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急性隐匿式化学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25

隐匿式化学物中毒是指中毒患者在工作或生活中从未意识到自己接触毒物,自吸收毒物到发生中毒都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生,谓之隐匿式中毒。它是一种特殊的中毒方式。随着化学物质品种的不断增加与广泛应用,人们接触化学品的机会大为增多。这种方式所发生的中毒病例数也随之上升。由于此种中毒方式隐蔽,毒物剂量、中毒途径及时间不明,影响的脏器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容易造成误诊。因此了解隐匿式中毒的预防方法将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采取有效的处理,以控制中毒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一、隐匿式中毒常见原因

1.职业因素

职业中毒一般不属于隐匿式,但在特殊条件下,患者不了解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接触毒物,又未采取防护措施,致接触者中毒。

如1992—1995年,广东省的三资企业在玩具厂及塑料制品厂的粘合工人中不断有人发病,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嗜睡、意识模糊,重者昏迷、抽搐,病程中不发热。曾考虑是病毒性脑炎,病情可突然恶化死亡。工人不知接触何种毒物。经职业流行病学、毒理及毒物分析,查清了中毒原因,是二氯乙烷中毒。因工人接触的粘合剂中3435胶的溶剂和ABS溶剂514各含79%和98%二氯乙烷。针对病因采取了正确的治疗与防护措施,控制了病情发展。

另一种中毒原因是原接触物质不引起中毒,但在特殊条件下起化学反应,产生剧毒物质,又未采取积极防护措施,致接触者中毒。如运载硅铁矿,因矿石中含磷化钙,遇水或潮湿空气时可因潮解而产生磷化氢气体,有剧毒。负责押运的工人因在密闭条件下吸入高浓度磷化氢而发生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2.食品污染

由食品污染毒物所致急性化学物中毒,其特点:

(1)早期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易误诊为胃肠炎。

(2)中毒品种以杀鼠剂为多见,此外有亚硝酸盐、碳酯钡、铅、砷、铊及有机磷农药等。

(3)中毒类型。可一次大量造成大批人群中毒,或多次少量致中毒反复出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可明显降低毒作用,控制中毒事件的发展。

由毒物污染食品所致中毒常见的有毒物直接污染食物;含毒物的容器盛装食物、饮料;将毒物误作调味品、发酵剂。如1999年初发生在江西赣南地区的1000余例猪油中毒事件就是因部分容器中原盛装过的三甲基锡污染了猪油所致。

3.水源污染

多见于化工厂将废水、废渣未经处理即排入江河中,污染水源。如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发生的水误病,经10多年的调查研究才确认为有机汞中毒。

4.空气污染

多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污染空气而不易引起警觉。如多次发生在破旧汽车内的一氧化碳中毒事故,其原因常是一氧化碳从排气管通过汽车底盘裂隙进入车厢内而导致乘客一氧化碳中毒。

5.滥用毒物及用毒物谋杀

近年来因禁用灭鼠剂毒鼠强或氟乙酰胺、有机磷、铊化合物等发生的中毒较为多见。

二、隐匿式中毒的诊断

1.医务人员要树立中毒诊断意识

对病因不清的疾病,要突破本科疾病的圈子,考虑有无中毒的可能。如患者出现腹绞痛而不能用常见的内外科疾病解释时,应考虑有无铅绞痛。为此,要熟悉毒物的毒性、毒理及其中毒的临床表现。

2.获取化学物中毒可能性的线索

(1)从病史中获取线索。要求系统、全面地询问病史,特别是要了解有无可疑毒物存在及同工作同生活人群的发病情况。

(2)通过体格检查,发现可能的中毒线索。如有机磷中毒患者呼出气中有蒜的臭味;脱发见于铊、氯丁二烯中毒;瞳孔缩小见于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安眠药及*类中毒;下肢皮肤痛觉过敏见于砷、铊中毒;大汗见于五氯酚钠、二硝基酚、有机磷农药中毒;皮肤粘膜紫褐色见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樱桃红色见于一氧化碳中毒;指甲mees线见于砷、铊中毒等。

(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当中毒在临床上难以找出可靠的线索时,现场调查十分必要。对患者生活、工作的地方进行仔细调查有无可疑的化学毒物。

(4)毒物检测。结合临床,对现场空气、水、食品、进食所用盛具、土方、偏方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毒物检测,并对患者的血、尿进行毒物分析,以了解毒物的品种和吸收量。

