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的防雷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变电站的防雷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29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变电站发生雷击事故,将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会对电网形成较大的危害,这就要求防雷措施必须十分可靠。

变电站遭受的雷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雷直击在变电站的电气设备上;二是架空线路的感应雷过电压和直击雷过电压形成的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变电站。因此,直击雷和雷电侵入波对变电站进线及变压器的破坏的防护十分重要。

变电站的直击雷防护。装设避雷针是直击雷防护的主要措施,避雷针是保护电气设备、建筑物不受直接雷击的雷电接受器。它将雷吸引到自己的身上,并安全导入地中,从而保护了附近绝缘水平比它低的设备免遭雷击。

装设避雷针时对于35kV变电站必须装有独立的避雷针,并满足不发生反击的要求;对于110kV及以上的变电站,由于此类电压等级配电装置的绝缘水平较高,可以将避雷针直接装设在配电装置的架构上,因此,雷击避雷针所产生的高电位不会造成电气设备的反击事故。

变电站对雷电侵入波的防护。变电站对侵入波防护的主要措施是在其进线上装设阀型避雷器或保护间隙。阀型避雷器的基本元件为火花间隙和非线性电阻,目前,FS系列阀型避雷器为火花间隙和非线性电阻,其主要用来保护小容量的配电装置SFZ系列阀型避雷器,主要用来保护中等及大容量变电站的电气设备;FCZ1系列磁吹阀型避雷器,主要用来保护变电站的高压电气设备。

变电站的进线防护。对变电站进线实施防雷保护,其目的就是限制流经避雷器的雷电电流幅值和雷电波的陡度。当线路上出现过电压时,将有行波沿导线向变电站行进,其幅值为线路绝缘的50%冲击闪络电压。线路的冲击耐压比变电站设备的冲击耐压要高很多。因此,在靠近变电站的进线上加装避雷线是防雷的主要措施。如果没架设避雷线,当靠近变电站的进线上遭受雷击时,流经避雷器的雷电电流幅值可超过5kA,且其陡度也会超过允许值,势必会对线路造成破坏。

变压器的防护。变压器的基本保护措施是靠近变压器安装避雷器,这样可以防止线路侵入的雷电波损坏绝缘。

装设避雷器时,要尽量靠近变压器,并尽量减少连线的长度,以便减少雷电电流在连接线上的压降。同时,避雷器的接线应与变压器的金属外壳及低压侧中性点连接在一起,这样,当侵入波使避雷器动作时,作用在高压侧主绝缘上的电压就只剩下避雷器的残压了(不包括接地电阻上的电压压降),就减少了雷电对变压器破坏的机会。

变电站的防雷接地。变电站防雷保护满足要求以后,还要根据安全和工作接地的要求敷设一个统一的接地网,然后避雷针和避雷器下面增加接地体以满足防雷的要求,或者在防雷装置下敷设单独的接地体。

篇2:弱电设备雷电危害分析及保护措施

1概况

雷击是一种自然现象,它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具有极强大的破坏能力。几个世纪来,人类通过对雷击破坏性的研究、探索,对雷电的危害采取了一定的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雷害。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控制系统在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使用越来越广,人们在受益于微电子的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受到其一旦损坏就损失巨大的困扰。实际中,在增加自动控制系统的时候,往往对自动控制系统的防雷未加考虑或考虑不够的情况较多,一旦有雷电波侵入,设备损坏一般是巨大的,有的甚至使整个系统瘫痪,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仅1999年6月到20**年8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可查的由于雷击发生的弱电损坏就有四次之多。樊庄变电站线路落雷,造成主控地与设备之间的电位差而损坏大量的保护设备;南郊变电站的微波塔落雷,由于感应过电压而损坏大量的通讯、远动设备损坏;西万庄变电站的微波塔落雷,由于地电位差造成大量的通讯远动设备损坏;北郊变电站微波塔落雷,造成大量的保护、运动、通讯设备损坏。

分析这几次故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次设备发生雷击后在弱电设备造成的浪涌超过了设备承受的能力而损坏设备的,浪涌的主要形式是电源浪涌、信号浪涌。而这种浪涌在新建或扩建设备时又往往不被重视,所以本文在介绍常用的弱电防雷的同时,重点探讨了浪涌对弱电设备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2弱电设备雷电危害的主要原因分析

