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氢与乙炔混合爆炸原因预防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氯化氢与乙炔混合爆炸原因预防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6

用氢气与氯气氯化合成氯化氢,并与乙炔气混合生产氯乙烯,是聚氯乙烯生产的一个重要生产工序。2005年夏,河北某树脂厂由于突然停电,使该工序的乙炔混合器及相关管道发生了爆炸,由于时至中午,现场人员稀少,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也造成了巨大损失。那么,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试图对其作一分析,以便相同生产借鉴。

1.氯乙烯的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火灾危险性

(1)氯乙烯的生产工艺过程氯乙烯的生产工艺过程如图1所示。电石←水氢气↘↓(精乙炔)合成→(氯化氢)→混合→(粗氯乙烯)→精制(精氯乙烯)氯气↗图1氯乙烯的生产工艺过程

(2)氯乙烯生产工艺过程的火灾危险性氯乙烯生产工艺过程的火灾危险性主要来自于原料的危险性:

①氢气在标准状态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的非常易燃的气体,爆炸极限4%~75%。遇氟气、氯气不需引燃源引燃就能够发生猛烈的爆炸。氢在常温下较不活泼,不溶于水。高温下变的高度活泼,能与许多金属和非金属直接化合。氢在钢制设备中被吸附会引起“氢脆”,导致工艺设备的损坏;液氢可使低碳钢以及大多数铁合金变脆。

②氯气通常情况下,氯气是通过电解食盐或食盐水的方法制得的黄绿色有毒液化气体,有强烈刺激臭,毒性猛烈,具有腐蚀性和极强的氧化性。液氯本身不燃,但在日光或灯光下与其他易燃气体混合时,即可起火和爆炸。金属在氯气中能够燃烧,氯气与氢气混合后在阳光下即可发生猛烈爆炸;松节油在氯气中能自燃;氯气与乙炔气混合时不需引火源即可爆炸,氯与氮化合时,还可形成更易爆炸的氯化氮。空气中的含量达到0.1%时吸入人体即能严重中毒。

③乙炔乙块又称电石气,是无色无臭气体,含有硫化物、磷化物时有蒜样气味。极易起火爆炸。微溶于水及乙醇,溶于丙酮、氯仿和苯。遇高热、明火有着火爆炸危险。与铜、汞和银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氟和氯能发生爆炸反应。闪点-17.78℃(闭杯);自燃点305℃;爆炸极限2.5%~82%;最大爆炸压力1.3MPa;气化热828.986kJ/kg;燃烧热值1300.420kJ/mol(25℃);最小引燃能量0.019mJ;临界温度35.5℃;临界压力6249.726kPa;

④氯乙烯常温下氯乙烯为为无色气体,在标准状态下是一种无色有乙醚香味的气体,冷凝点为-13.9℃,临界温度142℃,临界压力5.6MPa,比空气重2.17倍,易燃,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极限为4~27.7%,自燃点为472℃,与空气混合浓度在10%时的最大爆炸压力为0.68MPa。氯乙烯有毒,对人有麻醉作用,当浓度在1%时有麻感觉,达5%以上时,即可现出头晕、浑身无力、神志不清、呼吸由急变微,最后失去知觉。

2.爆炸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生产过程从原料、半成品到产品,都属于一级易燃易爆危险品,且生产岗位附近还有大量的储存,属于典型的甲类易燃易爆生产和重大火灾危险源。从现场勘察和人员询问调查得知,该爆炸事故之前也曾经发生过2次突然停电事故,但均未造成爆炸。那么这次为什么发生了爆炸呢?根据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人员介绍,正确的操作程序是:在生产过程中如遇紧急停车事故时,若现场有2名操作工同时在场,则2名操作工应当迅速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关闭氯气和氢气阀门;若只有1名操作工在场,则该操作工应当迅速以最快的速度首先关闭氯气阀门,再关闭氢气阀门。

根据当时的现场分析,比照前两次停电事故的情况,事故的直接原因只能是遭遇突然停电时,现场操作工只有1人在场,由于该操作工惊慌,在慌忙关闭进料阀门时错先关闭了氢气阀门才去关闭氯气阀门,而此时管道内的剩余氯气就会直接进入乙炔混合器,并迅速与乙炔混合。加之乙炔气的还原性极强,氯气的氧化性也极强,两者相遇不需要引燃源引燃即可爆炸,进而使乙炔混合器及相关管道发生爆炸,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应当采取的消防安全措施

