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与安全防护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职业健康与安全防护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4

1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有关要求,严格执行国家、铁道部及地方政府有关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确保施工人员合法权益得到保证、健康得到保障。

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图”见下页。

3安全保障措施

3.1人员的劳动保护措施

3.1.1防尘措施

施工现场采取防尘、降尘措施。

施工前对必须接触防尘操作的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及必要的防护知识培训,配备口罩、耳罩、防尘眼镜等防护用品。

对接触粉尘的劳动者进行一次尘肺病普查;

对有活动性肺结核、严重慢性呼吸道疾病、显著影响肺功能的肺部疾患、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严禁从事接触粉尘工作。

3.1.2防毒措施

对有毒原材料、半成品等采取严格控制保管措施,严格执行领取登记制度,杜绝有毒物质向外流放、扩散。

施工前对必须接触有毒操作施工及保管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及必要的防护知识培训。

为接触有毒操作的人员配备防止毒物挥发的防毒面罩、防护手套等防护用品以及紧急救助药品,并确保操作人员会正确使用。

对接触有毒操作的施工人员或把保管人员每月进行一次专项体检,最大限度地减小危害。

一旦发现中毒现象,立即隔离相关人员送往医院,并且展开原因调查,采取相应措施将危害减至最小。

3.1.3防噪音措施

施工前对必须接触超限值噪音操作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及必要的防护知识培训;为接触超限值噪声操作施工人员配备耳塞、减震手套等防护用品;接触噪声操作人员采取轮换工作制度,3小时轮换作业。线路两侧对超标的噪声敏感建筑物,区别不用情况,分别采取拆迁、改变建筑物使用功能、设置隔音屏障、安装通风隔声窗等控制环境噪声污染措施,确保达到相应环境功能区要求。对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段及远期肯能超标的敏感目标实时监测,并及时增补和完善防治噪声污染措施。

选用低噪声施工机械设备,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防治噪声扰民。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防治施工扬尘对附近敏感点的影响。

3.1.4通风措施

职工宿舍保证良好的通风,除食堂以外任何房间严禁使用煤气设备,冬季取暖有条件时采用集中供暖,条件不能达到时控制使用燃煤取暖或煤气取暖时间。

3.1.5照明措施

施工区设置良好的照明设备,进行夜间施工时必须保证充足的照明条件;职工宿舍内有良好的照明设施,保证施工人员生活夜间照明供应;配备必要的发电装置,保证施工过程中紧急情况下的照明供应需要。

3.1.6防寒、降温措施

生活及生产房屋均采用保暖性能好的砖瓦房屋,临时房屋要搭设牢固,四周用细钢筋固定在地锚上防风。

在冬季给生活办公房屋供暖,临时房屋周围建立第二道防风纺沙线。采用彩钢板围墙式隔离、封闭、维护,彩钢板均采用铁丝连接成墙,有效预防风沙。

冬季施工要配备必须的防冻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日防寒服、防寒手套。

夏季炎热天气适当调整施工时间,避开高温,防止中暑情况发生;室外高温天气施工配备草帽等遮阳物品;为高温条件下施工人员保证足够的饮水供应,提供清凉的饮品。

3.1.7饮食卫生

食品采购、加工人员经食品卫生部门培训合格,持证上岗,掌握食品的优劣标准,保证卫生。

食品储存有专用库房,主、副食库分开。储藏粮食的容器离地面30cm以上,距墙20cm;副食品分类存放在副食架上,炊、食、饮用具定期消毒。

厨房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防止食物和发生肠道传染疾病。饮食从业人员定期体检,传染病患者或病原携带者立即调离工作岗位。保持清洁、干燥、通风、凉爽、无蝇、无鼠,贮存室安装防鼠板。

3.1.8施工生活区的卫生管理

宿舍内定期消毒,灭蚊、灭蝇、灭鼠和杀死其他虫媒,防止传播疾病;生活区保持干净、整洁,并定期消毒,杀灭病媒生物;各驻地摆放封闭式垃圾桶,定期用垃圾运输车运至环保部门制定地点统一处理,严禁随地丢弃生活垃圾。

施工人员培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发病,保障健康。

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施工工地和生活区创造清洁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3.1.9健康教育

