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氯钢瓶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液氯钢瓶泄漏事故应急处置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22

液氯钢瓶在使用及运输过程中,如遇到液氯钢瓶泄漏,应立即通知所在地(或附近)氯碱生产企业,并及时营救和安全疏散周围人员,实施紧急处置措施。

一、参加氯气钢瓶泄漏事故应急处置的人员应获取氯及液氯的理化性质、毒性特征、中毒急救等必要信息,并按本措施进行氯气钢瓶泄漏处置。

二、氯气钢瓶泄漏通常发生在以下部位:

(1)易熔塞处泄漏

(2)瓶阀泄漏

(3)瓶体焊缝泄漏

三、应急处置措施

(一)迅速进行人员撤离疏散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根据现场的检测结果和可能产生的危害,确定隔离区的范围,严格限制出入。一般地,小量泄漏的初始隔离半径为150m,大量泄漏的初始隔离半径为450m。如果液氯物料温度或室外气温超过30℃,疏散距离也应增加。

隔离区域内,非事故处理人员不得入内。

进入隔离区域内的救助人员,应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毒服。在运输途中发生液氯钢瓶泄漏,车辆驾驶员、押运员配带滤毒罐式防毒面具,将车辆开到无人的偏僻处进行处理,禁止停留在人口密集或交通要道区域。

毒罐式防毒面具适用于空气中氯气浓度不大于2%的区域,并应防止失效。

(二)泄漏源侦查

施救人员应尽早发现泄漏源。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利用26%氨水逐一对液氯钢瓶进行检漏测试,如有白烟冒出,则为泄漏源。

确定泄漏钢瓶后,应尽快将其拖至无人的偏僻处等安全地带。

(三)对泄漏源进行处理

1.转动钢瓶,使泄漏部位位于氯的气态空间。

2.易熔塞处泄漏时,应用竹签、木塞做堵漏处理;

3.瓶阀泄漏时,用六角螺母拧紧;

4.瓶体焊缝泄漏时,应用内衬橡胶垫片的铁箍箍紧,并尽快将液氯使用(抽空处理)完毕。

5.当氯气泄漏无法控制时,可用大量的水进行喷淋稀释。

6.在泄漏点周围设置水幕水带和雾状水流,降低空气中氯气浓度。

7.在运输途中液氯钢瓶无法处理时,应将车辆开到无人的偏僻处,使氯气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8.严禁在泄漏的液氯钢瓶上喷水。

(四)防止次生灾害

泄漏现场应去除或消除所有可燃和易燃物质,所使用的工具严禁粘有油污,防止发生爆炸事故。

(五)人员和环境保护

1.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2.喷雾状碱液吸收已经挥发到空气中的氯气,防止其大面积扩散,导致隔离区外人员中毒。

3.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所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铜管将泄漏的氯气导至碱液池,彻底消除氯气造成的潜在危害。可以将泄漏的液氯钢瓶投入碱液池,碱液池应足够大,碱量一般为理论消耗量的1.5倍。

4.实时检测空气巾的氯气含量,当氯气含量超标时,可用喷雾状碱液吸收。

5.防止泄漏的液氯进入下水道。

篇2:液氨钢瓶常见事故紧急处置措施规程

液氨钢瓶在运输过程中,如遇到液氨泄漏,应立即通知所在地(或附近)化工企业,并及时营救和安全疏散周围人员,实施紧急处置措施。

一、参加液氨钢瓶泄漏事故应急处置的人员应获取液氨的理化性质、毒性特征、中毒急救等必要信息,并按本措施进行液氨钢瓶泄漏处置。

二、液氨钢瓶事故通常有:

(1)泄漏

(2)燃烧爆炸

三、液氨少量泄漏应急处置措施

(一)撤退区域内所有人员。防止吸入蒸气,防止接触液体或气体。处置人员应使用呼吸器。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局限空间,并加强通风。

(二)只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泄漏的容器应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且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打开阀门泄压。可以用砂土、蛭石等惰性吸收材料收集和吸附泄漏物。收集的泄漏物应放在贴有相应标签的密闭容器中,以便废弃处理。

四、液氨大量泄漏应急处置措施

(一)疏散场所内所有未防护人员,并向上风向转移。泄漏处置人员应穿全身防护服,戴呼吸设备。消除附近火源。

(二)向当地政府和“119”及当地环保部门、公安交警部门报警,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和泄漏量、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电话。

