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作业安全工作应急预案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登高作业安全工作应急预案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22

1、登高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杜绝违章施工。

2、登高作业现场应保持3-4名工作人员。

3、登高作业人员一旦发生下列安全事故,应急小组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救援,并在5分钟内向处主(分)管领导报告;如果伤势严重,应立即拨打120或96399急救电话,告之具体位置、伤员情况以及联系方式。同时,现场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力所能及的急救措施:

3.1高空坠落。登高作业人员不慎坠落后,救援人员应立即检查伤员全身情况,特别是心跳和呼吸。对神志清醒、呼吸正常的轻症伤员,可就地平卧,严密观察;对于重症伤员,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3.2登高机械故障。每次出车前,驾驶人员均应对登高机械进行全面检查,排除安全隐患并记录在册,严禁车辆带病工作。在登高过程中,如果出现机械故障,登高人员应立即向事故应急小组报告,说清具体位置、故障状况及联系方式,静待救援人员到来,切不可擅自乱动;应急小组接到报告后,应在15分钟(谢、八两区30分钟)内赶到现场,利用其他登高车辆或梯子先将被困人员解救下来,然后由车辆维修人员排除故障。

4、如果登高人员发生伤亡事故,由处主要领导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方式报告上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并及时安排善后工作。

篇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检查规程

《安全生产法》要求,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单位应当指定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因此,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将作为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的条件之一。安全验收评价应将“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检查”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对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检查应参照相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进行检查。检查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检查预案程序,第二层次是检查预案内容,第三层次是检查预案配套的制度和方法。

1预案程序的检查

1)危险源确定程序

(1)找出可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物品、系统、生产过程、设施或能量(电、磁、射线等);

(2)对危险辨识找出的因素进行分析:

①分析可能发生事故的后果(人的伤害,物的损失,环境的破坏);

②分析可能引发事故的原因。

(3)将危险分出层次,找出最危险的关键单元。

(4)确定是否属于重大危险源。

(5)对属于重大危险源以及危险度高的单元,进行“事故严重度评价”。

(6)确定危险源(按危险程度依次排列)。

2)事故预防程序的检查

遵循事故预防PDCA循环的基本过程,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ek)、处置(Action),包括:通过安全检查掌握“危险源”的现状;分析产生危险的原因;拟订控制危险的对策;对策的实施;实施效果的确认;保持效果并将其标准化,防止反复;持续改进,提高安全水平。

3)应急救援程序检查

要求根据危险源模拟事故状态,制定出每种事故状态下的应急救援方案,不能遗漏。当发生事故时,每个职工都应知道各种紧急状态下,每一步“做什么”和“怎么做”。

大型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救援程序”应该将“单元(车间)应急救援程序”汇编在内,不能出现盲点。重点检查: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启动程序;指挥部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和信号的程序及通讯网络;抢险救灾程序(救援行动方案);工程抢险抢修程序;现场医疗救护及伤员转送程序;人员紧急疏散程序;事故处理程序图;事故上报程序。

2预案内容的检查

此处主要检查两个方面:一是程序所包含的内容是否遗漏,二是这些内容是否正确。重点检查以下方面的内容。

1)组织方案

以生产经营单位为单位成立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和指挥系统。生产经营单位以主要领导和各职能机构负责人共同组织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负责在重大事故发生后的救援指挥和组织实施救援工作。生产经营单位依据本单位使用的原材料和生产产品的不同,按照防火、防爆、防泄漏、防辐射、防中毒等成立各个救助分队,各分队可以专业和非专业相结合。各分队要明确组织形式,对人员进行实施应急救援措施的专业技术培训,按照处理重大事故所需配备一定数量的救助器材,形成一支专业性强的实施事故应急救援的主要力量。

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建立主要是建立联系网络。重大事故报告要及时准确;指挥机构和各救援分队的联系要畅通,能够及时对具体实施应急措施进行指挥和调度;与当地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消防部门,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以及事故应急救援抢救机构等有关部门建立必要的工作联系,及时通报本生产经营单位重大事故危险源的状态和生产安全工作情况;对在生产安全中发生的问题,取得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

2)责任制

责任制主要是指挥系统和抢险分队责任制的建立。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保证信息畅通,报警及警告信号明确有效,实施救援队伍分工明确,指挥救援程序落实,必备的救援器材配备齐全并确保完好和正确使用,救援人员应具备安全技术素质及保证技术培训质量等。

