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桩土方开挖过程防破坏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工程桩土方开挖过程防破坏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3-22

工程桩在土方开挖过程中的防破坏措施

①、土方开挖前,操作人员必须认真熟悉桩位布置图,同时对土方开挖深度严格加以控制。

②、土方挖掘方向严格控制按事先确定的开挖路线进行作业。

③、对承台部位的土方,要采用小型挖掘机与人工开挖相结合的开挖方式,尽量利用白天时间进行清坑、清槽,同时施工时必须放慢操作,现场配备专业作业指挥。严禁挖掘机直接碰撞工程桩。

④、夜间挖掘外运土方时现场要有足够的照明,否则承台土方不得挖掘。

⑤、工程桩在进行余桩处理前应认真进行标高测定并在每根工程桩上弹线,多余的桩头采用专用切割机整体切除。为防止余桩处理过程中造成对工程桩的不利影响,严禁采用人工破除的方法进行桩头处理。

篇2:土方开挖施工方案技术措施

土方开挖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

一、具体施工方法及施工流程详见土方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二、安全要求

⒈严格执行“挖土机要求操作规程”和“挖土工程安全技术交底”中的各项规定,并组织现场人员认真学习,严格遵守。

⒉遵守“建筑工地六大纪律”,进出基坑人员和需开机开车人员一律戴好安全帽。

⒊本工程土方工程开挖前,须请业主主持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会议,审核挖土方案。同时进一步复核桩位情况,做好心中有底,建立数据表格。挖土前,须将挖土时间、行走路线等情况通报业主,使其做好充分准备,

⒋所有基坑上沿四周用两道黄黑相间的钢管作安全围栏。在基坑内设钢管扶梯作为人员垂直通道。

⒌在基坑边坡上沿2.5米范围内,严禁堆放施工材料或大型施工机械。

⒍挖土机操作距离应大于10米,挖土由上至下,逐层进行。严禁超挖,严格按规定路线深度开挖,确保围护桩前土卸载缓慢均匀。

⒎挖土时,应严密观察边坡,边坡挖出后一天内必须进行护坡混凝土浇筑。

⒏严禁挖机及卡车停放在边坡上作业。

三、挖土质量施工管理

⒈编制挖土工程作业方案,提交监理和业主审定后才能进行施工。

⒉严禁超挖,用水准仪控制好挖土标高。

⒊基坑土方收底施工方法:机械开挖标高达到离设计高度100mm至2O0mm时,必须采用人工开挖,并对坑底标高进行控制。

⒋基坑底标高的控制应根据业主提供的基准点,由测量技术人员将水平高度引测到基坑周边较稳定的结构上,并做好明显的标志。

⒌施工技术人员将水准标高引测到近基坑底标高处的周边工程桩上,并作好标记。

⒍挖土施工人员根据测量标记采用固定丈量的量具,将坑底土方修理平整。

⒎坑底土方开挖若有超深时,必须采用碎石填平。严禁采用松土回填。

⒏基坑每隔30m设立集水坑,坑内填充碎石,由水泵将水抽至地面集水井。基坑内的盲沟开挖应按施工方案的要求,严格控制沟底流水方向。

四、文明施工管理

⒈运土车辆进出大门听从现场指挥,轮胎上沾土必须清洁后方可外运,确保市容整洁。

⒉夜间运土车辆保证静音,禁鸣喇叭扰民。

⒊车辆装土高度应防止渣土在外运过程中掉落。

篇3:土方开挖检测总监交底要点

土方开挖、检测总监交底要点

一、有关资料

1.基坑支护设计文件及其审批手续经过专家论证完整齐全(有基坑维护经专家论证后修改后的图纸或修改意见)

2.土方开挖方案经过专家论证报监理(土方开挖顺序图,平面、剖面图,施工断划分,详细的进度计划,附专家意见,及修改后的方案)

3.基坑降水措施(附基坑内排水平面布置图)

4.基坑周边安全维护平面布置图(维护栏杆,周边排水沟设置)