(三)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的液氨,防止泄漏物进入阴沟和排水道,增强通风。场所内禁止吸烟和明火。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要堵漏或翻转泄漏的容器以避免液氨漏出。要喷雾状水,以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的流向,但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的液氨或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受限空间。清洗以后,在储存和再使用前要将所有的保护性服装和设备洗消。

五、燃烧爆炸应急处置措施

常温下氨是一种可燃气体,但较难点燃。爆炸极限为16%~25%,最易引燃浓度为17%。产生最大爆炸压力时的浓度为22.5%。

(一)报警、隔离、疏散、转移遇险人员到安全区域,建立500米左右警戒区,并在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干道上实行交通管制,除消防及应急处理人员外,其他人员禁止进入警戒区,并迅速撤离无关人员。

(二)进入火场前,应穿着防化服,佩戴正压式呼吸器。氨气易穿透衣物,且易溶于水,消防人员要注意对人体排汗量大的部位,如生殖器官、腋下、肛门等部位的防护。

小火灾时用干粉或CO2灭火器,大火灾时用水幕、雾状水或常规泡沫。

储罐火灾时,尽可能远距离灭火或使用遥控水枪或水炮扑救。

切勿直接对泄漏口或安全阀门喷水,防止产生冻结。

安全阀发出声响或变色时应尽快撤离,切勿在储罐两端停留。

篇3:油轮泄漏的应急处置规程

2005年12月20日8时30分,浙江舟山“金旺油2”油轮靠泊山东省日照市日照港的中港区8#油泊位,计划从源丰油库装载93#汽油1850t,当装船完成1600t左右时,船方提出需要进行倒舱作业。21日凌晨3点,在船方自行进行倒舱作业过程中,船方人员发现泵舱和泵机舱内流入大量汽油(事后查明泵舱内2处滤器密封垫损坏,约25t汽油由油舱流入泵舱和泵机舱)。油气不断向外扩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危险。

应急处置措施

21日凌晨4时30分,船方人员将泵舱和泵机舱流入汽油的险情向港方二公司现场调度作了汇报,险情立即通过生产调度系统逐级报告到港方领导、日照海事部门、省市有关领导和部门。日照市政府紧急成立了应急领导小组和现场指挥部,组成专家顾问组、现场操作组、现场警戒组、应急防备组4个应急工作小组,全面展开应急救援工作,采取了如下具体措施。

1.采取紧急应对措施

港方在第一时间得到险情报告后,认为这是一起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重大事故隐患,应迅速通知码头固定消防系统控制室加强现场监控,增派拖消两用船加强海上监护,通知陆上消防队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做好一切火灾扑救的准备工作。

2.切断电源

立即通知船方关闭船上主机动力系统,切断所有电源,将船员随身携带的打火机、手机等可能产生明火或静电火花的物品全部上交,统一由港方人员保管。除船长和熟悉船上消防系统的人员留守以外,其他船员全部撤离到岸上。

3.划定警戒范围

以船舶为中心方圆500m为界划定警戒范围,立即对海上和陆上进行封锁,停止一切生产作业,疏散附近海上船舶和陆上人员。指挥部通知500m以外油库做好防范准备,周围居民做好紧急撤离准备。

4.医疗救护

组织医院救护人员携带紧急救护器材、药品赶赴现场,做好紧急救护准备。

5.现场操作组承担主要排险任务

操作组首先要确定的是如何将泵舱、泵机舱的汽油排出及排到哪里。操作组通过调阅船舶资料,了解到船上除了各油舱已经装满油外,船头处还有1处空油污水舱,但其距离泵舱和泵机舱最远。同时,通过进一步勘查泵舱、泵机舱进油情况,观察各油舱液位变化情况,确认船上3号油舱油液位一直保持稳定,没有泄漏可能。考虑到油污水舱是空舱,汽油注入时更易产生静电,操作风险较大,操作组征得船方同意后,决定通过船上货油入舱管线将汽油排入到3号舱内。