3)报警及信息系统

生产经营单位可依据本生产经营单位的具体情况,建立重大事故发生的报警信号系统。当发生重大事故时,按照生产经营单位规定的方法及时报告和报警。报告或报警的方式可以用声响或标志等形式,但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和醒目。

4)重大危险源

生产经营单位应依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危险场所和危险部位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评估,对那些确认属于重大危险源的部位或场所,都应进行事故救援应急预案的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附则中,对“重大危险源”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对于重大危险源的确认可依据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进行。

5)紧急状态下抢险救援的实施

生产经营单位在发生重大事故后,应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并将事故基本情况进行报告,发出事故警报或信号。事故指挥系统要立即采取措施,启动事故专家系统,输入事故现场数据信息,对事故救援提供可行性方案,组织和指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并报告有关部门和单位,对事故进行抢险或救援。如紧急疏散,在事故发生的紧急情况下,已实施了应急抢救措施,但对事故状态仍不能得到控制,而且极有可能发生更为严重的后果时,为了避免造成更多的人员伤害,应在积极采取抢救措施的同时,疏散当地周围居民,封闭道路,控制流动人员进入等。

3预案配套的制度和方法的检查

为了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准确、有效地进行处理,必须制定好《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及与之配套的制度、程序和处理方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生产工艺操作方法》必须以操作安全为本,内容应包括紧急状态下工艺操作程序和方法。对“危险源”应配套“工程抢险抢修”的程序和方法。

此外,日常还要做好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全厂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应急救援常识教育,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同时还应建立以下应急救援工作相应制度:责任制,值班制度,检查制度,例会制度,培训制度,应急救援装备,物资、药品等检查、维护制度,演练制度等。

篇3:某项目部中暑救援预案

中暑,俗称发痧,是炎夏易发的疾病。在一般情况下,人体产热和散热正好相等,所以,人的体温总是保持在37℃左右。但在强烈的夏日阳光下照射过久,红外线能使人大脑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所以容易发生中暑。此外,若外界气温高、空气湿度大、无风,汗蒸发困难,体内热量积蓄过多,也容易中暑。当然,如出汗过多,体内水和盐大量排出,得不到及时补充,水盐代谢发生障碍,也会中暑。身体过度疲劳,体弱多病也是发生中暑的原因。

中暑由于产生原因不同,所患症状也差异很大,可分为下例四型:

①.中暑高热,亦叫热射病,主要是体温不能发散引起,为中暑中最严重者。可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体温升高可达42℃,伴有意识模糊、昏睡、呼吸困难,严重者昏迷、血压下降。

②.中暑衰竭,亦叫热衰竭,主要是因大量出汗而引起,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体温不高、面色苍白、皮肤多汗、呼吸浅、脉搏弱、血压下降、意识不清。

③.中暑痉挛,亦叫热痉挛,主要是由于过热,大量出汗,体内过多地丢失氯化钠而引起肌肉痉挛,常与热衰竭同时出现。有口渴、乏力、体温不高、皮肤多汗,突出表现为四肢肌肉痉挛,有抽筋样疼痛。

④.日射病,此因日光直射头部而产生的脑部损害。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重者可昏迷,体温可升高。不管上述哪种类型,只要一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感觉的话,就应暂停工作,立即移至阴凉处,解开衣服,头部冷敷或冷水擦澡,多喝淡盐水或清凉饮料,可服人丹或十滴水等。有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用冷水或冰袋冷敷、酒精擦澡、风扇吹;可用解热药口服或肌肉注射;有呼吸困难者可人工呼吸。若处理后未见好转,血压下降者,可急送医院抢救。对于热衰竭和热痉挛,主要是补充水分与氯化钠,重者静脉输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病情无好转者,应急送医院。服装,以反射辐射热。

施工现场可制定下列预防中暑的办法:

1.改革工艺过程。合理设计或改革生产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尽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仪表控制,消除高温和热辐射对人的危害。

2.夏季要合理安排时间,早出工,晚收工,中午多休息,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曝晒,不要在闷热的环境下工作、劳动、学习。

