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主体结构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5

1、概述

天津地铁1号线全长26.2Km,北起刘园,南至双林。该工程的试验段工程全长1.58Km,已于2000年10月正式开工,部分工程的主体结构已经竣工。由于天津市地下水位高,地铁的主体结构均位于含水层中,因此,天津地铁的主体结构将长期受到地下水的有害作用。如果没有可靠的防水措施,地下水不仅可以渗入地铁的主体结构内而直接影响地铁主体结构的正常使用,而且严重地危害到地下结构物的寿命。为此,天津地铁主体结构采用了“结构自防水为本,附加防水为辅”的防水方法,二者相结合,能够达到“刚柔结合,协调匹配,优势互补,标本兼治”的防水目的,可有效解决地下结构渗漏现象的发生。

所谓混凝土结构自防水,主要是在混凝土中掺加外加剂,使混凝土致密不裂或把裂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不渗不漏的目的。因此,对防水混凝土不能只追求抗渗等级,而不注意防止裂缝的产生。否则抗渗等级虽高,裂缝严重时照样渗水。

由此可见,地铁工程防水的成败,关键是控制地铁主体结构防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2、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

为避免和减少裂缝,就必须分析防水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然后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水混凝土的裂缝通常有以下几种:

2.1收缩裂缝

2.1.1失水收缩

①开始凝结的混凝土在强烈风、阳光直射或湿度下降的影响下,外露表面的水分迅速蒸发,产生收缩应力,最后导致裂缝产生。这种裂缝一般是不规则的表面龟裂。

②已凝结的防水混凝土由于养护不及时,早期失水,会产生干燥收缩裂缝。这种裂缝也是不规则的,而且易于贯通结构而引起渗漏。

2.1.2水化收缩

①混凝土水泥水化反应产生大量的热量,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到达一定程度后,混凝土中心温度超过外界温度时,混凝土就要向外界散热,这是一个降温的过程,此过程将使混凝土产生冷缩。

②混凝土水泥水化反应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现象引起收缩。

③水泥水化过程生成新的水化产物,以及水泥水化物Ca(OH)2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引起的收缩现象。

2.2移动裂缝模板强度或刚度不够,尚未凝固的混凝土在自重和振捣器作用下,很容易因变形而引起裂缝。此外,木模板吸水、漏水、漏浆,也容易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2.3结构裂缝结构设计考虑不周,如钢筋用量不足、配筋错误、地基不均匀下沉、超荷载、过度振动(如地震)等,都会使混凝土拉应力过大而产生裂缝。

总之,引起混凝土裂缝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总体上讲,裂缝主要可分为受力裂缝和其他因素如收缩、温度、不均匀沉陷等引起的裂缝。工程实践中结构物由变形引起的裂缝几乎占80%以上,而其中混凝土收缩又是占主要的。属于由外力引起的裂缝约占20%左右,这类裂缝在设计上是可以避免和控制的。

3、防水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地铁主体结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但其有害程度是可以控制的。地铁主体结构产生裂缝现象与设计、原材料的选择、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密切相关,尤其是原材料的品质、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工艺影响较大。在地铁工程建设中,为防止防水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就必须从防水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入手,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控制。

3.1精心进行防水混凝土结构设计

防水混凝土的结构设计一般都要进行裂缝开展的验算。即使如此,也很难保证防水混凝土在干缩应力、荷载和温度变化的影响下不产生收缩裂缝。设计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构件截面均匀,避免截面突变出现尖角、棱角,以减小混凝土收缩应力和荷载应力的集中。通过裂缝宽度验算调整主筋配筋量,把裂缝最大宽度控制在迎水面不大于0.2mm,背水面不大于0.3mm.结构配筋应加强纵向分布钢筋,其配筋应按细而密的原则配置,钢筋间距宜控制在150mm以内,必要时可加设扩张金属网,以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控制混凝土的收缩裂缝。天津地铁试验段工程洪湖里车站,主体结构侧墙与顶板原设计配筋采用Φ18mm@200mm,配筋率为0.36%.施工中为提高主体结构抗裂性,将原设计配筋改为Φ16mm@150mm,配筋率为0.38%。另外,为平衡结构收缩应力,在侧墙中部1m的范围内和顶板中部3m范围内,将水平构造筋间距调为100mm.此外,设计中还应对施工段长度的划分提出指导性意见,适当缩短施工缝间距,分段长度宜控制在12m以内。

