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项目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

编辑:制度大全2019-03-25

项目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

1、危险源辨识

项目部安全部门根据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管理程序》的要求,组织收集危险源辨识信息,从以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险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

(1)厂(场)址:从厂(场)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进行辨识;

(2)现场(厂区)平面布置现状;

(3)建(构)筑物:结构、防火、防爆、运输、通道、生产设施等;

(4)生产(施工)工艺流程;

(5)生产(施工)设备、装置、工器具,特别是危险性较大设备;

(6)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毒有害作业;

(7)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等。

根据招标文件和本公司长期的施工经验,针对本合同工程,初步辨识主要的危险源见表21-1。

表21-1重大危害、危险因素及控制策划清单

序号/辨识部位及内容潜在危害危险因素/可能导致什么事故/控制方法

1、现场交叉作业施工/物体坠落/物体打击伤害事故/管理方案

2、与相邻开挖标结合部/边坡危石滚落、反铲作业时伤人、反铲作业时撞车、车辆伤害、装车太满、车轮挤石伤人、交通事故、设备倾翻/爆破飞石伤人、飞石砸坏设备、粉尘伤害、高边坡坍塌、机械伤害、因装车太满落石伤人/管理方案,应急预案与响应

3、边坡施工/排架垮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跌倒/人员工伤事故管理方案,应急预案与响应

4、混凝土施工/临边振捣未系安全带坠落、物体打击、振捣人未戴绝缘手套而触电、电缆破损触电、钢筋网仓面踩空、缆机吊物伤人、机械伤害、长期振动噪音等/人员工伤事故、肢体伤害/管理方案

5、现场排架上动火作业/引燃排架易燃物/火灾事故/管理方案

6、现场交通运输路外沿基础不稳,路面坡度过大,路面宽度不满足需要,安全墩数量不足。/翻车、撞车交通事故/管理方案,应急预案与响应

7、雨季施工/泥石流、路面滑/交通事故、人员设备物质损伤/管理方案,应急预案与响应

8、缆机

及供料线运行/起重设备距离太近、起重指挥不当、司机操作不当、设备质量缺陷。/设备碰撞、垮塌/管理方案

9、现场高处作业未按要求使用防护用品;防护设施有缺陷;作业人员身体原因。/高处坠落/管理方案

10、现场供用电作业/违章操作、带电体裸露、保护装置失灵。/触电/管理方案

11、油库作业、木材加工、电焊、生活用电等/违章作业、线路老化、未配备消防器材。/火灾/管理方案,应急预案与响应

12、高排架施工/排架搭设不稳定、排架搭、拆过程未按程序施工。/排架垮塌/管理方案

13、起重作业/违章作业、钢丝绳断裂、受力件断裂、吊具有缺陷、指挥不当。/起重伤害/管理方案

14、生活营地食堂卫生、食物加工/蔬菜含农药、食物变质、餐具不卫生、加工不当/食物中毒/管理方案,应急预案与响应

注:管理方案指目标、运行控制、培训意识与能力以及各项措施。本表为投标期初步分析与辨识,实际施工中由项目安全环保部根据现场具体条件和状况补充或修改,再用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2、风险评价及控制方法

项目安全环保部根据本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管理程序》中风险分析与评价的要求,判断风险级别、确定不同的控制手段。风险控制方法见表21-2。

表21-2风险控制方法

风险级别/控制手段/是否监测

不可承受风险/目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应急准备与响应、培训意识与能力/

重大风险/目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培训意识与能力/是

一般风险/安全培训/否

3、应急预案与响应

项目安全环保部根据公司《应急预案与响应控制程序》的要求,识别并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如表21-1中安全风险控制要求需实施应急预案与响应的,必须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必要的演练,以预防或减少可能伴随的职业健康安全影响。

事故或紧急情况发生时,各部门必须立即采取响应措施,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后应对应急准备和响应的措施及程序进行评价,必要时予以修订。