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用氢气与氯气氯化合成氯化氢,并与乙炔气混合生产氯乙烯的生产企业,应当采取如下安全措施。

(1)严格控制氯化氢与乙炔的比例和氯化氢中游离氯及氧的含量

由氯化氢与精乙炔合成氯乙烯时,在混合操作中,除应严格控制温度外,氯化氢与精乙炔的比例必须准确,如果乙炔的含量过高,多余的乙炔会与混合器中的氯化高汞反应,生成易爆的乙炔汞。所以一般要求氯化氢应比精乙炔多5-10%。在合成过程中,若氯化氢中的游离氯含量较高,易与乙炔生成氯乙烯而放热,会引起着火或造成设备爆炸;若本工序的转化率较差,常会使分馏放空尾气中的乙炔含量超过20%,这时氯化氢中微量氧的含量就相对增加,会与乙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故应经常取样分析。如氧含量大于5%,即须采取调换催化剂或降低流量等措施。加压精馏时,尾气中的氯乙烯应放入回收设备。

(2)严格控制氯化氢合成的工艺指标和操作程序

在氯化氢合成的正常生产操作中,隔膜电解槽的氯气系统压力为160kPa,氢气系统的压力为70kPa;离子膜电解槽,氯气系统的压力为152kPa,氢气系统的压力为75kPa;氢气与氯气的配比为1.05~1.1︰1,这些指标都要严格控制,不得突破。在生产过程中因遇停电等造成紧急停车事故时,必须严格关闭阀门的程序。当现场有2名操作工同时在场时,2名操作工应当迅速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分别关闭氯气和氢气阀门;若现场只有1名操作工在场时,该操作工应当迅速以最快的速度首先关闭氯气阀门,再关闭氢气阀门,二者顺序绝对不可颠倒。

(3)实行严格的安全联锁控制措施

所谓安全联锁,就是利用机械和电气控制原理,依次接通各个仪器及设备,并使之发生联系,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在化工生产中,对压力、温度、流量、液位、阀门等连续变化的参数进行联锁和自动调节控制,对保证防火安全十分重要。根据有关安全操作规程,下列情况的生产工艺,必须采取安全联锁控制的措施:

(1)同时或依次排放两种液体或气体时;

(2)在反应终止需要惰性气体保护时;

(3)打开设备前需要预先解除压力或降低温度时;

(4)当两种或多个部件、设备、机器由于操作错误容易引起火灾事故时;

(5)当工艺控制参数达到某极限值需开启处理装置时;

(6)某危险区域或部位禁止人员入内时。

用氢气与氯气氯化合成氯化氢,并与乙炔气混合生产氯乙烯的生产,属于同时或依次排放两种气体的情况和当两种或多个部件、设备、机器由于操作错误容易引起火灾事故的情况,所以,该生产工艺应当采取安全联锁的控制措施,以保证操作更加安全可靠。

篇2:硫酸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预防措施

硫酸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用于化肥、石油、有色冶金、化学纤维、塑料等工业领域中,用途非常广泛,但是,在生产、贮存和运输硫酸过程中,也存在火灾爆炸、化学灼伤、中毒、腐蚀等危害性,因此,作业人员掌握其预防措施对避免伤亡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下面,简要介绍一下硫酸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一、生产、贮存硫酸的车间要有可靠的防火、防爆措施。由于硫酸与金属反应时可释放出氢,氢可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因此,在维护硫酸储槽时,要特别注意检测储槽内的氢含量,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维修动火引起火灾爆炸。万一发生物品着火,应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沙土灭火,切忌水流冲击物品,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热量发生喷溅而灼伤皮肤。

二、加大安全投入,不断提高硫酸生产过程的密闭化和操作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加强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掌握机械设备的结构组成、原理、性能及工业要求、操作技巧和诊断、维修能力,不断强化对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确保良好运行。

