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援预案启动程序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应急救援预案启动程序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22

一、预案启动的条件

应急工作领导组(值班室设在综合办公室)接到施工现场发生事故的报警并核实后,立即报告单位第一管理者,由单位第一管理者决定并正式发布启动预案的命令。在同一时间内向上级和建设单位应急工作领导组报告。必要时,在同一时间内向相关方和所在地有关部门报警(医院、消防)。

二、预案启动方式

单位第一管理者,以下列方式分部预案启动命令:口头、电话、广播或书面签署。

三、预案启动前的工作要求

指挥部成立应急工作领导组统一指挥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组织实施各项应急工作。

四、事故发生后预案的实施

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施工现场的负责人根据现状,有权采取措施立即处理。必要时采取下列程序进行疏散:切断电源;人员疏散;设备撤离。同时向单位领导进行事故报告。单位领导接到事故报告后,迅速奔赴事故现场,同时向上级管理机构报告事故情况并启动事故应急实施预案,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必要时,根据上级管理机关指示,按国家有关规定,向业主及地方主管部门报告。

事故发生后,工区在24小时内向指挥部上报书面报告。依据有关规定协助公司事故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同时积极为早日恢复现场生产创造条件。

五、预案终结

当下列条件具备后,本预案终结:事故现场处理完毕,事故善后工作已结束;查清事故原因,落实施工安全措施;事故责任人受到处理及全体员工均已受到教育;施工现场已具复工条件;公司及监理已下达复工令。

六、应急救援预案的准备

按照预案的要求,做好人力、物资、机械设备、技术方案的全面准备。将工地的备用设备、物资与应急抢险相结合,分类存放并保养好,发生事故立即启用。经理部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七、应急救援预案的配合

指挥部所属各单位、各部门,在发生事故需要调集人员、调拨物资设备时,要服从命令顾大局,无条件的予以援助。

八、发生安全事故的受罚承诺

当工程安全未达到安全目标时,愿按照建设(上级)单位的有关规定接受处罚。

篇2:化工企业重大事故应急预案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工生产在工业和居民日常生活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化学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易燃、易爆、有毒及强腐蚀性原料,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火灾、中毒、放射等事故也越来越多,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据美国芝加哥安全咨询公司1957~1986年统计的100例事故损失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爆炸火灾事故中,炼油厂占42起为最高。国内化工企业连续发生的爆炸事故也说明这一点。1950~1979年统计的186起爆炸事故中,有48起与油气泄漏有关。据统计,过去的几十年,全世界发生的重大事故中,由于化学物质引起的爆炸事故占50%之多。这些事故的发生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如1947年美国发生硝酸铵爆炸事故,造成576人死亡,3000多人受伤;1984年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农药厂毒气泄漏,造成2500人死亡,20多万人中毒,5万人失明,10万人终生致残。化工企业由于使用原料及生产工艺和产品的特殊性,极易发生事故及重大事故。氢在生产、储藏、运输、使用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工艺操作规程和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和使用,按照规定定期对装置、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对危险场所和部位进行安全状态的评估并纳入特殊管理。预测可能发生重大事故发生的同时,能够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按照正确的方法和程序进行救助和疏散人员,有效地控制事故扩大,减少损失。

虽然人们对化工生产的危险性具有一定的认识,企业对危险场所和部位也加强了管理和检查,但是由于操作、物料、环境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存在,事故发生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为了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予以控制,防止重大事故的蔓延,有效地组织抢险和救助,化学工业企业应对已初步认定的危险场所和部位进行重大事故危险源的评估。对所有被认定为重大危险源的部位或场所,应事先进行可能发生重大事故后的状态定量预测,估计在重大事故发生后的状态、人员伤亡情况、房屋及设备破坏和损失程度,以及由于化工物料的泄漏可能引起的爆炸、火灾、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对周围地区可能造成危害程度的预测。依据这些情况,提前制订重大事故应急措施方案,组织、培训抢险队伍和配备救助器材,以便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按照预定方案进行实施,在短时间内使事故得到控制。重大事故应急措施方案主要包括组织方案、制定责任制、警报及信号系统、重大事故处理专家系统的开发、重大危险源确认、紧急状态下抢险救援的实施等。