成立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其任务主要是对各单位、有关部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指挥,协调作战,共同完成重、特大事故预防和处置任务。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做好预防和应急处置各项工作,确保国家、企业和职工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预案的要求,制定本单位重、特大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预案,并按专业组的分工,组织落实救援人员、救援物资、设备和器材。熟悉预案,组织演练。组织有关人员认真熟悉预案,使其明确各自的任务要求和处理措施,并组织演练(每年1~2次)。要做到人员落实,装备落实,工作落实,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把事故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为确保预防和减少潜在的事件和紧急情况可能引发的疾病和伤害,各责任部门应制定应急预案与响应计划,并建立安全生产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完善管理制度,进行安全教育,并组建义务抢险队。对应急场所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岗位教育、安全知识及操作技能教育、应急准备和响应培训,需要时进行相关内容的演练并对其效果和有效性进行评审,必要时予以修改。

篇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管理工作程序

1?目的为规范危险源管理工作,使危险源点受控。依据《安全生产法》和《重大危险源辨识》制定本程序。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各部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的管理。3术语和定义3.1危险源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包括固态和动态两种形态。3.2危险源辨识是指运用安全系统分析原理,对生产系统运行情况、周围环境及人员行为进行考察研究,结合钢铁生产行业的历史事故教训,找出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不安全因素,这一过程通常称为危险源辨识。3.3危险点是指事故的易发点、设备设施隐患的所在点和人员失误的潜在点。作业中的危险点是指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点、部位、场所、设备和工器具等。3.4?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的或临时的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4?职责4.1公司专业职能部门职责:4.1.1负责对一级危险源(点)监督管理。安全管理部组织设备部、生产技术部、保卫部、能源环保部、自动化部等职能部门对公司危险源(点)按分口专业进行管理,各职能部门负责对各自分管范围内的危险源(点)进行等级划分审核、组织制定防范措施、进行专业监督抽查。4.1.2监督相关部门对一级危险源(点)控制管理工作。4.1.3每半年(安排在春季和秋季安全生产大检查中)对一级危险源(点)管理和控制状况分专业进行全面检查及不定期检查,由公司安全管理部、设备部、生产技术部、保卫部、能源环保部、自动化部等专业管理职能部门实施。4.2各相关部门职责:4.2.1负责对一、二级危险源(点)所在的相关部门负有管理责任,明确一、二级危险源的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人。4.2.2监督作业区(科室)对一、二级危险源(点)的检查、控制管理工作和三、四、五级危险源(点)管理的责任落实情况。4.2.3负责对一、二级危险源(点)管理和控制状况进行全面检查、整改、评估、监控,并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作业人员及相关人员,在遇紧急情况时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4.3作业区(科室)职责:4.3.1负责对三、四、五级危险源(点)管理和落实所管辖一、二级危险源(点)的作业区(科室)管理责任,明确一、二、三、四、五级危险源(点)的作业区级管理责任人。4.3.2监督班组(岗位)对一、二、三、四、五级危险源(点)的管理控制工作和督促检查三、四、五级危险源(点)的责任落实情况。4.3.3负责对作业区危险源(点)管理与控制情况进行日常检查。4.4班组职责负责对本班组所管辖一至五级危险源(点)进行检查和全过程控制,按制定的班组(岗位)安全检查项目逐项检查,明确管理责任人。5?管理内容和要求5.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5.1.1公司进行初始状态评审时,要做好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5.1.2在相关的法律法规变更,公司的活动、产品、服务、运行条件,以及相关方的要求等发生变化时,可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必要时对重大风险控制进行更新策划。5.2危险源辨识:5.2.1安全管理部将“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发放到各部门。5.2.2进行危险源辨识。5.2.2.1危险源辨识的范围。5.2.2.1.1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覆盖:5.2.2.1.1.1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5.2.2.1.1.2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5.2.2.1.1.3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5.2.2.2在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5.2.2.2.1危险源辨识要包括以下四方面:5.2.2.2.1.1物的不安全状态;5.2.2.2.1.2人的不安全行动;5.2.2.2.1.3作业环境的缺陷;5.2.2.2.1.4安全健康管理的缺陷。5.2.2.3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公司采用基本分析法:对于某项作业活动,依据“作业活动信息”(作业经过的描述),对照危险源分类和事故类型(或相关病症的类型),确定本项作业活动中具体的危险源。5.2.2.4?危险源辨识充分性的确认:覆盖已发生的事故的原因,通过查阅事故档案、资料和员工的回忆,列出所有发生过的事故的原因。辨识出危险源应覆盖所有事故的原因,以及同行业企业已发生事故的原因。覆盖法规的要求,将辨识出的危险源与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相对照,除辨识出的危险源之外,不应存在其它的违法现象。5.2.2.5各部门危险源辨识完成后,进行风险评价。5.3风险评价5.3.1各部门组织本部门各级人员采用定性法和半定量法(LEC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5.3.2风险评价及风险级别的确定风险评价采用定性法和半定量法(LEC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5.3.2.1先用定性评价,满足下列任意一项时,可直接判断为重大风险。5.3.2.1.1严重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5.3.2.1.2涉及发生过死亡事故、重伤事故、三次以上轻伤事故的风险,且未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5.3.2.1.3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5.3.2.2直接判断无法确定时用半定量法进行评价(LEC法)计算公式是:D=L×E×C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风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D:风险性分值。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值完全可以预料10相当可能6可能,但不经常3可能性小,完全意外1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5极不可能0.2实际不可能0.1E—暴露频率(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频繁程度分?值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10每天在危险环境中工作6每周几次3每月几次2每年几次1几年一次出现在危害环境中0.5注:8小时不离岗为“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8小时内暴露1至几次为“每天在有危险环境中工作”。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分?值10人以上死亡1003—9人死亡401—2人死亡15重伤7轻伤3微伤1根据事故的定义,把仅有财产损失列入危害辨识的范围,按仅有财产损失评价时,E统一取固定值1。仅有财产损失时,C的值如下表:财产损失金额分?值>100万元110>20—100万元55>8—20万元25>3—8万元7>1—3万元3≤1万元以下1当人员伤害与财产损失同时存在时,以人员伤害为主进行评价。风险等级的判断:D—风险性分值D值风险程度风险等级是否重大风险>320极高风险1是>160—320高度风险2是>70—160显著风险3否>20—70一般风险4否≤20稍有风险5否各部门风险评价完成后,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表》,形成本部门的重大风险清单,上交安全管理部。5.3.3重大风险的确定5.3.3.1确定重大风险的准则风险性分值大于320的,确定其为重大风险源,由安全管理部进行登记,并形成公司级的重大风险清单。5.4风险控制策划5.4.1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策划风险控制措施,排定风险控制优先顺序。5.4.1.1风险的控制方式5.4.1.1.1制定目标、管理方案;5.4.1.1.2制定运行控制程序;5.4.1.1.3培训与教育;5.4.1.1.4制定应急与响应预案;5.4.1.1.5保持现有措施,加强现场监督检查。5.4.1.2风险控制措施的顺序风险控制措施应首先考虑消除风险,再考虑降低风险措施,将个人防护措施作为最后手段。5.4.2落实目标、指标和方案5.4.2.1将重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填入《重大风险与控制计划清单》中,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由安全管理部下发至各部门。5.4.2.2安全管理部将《重大风险与控制计划清单》发放到各部门,各部门根据《重大风险与控制计划清单》中的与本部门相关的内容调出来,形成本部门的《重大风险与控制计划清单》,以及为此形成目标、指标和方案,各部门按照方案去组织实施,并按照方案规定的时间去检查、落实。安全管理部对各部门的落实情况要进行监督检查。5.5各部门应每年年初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进行评审,具体工作由安全管理部进行组织。