在进驻工地前,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开设进点职工健康教育课,使每个人都了解施工环境内的地理、气候特点,熟悉传染病、流行性疾病的特点及预防措施,积极宣传防寒保暖、防紫外线和各项活动时的卫生要求,掌握适应性锻炼的方法。

在施工期间,通过适当的问题活动,缓解工作中的紧张情绪,疲劳、单调等对心理情绪的不良影响,做好心理卫生工作。

医疗检查卫生防疫保障措施

施工作业队内部建立自救和互救组,在项目经理部与施工作业队、项目经济部与当地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卫生信息沟通机制。

通过建立高效快捷的劳动卫生和医疗保障网络,以便及时掌握管辖范围内每一个职工的健康情况,建立健康档案。

加强饮用水源管理,保证饮用水卫生。若饮用水不合格,采取治理措施,重复检验合格后才能饮用。

3.2作业人员预防措施

对在有危害健康的气体或者粉尘的场所操作的工人,将提供适用的口罩、防护眼镜和防毒面具等;

对在有噪声、强光、辅射热的飞溅火花、碎片、刨屑的场所操作的工人,分别提供护耳器、防护眼镜、面具和帽盔等;

对电气操作工人,应提供绝缘靴、绝缘手套等;

对经常在露天工作的工人,应提供防晒、防雨的用具;

3.3工作场所预防措施

针对有害气体和粉尘浓度,采取合理通风方案,控制有害气体和粉尘浓度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

噪声不得超过最高分贝数。

易燃易爆和有害有毒等危险作业场所将设置相应的防护措施、报警装置、通讯装置、安全标注以及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抢救和安全疏散的设备;易燃易爆物质仓库必须符合防爆要求。

3.4体检制度和健康档案

我们队所有上场人员进行严格体检,包括工前、工中、工后体检,并对工作人员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全程动态健康监护。

3.4.1上场前体检

严格执行铁路工作人员健康体检规定,组织施工人员进行上场前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筛选合格的施工人员。

3.4.2健康档案

对施工人员体检分工前、工中、工后体检。对工前体检合格的人员,建立健康档案,确定健康监护观察指标,在工作期间进行全程健康监护,工中、工后体检按健康监护要求进行认真记录,以便随访观察。每次体检都派有经验的卫生人员进行,体检侧重于心管、呼吸、血液、神经体统,对体检规定项目要全面、准确地填写。

篇2: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一、职业暴露的医学管理

定义:本职业暴露的医学管理包括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职业安全知识及处理程序。

为了保护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安全,减少不规范的医疗操作造成的医源性感染,在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或其他体液时,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应该坚持采取必要的防护,避免直接接触。

1、暴露部分的处理

医务人员的完整或有破损的皮肤或被病人的血液或血性体液溅到时,应该立即用肥皂和水充分清洗被溅到的部位;如果暴露的部位是粘膜(如果结膜、口腔),那么应该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所暴露之处。当医务人员被可能带有血液的器械扎伤或割伤后,应该及时挤压受伤的局部,鼓励出血,同时在流水下,用肥皂清洗伤口,然后在受伤的局部涂上消毒药水。

2、报告

医护人员个人在作好暴露部位处理后,立即、主动向院感科报告,以便尽早征求专家对该次职业暴露的处理意见。报告的要点包括:暴露的日期及时间;暴露发生的过程;暴露的严重程度;暴露源病人的情况;暴露的工作人员身体状况。

3、评估

处理职业暴露的专业人员通过上述信息,明确了暴露的种类、体液类型和暴露的体液量、暴露源的现状、暴露者的易感性,评估该次暴露造成暴露者发生传播危险性的大小,作出暴露者是否有必要采取预防性用药的决定,以及使用基本或强化暴露后预防性治疗方案(PEP),具体用哪些药。

4、实施职业暴露后预防性治疗(PEP)

一旦决定实施PEP,原则上越早开始预防效果越好,最好在暴露后1-2小时之内开始。

5、随访

不论暴露者个人有否进行暴露后预防性治疗(PEP),院感科都应该对暴露者进行定期血清学随访。

6、咨询和健康教育

不管暴露者是否需要预防性治疗(PEP),院感科都应该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缓解其心理压力,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防止进一步播散。