雷电会导致多种不同形式的危害,没有任何一种办法可以全面防止雷电的危害,通过各种有效的办法可将雷害的程度降到最低,在多年的实际中人们对直击雷、感应雷、球形雷的认识比较高,防护也相对完善,但对雷电浪涌的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相对比较薄弱,以上所列的四次典型的雷击弱电设备的情况就是对弱电防雷考虑不够造成的。其主要的雷电形式及雷害情况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直击雷是指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构架、动植物上,因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效应等造成建筑物等损坏以及人员的伤亡。

(2)感应雷是雷电在雷云之间或雷云对地放电时,在附近的户外传输信号线路、埋地电力线、设备间连接线产生电磁感应并侵入设备,使串联在线路中间或终端的电子设备遭到损害。感应雷虽然没有直接雷猛烈,但其发生的几率比直击雷高得多。

(3)雷电浪涌是近年来由于微电子的不断使用引起人们极大重视的一种雷电危害形式,同时其防护方式也不断完善。最常见的电子设备危害不是由于直接雷击引起的,而是由于雷击发生时在电源和通讯线路中感应的电流浪涌引起的。一方面由于电子设备内部结构高度集成化(VLSI芯片),从而造成设备耐压、耐过电流的水平下降,对雷电(包括感应雷及操作过电压浪涌)的承受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信号来源路径增多,系统较以前更容易遭受雷电波侵入。浪涌电压可以从电源线或信号线等途径窜人电脑设备。美国GE公司测定一般家庭、饭店、公寓等低压配电线(110V)在10000h(约一年零两个月)内在线间发生的超出原工作电压一倍以上的浪涌电压次数达到800余次,其中超过1000V的就有300余次。这样的浪涌电压完全有可能一次性将电子设备损坏。信号系统浪涌电压的主要来源是感应雷击、电磁干扰、无线电干扰和静电干扰。金属物体(如电话线)受到这些干扰信号的影响,会使传输中的数据产生误码,影响传输的准确性和传输速率。排除这些干扰将会改善网络的传输状况。

3弱电设备防雷措施

按照防护范围可将弱电设备的防雷措施分为两类,外部防护和内部防护。外部防护是指对安装弱电设备的建筑物本体的安全防护,可采用避雷针、分流、屏蔽网、均衡电位、接地等措施,这种防护措施人们比较重视、比较常见,相对来说比较完善。内部防护是指在建筑物内部弱电设备对过电压(雷电或电源系统内部过电压)的防护,其措施有:等电位联结、屏蔽、保护隔离、合理布线和设置过电压保护器等措施,这种措施相对来说是比较新的办法,也不够完善,下边对弱电设备防雷进行探讨,主要对雷电浪涌及地电位差的防护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3.1弱电设备的外部防护

弱电设备的外部防护首先是使用建筑物的避雷针将主要的雷电流引人大地;其次是在将雷电流引人大地的时候尽量将雷电流分流,避免造成过电压危害设备;第三是利用建筑物中的金属部件以及钢筋可以作为不规则的法拉第笼,起到一定的屏蔽作用,如果建筑物中的设备是低压电子逻辑系统、遥控、小功率信号电路的电器,则需要加装专门的屏蔽网,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5m-5m,6m-4m的网格,所有均压环采用避雷带等电位连接;第四是建筑物各点的电位均衡,避免由于电位差危害设备;第五是保障建筑物有良好的接地,降低雷击建筑物时接点电位损坏设备。

3.2弱电设备的内部保护

从EMC(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防雷保护由外到内应划分为多级保护区。最外层为0级,是直接雷击区域,危险性最高,主要是由外部(建筑)防雷系统保护,越往里则危险程度越低。保护区的界面划分主要通过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管道等构成的屏蔽层而形成,从0级保护区到最内层保护区,必须实行分层多级保护,从而将过电压降到设备能承受的水平。一般而言,雷电流经传统避雷装置后约有50%是直接泄人大地,还有50%将平均流人各电气通道(如电源线,信号线和金属管道等)。

随着电脑通信设备的大规模使用,雷电以及操作瞬间过电压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以往的防护体系已不能满足电脑通信网络安全的要求。应从单纯一维防护转为三维防护,包括:防直击雷,防感应雷电波侵入,防雷电电磁感应,防地电位反击以及操作瞬间过电压影响等多方面作系统综合考虑。

多级分级(类)保护原则:即根据电气、微电子设备的不同功能及不同受保护程序和所属保护层确定保护要点作分类保护;根据雷电和操作瞬间过电压危害的可能通道从电源线到数据通信线路都应做多级层保护。