篇3:冶金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冶金公司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一、危险源识别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实效性原则

3、有限范围原则

4、方法的科学性原则

5、适宜性原则

6、预防性原则

7、输出性原则

8、真实性原则

二、危险源识别的使用范围

危险源识别范围应覆盖公司矿山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具体包括:

1、所有的生产、经营过程。

2、新建、扩建、改建生产设施,采用新工艺的实施及管理中的预先危害因素识别。

3、在用设备或运行系统的危害因素识别。

4、退役、报废的系统或有害废弃物质的危害因素识别。

5、化学危险品危害因素的识别。

6、工作人员进入作业场所各种危害因素的识别。

7、外部提供产品、服务中危害因素的识别。

三、危险源的分类

1、按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

2、按严重程度分类:正常、异常、紧急情况。

3、按照危害类型分类:

机械危害、物理危害、生物性危害、人机工程危害、化学危害、行为危害。

四、危险源识别方法

危险源辨识为单独或联合使用下列常见方法:

1、安全检查表法

2、预先危害因素识别法

3、现场观察法

4、座谈法

5、安全调查表法

五、危险源识别的步骤

危险源识别的一般步骤为:

1、调查确定危险源。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过去的经验及事故情况,结合现场检查、判断等办法来确定危险源并进行分类。