组织方案

以企业为单位成立应急救援的组织机构和指导系统。企业以主要领导和各职能机构负责人共同组织应急救援指挥系统,负责在重大事故发生后的救助指挥和组织实施救助工作。企业依据本单位使用的原材料和生产产品的不同,按照防火、防爆炸、防泄漏、防辐射、防中毒等成立各个救助分队,各分队可以专业和非专业相结合。各分队要明确组织形式,对人员进行实施应急救援措施的专业技术培训,按照处理重大事故所需配备一定数量的救助器材,形成一支实施事故救助的主要力量。

企业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的建立主要是建立联系网络。重大事故报告要及时准确;指挥机构和各救助分队的联系要畅通,能够及时对具体实施应急措施工作进行指挥和调度;与当地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消防部门,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以及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机构等有关部门建立必要的工作联系,及时通报本企业重大事故危险源的状态和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对在安全生产中发生的问题,取得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及时采相应措施,避免或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

建立责任制

责任制主要是指挥系统和抢险分队责任制的建立。其主要内容应包括保证信息畅通,报警及警告信号明确有效,实施救助队伍分工明确,指挥救助程序落实,必备的救助器材配备齐全并确保完好和正确使用,救助人员应具备安全技术素质及保证技术培训质量等。

报警及信息系统

企业可依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重大事故发生的报警信号系统。当发生重大事故时,按照企业规定的方法及时报告和报警。报告或报警的方式可以用声响或标志等形式,但必须做到及时、准确和醒目。

重大事故处理专家系统的开发

重大事故处理专家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已确定的重大危险源的原始数据和事先预测事故发生后可实施的救助方案进行编制储存,在事故发生后及时输入现场数据,经过计算机的逻辑计算和推理,模拟专家思维而作出可行的应急救援措施,优化出所需最佳方案,提供给事故指挥者进行事故紧急处理的决策选择。专家系统的开发,不仅可以高效、准确、周密、迅速地提出对策方案,而且可以将模拟实施救助后的状态,直观地显示在决策者面前。

目前,国际上在煤炭行业对专家系统进行了多项开发,如英国煤炭公司技术部和诺丁汉大学开发的瓦井火灾指挥专家系统,都是模拟专家在指挥抢险的思路过程,将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处理措施等。国内在专家系统开发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如西安矿业学院开发的《煤矿事故处理辅助决策系统》及中国地质大学开发的《工业事故分析专家系统开发初步》等。但在化工生产上对于重大事故专家系统的开发尚未见到更多的报导,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科研单位和从事化工方面的专家进行这方面的研制和开发。在有条件单位,也可以针对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开展单项预防、救助专家系统的研究,以提高处理重大事故的能力。

重大危险源的确认

企业应依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危险场所和部位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评估,对那些确认属于重大危险源的部位或场所,都应进行事故救助应急措施方案的编制。目前对于重大危险源的确认尚无统一的评估方法,建议按照国内行业部门推荐的危险源等级划分标准进行评估,也可参照国外的一些规定来确认。如欧共体在1982年颁布的《工业活动中重大事故危险法令》中列出的180种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确认的重点控制在危害物质,或1976年英国重大危险咨询委员会建议的重大危险源等标准。

紧急状态下抢险救援的实施

企业在发生重大事故后,应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并将事故基本情况进行报告,发出事故警报或信号。事故指挥系统要立即采取措施,启动事故专家系统,输入事故现场数据信息,对事故救助提供可行性方案,组织和指挥救助队伍实施救助,并报告有关部门和单位,对事故进行抢险或救援。如紧急疏散在事故发生的紧急情况下,已实施了应急抢救措施,但对事故状态仍不能得到控制,而且极有可能发生更为严重的后果时,为了避免造成更多的人员伤害,应在积极采取抢救措施的同时,疏散当地周围居民、封闭道路、控制流动人员进入等。

篇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素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由外部预案和内部预案两部分构成。外部预案,由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政府对所辖区域内易燃易爆和危险品生产的企业、公共场所、要害设施都有应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外部预案与内部预案相互补充,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内部应急救援能力不足更需要外部的应急救助。内部预案由相关生产经营单位制定,内部预案包含总体预案和各危险单元预案。内部预案包括:组织落实、制定责任制、确定危险目标、警报及信号系统、预防事故的措施、紧急状态下抢险救援的实施办法、救援器材设备贮备、人员疏散等内容。

应急预案基本要素应包括以下10项。

(1)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a.明确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参加单位、人员及其职责;

b.明确应急反应总负责人,以及每一具体行动的负责人;

c.列出本区域以外能提供援助的有关机构;