3.2.1电源部分防护

弱电设备的电源雷电侵害主要是通过线路侵入。高压部分有专用高压避雷装置,电力传输线把对地的电压限制到小于6000V(1EEEEC62.41),而线对线则无法控制。所以,对380V低压线路应进行过电压保护,按国家规范应有三部分:建议在高压变压器后端到二次低压设备的总配电盘间的电缆内芯线两端应对地加避雷器或保护器,作一级保护;在二次低压设备的总配电盘至二次低压设备的配电箱间电缆内芯线两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保护器,作二级保护;在所有重要的、精密的设备以及UPS的前端应对地加装避雷器或保护器,作为三级保护。目的是用分流(限幅)技术即采用高吸收能量的分流设备(避雷器)将雷电过电压(脉冲)能量分流泄人大地,达到保护目的,所以,分流(限幅)技术中采用防护器的品质、性能的好坏是直接关系网络保护的关键,因此,选择合格优良的避雷器或保护器至关重要。

3.2.2信号部分保护

对于信息系统,应分为粗保护和精细保护。粗保护量级根据所属保护区的级别确定,精细保护要根据电子设备的敏感度来进行确定。

3.2.3接地处理

一定要求有一个良好的接地系统,因所有防雷系统都需要通过接地系统把雷电流泄人大地,从而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如果机房接地系统做得不好,不但会引起设备故障,烧坏元器件,严重的还将危害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还有防干扰的屏蔽问题,防静电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接地系统来解决。

4结论

弱电设备的防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尤其是弱电设备的雷电浪涌防护还重视不够,也常常由其而引起设备的损坏,所以在完善弱电设备外部防护的同时,要加强弱电设备的内部防护,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首先要完善弱电外部雷电防护,将绝大部分雷电流直接接闪引入地下泄散。

(2)其次要阻塞沿电源线或数据、信号线引入的过电压波。

(3)第三限制钳位被保护设备上浪涌过压过流幅值在设备可承受的范围。

这三道防线,相互配合,各行其责,缺一不可。

篇3:提高阀控铅酸蓄电池寿命措施

阀控铅酸蓄电池已经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其全密封、无须加水维护,被称为“免维护”蓄电池,由于“免维护”的误导,在使用过程中都放松了对蓄电池的日常维护和管理,造成蓄电池使用寿命缩短,进而影响了正常的使用,理论上,阀控铅酸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可达到20年,而在实际应用中,也只在10年以上,其使用寿命经常缩短为10年以下。现就影响阀控铅酸蓄电池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及提高其使用寿命的措施,提供一些经验。

1影响阀控铅酸蓄电池使用寿命的因素

影响阀控铅酸蓄电池使用寿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蓄电池所处环境温度的影响

蓄电池最合理的工作温度是25℃,温度过高,蓄电池的极板腐蚀将加剧,并将会消耗掉更多的水,造成蓄电池寿命缩短,如果蓄电池长期运行温度升高10℃,其寿命将缩短一半。因此在使用蓄电池时,应该认真做到根据实际温度的变化,合理地调整蓄电池的放电电流,同时控制好蓄电池室内的温度,使其保持在22~25℃以内。

1.2过度充电影响

蓄电池经常长期处于过充电状态下,因此蓄电池的正极因析氧反应,水被大量消耗,H+增加,从而导致正极附近的酸度增加,板栅因腐蚀变薄,导致电池的腐蚀加剧,电池的容量随之降低,同时水的大量消耗,使蓄电池有干涸的危险,从而影响了蓄电池的寿命。

1.3过度放电的影响

蓄电池过度放电,主要发生在供电系统主电源停电后,蓄电池长时间为负载供电。当蓄电池被过度放电到其电压超出允许值后,会导致电池内部,大量的硫酸铅被吸附到蓄电池的阴极表面,在阴极造成“硫酸盐化”。作为绝缘体的硫酸铅必然对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阴极上形成的硫酸盐越多,蓄电池内阻就越大,电池充放电性能就越差,使用寿命就会缩短。

1.4小电流放电条件的影响

蓄电池在小电流放电条件下形成的硫酸铅的尺寸,远比大电流放电条件下的尺寸大,也就是说在大电流条件下,晶体形成的速度要比小电流条件下慢,晶体来不及生长,就很快被氧化还原了,因而颗粒比较小。而在小电流下,较大的硫酸铅晶体不容易被还原,如硫酸铅晶体得不到及时的清理,则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将会受到较大影响,因此蓄电池在实际放电电流下运行的容量,应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计算。

