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卸泵房建设危害分析及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接卸泵房建设危害分析及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4

一、?危害识别与分析

1、?触电。各类用电设备、配电系统未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和接地装置或装置失灵,临时配电箱无防雨措施,临时用电线路敷设不规范,线路绝缘损坏,线路短路、不遵守操作规程、现场指挥不当误送电等均可能发生触电事故,造成人员伤害。

2、?机械伤害。使用切割机、电钻等机具,如无防护或使用者操作不当可引起机械伤害。

3、?高处坠落。当对基准面标高超过2米作业时,若未按规定设置钢梯、护栏、平台或设置不完善,作业人员未系安全带、不戴安全帽,易发生高处坠落事故,造成人员伤害。

4、?物体打击。高处作业人员未带工具箱,作业人员失手工具掉落或随意抛投物品易砸伤其他作业人员。

5、火灾爆炸危害分析

火灾、爆炸危害因素:交叉作业现场,焊接或切割点周围或下方存有易燃易爆的汽油、油漆、气瓶、易燃材料,距离不够又未采取隔离措施,无监护措施,无消防设施;易燃易爆物的存放点焊接回路线搭接处有打火花现象:个人防护用品沾有油脂,使用漏气的调节阀、割枪、气带、气瓶气割工具;气瓶高温下爆晒;用氧气吹扫工作服等不良习惯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6、?进入受限空间作业危害分析

进入前未进行气体检测,现场未设立监督人员,防护器材不到位,极易造成人员伤害。

7、?破土作业危害分析

未制定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分工不明确,不佩戴劳动保护用品,挖掘后未安排专人监护或未采取防止滑坡或塌方措施,已造成人身伤害。

二、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危害因素,为确保施工安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考核合格后上岗作业,并签订安全承诺书。

2、现场指定专人进行安全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

3、凡动火、动电等相关作业,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作业许可证,无合格许可证,一律不准施工。

4、电焊作业时,清除用火点周围易燃物,作业人员加强个人防护,使用防护镜,面罩,戴防护手套,穿防护鞋,不穿短袖衣服。

1)电焊机各导电部分绝缘良好,带电部分与外壳之间绝缘电阻不得低于2.5MΩ。空载电压值符合标准要求。

2)电焊机的外壳接地(接零)装置螺钉不小于M8。使用期间接地电阻值不大于4Ω。

3)电焊机必须单独安装电源开关。一次电源线长度不得超过2~3m。焊把线采用多股软铜缆线,截面符合要求,长度20~30m。焊把钳绝缘与隔热性能良好,焊钳与把线连接紧固。

4)不得利用现场金属构件搭接做焊接回路线。

5)启动电焊机时,焊钳与工件不能短路。调节电流应在空载下进行。离开现场,应及时切断电源。

6)电焊机应平稳安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不得靠近高热、易燃易爆环

5、对电气设备和配电系统按照规定设置漏电保护器,并且完好有效。现场临时用电箱采取防雨措施,临时用电设备有漏电保护器,移动工具、手持工具一机一闸一保护,用电设备、线路、负荷符合要求。

6、高处作业时,按标准设置钢梯、护栏、平台、作业人员要系安全带,戴安全帽,佩戴工具袋。

7、使用切割机、打磨机等电器工具人员,不需持有特殊工种上岗作业证,并做好个人防护。

8、进入受限空间时,应进行气体检测,现场应设立两名安全监督员,配备有效的防护器材,应配备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应急通讯报警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救生索,安全梯等。并实行轮流作业。应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当受限空间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时,检测、照明、通讯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作业人员应使用防爆工具、配备可燃气体报警仪等。

9、破土作业时,应制定相应防范措施,确定地下电缆、通讯线缆位置,方可开挖,并设专人监护,

10、对其他环境因素等危害,项目负责人应及时了解工程所在地的周边环境、临近高压线距离、相临建筑物距离。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象资料,包括近几年的极端气温,降雨、降雪、雷电情况。

2)组织焊工熟悉钢结构工程设计图纸。重点掌握结构类型,节点布置情况;了解施工组织设计中拟定的施工组织方法,安装工艺方法和选定的焊接工艺,焊缝质量要求。

3)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要编制单项安全技术措施。包括与焊工相关的安全用电防护措施、冬(雨)季施工安全措施、防火防爆措施、施工机械设备安全使用要求、立体交叉施工安全隔离措施、结构件临时固定支撑措施。