3.作好鉴别诊断,防止误诊

通过以上步骤,综合分析,以得出毒物和疾病确有因果关系,找到隐匿中毒的明确病因。

三、隐匿式中毒的预防

1.加强对毒物的管理。

2.贯彻食品管理法规及对“三废”的治理。

3.遵守劳动保护法律法规。

4.提高临床工作者对化学物中毒常见原因的认识。

5.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全民对预防化学物中毒的警惕性。

篇2:锻造企业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

锻造是一种通过多次施加压力(锤锻、模锻、冲击锤)或一次施加压力(压力锻造或滚锻),使处于热态或冷态的金属和合金产生塑性变形的技术。锤锻和模锻仅适用于热态金属,而压力锻造亦选用于冷态金属。锻造可用人力或机械进行。

锻造加工过程包括:将材料切割成所需尺寸、加热、锻造、热处理、清理和检验。在小型人工锻造中,所有这些操作都由数名锻工上手和下手在狭小场所内进行。他们都暴露于相同的有害环境和职业性危害中;在大型锻造车间,危害随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各异。

工作条件尽管工作条件因锻造形式不同而各异,但具有某些共同特点:中等强度的体力劳动,干热的小气候环境,产生噪声和振动,空气受烟雾污染。

能量消耗根据锻造类型和机械化水平的不同,能量消耗在3~6千卡/分(12.56~25.12千焦/分)之间。现已得出,在机械化锻造的一个工作日中,如70%的时间用于锻造,平均能量消耗为4.5千卡(18.84千焦/分);10%用于辅助工作,其平均消耗为2千卡/分(8.37千焦/分);20%用于组织工作和休息。其平均消耗为1千卡/分(4.19千焦/分)。其总消耗量为1750千卡/日(7324千焦/日),这使锻造作业处于中等重体力劳动的上限,所需的神经精神力量也在中等体力和繁重体力劳动的极限之间。

小气候环境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气温很高,高温是电热炉炉壁(100~180℃)和加料门(220~260℃),灼热的金属(800~900℃)和工具以及来自曾经放置热金属的地面的辐射热(35℃以上)所造成在通风较差的锻造车间内,炎热季节的气温可升达40~43℃。在大型锻造车间内,有高强度的辐射热(0.8~5千卡/厘米2·分或3.35~20.93千焦/2·焦分或3.35~12.56千焦/厘米2·分),但暴露的时间更长(工作日的85%)。相对湿度通常为15~50%,在夏天气流速度为0.4~1.0米/秒,而在冬天,近门处的气流速度可高达6米/秒。

工人们同时暴露于高温空气和热辐射下,导致热量在体内积累,热量加上代谢的热量,会造成散热失调和病理变化。8小时劳动的排汗量将随小气体环境、体力消耗以及热适应性程度的不同而异一般在1.5~5升之间,或甚至更高。在较小锻造车间或离热源较远处,贝哈二氏热应激指数通常为55~95;但在大型锻造车间,靠近加热炉或落锤机的工作点可能高达150~190。易引起缺盐和热痉挛。在寒冷季节,暴露于小气候环境的变化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适应性,但迅速而过于频繁的变化,可能构成对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工作场所的空气中可能含有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或者还含有丙烯醛,其浓度取决于加热炉燃料的种类和所含杂质,以及燃烧效率、气流和通风状况。

噪声和振动大型锻锤必然会产生低频率噪声和振动,但也可能有一定的高频成分,其声压级在95~115分贝之间。工作人员暴露于锻造振动中,可能造成气质性和功能性失调,会降低工作能力和影响安全。

危害

事故事故可能是由于模具和环境条件不完善,或由于操作不安全、组织工作不善,或未曾配备和缺少安全装置及个体防护用品而造成。

在加工过程中或在调换模具时,落锤机撞锤的突然意外跌落,会造成严重伤害。如用有效的支撑和卡挡块支持撞锤则许多事故可得以防止。带护罩的封闭式踏板也可防止锻床意外的动作。

用以移拨灼热锻件的金属工具,可能会突然从模具之间甩出并击中操作者。如果不带防护眼罩,飞出的灼热屑片可能损伤眼睛。耐热护臂、鞋罩、围裙能防护手臂、腿部免受各种灼伤,而安全鞋可保护脚趾不被压伤。