1.5不均衡性充放电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蓄电池板栅不同部位合金成分与结构的分布有所不同,因而会导致蓄电池板栅电化学性能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将使蓄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差异,并最终出现所谓的“蓄电池失效”。因此必须重视并减少浮充状态下,蓄电池运行电压的差异。

1.6热失控现象

阀控铅酸蓄电池采用贫液设计,电池中的电解液都吸附在玻璃纤维板上。当充电电流过大,就需要通过安全阀释放气体,造成蓄电池失水,内阻增大,容量衰减,并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如来不及扩散,将会使温度迅速增加,形成热失控现象。此外,如果没有及时减小浮充电压、安全阀不严或开阀压力过低等都会造成热失控现象。在热失控严重情况下如果放电,会使蓄电池瞬间电压骤降,和蓄电池温度上升到70~80℃,因此在蓄电池使用过程中对热失控必须高度重视。

1.7长期浮充电影响

电力系统使用的蓄电池一般是在主电源消失后才使用,因此蓄电池是长期处在浮充电状态下,只充电而不放电,必然造成蓄电池阳极极板钝化,蓄电池内阻增大,容量大幅度下降,最终使蓄电池寿命缩短。

2提高铅酸蓄电池使用寿命的措施

针对以上分析,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提高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2.1严把定货质量

在蓄电池选型和采购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生产厂的制造工艺、制造流程和质量控制手段。合理选择充电设备,最好选用的开关电源,具有实时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功能,能使电池时刻处在最佳状态。充电电源系统可采用模块化设计,当某一模块故障时,该模块能够立即退出运行,不影响其他模块的正常运行,备用模块能够及时投入,保证蓄电池不会因模块故障而造成过度放电。

2.2重视安装质量

安装蓄电池需要经过储存、安装、容量实验等多个环节,因此在运输、储存的过程中应避免碰撞。在安装过程中,保证汇接条与电池极桩之间吻合,在紧固极桩时,用力适当,安装过程中同时注意使蓄电池和直流屏之间,各组蓄电池正极与正极、负极与负极长短尽量一致,在大电流放电时保持电池组间的运行平衡。并且在投入使用前,应对电池进行补充电,防止损失容量大的蓄电池,进一步发展成落后电池现象。

2.3加强日常维护

维护人员必须要了解阀控蓄电池的工作条件,并按照要求从事维护工作,提高维护质量。

·注意控制蓄电池室环境温度,保证在22~25℃之间。

·按月定时检查一次充电设备运行参数,是否在合格范围内,有无故障告警信号,并及时处理。

·因不均衡性对阀控铅酸蓄电池影响较大,可采用在浮充电压的下限值进行浮充供电。

·在蓄电池不均衡性比较大,较深度地放电或在蓄电池运行一个季度时,应采用均衡方式对电池进行补充充电。

·在蓄电池投产运行前,应认真记录每只单体电池电压和内阻数据,作为原始资料妥善保存,并在运行一个时期后,将运行的数据和原始数据比较,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每年对蓄电池进行一次容量恢复试验,让电池内活化物质活化,恢复电池容量。

·定期检查蓄电池外观是否变形和发热,仔细检查安全阀周围是否有喷射的污点,并确定安全阀是否拧紧或损坏。

·蓄电池出现单只容量不够,需要更换时,只能一次性全部更换,不能仅把性能指标不够的蓄电池单独更换,以免造成蓄电池内阻不平衡,而影响整组电池的发挥。

在日常工作中要采用技术手段加强监视,如使用蓄电池在线监视装置,实时监测蓄电池工作状态。

救助站制度

篇4: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及防治措施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力的需求和依赖性越来越大,对安全稳定供电的要求越来越强。然而,由于受到电力系统自身原因和外部干扰的影响,电网事故时有发生,这不但使电力经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失,而且对电力用户和整个社会都将造成严重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均发生过因电力系统稳定破坏而导致的大面积停电事故。1996年7~8月美国西部接连2次大停电事故,美国总统认为停电事故已“危及国家安全”。2003年下半年在北美和加拿大、英国伦敦、瑞典-丹麦、意大利都先后发生过大面积停电事故,震惊世界。特别是,2003年8月14日美加大停电波及5000万人口的供电范围,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停电事故。

在我国,近20年来,各大电网发生的大停电事故有100余起。在西电东送,南北互联的条件下,我国将形成全国联网的巨型电力系统,如果出现电力系统重大事故,其规模和造成的损失有可能大幅度增加。因此,保证大规模互联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必须作为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来解决。

