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氢泄漏危机处理方法规程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氯化氢泄漏危机处理方法规程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22

1、危险特性:无水氯化氢无腐蚀性,但遇水时有强腐蚀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能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

2、灭火方法:本品不燃。但与其它物品接触引起火灾时,消防人员须穿戴全身防护服,关闭火场中钢瓶的阀门,减弱火势,并用水喷淋保护去关闭阀门的人员。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3、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300m,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氨水或其它稀碱液中和。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篇2:液化石油气罐车泄漏应急抢险措施

液化石油气汽车罐车在运输液化石油气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没有专门的运输通道,发生在高速公路或人员密集区的液化石油气汽车罐车交通事故屡见不鲜,造成大量液化石油气体泄漏或燃烧,严重威胁着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所以,对此类问题的抢险救援,应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事故特点

1.事故特征

液化石油气汽车罐车交通事故的突发性特点,尤其是夜间驾驶人员疲劳作业引发的事故,都会增加抢险的难度。一旦因交通事故造成罐体泄漏,液化石油气迅速挥发扩散并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随时可能遇火星发生气体爆炸(属于一次爆炸)。爆炸后的高温火焰可以使罐体温度急剧上升,罐内压力也相应急剧增大,当超过罐体的承受极限,将产生罐体爆炸(属于二次爆炸),而罐体爆炸的威力远远超过气体爆炸,它产生的高温、冲击波和爆炸碎片对现场人员将造成巨大伤害。同时,罐内大量液化石油气全部瞬间释放,再度引起气体爆炸(属于三次爆炸),形成杀伤力更大的立体爆炸区域,其燃烧传播速度为2km/s~3km/s。

2.罐体容易发生事故的部位

(1)安全附件(液位计、人孔盖、安全阀、紧急切断阀等)泄漏或燃烧;

(2)罐体本身严重变形或局部撕裂,造成大量液化石油气泄漏或燃烧;

(3)驾驶室严重变形或起火燃烧,严重危及相邻的液化石油气罐体。

启动救援预案

1.报警自救

交通事故发生后,尚有报警能力的驾驶、押运人员或现场群众要立即拨打119、120,向事故发生地消防、医护、质监、安监及当地人民政府报警,讲清事故车辆所处位置,罐体介质种类、介质质量,当场造成的破坏情况及事故未来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按照平时掌握的液化石油气应急预案,采取措施自救,抢救伤员,判断事故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妥善保存现场相关物件及重要痕迹等各种物证。

2.成立救援指挥机构

事故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紧急启动相应级别的危化品、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如果本地市不能有效控制事故危害,建议启动省级预案;如果事故特别重大,省级救援也不能有效控制事故危害,则应当建议启动国家级应急救援。事故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以后,进一步了解先期处置情况,根据事故状况及应急处置需要,必要时成立现场指挥部,研究制定和实施各种应急处置方案。现场指挥部根据实际需要,可成立若干个工作组,分别负责抢险救援、医疗救治、卫生防疫、治安警戒、交通管制、应急通信、人员疏散安置、社会动员、新闻报道、物资经费保障、生活保障等工作。其中现场抢险救援组可由质监、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组成,组织专业抢险和现场救援力量,开展现场处置,并根据现场救护情况,随时调遣后续处置和增援队伍,迅速组成以下3个小组。

人员抢救小组:由公安、武警、人防、医疗部门组成,负责事故现场伤员抢救工作。

消防防爆小组:由消防部门负责事故现场的消防防火、喷淋降温工作。

隐患处置小组:由随车人员和专业应急抢险队伍组成,负责查明事故的性质、类别、影响范围,存在的其他危害等情况,并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消除和处置可能造成次生危害的隐患。

3.救援物资和器材调用

消防装备和器材:消防车、消防水带、消防水炮、各种型号的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

防护器材:空气呼吸器、防化防静电工作服、防护隔热服、避火服、防冻衬纱橡胶手套、各种防毒面具。

堵漏装备和物资:吊车、干粉、可燃气体浓度测试仪、风向仪、不同规格带压堵漏卡具、夹具、压具、高压注胶枪、手动高压油泵、防火花的专业施工工具、防爆电筒、适用于液化石油气介质的密封胶若干。

