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预防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地下建筑火灾危险性预防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27

近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处于地下的建筑物逐渐增多。地下建筑,尤其是地下公众聚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这是因为地下建筑出口一般较少,密闭性好,通风条件差,火灾中可燃物产生大量的烟雾,将从起火部位以每秒1m的速度向四外对流扩散,直到充满整个空间,呈现聚积不散的状态。因此,深入分析地下建筑的火灾发展特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火灾预防的对策,是目前消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下建筑的火灾特性

(一)不完全燃烧产物和有毒气体含量多,火场内部温度高,阴燃火势隐蔽,易引起复燃。地下建筑因其密封性好,火灾后大量物质的燃烧速度与燃烧的充分性受到影响,造成燃烧速度慢、阴燃时间长、产生浓烟和大量有毒气体,同时蓄热温度随之升高,产生高热烟气流。而当某一阴燃部位突然同外部空气形成对流时,火势又会迅速起燃,重新形成大范围的燃烧,给在场扑救人员造成极大的危险。

(二)内部格局复杂,出入通道少,导向标识不易发现。多数地下商城、娱乐场所内部结构复杂,有的互相贯通,顾客经常摸不清方向。特别是环形地下商城,给顾客造成的方向性模糊程度更为严重。其次此类场所安全出入通道数量少,尽管国家《人民防空工程设计防火规范》对地下建筑的安全疏散各项指标均有明确规定,但从实际情况看,大都达不到这一标准。此外,多数地下场所内的安全疏散指示标志都设在顶棚,不易于辨别。

(三)部分场所人员流量大,安全疏散困难。据实地调查,在上海市几个大型的地下商业中心或公共聚集场所中,双休日及节假日的日客流量可达15万-20万人次。在这些人员中,老人、妇女、儿童和外来人员占多数,他们的特点是盲目性强、方向性差、易于惊恐慌乱,同时缺少消防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危急情况下急于逃生,互相拥挤,极易堵塞疏散通道,容易引发群死群伤的火灾事故。

(四)贮存物品种类杂、数量大,在繁华街道、广场、十字街等处,大力开发地下空间,以其宏大的规模,多种经营方式,开设购物中心、商品城、娱乐广场、停车场、大型仓库等行业,这样的地下建筑不但使用面积大,而且贮存的物资种类杂、数量大,给防火灭火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有的地下商品批发市场,平均火灾荷载密度约为100kg/㎡-300kg/㎡,如发生火灾在得不到充足的空气情况下,燃烧时间将会持续6h-18h,是地面同样荷载燃烧时间的3倍。

(五)内部纵深大,层数多,灭火战斗困难凡大型地下商城、汽车库,其建筑都有较大的长度,以哈尔滨市金街地下商贸城为例,其两个安全出入口中间距离一般都有50余米,火灾中战斗人员如从一点向内进攻,受高温、浓烟和光照度的影响很难接近火点。特别是对负二层的火灾扑救,因其复杂程度高于一层,其难度更大,使灭火行动受到限制。其次,消防部队目前配备的装备器材性能指标,不能满足地下建筑火灾的扑救需求。一般无线通信器材在地下建筑内发挥不了作用,只能依靠通信人员来实施信息联络。从时间上、质量上都无法保证命令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目前我国生产的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大多数设计时间为60min(安全使用时间为45min),长管(推车式)空气呼吸器还没有装备,在有限时间内,很难对纵深较大区域内的火势进行有效打击。

二、地下建筑的消防安全现状及原因

如今多数地下建筑先天不足,安全疏散出口数量或疏散距离不足,消防设施不到位或缺乏保养,建筑的自防自救能力差。

(一)对《消防法》的学习贯彻不够,防火安全意识不强。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审核同意擅自改建、装修或改变使用性质的现象还屡有发生,再加上此类场所大多存在防火分区超面积、安全出口数量不足、疏散距离偏长、消防设施不到位、“三合一”等问题,给防火工作带来困难。

(二)消防设施投入不足,消防设施维护管理不善。部分单位太过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消防安全,有的在建设时未按规范要求设置固定消防设施,即使设置了,有的为增加使用面积,把消防设施圈占在包房或商铺内而影响了正常使用。有些单位在消防验收后就认为万事大吉,消防设施长期不进行维护、保养,致使设备元件老化、损坏等不能被及时发现。