3.2严格控制防水混凝土原材料质量防水混凝土的原材料要求如下:

3.2.1水泥

①尽量采用低标号、低水化热的水泥;

②在不受侵蚀性介质和冻融作用时,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如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则必须掺用外加剂,以降低泌水率;

③在受冻融作用时,则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采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④不得使用过期和受潮结块的水泥,并不得将不同品种、标号的水泥混合使用。

3.2.2外加剂

①外加剂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一等品以上的质量标准。

②可根据需要掺入减水剂、膨胀剂、防水剂、引气剂、复合型外加剂等;外加剂可单掺,也可复合使用,其品种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③外加剂的使用应不影响结构的强度,并应具有体积膨胀、强度提高、坍落度提高和损失小、收缩落差小等特点。优质外加剂的含碱量不能超过0.75%。

3.2.3砂、石

①应符合现行《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和《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的规定。②石子最大粒径不宜大于40mm,泵送时其最大粒径为输送管管径的1/4~1/3决定。所含泥土不得呈块状或包裹石子表面,用于防水混凝土其含泥量不应大于1%;石子吸水率不应大于1.5%。

③宜采用中砂,用于防水的商品混凝土含泥量不应大于3%。

3.2.4掺合料

①可掺入一定数量的磨细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硅粉等。

②磨细粉煤灰的级别不应低于二级,掺量不应大于20%;硅粉掺量不应大于3%;其它品种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3.3优化防水混凝土配合比

防水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其抗渗等级应比设计要求提高0.2Mpa.在满足抗渗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藉以提高防水混凝土的抗裂性。在设计允许的前提下,大体积防水混凝土可采用后期强度(60d或90d)进行配合比设计。

防水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的总碱量(Na2O当量)不得大于2Kg/m3.水泥用量不得小于300Kg/m3,掺有活性粉细料时,水泥用量不得小于280Kg/m3;砂率宜为35~40%,泵送时可增至45%;灰砂比宜为1:2~1:2.5;水灰比不得大于0.55,用于防水商品混凝土时不得大于0.6.普通防水混凝土坍落度不宜大于5cm,用于防水商品混凝土入模坍落度宜控制在12±2cm.入模前每小时坍落度损失值应小于3cm,坍落度总损失值不应大于6cm.掺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混凝土含气量应控制在3~5%。用于防水商品混凝土的缓凝时间宜为6~8h.为了做好天津地铁1号线试验段工程的防水混凝土配合比工作,天津地铁总公司在施工前对防水混凝土原材料与配合比进行了专家论证,统一了原材料与配合比,方便了防水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3.4合理混凝土施工

模板设计施工中模板应平整,拼缝要严密不漏浆,并要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地铁主体结构防水混凝土施工最好采用钢模板,钢模板散热快,失水少,振感灵敏而不易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3.5强化防水混凝土施工工艺

做好施工过程中的降水、排水工作,必须做到围护结构无渗漏水,严禁带明水浇注主体结构混凝土。

对于明挖法施工采用排桩的围护的结构,桩间凹槽部位应采用喷射混凝土和防水砂浆找平,尽量减少基面对新浇注的侧墙混凝土收缩的约束。

要避免在炎热的夏季露天浇筑防水混凝土,混凝土初期曝晒会因过量失水而开裂。在浇筑混凝土时,还要注意控制施工温度。夏季混凝土入模温度直控制在25℃以下,施工时宜将砂石预冷,例如向砂石堆上喷洒水温低的地下水或将砂石遮盖。而冬季拌合混凝土时,应将拌合水适当加热,使混凝土人模温度能保持在5~10℃以上。

防水混凝土必须采用机械搅拌,搅拌的时间不应小于2min;掺外加剂时,应根据外加剂的技术要求确定搅拌时间。

混凝土运输过程中如出现离析,必须进行二次搅拌。当坍落度损失后不能满足施工要求时,应加入原水灰比的水泥浆或二次掺加减水剂,严禁直接加水。

防水混凝土必须采用机械振捣,时间宜为10~30s,以混凝土开始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并应避免偏振、欠振或超振。掺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应采用高频插入式振幅器振捣。