医疗救治设备:医疗救护车、常用救护器材和药品。

实施应急救援

1.事故危害初评

抢险救援组和技术专家组要对事故范围、事故危害扩展的潜在可能性、人员伤亡情况、财产损失等情况进行初始评估,为现场救援指挥部提供第一手资料。

2.划定警戒区域

建立现场抢险救援工作区域,根据事故的类别、规模和危害程度,天气条件(特别是风向、气温)等因素,建立现场抢险救援工作区。严禁一切无关人员、车辆和物品进入工作区内,同时开辟应急救援人员、车辆及物资进出的安全通道,维持事故现场的社会治安和交通秩序。将现场抢险救援工作区域分为危险区、缓冲区、安全区3部分。

对于抢险救援来说,重要的是爆炸危险区和伤害区。爆炸危险区以内要禁绝一切火源,防止气体爆燃。除配备防护装备的抢险人员外,其他抢险人员应该被布置在伤害区以外。在实际抢险中,一般是划定一个包含爆炸危险区和伤害区,并考虑了安全系数的警戒区。可运用可燃气体浓度测试仪在泄漏现场周围各个方向测试气体浓度,浓度大于2%的范围以内为警戒区。因气态液化石油气密度比空气大,测试仪应布置在贴近地表处。因气体扩散受泄漏量、风力等条件的影响时刻在变化,警戒范围要根据测得的数值随时调整。

警戒区内要杜绝一切火源。液化石油气的点火能量仅为0.2~0.3mJ,普通火场中常用的电话、电台等通讯设备、照相机、摄像机等宣传设备,手电筒照探灯等照明设备,消防车、扳手等抢险设备都是潜在的火源,这些设备均不能进入警戒区。进入警戒区使用的工具必须是无火花工具,电器必须是防爆电器。可在普通的铁质工具表面涂上石蜡,防止产生火花,水带接口等外露金属部分绑上胶带,避免水带拖动时与水泥地面或其他金属碰撞产生火花。抢险作业时金属之间发生碰撞可能产生火花,应用水枪对准发生碰撞的部位射水,防止火花产生。

3.紧急疏散和救助人员

在液化石油气罐体泄漏情况非常严重,短时排险又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应立即划分事发周边居民和群众的疏散区域,下达人员疏散指令,组织人员疏散和清场检查,并做好疏散过程中的医疗、卫生保障和救助工作。疏散时向上风向,迎风疏散转移,并做好受伤人员的抢救工作。

4.根据气体扩散情况确定停车位置和进攻方向

液化石油气的挥发扩散有一定的规律。液化石油气液体泄漏后迅速挥发成气体,其密度为空气的1.5~2倍,气体会沿地面扩散,在地表面和低洼地带聚集,不易扩散,气体浓度从泄漏中心向外逐渐降低。近距离区域的气体浓度高于爆炸浓度上限,为高浓度区;稍远区域的气体浓度在爆炸浓度范围以内,为爆炸危险区;再外围的气体浓度低于爆炸浓度下限,为低浓度区。如果爆炸危险区域或高浓度区出现火星,则爆炸危险区的气体发生爆炸,高浓度区的气体快速燃烧消耗。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高浓度区和爆炸危险区的气体温度飙升,体积瞬间膨胀,危害范围比原高浓度区和爆炸危险区还大,人员在此区域内将受到伤害;伤害区以外为安全区。气体的扩散受泄漏量的影响,泄漏量大则扩散范围大。

气体的扩散还会受到风和地势的影响。泄漏事故发生的现场如果有风或地势不平,气体向下风向和地势较低方向的扩散速度明显快于其他方向,形成不规则形状的高浓度区、爆炸危险区和伤害区。

消防车应停靠在泄漏点的上风、侧风、地势较高、距离泄漏点较远的地方。车头向外,以便风向变化时迅速调整消防车停靠点。消防车的发动机皮带在高速转动时会产生上千伏的静电电压,其放电能量足以点燃液化气。汽车的众多电气设备都不是防爆电器,因此,必须将消防车停靠在爆炸危险区之外。