三、硫酸贮存地点要设置明显的安全标志,仓间要保持阴凉、干燥、通风,应与易燃或可燃物、碱类、金属粉未等分开存放。酸罐要密封加盖,装有呼吸管,应设有计量装置,储酸时要保留200~500mm的空间。储存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会使硫酸残渣含量和混浊度升高。储酸周围要留有一定的安全空地,并设有漏酸的处理装置。

四、硫酸运输容器应标明品种、数量、生产厂名、商标和出厂日期等。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运输硫酸时要尽可能避免与其它物资混装。使用汽车运输硫酸时,硫酸浓度超过90%以上者,车身前面要有“危险”标志,超过10%的要挂有“毒”字标志,行走时要选择流通量小的道路,因转载、休息、事故等需要暂时停放时,要尽可能先择安全的场所。

五、硫酸生产单位应配有淋浴器、浴室,作业现场附近要备有清洗用水龙头。作业人员工作时,应穿戴符合要求的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眼镜、面罩、手套、胶靴及防护服等。人触及硫酸后要采取适当措施,当眼睛接触时,应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皮肤接触时,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吸入时,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通畅;食入时,误服者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以上情况发生后应尽快转送医院救治。

篇3:油库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预防措施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异常迅速,由此而引起的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相继发生。其中油库火灾爆炸事故已经成为石油化工行业的重大危险因素。引起油库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复杂,影响因素繁多,因此应用现代安全工程分析方法对油库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预先分析,找出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和引发的途径,采取针对性的有效措施,以预防和阻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对油库的安全储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油库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

以某油库为例,对其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定性分析。

1油库概况

某油库罐区内主要布置有8座汽油、柴油储罐及配套的工艺管线设施,其中包括2座汽油储罐和6座柴油储罐,汽油储罐区和柴油储罐区分别设有防火堤。此外,有汽车加油站配套。整个罐区周边设置了6m宽的环形消防车道。

2危险性分析

由于企业营运的汽油、轻质柴油分别属于甲B和丙A类可燃液体,储量分别为8000m3和30000m3。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对于闪点小于28℃的易燃液体,存储量超过20t为重大危险源。本油库储存的汽油闪点为-58~10℃,储量为8000m3。显然本油库属重大火灾爆炸危险源。

火灾事故是在可燃物、氧化剂和点火源3个基本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时才发生的。也就是说,火灾事故的发生必须具备物质的可燃性、氧化剂和点火源同时存在构成一个燃烧系统。爆炸与燃烧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爆炸是瞬间的燃烧,火灾和爆炸可随条件而转化。因此分析火灾爆炸危险性主要从可燃物的物料特性、氧化剂和点火源3个方面进行分析。

1)物料特性

a)挥发性:汽油、柴油主要是由烷烃、环烷烃组成。汽油中碳原子数为5~12个,柴油的碳原子数为15~25个。碳原子数16个以下为轻质馏分,极易挥发,随着温度和压力的上升,油料挥发的也越快,挥发的油蒸气迅速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一旦遇到足够的点火能量,就会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b)易燃性:汽油的闪点较低,介于-58~100℃之间,属于甲B类火灾危险品。汽油的燃烧速度为82~96[kg/(m2?h)]水平传播速度也较大,即使在封闭的储油罐内,火焰传播速度也可达2~4m/s。总之,油库储运的汽油极易发生燃烧,其火灾爆炸危险性很大。

本油库汽、柴油在收发、储存、汽车加注油作业时,在储罐、油泵汽车装车鹤管、加油枪及管阀设备等出现异常或人员操作失误时可能泄漏出来,迅速挥发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遇到一定的诱导能量或点火源就会燃烧、爆炸。

c)扩散性:油料的扩散性对火灾爆炸危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油料的泄漏:油料泄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汽油、柴油蒸气的泄漏,如储罐收油过程中的大呼吸现象;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小呼吸现象;隔油池内残油的挥发等。另一种是油料液体泄漏,如输油泵因密封不良、老化造成漏油;装车鹤管和汽车加油枪在作业完毕后内存残液流出;储罐或管道腐蚀穿孔而导致油料大量泄漏等。

泄漏的油料液体会沿着地面或设备设施流向低洼处,同时吸收周围热量,挥发形成蒸气;由于泄漏的油蒸气较空气重,因此也会沿着地面扩散,窜入地下管沟,极易在非防爆区域或防爆等级较低的场所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2)油料的流动性:汽、柴油液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罐区、汽车加油站、装车站和泵棚等场所易发生漏油事故,油料会沿着地面或设备流淌扩散,从而使火灾范围扩大,增加了灭火难度和火灾损失。