4)明确政府和企业在事故应急中各自的职责。

(2)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a.确认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地点;、

b.确定事故影响范围及可能影响的人数;

c.按所需应急反应的级别,划分事故严重度。

(3)通告程序和报警系统。

a.确定报警系统及程序;

b.确定现场24小时的通告、报警方式,如电话、警报器等;

c.确定24小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通讯、联络方式,以便应急指挥和疏散居民;

d.明确相互认可的通告、报警形式和内容(避免误解);

e.明确应急反应人员向外求援的方式;

f.明确向公众报警的标准、方式、信号等;

g.明确应急反应指挥中心怎样保证有关人员理解并对应急报警反应。

(4)应急设备与设施。

a.明确可用于应急救援的设施,如办公室、通讯设备、应急物资等;列出有关部门,如企业、武警消防、卫生防疫等部门可用的应急设备;

b.描述与有关医疗机构的关系,如急救站、医院、救护队等;

c.描述可用的危险监测设备;

d.列出可用的个体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服等);

e.列出与有关机构签订的互援协议。

(5)应急评价能力与资源。

a.明确决定各项应急事件的危险程度的负责人;

b.描述评价危险程度的程序;

c.描述评估小组的能力;

d.描述评价危险场所使用的监测设备;

e.确定外援的专业人员。

(6)保护措施程序。

a.明确可授权发布疏散居民指令的负责人;

b.描述决定是否采取保护措施的程序;

c.明确负责执行和核实疏散居民(包括通告、运输、交通管制、警戒)的机构;

d.描述对特殊设施和人群的安全保护措施(如学校、幼儿园、残疾人等);

e.描述疏散居民的接收中心或避难场所;

f.描述决定终止保护措施的方法。

(7)信息发布与公众教育。

a.明确各应急小组在应急过程中对媒体和公众的发言人;

b.描述向媒体和公众发布事故应急信息的决定方法;

c.描述为确保公众了解如何面对应急情况所采取的周期性宣传以及提高安全意识的措施。

(8)事故后的恢复程序。

a.明确决定终止应急,恢复正常秩序的负责人;

b.描述确保不会发生未授权而进人事故现场的措施;

c.描述宣布应急取消的程序;

d.描述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

e.描述连续检测受影响区域的方法;

f.描述调查、记录、评估应急反应的方法。

(9)培训与演练。

a.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并确保合格者上岗;

b.描述每年培训、演练计划;

c.描述定期检查应急预案的情况;

d.描述通讯系统检测频度和程度;

e.描述进行公众通告测试的频度和程度并评价其效果;

f.描述对现场应急人员进行培训和更新安全宣传材料的频度和程度。

(10)应急预案的维护。

a.明确每项计划更新、维护的负责人;

b.描述每年更新和修订应急预案的方法;

c.根据演练、检测结果完善应急计划。

篇4:浅述化工企业制订消防应急预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化工企业的燃烧、爆炸、泄漏事故频频发生,事故教训表明,化工企业没有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是造成人员伤亡和形势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在从事消防工作的实践中,发现一些化工企业制订的应急预案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实施的责任对象不够科学。情况设定考虑单一、应急措施可行性不强,内容过于简单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预案的实用性。本文主要针对针化工企业,探讨制订应急预案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化工企业的应急预案是化工企业在发生火灾、爆炸或危险化学品泄漏的紧急情况下,如何正确调动内部力量、运用工艺和外部措施,安全疏散现场人员,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方案。每个化工单位在制订预案时,可在原化学工业部1997年发放的《关于实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重大化学源管理的通知》提出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写提纲”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4年4月下发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基础上,结合消防需求和单位实际,进行制订。

应急预案总体上讲,要具备以下内容:对紧急情况或灾害的辨识评价,对人力、物资和工具、工艺的确认与准备,现场内外合理有效的庆急组织指挥,应急行动措施,事故后的现场消除、整理及恢复措施等。从消防角度来说,一份完整有效的应急救援预案应急包含以下几方面。

1方位图

含距本单位外墙300-500m范围内的有关毗邻建筑地形地物、道路、水源等情况,若有可能,也可对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交通运输等进行分析,并在图上简单加以体现。

2总平面图

要体现功能分区的布置,如生产、管理、辅助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数量较大的危险品品名、储量、位置;常年主导风向、运输路线及码头、厂区内外道路、铁路、危险品装卸区、厂区码头等。建议用不同的颜色标明不同的危险区域,并注清单位内外消火栓的流量和压力、主要消防设施。

