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器材库爆炸现场应急处置措施规程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爆炸器材库爆炸现场应急处置措施规程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22

一、现场库管员要立即正确佩戴好自救器,撤离现场,并及时关闭好防爆门。

二、第一时间向矿调度室报告事故地点,现场灾难情况。

三、以最快速度安全撤离现场。

四、切断灾区内电源、防止生产电火花,引起火灾和爆炸。

五、炸药电管爆炸事故处置技术措施必须在掌握确切灾情和影响范围内才能作出决定,如需要调整通风系统时,要十分慎重,在受影响区域内所有人员安全撤离后,方能反风。

六、矿调度室接到报告后,及时向矿值班人员报告,并按矿应急预案程序向矿长、总工程师、安监处长等矿领导及安监主任工程师汇报,矿根据灾难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重大事故可越级上告。

七、事故单位接到报告后,要立即查清当班入井人员人数,并在矿调度室集中待命。

注意事项:

1、要检查是否已经停风,要绝对避免各种原因引起的静电火花。

2、要测量爆炸后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注意风流变化,防止二次事故的发生。

3、抢救出遇险人员要注意保暖,危重伤员要尽快送医院治疗。

4、要做好现场保护,一般不得破坏现场。

篇2:某乙烷爆炸燃烧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一、基本特性

1、标识

中文名:乙烷

英文名:Ethane

2、理化性质

外观与形状:无色无臭压缩气体

主要用途:用于制乙烯、氯乙烯、氯乙烷、冷冻剂等

熔点(℃):-183.3相对密度(水=1):0.45(比水轻)

沸点(℃):-88.6相对密度(空气=1):1.04(与空气相当)

饱和蒸汽压(KPa):53.32/-99.7℃

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丙酮,溶于苯

临界温度(℃):32.2临界压力(MPa):4.87

燃烧热(KJ/mol):1558.3最小引燃能量(mJ):0.25

二、危害特点

1、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易燃建筑火险分级:甲

闪点(℃):<-50爆炸下限(V%):3.0

自燃温度(℃):472爆炸上限(V%):16.0

危险特性: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其蒸气比空气重,与氟、氯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稳定性:稳定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光照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禁忌物:强氧化剂、卤素

2、扩散性

(1)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至相当远,遇明火引着回燃;

(2)乙烷液态变为气态时迅速扩散,形成高浓度区,与火源引发燃烧爆炸。

3、毒性及健康危害性

侵入途径:吸入

毒性:属低毒类

健康危害:同甲烷。高浓度时,有单纯性窒息作用。空气中浓度大于6%时,出现眩晕、轻度恶心、麻醉症状;达40%以上时,可引起惊厥。

三、应急救援

1、防护措施

(1)进入燃烧区的抢险人员二级防护,并采取消防水枪掩护;

(2)凡在现场参与处置人员,最低防护不得低于三级。

防护标准

级别

形式

防火服

防护服

防护面具

一级

全身

内置式重型防火服

全棉防静电内外衣、手套、袜子

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二级

全身

隔热服

全棉防静电的内外衣、手套、袜子

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三级

呼吸

消防服

面罩或口罩、毛巾等防护器材

2、排除险情

(1)外围灭火

向泄漏点、主火点进攻之前,必须将外围火点彻底扑灭。

(2)堵漏

1)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制定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

2)所有堵漏行动必须采取防爆措施,确保安全;

3)关闭前置阀门,切断泄漏源;

4)根据泄漏情况,可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形成水垫层,缓解险情,配合堵漏。

堵漏方法

部位

形式

方法

罐体

砂眼

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

缝隙

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金属堵漏锥堵漏

孔洞

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金属堵漏锥堵漏

裂口

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

管道

砂眼

使用螺丝加粘合剂旋进堵漏

缝隙

使用外封式堵漏袋、金属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潮湿绷带冷凝法或堵漏夹具堵漏

孔洞

使用各种木楔、堵漏夹具堵漏、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

裂口

使用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

阀门

使用阀门堵漏工具组、注入式堵漏胶、堵漏夹具堵漏

法兰

使用专用法兰夹具、注入式堵漏胶堵漏

(3)输转

利用工艺措施倒罐或排空。

(4)点燃

当罐内气压减小,火焰自动熄灭,或火焰被冷却水流扑灭,但还有气体

扩散且无法实施堵漏,仍能造成危害时,要果断采取措施点燃。

3、灭火

(1)灭火条件

1)周围火点已彻底扑灭;