混凝土结构内部设置的各种钢筋或绑扎铁丝不得接触模板,固定模板的螺栓必须穿过混凝土结构时应有止水措施。

合理划分施工段长度,适当缩短施工缝间距,分段长度宜控制在12m以内。底板、边墙、顶板施工缝尽可能对齐,必要时采取跳槽施工,也可采用后浇带。

3.6认真进行防水混凝土结构的养护

养护及时对防止裂缝有重大作用,特别在夏季施工时更是如此。混凝土在潮湿环境中养护,有利于降温散热,减少温差,减少和推迟因失水而产生的干缩,保证混凝土强度迅速增长。因此,规范规定防水混凝土至少养护14d,这对防止产生有害裂缝是非常必要的。大体积防水混凝土施工应采取保温保湿养护,模板拆除时间宜控制在混凝土强度达到80%左右,避免失水过快,混凝土的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以及表面温度与大气温度的差值均不应大于15℃,且混凝土的降温速率每天不应大于2℃。

4、结语

防水是地铁工程成败的关键,而控制地铁主体结构裂缝的产生又是保证防水质量的重中之重,它已愈来愈受到工程界的重视。工程实践表明,设计、材料选择是控制地铁主体结构的基础,主体结构混凝土施工工艺是防水质量的技术保证,只有同时做好两者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总之,防水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很复杂的,而且往往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为了防止结构产生有害裂缝,就必须根据工程的具体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才能使地铁主体结构裂缝得到较好地控制。

篇2: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

我国许多地方有较长的寒冷季节。由于受工期制约,许多工程的混凝土冬季施工是不可避免的。国内外对混凝土冬季施工理论和方法的探索研究认为,当环境温度降到4℃时,只要采用适当的施工方法,避免新浇混凝土早期受冻,使外露混凝土与冬季气温保持较小温差,也会取得像在天暖施工时的效果。

混凝土冬季施工的一般原理

混凝土拌和物浇灌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和硬化,直至获得最终强度,是由于水泥水化作用的结果。而水泥水化作用的速度除与混凝土本身组成材料和配合比有关外,主要是随着温度的高低而变化的。当温度升高时,水化作用加快,强度增长也较快;而当温度降低到0℃时,存在于混凝土中的水有一部分开始结冰,逐渐由液相(水)变为固相(水)。这时参与水泥水化作用的水减少了,因此,水化作用减慢,强度增长相应较慢。温度继续下降,当存在于混凝土中的水完全变成冰,也就是完全由液相变为固相时,水泥水化作用基本停止,此时强度就不再增长。

水变成冰后,体积约增大9%,同时产生约2500千克每平方厘米的冰胀应力。这个应力值常常大于水泥石内部形成的初期强度值,使混凝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即旱期受冻破坏)而降低强度。此外,当水变成冰后,还会在骨料和钢筋表面上产生颗粒较大的冰凌,减弱水泥浆与骨料和钢筋的粘结力,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当冰凌融化后,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各种各样的空隙,而降低混凝土的密实性及耐久性。

由此可见,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水的形态变化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增长的关键。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水在混凝土中的形态进行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浇混凝土在冻结前有一段预养期,可以增加其内部液相,减少固相,加速水泥的水化作用。试验研究还表明,混凝土受冻前预养期愈长,强度损失愈小。

混凝土化冻后(即处在正常温度条件下)继续养护,其强度还会增长,不过增长的幅度大小不一。对于预养期长,获得初期强度较高(如达到R28的35%)的混凝土受冻后,后期强度几乎没有损失。而对于安全预养期短,获得初期强度比较低的混凝土受冻后,后期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由此可见,混凝土冻结前,要使其在正常温度下有一段预养期,以加速水泥的水化作用,使混凝土获得不遭受冻害的最低强度,一般称临界强度,即可达到预期效果。对于临界强度,各国规定取值不等,我国规定为不低于设计标号的30%,也不得低于35千克每平方厘米。