3单位基本概况

除常规的单位名称、地址、使用功能、建筑面积、主要原料与产品等情况外,要标明人员情况(白天人数、夜间人数);生产能力;重大危险源;主工艺单元;使用的危险物质;厂区基本情况:建筑物的结构;生产辅助设施;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及装置:化工设备及装置、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特殊单体设备、主要储罐的形式、高度、直径等;并要结合方位图和总平面图,注明消防通道,单位内外的消防水源情况:可用的天然水源的常年蓄水量,取水方式(手抬泵或消防车吸水),消火栓、消防水池,屋顶水箱的信息,消防泵,接合器消防设施的信息等。实际上,对单位基本概况,可列表说明。

4重点部位

主要通过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估,确定一些危险性相对较大的工段、车间或仓库、储罐等为重点部位,主要内容有该部位在单位中的大体位置、建筑结构、建筑面积、高度、储罐形式、储罐容量、操作人数、进攻疏散通道耐火等级等,可列表说明。

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既要考虑正常生产过程,也要考虑生产不正常的情况,尤其要注意以下工艺设备的危险性;烷基取代、烷(烃)化作用、胺化、氨基化,羰基化,冷凝、缩聚,脱氢,酯化,卤化、氢化、加氢、水解,氧化,聚合,脱硫,硝化,干燥,蒸馏等。

考虑到化工单位内单一单元内多存有多种危险物质,其危险源的辨识可根据q1/Q1+q2/Q2+…qn/Qn进行计算(q1、q2、qn为每种危险品的实际存在量,t;Q12、Qn为各危险品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储存区的临界值,to具体参考GB18218-2000),苦计算结果≥1,则可定为重大危险源。

5情况设定与应急措施

对危害范围要进行评估,如物质泄漏,应描述出泄漏后果,物质是否可燃、蒸气云是否存在及危害、泄漏危及范围分析、是否存在火源及火源的位置。情况设定要有具体的部位、危害和蔓延趋势分析,有事故车间或工段各人员的任务分配,本厂专职消防队的力量部署,有蔓延趋势,水枪、分水器等标注。这块内容还要考虑包含的方面:迅速了解燃烧或泄漏物质、事故部位和被困人员的数量、位置;火势蔓延的途径、范围、进攻路线和堵截阵地的设置位置;燃烧物质有无爆炸可能;建筑物倒塌的可能性分析;本单位积极抢救、疏散人员与物资的措施;为消防部门到场后建议可用的灭火剂、水源信息;其他物资的保障措施,如雨具、个人防护器具的筹措,照明灯具的使用,沙包的运输方案等。

本单位有专职消防队和消防车辆等设施的,要绘制力量部署示意图,包括停车位置、进攻路线、人员疏散路线、任务分配、救护车停靠位置等。

6组织机构

要明确应急指挥中心(EOC)、企业应急总指挥(SEC)等相关人员、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明确相应情况下指挥部的设置,确保在通风地带,有足够的安全距离、有良好的观察事故视线等。

7注意事项

预案要规定灭火剂的选择方案,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空气呼吸器和防毒面罩的使用,处置人员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和化工装置爆炸前兆的观察,清理火场时防止复燃、复爆的措施,进攻与撤退信号的明确,工艺处置程序的操作。

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制订预案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分析和论证,制订出严密、统一、完整的应急反应预案。情况设定总体上要把握重点部位和多种情况2个要点。

1重点部位

要对多个部位,危险源进行确定,确认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和地点、确定事故影响范围可能影响的人数。其内容要按风险评价进行事故严重性的划分,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设备、设施或工艺的生产和事故情况,结合对象的地理,气象条件和周围社会环境;根据所评价的设备、设施或场所的地理,气象条件、工程建设方案、工艺流程、装置布置、主要设备和仪表、原材料、中间体、产品的理化性质等,辨识和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具体的情况设定。考虑到火点是不确定的,而不是特定性的,也就是说火灾有其突发性、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的,这就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地点是不确定的。但大部分单位的预案中,往往把起火点加以特定,特定于单位的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并注重于部位的消防演练,这样的物定对象固然有其针对性,但缺乏灵活性,当其他部位发生紧急事故时,岗位人员无法灵活应变操作。所以在预案的制订中,不能硬性地规定重点部位为事故地点,而应在演练时根据演练目的的不同来假设不同的部位为事故点,这样,就可以提高参与人员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2多种情况