5.土方施工平面布置图。(挖土机、运输卡车等出土口位置,行走路线,采用降水及基坑变形观测点平面布置)

6.设备报审(型号、台数,包括返铲,自卸车,水泵、挖土机、运输卡车配备,挖土及运土时间,卸土距离工地距离)

7.劳动力报审,现场挖土总包协调指挥及挖土方现场指挥报监理及业主。

8.基坑检测方案报审

9.检测人员资格报审

9.检测单位资质报审

10.土方开挖应急处理方案(管理组织机构,抢险设备,物资,人员,有效的处理措施)

二、要求

1.分层开挖,严禁超挖,按土方开挖方案进行开挖

2.分块、对称、限时挖至设计标高边破桩头边浇捣垫层

3.挖土机严禁碰撞工程桩、支撑、立柱桩和降水井。

4.挖土基底要留设10-20CM土

5..总包单位要配总土方开挖调度,挖土单位配现场指挥

6.配备抢险物资及抢险设备(挖机,堵漏剂,砂袋,抽水机,土钉,钢板桩等及抢险物质及人员)

7.对环境进行保护以及夜间施工噪声的控制(雨天泥浆对路面的影响,风天灰尘对周边的影响)

8.检测单位要用报表的形式上报,报警值用红色标出。

9.开挖期间一旦发现维护桩漏水要及时进行处理

10.本工程基坑检测的几个项目:

周边环境监测、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周边地下水监测、支撑轴力监测。

11、监测要求:每天观测一次,遇变化较大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天上报,变化曲线2天提供一次。

12.监测报警值

(1)连续3天每天位移超过3MM。

(2)日位移达5MM。

(3)累计位移达40MM。

(4)支撑轴压力达3000KN。

(5)地表沉降累计沉降量2CM,地下水位日上升1M.

13.桩头凿出控制,临时用电,人员施工中的安全。

14.静载试验在土方开挖前完成

13.小应变,分成检验批进行。

14.轴线复核,质量员―监理工程师

三、监理控制要点

1.每天上午9时前上报前一天的出土方量(或车数)

2.挖至基底及时通知监理及业主对工程桩及基底进行验收,首次垫层底要经过设计验收。资料要及时跟牢。

3.浇捣垫层必须通知监理验收,浇捣令开出施工单位进行浇捣,附垫层配比单

4.按检测方案9时前报监理检测数据3份(业主、监理、总包个1份)

5.每层开挖后有土钉要经过监理检查验收

6.轴线复核,施工单位放好样后必须经过监理工程师对轴线进行复核。

四、安全注意事项

1.严禁一次性挖土到底

2.基坑周边不允许超载堆放

3.雨天施工应妥善处理好排水措施

4.注意流沙和管涌的发生及时进行处理

5.基坑周边车辆尤其拌和车注意要远离基坑边

6.基坑边不允许堆载钢筋

7.人工挖垫层上的土时要保持2.5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8.挖土机间距应该大于10米,自上而下严禁先挖坡脚的危险作业。

9.四周要设防护栏杆,并设置上下专用爬梯。

10.运土道路坡度要进行部分硬化

11.夜间出土照明要有电工专人负责,工地照明要有专业电箱。

12.严禁用塔吊吊运没有经过核算重量的桩头。

13.保证用电在负荷范围内施工,夜间施工电工必须到岗到位。

篇4:工程开挖土方计算规则

工程开挖土方的计算规则

1、清单规则:

挖基础土方按设计图示尺寸以基础垫层底面积乘挖土深度计算。

2、定额规则:

人工或机械挖土方的体积应按槽底面积乘以挖土深度计算。槽底面积应以槽底的长乘以槽底的宽,槽底长和宽是指基础底宽外加工作面,当需要放坡时,应将放坡的土方量合并于总土方量中。