二、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

1、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②脱去手套手后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④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⑤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⑥、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3、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用级标准,如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隔离衣、手套、鞋套等。

4、医护人员的分级防护

⑴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①、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②、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③、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⑵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观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⑶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务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三、实验室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

1、实验室安全性的认识:

⑴、对设备和实验室进行安全性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

⑵、检查安全标准操作规程,这些规程应适用于现有的条件,并与其它的规则和操作过程相一致。

⑶、不管是否有意外发生和新的危险出现,均要定期对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及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2、减少利器的使用

利器包括注射器、针头、刀片、玻璃制品、载玻片等,如果有可能最好不要在实验室使用这些利器,或使用替代品如塑料移液管。

3、培训

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包括上岗培训和复训),所有工作人员均有责任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安全。

4、个人保健

⑴很小的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的敷料覆盖。

⑵患有急性疾病和严重慢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应进入医院生物安全P2级实验室。

⑶进入P2实验室者,要穿隔离衣,戴一次性手套,如接触物传染性危险大,可戴两付手套以增加保护。

⑷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⑸在脱去隔离衣后、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

⑹应避免用可能已受到污染的手套触膜面部。

⑺在有危险化学品溅出或爆炸可能时,应配戴安全眼镜和面罩,如把样品管移出液氮时。

⑻严禁在HIV和相关实验室用嘴吸取液体。严禁在实验室内吃、喝、吸烟。

5、建立应付突发事件的措施

⑴在处理紧急事件中要包括设备管理员、实验室主任、调查员、实验室工作人员、设备安全员。

⑵要依据实验室应用的生物材料种类通知警察、消防员和其他紧急事件处理者,以帮助他们制定紧急事件发生时的处理方案。

⑶实验室紧急处理要考虑到包括炸弹威胁、严重气候状况(飓风、洪水)、地震、停电及自然(或非自然)的灾害因素。

6、掌握有效的消毒方法

消毒通常被用作表面清洁或作为使用前做的安全工作。主要采用的消毒方法如下:

⑴化学消毒

①次氯酸钠:如含氯消毒剂包括84消毒剂、优氯净等。

②醇类:如乙醇

③醛类:如甲醛和戊二醛。

④HIV实验室中常用的消毒剂:

废弃缸:用10%(v/v)次氯酸钠(10000ppm的氯)或者5%(v/V)Tegodor(甲醛和戊二醛混合物)。

生物安全柜操作表面/工作台/离心机/桶/盆:70%乙醇或者5%Tegodor。

溢出物:可采用含有效氯的水喷撒或使用10%次氯酸钠或10%Tegodor。

⑵熏蒸消毒:熏蒸消毒可用于消毒单一生物安全柜或整个实验室.

⑶高压蒸汽消毒

7、感染性样品的接收和发放

⑴潜在性感染材料的接收

①应该有合适的包装并有醒目的标记。

②应该送到合适的实验室,不能在收发地点和仓库等地点打开。

③未标记的包裹应作为潜在感染源处理。

④包裹必须在下列情况下才能打开:在处理感染源方面受过训练的工作人员;具有处理感染源设备的实验室;穿戴防护衣的工作人员;应用后可置消毒的容器中。

⑤泄漏的包裹必须立即报告有关领导和专家。

⑵潜在性感染材料的发放

①必须送到预定的接受站的地点,并清楚地标记为感染性的。

②必须放在密闭的管子中,管子放在生物危险罐中,罐里含有足够的吸水材料,以防泄露。

③每一包装的体积不得超过50ml。

⑤所有发放的第三类微生物病原体必须有记录。

8、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方案

如针刺损伤、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

⑴紧急处理:

①小型事故:任何一种小的损伤,包括皮肤的破损或刺伤等都可能与传染性物质接触,必须用肥皂和水冲洗,如果可能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使用70%乙醇或其他皮肤消毒剂,立即进行医疗处理;

②皮肤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冲洗,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浸泡,例如70%乙醇或皮肤消毒剂(外科用药)。

③针刺和切割伤:怀疑皮肤有损伤或针刺时,建议尽可能挤压伤口,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