3.项目部常备开水桶,在夏季高温季节每天两次供应凉茶或盐开水。

4.项目部设立简易医务室,常备人丹、十滴水等防暑药水。项目部救援小组学习中暑急救知识,能做简单的治疗。轻微中暑者,到项目医务室治疗,然后休息直至复原。

5.对于严重中暑者,简单服药治疗后立即由刘栋开车送往医院诊治。

6.项目部修建相应规模的劳务人员澡堂,保证劳务人员在炎热夏季每天能洗澡,保持皮肤清洁、汗腺排泄通畅,预防中暑。

7.加强个人防护。高温时段作业的工作服应结实、耐热、宽大,活动方便。

8.项目部设立宣传栏,宣讲医疗保健知识。凡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溃疡病、肺气肿、肝病、肾病等疾病的人员不宜高温下作业。

篇4:触电事故预防应急预案

1、触电事故和其它事故比较,其特点是事故的预兆性不直观、不明显.而事故的危害性非常大.当流经人体电流小于10MA时,人体不会产生危险的病理效应,但当流经人体电流大于10MA时,人体将会产生危险的病理效应,并随着电流增大、时间的增长将会产生主室纤维性颤动.仍至人体窒息(“假死”状态)在瞬间或再三分钟内就会夺去人的生命.因此在保护设施不完整的情况下,人体触电伤害事故是极易发生的.所以施工中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发生触电事故要正确的处理抢救伤者.

1)防止触电伤害的基本安要求:根据安全用电“装得安全,拆的彻底,用得正确,修得及时”的基本要求,为防止发生触电事故,在日常施工(生产)用电中在严格执行有关用电安全要求。

触电事故和其它事故比较,其特点事故的预兆性不直观、不明显,而事故的危害性非常大。当流经人体电流小于10mA时,人体不会产生危险的病理生理效应,但当流经人体电流大于10mA时,人体将会产生危险的病理生理效应,并随着电流的增大、时间的增长将会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乃至人体窒息(“假死”状态),在在三分钟内甚至瞬间就夺去人的生命。因此,在保护设施不完备的情况下,人体触电伤害事故是极易发生的。所以,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发生触电事故时要正确处理,抢救伤者。

防止触电伤害的基本安全要求:

根据安全用电“装得安全,用得正确,修得及时”的基本要求,为防止发生触电事故,在日常生产用电中要严格执行有关用电的安全要求。

(1)用电应制定独立的生产组织设计,并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盖有企业的法人公章。必须按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敷设,竣工后输验收手续。

(2)一切线路设置必须按技术规程进行,按规范保持安全距离,距离不足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隔离防护。

(3)非电工严禁接拆电气线路、插头、插座、电气设备、电灯等。

(4)根据不同的环境,正确选用相应额定值的安全电压作为供电电压。带电体之间、带电体与地面之间、带电体与其它设施之间、工作人员与带电体之间必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距离不足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隔离防护。

(5)在有触电危险的处所或容易产生误判断、误操作的地方,以及存在不安全因素的现场,设置醒目的文字或图形标志,提醒人们识别、警惕危险因素。

(6)采取适当的绝缘防护措施将带电导体封护或隔离起来,使电气设备及线路能正常工作,防止人身触电。

(7)采用适当的保护接地措施,将电气装置中平时不带电,但可能因绝缘损坏而带上危险的对地电压的外露导电部分(设备的金属外壳或金属结构)与大地作电气连接,减轻触电的危险。

发生触电事故的应急措施:

(1)触电急救的要点是动作迅速,救护得法,切不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要贯彻“迅速、就地、正确、坚持”的触电急救八字方针。发现有人触电,首先要尽快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然后跟据触电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施救。

(2)脱离电源的基本方法有:

A、将出事附近电源开关闸刀拉掉、或将电源插头拔掉,以切断电源。

B、用干燥的绝缘木棒、竹杆、布带等物将电源线从触电者身上拔离或者将触电者拔离电源。

必要时可用绝缘工具(如带有绝缘柄的电工钳、木柄斧头以及锄头)切断电源线。

救护人可带上手套或在手上包缠干燥的衣服、围巾、帽子等绝缘物品拖拽触电者,使之脱离电源。

如果触电者由于痉挛手指导线缠绕身上,救护人先用干燥的木板塞进触电者的身下使其与地绝缘来隔断入地电流,然后再采取其它办法把电源切断。

F、如果触电者触及断路地上的带电高压导线,且尚未确证线路无电之前,救护人员不得短路地点8-10米的范围内,以防止跨步电压触电。进入该范围的救护人员应穿上绝缘靴或临时双脚并拢跳跃地接近触电者。触电者脱离带电导线后,应迅速将其带至8-10米以外立即开始触电急救,只有在确证线路已经无电,才可在触电者离开触电导线后就地急救。