疾病虽然在工作环境方面的有害因素会构成职业性、诱发性的病理条件,但这些有害因素的正常影响,是通过助长某种疾病的出现,或通过降低人体的总抵抗力,而反映在总的发病率方面。从锻工发病率来看,最主要的疾病类别是:慢性风湿病、灼伤、消化不良(肠炎)、呼吸系统失常,以及皮肤炎症等。属于职业性失调的有:由于强烈噪声和振动而造成的听力损失和局部振动所引起的各种失调。

安全与卫生措施

妥善的车间布置能大大改善工作条件,加热炉和锻压设备应设置在正确位置,避免密集在一处,工件流程要合理,成品锻件要搬离车间,如有可能,加工过程应机械化,并进行良好管理。加热炉应具有良好的风流;炉烟、烟尘以及热空气应排至车间外面。辐射热源和空气应采用水帘、反射式或隔热式屏障等进行隔热。锻造车间应具有有效的全车间通风(设计良好的自然通风一般已可满足)、加热炉要有局部排气系统,高温工作场所应配备冷空气簇射装置,并在门的周围安装风幕。应提供隔热的休息室,并装有空气簇射和水喷淋设备。研究表明,在工作情况下,人们在气温为19~24℃、相对湿度为30~50%、气流速度为0.5米/秒左右的锻工车间内可获得热适应能力。为避免过度紧张,有效温度不应超过27℃。

危险的噪声源应予以封闭或装设吸声板,车间应远离住宅区。为了抑制振动,设备应装在建筑物地基以下的既深又厚实的基础上,并与一切结构部件分开。

所有工人在受雇前均应接受体检,而后要进行定期检查,应向他们提供个体防护用品(特别是听力防护用品),工作节奏应该合理。工作中应提供饮料,以补充因出汗而损失的水分、盐和维生素。车间应具有足够的卫生设施,所有工人应接受良好的安全训练。

篇3:电焊工尘肺的症状与预防措施

电焊工尘肺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一般发病工龄为15~25年。

其主要临床表现有:

1、早期症状较少,且轻微,其*射线胸片已有改变而无自觉症状。

2、随病程进展,尤其出现肺部感染或并发肺气肿时,症状才较明显,最常见症状为咳嗽、咯痰、胸痛、胸闷及气短等。

3、单纯电焊工尘肺多无明显体征,严重肺气肿可出现桶状胸。

4、肺功能检查早期不明显,随病程的进展可出现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的损害,表现为肺活量,第一秒时间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减低,残气量和肺总量比值增加。

电焊工尘肺常见并发症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那么我们怎样来预防电焊工尘肺呢

1、预防措施主要是改善作业环境的劳动条件,加强通风降尘,使工作场所烟尘浓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以下。

2、做好个体防护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及健康监护措施。

3、大力提倡采用自动焊接工艺代替手工电弧焊,以低毒危害小的电焊条取代毒性较大的高锰焊条等是预防电焊工尘肺根本措施。

篇4:砷中毒及其预防措施

2003年9月7日,位于云南省楚雄市郊区的滇中铜冶炼厂发生了一起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当日中午,一些工人出现了严重的头晕、胸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先后有76人被送进楚雄州人民医院治疗,8人观察治疗。经省、州职业病专家现场调查,确认导致工人中毒的“罪魁祸首”为砷化合物。

虽在矿山工作多年,但许多工人仍不知道砷为何物,也不晓得砷是如何进入人体而引起如此严重中毒事件的。其实,砷这种有毒物质大家并不陌生,最古老的毒药——砒霜,其化学名称就是三氧化二砷。雄黄、雌黄也是大家地较熟悉的砷化合物,化学名称分别是二硫化砷和三硫化砷,以前有些地方端午节会喝雄黄酒来避邪。这两种砷化合物也是有毒的,只是毒性较低。

自然界不存在单独的砷元素,大多以雄黄、雌黄等硫化物形态混杂于铜矿、铁矿、银矿、铅矿、锡矿、铝矿,锑矿等矿石中。工作中可能接触到的砷化合物,主要包括在矿石冶炼过程中产生的三氧化二砷、砷化氢、砷化铜,砷化钙、砷化铅等剧毒物质。在矿粉的高温冶炼过程中,这些有毒物质以蒸汽、烟尘、粉尘的形式散布在空气中,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引起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症状,即急性砷中毒。砷化物的毒性很大,以三氧化二砷为例,5mg即可引起中毒,60mg即可致死。