4)对照施工平面布置图,做好现场施工准备工作:配电线路、材料堆放、设备安装的位置走向符合规范要求。对焊工进行身体检查,岗前培训,重点进行安全教育。

5)材料部门准备安全防护用品: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配电设备、防护装置;焊接设备:电焊机、气割枪、气瓶;劳保用品:焊帽、气焊镜、绝缘手套和鞋等;周转材料:脚手架、扣件、架板等。组织专人对以上器材进行安全性能检查验收。

篇2:起重机械液压系统噪声的危害及预防

1.液压泵

液压泵流量脉动引起泵出口及管路的压力脉动,产生流体噪声;困油区的压力冲击及柱塞泵的倒流都会产生噪声,如斜盘式轴向柱塞泵(零开口对称配流盘)的缸体旋转过程中,位于上死点(下死点也有冲击)柱塞腔内的压力油在与排油腔接通的瞬间,从吸油状态突然变为排油状态,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冲击,排油腔液体向柱塞腔倒流,使原有的流量脉动更加剧烈,发出噪声;在大气压下溶解于油液的空气,当其压力降到空气分离压力时,空气将从油液中分离出来,形成气泡,带有气泡的油液进入泵的高压腔时,气泡被击破,形成局部的高频压力冲击,从而产生噪声;压力、排量和转速的变化均会引发噪声。

降噪措施是:合理设计配流盘困油区;提高液压泵的自吸性能,采用直径较大的吸油管;采用大容量的吸油滤油器,防止液压泵吸空,在保证所需功率和流量的前提下,尽量选用较低转速的液压泵;减少泄漏;在泵的出口安装消声器等。

2.控制阀

最常见的是因气穴现象而产生的“嘘嘘”高速喷流声。油液通过阀口节流将产生200Hz以上的噪声;在喷流状态下,油液流速不均匀形成涡流或因液流被剪切产生噪声。

解决办法是,提高节流口的下游背压,使其高于空气分离压力的临界值,一般可用二级或三级减压的办法,以防产生气穴现象。

液压泵的压力脉动会使阀产生共振(阀开口很小时发生),增大总的噪声;阀芯拍击阀座也会产生很响的蜂鸣声。

解决办法:用一个小规格的阀来替换。

突然开、关控制阀,会造成液压冲击,引起振动和噪声。

解决办法:设置缓冲机构,或采用分级卸荷的办法。

因控制阀工作部分的缺陷或磨损而发出“哨声”或尖叫声时,应更换阀座、阀芯或弹簧。

3.转动件

因设计、制造、安装的误差造成偏心,产生周期性的振动并辐射出恒定的噪声。因此,在制造和安装过程中,应尽量减小转动件的偏心量,以保证转动件的平衡。

4.液压缸

液压缸高速运动中突然被制动,惯性力使液压缸继续向前运动挤压回油腔的液体,使压力瞬间急速升高,从而引起液压冲击;突然关闭阀门,也会造成液压冲击。液压冲击可使液压系统瞬间压力峰值比正常工作压力高出好几倍,将引起振动和噪声。

减噪措施是:缓慢打开、关闭控制阀,限制管中油液的流速;采用橡胶软管或在冲击源处设置蓄能器;在容易出现液压冲击的地方,安装限制压力升高的安全阀等。

篇3:雷电对施工设备危害及预防措施

夏天是雷电灾害的多发季节,雷电灾害给施工机械带来的危害数不胜数。根据施工设备上电气控制设备的不同构造特点,采用不同的防雷方法是减小雷击的重要措施。

雷电危害的种类

直击雷是指雷云对大地某点发生的强烈放电。雷电电流便沿着导线进入设备,从而造成设备损坏。

感应雷

当带电雷云(一般带负电)出现在导线上空时,由于静电感应使导线上累积了大量的相反电贺。雷云对设备放电时,雷云上负电荷瞬间消失,此时导线上大量正电荷以电波的形式沿着导线经设备流入大地。当雷电流沿着导体流入大地时,由于频率高,强度大,在导体的附近便产生很强的交变电磁场,会感应出很高的电压,对精密的电子设备特别对集成电路的电子设备危害很大。

地电位提高设备与接地点间与有电压差,电压差损坏设备。

防雷的方法和技术

接闪接闪就是让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闪电能量泄放到大地中去,达到保护施工涉笔的目的。常用的如避雷针。

接地既让已经纳入防雷系统的闪电电流导入大地,良好的接地才能有效地降低引下线上的电压,避免发生反击现象。

均压接闪装置

即在捕获雷电时,引下线立即升至高电位,会对防雷系统周围的尚处于低电位的导体产生旁侧闪络,并使其电位升高,从而对设备构成危害。为了减少这种危害,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均压环,将处于地电位的导体等电位连接起来,一直到接地装置。金属设施、电气装置和电子设备,如果其与防雷系统的导体,特别是接闪装置的距离达不到规定的安全要求时,则应该用较粗的导线把他们与防雷系统进行等电位连接。这样在闪电流通过时,所有设施立即形成一个“等电位岛”,保证导电部件之间不产生有害的电位差,不发生旁侧闪路放电。