2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2.1现代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问题

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系统在发生故障情况下,系统能保持稳定运行和正常供电的风险程度。传统的电力系统安全性主要是在发生故障情况下,研究电力系统本身的动态特性,包括系统的功角稳定性、电压稳定性、频率稳定性、系统解列、热过载等。这类研究一般是针对单一故障的,而大面积停电事故则通常是连锁事件的复杂序列。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保障大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各种信息系统,如调度自动化(SCADA/EMS)、配电网自动化系统(DA)和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SA),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等在电力系统领域里得到了广泛应用。图1给出了现代电力系统的整体构架,电力系统与信息系统、通信系统已经融合成为高度集成的混杂系统,电力系统的监测和控制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和通信系统的可靠运行。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系统是核心,计算机系统的维护不当是8.14美加大停电的基本原因之一。一个关键通信系统发生故障会使整个系统陷于瘫痪,进而失去可控性和可观测性。因此,必须把电力系统安全性的概念加以拓展。最近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电力系统脆弱性(Vulnerability)的概念,作为电力系统动态安全评估的一种新的框架。脆弱性一词经常出现在环境、生态、计算机网络等领域的有关文献中,用来描述相关系统及其组成要素易于受到影响和破坏,并缺乏抗拒干扰、恢复初始状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它们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含义。对于电力系统脆弱性,可定义为:电力系统因人为干预、信息、计算机(软、硬件)、通信、电力系统元件和保护控制系统等因素,而潜伏着大面积停电的灾难性事故的危险状态。系统脆弱性与系统安全性的水平和在系统参数变化时系统安全性水平的变化趋势这两类信息密切相关。在这个概念中,人们对它们设定一个可被接受的基准值,当系统安全现状被评估后,系统安全性水平和它的变化趋势也就被确定下来。系统是否脆弱取决于它们是否高于或低于设定的基准值。

2.2电力系统安全性问题的影响因素

影响电力系统安全性的因素很多,对于组成现代电力系统的基础设施而言,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

1)电力系统主要元件故障:发电机、变压器、输电线故障;

2)控制和保护系统故障:保护继电器的隐性故障、断路器误动作、控制故障或误操作等;

3)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故障;

4)信息、通信系统故障:与EMS系统失去通信、不能进行自动控制和保护、信息系统的故障(造成信息的缺损或者得到的信息不可靠)或拥塞、外部侵入信息/通信系统(如黑客的入侵);

5)电力市场竞争环境的因素:电力市场中各参与者间的竞争与不协调、在更换旧的控制和保护系统或发电装置上缺少主动性;

6)电力系统不稳定:静态/暂态/电压/振荡/频率不稳定等。

(2)外部因素:

1)自然灾害和气候因素:地震、冰雹、雷雨、风暴、洪水、热浪、森林火灾等;

2)人为因素:操作人员误操作,控制和保护系统设置错误、蓄意破坏(包括战争或恐怖活动)等。

3电力系统安全性的防治措施

3.1加强电网建设,降低事故概率

电力工业是需要长期和超前投资的工业,大的发电厂的建设要5~10年,寿命约为30年。所以,要求厂(发电厂)网(电网)协调、统一规划、超前建设、合理结构,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特别要加强电网建设(加强远距离输电网、受端电网和二次系统)以提高电网安全可靠性,降低事故概率,减少停电损失。

在2003年8月14日发生的美加大停电事故中美国官方提出电力供应网的“古老和陈旧”,也就是设备的老化问题,是电力系统发生故障的严重隐患。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中,发电设备的寿命在30年以上的自1990年的12增加到2000年的31,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同样地,在输电和配电领域,很大一部分的基础设施的寿命已接近70年。另一方面,很多几十年前设计的设备已不适应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所以,电力设备老化问题是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更换老化了的设备需要新的大规模投资。但是,电力工业市场化后,市场参与者关心的是今天和明天的利益,而不是20年以至30年的利益。在过去的十年中,由于竞争的压力、市场的不完备和管制的不确定性,在一些进行电力工业改革的国家中的投资已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以美国和瑞典为例,发电的高峰备用已由1990年的20降到2000年的10。所以,对于电力系统的建设要有全面规划,要建立一定的监管制度和投资激励机制,使电力工业的发展能满足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的要求。