(三)管理层对消防管理不力。尽管地下场所都普遍制定了防火安全制度,但实际上许多场所管理仍不到位,制度形同虚设,措施不力。从调查情况看,违章吸烟、乱接乱拉电线、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圈占消防设施、堵塞消防通道等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三、加强地下空间防火安全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消防宣传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消防法》和公安部61号令。各地下空间的主管部门要组织使用单位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开展对《消防法》和公安部61号令的学习,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强化“法定代表人就是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负全责”的思想,把消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来抓,从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健全并落实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单位防火安全工作。

(二)规范设计和施工,加强对地下建筑的消防设施的投入。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物原有防火分区、防火分隔措施、安全疏散体系和固定消防设施情况,在建设中要规范设计和施工,因地制宜、合理合法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不能重经济效益轻消防安全,保证必要的消防资金投入,提升抗御火灾的能力。

(三)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地下建筑防火安全工作的管理、检查和督促。建议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地下建筑上级单位要各司其责,加强对地下建筑的防火安全工作管理,经常督促使用单位管理人员执行《消防法》和公安部61号令等有关法规、规章和制度,并定期开展防火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堵塞漏洞,确保万无一失。

(四)加强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要从速从严落实整改。各单位要加强内部的防火宣传,对职工和经营者进行防火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防火安全意识和防火技能。同时,要经常组织自查,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遵照《消防法》和公安部61号令等有关规定从速从严进行整改,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

(五)强化消防监督。公安消防部门要在政府领导下,密切配合,建立起经常性的工作机制,在地下建筑的立项、审批、管理、消防验收和防火检查诸环节中,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规和消防技术规范,并切实加强依法监督检查和火灾隐患治理工作,遏制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安全环境。

篇2:塑料行业的建筑防火及预防措施

一提起火,人们不禁会想到一句话,那就是“水火不留情”。火灾是一种失去控制的燃烧过程,它可以伤害人的生命、毁坏财产、殃及人类生存环境。在过去的十年里,平均每天发生火灾156起,11人被烧死,23人被烧伤,180万元人民币化为灰烬。近几年火灾损失更是急剧增长。应该说,社会越进步,建筑越宏伟,对火灾就越敏感。

一、建筑防火设计的基本问题

在塑料行业中,由于其原材料、工艺、产品的特殊性,其建筑防火等级一般不低于乙级,因此,共建筑防火性能是设计、建造和使用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一栋使用功能极佳且外观十分漂亮的建筑物往往会因为对防火考虑不周,而在原本不大的火灾中化为灰烬。毫无疑问,这是人们很不希望见到的情况。由于在火与建筑物之间具有一种相互的作用效应,所以防火设计要综合考虑许多问题,包括各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恶劣的气候条件等。具体地讲,建筑防火设计须考虑如下技术问题:

1、合理规划建筑布局,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新建建筑首先要考虑该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为了防止火灾形成连续蔓延的状态,应根据防火规范的要求确定好各栋建筑间应保持的最小防火间距。同时应按照该建筑的使用性能、建筑面积、高度等确定相应的耐火等级。

2、划分建筑内的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

为了控制火灾迅速蔓延和阻碍烟气快速流动,应对面积大于规定量的建筑物划分防火和防烟分区。每个分区之间应设置具有相应防火、防烟功能的分隔物。

3、确定各结构部件的耐火度。

建筑物的结构承重构件应保证建筑起火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出现破坏和倒塌现象。不同材料的梁、板、柱结构不同的耐火极限。对于那些必须使用,但又不能满足防火等级要求的构件则需选用附加的防火材料予以保护,以满足规范的要求。

4、设计避难通道,计算避难出口。

避难路线分水平段部分和垂直段部分。水平段即同一楼层的人从不同位置到达本层最近一个出口的距离必须小于规定的值。并且通道的宽度要足够且应畅道无阻。垂直段疏散路线是指防火楼梯和消防电梯。设计防火楼梯时应考虑防烟,有足够的通过宽度,无可燃装修和有直接通向室外的出口。另外,对一些高层建筑应考虑设立若干个避难层,以保证一时无法撤出大楼的人员能有一个临时的避难空间。

5、设立防、排烟系统。

该系统通过自然和机械的作用,将火灾中的烟气和外部的新鲜空气实行有机地运行,以减少烟对人员的危害,保证正常灭火和安全疏散。该系统应重点保证防烟楼梯间及前室部位的安全。