化工企业对各部位制订消防应急预案要考虑多种情况的发生,如中毒事故,生产装置区、原料及产品储存区发生毒物(中间体)泄漏或事故性溢出,危险品在厂区内的运输事故,全厂性和局部性停电、停水(包括冷却水、消防用水及其他生产用水)、停气(包括仪表空气、惰性气体、蒸汽等),生产装置工艺条件失常(包括温度、压力、液位、流量、配比、副反应等),自然灾害(洪水、台风或局部龙卷风等强风暴袭击、高温季节针对危险源的应急、雷击等),火灾、爆炸或中毒等综合性事故,生产装置控制系统故障,工人操作失误等。在对多种情况进行分类设定的基础上,还要对各类情况按危害范围、程度进行事故分级,以便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应急预案应符合单位现场和当地的客观情况,具备适用性和实用性,便于操作。首先,预案的实施对象应以岗位为中心,而不能以具体的人为中心,单位都有人员增减,调动现象,如果在应急预案中的责任实施对象是单位中具体的人,则该人员调动时,就不能发挥其职责作用;相反,如果把实施对象的责任划分为以岗位为中心,那么预案的实施就有相对的明确性和稳定性,实现岗位与岗位相互配合,有序地进行应急救援。其次,要涉及人员疏散、工艺和外部灭火措施、图例、任务分工等;救援组织应明确救援工作的管理体系,救援行动的组织指挥权限和各级救援组织的职责和任务等、指挥机构的设置和职责;明确应急反应组织机构、参加人员及作用;确定应急反应总负责人,每一具体行动的负责人;规定本单位以外其他相关行业和单位能提供援助的有关机构;明确其他救援部门(如消防、环保等)与企业自身在事故应急中各自的职责,外接引导消防车的人员、给消防部门提供技术参考的技术人员等;说明疏散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确定由谁决定疏散范围,是小部分还是全部的,明确被疏散人员疏散区域或所使用的标识与具体的疏散路线。

各方面考虑要详尽

1要考虑电力、自来水、救护、安监等相关单位的联系人及电话,以便应急指挥和疏散人员;确定现场24小时的通告、报警方式;确定预防事故的措施,具体情况、部位用什么防护手段和工具;明确可用于救援的设施,如应急物资、特种灭火剂的储存、空气呼吸器、防化服等防护用具的储存使用、可用的检测设备。

2要考虑事故后的恢复措施,明确决定终止应急、恢复正常秩序的程序、方法,连续检测受影响区域的方法。

3要通过演练逐步完善,平时要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处置能力;每年要组织人员对预案进行演练;定期检查预案的情况;明确每项计划更新、维护的负责人;将有关预案的修改情况及时上报给消防、安监等部门。

4要考虑预案制作的规范性。如封面要有预案制定人、制作单位、审核人、批准人等;预案的着色符合规定,水也用兰色轮廓线、重点部位用红色框线、本单位车辆和进攻路线用黄色标明;注明单位固定和半固定泡沫装置的发泡倍数等有关情况;有关图示要有指北针和相对合适的比例,关键部位可用照片附加说明。

5要充分借鉴现代计算机技术。现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已在全社会得到发展和普及,为探索和形成新的灭火救援预案制定模式创造了条件,为我们开发信息量大、查询方便,反应快捷的灭火救援预案应用软件,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可使用配置较高的计算机和AUTOCAD软件进行图的处理和编辑,对有关储存和使用的危险化学品链接到其理化性质、处置方案等内容上,可制作多媒体应急预案,可使用扫描仪进行扫描,还可用彩色打印机进行图纸输出,制成消防应急预案。

6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考虑应急预案的形式。除电脑制作预案外,采用档案的形式制作预案,用文字和彩色图表进行表达。每份预案可根据火灾、化学污染和抢险救援3种事故类型确定不同类型的四级出动方案,分别用黄色、橙色、褐色、红色代表一般危险、中等危险、高危险、特危险四利区域,每种类型的事故发生在不同区域、不同级别就有不同的出动力量。

篇5: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简介

第一节概述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3个方面的含义:

(1)事故预防:通过危险辩识、事故后果分析,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且使可能发生的事故控制在局部,防止事故蔓延。

(2)应急处理:万一发生事故(或故障)有应急处理程序和方法,能快速反应处理故障或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3)抢险救援:采用预定现场抢险和抢救的方式,控制或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1、重大事故需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生产装置的规模越来越大,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化学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易燃、易爆、有毒及强腐蚀性原料,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火灾、中毒、放射等事故也越来越多,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据美国芝加哥安全咨询公司统计,1957-1986年发生的100例损失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爆炸火灾事故中,炼油厂占42例。国内1950-1979年统计的186起爆炸事故中,与油气泄漏有关的事故有48起。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发生的重大事故中,由于化学物质引起的爆炸事故占50%之多。

