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方法规程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方法规程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22

危险化学品是指:天然气、液化气、管道煤气、香蕉水等油漆稀释剂、汽油、苯、甲苯、甲醇、氯乙烯、液氯(氯气)、液氨(氨、氨水)、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氟化氢、过氧化物、氰化物、黄磷、三氯化磷、强酸、强碱、农药杀虫剂等。

⑴应急要点:

呼吸防护:在确认发生毒气泄漏或危险化学品事故后,应马上用手帕、餐巾纸、衣物等随手可及的物品捂住口鼻。手头如有水或饮料,最好把手帕、衣物等浸湿。最好能及时戴上防毒面具、防毒口罩。

撤离:判断毒源与风向,沿上风或侧上风路线,朝着远离毒源的方向迅速撤离现场。

洗消:到达安全地点后,要及时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流动的水冲洗身体,特别是曾经裸露的部分。

救治:迅速拨打“120”,将中毒人员及早送医院救治。中毒人员在等待救援时应保持平静,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肺负担致使病情恶化。

⑵专家提示:

皮肤防护:尽可能戴上手套,穿上雨衣、雨鞋等,或用床单、衣物遮住裸露的皮肤。如已备有防化服等防护装备,要及时穿戴。

眼睛防护:尽可能戴上各种防毒眼镜、防护镜或游泳用的护目镜等。

食品检测:污染区及周边地区的食品和水源不可随便动用,须经检测无害后方可食用。

篇2: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理规程

在化学品的生产、储运和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一些意外的破裂、倒洒等事故,造成危险品的外漏,需要采取简单、有效的措施消除或减小泄漏危害,即泄漏处理。

疏散无关人员,隔离泄漏污染区是否疏散和隔离,视泄漏物毒性和泄漏量的大小而定。所谓的小量泄漏是指单个小包装的泄漏或大包装的滴漏;大量泄漏是指多个小包装或大包装的泄漏。

切断火源如果泄漏物是易燃物,则必须首先消除泄漏污染区域的点火源。

应急人员的防护给出了呼吸系统(呼吸器)和皮肤(防护服)的防护,但并未给出防护级别,所以实际应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防护用品。至于眼、手等部位的防护,可参阅“防护措施”一栏。

注意事项介绍在泄漏事故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及如何避免泄漏物对周围环境带来的潜在危害。

泄漏物的处置根据物质的物态(气、液、固)及其危险性(燃爆特性、毒性)给出具体的处置方法。

篇3:剧毒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处理规程

氰化物是指含有氰根的化合物。日常工业活动中用得较多的是固体氰化钠、氰化钾,广泛用于提炼金银、金属淬火处理和电镀等。可经人体皮肤、眼睛或胃肠道迅速吸收,口服氰化钠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对中度中毒或严重中毒者,在紧急情况下施救,可将亚硝酸异戊酯放在手帕或纱布中压碎,放置在患者鼻孔处,吸入30秒,间隔30秒,如此重复2—3次。亚硝酸异戊酯一次用量不超过3支(每支0.2毫升)。

⒈陆上泄漏的应急处理

如发生氰化钠、氰化钾等陆上泄漏,现场人员应保护好自身安全,开展报警和伤员救护,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⑴现场控制和警戒

如果现场有有效的堵漏工具,救护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实施堵漏,控制泄漏物的影响范围,防止泄漏物流入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若现场无有效堵漏工具,施救人员负责现场区域警戒,禁止无关人员、车辆进入,等待消防、环保等专业应急人员到来。

⑵现场处理

小量液体氰化钠泄漏时,戴好防毒面具、手套,扫起倒入水中,可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用大量水冲洗,冲洗水稀释后,调PH=8.5—9后用漂白液氧化处理;小量固体泄漏时,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散,然后收入、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也可用大量水冲洗泄漏物和泄漏地点,冲洗后的水溶液集中收集,调PH=8.5—9后用次氯酸钠等碱性氯离子氧化剂予以处理。

⒉水上泄漏的应急处理

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氰化钠在水体中泄漏或掉入水中,现场人员要保护好自身安全,开展报警和伤员救护,及时采取下列措施:

⑴现场控制和警戒

如果现场有有效的堵漏工具,救护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控制泄漏量。否则,施救人员边负责现场区域警戒,边等消防、环保等专业应急人员到来。根据氰化钠泄漏量、扩散情况以及所涉及的区域建立500—1000m的警戒区。组织人员对沿河两岸或湖泊进行警戒,严禁取水、用水、捕捞等一切活动。

涉及饮用水源,应立即报告水务部门,关停水源。

⑵环境清理

根据现场实际,沿河筑建拦河坝,防止受污染河水下泄,然后,投放大量生石灰或次氯酸钙等消毒品,中和氰根离子。

⑶水质检测

卫生防疫部门和环保检测人员及现场处理人员佩戴橡胶耐油防护手套,定期检测水质,确定氰化物浓度及污染的范围,必要时扩大警戒范围,直至符合水质标准。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