分流

分流就是在一切从室外来的导线与接地线之间并联一种适当的避雷器。当直击雷或感应雷在线路上产生的过电压波沿着这些导线进入室内或设备时,避雷器的电阻突然降到低值,近于短路状态,将闪电电流分流入地,保护各种电气电子设备。由于雷电流在分流之后,仍会有少部分沿导线进入设备,这对于不耐高压的微电子设备来说仍是很危险的,所以对于这类设备在导线进入机壳前应进行多级分流。采用分流这一防雷措施时,应特别注意避雷器性能参数的选择。

屏蔽

屏蔽就是用金属网、管等导体把需要保护的对象包围起来,阻隔闪电的脉冲电磁场从空间入侵的通道。屏蔽是防止雷电电磁脉冲辐射对电子设备影响的最有效方法。

雷电对施工机械的危害及预防

公路施工作业一般在露天环境下进行,设备的电器控制系统,特别是为电子控制装置在雷雨季节受雷电直击或雷电感应过压损害的几率很大。我单位1台沥青混泥土搅拌站由于高度高(22m),采取的避雷措施不当,曾经造成称量模块和稳压电源模块损坏等事故。因此,对类似设备在防雷方面应做到,:

1、对于高度很高的设备应特别注意,避雷针的高度应高于设备的最高点。

2、多设几个避雷针,达到有效的保护半径,保证雷电全部通过避雷线流向大地,防止雷电的直击。

3、避雷针和设备的固定点应绝缘,防止雷电经过设备的主体。

4、避雷线接地要可靠,接地网的角钢桩点埋设土坑要求深1.0m左右,角钢在土坑内要露出20cm左右,在土坑内按比例填满木炭和颗粒生盐作为降阻介质,生盐与木炭的质量比例为1:10,然后填土覆盖。确保接地电阻值在4欧以下。当雷电袭击时由避雷针及其引线经过接地与金属结构的控制室外壳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再通过接地线引入地下接地网,使它们保持相等的地电位,预防静电及雷电。

5、避雷线应尽量用专用避雷线,不能用其他导线代替。避雷网和避雷带宜采用镀锌圆钢或扁钢,应优先选用圆钢,其直径不应小于8mm,扁钢宽度不应小于12mm,厚度不应小于4mm。

处于露天环境下的移动机械电气控制装置最容易感应雷浪涌电压的入侵,例如沥青摊铺机的压力传感器等就深受其害。为此对路面摊铺机械电气控制装置应作到:

1、停工后断开电瓶的连接线。

2、盖好护罩,拔掉路面平整度控制器模块和料位传感器模块的连接插排。

3、设过电压保护器,从而保护这些控制灵敏度极高的机械微电子控制装置免遭感应雷浪涌电压入侵损毁。

篇4:工程建设机械液压卡紧危害原因消除措施

1液压卡紧的危害

在工程建设机械的液压系统中,因毛刺和污物楔入液压元件滑动配合间隙,造成的卡阀现象,通常称为机械卡紧。

在工程建设机械的液压系统中,因毛刺和污物楔入液压元件滑动配合液体流过阀芯阀体的缝隙时,作用在阀芯上的径向力使阀芯卡住,称为液压卡紧,液压元件产生液压卡紧时,会导致下列危害。

1.轻度的液压卡紧,使液压元件内的相对移动(如阀芯、叶片、柱塞、活塞等)运动时的摩擦阻力增大,造成动作迟缓,甚至动作错乱的现象;

2.严重的液压卡紧,使液压元件内的相对移动件完全卡住,不能运动,造成不能动作(如换向阀不能换向,柱塞泵柱塞不能运动而不能实现吸油和压油等)的现象,使手柄的操作力增大。

2产生液压卡紧现象的原因

1.阀芯外径、阀体(套)孔形位公差大,有锥度,且大端朝着高压区,或阀芯阀孔失圆,装配时二者又不同心,存在偏心距,这样压力油通过上缝隙与下缝隙产生的压力降曲线不重合,产生一向上的径向不平衡力(合力),使阀芯更加向上偏移。上移后,上缝隙更缩小,下缝隙更增大,向上的径向不平衡力随之增大,最后将阀芯顶死阀体孔上。