混凝土冬季施工方法的选择

从上述分析可以知道,在冬季混凝土施工中,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混凝土最短的养护龄期,二是如何防止混凝土早期冻害,三是如何保证混凝土后期强度和耐久性满足要求。在实际工程中,要根据施工时的气温情况,工程结构状况(工程量、结构厚大程度与外露情况),工期紧迫程度,水泥的品种及价格,早强剂、减少剂、抗冻剂的性能及价格,保温材料的性能及价格,热源的条件等,来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法。一般来说,对于同一个工程,可以有若干个不同的冬季施工方案。一个理想的方案,应当用最短的工期、最低的施工费用,来获得最优良的工程质量,也就是工期、费用、质量最佳化。目前,基本上采用以下4种方法。

调整配合比方法

主要适用于在0℃左右的混凝土施工。具体做法:①选择适当品种的水泥是提高混凝土抗冻的重要手段。试验结果表明,应使用早强硅酸盐水泥。该水泥水化热较大,且在早期放出强度最高,一般3天抗压强度大约相当于普通硅水泥7天的强度,效果较明显。②尽量降低水灰比,稍增水泥用量,从而增加水化热量,缩短达到龄期强度的时间。③掺用引气剂。在保持混凝土配合比不变的情况下,加入引气剂后生成的气泡,相应增加了水泥浆的体积,提高拌和物的流动性,改善其粘聚性及保水性,缓冲混凝土内水结冰所产生的水压力,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④掺加早强外加剂,缩短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提高早期强度。应用较普遍的有硫酸钠(掺用水泥用量的2%)和MS—F复合早强试水剂(掺水泥用量的5%)。⑤选择颗粒硬度高和缝隙少的集料,使其热膨胀系数和周围砂浆膨胀系数相近。

蓄热法

主要用于气温—10℃左右,结构比较厚大的工程。做法是:对原材料(水、砂、石)进行加热,使混凝土在搅拌、运输和浇灌以后,还储备有相当的热量,以使水泥水化放热较快,并加强对混凝土的保温,以保证在温度降到0℃以前使新浇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抗冻能力。此法工艺简单,施工费用不多,但要注意内部保温,避免角部与外露表面受冻,且要延长养护龄期。

外部加热法

主要用于气温—10℃以上,而构件并不厚大的工程。通过加热混凝土构件周围的空气,将热量传给混凝土,或直接对混凝土加热,使混凝土处于正温条件下能正常硬化。①火炉加热。一般在较小的工地使用,方法简单,但室内温度不高,比较干燥,且放出的二氧化碳会使新浇混凝土表面碳化,影响质量。②蒸气加热。用蒸气使混凝土在湿热条件下硬化。此法较易控制,加热温度均匀。但因其需专门的锅炉设备,费用较高。且热损失较大,劳动条件亦不理想。③电加热。将钢筋作为电极,或将电热器贴在混凝土表面,使电能变为热能,以提高混凝土的温度。此法简单方便,热损失较少,易控制,不足之处是电能消耗量大。④红外线加热。以高温电加热器或气体红外线发生器,对混凝土进行密封幅射加热。

抗冻外加剂

在—10℃以上的气温中,对混凝土拌和物掺加一种能降低水的冰点的化学剂,使混凝土在负温下仍处于液相状态,水化作用能继续进行,从而使混凝土强度继续增长。目前常用有氧化钙、氯化钠等单抗冻剂及亚硝酸钠加氯化钠复合抗冻剂。

上述4种冬季施工方法都有利有弊,其适用范围都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应根据工地现有条件,采用一种或两种以上施工方法结合作用。

篇3:高层建筑施工裂缝预防措施

桩基质量取决于勘察、设计、施工等许、多因素,销有不慎,就可能造成质量事故。对质量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是否正确,往往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工程造价及工期,严重的甚至炸毁整幢建筑物。根据重庆地区的地质特性和我近二十年来在现场实践经验,认为造成桩基质量事故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类。

l测量放线错误,使整个建筑物错位或桩位偏差过大。

2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3成桩中断事故。如钻孔灌注桩塌孔,卡钻。

4灌注桩成桩质量,包括沉渣超厚、混凝土离析、桩身夹泥、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钢筋错位变形严重等。