抢险救援应当选择从泄漏点的上风方向和地势较高方向接近泄漏点。在此方向上,爆炸危险区和伤害区半径小,而下风方向和地势较低方向爆炸危险区和伤害区半径大,因而,从上风方向和地势高的地方更容易接近泄漏点进行侦察和堵漏。

5.堵漏的后勤保障

保证可靠的供水对堵漏成功十分关键,驱散液化石油气和对堵漏人员进行防护都需要大量冲水,供水一旦中断,堵漏抢险人员的安全便失去了保障。一辆10t液化石油气罐车抢险要耗水近千吨,因此,要注意与供水部门联络,必要时通知供水部门对事故抢险现场区域消防水管线进行增压,保证供水充足。

6.堵漏时的安全防护

堵漏人员要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隔热服,在处理液态液化石油气泄漏时佩戴防冻伤防护用品,禁止使用非防爆型电器和工具;现场操作人员必须要有消防水幕作掩护。当火焰体积因气体的扩散而加速增大,火势(尤其是燃烧的罐体)的噪音不断增大,燃烧火焰由红到白,光芒耀眼,从燃烧处发出刺耳的哨声,罐体发生抖动,罐体颜色改变,未损坏的安全阀发出声响时,预示着罐体即将爆炸。此时应立即停止堵漏作业,所有抢险人员都撤离到安全位置;要重新划定危险区域、缓冲区域和安全区域。

针对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现实危害和可能发生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清洗等措施,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监测、处理,直到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液化气体汽车罐车使用单位、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驾驶、押运人员要各司其责,严格履行工作职能,严格执行工作程序,确保工作质量,尽量减少罐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

篇3:消防部队抢险救援能力规程

要提高消防部队抢险救援的能力,不外乎从两个方面着手,即人与物。一支高素质的队伍,配备先进的武器装备,不管何种事故都能得到有效的处置。

首先要有一支科技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指挥员队伍。化学事故抢险救援工作呼唤高素质的指挥员,这样,才能带动部队抢险救援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突出抓好“四支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是要有一批科技素质高、教学方法活,教学手段新的教练员队伍。二是通过院校深造、在职培训等途径,不断优化指挥员知识与能力结构,培养一支具备现代灭火救援知识,熟练指挥程序的指挥员队伍。三是培养一支有科技头脑和创新精神、技能全面、灭火救援工作基本功扎实的参谋队伍。四是培养一支熟练使用和维护新装备、新器材、精通计算机、学有所用的专业技术干部队伍。

其次要结合化学事故抢险救援特点,开展科技练兵。科技练兵的内容主要有:

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针对目前部队官兵化学事故抢险救援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落弱,组织广大官兵学习有关化学知识,燃烧知识和化学危险品知识,尤其对城市生产和储运经销单位涉及到的化学危险品的危险特性、燃烧、爆炸特点要熟练掌握。

拟订重点训练课目。针对化学事故的一些特点,拟订一些处置、防护等方面的重点课目,以提高部队抢险救援实战的适应能力。在当前,要突出部队防护救生等方面的训练。学习防护常识,学会防护器材的使用,进行穿越事故区、事故区作业的训练,进行工艺处置、进攻与撤离的训练,熟悉防护动作及掌握消毒、急救方法。

开展演练。演练是按设定的事故情况对参与抢险救援行动的组织和人员进行近似实战的训练。演练可以体验组织体系间的协调能力;可以检验预案的针对性;各支救援力量和技术力量是否适应实战需要。演练可分为综合演练和单顶演练。综合演练:是指参加救援的各种组织和人员在统一的险情设定条件下和统一的组织指挥下协调行动,按分工完成任务的训练,一般由指挥部门计划组织实施,其综合演练涉及面广、组织指挥复杂,一般应适时慎重选用。单项演练:是指在一定的险情设定的条件下,对某一抢险救援专业行动进行的训练,一般由各专业救援组织自行组织或上级救授组织协同组织实施。消防部队在化学事故抢险救援工作中往往承担着抢险、灭火专业性行动,要经常开展专业性行动演练。