中毒原因及症状

在金属矿冶炼过程中,慢性中毒者比较常见,极少见到急性中毒者。滇中铜冶炼厂发生急性砷中毒,说明工人在短时间内吸入了大量的砷化合物。该厂属于正规铜冶炼厂,冶炼技术与工艺并不落后,但为何会发生了如此严重的砷中毒事故呢经专家调查,引起此次中毒的原因有以下4个方而这批铜冶炼原料中的砷含量偏高;生产系统中各个工序负荷不平衡,导致鼓风炉在正压状态下工作,使有毒有害烟气外溢,当地连阴雨天气使气压较低,有毒气体下沉;车间现场职工没有佩戴口罩等个体防护用品。

急性砷中毒主要表现为胃肠炎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呈水样且带血、四肢疼痛、痉挛,严重者会出现少尿,溶血、微循环衰竭等危险症状。这些中毒症状,在滇中铜冶炼厂砷中毒的76名工人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其中有4名职工出现了中毒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现象,医生们采用血液灌注疗法(换血),才挽救了他们的生命。

慢性砷中毒时,吸收的砷容易积蓄在肝、脾、肾、骨骼及皮肤内,尤以指甲,毛发中含量最高。砷中毒后口中会有金属异味,指甲失去光泽,变得扁平且有白纹,脆薄、易损。慢性砷中毒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是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头晕、乏力、烦躁、易怒、易激动、忧郁、失眠、记忆减退、四肢疼痛、痉挛、神经麻痹、运动功能受损等。消化系统会出现食欲不振,腹痛,腹泻,消化不良,易发生牙龈炎、口腔炎和结肠炎、肝脾肿大等症状。从事矿物冶炼的工作人员出现上述症状,应尽快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尿砷或发砷、血砷检测。

预防措施

1.加强通风,改善作业环境

生产工艺要符合劳动卫生要求,有毒物质浓度低于国家规定标准。滇中铜冶炼厂砷化物中毒的原因之一,就是气候异常,冶炼炉在正压状态下工作,通风不畅,使有毒烟气外溢所致。当时工人已经闻到了砷化氢气体特有的蒜臭味,但因缺乏常识,未引起足够重视。

2.加强个人防护

上班时要戴好口罩、手套,穿好工作服。在冶炼车间不得吸烟和吃零食,以免毒物直接进入消化系统,引发中毒。下班后要用肥皂彻底洗手,漱口、洗澡,勤洗工作服。必要时佩戴含碘的活性炭口罩或防毒面具。滇中铜冶炼厂的工人防范意识较差,大部分人工作时不戴口罩,吸烟也是家常便饭,这些不良的操作习惯为发生中毒事故埋下了伏笔。

3.定期体检

从事金属冶炼的职工,至少1年要做1次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慢性中毒、尘肺等职业病时,要立即调换工种。滇中铜冶炼厂的工人在冶炼垃程中,曾4次闻到怪味,少数工人(主要是司炉、倒炉渣工人)有明显的恶心、头晕、胸闷症状,但没有人想到是职业中毒。

4.职业禁忌

患有口腔溃疡、牙龈炎,牙槽脓肿,肝、肾功能异常,贫血,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精神病,慢性结肠炎等病症者,怀孕期妇女,哺乳期妇女,有内分泌疾病者,不宜从事含砷、铅、汞、铬等有害物质的冶炼及相关工作。

5.注意事项

刚出炉、温度很高的炉渣不能用冷水浇熄,否则含砷、铅、汞的化合物会随水蒸气大量散发,引起急性中毒。

篇5:氯气中毒八项预防措施

1.氯气作业工人应作就业前及定期体检,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哮喘以及冠心病者不宜从事氯气作业。

2.工作或急救时应选用耐腐蚀的工作服、防酸手套、眼镜、胶鞋、用碱石灰、活性炭作吸附剂的防毒口罩,防毒口罩应定期进行性能检查,以防失效。

3.预防皮肤污染,可选用3%氧化锌油膏。

4.可用1%小苏打或白陶土溶液漱口,防止牙齿酸蚀症。

5.加强安全和环保宣教,加强预防措施。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喝水;工作后淋浴更衣;进入高浓度区域工作必须有人监护。

6.完善工业生产工艺,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不跑漏氯气。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防止跑、冒、滴、漏,保持管道负压。

7.含氯废气需经石灰净化处理再排放,也可设氨水储槽和喷雾器,在跑氯时和中和氯气。

8.钢瓶应直立在通风设施良好的卡车上进行运输,不要在人员乘坐的车厢内运输。运输前应将瓶阀关好,确认输出阀已重新装好并将阀帽固定好。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