2)外围火种等危险源已全部控制;

3)着火罐已得到充分冷却;

4)救援人员、装备、灭火剂已准备就绪;

5)物料源已被切断,且内部压力明显下降;

6)堵漏准备就绪,有把握在短时间内完成。

(2)灭火方法

1)关阀断气法:关闭阀门,切断气源,自行熄灭。

2)干粉抑制法:视燃烧情况使用车载干粉炮、胶管干粉枪、推车式、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灭火。

3)水流切封法:采用多支水枪并排或交叉形成密集水流面,集中对准火焰根部下方未燃烧的丙烷射水,同时向火头方向逐渐移动,隔断火焰与空气的接触使火熄灭。

4)泡沫覆盖法:对于流淌火喷射泡沫进行覆盖灭火。

5)旁通注入法:将卤代烷、惰性气体等灭火剂在喷口前的管道旁通处注入灭火。

篇3:爆炸性物品事故处置规程

一、爆炸性物品事故的危害性

爆炸性物品由于其自身化学性质,在某种外界作用下能够引起爆炸或燃烧事故,从而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损害。

爆炸性物品发生事故的主要危害有:

①是造成现场作业人员的伤亡,由于其燃烧或爆炸速度快,燃烧的速度一般为每秒数百米,而爆炸的速度更达到每秒数千米,往往发生事故人员来不及撤离,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②是现场及周边的建(构)筑物在燃烧高温及爆炸的强烈冲击下,造成结构损坏,经济损失巨大;

③是爆炸性物品在非正常情况下发生燃烧或爆炸,由于化学反应不完全等原因,可能生成大量的有毒气体,导致发生中毒事故;④是爆炸性物品发生事故后,影响范围较大,会造成一定范围的社会恐慌,给社会治安和稳定带来较大的影响。

(一)火灾

大多数爆炸性物品均比较容易燃烧,引起燃烧的原因主要有:意外火源、自燃、违反操作规程、野蛮作业等情况,以及部分药剂遇水、遇湿发生化学反应释放的热量积聚都可能引发火灾。

爆炸性物品发生燃烧的特点主要有:

①是燃烧速度快,难以控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能使火灾范围蔓延;

②是由于爆炸性物质大多含有较高的能量,燃烧放出的能量较大,燃烧温度较高,周围物质在其燃烧高温作用下,容易被引燃;

③是因为这类物品自身含有氧化剂和还原剂,不需外界供氧仍可以持续燃烧,如果爆炸性物品大量堆积或在密闭条件下燃烧,还可能发生燃烧转爆轰现象,即发生爆炸。

(二)爆炸

爆炸性物品在外界作用下,可以引发爆炸事故。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会对一定范围内的人员造成伤亡,同时对作用范围内的建筑物造成损失,造成建筑物坍塌或结构破坏,同时受爆炸高温影响,发生爆炸的同时一般会伴随火灾事故,一方面烧毁财物,另外如果爆炸点周围还有其他爆炸性物品,还可能受其爆轰作用的影响殉爆,导致二次爆炸的发生,带来更大的损失。

(三)冲击波

当炸药在空气中爆炸时,由于爆炸过程很快,所以在爆炸瞬间内装药将全部转变为高温高压的爆轰产物,其压力大大高于周围空气的压力,它将迅速向周围空气扩散,其膨胀速度比空气中的音速高几倍,所以空气界面处的爆轰产物如同超音速的活塞一样,强烈推挤和压缩周围的空气,使其压力、密度和温度急剧升高,从而在空气中形成压力很高的冲击波。冲击波的巨大压力既可以损伤一定距离内的人员,也可以使周围的建筑物发生结构性破坏,而且其作用范围远远超过爆轰产物。