5断桩。灌注砼施工质量失控,发生断桩事故

6桩基验收时出现的桩位偏差过大。

7灌注桩顶标高不足。常见的有三种,一是施工控制不严,在未达到设计标高时混凝土停浇;另一种虽然标高达到设计值,因桩顶混凝土浮浆层较厚,凿出后出现桩顶标高不足。

当桩基发生事故后,若处理不及时,结果给工程留下隐患。为了防止类似问题的发生,我总结历年来处理钻孔灌注桩基事故的一些经验,供同行参考。

一、钻孔灌注桩基事故分析处理的一般程序

二、桩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一)处理前应具备的条件

1.事故性质和范围清楚。

2.目的要明确,应有预定处理方案。

3.参加的人意见基本一致,并确定处理方案。

4,设计人员认可签字。

(二)事故处理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ll对事故处理方案要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期短,方法可靠。

2.对未施工部分应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三)事故应及时处理,防止留下隐患

1.桩成孔后,应检查桩孔嵌入持力层深度,岩石强度,沉渣厚度,桩孔垂直度等数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只要有一项不符合设计要求,就应及时分析解决,建设单位代表签字认可后,方能灌注砼、移动钻机,防止以后提出复查等要求而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2.基桩开挖前必须全面检查成桩记录和桩的测试资料,发现质量上有争议问题,必须意见;致后方能挖土,防止基桩开挖后再来处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四)应考虑事故处理对已完工程质量和后续工程方式的影响。如在事故处理中采取补桩时,会不会损坏混凝土强度还较低的邻近桩。

(五)选用最佳处理方案。桩基事故处理方法较多,但对方案要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施工方便的方案。

三。桩基事故的常用处理方法

常用方法有接桩,补桩,补强,扩大承台(粱),改变施工方法,修改设计方案等。下面结合事故发生的原因分别介绍几种方法的应用情况。

(一)接桩法

当成桩后桩顶标高不足,常采用接桩法处理,方法有以下二种。

1.开挖接桩挖出桩头,凿去混凝土浮浆及松散层,并凿出钢筋,整理与冲洗干净后用钢筋接长,再浇混凝土至设计标高。

2,嵌入式接桩当成桩中出现混凝土停浇事故后,清除已浇混凝土有困难时,可采用此法。

(二)补桩法

桩基承台(梁)施工前补桩,如钻孔桩距过大,不能承受上部荷载时,可在桩与桩之间补桩。

(三)钻孔补强法

此法适应条件是基身混凝土严重蜂窝,离析,松散,强度不够及校长不足,桩底沉渣过厚等事故,常用高压注浆法来处理,但此法一般不宜采用。

l,高压注浆补强

(1)桩身混凝土局部有离析,蜂窝时,可用钻机钻到质量缺陷下一倍桩径处,进行清洗后高压注浆。

(2)校长不足时,采用钻机钻至设计持力层标高;对桩长不足部分注浆加固。

(四)扩大承台粱法

1.桩位偏差过大,原设计的承台(粱)断面宽满足不了规范要求,此时采用扩大承台(粱)来处理。

2.考虑桩上共同作用,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可用扩大承台(粱)并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分组上部结构荷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扩大承台(粱)断面宽度的同时,适当加大承台(粱)的配筋。

(五)改变施工方法

桩基事故有些是因为施工顺序错误或方式工艺不当所造成,处理时一方面对事故桩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要改变错误的施工方法,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二种。

1.改变成桩施工顺序

如桩布置太密不便施工时,可采用间隔成桩法。

2.改变成桩方法

如成孔桩出现较大的地下水时,采用套管内成桩的方法。

(六)修改设计

1.改变桩型

当地质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时,造成桩基事故,可采用改变桩型的方法处理,如灌注桩成桩困难时,可采用打预制桩。

