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高温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25

在工业生产中,由于高温车间内存在着多种热源,或由于夏季露天作业受太阳热辐射的影响,常可产生高温或高温高湿或高温伴强热辐射等特殊气象条件。在这种环境下进行生产劳动,通称为高温作业。我国制定的高温作业分级标准规定: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其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2度的作业,列为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的种类

①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其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低,形成干热环境,这类作业场所都有强烈的辐射热源,室内外气温差可达10℃以上,以对流热和辐射热作用于人体。②高温高湿作业:这类作业环境的气象特点是气温、气湿高,而热辐射较弱。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水蒸气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③夏季露天作业: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辐射作用外,还接受被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放出的辐射热。

人为什么会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作业,机体从高湿环境接受对流与辐射热量,加上劳动和高温环境增加的代谢产热量,远远超过机体的散热量。若这个恶性过程不断发展,人体通过一系列的体温调节还是不能维持机体的热平衡时,就造成机体过度蓄热。同时,由于大量出汗导致脱水、失盐,从而发生中暑。

中暑病人的处理

发现中暑病人后,首先应使患者脱离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的荫凉地方休息,解开衣服,给予含盐的清凉饮料。必要时,可进行刮烦疗法或针刺合谷、曲池、委中、百会、人中等穴。如有头昏、恶心、呕吐或腹泻,可用中药霍香正气九;如呼吸、循环衰竭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并可注射呼吸和循环中枢*。

怎样预防中暑

①合理布置热源,把热源放在车间外面或远离工人操作的地点,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应布置在天窗下面;采用穿堂风通风的厂房,应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②隔热,是减少热辐射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

③加强通风换气,加速空气对流,降低环境温度,以利于机体热量的散发。

④加强个人防护,合理组织生产,如穿白色、透气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帆布工作服;同时调整工作时间,尽可能避开中午酷热,延长午休时间。加强个人保健,供给足够的含盐清凉饮料。

饮料中要加盐

高温环境下劳动,人体为了散热,常常大量出汗。出汗使人体丧失了大量水份和盐份,主要是钠盐和部分钾盐,一般汗液中含氯化钠0.1-0.35%。普通高温作业工人劳动8小时出汗4-8升,损失盐份约15-20克。所以,对高温作业工人既要及时补充水份,也要及时补充盐份,才能维持机体正常功能,这也就是在清凉饮料中加盐的原因。通常可按含食盐量0.1-0.2%来配制清凉饮料,供工人饮用。

篇2:高温作业危害预防保健措施

(一)高温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及其特点

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主要指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和热辐射,这些因素构成了作业场所的微小气候。

1.气温?生产环境中的气温除了取决于大气温度外,还受太阳辐射、工作热源和人体散热的影响。所产生的热量通过传导和对流,加热生产环境中的空气,并通过辐射热加热四周的物体,形成二次热源。这使受热的空气的面积增大,温度进一步升高。

2.气湿?生产环境中的气湿以相对湿度表示。相对湿度在80%以上称为高气湿,低于30%称为低气湿。高气湿主要由于水分蒸发和蒸汽释放所致,如纺织、印染、造纸、制革、屠宰和潮湿的矿井、隧道等作业。低气湿可见于高温车间的作业。

3.气流?生产环境中的气流除受自然界风力的影响外,主要与厂房中的热源有关。热源使空气加热而上升,室外的冷空气从门窗空隙或通风处进入室内,造成了空气对流。室外温差越大,产生的气流也就愈强。

4.热辐射热辐射主要是红外线及一部分可见光的辐射。太阳照射、生产环境中各种熔炉、燃烧的火焰和熔化的金属等热源均能产生大量的辐射热。红外线不直接加热空气,但可使受照射的物体加热。当物体表面温度超过人体表面温度时,物体向人体传递热辐射使人体受热,称为正辐射。反之,当周围物体表面的温度低于人体表面温度时,人体向周围物体辐射散热,称为负辐射。热源辐射的能量(E)的大小取决于辐射源的温度,并与其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E=KT4)。其中K为热辐射系数,除了受温度影响外,它与辐射源的表面积和表面的黑度因素有关。热源温度愈高,表面积愈大,辐射能量也愈大。另一方面,辐射能量与辐射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离辐射源愈远,物体受到辐射强度也愈小。热辐射强度以每分钟每平方厘米表面积接受多少焦耳(J)热量表示(J/㎝2?min)。