二、爆炸性物品事故的处置措施

为有效预防各类爆炸性物品可能发生的事故,在日常工作中,要针对不同爆炸物品的性质,制定科学合理的事故处置预案,结合实际组织演练。另外,由于爆炸性物品涉及较多的专业知识,参与事故处置的人员要注意学习积累,熟悉各类爆炸性物品的理化性能,掌握事故处置措施。当性质不明的爆炸性物品发生燃烧或爆炸事故时,务必请教有关专家详细了解物品性质及事故处置措施,必要时要请专家现场指导,防止处置不当致使事故危害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爆炸性物品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后,在了解现场情况的基础上,迅速针对事故发生的情况及物品性质按照既定预案,逐步开展以下工作:

(一)救护

对在事故中伤亡人员,要迅速采取救治措施,通知医务人员赶赴现场,迅速将受伤人员转移至安全地带后送医院救治。如果发生建筑物倒塌等事故,要尽快了解可能被埋压在倒塌建筑内的人员数量和所在位置,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救治。

(二)灭火

在对现场伤亡人员采取紧急救治措施的同时,要抓紧扑灭现场火源,根据发生火灾的不同物品性质,采取科学合理的灭火措施,使用适用的灭火器材和灭火设备,尽快扑灭火源。

(三)转移

对发生事故现场及附近未燃烧或爆炸的物品,及时予以转移,谨防发生火灾事故的蔓延或爆炸。

(四)警戒

事故发生后,首先应该维护现场的秩序,在事故现场往往会聚集很多群众,影响抢救或勘查工作的进行。一旦发生事故,要迅速组织力量,赶赴现场,划定警戒保护范围,对于正在燃烧的爆炸事故现场,尽量扩大警戒保护范围。担任警戒任务的人员,要分布在整个警戒保护圈上执勤,除紧急救险人员外,禁止其他任何人员进人警戒保护圈内,并尽一切可能保持现场原状。

一旦发生爆炸或火灾,还要根据现场可能发生爆炸或燃烧事故将要波及的范围,疏散撤离相关人员

三、爆炸性物品事故处置注意事项

(一)防止事故扩大

尽量全面了解发生事故的爆炸性物品性质及发生事故的原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家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措施不当引发二次爆炸或火灾范围扩大等事故。

(二)注意保护现场及固定证据

为查清事故发生的原因,为后续事故处理提供有效证据,在处置爆炸性事故过程中,要尽量保护好现场证据。

(三)现场遗留爆炸物品

爆炸性物品事故发生后,现场或附近会有大量未发生燃烧或爆炸的爆炸性物品,一旦火灾蔓延,有可能发生使事故范围扩大,因此要对这些物品采取可靠措施予以转移,或在灭火过程中人为制造隔离,确保安全。

(四)防止二次爆炸

有些爆炸性物品在大量堆积或相对密闭条件下燃烧时,燃烧释放的能量大量积聚,当达到一定条件时,会发生燃烧转爆轰现象,一方面会使现场危害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会对现场救护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国内外在处理爆炸性物品火灾事故时发生爆炸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在许多硝酸铵火灾事故中,大量堆积的硝酸铵燃烧后,当火灾不能及时控制时,经常发生爆炸事故,现场救护人员伤亡惨重。

(五)防止坍塌伤人

爆炸性物品发生事故后,尤其是爆炸事故,现场周围建筑物受爆炸冲击波影响。

(六)灭火方法科学

对不需外界供氧的爆炸性物品,不能用窒息法进行灭火,因为窒息法不但对这类物品燃烧不起作用,相反随着燃烧空间的减少,压力的增加,爆炸性物品燃烧会更加猛烈,并会迅速转化为爆轰,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

对于含金属钾、钠、镁粉、铝粉等遇水反应剧烈的爆炸性物品,不能用水作为灭火介质。上述物质一旦和水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释放热及可燃性气体(某地收缴烟花爆竹和原材料,在高温季节用水降温,导致产生大量的热来不及释放,一发生自燃烧,在大量堆积的性况下,发生爆炸)。

(七)防止中毒

当大量爆炸物品燃烧时会生成大量烟及有毒气体。爆炸性物品燃烧产生的毒害烟气主要有:是由于极小的炭黑粒子和完全燃烧或未完全燃烧的灰及燃烧分解产物组成的烟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工业炸药等爆炸物品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磷化物、酸雾等有毒气体。为防止在灭火时中毐,在爆炸性物品发生普通火灾时,一般不要站在下风口,扑救时要先打开门窗,最好佩戴防毒面具,延长扑救时间,避免中毒。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