3.2加强电力系统监控和管理

电力系统的互联使得在广阔的地域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互通有无,相互支援成为可能。但是,在紧密相连的互联电力系统中,一个局部故障能迅速向全系统传播,会导致大面积停电。所以,在事故处理上,要求反应迅速,高效统一。以美国为例,从1996年美国西部两次大停电和2003年8月14日大停电事故的情况来看,美国的电力系统监控和管理方面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在美国有3000多家电力公司在广袤的北美大地上各自经营着总容量约900GW的电力工业,虽然3000多家电力公司的电网是互联的,形成北美庞大的电力系统,但它们的调度和管理则是各自为政的,也没有一个监控全国或一个大区域互联电力系统的组织和机构来统一负责和协调全系统的安全运行和事故后的故障处理。在一个互联电力系统的某一部分出现故障后,互联的电力系统的其他部分在故障波及以前往往还不知道事故的发生。所以,在一个互联的电力系统中,统一电网管理,统一电网调度,建立完善的安全运行制度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条件。要通过定期的培训来不断提高调度和运行人员的素质,特别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美国Grid2030研究计划的研发项目中,建议2010年建成国家电网控制中心,强调输配电电网和通信信息网的结合。

为了改善电网的运行环境,减少外力和自然界对电力系统设备的破坏,要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例如,及时修剪输电走廊的树枝,以免发生美国几次大停电事故中因导线与树枝间发生闪络而诱发的大面积停电事故。

3.3加强与电力系统安全紧密相关的基础研究

由不同容量发电机、不同电压等级和长度的输配电线路以及不同容量和特性负荷组成的电力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大系统,呈现高维、非线性、时变、信息的不完全性、广域(大范围跨越时空)互联性和微分代数的复杂特性。这个大系统的时空运行历来就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学术和工程问题。目前急需建立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建模、分析、模拟、仿真、预测、和控制方法),有效地解决复杂电力系统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比如跨区域电力系统长期动态行为分析与仿真,系统连锁故障防御与控制等等课题,以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的管理和运行。

要及早研究和开发广域的、智能的、自适应的电力系统的保护和控制系统,它集成了电力系统、广域保护和控制以及通信基础设施(包括GPS技术),能提供实时的关键和广泛信息,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迅速地评价系统的薄弱环节,及时完成基于系统分析的自愈合和自适应重构动作等的防御措施,将形成全国复杂联合电力系统的强大反事故能力。

篇5:架空线路及室内布线防火措施

1.架空线路的防火措施

架空线路是在空中输送电能的,电杆和电线是线路中的主要部件。电杆倒折、电线断落或弧垂过大,易发生线路的短路,出现电火花、电弧。如果故障点周围或下面有可燃物,则可能引起火灾事故。因此,对架空线路有如下要求。

①架空线路不得跨越易燃易爆物品仓库、有爆炸危险的场所、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和易燃材料堆场等。

②当架空配电线路与这些有爆炸燃烧危险的设施距离较近时,必须保持不小于电杆高的1.5倍间距。35kV以上的电应小于40m,以防止发生倒杆断线事故时,导线松弛,风吹摇相碰而产生的电弧融熔物,落到可燃易燃物上,引起燃烧和火灾。

2.室内布线的防火措施

①室内布线所使用导线的耐压等级应高于线路的工作电压;其绝缘层应符合线路安装方式和敷设环境条件,截面的安全电流应大于用电过负荷电流和机械强度的需求。

②根据使用环境选择导线的类型。一般场所可采用一般绝缘导线,特殊场所应采用特殊绝缘导线。如干燥无尘的场所可采用一般绝缘导线;潮湿场所应采用有保护层的绝缘导线;或在钢管内或塑料管内敷设普通绝缘线;在有可燃粉尘和可燃纤维较多的场所,应采用有保护层的绝缘导线;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可采用铅包线、管子线(钢管涂耐酸漆)、硬塑料管线;高温场所应采用以石棉、瓷管、云母等作为绝缘层的阻燃线;经常移动的电气设备,应采用软线或软电缆。

③由于三、四级耐火等级建筑物的闷顶内可燃建筑构件较多,有的还有易燃的保温材料,发生火灾时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平时对闷顶内的线路进行维护管理不方便,所以在闷顶内布线时要用金属管保护。

④应尽量避免沿温度较高的管道或设备的表面敷设绝缘导线。如在这些物体的表面敷设导线时,宜采用耐热线。在用可燃材料装修的场所的电气线路,应穿金属管或阻燃塑料管,安装有困难时,可采用有金属保护层的绝缘导线。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