3)油蒸气的扩散性:油蒸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且很接近,受风影响会随风飘散,即使无风时也能沿地面扩散到数十米之外,并易积聚在低洼地带或渗透到地下管沟中,一旦遇到明火等诱导因素,就会发生燃爆。可燃混合气团的漂移难以控制,对火灾的蔓延和扑救工作有很大影响。

2)氧化剂

氧化剂的种类很多,对油库来说,油品暴露在空气中,空气中的氧气是油库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天然氧化剂。

3)点火源

a)明火:油库汽车加油亭、装车站等处存在机动车辆排烟带火,各危险场所现场吸烟及违章动火等不安全因素,可产生明火或散发火花。

b)电气火花:装置中有大量电气设备、设施,如电气设备设计选型不当,防爆性能不符合要求,或电气设备、设施未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时在开关断开、接触不良、短路、漏电时易产生电弧、电火花等。

c)静电火花:汽、柴油在生产装卸过程中会因流动、搅拌、过滤、冲击、震荡、磨擦而产生静电,若防静电措施未落实或不可靠,储罐、容器、管路及各种金属设备、设施上积聚的静电荷与周围物体形成一定的电位差而放电,静电放电产生的火花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此外,人体穿化纤衣服而又穿胶鞋、塑料鞋之类的绝缘鞋时,由于行走、工作、运动中磨擦或穿脱衣服而产生静电也可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d)雷电能:若防雷设施不齐全或储罐、建(构)筑物防雷接地措施不符合要求,在雷雨天气里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如我国黄岛油库的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其爆炸起因即为雷电,该事故造成19人死亡,7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

e)杂散电流;由于电化学腐蚀、阴极保护等引起的杂散电流窜入危险场所也是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

f)碰撞磨擦火花:金属设备、设施与物体之间的碰撞磨擦或机械撞击等产生的火花也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g)棉布自燃:设备检修和擦洗油罐使用过的棉布等,若不及时清理而任其自然堆积,将导致棉布自发放热,达到堆放物的燃点即可自燃。所以浸有油料的棉布等,必须及时回收,妥善处理。

此外,油泵盘根安装这紧致使泵体表面发热冒烟,或输油泵空转造成泵壳高热等,也可能使泵区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上述火源起火后,均可产生600~1000℃甚至更高的温度,极易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因此,制定完善的动火审批制度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火源,按规范在火灾爆炸危险场所悬挂“禁止烟火”标志等,是实现库区安全生产的良好保障。

根据以上分析,预防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控制可燃物主要是控制油品的泄漏和扩散;控制氧化剂主要是密闭操作,避免油品与空气的接触。点火源是油库火灾爆炸事故最直接、最主要的起因,所以一定要控制点火源,只有严格控制点火源,才能有效地控制油库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二、措施

1禁止明火

加强管理,杜绝携带任何火种进入库区,严禁在库区吸烟,禁止违章动火等。

2防电气火花

加强电气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防止因开关断开、接头不良、短路、漏电等而引起电气火花。

3防静电火花

罐体、管路要采取防静电接地措施,并做好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保障可靠有效。此外,进入库区,工作人员应穿戴防静电工作服(包括鞋、袜等),严禁穿化纤等易产生静电火花的衣服。

4防雷

加强防雷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按照有关规范要求的内容和周期做好检查工作,保障可靠有效。

5防杂散电流

在管道的始末端或杂散电流可能流入的管端设置绝缘法兰,在管道隔断处或交叉处装设跨接导线等设施。

6防碰撞磨擦火

库区内操作工具应采用有色金属材料,严禁采用钢制扳手等易产生碰撞火花的工具开启阀门等。装卸油桶应轻拿轻放,严禁摔打碰撞,以减少碰撞火花。

7防自燃

设备检修和擦洗油罐使用过的棉布、棉纱及时清理,避免因长期堆放而发生自燃而引起着火。

油库存在的主要危险是火灾爆炸危险,控制油库火灾爆炸危险的主要途径是有效地控制各种点火源,如:明火、静电火花等。只有加强库区管理和检查维护,防止各种点火源的入侵,才能保障库区安全运营。