2.改变桩位

灌注桩出现废桩或遇到地下管线障碍,可改变桩位方法处理。如在江北区大石坝大庆村钻探基地8#、9#住宅就遇到地下5m左右处理有420天然气管线就是这样处理的。

3.上部结构卸荷

有些重大桩基事故处理困难,耗资巨大,只有采取削减建筑层数或用轻质材料代替原设计材料,以减轻上部结构荷载的方法。

篇4: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缝处理方法

1、引言

在我们日常的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天气、机械等因素的影响,不得不在建筑结构层上留设施工缝。如何处理施工缝,使工程质量不受影响,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

2、施工缝处理方法

为了不影响工程质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缝应做如下处理:

2.2.1若施工间竭时间未超过所采用水泥的初凝时间(根据试验确定。无试验资料时,不应超过2小时),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可将新混凝土均匀倾入,盖满先浇好的混凝土,然后用振捣工具穿过新混凝土达到已浇筑好的混凝土层内5~10cm,将新老混凝土一并捣实,结成整体。

2.2.2若施工间竭时间超过所采用水泥的初凝时间,则必须等待已浇筑的混凝土强度不小于1.18mpa时,方可继续施工。

在合肥钢铁公司备煤工程煤场C10混凝土现浇施工过程中,夜间由于短时间雷阵雨的原因,混凝土浇筑工作间竭了将近一个半小时,雨止后,我们采用上述办法进行处理施工,使得新老混凝土整体凝固,砼内在及表面质量均良好。

2.2.3若施工间歇时间较长,已浇筑的混凝土早已硬化,在新浇筑混凝土前应作如下处理:

a.清除接缝表面的水泥浮浆、薄膜、松散砂石、软弱混凝土层、油污等;

b.将钢筋上的锈斑及浮浆刷净;

c.必要时将旧混凝土适当凿毛;

d.用清水冲洗旧混凝土表面,使旧混凝土在浇筑新混凝土前保持湿润;

e.浇筑新混凝土前,在接缝面上应先铺一层厚度为1~1.5cm的水泥砂浆(对于水平施工缝,该水泥砂浆厚度宜为2~3cm);

f.将施工缝附近的混凝土细致捣实。

在芜湖发电厂三期扩建工程主厂房除氧煤仓间框架29.67m层梁板柱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搅拌站机械故障的因素影响,使得作业不得不停止,此时砼间竭时间超过2小时且砼表面早已硬化,经过与我们建筑试验室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研究讨论,决定采用以上办法处理,后来从整个框架的混凝土浇灌情况来看,收效良好,在拆模后的观感质量、试块试压情况等方面均质量优良。

2.2.4梁、柱施工缝应与梁、柱轴线垂直,板墙施工缝应与板面、墙面垂直,不宜做成斜坡形。

2.2.5留梁的竖向施工缝时,应先做一块隔板,放在施工缝的位置上,再浇灌混凝土。隔板应按梁中钢筋位置留出缺口,满插到梁底。若隔板上下不留缺口,板就被钢筋挡住,插不到梁底,混凝土的水泥砂浆就容易从下部流出,使梁底形成一个强度较低的水泥砂浆层。

2.2.6做板的坚向施工缝时,为了避免混凝土收缩裂缝,可采用新加设接头钢筋的办法。接头钢筋一般可采用Φ6~Φ10,其所需截面面积一般为板截面面积的0.2%~0.3%,长度为插入新旧混凝土各30倍直径,两端加弯钩。这种钢筋一般放在板的上面,必要时上下均放。

2.2.7较大体积的结构之施工缝,例如毛厂石混凝土基础的施工缝,应做成踏步式,阶长为阶高的2倍。

3、结束语

尽管我们还会遇到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因素,但只要我们善于总结规律和解决问题,善于积累经验,我们就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当然,我们在日常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除了施工的需要、天气影响、机械设备故障等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外,尽量少留或不留施工缝,这样对于结构的整体性也很有益处。

篇5:混凝土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一、施工缝处理安全技术

(1)冲毛、凿毛前应检查所有工具是否可靠。

(2)多人同在一个工作面内操作时,应避免面对面近距离操作,以防飞石、工具伤人。严禁在同一工作面上下层同时操作。

(3)使用风钻、风镐凿毛时,必须遵守风钻、风镐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在高处操作时应用绳子将风钻、风镐栓住,并挂在牢固的地方。