(3)在使触电者脱离电源时因注意的事项:

A、未采取绝缘措施前,救护人不得直接触及触电者者皮肤和潮湿的衣服。

B、严禁救护人直接用手堆、拉和触摸触电者,救护人不得采用金属或其它绝缘性能差的物体(如潮湿木棒、布带等)作为救护工具。

C、在拉拽触电者脱离电源的过程中,救护人宜用单手操作,这样对救护人比较安全。

D、当触电者位于高位时,应采取措施预防触电者在脱离电源后坠地摔伤或摔死(电击二次伤害)。

(4)夜间发生触电事故时,应考虑切断电源后的临时照明问题,以利救护。

A、触电者未失去知觉的救护措施:

B、应让触电者在比较干燥、通风暖和的地方静卧休息,并派人严密观察,同时C、请医生前来或送往医院诊治。

D、触电者已失去知觉但尚有心跳和呼吸的抢救措施:

E、应使其舒适地平卧着,解开衣服以利呼吸,四周不要围人,保持空气流通,冷天应注意保暖,同时立即请医生前来或送医院诊治。若发现触电者呼吸困难或心跳失常,应立即施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挤压。

F、对“假死”者的急救措施:当判断触电者呼吸和心跳停止时,应立即按心脏复苏法的抢救。

(5)方法如下:

通畅气道。第一,清除口中异物。使触电者仰面躺在平硬的地方迅速解开其领扣、围巾、紧身衣和裤带。如发现触电者口内有食物、假牙、血块等异物,可将其身体及头部同时侧转,迅速用一只手指或两只手指交叉从口角处插入,从口中取出异物,操作中注意防止将异物推到咽喉深处。第二,采用仰头抬颊法畅通气道。操作时,救护人用一只手放在触电者前额,另一只手的手指将其颏颌骨向上抬起,两手协同将头部推向后仰,舌根自然随之抬起、气道即可畅通。为使触电者头部后仰,可于其颈部下方垫适量厚度物品,但严禁用枕头或或其它物品垫下触电者头下。

口对口(鼻)人工呼吸。使病人仰卧,松懈衣扣和腰带,清除伤者口腔内痰液、呕吐物、血块、泥土等,保持呼吸道畅通。救护人员一手将伤者下颌托起,使其头尽量后仰,另一只手捏住伤者的鼻孔,深吸一口气,对住伤者口用力吹气,然后立即离开伤者口,同时松开捏鼻孔的手。吹气力量要适中,次数以每分钟以16-18次为宜。

胸外心脏按压:将伤者仰卧在地上或硬板床上,救护人员跪或站于伤者一侧,面对伤者,将右手掌置于伤者胸骨下段及剑突部,左手置于右手之上,以上身的重量用力把胸骨下段向后压向脊柱,随后将手腕放松,每分钟挤压60-80次。再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宜将伤者头入低以利静脉血回流,若伤者同时伴有呼吸停止,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还应进行人工呼吸,一般做四次胸外心脏按压,做一次人工呼吸。

篇5:矿山救护队排放瓦斯预案规程

一、接到矿方排放瓦斯任务

1、矿山救护队要组织参加排放瓦斯的全体指战员,认真学习矿方制定的排放瓦斯措施。

2、按照矿方排放瓦斯措施制定救护队自己的行动计划。

3、参加排放瓦斯的全体指战员学完瓦斯排放措施后,在行动计划上逐个签字。

二、排放瓦斯前的准备工作

1、矿山救护队应携带个人和小队的全部装备。

2、矿山救护队要按照排放瓦斯措施,逐项检查,符合规定后方可排放。

3、排放前要撤出回风侧的人员,切断回风流的电源,如果回风侧有火区时,要进行认真检查,并予以严密的封闭。

4、提前安装好局扇,备齐预计排放长度的风筒、三通或绳子,按规定接好启闭使用的供水管路,准备好启闭用的大锤、钎子等工具和一根顶撞密闭用的长圆木或一头尖的钢轨。

三、排放瓦斯常用的方法

1、全负压排放瓦斯

此方法主要用于回采工作面和有进回风道两处密闭的地点,但必须先启封回风侧密闭,后启封进风侧密闭。密闭启封面积大小可根据排出的瓦斯同全风压汇合处的沼气和二氧化碳浓度都不超过1.5%为准。