6、设立火灾自动报警、广播和疏散诱导系统。

火灾探测智能系统可以实现从火灾探测与判断、发布警号、自动灭火控制、防火分割、防排烟、引导疏散、指挥营救等各步骤全部实行计算机智能处理。

7、消火栓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

几乎所有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都应设立消火栓系统。而自动灭火系统则根据建筑的特征有所不同。自动灭火系统包括喷水、水幕、卤代烷、泡沫、二氧化碳等几种形式。

8、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

二、装修选材与火灾预防问题

塑料门窗主原料是PVC,属于难燃材料,为了增强使用功能,其中添加了一些助剂和大量的碳酸钙,基本上不能燃烧,但在高温烘烤,其它材料助燃下,也会引燃或释放浓烟,会发出刺鼻的盐酸气味,提醒人们逃离现场。浓烟中主要是HCL、CO2和CO等,由于缺氧,会令人窒息,CO2会致人死亡。因此,在原料、成窗车间和成品库应禁止明火作业,避免引燃原材物料,周边还须备有防火灭火器材。

日常,火灾的危险主要来源于内部装修材料。因此建筑设计中对室内装修选材应有严格的防火要求。由于装修选材对火灾的影响极大,因此作为重点加以说明。

目前,可用于建筑物内部装修的材料很多,令人眼花撩乱,其实按燃烧性能划分,这些装修材料也只有四级,即不燃材料、难燃材料、可燃材料和易燃材料。显然,在室内装修中,可燃和易燃材料多是不安全的。

大多数建筑物火灾都是由于装修材料、家具或堆积物着火或者由于电气系统、机械设备发生故障引起的。在火灾发生并加剧之后,内部装修材料就被卷入火灾之中,并且助长火势的蔓延和扩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能极大地促进和加快火势增大和造成轰燃的速度。

2、火焰在内部装修材料表面蔓延会助长灾情的扩展。

3、能提供可燃物,从而提高燃烧强度。

4、能产生大量烟雾和有毒气体造成人员生命危险和财产损失。

因此,塑料行业的生产工作场合尽量不搞软性装饰性装修,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简洁。即使是必须的装修,其材料选用亦应格外注意,应选用那些导热性能好,不会加速轰燃的形成,不给火灾增添可燃物,不提供表面火焰蔓延途径的,并且是不产生或只会产生少量烟雾或有毒气体的材料,比如防火石膏板、埃特板、阻燃胶合板和难燃刨花板等不燃和难燃材料。相反,凡是火焰蔓延速度较高的材料,能给火灾提供大量可燃物的材料,以及能产生大量烟雾或有毒气体的材料等,均不宜采用。

篇3:过氧乙酸危险性安全防范

在使用过氧乙酸等消毒药液中,由于缺乏对消毒药液安全性能的了解,相继发生了容器爆裂、破损造成人员灼伤及火灾事故。现就过氧乙酸的危险性及安全防范措施摘要如下:

一、名称

分子式CH3COOOH。学名为过乙酸,别名为过醋酸、过氧(化)乙酸,乙酰过氧化氢,Per0*yaceticacid,Acetl-hyelropero*ide

二、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一般商品为35%的醋酸稀释溶液。

主要用途:用于漂白、催化剂、氧化剂及环氧化作用,也用作消毒剂。

熔点0.1℃,相对密度(与水比)1.15,沸点105℃,能溶解于水、乙醇、乙醚、硫酸。

三、危险性质

易燃,闪点为41℃,有机过氧化物,为甲类危险化学品,危险货物编号52051。纯过氧乙酸极不稳定,在-20℃时也会爆炸。浓度大于45%就具有爆炸性,遇热或者用金属离子存在,或与还原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一般商品为40%过氧乙酸溶液,性质不稳定,存放过程中逐渐分解,放出氧气,加热至110℃时即爆炸。

对眼睛、皮肤、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吸入后可引起吼、支气管的炎症、水肿、痉挛、化学性肺炎、肺水肿。接触后可引起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

禁忌物:强还原剂、强碱、金属盐类。

四、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与有冷藏装置、通风良好、散热良好的不燃结构的库房内,严禁火种。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禁止使用容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应与促进剂、还原剂、易燃、可燃物品、碱类、酸类等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保持包装完整,防止灰尘落入加速分解,禁止撞击和震荡。不宜久储。