(4)检查风砂枪枪嘴时,应先将风阀关闭,并不得面对枪嘴,也不得将枪嘴指向他人。使用砂罐时须遵守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当砂罐与风砂枪距离较远时,中间应有专人联系。

(5)用高压水冲毛,必须在混凝土终凝后进行。风、水管须装设控制阀,接头应用铅丝扎牢。使用冲毛机操作时,还应穿戴好防护面罩、绝缘手套和长筒胶靴。冲毛时要防止泥水冲到电气设备或电力线路上。工作面的电线灯应悬挂在不妨碍冲毛的安全高度。

(6)仓面冲洗时应选择安全部位排渣,以免冲洗时石渣落下伤人。

二、混凝土拌和的安全技术措施

(1)安装机械的地基应平整夯实,用支架或支脚简架稳,不准以轮胎代替支撑。机械安装要平稳、牢固。对外露的齿轮、链轮、皮带轮等转动部位应设防护装置。

(2)开机前,应检查电气设备的的绝缘和接地是否良好,检查离合器、制动器、钢丝绳、倾倒机构是否完好。搅拌筒应用清水冲洗干净,不得有异物。

(3)启动后应注意搅拌筒转向与搅拌筒上标示的箭头方向一致。待机械运转正常后再加料搅拌。若遇中途停机、停电时,应立即将料卸出,不允许中途停机后重载启动。

(4)搅拌机的加料斗升起时;严禁任何人在料斗下通过或停留,不准用脚踩或用铁锹、木棒往下拨、刮搅拌筒口,工具不能碰撞搅拌机,更不能在转动时,把工具伸进料斗里扒浆。工作完毕后应将料斗锁好,并检查一切保护装置。

(5)未经允许,禁止拉闸、合闸和进行不合规定的电气维修。现场检修时,应固定好料斗,切断电源。进入搅拌筒内工作时,外面应有人监护。

(6)拌和站的机房、平台、梯道、栏杆必须牢固可靠。站内应配备有效的吸尘装置。

(7)操纵皮带机时,必须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禁止一切人员在皮带机上行走和跨越;机械发生故障时应立即停车检修,不得带病运行;

(8)用手推车运料时,不得超过其容量的3/4,推车时不得用力过猛和撒把。

三、混凝土运输混凝土的安全技术措施

(一)手推车运输混凝土的安全技术措施

(1)运输道路应平坦,斜道坡道坡度不得超过3%。

(2)推车时应注意平衡,掌握重心,不准猛跑和溜放。

(3)向料斗倒料,应有挡车设施,倒料时不得撒把。

(4)推车途中,前后车距在平地不得少于2m,下坡不得少于10m。

(5)用井架垂直提升时,车把不得伸出笼外,车轮前后要挡牢。

(6)行车道要经常清扫,冬季施工应有防滑措施。

(二)自卸汽车运输混凝土的安全技术措施

(1)装卸混凝土应有统一的联系和指挥信号。

(2)自卸汽车向坑洼地点卸混凝土时,必须使后轮与坑边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防止塌方翻车。

(3)卸完混凝土后,自卸装置应立即复原,不得边走边落。

(三)吊罐吊送混凝土的安全技术措施

(1)使用吊罐前,应对钢丝绳、平衡梁、吊锤(立罐)、吊耳(卧罐)、吊环等起重部件进行检查,如有破损则禁止使用。

(2)吊罐的起吊、提升、转向、下降和就位,必须听从指挥。指挥信号必须明确、准确。

(3)起吊前,指挥人员应得到两侧挂罐人员的明确信号,才能指挥起吊;起吊时应慢速,并应吊离地面30~50cm时进行检查,确认稳妥可靠后,方可继续提升或转向。

(4)吊罐吊至仓面,下落到一定高度时,应减慢下降、转向及吊机行车速度,并避免紧急刹车,以免晃荡撞击人体。要慎防吊罐撞击模板、支撑、拉条和预埋件等。

(5)吊罐卸完混凝土后应将斗门关好,并将吊罐外部附着的骨料、砂浆等清除后,方可吊离。放回平板车时,应缓慢下降,对准并放置平稳后方可摘钩。

(6)吊罐正下方严禁站人。吊罐在空间摇晃时,严禁扶拉。吊罐在仓面就位时,不得硬拉。

(7)当混凝土在吊罐内初凝,不能用于浇筑,采用翻罐处理废料时,应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并有带班人在场监护,以防发生意外。