2、识别危险转化条件。

3、进行危险分级。危险分级是确定危险程度,提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危险源等级可分为以下四级:

A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多人伤亡或引起火灾、爆炸,造成设备、厂房设施毁灭性破坏者,或虽事故程度不太严重,但事故频率高,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影响生产者。

B级,可能造成一人死亡或虽未死亡但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终身致残重伤)的伤害,或造成局部停产一个班以上者。

C级、可能造成人员局部丧失劳动能力(愈后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重伤)的伤害,或造成生产中断一个班以上者。

D级、可能造成人员微伤、轻伤、或伤愈后能在原岗位工作的一般性重伤的伤害,并未造成生产中断。

4、制定危险预防措施。从人、物、环境、管理等方可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六、危险源风险评价管理规定

1、危险源划分的依据,是根据引发事故“四要素”为依据,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环境条件。

2、危险源风险评价级别确定的规定

(1)A级由总公司确定,并对B级进行审查批准

(2)B级由分公司确定,并对C级进行审查批准

(3)C级由分公司车间确定,并对D级进行审查批准

(4)D级由分公司车间班组长确定,并开会讨论后上报车间审查批准。

3、危险源评价管理程序

(1)由班组按工种和作业内容进行讨论确定本班组危险源。

(2)危险源确定后进行分级,并由班组讨论控制措施,汇总上报车间。

(3)车间将所属班组上报危险源汇总后,召开技术人员、班组长、老工人参加的研讨会,对班组确定的危险源、控制措施、责任人是否妥当,进行认真研讨后上报分公司。

(4)由分公司主管安全生产的副经理主持,召集有关部门、有关人员对分公司危险源进行综合论证确定后,并研究具体危险源管理办法上报总公司。

(5)总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召集有关部室、人员对分公司上报的危险源进行综合论证,评价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制定具体管理方法,上报安委会。

4、危险源管理分工

A级――由公司各主管副总经理负责,相关职能部室负责检查,安全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分公司由经理负责,车间主任负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B级――由分公司副经理负责,相关职能科室检查,安全科监督管理,车间主任负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C级――由车间副主任负责,车间安全组及队长、班组长负责检查,安全组负责监督管理,班组长负责日常管理。

D级――由班组长负责,岗位工人负责检查,兼职安全员负责监督管理。

七、危险源管理责任制

(一)有关责任人职责

1、总公司主管副总经理的职责

(1)组织领导开展全公司矿山系统的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检查危险源管理办法及有关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

(2)督促分公司或职能部室对A级危险源进行检查,并对所查出的隐患实施整改措施,同时,了解全公司A级危险源的分布状况及存在重大缺陷状况。

(3)审阅和批示有关单位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汇总表,,并督促或组织对其及时进行整改。

(4)对全公司A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而引发的死亡及以上事故承担责任。

2、分公司经理、副经理的职责

(1)负责组织本单位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督促车间和科室落实危险源管理办法及控制措施。

(2)对本单位A级、B级危险源按分级管理的规定进行认真检查,并了解本单位危险源的分布情况及存在的重大缺陷问题。

(3)督促车间及检查部门对A、B、C级危险源进行严格检查。

(4)审阅并批示安全科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汇总表,督促或组织车间和科室及时对隐患进行整改。对本单位无力解决的隐患,应及时上报公司,并检查落实临时措施加以控制。

(5)对本单位A、B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引发的事故负责。

3、车间正、副主任的职责

(1)负责组织本车间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落实危险源管理办法与有关措施。

(2)对本单位A、B、C级危险源进行检查,并了解本车间危险源的分布和存在的重大缺陷。

(3)督促车间职能组及所属班组对危险源进行认真检查。

(4)及时审查并批示班组报送的危险源隐患整改材料。对新上报的隐患及时组织整改。车间无力整改的隐患,应及时向经理及安

全科报告,并对物理整改的隐患采取有效地临时控制措施。

(5)对本车间A、B、C级危险源漏定或失控而导致的死亡事故负责。

4、班组长的职责

(1)负责本班组的危险源控制管理,熟悉各级危险源控制的内容,督促各岗位人员(包括本人)对各级危险源进行检查。

(2)对本班组查出的隐患当班不许整改完毕,确实无力整改的应及时上报车间,同时立即采取措施有效的临时性措施。

(3)对本班组内危险源进行认真检查,对隐患整改或信息反馈方面出现的失误及由此引发的各类事故承担责任。

5、岗位操作人员的职责

(1)必须熟悉本岗位有关危险源的检查控制措施内容,当班检查控制情况,严禁弄虚作假。

(2)发现隐患应立即上报班组,并协助整改,对不能及时整改的隐患,则应采取临时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