2、局扇排放瓦斯

利用局扇采取由外向里逐段排放的方法排放瓦斯。

四、控制风量的方法

1、捆扎风筒法

排放前,在回风口约8~10米处,将风筒用绳子捆扎一定程度,以增加阻力,控制通过风筒的风量,使排出的瓦斯在全风压汇合处沼气和二氧化碳浓度都不超过1.5%。捆风筒时,不能把风筒捆严,防止烧坏局扇。

2、三通法

在巷道送风敷设风筒时,在回风口一侧设一三通风筒,平时将三通未用的一头风筒封堵。排放瓦斯启动风机前,将封堵一头放开,启动局扇,检查有无循环风,确认无循环风后开始排放瓦斯,通过三通控制进入独头巷道的风量,使排出的瓦斯在全风压汇合处沼气和二氧化碳浓度都不超过1.5%。

3、风筒接头法

在回风口一侧全风压处将风筒接头拉成一定错距来调节送往巷道内的风量,使大部分风量从断口处短路进入回风道冲淡瓦斯,瓦斯检查人员必须同调风人员密切配合,根据瓦斯浓度指挥调风人员及时调风。开始和“三通”调风法一样,送往巷道内的风量要小,然后根据瓦斯浓度大小确定两风筒断开的距离或吻合程度。随着两接头吻合程度的增加,送往巷道的风量也由小而大。当两接头完全吻合后,送往巷道的风量近似最大值。

五、监测排放瓦斯浓度的方法

1、使用瓦斯检定器控制排放瓦斯浓度。检测人员可站在新鲜风流中,用瓦斯检定器配合长伸缩管或长胶管伸向回风一测检测。此时,瓦斯人员必须同调风人员密切配合。

2、使用便携式瓦斯报警仪控制排放浓度。检测人员应提前对便携式报警仪按允许排放浓度调到报警位置后,再吊挂在测点处进行监测,若巷道内排出的瓦斯超过允许浓度时,便携仪立即发出报警,调风人员应随时调节风量。

3、使用瓦斯报警断电仪控制排放浓度。将允许排放瓦斯浓度调整到报警断电位置后,再把报警仪探头吊挂在全风压汇合处2~3米的棚梁上,声光信号挂在距排放口能看见的地方(约5~8米远)。当巷道内排出的瓦斯超过允许浓度时,报警仪立即报警发出声光信号;瓦斯浓度达到断电值时,报警仪立即切断局扇电源。这种控制排放浓度的方法比较科学。

六、安全技术措施

1、排放前,救护队应严格检查瓦斯排放措施的落实情况,如站岗人员是否到位,排放瓦斯流经巷道内的所有电器设备是否切断电源,其他人员是否撤到安全地点等。

2、启闭前,应首先启动局扇,排除闭前瓦斯。启闭使用的非铜制工具,与砖、石头接触易产生火花,应派专人将水管拉到启闭地点,不停地向闭面及工具浇水,防止产生火花。启闭的开口位置一般选择在密闭的中间部位。

3、排放过程中,严格控制排放速度,逐段进行排放,不得一风吹,不得盲目探险。

4、严格检查回风流整个沿线中的气体情况,救护队接风筒活动范围内的沼气浓度不得超过3%,在回风流中不得超过2%,在全风压汇合处沼气和二氧化碳浓度都不得超过1.5%,绝对禁止其他人员进行接风筒等工作。

5、排放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在运送风筒或接风筒过程中碰掉口具和鼻夹,队员的距离必须保持在彼此能够看到或听到音响信号的范围内。

6、排放结束后,救护队应与现场通风、安监部门一起进行检查,只有确定排放巷道内的沼气不超过1%,二氧化碳不超过1.5%,氧气浓度不抵于20%,且稳定30分钟后,气体浓度无变化,方可撤出工作地点。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