(8)吊罐装运混凝土时严禁混凝土超出罐顶,以防坍落伤人。

(9)经常检查维修吊罐。立罐门的托辊轴承、卧罐的齿轮,要经常检查紧固,防止松脱坠落伤人。

(四)混凝土泵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1)混凝土泵送设备的放置,距离基坑不得小于2cm,悬臂动作范围内,禁止有任何障碍物和输电线路。

(2)管道敷设线路应接近直线,少弯曲,管道的支撑与固定,必须紧固可靠;管道的接头应密封,“Y”形管道应装接锥形管。

(3)禁止垂直管道直接接在泵的输出口上,应在架设之前安装不小于10m的水平管,在水平管近泵处应装逆止阀,敷设向下倾斜的管道,下端应接一段水平管,否则,应用采用弯管等,如倾斜大于7℃时,应在坡度上端装置排气活塞。

(4)风力大于6级时,不得使用混凝土输送悬臂。

(5)混凝土泵送设备的停车制动和锁紧制动应同时使用,水箱应储满水,料斗内不得有杂物,各润滑点应润滑正常。

(6)操作时,操纵开关、调整手柄、手轮、控制杆、旋塞等均应放在正确位置,液压系统应无泄漏。

(7)作业前,必须按要求配制水泥砂浆润滑管道,无关人员应离开管道。

(8)支腿未支牢前,不得启动悬臂;悬臂伸出时,应按顺序进行,严禁用悬臂起吊和拖拉物件。

(9)悬臂在全伸出状态时,严禁移动车身;作业中需要移动时,应将上段悬臂折叠固定;前段的软管应用安全绳系牢。

(10)泵送系统工作时,不得打开任何输送管道的液压管道,液压系统的安全阀不得任意调整。(11)用压缩空气冲洗管道时,管道出口10m内不得站人,并应用金属网栏截冲出物,禁止用压缩空气冲洗悬臂配管。

四、混凝土平仓振捣的安全技术措施

(1)浇筑混凝土前应全面检查仓内排架、支撑、模板及平台、漏斗、溜筒等是否安全可靠。

(2)仓内脚手脚、支撑、钢筋、拉条、预埋件等不得随意拆除、撬动。如须拆除、撬动时,应征得施工负责人的同意。

(3)平台上所预留的下料孔,不用时应封盖。平台除出入口外,四周均应设置栏杆和挡板。

(4)仓内人员上下设置靠梯,严禁从模板或钢筋网上攀登。

(5)吊罐卸料时,仓内人员应注意躲开,不得在吊罐正下方停留或操作。

(6)平仓振捣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模板、支撑、拉筋等是否变形。如发现变形有倒塌危险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及时报告。操作时,不得碰撞、触及模板、拉条、钢筋和预埋件。不得将运转中的振捣器,放在模板或脚手架上。仓内人员要集中思想,互相关照。浇筑高仓位时,要防止工具和混凝土骨料掉落仓外,更不允许将大石块抛向仓外,以免伤人。

(7)使用电动式振捣器时,须有触电保安器或接地装置,搬移振捣器或中断工作时,必须切断电源。湿手不得接触振捣器的电源开关。振捣器的电缆不得破皮漏电。

(8)下料溜筒被混凝土堵塞时,应停止下料,立即处理。处理时不得直接在溜筒上攀登。

(9)电气设备的安装拆除或在运转过程中的事故处理,均应由电工进行。

五、混凝土养护时安全技术措施

(1)养护用水不得喷射到电线和各种带电设备上。养护人员不得用湿手移动电线。养护水管要随用随关,不得使交通道转梯、仓面出入口、脚手架平台等处有长流水。

(2)在养护仓面上遇有沟、坑、洞时,应设明显的安全标志。必要时,可铺安全网或设置安全栏杆。

(3)禁止在不易站稳的高处向低处混凝土面上直接洒水养护。

(1)高处作业时应执行高处作业安全规程。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