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定义特点内容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物流管理定义特点内容

编辑:制度大全2019-03-17

物流管理的定义及特点、内容

物流管理(LogisticsManagement)的定义: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的。

物流的概念

解释一: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物流构成:商品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相关的物流信息等环节。

物流活动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用户服务、需求预测、定单处理、配送、存货控制、运输、仓库管理、工厂和仓库的布局与选址、搬运装卸、采购、包装、情报信息。

解释二:在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的定义中指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解释三:物流中的“物”是物质资料世界中同时具备物质实体特点和可以进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流”是物理性运动,这种运动有其限定的含义,就是以地球为参照系,相对于地球而发生的物理性运动,称之为"位移"。流的范围可以是地理性的大范围,也可以是在同一地域、同一环境中的微观运动,小范围位移。“物”和“流”的组合,是一种建立在自然运动基础上的高级的运动形式。其互相联系是在经济目的和实物之间,在军事目的和实物之间,甚至在某种社会目的和实物之间,寻找运动的规律。因此,物流不仅是上述限定条件下的“物”和“流”的组合,而更重要在于,是限定于军事、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组合,是从军事、经济、社会角度来观察物的运输,达到某种军事、经济、社会的要求。

解释四:stream:在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化学或物理变化的物料常常以气态或液态参与生产过程,并以管道输送,这样参与过程的原料、中间产物、产品等称为物流。在连续操作过程中不断地加入或排出的固体物料也可称为物流。

物流管理主要有4个特点

(1)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

(2)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

(3)以信息为中心;

(4)重效率更重效果。

实施物流管理的目的

实施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尽可能最低的总成本条件下实现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即寻求服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一种动态平衡,并由此创造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优势。根据这个目标,物流管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数量和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提供给客户。

物流管理强调运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现代物流通常被认为是由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诸环节构成。各环节原本都有各自的功能、利益和观念。系统方法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技术,使各个环节共享总体信息,把所有环节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以使系统能够在尽可能低的总成本条件下,提供有竞争优势的客户服务。系统方法认为,系统的效益并不是它们各个局部环节效益的简单相加。系统方法意味着,对于出现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要对全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这一思想出发,物流系统并不简单地追求在各个环节上各自的最低成本,因为物流各环节的效益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倾向,存在着交替易损的关系。比如过分强调包装材料的节约,就可能因其易于破损造成运输和装卸费用的上升。因此,系统方法强调要进行总成本分析,以及避免次佳效应和成本权衡应用的分析,以达到总成本最低,同时满足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目的。

物流管理的发展经历

物流管理的发展经历了配送管理、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3个层次。物流管理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输送物资装备所发展出来的储运模式和技术。在战后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界,并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为企业赢得更多客户。当时的物流管理主要针对企业的配送部分,即在成品生产出来后,如何快速而高效地经过配送中心把产品送达客户,并尽可能维持最低的库存量。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那时叫做实物配送管理协会,而加拿大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协会则叫做加拿大实物配送管理协会。在这个初级阶段,物流管理只是在既定数量的成品生产出来后,被动地去迎合客户需求,将产品运到客户指定的地点,并在运输的领域内去实现资源最优化使用,合理设置各配送中心的库存量。准确地说,这个阶段物流管理并未真正出现,有的只是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和库存管理。物流经理的职位当时也不存在,有的只是运输经理或仓库经理。

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发现利用跨职能的流程管理的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中的问题非常有效。通过分析物料从原材料运到工厂,流经生产线上每个工作站,产出成品,再运送到配送中心,最后交付给客户的整个流通过程,企业可以消除很多看似高效率却实际上降低了整体效率的局部优化行为。因为每个职能部门都想尽可能地利用其产能,没有留下任何富余,一旦需求增加,则处处成为瓶颈,导致整个流程的中断。又比如运输部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总是想方设法降低其运输成本,但若其因此而将一笔必须加快的订单交付海运而不是空运,这虽然省下了运费,却失去了客户,导致整体的失利。所以传统的垂直职能管理已不适应现代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而横向的物流管理却可以综合管理每一个流程上的不同职能,以取得整体最优化的协同作用。

在这个阶段,物流管理的范围扩展到除运输外的需求预测、采购、生产计划、存货管理、配送与客户服务等,以系统化管理企业的运作,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高德拉特所着的《目标》一书风靡全球制造业界,其精髓就是从生产流程的角度来管理生产。相应地,美国实物配送管理协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名为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而加拿大实物配送管理协会则在1992年改名为加拿大物流管理协会。