(3)对因本人在危险源检查、信息反馈、隐患整改、采取临时措施等方面延误或弄虚作假,造成危险源失控而发生的事故承担责任。

(二)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各级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

(1)督促本单位开展危险源分级控制管理,制定并实施管理办法,负责综合治理。

(2)负责组织本单位对相应级别危险源危险因素的系统分析,推行控制技术,不断落实、深化、完善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3)分级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结果的验收与升级、降级及撤点、销号审查。

(4)按期深入现场检查(或抽查)本级危险源的控制情况。

(5)负责危险源控制点的信息管理。

(6)按规定的期限及时填报危险源隐患汇总表。

(7)督促检查各级对查出或报来隐患的处理情况,及时向主管经理报告。

(8)对危险失控而引发的相应级别伤亡事故,组织认真调查分析,按本规定查清责任人并及时报告领导。

(9)负责按本规定的内容进行危险管理的考核。

(10)对因本部门工作失误或延误,造成危险源漏定或失控及由此造成的相应级别工伤事故负责。

2、总公司职能部室职责

(1)参与A级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审查,并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组织实施对相应危险源的控制管理。

(2)负责本部门分管的危险源定期进行检查。

(3)按“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职责,对下属矿分公司无力整改的危险源缺陷或隐患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安排处理。

(4)对因本部门工作延误,导致危险源失控或由此引发的死亡以上事故负责。

3、分公司有关科室职责

(1)了解本单位危险源分布情况,参加A、B级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审查与控制管理。

(2)负责对科室分管的危险源定期进行检查。

(3)对车间无力整改的危险源隐患或缺陷,接到报告及时安排处理。

(4)对因本部门工作失误,导致危险源失控而发生的重伤及以上事故负责。

篇4: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控制程序

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风险控制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与评价,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对其实施控制,以减少或避免不期望的事件发生,保证安全生产。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的生产活动、服务过程中的安全评价与控制。

3.职责

3.1分管安全副总经理负责本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建立安全评价小组,负责批准重大的风险清单。

3.2安全部负责组织本公司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重大及巨大的风险,提出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方案,并对全公司的危险源的控制进行监督。

3.3安全部、劳动督察部应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人员进行应有的培训,以承担指定范围内的工作。

3.4各部门对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评价,并实施控制。

4.工作程序

4.1总则

4.1.1本公司重大风险详见《重大风险清单》。

4.1.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依据:

――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行业颁布的法律、法规要求;

――公司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技术规范。

4.1.3危险因素的分级原则

危险因素按以下原则进行分类:

I级: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级:近期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II级:将来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IV级: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危险因素;

4.2危险评价的组织和管理

4.2.1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在安全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4.2.2各部门应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同时应鼓励其他员工参与危害和影响的确定。

4.2.3公司应通过各种途径使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成员接受必要的培训,使其具备熟悉工艺技术、安全健康管理知识、法律法规要求知识、常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方法和技巧能力。

4.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4.3.1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4.3.2作业场所内所有人员的活动(包括供方、合同方)

4.3.3作业场所内所有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和产品(包括外部提供的设备和材料等)

4.3.4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4.3.5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3.6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4.3.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按全生产规章制度

4.3.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4.3.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4.4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考虑

4.4.1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4.4.2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a.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时状态

b.异常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下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的状态

c.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出现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状态

4.4.3六种危险危害因素: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性、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4.5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法

4.5.1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危害识别方法,包括:安全检查表、工作危害分析、预先危害性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等,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

4.5.2在选择识别方法时,应考虑:

――活动或操作性质;

――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

――危害分析的目的;

――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

――潜在风险度大小;

――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

――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

――是否是法规或合同要求。

4.5.3各部门应首先制定安全检查表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害识别,对工作活动、工艺操作等采用工作危害性分析(JHA),在此基础上,对于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特别是以前经常发生事故的或其他类似装置、部位发生过如火灾、爆炸、人身伤亡等重大事故的,则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HAZOP)进行危害分析。各单位也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其他的识别方法。各种识别方法的应用简介参照附录5。

