管理不善界定为:缺乏对设备的维护、维修,安全职责不清,防护规程不完善和缺乏检查等2、丢源事故中,很多属于对源管理职责不清和缺乏检查(或对检查结果的处理)不严肃3、领导失职表现为:无证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用临时工不教育,长期不明确安全防护管理人员和不作安全检查4、操作人员过失表现为:操作人员不小心或按计划和规程执行中出现偏差所造成的事故

5、技术事故:以设备意外为主,突出在测井中,源被卡在井中无法打捞?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