一个典型的制造企业,其需求预测、原材料采购和运输环节通常叫做进向物流,原材料在工厂内部工序间的流通环节叫做生产物流,而配送与客户服务环节叫做出向物流。物流管理的关键则是系统管理从原材料、在制品到成品的整个流程,以保证在最低的存货条件下,物料畅通的买进、运入、加工、运出并交付到客户手中。对于有着高效物流管理的企业的股东而言,这意味着以最少的资本做出最大的生意,产生最大的投资回报。

物流管理的内容

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包括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管理;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计划、质量、技

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等。

物流管理科学的诞生使得原来在经济活动中处于潜隐状态的物流系统显现出来,它揭示了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它的发展和日臻完善,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篇2:安全技术定义

安全技术的定义

一、安全技术的概念

所谓安全技术,就是指企业在组织进行生产过程中,为防止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采取的各种技术措施。

在生产活动中,由于在某些作业环境中存在对劳动者安全与健康不利的因素,或者因设备和工具不完善,工艺过程。劳动组织和操作方法存在缺陷,可能引起各种伤亡事故。为了预防这些事故及消除其它一些有碍健康的问题,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设备、人身安全。所以这些措施,综合统称为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与生产技术紧密相联。如果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有了改变,就必须重新研究是否可能出现新的安全问题,进而采取新的措施,消除新的不安全因素。

一般地讲,通过技术改造,采取更完善的更安全的操作方法,消除危险的工艺过程,设置安全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警示装置,为安全而采用的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为安全而设置的一切防护措施和防护用品等,都是安全技术所研究的范畴。通过分析各种事故的原因,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去消除各种不安全、不卫生因素,消除对职工安全健康构成威胁的事故隐患,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就是安全技术的任务。

二、安全技术分类

安全技术作为生产技术的一部分,它的应用领域和范围非常广泛,目前已深入到各行业的生产中和各专业的技术中。一般有如下两种分类方法。

按产业性质分,有矿山安全技术、建筑安全技术、冶金安全技术、机械制造安全技术、化工安全技术、交通运输安全技术、轻工安全技术和纺织技术等。

按机电设备的生产工艺特点分,有机械安全技术、电气安全技术、起重吊运安全技术、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焊接作业安全技术、金属冶炼及热加工安全技术、企业内机动车辆安全技术、锅炉安全技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等。

在安全生产管理与安全技术管理中,上述两种分类并没有截然的界线,如化工安全技术主要涉及的是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而防火防爆技术又不局限于化工行业。除了上述列出的类型,安全技术还有许多学科。

三、安全技术措施

安全技术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安全。即便是人的本身发生不安全行为而违章作业,或者由于个别部件发生了故障,都会因为安全的可靠性作用而避免事故的发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研制在各种生产环境下能确保安全的装置。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与自动化,不仅是发展生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安全技术措施的奋斗方向,是安全技术首选的理想措施。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应优先选择这种方案。

就现阶段的生产水平与技术状况来说,还不能一下子实现上述本质的生产工艺过程。因此,必须相应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以控制事故的发生。

(一)装设防护装置。主要是采取阻隔、保护有效距离和屏蔽的办法,保护作业不受伤害,这种装置分为三类。

1.直接防护。主要是利用防护装置保护人身安全的目的。凡是不能采取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场所,在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时,首先要考虑采用安全护装置来隔离危险因素,而且要做到美观、适用,不防碍操作,不降低生产效率。

根据用途和工作条件的不同,防护装置可分为简单防护装置和复杂防护装置。复杂的防护装置是安装在机器设备上的连锁装置,如自动冲床的防护罩和安全插销、物料升降机的联锁开关等,简单的防护装置指防护挡板、防护罩、防护栅栏和防护网等。防护装置一旦安装到机器上,就视为机器设备的一部分,不得随意拆卸。

2.距离防护。生产中的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的的作用程度,一般都是依照与距离有关的某种规律而增减。许多因素的这一性质可以有效地加以运用。例如,对高压电、电离辐射和噪声的防护,均可以通过自动控制和遥控的作业方式,使操作者远离作业地点,来达到减少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的对人体的不利影响。

3.屏蔽保护。在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的作用范围内设置屏蔽,防止人员与之直接或间接接触,即为屏蔽保护。可分为机械的、光电的、吸收的和反射的等种类。如为防止触电,可以通过遮栏、护罩、护盖、箱盒等把带电体同外界隔离开来,以减少人员直接触电的可能性。