④眼睛溅入液体:眼睛溅入液体,立即用水冲洗。必须迅速。避免揉擦眼睛。连续冲洗至少十分钟。

⑤衣物污染:尽快脱掉隔离衣以防止感染物触及皮肤并防止进一步扩散。脱掉防护手套。洗手并更换隔离衣及手套;如果个人衣物被污染,应立即将污染处浸入消毒剂。

⑥重大事故是指严重损伤或暴露,应有主管领导和专家到场并提供指导。

⑦涉及污染物的重大损伤及泼溅

发生泼溅事故后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易污染物质;如果怀疑有严重事故,应按较严重情况处理并采取以下措施:

疏散人员,防止污染扩散;控制污染,并防止人员再进入;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安全负责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的程序。

四、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

1、充分利用各种防护器材:例如铅围裙、手套和防护眼镜等。

2、控制原发射线:例如选择适当的曝光条件,缩小曝射病;透视前暗适应,间断透视缩减曝光时间等。

3、减少散射线:例如加强*线管消散措施,按标准设计机房,扩大散射线的分散面并削弱其强度。

4、一年一次定期健康检查,建立体检档案。

5、佩带防护计量仪,定期检测放射辐射剂量。

6、定期组织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法规、专业技术的知识培训。

篇3: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一、职业暴露的医学管理

定义:职业暴露的医学管理包括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职业安全知识及处理程序。

为了保护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安全,减少不规范的医疗操作造成的医源性感染,在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或其他体液时,医务工作人员应该坚持采取必要的防护,避免直接接触。

1、暴露部分的处理

医务人员的完整或有破损的皮肤或被病人的血液或血性体液溅到时,应该立即用肥皂和水充分清洗被溅到的部位;如果暴露的部位是粘膜(如果结膜、口腔),那么应该立即用大量流水冲洗所暴露之处。当医务人员被可能带有血液的器械扎伤或割伤后,应该及时挤压受伤的局部,鼓励出血,同时在流水下,用肥皂清洗伤口,然后在受伤的局部进行消毒。

2、报告

医护人员个人在作好暴露部位处理后,立即、主动向院感控办报告,以便尽早征求专家对该次职业暴露的处理意见。报告的要点包括:暴露的日期及时间;暴露发生的过程;暴露的严重程度;暴露源病人的情况;暴露的工作人员身体状况。

3、评估

处理职业暴露的专业人员通过上述信息,明确了暴露的种类、体液类型和暴露的体液量、暴露源的现状、暴露者的易感性,评估该次暴露造成暴露者发生传播危险性的大小,作出暴露者是否有必要采取预防性用药的决定,以及使用基本或强化暴露后预防性治疗方案(PEP),具体用哪些药。

4、实施职业暴露后预防性治疗(PEP)

一旦决定实施PEP,原则上越早开始预防效果越好,最好在暴露后1-2小时之内开始。

5、随访

不论暴露者个人有否进行暴露后预防性治疗(PEP),院感科都应该对暴露者进行定期血清学随访。

6、咨询和健康教育

不管暴露者是否需要预防性治疗(PEP),院感科都应该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缓解其心理压力,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防止进一步播散。

二、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

1、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②脱去手套手后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④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⑤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⑥、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3、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用级标准,如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隔离衣、手套、鞋套等。

4、医护人员的分级防护

⑴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①、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②、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③、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勐腊县第二人民医院

2014年2月

篇4:护士对化学性因素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化学性因素包括:

(1)细胞毒素药物。其毒副作用反映主要有对骨髓的抑制、生殖系统的影响及过敏反应,药物通过汽化经皮肤、呼吸道吸收。Hirst的研究结果显示,肿瘤可护士的尿液中可以检测出环磷酰胺,且药物持续5d以上才消失。护士孕前和孕期接触抗癌药物会对胚胎及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并使妊娠并发症(妊娠剧吐、妊娠贫血)及妊娠不良结局(自然流产、先天畸形)的危险性增加;

(2)消毒灭菌剂。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气喘、咽喉炎及肺炎、流感样症状、荨麻疹和手部棕褐色色素沉着等症状。高浓度的甲醛可刺激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更可致肺水肿,同时能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也是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3)麻醉废气。长期暴露于微量的麻醉废气的污染环境,可引起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同时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读数字能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产生影响。根据美国职业健康安全委员会要求:单独使用各种卤化类吸入麻醉师,其污染水平不应超过2.5×10-6,笑气(N2O)不超过25×10-6。以此标准,国内麻醉药的大多数手术室,其麻醉废气的防污水平均难达到这个要求。