4.5.4危害识别、风险评价的步骤

按岗位划分作业活动

作业活动的划分可以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划分,或者将以上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如:开车、停车、设备检修、突然断电、断水、机泵跳闸、正常操作、物料搬运、药剂配制、取样分析、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吊装、动火、承包商现场作业等。

识别设备设施的危害可按下列顺序;

厂址:地质、地形、周围环境、气象条件等;

厂区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布置、安全距离等;

建构筑物;

生产工艺流程;

生产设备、装置、化工、机械、电气、特种设备等;

作业场所: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低温;

工时制度、女工保护、体力劳动强度等;

管理设施、急救设施、辅助设施等。

识别危害之前可先列出拟分析的设备设施清单。

4.6识别危害根源和性质

4.6.1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

――谁(什么)会受到危害

――伤害怎样发生

4.6.2评估人员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估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

1)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

2)人的不安

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错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

3)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环境与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的管理。

4.6.3在进行危害识别时,要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

1)火灾和爆炸;

2)冲击和撞击;

3)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4)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

5)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适宜度、重复性工作等);

6)设备的腐蚀、缺陷;

7)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露;

8)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等。

4.6.4危害识别应考虑由于过去或将来的运作、产品或服务可能造成职业安全健康及环境影响,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丢失、废弃与处理活动等。同时也应考虑异常(包括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泄露、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

4.7评价风险和影响

评价小组应对所识别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以便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从而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以容忍的程度,具体步骤包括:

4.7.1决定所识别的危害及影响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重点考虑法律法规要求、伤亡程度、经济损失、环境影响的程度大小、持续时间以及对本公司形象的影响(参考附录1),如同时涉及到两个方面,以高分为准;

4.7.2评价发生危害事故事件的可能性有多大,重点考虑危害发生的条件(比如正常、异常或紧急状态发生)、现场有否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品、应急措施、监测系统、作业指导书、员工培训)、事件或事故一旦发生,是否发现或察觉,同类事故以前是否发生过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参考附录2);

4.7.3评价风险。结合所辨别的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其风险的大小以及是否可以容忍的风险(参考附录3),风险评价的结果可分为以下几种:

――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L×S=1~3)

――可容忍的(R=4~8)

――中等的(R=9~12)

――重大风险(R=15~16)

――巨大风险(R=20~25)

注:R=L×S―危险性或风险度(危险性分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发生事故的频率)

S――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4.7.4各部门对本部门的生产过程中所识别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对中等以上的风险进行汇总,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安全部。

4.7.5安全部组织公司评价小组对各部门上交的危险源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本公司范围内的重大及巨大的风险,编制重大风险清单下发至各部门。

4.7.6各部门建立各部门的风险清单。

4.8风险控制

4.8.1风险程度的大小是制定何种控制措施的依据,各部门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见附录4)

4.8.2重大或巨大的风险是公司制定目标及隐患治理的基础及依据,安全部应组织制定控制目标和制定控制计划(参考附录4),采取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消除、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潜在事故的发生。

4.8.3各部门对评价的中等及以下的风险进行讨论并制定出风险控制措施,并检查落实。

4.8.4风险控制措施,一般采取以下四种对策:技术对策、教育对策、管理对策、个体防护。

4.9重大及巨大的风险作为制定公司安全目标的基础和依据。

4.10常规性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每年一次,在每年底前进行;非常规活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在活动开始之前进行(如拆除、新改扩建项目、建维修项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和较重要的公益变更、设备变更项目等)。

4.11安全部每年一次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应用效果进行检查和评审。

4.12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主要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4.13当产生下列情况时各部门应及时进行辨识与评价,将风险评价结果及风险清单报安全部。

a.新工艺、新设备技改、技措项目

b.法律、法规更新

c.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d.相关方要求

e.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5.记录

安全检查分析表(SCL)

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JHA)