40%的过氧乙酸可储放在不超过30℃温度的仓间内,最好放在0℃左右的冷库中。

五、防护措施

在可能接触其蒸气时,戴面具式呼吸器。高浓度环境中,建议佩戴自结式呼吸器。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酸碱工作服,戴橡皮胶手套,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六、泄漏处置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用惰性的、潮湿的、不燃的物料吸收,然后收集移至安全地带,或者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液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露,利用围堤收,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七、消防应急措施

消防人员须在有防爆掩蔽处操作。用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灭火。遇大火,切勿轻易接近。火熄后,须待物料全部冷却,才能进行清理工作。

篇4:防止汽油混合气体爆炸预防措施

(1)消除一切火种,禁止接近火源;

(2)安装防爆设备,如防爆灯、防爆开关;

(3)采取通风措施,降低温度;

(4)消除静电,使用无火花工具如铜锤、木锤等;

(5)严禁用墩布(尤其是化纤布)浸泡油拖地,禁止用锯末拌汽油擦地,以免摩擦产生静电引起火灾。

篇5:电器线路火灾预防措施

一、电气线路发生火灾的因素

1.电气线路的安装、施工存在违章操作及无证操作现象。大量的火灾事实表明,一些场所和单位在对电气线路安装和施工时,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和要求,随意增加用电设备,导致用电负荷超过设计容量,造成“小马拉大车”现象,从而引发火灾。特别是在宾馆、超市、学校等公众聚集场所,一些业主图方便,随意拉接临时线路,由此而引发的火灾十分普遍。同时,一些从事电工作业人员素质较低,有的甚至未经有关部门专业培训,无证上岗作业,他们缺乏基本的电气安装知识,留下许多隐患。

2.缺少对电气设施的检查和维护管理。一些地区和单位虽已建立了三级供电网络,但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对电气设备检查得多,而对电气线路却不能按规定及时进行检查和维护,当线路出现故障和问题时不能及时发现和整改。通过对电气火灾事故分析可以看出,一些线路由于检查维护不到位,特别是因电气线路老化引发火灾的概率相当突出。一些老建筑平时缺乏必要的检修和更换,加之电气设备的高负荷运行,导致电气线路破坏、漏电等,久而久之造成电气线路打火短路而发生火灾。同时,一些用户与供电部门虽然建立了用电合同或协议,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进行配合协调,造成日常用电安全管理过程中的脱节。

3.电气线路的选型不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电气线路的安装和选材应根据不同的场所、不同的电气设备选用不同的电气线路。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一些用户一味考虑经济效益,在购买电气线路时只图电气线路的价格便宜,而购买无生产厂家、无标号、无出厂日期的“三无”产品,不能满足安全使用要求。

二、电气线路火灾的预防对策

1.加大电气线路的检测力度。公安消防机构监督人员在日常消防监督检查中,应充分发挥电气检测中介组织功能,对有关单位与场所安装和使用的电气线路要定期进行检测。特别是一些新建的公众聚集场所在开业前必须经电气检测合格后方可允许其开业。同时,对在用的公众聚集场所应建立定期的电气安全检测制度,这样既能及时发现电气线路的老化、损坏、乱拉乱接等现象,又能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2.建立用户与供电部门良好的协作关系。作为用户来说,对供电部门安装的电气线路不能随意改变原有的设计、敷设功能,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报告供电部门,以便及时修复,确保安全使用。对于供电部门来说,应严格按照有关用电规定进行电气线路的安装施工、维护保养,并要认真履行合同或协议中的条款内容,除了定期对公共线路进行检查、维护外,还要不定期地上门为用户提供安全用电管理维护方面的服务,确保一旦出现险情,及时予以消除,减少双方在用电管理中的责任纠纷。同时,用电单位和场所应选用责任心强、技术全面的人员作为电工操作人员,并经相关部门培训,取得相应的资质。

3.规范电气线路的施工安装。对电气线路的选型应符合场所和设备的要求,根据不同功率的设备选择线径的大小,根据不同的场所选择防爆型、防水型等电气线路,保证线路的正常运行,预防线路的绝缘老化等不良现象。同时,在电气线路敷设过程中,隐蔽敷设或通过可燃材料时必须完全穿管保护,在易燃易爆场所敷设时必须穿金属管保护。在电气线路的选材上,应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并根据不同场所和不同设备选用相应的电气线路。在一般场所,应尽量避免使用外表是聚氯乙烯、内芯为铝线等易老化的电气线路。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