将土和岩石进行松动、破碎、挖掘并运出的工程。按岩土性质,土石方开挖分土方开挖和石方开挖。按施工环境是露天、地下或水下,分为明挖、洞挖和水下开挖。在水利工程中,土石方开挖广泛应用于场地平整和削坡,水工建筑物(水闸、坝、溢洪道、水电站厂房、泵站建筑物等)地基开挖,地下洞室(水工隧洞、地下厂房、各类平洞、竖井和斜井)开挖,河道、渠道、港口开挖及疏浚,填筑材料、建筑石料及混凝土骨料开采,围堰等临时建筑物或砌石、混凝土结构物的拆除等。

开挖方式:

土石方开挖是工程初期以至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在施工前,需根据工程规模和特性,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施工导流方式和工程进度要求,施工条件以及可能采用的施工方法等,研究选定开挖方式。明挖有全面开挖、分部位开挖、分层开挖和分段开挖等。全面开挖适用于开挖深度浅、范围小的工程项目。开挖范围较大时,需采用分部位开挖。如开挖深度较大,则采用分层开挖,对于石方开挖常结合深孔梯段爆破(见深孔爆破)按梯段分层。分段开挖则适用于长度较大的渠道、溢洪道等工程。对于洞挖,则有全断面掘进、分部开挖和导洞法等开挖方式。

篇5:土方开挖分项工程质量施工标准规程

土方开挖分项工程质量施工标准

1.本工艺标准适用于

2.材料及主要机具

3.3根据基础和土质以及现场出土等条件,要合理确定开挖顺序,然后再分段分层平均下挖。

3.3.1开挖各种浅基础,如不放坡时,应先沿灰线直边切出槽边的轮廓线。

3.3.2开挖各种槽坑;

3.3.2.1浅条形基础。一般粘性土可自上而下分层开挖,每层深度以60cm为宜,从开挖端部逆向倒退按踏步型挖掘。碎石类土先用镐翻松,正向挖掘,每层深度,视翻土厚度而定,每层应清底和出土,然后逐步挖掘。

3.3.2.2浅管沟。与浅的条形基础开挖基本相同,仅沟帮不切直修平。标高按龙门板上平往下返出沟底尺寸,当挖土接近设计标高时,再从两端龙门板下面的沟底高上返50cm为基准点,拉小线用尺检查沟底标高,最后修整沟底。

3.3.2.3开挖放坡的坑(槽)和管沟时,应先按施工方案规定的坡度,粗略开挖,再分层按坡度要求做出坡度线,每隔3m左右做出一条,以此线为准进行铲坡。深管沟挖土时,应在沟帮中间留出宽度80cm左右的倒土台。

3.3.2.4开挖大面积浅基坑时,沿坑三面同时开挖,挖出的土方装入手推车或翻斗车,由未开挖的一面运至弃土地点。

3.4开挖基坑(槽)或管沟,当接近地下水位时,应先完成标高最低处的挖方,以便在该处集中排水。开挖后,在挖到距槽底50cm以内时,测量放线人员应配合抄出距槽底50cm平线;自每条槽端部20cm处每隔2~3m,在槽帮上钉水平标高小木橛。在挖至接近槽底标高时,用尺或事先量好的50cm标准尺杆,随时以小木橛上平,校核槽底标高。最后由两端轴线(中心线)引桩拉通线,检查距槽边尺寸,确定槽宽标准,据此修整槽帮,最后清除槽底土方,修底铲平。

3.5基坑(槽)管沟的直立帮和坡度,在开挖过程和敞露期间应防止塌方,必要时应加以保护。

在开挖槽边弃土时,应保证边坡和直立帮的稳定。当土质良好时,抛于槽边的土方(或材料)应距槽(沟)边缘0.8m以外,高度不宜超过1.5m.在柱基周围、墙基或围墙一侧,不得堆土过高。

3.6开挖基坑(槽)的土方,在场地有条件堆放时,一定留足回填需用的好土,多余的土方应一次运至弃土处,避免二次搬运。

3.7土方开挖一般不宜在雨季进行。否则工作面不宜过大。应分段、逐片的分期完成。

雨季开挖基坑(槽)或管沟时,应注意边坡稳定。必要时可适当放缓边坡或设置支撑。同时应在坑(槽)外侧围以土提或开挖水沟,防止地面水流入。施工时,应加强对边坡、支撑、土堤等的检查。

3.8土方开挖不宜在冬期施工。如必须在冬期施工时,其施工方法应按冬施方案进行。

采用防止冻结法开挖土方时,可在冻结前用保温材料覆盖或将表层土翻耕耙松,其翻耕深度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一般不小于0.3m.