演练的内容应根据训练目的来设定。通常包括:险情总设定;分阶段,分专业情况设定及各专业救援队伍的任务与行动要求,应达到的行动目标;分阶段的组织指挥和各种保障的情况设定和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各阶段演练的起止时间和对告急、险情逼真,火情逼真,所采取的办法等,要具有实战感。

演练应预先拟制好各种文书。包括清况设定、各种号令、命令、指示、通告、通报等,以及演练实施计划。

演练情况要进行详细总结研究,做到打一仗进一步。

篇4:触电事故应急救护规程

一、发生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

(1)缺乏电气安全知识,带电作业。如黑夜带电接线手摸带电体;用手摸索破损的胶盖刀闸等。

(2)违反操作规程,检修设备不验电,电气设备检修安全措施不完善,触及破损的设备或导线;误登带电设备;带电接照明电线;带电修理电动工具;带电移动电气设备。

(3)设备不合格,安全距离不够。二线一地制接地电阻过大;接地线不合格或接地线断开;绝缘破损导线外露等。

(4)设备失修,电动机导线破损,使外壳长期带电;

(5)事故原因大多是由于缺乏安全用电知识或不遵守安全技术要求,违章作业所致。

二、影响触电伤害的因素

有许多因素可以影响触电的危害。如触电的电压、电流、时间、途径等等。在相同的条件下,人体接触的电压越高,流经人体的电流就越大,危险性就越大。家用电一般为220伏交流电,如触电足以造**的死亡。高压电气设备有较好的防护,发生触电的机会反而很少。潮湿的时候人体电阻小,通过人体的电流相对大。

触电分为单相触电和两相触电。

1、单相触电:人站在地上,碰到一根电线,电流由触电处通过身体(脚)与地面相通,身体为导电体。如穿胶鞋或站立在木板等绝缘体上就不会发生触电。触电多属于这一种。

2、两相触电:人体的两处同时碰到两根电线,电流由电位高处向电位低处贯通全身,构成电流回路,使人触电。还有一种跨步电压触电,是指当一根电线落在地上,此电线之落地点为圆心,20米以内地面有许多同心圆,这些圆周上的电压是各不相同的(即电位差)。离圆心越近电压越高,离远的则低。当人走进圆心10米以内,双脚迈开时(约0.8米),势必出现电位差,这就叫跨步电压。电流从电位高的一脚进入,由电压低的一脚流出,通过人体使人触电。

三、触电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触电对人的伤害主要是电灼伤和电击伤。

电灼伤:主要是局部的热、光效应,轻者只见皮肤灼伤,严重的面积大并可深达肌肉、骨骼。电流入口处较出口处严重,组织出现黑色碳化。

电击伤:电流对人致命的威胁是造成心脏的心室纤维性颤动,很快导致心跳停止。电流对神经中枢的危害,导致呼吸停止。

四、触电的应急与对策

发生触电事故时,在保证救护者本身安全的同时,必须首先设法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然后进行以下抢救工作。

1、解开妨碍触电者呼吸的紧身衣服;

2、检查触电者的口腔,清除口腔中的粘液,;

3、立即就地进行急救。如果现场除救护者之外,还有第二人在场,则应立即进行以下工作:

4、提供急救的工具和设备;

5、劝退现场闲杂人员;

6、保持现场有足够的照明和保持空气流通;

7、向领导报告,并请医生前来抢救。

实验研究和统计都表明,如果从触电后1分钟即开始救治,则90%可以救活;如果从触电6分钟开始救治,则仅有10%的救活机会;而人触电后12分钟才开始救治,则救活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当发现有人触电时,应争分夺秒,采用一切可能的办法迅速进行救治,以免错过时机。

脱离电源

当发现有人触电,不要惊慌,首先要尽快切断电源,脱离电源的方法,应根据现场具体条件,果断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和措施:

低压触电事故

1、断开开关或拨出插销。如果开关或按钮距离触电地点很近,应迅速拉开开关,切断电源。

2、切断电线或拨离电线。如果开关距离触电地点很远,可用绝缘手钳或用干燥木柄的斧、刀、铁锹等把电线切断。

3、拉开触电者或拉开电线。当导线搭在触电人身上或压在身下时,可用干燥的木棒、木板、竹杆、衣服、手套、绳索、绝缘物作为工具或其它带有绝缘柄(手握绝缘柄)工具,迅速将电线挑开。