生产环境中的气象条件不仅受厂房建筑、通风设备、工艺过程和热源情况的影响,而且与地理位置、自然季节和昼夜时间有关。因此,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生产环境的气象条件差异很大,同一工作场所在一天内不同的时间和同一地理位置的不同高度,气象条件也有显著的变化。由于各种气象条件都可以影响身体的生理机能,故在做职业卫生评价时必须考虑多种因素,以制定全面的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高温作业的类型和职业接触

高温作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的作业。高温作业按其气象条件的特点可分为下列三个基本类型。

1.高温强辐射作业其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如冶金工业的炼焦、炼铁、轧钢等车间;机械制造、锻造、热处理等车间;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工业炉窑车间;火力发电厂和轮船锅炉车间等。

2.高温、高气湿作业?其特点是气温高、高气湿,热辐射强度不大。形成湿热环境。高湿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或者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较高的相对湿度所致。如印染、造纸等

3.夏季露天作业?夏季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的露天作业,除了受太阳的直接辐射作用外,还受到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的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露天作业中辐射热强度虽然较高温车间低,但作用的时间持久,加之中午前后气温较高,形成高温和辐射热的联合作用的作业环境。

(三)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高温作业时,人体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改变。主要为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消化、神经、泌尿等系统的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化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则可产生不良影响。

1、体温调节?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可以用热平衡公式表示

S=M-E±R±C1±C2

式中,S为热蓄积变化,M为代谢产热,E为蒸发散热,R为经辐射的获热或散热,C1为对流的获热或散热,C2为传导的获热或散热。辐射热总是由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但并不对周围的空气加热。人体经对流将热传给空气分子,气温高时则相反;人体通过蒸发将热传给水分子,风(气流)大可加强对流和蒸发。传导则为热由一个物体直接传给另一个物体。通过上述几种方式,人体与环境不断进行热交换并将中心体温保持在37℃,其正常变动范围很窄,热蓄积的变化几乎为零。

在高温环境劳动时,人的体温调节受气象条件和劳动强度的共同影响。气象条件诸因素中,气温和热辐射起主要作用。气温以对流的方式作用于人的体表,经血液循环使全身加热;热辐射则直接加热机体深部的组织。体力劳动时,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加和劳动时间的延长,代谢产热不断增加。这些内外环境的热负荷使机体获热。当中心血液温度增高时,热敏感的下丘脑神经元发放的冲动增加,导致皮肤血管扩张,皮肤出汗。大量的血液携带热由内脏流向体表,热在在皮肤对流和蒸发散去,维持正常体温。若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一般一平均皮肤温度35℃为界),机体只能通过蒸发途径散热,湿热环境可降低蒸发散热的效率。若环境受热加上劳动代谢产热明显超过散热时,机体则会产生热蓄积,体温可能上升并稳定在较高的平衡点上(如中心体温39℃),此时机体处于高度的热应激状态;如果热接触是间断的,体内热蓄积的热可在期间内散发出去而热应激缓解。蓄积过量,超过体温调节能力,则可能出现过热而发生中暑。

中心体温也称深部温度,一般以直肠温度表示,一般认为中心体温38℃是高温作业工人生理应激范围的上限。

2、水盐代谢环境温度愈高,劳动强度愈大,人体出汗量则愈多。汗的有效蒸发率在干热有风的环境高达80%,大量的出汗能及时蒸发,则散热作用良好。但在湿热风小的环境中汗的有效蒸发率则经常不足50%,汗液难于蒸发,往往成汗株淌下,不利于体温调节,且由于皮肤潮湿度增高,皮肤角质渍而膨胀,阻碍着汗腺孔的正常作用,淌汗更多。大量的出汗可致水盐代谢障碍,而影响劳动能力,甚至造成水和电解质紊乱,导致热痉挛发生。

3、循环系统?高温环境下体力劳动时,心脏向高度扩张的皮肤网输送大量的血液,以便有效地散热;又要向工作肌输送足够的血液,以保证工作肌的活动,且要维持适当的血压。另一方面,由于出汗丧失大量水分和体液转移至肌肉而使有效血容量减少。这种供求矛盾使得循环系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心脏向外周输送血液的能力取决于心输出量,而心输出量又依赖于高心率和血管血容量。如果高温工人在劳动时已达到最高心率,机体蓄积热又不断增加,则不可能在增加心输出量来维持血压和肌肉灌溜,可能导致热衰竭。血压改变没有明确的规律,劳工人可能心脏代偿性肥大。