如:1947年美国发生硝酸铵爆炸事故,造成576人死亡,3000多人受伤;1984年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公司农药厂毒气泄漏,造成2500人死亡,20多万人中毒,5万人失明,10万人终生致残。

因此,易燃、易爆、有毒的危险化学品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工艺操作规程和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和使用,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对生产装置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对危险场所和部位进行安全状况的评估并纳入特殊管理。

例如,氨水(NH3~H2O)是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它的危险特性是易分解放出氨气,温度越高,分解速度越快,可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若遇高温,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因此,当氨水在生产和储存中达到一定量时就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根据国家有关规范,氨水生产、使用、储存区域应划为防爆区,相应的电气设备应选用防爆型电气设备;储存仓间应阴凉、干燥、通风、储存地点要远离火种、热源。要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酸类、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露天储罐夏天应有降温措施;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体防护;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运输应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上述环节与要求若在氨水的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得到严格遵循,出现了偏差,就可能酿成事故。另外,还必须预测可能发生事故的严重程度,定期进行预案演练,一旦重大事故发生时,就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按照正确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置,有效地控制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扩展到各行各业

目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已从化工行业扩展到其他各行各业,从针对化学事故的对策发展到多灾种预防和救援。涉及各生产经营单位的灾种主要有火灾、爆炸、中毒、工伤事故、自然灾害等,都应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对以下三大类单位要加强检查和监控,制定切实可行的事故应急预案。

(1)涉及易燃易爆和危险品生产的企业,如石化、油库、煤矿、烟花爆竹、小火药厂点等。

(2)公共场所,如机场、车站、码头及大型商场、影剧院、娱乐、餐饮等人员聚集场所。

(3)要害设施,如飞机、火车、客运汽车、客运船舶等。

生产经营单位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和现场安全检查,严格按有关规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要及时查出隐患,认真进行整改,制定安全防范措施,保证安全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防止出现新的事故隐患;要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不得安排没有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的职工从事特种作业,制定好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第二节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和原则

1、制订预案的目的

虽然人们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生产经营单位对危险场所和部位也加强了管理和检查,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降到了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是由于操作、物料、设施、环境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的客观存在,或由于人们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认识的局限性,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时还比较高,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还存在。

为了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予以控制,防止重大事故的蔓延。有效地组织抢险和救助,生产经营单位应对已初步认定的危险场所和部位进行重大事故危险源的评估。对所有被认定的重大危险源,应事先进行重大事故后果定量预测,估计在重大事故发生后的状态、人员伤亡情况、房屋及设备破坏和损失程度,以及由于物料的泄漏可能引起的爆炸、火灾、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周边地区可能造成危害程度的预测。

依据预测,提前制订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培训抢险队伍和配备救助器材,以便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救援,在短时间内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有2个:

(1)采取预防措施使事故控制在局部,消除蔓延条件,防止突发性重大或连锁事故发生。

(2)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控制和处理事故,尽力减轻事故对人和财产的影响。

2、制订预案的原则

生产安全是“人—机—环境”系统相互协调,保持最佳“秩序”的状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由事故的预言和事故发生后损失的控制两个方面构成。

1)从事故预防的角度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从事故预防的角度看,事故预防应由技术对策和管理对策共同构成;

2)通过管理协调“人自身”及“人—机”系统的关系,以实现整个系统的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生产经营单位职工对生产安全所持的态度、人的能力和人的技术水平是决定能否实现事故预防的关键因素,提高人的素质可以提高事故预防和控制的可靠性。采取措施,万一发生事故,也只能在局部,不会蔓延。

“提高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将事故控制在局部”是事故预防的两个关键点。

2)从事故发生后损失控制的角度制定应急预案

从事故发生后损失控制的角度看,事先对可能发生事故后的状态和后果进行预测并制订救援措施,一旦发生异常情况:

(1)能根据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进行救援处理。

(2)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突发性重大事故发生。

(3)减轻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4)同时又能及时地恢复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不能停留在纸上,要经常演练,才能在事故发生时做出快速反应,投入救援。

“及时进行救援处理”和“减轻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是事故损失控制的两个关键点。

综上所述,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救结合”。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