6.排险作业

在其他各工作组应急措施全部到位、对所有需要使用的排油设备和防护器材进行陆上测试合格后,操作组向成员逐一下达具体承担的操作任务,进入油码头,开始排险作业。

?(1)消防人员对现场进行防爆测试,将防爆排油泵安放在不具有爆炸危险、油气浓度较低的右船舷位置,防止万一防爆排油泵出现问题,发生爆炸危险。

?(2)操作组电工连接排油泵电源,并通电试验,确认电机正常运转,防止油舱内汽油被反抽到泵舱。排油泵吸程7m,扬程20m,流量6m3/h。

?(3)将排油管和出油管与排油泵连接。

?(4)将排油管送入舱底部,事先检查送入舱底部的排油管端部滤网安装是否可靠。考虑到泵机舱杂物较多,安装滤网可防止堵塞管路。

?(5)将出油管与船上3号货舱油管线连接。

以上(2)~(5)步骤设专人对静电消除线的连接是否正确和可靠性进行检查、确认。

7.排油作业

操作组长在再次检查确认各项防火防爆措施、以及一旦发生火灾就实施紧急扑救的消防设施和消防人员全部就位后,下达“排油开始”指令,由专人向电工下达“送电”指令,开始排油作业。

最初,泵舱内的汽油缓慢流入到3号货舱,但是经过5min左右,由于汽油是经过船上油管线进入油舱,船上油管插入装满油的油舱底部,阻力较大,加上从泵舱底部到3号油舱管线入口有6m的高度差,排油泵动力不足,汽油开始停止流动。操作组决定将排油管直接通过油舱观察孔插入油舱液面下(做好固定),改用较大流量排油泵(吸程7m,扬程20m,流量25m3/h)进行排油,汽油顺利进入油舱。经过10多个h的谨慎操作,最终于12月22日24时安全地将泵舱和泵机舱内的汽油全部排回到油舱内,剩余的少量残油,通过向舱内注水清洗抽吸和使用吸油毡得到彻底清除。

排油期间由专人每半小时一次现场测爆,主要测爆部位包括泵舱入口、排油泵周围和码头。

8.消除危险源

进入泵舱及泵机舱内的汽油被安全排出,但此时泵舱、泵机舱和主机舱内已经充满油气,测爆显示,油气浓度仍处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需要进一步清除油气。但由于油气大量积聚在舱底,不易散发,在经过近6个多h自然通风无效的情况下,操作组决定采取强制通风办法,尽快消除油气,并立即调集了一部鼓风机,通过风袋将外部新鲜空气送入主机舱底,风机为非防爆型。根据当天风向情况,将风机安装在处于上风口的码头工作面处。经过约4h的外部强制送风,舱内一部分油气得到排放,但是经过再次的防爆测试,显示剩余油气难以排除。操作组决定通过码头配电设施将电源外接到船上主机舱上部的防爆排风扇,对舱内油气进行抽离,通过送风和抽气同时进行的方法,对舱内气体进行置换。24日上午9时50分,测爆显示,主机舱内的油气浓度降低到安全标准,安全启动船上辅机,带动船上通风系统继续对舱内残余油气进行清除。上午11时,经防爆测试,船舶具备安全启动主机条件,关闭与其相连的泵机舱,启动主机,安全离泊进入锚地,指挥部宣布险情解除。

成功经验

?“12·21”油轮排险工作历时3天2夜,共计79h,得到成功处置。总结这次排险经过,主要有以下6点经验。

1.反应迅速,对危险区实施封锁警戒

险情发生后,港方在第一时间内迅速作出反应,立即停止周边码头泊位的一切作业活动,对海上和陆地实施警戒封锁,组织无关人员撤离,调集消防力量,加强监护,做好随时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

2.严格控制火种

易燃挥发性液体泄漏,一旦遇到火源,将引发火灾爆炸事故。险情发生后,现场指挥部要求切断船上一切动力,控制船员行为,收缴船员手机、打火机,控制火种,防止产生明火或人为出现火花,防止爆炸事故。

3.选用合适的防爆型排油设备

所使用的排油泵的防爆等级性能必须满足汽油防爆要求,本次排险根据不同防爆性能的排油泵适用不同的易燃液体、蒸气环境,选用具有消除静电功能的输油管线(管线内有可用于消除静电的软铜线),杜绝使用一般的输油管。