护士在化学性因素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化学消毒灭菌剂防护。甲醛消毒灭菌,必须在无菌箱中进行,消毒后注意开窗通风,去除残留的甲醛气体;使用戊二醛消毒液时,应将戊二醛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且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备,减少与有害气体的接触。接触戊二醛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及吸入。

麻醉废气的处理。包括降低麻醉废气污染、加强麻醉废气排污设备及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如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麻醉机并进行定期检测,防止气源管道漏气;加强麻醉废气排污设备,改善手术室的通风条件;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特别是孕期或哺乳期妇女。

化学防护:

(1)医疗机构制定严格的防护方案并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和设备,如抽排风设备、改进的输液设备、集中化疗备药操作室等;

(2)遵守接触抗癌药物操作规程。配药前洗手,穿隔离衣裤,佩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乙烯手套后再戴一幅乳胶手套;操作台面铺一次性防护垫;割安瓿前应轻弹其颈部,使附着的药物降至瓶底,打开安瓿时应用无菌纱布围绕安瓿颈部,以防划破手套;溶解药物时,溶媒应沿瓶壁缓慢注入瓶底;瓶装药物稀释及抽取药物时,应插入双钟头以排除瓶内压力,防止针栓脱出造成的污染。抽取药液后,在瓶内进行排气合排气后再拔针,以免药液排于空气中;

(3)抗癌药物外溅的处理。立即标明污染范围,避免其他人员接触;若药液溢到桌面或地上,应有纱布吸附药液,再用肥皂水擦洗,配药后要拖地面。若为药粉则用湿纱布轻轻擦抹,以防药物粉末飞扬,污染空气;如不慎将药溅到皮肤或眼里,应立即用肥皂温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冲注化疗药物时,如小瓶内部压力高,不慎溅到工作服上,要立即更换、冲洗;

(4)污染废弃物的处理。用过的废安瓿、小瓶、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要放置有特别标记的密封的厚塑料袋或防漏容器中,防止蒸发污染空气,并及时送焚炉焚烧。防护衣、帽等需经过1000℃高温焚烧处理;对污染的分泌物、排泄物如尿液、粪便、呕吐物处理时必须戴口罩、手套、帽子,必要时用一次性围裙,为防止呕吐物污染病室,应给病人专用容器与塑料袋;便盆、便壶应专用,用后严格消毒处理。

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据研究,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精液、阴道分泌物、羊水等。眼鼻口腔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皮肤暴露感染HIV的感染率为0.1%。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医护人员越来越关住的话题,病人需要一个良好的医疗护理环境,同样医护人员也只有在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中,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篇5:职业病安全防护措施

1.为了保证安全生产,防止职业病的发生,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防治措施。

2.职业病,是指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劳动者在生产劳动或者其他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

3.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劳动或者其他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各种有害因素的总称。

4.职业病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5.本公司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由生产安全部门负责指导服务、监督管理,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职业病防治工作负主体安全责任。

6.职业病防治工作所需费用在公司总财务中列支,列入生产安全专项投入资金。

7.新项目工程施工,必须将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对易发生急性中毒和其他急性职业病的作业场所,项目需配备相应的急救设备、设施、药品,应制定专项施工措施及应急预案。

8.公司各部门应当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加强个人防护,开展群众性的防治工作。

9.加强对公司内机电类设备的管理,防止有害、有毒物的跑、冒、滴、漏,污染环境,要采取通风、排毒、降噪、隔离等技术性措施来降低或消除生产性职业有害因素。

10.对生产现场易产生粉尘、焊接弧光、噪声等职业有害因素的场所,应加强监测管理,配备齐全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同时,加强职业健康教育,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增强机体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防止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内。

11.采购设备和原材料时,应优先采用有利于防范职业危害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对确实需要使用存在有职业病危害设备和化学材料的,应该注明其成份、性能、安全操作规程、维护和使用方法,并应提供相应的防护和应急措施。

12.在公司的各项生产活动中,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有关的职业健康安全卫生制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并将各项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的措施落实到具体岗位。

13.对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有突出成绩的部门和个人,将给予适当的表彰和物质奖励。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