4、消化系统高温作业时,消化液分泌减弱,消化酶活性和胃液酸度降低。胃肠道收缩和蠕动减弱,吸收和排空速度减慢。唾液分泌也明显减少,淀粉酶活性降低。在加上消化道血流减少,大量饮水使胃酸稀释。这些因素均可引起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胃肠道疾患增多,且工龄越长,患病率越高。

5、神经系统?高温作业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肌肉工作能力低下,机体产热量因肌肉活动减少而下降,热负荷得以减轻。因此,这种抑制可以看作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但由于注意力、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与协调性以及反应速度减低,易发生工伤事故。

6、泌尿系统高温作业时,大量水分经汗腺排出,肾血流量和肾小球过滤率下降,经肾脏排出的尿液大量减少,有时达85%~90%。如不及时补充水分,由于血液浓缩使肾脏负担加重,可致肾功能不全,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管型等

(四)热适应

热适应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一般在高温环境劳动数周时间,机体可产生热适应:从事同等强度的劳动,热适应者出汗量增加,可增加30%~100%。汗腺无机盐含量减少1/10;皮温和中心体温先后降低;心率明显下降。热适应状态并不稳定,停止接触热一周左右即返回到热适应前的状况,即脱适应。病愈或休假重返工作岗位者应注意新适应。热适应者对热的耐受能力增强,这不仅可提高高温作业的劳动效率,而且有助于防止中暑的发生。但人体热适应有一定的限度,超出适应限度则可以引起生理功能的紊乱。因此,不能放松防暑降温工作。

(五)中暑

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和)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

1、致病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因素。过劳、睡眠不足、体弱、肥胖、尚未产生热适应都易诱发中暑。

2、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中暑按发病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热射病(包括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这种分类是相对的,临床上往往难于区分,常以单一类型出现,亦可多种类型出现,我国职业病名单中统称为中暑。

(1)热射病:由于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紊乱所致。临床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可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2)热痉挛: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痉挛以四肢肌肉及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尤以肥肠肌为最;痉挛常呈对称性,时发作,时而缓解。患者神志不清,体温多正常。

(3)热衰竭:多数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增加,不能满足以有效的代偿,导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少而晕厥。

3、中暑的治疗?中暑的治疗原则:主要依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进行对症治疗,体温升高者迅速降低体温。

(1)轻度中暑:应使患者迅速离开高温作业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安静休息,给予含盐的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2)重症中暑:①热射病:迅速采取降低体温、维持循环呼吸功能措施,必要时应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②热痉挛:及时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生理盐水静脉滴注。③热衰竭:使患者平卧,移至阴凉通风处,口服含盐清凉饮料,对症处理。

(六)防暑降温的措施

1.技术措施

(1)合理设计工艺流程:合理设计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是改善高温作业劳动条件的根本措施。如钢水连铸、轧钢、铸造、搪瓷等生产的自动化,可使工人远离热源、同时减轻劳动强度。热源的布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①尽可能的布置在车间的外面;②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布置在天窗的下面;③采用穿堂风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④对热源采取隔热措施;⑤使工作地点易于采取降温措施,热源之间可设置隔离墙(板),使空气沿着隔离墙上升,经天窗排除,以免扩散到整个车间。热成品和半成品及时运出车间或堆放在下风厕。

(2)隔热:隔热是防止辐射的重要措施。可以利用水或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进行隔热,其中尤以水的隔热效果最好,水的比热大,能最大限度地吸收辐射热。

(3)通风降温:①自然通风:任何房屋均可通过门窗、缝隙进行自然通风换气,高温车间仅仅靠这种方式是不够的,热量大、热源分散的高温车间,每小时需换气30~50次以上,才能使余热及时排除,此时必须把进风口和排风口配置合理,充分利用热压和风压的综合作用,使自然通风发挥最大的效能。②机械通风:在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降温的需要或生产上要求车间内保持一定温湿度时,可采用机械通风。

2.保健措施

(1)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高温作业应当补充与出汗相当的水分和盐分。补充水分和盐分的最好办法是供给含盐的饮料,一般每天供水3~5L,盐20g左右

(2)个人防护:高温作业的工人工作服,应以耐热、传导系数小而透气性能好的织物制成。防止热辐射,可用白帆布或铝箔制的工作服。

(3)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的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的体格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禁忌症。

3.组织措施:加强领导,改善管理,严格遵守有关的高温作业卫生标准搞好本单位防暑降温工作。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