4、如果触电人的衣服是干燥的,而且不是紧缠在身上时,救护人员可站在干燥的木板上,或用干衣服、干围巾等把自己一只手作严格绝缘包裹,然后用这一只手拉触电人的衣服,把他拉离带电体。

5、如果人在较高处触电,必须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切断电源后触电人从高处摔下。

高压触电事故

1、立即用电话通知有关部门停电。

2、带上绝缘手套,穿上绝缘靴,用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工具按顺序拉开开关。

3、抛掷裸露金属线使线路短路接地,迫使保护装置动作,断开电源。

上述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的办法,应根据具体情况以“快”为原则选择采用。在实际过程中,要注意下列事项:

1、救护人千万不要用手直接去拉触电的人,防止发生救护人触电事故。

2、应切断电源侧(即来电侧)的电线,且切断的电线不可触及人体。

3、千万不能使用任何金属棒或湿的东西去挑电线,以免救护人触电。

4、千万不要用两只手、不要触及触电人的皮肤、不可拉他的脚,且只适应低压触电,绝不能用于高压触电的抢救。

5、防止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可能的摔伤,特别是当触电者在高处的情况下,应考虑防摔措施。即使触电者在平地,也要注意触电者倒下的方向,注意防摔。

伤员脱离电源后的处理

1、触电伤员如神志清醒者,应使其就地躺开,严密监视,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

2、触电者如神志不清,应就地仰面躺开,确保气道通畅,并用5秒的时间间隔呼叫伤员或轻拍其肩部,以判断伤员是否意识丧失。禁止摆动伤员头部呼叫伤员。坚持就地正确抢救,并尽快联系医院进行抢救。?

处理方法:

经过简单诊断后的病人,一般可按下述情况分别处理:

(1)、病人神志清醒,但感乏力、头昏、心悸、出冷汗,甚至有恶心或呕吐。此类病人应就地安静休息,减轻心脏负担,加快恢复;情况严重时,小心送往医疗部门,请医护人员检查治疗。

(2)、病人呼吸、心跳尚在,但神志昏迷。此时应将病人仰卧,周围的空气要流通,并注意保暖。除了要严密地观察外,还要作好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的准备工作,并立即通知医疗部门或用担架将病人送往医院。在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观察病人是否突然出现"假死"现象,如有假死,应立即抢救。

(3)、如经检查后,病人处于假死状态,则应立即针对不同类型的“假死”进行对症处理。心跳停止的,则用体外人工心脏挤压法来维持血液循环;如呼吸停止,则用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法来维持气体交换。呼吸、心跳全部停止时,则需同时进行体外心脏挤压法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同时向医院告急求救。在抢救过程中,任何时刻抢救工作不能中止,即便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也必须继续进行抢救,一定要边救边送,直到心跳、呼吸恢复。

电灼伤与其他伤的处理:

高压触电时(1000伏以上),两电极间电的温度可高达1000-4000摄氏度,接触处可造成十分广泛严重的烧伤,往往深达骨骼,处理较复杂,现场抢救时,要用干净的布或纸类进行包扎,减少污染,有利于今后的治疗。其他的伤如脑震荡、骨折等,应参照外伤急救的情况,作相应处理。现场抢救往往时间很长,且不能中断,必须坚持下去,往往经过较长时间的抢救后,触电病人面色好转,口唇潮红,瞳孔缩小,四肢出现活动,心跳和呼吸恢复正常。这时可暂停数秒钟进行观察,有时触电病人就此复活,如果正常心跳和呼吸仍不能维持,必须继续抢救,决不能贸然放弃,一直坚持到医务人员到现场接替抢救。总之,触电事故的发生总是不好的,要以预防为主,着手消除发生事故的原因,预防事故的发生,宣传安全用电知识,宣传触电现场急救的知识,那么,不但能防患于未然,万一发生了触电事故,也能进行正确及时的抢救,这样一定能够挽救许多人的生命。