篇4:SF6断路器泄漏预防措施

为防止SF6断路器泄漏,保证人身和设备运行的安全,便于运行人员在发生SF6断路器泄漏事故时,能迅速、正确地进行事故处理,特制定本安全措施。

1定期对SF6气体泄漏监测报警系统进行检查,保证监测系统装置的正常运行。

2进入SF6断路器开关室必须先通风15分钟,同时应检查SF6气体泄漏监测报警系统无报警信号。

3按巡检规定定期对SF6断路器进行检查,正常SF6断路器的气压应在0.5±0.02Mpa范围内,如果SF6气体压力超出规定范围时,应及时汇报并通知检修人员进行检查处理。

4当发现SF6断路器发生泄漏时,应开启室内通风装置,同时立即联系检修人员进行检查,找出SF6气体泄漏的部位和泄漏原因,对泄漏不严重能带电进行处理的应立即进行处理,对需停电处理的,应申请停电处理。

5当SF6断路器发出低气压闭锁信号时,应立即断开断路器的操作电源,联系检修补充SF6气体,充到正常压力范围后,申请停电消除泄漏。

6若SF6断路器气体压力降至低气压闭锁值,检修人员又无法进行SF6气体补充,应用其他断路器串联的方法将该断路器退出运行。

7若SF6断路器发生爆炸,为进行事故处理在进入开关时,应做好防止SF6气体中毒的措施,带好防毒面具,保证人员的安全。

篇5:液压油油温过高危害及预防措施

1、液压油油温过高的危害

①液压油黏度、容积效率和液压系统工作效率均下降,泄漏增加,甚至使机械设备无法正常工作。②液压系统的零件因过热而膨胀,破坏了相对运动零件原来正常的配合间隙,导致摩擦阻力增加、液压阀容易卡死,同时,使润滑油膜变薄、机械磨损增加,结果造成泵、阀、马达等的精密配合面因过早磨损而使其失效或报废。③加速橡胶密封件老化变质,寿命缩短,甚至丧失其密封性能,使液压系统严重泄漏。④油液汽化、水分蒸发,容易使液压元件产生穴蚀;油液氧化形成胶状沉积物,易堵塞滤油器和液压阀内的小孔,使液压系统不能正常工作。

因此,液压油油温过高会严重影响机器的正常使用、降低液压元件的使用寿命,并增加工程机械的维修成本。

2、液压油油温过高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油品选择不当

油的品牌、质量和黏度等级不符合要求,或不同牌号的液压油混用,造成液压油黏度指数过低或过高。若油液黏度过高,则功率损失增加,油温上升;如果黏度过低,则泄漏量增加,油温升高。

预防措施:选用油液应按厂家推荐的牌号及机器所处的工作环境、气温因素等来确定。对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机器,应选用专用液压油;当液压元件和系统保养不便时,应选用性能好的抗磨液压油。

(2)污染严重

施工现场环境恶劣,随着机器工作时间的增加,油中易混入杂质和污物,受污染的液压油进入泵、马达和阀的配合间隙中,会划伤和破坏配合表面的精度和粗糙度,使泄漏增加、油温升高。

预防措施:一般在累计工作1000多h后换油。换油时,注意不仅要放尽油箱内的旧油,还要替换整个系统管路、工作回路的旧油;加油时最好用120目以上的滤网,并按规定加足油量,使油液有足够的循环冷却条件。如遇因液压油污染而引起的突发性故障时,一定要过滤或更换液压系统用油。如,一台YZT14G型压路机出现液压油油温过高、振动力不足的故障;检查发现,液压油呈乳白色,已变质、黏度下降,更换液压油后压路机运转恢复正常。

(3)液压油箱内油位过低

若液压油箱内油量太少,将使液压系统没有足够的流量带走其产生的热量,导致油温升高。

预防措施:在实际操作和保养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中对液压油油位的规定。如,一台PC2003型液压挖掘机,工作一段时间后出现液压油温度过高故障;检查液压油箱,发现油位低于规定值很多,由于液压系统过度缺油,使液压油循环过快,未能充分静置散热,结果油温升高;按规定加足液压油后,液压油温度随即降至正常范围。