4.消除静电

排油过程一旦静电控制不当,极易造成事故。实际操作中要做到:一是排油管和出油管内的静电消除线要与排油泵可靠连接,同时与船体可靠连接,形成等电位;二是出油管插入舱内汽油液面以下,防止飞溅产生静电。

5.严格落实确认制度,加强过程控制

现场设专人对各项措施进行确认,确保落实到位后下达操作指令,严禁未经允许的任何操作行为,严密控制操作过程。

6.加强现场防爆监测

安排专人对现场进行防爆监测,掌握油气扩散动态,特别是如果排险需要动用非防爆设备,必须经过指挥部批准,经防爆监测,安放在不会产生爆炸危险的上风口位置。

篇4:突发化学品泄漏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一、概述

突发化学品泄漏中毒事件是指在化学品的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和废弃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化学品从其包装容器、运送管道、生产、使用和保存环节中泄漏,造成空气、水源和土壤等的污染,并严重危害或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以气态、液态或固态形式泄漏的有毒化学品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突发化学品泄漏中毒事件具有突发性强、进展快、影响范围大、对周围群众健康危害大等特点。

二、事件成因

引起化学品泄漏的主要因素包括:

1.生产和运输事故

如设备陈旧或缺乏维护;违反操作规程;化学品贮存不当;生产工艺落后或设计缺陷;交通运输意外事故;管理紊乱或松懈。

2.自然灾害

如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潮汛、洪水;龙卷风、台风;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化学品生产、储存设施造成破坏后发生的次生事件。

3.人为因素

如蓄意破坏;化学恐怖事件;战争。

三、应急处置中卫生部门的职责

对化学品泄漏事件的应急处置涉及政府的多个行政和业务部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同级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卫生部门应承担的主要职责是:对事件伤亡人员进行医疗救援;对泄漏化学毒物的健康危害进行监测、评价和预防。

四、报告

发生化学品泄漏后,事故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及其人员,应当立即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或其指定的机构进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发生化学品泄漏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毒物品种、泄漏量、波及范围、受害人数、处理情况、联系电话等有关内容,还包括报告单位、报告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卫生行政部门或其指定的部门在对事件核实无误后,立即按照相关预案要求启动应急响应,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现场应急处理人员在进行现场处置时,应随时与卫生行政部门联系,并根据事件进展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进程报告;卫生应急工作结束后3天内,提交结案报告。

五、现场应急响应

(一)卫生部门现场应急响应的工作任务

?1.现场中毒病人的应急救治;

?2.泄漏现场及周边区域进行毒物和健康影响监测;

?3.调查泄漏造成的人群健康危害状况;

?4.预测对人群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

?5.为现场应急救援人员提供医学指导;

?6.为泄漏现场相关部门提供业务支持和建议;

?7.协助调查泄漏事件的发生原因;

?8.提出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建议。

(二)赴现场前的准备

1.现场检测用品和仪器

有针对性地准备毒物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如检气管、气体检测仪、化学毒物快速检测箱等)、采样器材(如空气采样器、采气袋、采样瓶等)和样品储藏运输器材,有条件时可使用傅立叶红外气体分析仪、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等设备。

2.应急人员个体防护用品

各种级别的呼吸防护器、防护服、防护眼罩、防护手套及防护靴等。

3.解毒药物

根据实际情况,准备相应的解毒药物,名单见表1。

4.医疗救治器材和药品

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氧气瓶、气管插管、呼吸机等救治设备器材以及相应的抢救药物。

5.其它

根据需要,准备相应的技术规范、标准检测方法、毒物信息数据库等有关专业技术参考资料。

(三)现场应急处理

1.组织调度

卫生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突发事件现场设立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指挥部在同级政府或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医疗卫生救援机构达到事故现场后,应首先向指挥部报到,报告达到的人员、设备等情况;了解事故的基本概况;征询指挥部对工作任务的安排等。

2.个体防护?