篇5:化学中毒预防和处理规程

地震区域内存有的各类化学物均能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进入人体造成中毒,危害公众健康。现场腐败物产生的硫化氢、燃料不全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以及密闭、低洼可能存有的高浓度单纯窒息性气体,以及地震区域化学品泄漏均可能引起人体化学中毒。

一、化学性中毒预防

(一)潜在危害源:各类化工厂、化学品仓库、化工商店、农资商店、家庭存放的农药、不明原因包装瓶(箱),以及其他有特殊味道物品、环境。

(二)危害源处理原则:卫生应急队伍要尽量远离以上危害源,已经出现泄露情况的安排卫生应急队伍时注意危险源上风向是安全区域。

(三)不要饮用气味、味道和颜色异常的饮料或进食可能污染的食品。

(四)人群健康状况出现异常要立即通知疾病控制人员到现场调查、处理。

二、化学性中毒现场应急

突发中毒事件发生后要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一)疏散与隔离

化学品泄漏后,应立即疏散现场的无关人员,隔离毒物污染区;如果是易燃易爆物的大量泄漏,应立即上报指挥部,请求消防专业人员救援,并由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决定周围居民的疏散范围和疏散方向。

(二)切断电源并消除火源

化学品泄漏环境中的电源和火源常常会引发爆炸和火灾,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切断电源并消除火源。如果泄漏物属于易燃易爆物质,要对整个毒物泄漏区域内控制电源和禁止各种火源。包括禁止使用非防爆电器,禁止使用手机和对讲机等。

(三)保护应急人员

1.进入化学品泄漏现场进行应急处置的各类人员均必须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和训练。

2.在进入现场之前,应针对泄漏物质的理化性质、暴露方式、现场浓度等现场环境,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穿(佩)戴防护装备前,应认真对防护装备进行安全性能检查,特别是要有专人对呼吸器的压力参数及阀门等进行检查,有条件的情况携带气体报警装备,注意各类呼吸防护装备的有效防护时间。

3.应当详细记录进入、撤出泄漏现场的人员姓名和时间,紧急撤离时应进行点名,严禁单独行动。

4.现场应准备特效解毒剂和其它急救医药用品,并有医护人员待命。

5.对中毒的人员应从上风方向抢救或引导撤出。

(四)现场毒物监测和毒物健康影响评价

应根据现场特征设立毒物监测方案,以及时掌握泄漏物质的种类、浓度和扩散范围,恰当地划定警戒区,并为现场指挥部的处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加强环保、卫生和消防等部门沟通信息。

依据毒物监测资料和人及动物中毒情况评价危害区域、人群范围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应急措施建议,向指挥部报告。

(五)泄漏控制

及时向指挥部报告,由消防或工程专业人员控制。现场污染判定依据环保部门报告。

(六)现场分区和警示标识

根据危害源性质和扩散情况等进行现场分区,危害源周围核心区域为热区,用红色警示线隔离;红色警示线外设立温区,用黄色警示线隔离;黄色警示线外设立冷区,用绿色警示线隔离。同时,在不同地点根据需要设立各类警示标识。

医疗卫生救援队伍在冷区内划定救援区域,在区域内根据不同功能设立指挥部、急救区、观察区等。洗消区一般设立在温区边缘,检伤区设立在洗消区附近。?

三、化学性中毒患者处理原则

(一)脱离接触、洗消

远离危害源区域,尽快疏散到空气清新处。诊治区域要设在非污染区。

在现场洗消区进行洗消,脱去病人被污染的衣物,用流动清水及时冲洗污染的皮肤,对于可能引起化学性烧伤或能经皮肤吸收的毒物更要充分冲洗,时间一般不少于二十分钟,并考虑选择适当中和剂中和处理;眼睛有毒物溅入或引起灼伤时要优先迅速冲洗。

(二)检伤

医务人员根据病人病情迅速将病员检伤分类,做出相应的标志,并按照检伤结果将病人送往不同区域内急救。

(三)应用特效解毒治疗

特效治疗主要有特定毒物的特效解毒剂、氧疗法等,对气体中毒者尽量送有高压氧条件的医疗机构。

(四)对症和支持治疗?

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维持酸碱平衡,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防止继发感染以及并发症和后遗症等。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