开挖基坑(槽)或管沟时,必须防止基础下的基土遭受冻结。如基坑(槽)开挖完毕后,有较长的停歇时间,应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适当厚度的松土,或用其他保温材料覆盖,地基不得受冻。如遇开挖土方引起邻近建筑物(构筑物)的地基和基础暴露时,应采用防冻措施,以防产生冻结破坏。

4、质量标准

主控项目:

1、标高。是指挖后的基底标高,用水准仪测量。检查测量记录。

2、长度、宽度。是指基底的宽度、长度。用经纬仪、拉线尺量检查等,检查测量记录。

3、边坡。符合设计要求。按6.2.3条观察检查或用坡度尺检查。只能坡不能陡。

一般项目:

1、表面平整度。主要是指基底,用2m靠尺和楔开塞尺检查。

2、基底土性。符合设计要求。观察检查或土样分析,通常请勘察、设计单位来验槽,形成验槽记录。

土方开挖前检查定位放线、排水和降低地下水位系统,合理安排土方运输车的行走路线及弃土场。

施工过程中检查平面位置、水平标高、边坡坡度、压实度、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系统,并随时观测周围的环境变化。

施工完成后,进行验槽。形成施工记录及检验报告,检查施工记录及验槽报告。

土方开挖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项目

允许偏差或允许值(mm)

检验方法

柱基

基坑

基槽

挖方场地平整

管沟

地(路)

面基层

人工

机械

1

标高

一50

±30

+50

―50

一50

水准仪

2

长度、宽度

(由设计中心)

线向两边量)

+200

―50

+300

―100

+500

―150

+10

0

-

经纬仪、钢尺量

3

边坡

设计要求

观察或用坡度尺检查

1

表面平整度

20

20

50

20

20

用2m靠尺和楔开塞尺检查

2

基底土性

设计要求

观察检查或土样分析

5、成品保护

5.1对定位标准桩、轴线引桩、标准水准点、龙门板等,挖运土时不得碰撞,也不得坐在龙门板上休息。并应经常测量和校核其平面位置、水平标高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定位标准标语和标准水准点,也应定期复测检查是否正确。

5.2土方开挖时,应防止邻近已有建筑物或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发生下沉或变形。必要时,与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协商采取防护措施,并在施工中进行沉降和位移观测。

5.3施工中如发现有文物或古墓等,应妥善保护,并应立即报请当地有关部门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如发现有测量用的永久性标桩或地质、地震部门设置的长期观测点等,应加以保护。在敷设地上或地下管道、电缆的地段进行土方施工时,应事先取得有关管理部门的书面同意,施工中应采取措施,以防损坏管线。

6、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6.1基底超挖:开挖基坑(槽)或管沟均不得超过基底标高。如个别地方超挖时,其自理方法应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不得私自处理。

6.2软土地区桩基挖土应防止桩基位移:在密集群桩上开挖基坑时,应在打桩完成后,间隔一段时间,再对称挖土;在密集桩附近开挖基坑(槽)时,应事先确定防桩基位移的措施。

6.3基底未保护:基坑(槽)开挖后应尽量减少对基土的扰动。如基础不能及时施工时,可在基底标高以上留出0.3m厚土层,待做基础时再挖掉。

6.4施工顺序不合理:土方开挖宜先从低处进行,分层分段依次开挖,形成一定坡度,以利排水。

6.5开挖尺寸不足:基坑(槽)或管沟底部的开挖宽度,除结构宽度外,应根据施工需要增加工作面宽度。如排水设施、支撑结构所需的宽度,在开挖前均应考虑。

6.6基坑(槽)或管沟边坡不直不平,基底不平:应加强检查,随挖随修,并要认真验收。

7、质量记录

7.1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7.2工程定位测量记录。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