进入存在或可能存在危险物质的场所前,一定要做好相应的个人防护。防护原则如下:

(1)呼吸系统防护

泄漏毒物毒性大、浓度高于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的浓度(IDLH),或现场氧气体积百分比浓度低于18%时,应采用携气式空气呼吸器、长管式空气呼吸器等供气式呼吸防护器;对于泄漏环境中氧气体积百分比浓度高于18%,毒物浓度低于IDLH时,可以采用过滤式呼吸防护器。当现场毒物种类和浓度不明时,应选用供气式呼吸防护器。进入毒物较高浓度的现场时,应佩戴气体报警仪,并注意呼吸防护装备的有效防护时间。

(2)皮肤和粘膜防护

存在刺激性、腐蚀性毒物的泄漏场所,应根据毒物的理化性质、现场浓度和侵入途径等情况选择相应级别和种类的防护服、防护面具、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和防护靴等防护装备。

(3)防爆

进入存在或可能存在易燃易爆物质的场所,不得使用非防爆用品,不得使用手机和对讲机等。

(4)其它

进入毒物较高浓度的现场时,必须2人以上协同工作。现场处置人员在进行井下和坑、道等复杂环境救援和调查时,必须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绳),并携带通讯工具。

3.迅速脱离现场

立即组织力量及时疏散中毒现场危险区域的人员,并封锁危险区域以及封存相关物品,防止其他人员继续接触有毒物质。

4.现场分区和警示标识

根据危害源性质和扩散情况等进行现场分区,危害源周围核心区域为热区,用红色警示线隔离;红色警示线外设立温区,用黄色警示线隔离;黄色警示线外设立冷区,用绿色警示线隔离。同时,在不同地点根据需要设立各类警示标识。

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后,在冷区内划定救援区域,区域内根据不同功能设立指挥部、急救区、治疗区、观察区、尸体处理区等。洗消区一般设立在温区边缘,检伤区设立在洗消区附近。

5.毒物的监测和检测

(1)内容

泄漏物及其泄漏后与其它物质反应所生产的有害物质,包括有害物质的种类;有害物质在空气、水和土壤中的浓度。

(2)区域?

区域范围应包括可能对群众健康产生明显影响的事件波及区域以及应急救援指挥部指定的其它区域。

(3)采样

必须首先了解事件发生过程和发生地情况后再进行样品采集,采集时应注意在事故可能影响到的区域设置采样点,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选择合适的采样容器和采样工具采样,防止污染,采集的样本量应当足够满足多次重复检测。

1)环境样品

气态和蒸气态有毒物质包括气体、挥发性液体以及可能扬起雾滴或粉尘的有毒液体和固体。当毒物以气态和蒸气态形式存在时,使用吸收管、固体吸附剂管、注射器或采气袋等进行采集。采集方法以集气法为主,亦可使用导向采样法。当它们以气溶胶形式存在时,使用滤料(微孔滤膜、过滤乙烯滤膜)、采样夹和冲击式吸收管;当它们以蒸气态和气溶胶形式共同存在时,使用浸渍滤料或滤料加固体吸附剂采集。当存在形式不明时,使用注射器或采气袋采集。

对于固态或液态有毒物质,一般直接用适宜的工具采入有螺丝扣盖子的玻璃或无色的聚乙烯、聚四氟乙烯容器中,在4℃条件下冷藏保存。

2)生物样品

中毒死亡病人或典型中毒病人的血液、尿液为主要采集的生物样品。血液样品采集量为10ml,尿液样品为50~100ml。

(4)监测和检测方法

首先使用合适的检测仪器进行现场检测或采样,选用可在1~2小时内出结果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进行监测和检测。无法在现场得到结果的,应及时送实验室检测。

可选用快速检测方法有:

1)试纸法?可用于各种状态的有害物质的测定,简便、快速、便于携带,一般可在数分钟内出结果,是一种半定量方法,但误差较大、干扰因素多,试纸本身易失效。目前常用的有检测氨气、有机磷农药、一氧化碳、光气、氢氰酸、硫化氢、甲醛、乙醛、二氧化氮、次氯酸、过氧化氢等的试纸。

2)检气管法?具有简便、快速、直读等特点,在现场几分钟内便可根据检气管变色柱的长度测定出被测气体的浓度。目前可检测的有毒气体包括一氧化碳、氨气、氯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甲醛、硫酸二甲酯、氟化氢、硫化氢、氯化氢、砷化氢、汞蒸气、苯、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乙烯、乙炔、乙醚、汽油、光气、氰化氢、丙烯腈、磷化氢等几十种。