作业活动清单

设备设施清单

风险清单

重大风险清单

附录1: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表

附录2:危害发生的可能性(L)及频率表

附录3:风险评价表

附录4:风险控制措施及实施期限表

附录5:危害识别及风险评价方法简介

附录1:评价危害及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表

篇5:油品调运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制度

工贸油品调运分公司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zz石油(集团)工贸有限公司油品调运分公司(以下简称“油品调运分公司”或“公司”)为有效识别生产活动过程中能够控制与可能施加影响的危害,评价和确定各类安全风险,作为制定安全管理目标的基础与依据,并进行有效控制。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第三条危险源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疾病的根源、状态、行为或其组合。风险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或者特定时间段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安全质监部是公司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各部门开展危险源的识别辨识及风险控制。

第五条各部门、车间工序负责管辖范围内生产活动、

服务过程中危险源的识别、评价;对确定的管辖范围内的不可接受风险严格落实防控职责。

第三章危险源辨识条件及流程

第六条危险源辨识条件。

(一)辨识时考虑三种状态。正常态:指正常、持续的生产运行;异常态:指生产的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紧急态:指发生爆炸、火灾等重大突发情况。

(二)辨识时考虑三种时态。过去:过去的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未遂事故;现在: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维护、改进、报废的安全状态;将来:可以预见的未来作业活动、系统、设备等即将产生的安全状态。

(三)四种事故起因: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缺陷、管理缺陷。危险源的识别、评审和确定。

第七条危险源的辨识首先确定本部门、车间或工序的过程活动、产品和服务);进行危险源排查,根据辨识登记汇总,进行风险评价并上报公司安全质监部复核。

第八条安全质监部负责将“危险源辨识与评价表”下发给各部门,各部门根据危险源的识别条件,识别出本部门的危险源并进行风险评价,填写“危险源识别评价表”上交安全质监部。

第九条安全质监部通过现场巡查等方式对遗漏的危险源进行补充,对确定的危险源进行分类整理。复核确定汇总的危险源辨识是否全面,风险评价是否科学得当。

第十条安全质监部组织相关人员对整理汇总的危险源进行复评。对于符合以下方面的危险源即可直接判定为不可接受风险。

(一)严重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二)曾发生重要事故,且未采取优先预防纠正措施的;

(三)员工和相关方有重要抱怨和投诉;

(四)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风险的,却无适当控制措施。

第十一条危险源、不可接受风险的更新。

(一)公司进行技术改造或公司生产活动和服务范围发生变化时,当有新的开发、新的或更改的产品、活动与服务时,应对危险源进行重新辨识和评价。

(二)每年年初由安全质监部组织各部门、车间及工序对危险源进行重新辨识与评价。

第四章现有危险源及风险分析

第十二条操作区当前存在以下主要危险因素及风险

(一)可能由于危险操作或设备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的场所(如:装油台、卸油台、停车场、车辆、路途等);

(二)道路交通事故(疲劳、酒后、路段质量、恐怖事件等);

第十三条油品运输当前存在以下主要危险因素及风险

(一)车辆可能由于故障引发事故;

(二)道路交通事故(超载、疲劳、酒后、路段质量等);

(三)调运车辆检查及突发火灾、爆炸事故;

(四)事故特征:突发性强,不可预测且危害(危险)性较大。

(五)危害程度:驾驶员违章驾驶,易造成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第十四条运输车队安全管理

(一)如果违章吸烟、乱扔烟头或违章操作设备、车辆线路老化或接触不良、发生短路,产生电火花等有可能引发火灾事故、自然灾害等易发生火灾等事故;非司乘人员接触车辆,易造成人员伤亡。

(二)危害程度:易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第五章风险控制

第十五条安全质监部对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汇总编制“不可接受风险清单”,报告管理者代表审批。对评价出来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建立安全目标及指标管理方案、制定相应的文件,明确控制岗位,规定控制方法措施,确保日常管理覆盖所有的不可接受风险。

第十六条各部门、车间对管辖范围内存在的危险源及不可接受风险在公司管理方案的基础上应制定部门的控制管理方案,落实责任人,确定运行监控和预警措施。

第十七条风险控制措施应首先考虑风险消除的原则,然后在考虑风险降低的措施(降低风险概率,降低伤害或财产的潜在的严重程度),将使用个体防护措施做为最后的手段。

第十八条车辆管理部、各工作站做好安全警示标示管理。在存在安全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牌,标明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等内容。在存在不可接受风险场所设置明显标志,标明风险内容、危险程度、安全距离、应急措施等内容。在有较大危险的场所和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警示识别标志。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制度由安全质监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法规和工贸公司相关制度执行。

第二十一条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开始实施。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