2.阀芯与阀孔因加工和装配误差,阀芯在阀孔内倾斜成一定角度,压力油经上下缝隙后,上缝隙不断增大,下缝隙不断减小,其压力降曲线也不同,压力差值产生偏心力和一个使阀芯阀体孔的轴线互不平衡的力矩,使阀芯在孔内更倾斜,最后阀芯卡死在阀孔内。

3.阀芯上面因碰伤有局部凸起或毛刺,产生一个使凸起部分压向阀套的力矩,将阀芯卡死在阀孔内。

4.为减少径向不平衡力,往往在阀芯上加工若干条环形均压槽。加工时环形槽与阀芯外圆若不同心,经热处理后再磨加工,可导致环形均压槽深浅不一,产生径向不平衡力而卡死阀心。

5.污物颗粒进入阀芯与阀孔配合间隙,使阀芯在阀孔内偏心放置,将产生径向不平衡力导致液压卡紧。

6.阀芯与阀孔配合间隙大,阀芯与阀孔台肩尖边与沉角槽的锐边毛刺倾倒的程度不一样,引起阀芯与阀孔轴线不同心,产生液压卡紧。

7.阀心与阀体孔配合间隙过小,污垢颗粒楔入间隙,装配扭斜别劲,温度变化引起变形,困油等也是卡阀现象产生的原因。

3消除减少液压卡紧的方法和措施

1.提高阀芯和阀体孔的加工精度,提高其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

2.在阀芯表面开几条位置恰当的均压槽,且均压槽与阀芯外圆保证同心。

3.采用锥形台肩,台肩小端朝着高压区,利于阀芯在阀孔内径向对中。

4.有条件者使阀芯或阀体孔做轴向或圆周方向的高频小振幅震动。

5.仔细清除阀芯凸肩及阀孔沉割槽尖边上的毛刺,防止磕碰而弄伤阀芯外圆和阀体内孔。

6.提高油液的清洁度。

7.保证合理装配间隙,防止变形,控制油温。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篇5:机械设备的危害因素预防措施

一、机械设备的危害因素

机械的危害有运动部件的危害、静止的危害和其他危害。

1、运动部件的危害

这种危害主要来自机械设备的危险部位,包括:

(1)旋转的部件,如旋转的轴、凸块和孔,旋转的连接器、芯轴,以及旋转的刀夹具、风扇叶、飞轮等。

(2)旋转部件和成切线运动部件间的咬合处,如动力传输皮带和它的传动轮,链条和链轮等。

(3)相同旋转部件间的咬合处,如齿轮、轧钢机、混合轮等。

(4)旋转部件和固定部件间的咬合处,如旋转搅拌机和无保护开口外壳搅拌机装置等。

(5)往复运动或滑动的危险部位,如锻锤的锤体、压力机械的滑块、剪切机的刀刃、带锯机边缘的齿等。

(6)旋转部件与滑动件之间的危险,如某些平板印刷机面上的机构、纺织机构等。

2、静止的危害因素

有静止的切削刀具与刀刃,突出的机械部件,毛坯、工具和设备的锋利边缘及表面粗糙部分,以及引起滑跌坠落的工作台平面等。

3、其他危害因素

飞出的刀具、夹具、机械部件,飞出的切悄或工件,运转着的加工件打击或绞轧等。

若对上述危害因素不加以有效控制,如对运动部件防护不当、无保险装置或保险装置失灵、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转、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或操作者不按规程操作等,都极可能导致机械伤害事故。

二、机械危害的预防

现代工业生产中所用到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且各具特点,但也具有很多共性。因此可从机械设备的设计、制造、检验;安装、使用;维护保养;作业环境诸方面加强机械伤害事故的预防:

1、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机械设备生产制造企业,要在设计、制造生产设备时同时设计、制造、安装安全防护装置,达到机械设备本质安全化,不得把问题留给用户。具体要求为:

(1)设置防护装置

要求是,以操作人员的操作位置所在平面为基准,凡高度在2m之内的所有传动带、转轴、传动链、联轴节、带轮、齿轮、飞轮、链轮、电锯等危险零部件及危险部位,都必须设置防护装置。