3)气体检测仪?有操作简单、快速、直读、精确度较高、可连续检测等特点,不仅可用于现场快速检测,还可用于现场工作人员对环境毒物浓度状况的监测。可检测的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氧气、氢气、臭氧、一氧化氮、氯乙烯、肼、二氧化氯、甲烷、乙烷、一氧化碳、氨气、氯气、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氟化氢、硫化氢、氯化氢、砷化氢、光气、磷化氢、氰化氢、甲苯等几十种。

4)水质速测管?水中有毒物质半定量测定,有操作简单、快速、直读、精确度较高、可连续检测等特点。可用于金属、类金属、硝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无机物以及酚、甲醛、氰化物、肼、苯酚等有机物。

5)便携式分析仪器?如便携式分光光度计、傅立叶红外气体分析仪、便携式气相色谱仪、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仪、光离子化检测器等,可用于各类有毒物质的定量或半定量测定,根据仪器用途和性能确定检测相应物质。

6.现场救治

现场医疗救援首先的措施是迅速将中毒病人移离中毒现场至安全区域,脱去被污染衣服,洗消污染部位,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注意保暖。

(1)洗消

在现场洗消区进行,脱去病人被污染的衣物,用流动清水及时冲洗污染的皮肤,对于可能引起化学性烧伤或能经皮肤吸收的毒物更要充分冲洗,时间一般不少于15分钟,并考虑选择适当中和剂中和处理;眼睛有毒物溅入或引起灼伤时要优先迅速冲洗。

(2)检伤

医务人员根据病人病情迅速将病员检伤分类,病情危重者用红标标记,送往急救区立即抢救;病情较重者用黄标标记,送往治疗区救治;病情轻微者用蓝标标记,送往观察区观察;死亡病人用黑标标记,送往尸体处理区。治疗区和观察区的病人要定期复检。

(3)应用特效解毒药物

如果中毒类型有特效解毒剂,应在现场应抓紧时机,立即早期给予相应的特效解毒剂,详见下表。

表1常用的特效解毒剂

特效解毒剂

适用范围

备注

阿托品

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中毒

同类解毒药物还有东莨菪碱、654-2、长托宁等

碘解磷定

氯磷定

有机磷类杀虫剂中毒

中重度中毒必须合用阿托品

亚甲蓝

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中毒后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小剂量使用(1~2mg/kg)

亚甲蓝

氰化物中毒

大剂量使用(5~10mg/kg),必须与硫代硫酸钠合用

亚硝酸钠

4-二甲氨基苯酚

亚硝酸异戊酯

氰化物中毒

必须与硫代硫酸钠合用

硫代硫酸钠

氰化物中毒

在亚甲蓝、亚硝酸钠、4-二甲氨基苯酚、亚硝酸异戊酯等药物使用后应用

维生素B6

肼类化合物

(4)氧疗

有缺氧症状时,可给予鼻塞、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发生严重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时,给予呼吸机支持治疗。

(5)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有毒气体中毒的重症病例可发生肺水肿和脑水肿,应早期、足量给予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每日10mg~40mg)。

(6)对症和支持治疗?

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维持酸碱平衡,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防止继发感染以及并发症和后遗症等。

7.健康危害评价

根据检测到的有害物质浓度及其相关的毒性资料,病人的临床表现,结合环境的地貌特点和气象条件等,应及时对泄漏现场及其周围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毒物的种类、数量、暴露方式、途径以及范围;毒物可能威胁暴露范围内的人员数量及分布;人员伤亡情况;卫生救援资源状况;已经采取的应急措施。

对各项评估内容进行分析,以确定中毒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波及面、中毒事件可能的发展趋势、继续需要采取的应急控制措施以及可能对人体健康存在的急慢性危害等。

应及时将健康危害评估情况报告给现场指挥部门,供其进行应急决策参考。

六、应急响应终止

(一)终止条件

泄漏源已经消除,现场环境有害物质浓度低于最高容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未出现新的中毒患者且原有患者病情稳定24小时以上。

(二)终止程序

经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领导小组可宣布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反应终止,并将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篇5:甲醇钠泄漏应急处理防护措施急救措施

一、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禁止向泄漏物直接喷水,更不要让水进入包装容器内。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避免扬尘,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如果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与有关技术部门联系,确定清除方法。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应该佩带防毒口罩。必要时佩带防毒面具。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若有灼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灭火方法:泡沫、砂土、二氧化碳。禁止用水。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