(二)保险装置。是能自动消除因整个生产设备或个别部件发生故障或损坏而导致人身伤害的安全装置。按作用原理保险装置可以分为两类型。

1.薄弱环节型。这是利用薄弱的元件,在危险因素接近危险数值时,先损坏元件自身泄漏或释放能量,以保护设备安全,避免人身事故,例如,安全膜、安全阀和熔断器等。

2.自动断电型。这种装置的作用原理是在机电设备达到危险状态之前,由装置自动切断电源,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例如,自动空气开关、漏电保护器、起重机力矩限制器和行走限制器等。

(三)信号装置。是应用信号的警告预防事故的装置。它本身不排除危险,只能提醒人们对危险的注意,以便能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去排除危险或避免危险。信号装置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取决于人们对信号的辨别和对信号含义的了解。信号装置可分为色彩信号、音响信号和指示信号三种。

1.色彩信号。就是利用色彩学知识而设置的信号装置。国家标准《安全色》(GB2893――82)中规定,安全色为红、蓝、黄、绿四种颜色。其中红色的含义为禁止、停止、也表示防火;蓝色的含义为指令、必须遵守的规定;黄色的含义为警告、注意;绿色的含义为指示、安全状态和通行。

2.音响信号。主要是指各种仪表,如压力表、温度表、水位计等。操作者可以通过对指针、数字和液柱的观察,来了解压力、温度和液位等变化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的处理。

(四)安全标志。针对生产现场实际情况,设立符合作业情况的含义明确、字迹鲜明的各种安全标志,以提醒人们注意避免危险。国家标准《安全标志》(GB2894―82)规定了16个禁止标志、23个警告标志、8个指令标志,此外还规定了2个一般指示标志,7个消防指示标志。

以上列举的均为预防事故的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此外,定期进行设备维护保养和检测检验,合理布置工作场地,搞好文明生产,都是安全技术不可缺少的措施。同时,还要十分注意加强个人防护,这是防止各种不安全和不卫生因素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出现危险时,如果没有这道防线,必然陷入危险的泥潭了。

篇3:OHSMS术语定义

OHSMS的术语和定义

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中,对相关的术语作了如下明确的定义:

原文引用如下:

2术语和定义

2.1事故accident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财产损失或其它损失的意外事件。

2.2审核audit

为获得证据和客观评价所确定的准则是否被满足的系统、独立和文件化的验证过程。

2.3持续改进continualimprovement

不断加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工作,以全面改进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健康绩效的过程,该过程不必同时发生于所有的活动领域。

2.4危害hazard

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2.5危害辨识hazardidentification

识别危害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2.6事件incident

造成或可能造成事故的事情。

2.7相关方interestedparties

关注用人单位的职业安全健康绩效或受其影响的个人或团体。

2.8承包方contractor

在用人单位的作业现场按照双方协定的要求、期限及条件向用人单位提供服务的个人或组织。

2.9不符合non-conformance

任何能够直接或间接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或工作环境破坏的违背作业标准、惯例、程序、规章或管理体系要求的行为或偏差。

2.10目标objectives

在职业安全健康绩效方面,用人单位自身确定要达到的目的。

2.11职业安全健康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

影响工作场所内员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外来人员和其他人员安全与健康的条件和因素。

2.12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managementsystem

为建立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的要素。

2.13用人单位organization

具有自身职能和行政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或社团。

2.14员工代表workers'representative

员工代表是指工会代表,即由工会或其成员指定的或推选的代表;或选举代表,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或集体决议,由员工自由选举出的代表。

2.15员工的安全健康代表workers'safetyandhealthrepresentative

员工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惯例选举或指定的在作业场所职业安全健康问题上代表员工利益的人。

2.16绩效performance

用人单位根据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和目标,在控制和消除职业安全健康风险方面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结果。

注:绩效测量包括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活动和结果的测量。

2.17主动测量activemonitoring

根据确定的标准检查危害和风险预防与控制措施,以及为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所进行的活动。

2.18被动测量reactivemonitoring

对危害和风险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的不足,如伤亡、疾病和事件等进行检查、识别的过程。

2.19风险risk

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2.20风险评价riskassessment

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围的全过程。

2.21安全safety

免遭不可接受的风险的伤害。

2.22可承受的风险tolerablerisk

根据用人单位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安全健康方针,已降至用人单位可接受的风险。

制度专栏

热点制度职责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