对防护装置的要求:

a·安装牢固,性能可靠,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b·适合机器设备操作条件,不妨碍生产和操作;

c·经久耐用,不影响设备调整、修理、润滑和检查等;

d·防护装置本身不应给操作者造成危害;

e·机器异常时,防护装置应具有防止危险的功能;

f·自动化防护装置的电气、电子、机械组成部分,要求动作准确、性能稳定、并有检验线路性能是否可靠的方法。

(2)机器设备的设计,必须考虑检查和维修的方便性。必要时,应随设备供应专用检查,维修工具或装置。

(3)为防止运行中的机器设备或零部件超过极限位置,应配置可靠的限位装置。

(4)机器设备应设置可靠的制动装置,以保证接近危险时能有效地制动。

(5)机器设备的气、液传动机械,应设有控制超压、防止泄漏等装置。

(6)机器设备在高速运转中易于甩出的部件,应设计防止松脱装置,配置防护罩或防护网等安全装置。

(7)机器设备的操作位置高出地面2m以上时,应配置操作台、栏杆、扶手、围板等。

(8)机械设备的控制装置应装在使操作者能看到整个设备的操作位置上,在操纵台处不能看到所控制设备的全部时,必须在设备的适当位置装设紧急事故开关。

(9)各类机器设备都必须在设计中采取防噪声措施,使机器噪声低于国家规定的噪声标准。

(10)凡工艺过程中产生粉尘、有害气体或有害蒸气的机器设备,应尽量采用自动加料、自动卸料装置,并必须有吸入、净化和排放装置,以保证工作场所排放的有害物浓度符合TJ36-7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GBJ4-73《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的有关要求。

(11)设计机器设备时,应使用安全色。易发生危险的部位,必须有安全标志。安全色和标志应保持颜色鲜明、清晰、持久。

(12)机器设备中产生高温、极低温、强辐射线等部位,应有屏护措施。

(13)有电器的机器设备都应有良好的接地(或接零),以防止触电,同时注意防静电。

2、安装和使用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1)要按照制造厂提供的说明书和技术资料安装机器设备。自制的机器设备也要符合GB5083-85《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的各项要求。

(2)要按照安全卫生“三同时”的原则,在安装机器设备时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如防护栏栅,安全操作台等。

(3)设备主管或有关部门应制订设备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及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并贯彻执行。

3、加强维护保养

(1)日常维护保养,要求操作工人在每班生产中必须做到:班前、班后要认真检查、擦拭机器设备的各个部位;按时、按质加油;使设备经常保持清洁、润滑、良好。班中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机器设备,发生故障及时排除,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2)一级保养,以操作工人为主,维修工人配合,对机器设备进行局部解体和检查;清洗所规定的部位;清洗滤油器、分油器及油管、油孔、油毡、油线等,达到油路畅通,油标醒目;调整设备各部位配合间隙,坚固各部位。

(3)二级保养,以维修工人为主,在操作工人参加下,对设备进行针对性的局部解体检查、修复或更换磨损件,使局部恢复精度;清洗、检查润滑系统,更换陈化油液;检查、修理电器系统、安全装置等。

4、改善作业环境

(1)作业场所的地面要平坦清洁,不应有坑沟孔洞等;不得有水渍油污,以防绊倒、滑倒。

(2)机床设备的周围,应留有必要的空间、通道,其间距须符合相应最小安全距离要求。最小安全距离可参照如下数字:机床侧面与墙壁或柱子之间无工作地时,间距为400—500mm;有工作地时,间距为1000—1200mm;机床之间无工作地时,间距为800mm;机床某一边有工作地并有行人定期通过时,间距为1200mm;机床两边均有工作地时,机床之间间距为1500mm;机床两边均有工作地并有行人通过时,间距为1800mm;排成15(的自动机床的间距为600—800mm。

(3)工具、工件等摆放整齐,成品、半成品及切悄的堆放,应便于吊运及清理,不干扰操作业者及邻近机床的工作。成品、半成品堆放应整齐,不宜过高。

(4)作业地点照明,除采用总体照明外,还应根据不同操作条件增设照度足够的局部照明装置。照明灯具的布置应避免产生眩目光。

(5)位于2m以上的工作点,应按登高作业安全要求,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6)为减轻操作者的疲劳,应尽量避免不正常体位姿势的操作。减少立姿操作,提供高度可调的座位或工作台架,使人体手脚摆放自由舒展。

(7)车间应留有足够的通道,且通道上不得摆放工件和垃圾箱等物,以确保通道整洁、通畅。最好用不同色彩画出醒目的边界线以标明通道、作业面和贮料场所。

5、管理措施

(1)落实有关规章制度;

(2)加强检查监督;

(3)加强安全卫生监察

机械安全监察属劳动安全专业性监察范畴,对机器及特种设备进行监督检查时,可先从对这些设备的技术管理制度入手,即检查:

机械及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交接班制度;

岗位责任制度;

设备、模具、安全装置的维护保养制度;

设备和人身事故的登记,报告制度。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