(4)液压系统中混入空气

混入液压油中的空气,在低压区时会从油中逸出并形成气泡,当其运动到高压区时,这些气泡将被高压油击碎,受到急剧压缩而放出大量的热量,引起油温升高。

预防措施:经常检查进油管接口等封处的密封性,防止空气进入;同时,每次换油后要排尽系统中的空气。如,一台PY184型平地机液压油温度过高,同时伴有液压噪声;检查发现,液压泵进油口连接软管有少许损坏,吸入空气,导致油温过高,更换软管后平地机运转状况良好。

(5)滤油器堵塞

磨粒、杂质和灰尘等通过滤油器时,会被吸附在滤油器的滤芯上,造成吸油阻力和能耗均增加,引起油温升高。

预防措施:定期清洗、更换滤油器,对有堵塞指示器的滤油器,应按指示情况清洗或更换滤芯;滤芯的性能、结构和有效期都必须符合其使用要求。如,一台TY220型推土机在作业时油温报警器连续报警,同时发现变矩器处有油烟和油液的烧焦味,转向油箱内油位较低;检查结果是,变矩器回油泵吸油滤网堵塞引起了此故障,因滤网粘满沉积物,使变矩器泄漏的油液不能及时泵回转向油箱,越积越多,变矩器放置阻力加大,由摩擦产生的热量增多,最后导致油液温升太快;清洗该滤网后,油温恢复正常。又如,一台CATD8N型履带式推土机液力传动系统发出高温警报,传动部位有异响;拆开滤油器检查滤芯,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粉末状污物;更换滤芯后,故障消失。

(6)液压油冷却循环系统工作不良。

通常,采用水冷式或风冷式油冷却器对液压系统的油温进行强制性降温。水冷式冷却器,会因散热片太脏或水循环不畅而使其散热系数降低;风冷式冷却器,会因油污过多而将冷却器的散热片缝隙堵塞,风扇难以对其散热,结果导致油温升高。

预防措施:定期检查和维护液压油冷却循环系统,一旦发现故障,必须立即停机排除。如,一台CPCD60D型液力传动叉车,工作一段时间后,变矩器驱动力不足,转向盘转向沉重(液力变速器与动力转向共同用1台泵);几经检查才发现,是风冷式油泠却器的通风孔堵塞导致了油温过高,疏通后故障被排除。又如,一台K-702型装载机冷却机启动后工作不足3h,仪表盘上变矩器油温报警指示灯即闪亮,显示液压油温度过高。先检查油量和油质,结果油量充足,油质较好;再检查滤油器,不脏;后检查冷却器,发现油泥已将部分冷却器,油孔堵塞。清洗冷却器后,一切正常。

(7)零部件磨损严重

齿轮泵的齿轮与泵体和侧板,柱塞泵和马达的缸体与配流盘、缸体孔与柱塞,换向阀的阀杆与阀体等都是靠间隙密封的,这些元件的磨损将会引起其内泄漏的增加和油温的升高。

预防措施:及时检修或更换磨损过大的零部件,据统计,在正常情况下,进口的液压泵、马达工作五六年后,国产产品工作两三年后,其磨损都已相当严重,须及时进行检修。否则,就会出现冷机时工作基本正常,但工作1-2h后,系统各机构的运动速度就明显变慢,需停机待油温降低后才能继续工作。如,一台WY160型液压挖掘机在出现上述故障后,经测试各机构的工作压力均明显偏低,怀疑是主安全阀或主泵磨损所致。先拆检主安全阀,无异常现象;后拆检主泵发现配流盘球面磨损严重。经对配流盘进行研磨后重新装配并调整好其间隙,装机运行情况良好。又如,一台ZL50型装载机动作缓慢无力,经测试系统压力偏低,手摸齿轮泵感觉很烫,怀疑是齿轮泵内部磨损产生内漏所致;拆检后发现,齿轮泵侧板与齿轮端面的间隙超差。更换齿轮泵后,问题得以解决。

(8)环境温度过高

环境温度过高,并且高负荷使用的时间又长,都会使油温太高。

预防措施:应避免长时间连续大负荷地工作;若油温太高可使设备空载动转10min左右,待其油温降下来后再工作。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